语文教案(常用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明确什么是“新闻发布会”。
2、怎么开“小小新闻发布会”。
3、会后,挑选一两则共同关心和话题展开讨论、评议,各抒己见,交流体会。
教具准备:
录相、报纸
教学过程:
一放“新闻发布会”的录相,让学生明白,什么形式的会才能叫“新闻发布会”。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读读“小小新闻发布会”的文章,标然段。
1、什么叫“新闻”?
学生发言。
2、开“小小新闻发布会”之前,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发言。
3、怎么开“小小新闻发布会”呢?
学生发言。
4、“小小新闻发布会”后,还可以怎么办呢?
学生发言。
教师讲: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可以培养我们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还可以锻炼我们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一名小学生跟随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企鹅岛上的见闻,文章主要介绍了南极大陆企鹅的大小、种类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小作者对企鹅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力求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并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般、厘”等生字,会写“企、鹅”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课文内容,了解企鹅岛上三种企鹅的特征,了解企鹅的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
3.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了解南极大陆企鹅的可爱,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具准备】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企鹅挂图、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名字叫鹅不是鹅,爱在冰天雪地走,
身上穿着黑大褂,胸前系着白围兜。
2.投影企鹅图,谁能说说你对企鹅的印象?
3.在南极大陆,有一个生活着成千上万只企鹅的岛,叫企鹅岛。你们愿意去看看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小作者登上企鹅岛,相信大家会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在课文中勾画出自己不熟悉的生字新词。
2.自由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有困难的请同学或老师帮忙。
3.与同学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企鹅哪些方面的情况。在有关的句子旁边作个记号。
2.小组合作,读懂课文。
提示方法:(1)说一说:企鹅的外形、种类等。
(2)演一演:企鹅走路的样子。
(3)画一画:画几只自己喜欢的企鹅,然后再作介绍。
3.“多么有趣的企鹅呀!”你体会到了吗?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交流。
4.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画下来,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登上企鹅岛》教案》,
多读几遍,并和大家交流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5.质疑。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认真写好生字。
2.企鹅是海鸟中种类多、数量庞大的家族。企鹅分布的地区很广,生活适应能力很强,不仅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有企鹅,温暖的亚热带地区也生活着企鹅。除了课文介绍的三种企鹅,企鹅还有哪些种类?它们的名字为什么叫“企鹅”?这些有趣的问题,或者你们想了解更多的知识,请大家课后想办法找资料,并带回来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抽读生字词。
2.回忆上节课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企鹅的知识,和大家说一说。
3.交流搜集到的图画或文字资料,大家共享。
二、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1.齐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本段有几句话?(一句)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体会语言的简练准确。)
在地图仪上找到南极大陆的位置。
2.自荐读第二自然段。
(1)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
(2)读懂例句,照样子续写。
例:尽管南半球正是夏天,可是南极大陆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①读一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感知“尽管……可是……”的句子形式。
②照样子续写。
尽管天气很冷,可是……
③有能力的同学再写一句。
尽管……,可是……
(3)读句子,体会感情。
①啊,原来是企鹅!
②我真想早点儿到企鹅岛上去看看。
结合上下文,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再带着你体会到的惊喜、迫切的感情,把句子读好。
4.四人小组合作,阅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填好表格。
5.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你还知道哪些企鹅,填好下面的表格,再与同学交流。
三、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1.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把有趣的企鹅介绍给邻居小朋友。
2.在学习委员的组织下,在班中学习园地上设个“企鹅岛”,把你们画的有趣的企鹅贴上去,大家一起欣赏。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登上企鹅岛》教案》,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里是一个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的地方。瘸腿的大门,方方的窗子,光光的火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妈妈对儿的声声呼唤,儿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听妈妈讲书中好听的故事……怀恋之情让作者无法割舍。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力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词句,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认识“秸、笆、沃”3个生字,会写“巢、沃、蹈、勾”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同学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说说你童年的快乐时光。
2.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画面“小屋”图片)在那绿油油的田野深处,有一间装满儿童作家王立春整个童年记忆的小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间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标出易读错和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一)细读探究,体会小屋的简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概括出小屋的特点就是“简陋”。
3.体会小屋的“简陋”。
请找出关键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以下几处引导深入体会:
(1)门是“瘸瘸”的。
因为门是由“几根长短不齐的木棒结成的”,立不稳,所以是“瘸瘸”的,用“瘸”来形容这样简陋的门,拟人化的描写,生动有情趣。
(2)窗口是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
窗户只有一个,可见小屋的小;把窗口说成“眼睛”,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生动,富有童趣。
(3)地上站立的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
用拟人的手法写箱子的笨拙。一切简陋陈设,在“我”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充满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伙伴。
(4)北墙上挂着一面拥满半边花的镜子。
此处要向学生说明,镜子用的时间长了,背面的水银会脱落,留下许多斑块,就像花一样,把镜子上的斑块说是“拥满半边花儿”,可以看出在“我”的心里,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
4.请再一次快速浏览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由屋外到屋内的顺序)
教师小结: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有序的描写,小屋虽然简陋,读后却感觉充满了愉悦,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过渡: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为什么会让“我”终身难忘呢?
(二)细读探究,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
2.前后桌4人小组交流画下的语句。
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
预设:
(1)伙伴们在小屋里玩耍的快乐。
从“震天动地地喊”“扭着荒诞不经的舞蹈”“莫名的喜悦”看出“我”和伙伴们玩得自由、尽兴。小伙伴们在一起,不需要什么好的游戏形式,没有像样的玩具,就是放纵心情,就是释放童真,就感到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终身难忘。
(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乐。
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多个“ABB”式词语,写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语言生动,富有韵律。
第7自然段中连续几个“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么的`尽兴。段尾的反问句,更是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外面世界的留恋。
(3)深入探究:写难忘小屋,为什么又要写小屋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呢?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下文在小屋中读书,体会书给“我”带来快乐做的铺垫。尽情玩耍的年龄,也是需要学习、读书的年龄。先有了“心野野的撒在外面”,再有下文的妈妈要把“我”的心拢回来。既想着要在外面撒野,心中又放不下小屋,所以作者说“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小屋却系在翅膀上,好沉好沉”。
(4)在小屋里听书、读书的快乐。
喜欢听妈妈读书,让“我”了解到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世界;自己读书,心被紧紧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个装满书的箱子上。所以这时的小屋是满满的。
4.从5—9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指导,要读出愉悦、欢快的心情。
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光。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亲身感受一下吧。
(三)细读探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看出“我”不舍得离开小屋?
2.读文后交流读书收获。
(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我”是流着泪离开小屋的。
(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看出对小屋的不舍,从“小了”“远了”可以感受到“我”离去时,眼睛一直在望着小屋。
(3)从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和大门“傻傻地踮着脚”看出对小屋的不舍,这样的表情描写,表面是写窗、门,实际是写“我”离去的心情,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读了让人感到离别的惆怅。
(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更深切地表达了“我”对小屋,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3.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请你再一次浏览全文,此时作者笔下的“小屋”又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
2.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5、6自然段。
2.小练笔:写写你自己的小屋。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5、6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二、积累内化
1.学习生字、
(1)先独立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3)指导书写。
学生汇报生字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巢”的字头部分是3笔写成,注意收笔,不要写得太宽。
2.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蹈()躁()睬()蜗()
滔()噪()踩()锅()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义的事。举办“童年的记忆”交流会,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语文教案 篇4
一、课前谈话。
师:让学生叫叫老师。
Liu cheng
师:叫得真好听,老师想再听一次。
二、听录音,赏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放小鸟》,昨天你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时,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15、放小鸟)
师:学生看着课文,听录音,也可以小声地读。
(师轻声地读着)
师: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读好后把书放正,老师就知道你读好了。
(生自由地读书)
三、精读课文。
师:课文中说谁放小鸟?
生:小朋友。
师:课文中怎么称呼这个小朋友的呢?第一句就有。
生:“我”。
师:再来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小鸟的。
生:姑妈送的。
师:你们真聪明。拿出笔来,在课文中画出写小鸟样子的部分。
(出示:姑妈送我一只小鸟――非常可爱)
师:把三个彩色的词语读重些,因为它们写出了小鸟的三个特点。(绿色、黄色、一闪一闪)
师:哪个词语写出它的眼睛特别有神?
生:一闪一闪的。
师:怎么读出这种有神呢?
生读。再指名读。
师:“一只”是一个词,不要把它分开了。你们班上读书谁最好。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来慢慢地欣赏。
师:你们能想得出小鸟的样子,能不能把它画出来。你们说,我来画。
(电脑画图演示)
师:谁能背出来。
生齐背。
师:那文中的我得到了这样的一只小鸟,是怎么对待它的呢?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给它食吃,给它水喝。
师:先把它怎么样的?
生:先把它放进笼子里,给它食嘱,给它水喝。
师:小鸟有的吃,有的喝,但它高兴吗?
生:不高兴。
师: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可它一动也不动。
师:为什么不高兴。
生:它想妈妈了。
师:妈妈想孩子会怎么样?
生:会去找孩子。
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你们到文中去找一找,哪里可以看出。
生:我想一定是小鸟的妈妈找孩子来了。
师:找得真准,还有不同的吗?
生:小鸟突然叫起来――
师:为什么会叫起来?
生:因为它看到了自己的妈妈。
师:找得真准,跟着老师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师范读,生跟读)
师:(出示笼中小鸟)它离开了伙伴,它离开了妈妈,它想,我再也不能回家了,它心中好伤心啊。它好像在喊,“妈妈,妈妈,我要回家。”
师:如果笼子里的是你,还吃得下吗?
生:它失去伙伴了。失去了大森林。不能看到妈妈,不能和大家一起玩了。
(电脑演示,
师:鸟妈妈会吃些什么呢?小鸟会说些什么?
生:妈妈,快救我出去吧。
生:我马上就来救你。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小鸟。
(同桌同组)
生:妈妈,你快来救我。
生:等一会,我叫你的朋友一起来救你。
师:小鸟最想干什么?
生:最想飞翔。
生:最想自由自在地飞,和大家一起玩。
师:这些愿望能实现吗?笼子打不开啊。哪个词可以看出“焦急”。
生:焦急。
师:你能表演“焦急”吗?什么时候焦急?
生: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很焦急。
师:课文中的我看到小鸟这样焦急,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作出了什么样的决定。
生:决定把它放出去。
师:课文中哪里写出的。
生读:我看了看笼子里的小鸟,决心放它回家去。
师:我是这么想的,真的.放了吗?
生:真的。
师:这是课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内容,谁来读一读,举手的同学都可以站起来读。
师:如果你现在也这样的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做?
生:我也会放掉。因为它离开妈妈很可怜。
师:你是个可怜小鸟的好孩子。
生:我想把它放掉。因为它很孤单,所以放掉。
师:用“因为、所以”来回答问题,真好。
生:我也会放掉它。因为小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师:老师也想放飞小鸟,谁来帮我在电脑上放飞小鸟啊。
(一只小鸟在飞翔,一只小鸟在妈妈身边玩)
师:小鸟放走了,课文中的“我”高兴吗?
生:不高兴。
师:为什么?
生:小鸟放走,担心会有动物来伤害它。
师:我是不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生:是。
师:做了好事还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课文。
生齐读。
师:老师想让男同学、女同学比赛读。
(男、女生比赛读)
师:合上书,跟着老师一起来回忆课文。谁得到了小鸟?小鸟是什么样子的?我心情如何?先是如何对待小鸟的?自由的小鸟才是高兴的,这才是对小鸟真正的爱。
师:介绍法国女孩蒂皮。
生齐读课文。
师板书:
我 关 放
(画颗爱心)
小鸟 (图片)
语文教案 篇5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课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人和树之间密切、和谐的关系。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
2、认识“刂、冫、人、灬”四个偏旁。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4、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教学准备:
1、字卡
2、画有冬天和夏天小树的黑板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你们喜欢小树吗?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有可爱的小树的课文。
板书课题:爷爷和小树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
(利用亲切的对话,引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下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针对课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寻答案吧。自己拼拼拼音,读读课文,拿也铅笔划一划不认识的字。
(在自读时,要求应具体、到位,另外,引导自读时语言应尽量带有鼓励性。在学生读课文时,培养学生读读划划的习惯。)
教师指导
你有哪些字不认识?从字卡里找出来,贴到黑板上。
(让学生找不认识的'字,利用这种生字呈现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以使其集中注意力。)
引导学生学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词辨义。
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剩余生字,交流识字的方法。
汇报,反馈。
(识字的教学我采取先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学习,再分组学习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先明确感受一定的识字方法,再交流。)
认识偏旁“刂、冫、人、灬”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学习了生字,我想同学们一定急着读课文了,别急,大家先看一幅图。(出示黑板,画面内容为一棵在寒风中落光了叶子的小树。)
冬天来了,天多么冷啊!小树在寒风中会说什么呢?
读读课文,然后告诉我爷爷是怎样做的?
帮助学生理解“暖和的衣裳”.
大家再想想,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他会对爷爷说什么呢?
出示图2,内容为一棵长满了绿叶的小树。
小树在爷爷的帮助下度过了寒冬,春天来了,他长出了小叶,到了夏天,小叶变成了大叶子,他一直想谢谢爷爷,可它不会说呀,怎么办呢?
读读课文第二个自然段吧。
指名读。
你知道小树为爷爷做了什么吗?
什么是“绿色的小伞”?
自由读课文
(朗读感悟这一部分的设计我想体现以下几点:
1、坚持从读中悟,自读自悟的原则。
2、注重过程的趣味性。
3、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适度扩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1、一棵小树要长成大树可并不容易,需要人帮助还不能受到伤害,你们想一想,我们可以帮小树做什么呢?
2、让我们用彩笔画一棵美丽、可爱的小树,好吗?
(环境意识是现代公民的必备意识之一,本课的安排目的之一即培养学生爱护树木花草的环境意识,这个环节是为了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深化,形成初步环境意识而安排的。)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复习汉舌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鼻韵母。
2、通过比较、做游戏等,复习巩固生字词,增加语言积累。
3、通过仿说,引导学生认识句子的结构,井鼓励学生说完整话,激发学生乐说的热情。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诵和背诵古诗,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课前准备
字母卡片,相关的汉字卡片,词语卡片,”苹果“、小篮子及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
一、我会连
1、谈话激趣: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语文园地,里面有许多游览区,咱们先来到“我会连”这个游览区,谁连得又快又对,我就把“红五星”送给谁。
2、开火车读准。(重点指导读准鼻音n和边音l)
3、在字母下面出示汉字,指导连线。
a、学生自己连一连。
b、同桌对一对,连得不一致的请教“生字表一”,教师巡视。
c、选一份标准答案展示。(为一次性连对的同学发“红五星”)
d、连错的同学哪个宇连错了,请其他小朋友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为能说出自己错在哪里的同学发“红花”)
4、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汉字的读音。(放《找朋友》的音乐)
a、师生合作。(出示相关的汉字卡片)如:师一边举起声母“广的卡片音广,我的汉字朋友在哪里?学生找到含有平舌音z的汉字卡片后,——边说:“我是平舌边举卡片一边说:“你的汉字朋友在这里。”并带读“子、足、座”。
b、学生与学生合作。(在同桌间或四人小组间进行)
二、读读比比
1、谈话激趣:咱们告别“我会连”又来到“读读比比”游览区。请你先读一读,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秘密?
2、学生边读边观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上面三组字都是一笔之差,下面三组字是独体字加偏旁)。
3、比较形近字的差异,练习说完整话。
a、共同完成“了一子”、“十一叶”音形义的比较,再分别组词。(如:“了、予”的读音不一样,它们的字形也不一样,“子”比“了”多一笔;它们的意思也不一样,“了”可以组成“走了、好了”;“子”可以组成“儿子、果子”等。)
b、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其余几组形近字的比较,并组词。教师巡视指导。
c、小组派代表,自选一组读读、比比、说说,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5、出示这些汉字组成的词,全班齐读。
三、我会找
1、创设情境激趣:(出示“苹果园”图)瞧,苹果园到了!(课件演示苹果从树上纷纷落下,两个小朋友提着篮子来检苹果)问:谁在干什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2、同桌分工,帮图上的'小朋友“捡苹果”。(每人先找同一个偏旁的字做上记号,再相互检查,找其他字)
3、同桌展示“找”的苹果,并读一读。
4、读字。把10个红苹果贴在果树上,学生做“摘苹果”游戏,带读生字。(配读儿歌:秋天到,秋天到,果园里真热闹,苹果红,苹果香,小朋友们摘果忙)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
1、谈话激趣:上节课,咱们在苹果园里摘了“生字苹果”,收获真不少!现在我们做个“过独木桥,夺红旗”的游戏。(展示课件:独木桥的画面)桥上有许多“拦路虎”(词语),只有读准它们,才能“过桥夺旗”。
2、出示词语,学生自己练读,四人小组互读,教师巡视9做过桥夺红旗的游戏。
a、指名“过桥”。(一人读一排词语)
b、四人小组接力“过桥”。(两排词语)
c、男女接力比赛“过桥”。(所有的词语)
二、读读说说
1、谈话激趣:过了“独木桥”,我们又来到了“我会读读说说”游览区。让我们读什么?说什么呢?(让学生自己发现)
2、读句子。学生练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认识“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型。
a、问:第一句讲什么地方?(我家门口)有什么呢?(一棵小树)
b、请同学把第二句的“什么地方”用“——”画出来,用“——”把“有什么”画出来。
c、指导读句子。用声音的轻重、长短读出“什么地方…‘有什么”。
4、练习说话。
a、把第一、二句“变一变”、“说—说。(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家门口有——江上有——。”)
b、把第三句补充完整:屋子里有——。(指导用准数量词)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后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用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顺序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一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一定非照原文顺序不可。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随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一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顺序。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背作者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当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出现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准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éng)殽函(xiào) 合从(zng)翟景(zhái)将数百之众(jiàng)镞(zú)笞(chī) 膏腴(yú) 万乘势之(shèng)召滑(shào)
2、思考下列问题:
⑴ 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作者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⑵ 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这是读本文时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⑴ 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⑵ 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⑴ 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⑵ 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1、秦的地理优势;
2、秦孝公的政治雄心──统一天下;
3、基本国策(耕战、连衡)及成果。
史实补充: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跟上文“内立法度……修守战之具”相对应而言,其实这是后来的政策。有些“教参”上甚至把它跟连衡政策的创立人张仪联在一起,这是不正确的,张仪相秦是在秦孝公死后十年,即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年)。由此可见,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重在“会意”。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史记·魏世家》:“三十一年(即秦孝公22年,公元前340年),……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东至河”。即秦得河西之地。这是秦以“诈力”夺取诸侯土地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按:这是秦取河西地的开始,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又献河西地少梁(今陕西韩城南)。
三、诵读第2段
提问:本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讨论后,归纳如下:
1、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2、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3、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
背诵要求:
1、可以从“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直接过渡到“尝以十倍之地”;
2、“于是六国之士……制其兵”这一段可略读。
四、留作业
背诵第1、2段;准备诵读第3、4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用提问过渡:本文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没有?(没有,虽然也表现了秦的“诈力”政策,但在斗争中使用“诈力”是每一方都会有的,只是看谁用得更好。)既然如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为下文作铺垫,以统一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所以,下段就先说秦的过错。
二、诵读第3段
1、先默读一遍,说说秦始皇的过错是什么。
2、找出写过错的那一层(“于是废先王之道……陈利兵而谁何”)试用几个字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愚民、弱民、以民为敌。)
3、划分全段层次并答问:
⑴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这是中国空前的统一,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加以铺排;极言秦王朝的无比强大。
⑵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仍是极言秦王朝的强大。要求注意“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一句,是用来烘托秦始皇的威势,可算是虚写。如要实解就会出现矛盾,前218年,张良曾雇力士刺始皇于博浪沙,误中副车。⑶ 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一层的要害是什么?
“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
补充解释:“谁”“何”都是疑问代词用如动词,由此引申出“呵问他是谁”的意思。
以上二小层可合并为一层:写秦始皇对内、对外的政策。
⑷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说明以上内容可以在分层诵读中依次讨论。诵读和讨论是交叉进行的。在全班学生基本成诵之后,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4、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三、诵读第4段
默读一遍后概括本段大意: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亡秦。
提问:开头写始皇余威,有什么作用?(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作者写陈涉起义的一段话中,要害是哪一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说明了什么?(全国人民不满秦王朝的统治。)它为下文哪一句作铺垫?(“仁义不施”。)
再问“将数百之众”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百万之师”──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可以发人深思。)“斩木为兵”跟上文哪一句相照应?(“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这说明了什么?(“收兵”不足以遏止人民的反抗。)
在学生基本成诵后,还可以问:你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教师小结时主要谈两点:
1、贾谊是对陈涉起义作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
2、阶级的偏见也是有的。
四、留作业
1、背诵第3、4段,准备诵读第5段。
2、下面两段话均摘自《过秦论(中)》,只要求看懂大意。读后就以下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引文(一):“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引文(二):“二世……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珠,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应当怎样解释?
⑵ 作者是怎样分析陈涉起义的?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第3、4段。
2、答问:读过引文(二)后,再看课文第4段中关于陈涉的叙述,你认为“瓮牖绳枢之子……倔起阡陌之中”这段话的总体意思是什么?(他不凭借高贵的地位和杰出的才能,却很有号召力,就是因为他的奋起反抗符合人民大众的心愿,但“才能不及中人”这句话却带有明显的贬意。)从全段来看,其内容可用引文(二)中哪些字眼来概括?(“民危”“易动”──这就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而“民危”“易动”,正是暴政所造成的结果。由此自然转入议论。)
二、诵读第5段
1、补充注释:
⑴ “且夫天下非同小弱也”──意谓秦有天下,非同地方性政权,其力量是不小的。
⑵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意谓秦地的优越地形并未发生变化。
⑶ 棘──课本注,“棘”通“戟”。此与上文“斩木为兵”矛盾。按:“棘矜”应合解,即伐棘为矜,矜仗也。“鉏耰”又作:“耰鉏”,是一种农具,类似今之长柄大锄。这样解释,正好跟下文“钩戟长铩”对应成文。
⑷ 同年而语──又可以写作“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之意。
⑸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这句说的是秦统一全国以前的事。万乘,战国时的大国也称“万乘”。同列,秦与山东各国皆诸侯,故称“同列”“序”“朝”为互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秦很强大,所以八州诸侯都来朝拜它。按:从秦孝公到秦统一全国之前,共有140年,所以下文接着说“百有余年矣”。至“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才说到秦统一天下。
⑹ 攻守之势──“攻”,指统一六国以前;“守”,指统一六国之后。
2、划分层次:第一层(开头至“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对比论述九国之师和陈涉之众的力量。开头指出秦王朝的优势仍然存在,这是对比论述的前提。对比则表明陈涉的地位和农民军的武器及素质远不如九国之君及其部队。要害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八字,是为全文的结句设伏的。第二层(“然秦以区区之地”至结句)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二句照应第3段,“一夫”三句照应第4段。“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中心论点。
3、诵读诣导:本段是全文的重心,句句都是说秦之过,一定要读得有气势,表达出作者“过秦”的深意。
⑴ 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口气。
⑵ 以下连用六个“也”,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
⑶ 排比句中的重音是:“非属(于)”“非銡(于)”“非抗(于)”和“非及”。(“非及”后其实也可加“于”)。
⑷ “向时之士也”后作一顿,为下句转折畜势。
⑸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也”后有较长停顿。如去掉“也字”,再增“何也”一句,答案即是全文结句,可见作者有意为下文蓄势,所以述而不问。
⑹ “试使”三句,重复上文之意,换假设口气,再作一鉏。
⑺ “然秦”三句作低回之势,以下节节升高,至“为天下笑者”达于顶峰,稍作一顿,再逼出“何也”一句。
⑻ “仁义不施”是一篇纲领,用深责语气读;“攻守之势异”用解释语气读,寓“不知天下之势”之意。
(以上内容都穿插在诵读过程中说明。)
三、总结全文
1、归纳全文中心:
提问学生: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借古喻今,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
试从前面的引文(二)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2、分析本文论证方法:
⑴ 以史实为论据:
问:本文前三段纯属叙史,这跟作者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关系?
秦统一全国前对诸侯处于攻势,统一后对全国人民处于守势,是为了说明“攻守之势异”这一点的。
问:秦王朝在这不同的两个时期内所采取的政策有区别吗?
处于攻势时期采用的是诈力政策,处于守势时期采用的是压迫人民的政策,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试用引文(一)中的话来说明: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问:“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仁义不施。
⑵ 对比论证:
问:第5段以九国之师跟陈涉做对比,有什么作用?
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
试用引文(二)中的话来说明:‘
“民危”──陈涉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烈焰。
问:本文还有哪些对比?
秦人“开关延敌”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的对比;“会盟而谋弱秦”与“争割地而赂秦”的对比;“序八州而朝同列”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对比。(指出:这些对比跟论证只有间接的关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经典)语文教案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24
【精选】语文教案12-02
语文教案[精选]09-24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教案(经典)08-21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31
[精选]语文教案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