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5 09:13:47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在西瓜皮上联想出多种物体,并通过添画表现其主要特征,激发想象力 。

  2、 能主动参与创编活动,用连贯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语言,丰富联想。 3、 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幼儿间的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 实物:半个西瓜皮;半个西瓜皮的图片人手一张。

  2、 小动物卡片、画有几个西瓜皮的'背景图、泡沫板、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 引导幼儿对西瓜皮进行初步想象。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半个西瓜皮) 这半个西瓜皮看上去像什么?(小船、小床、碗……) 那西瓜皮口朝下看上去又像什么?(小伞、屋顶、台灯……)

  二、 对西瓜皮想象并添画,尝试用句子进行描述 师:西瓜皮会变魔术,瞧!它变出了什么?(秋千),谁会在上面玩呀?(小猴子、小松鼠……) 听,老师把这幅图编成了两句话:西瓜皮,变秋千,松鼠荡来荡去真有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让西瓜皮变个魔术?变好魔术后想一想,哪个小动物会用它来干什么? 幼儿自由想象添画并讲述。(提醒幼儿相互讲述) 请个别幼儿讲述 幼A:西瓜皮,变帽子,小兔戴在头顶上遮太阳。 幼B:西瓜皮,变雨伞,下雨小猫用它来撑伞。 幼C:西瓜皮,变木桶,小狗用它来舀水。 幼D:西瓜皮,变篮子,小羊用它装青草。 …… 请幼儿把作品展示在泡沫板上,大家一起欣赏。

  三、 引导幼儿再次对西瓜皮展开想象,小组合作创编《有趣的西瓜皮》的故事 老师出示背景图,示范编故事: 有一群小动物到草地上玩,发现地上扔了许多西瓜皮。小动物们想:西瓜皮扔了多可惜呀!小猫捡了个西瓜皮说:“让我来做个翘翘板吧!” 它到树林里找来一块木板,放在西瓜皮上,做成了一个翘翘板。小猫和小狗一起玩,翘呀翘,玩得真开心! 小朋友,西瓜皮有许多,别的小动物会用西瓜皮来做什么呢?他们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呢? 请你们也来编个故事吧!一组上的小朋友你先编,再我编,再他编,大家一起接龙编个动听的《有趣的西瓜皮 》故事吧! 幼儿分组创编故事 每组提供一幅画有几个西瓜皮的背景图、若干小动物(提醒幼儿选好小动物,再 讲述) 请个别小组讲述 鼓励小组间相互讲述。

  活动评价:

  整个活动构思新颖,趣味性强。活动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想象,大胆讲述。因而活动中幼儿反映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充分体验到了创造学习的乐趣!

语文教案 篇2

  (一)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勾划写在书上)

  (二)背诵课文

  (三)文意理解:

  1、 为什么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好?

  (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更有意境)

  2、 本文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对比)

  3、 本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营造了温馨、愉快、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从“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可以看出。)

  4、 结尾补充交待谢道韫的身份有何作用?

  (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赏识)

  5、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陈太丘与友期》——

  (一)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勾划写在书上)

  (二)背诵课文

  (三)文意理解: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讲礼貌,要重礼守信)

  2、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落落大方,明理善辩,聪明机智的人)

  3、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无信无礼,但知错就改的人)

  4、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元方的方正?

  (通过对话描写表现出元方的落落大方,明理善辩,聪明机智)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络、庭、敝、恋”4个生字,会写“络、箱”等14个字,正确读写“网络、遍布、五湖四海”等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读懂本课内容,抓住文章的要点;初步了解电脑网络的意义、用途及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课前准备

  1.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和设计好的表格,实物投影仪。

  2.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操作,尝试网络各种功能,如下载资料、网上娱乐、发送电子邮件等。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课题)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题,说一说你最想知道什么?(如,什么是“信息”?“信息高速公路”指的是什么?“信息高速公路”通往哪里?“我家”是怎样跨上“信息高速公路”等问题)

  2.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学习目标,激起学生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兴趣。

  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生字词,可以查字典,与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

  2.自己想办法练习将课文读通顺,如同桌互读、请人听读、自我练习等。

  3.思考同学们上课时所提出的问题,在文中进行勾画批注。

  检查自读情况

  自选方式来汇报自己的自学情况,如,当小老师教认生字词;请好朋友一起轮读课文;解答课前别人或自己提出的问题。

  小组合作,深入学习

  1.组员搭配上体现互补,每组保证有一名略懂电脑的.同学。

  2.下发表格,要求各小组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将讨论结果填入表格,同时,组内人员要分工明确。

  我们小组读懂的网络功能

  我们还知道的网络功能

  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

  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如:

  1.可由中心发言人将表格放在实物投影上,介绍本组读懂的和课外了解的网络功能,并就不懂的问题请教其他小组。(教师亦可适时参与解答)

  2.可由组员配合,一人读相关段落,一人概括课文所介绍的网络功能;一人详细介绍自己如何了解的网络其他功能,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3.可由操作计算机较熟练的同学上机,边演示边介绍网络功能,并随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4.教师在各组汇报中发现问题,进行总结指正或进行演示。

  读读写写

  情不自禁 电脑网络 目不转睛 恋恋不舍 信箱 领悟 盯着

  五湖四海 迫不及待 应有尽有 笑眯眯 老鼠 警察 博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揣摩本文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采采蝇是非洲一种传播昏睡病的有害昆虫,经常叮咬马、羚羊和其他草原动物。奇怪的是,它们对斑马却很少骚扰。这是什么原因呢?斑马的斑纹能帮助它抵御采采蝇的叮咬。

  2、斑马的条纹是一种“护身符”。因为黑白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线各不相同,这样可以使斑马的身体轮廓变得模糊起来,远远望去,很难将它同周围环境分辨开来,也就不容易被猛兽发现了。通常,狮子是在黄昏或黎明时狩猎的。一旦它发现了斑马,对方黑白分明的条纹,也往往使狮子难以判断自己与猎物之间的距离。如果对方是一匹正在运动的斑马,那么准确估计它的实际位置和运动速度,就更加困难了。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画出有“斑纹”一词的语句。

  2、思考:结合语句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明确:整篇文章应该是按照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三、研习文本

  1、朗读1—5节,思考:文中详写哪种动物的“斑纹”?为什么?

  明确:详写蛇。

  蛇的斑纹最为典型、醒目,重点写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纹”;不只写了蛇的斑纹,还写了它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内容,丰富了文章的表现范畴,作者写“斑纹”并不为单一地介绍动物皮毛,同时也是向我们展现一个丰富真实的自然界。重点突出,便于下文画卷式地展开丰富生动而神秘的自然乃至整个笔底世界。

  蛇的文化内涵丰富,相关的寓言和传说较多,可以引发读者兴趣,以作者强烈的情感来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不只说明了蛇这种动物的斑纹,更生动细致地塑造了一个阴险、诡秘、恶毒的形象,使文章富于情趣,饶有意味。

  2、哪里还可以有“斑纹”?

  明确:其他动物;植物;一切生物;人类。

  3、关于“斑纹”的含义,课文中有没有相关表述?

  明确:课文对“斑纹”的表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4、朗读课文最后四小节,体会“斑纹”在这些段落中的含义。

  (1)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动物界的斑纹,客观存在的其他斑纹,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2)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这里,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5、小结。准确理解文中“斑纹”的含义。

  文章主要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自然界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人类生活的印迹。文中的“斑纹”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斑纹,又指社会现象、人们内心的精神生活,情感记忆的印记等,这样就带有哲学的意味,宽泛的说也可指一切存在。

  四、文本提升

  1、自由畅谈:我和“斑纹”

  “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

  2、关注生态:我的绿色家园

  五、课堂总结

  周晓枫以带着一种人与自然众生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来看待这个世界,动用了心底的那部分温存,以“对天地自然持久的热情关注和对世间诸多存在的悲悯及敬畏之心”来描述这个世界,爱,以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之出类拔萃。如果我们也能够以对自然、对一切生命、对人类生活的饱满的情感来观察,来感知,相信我们笔下的文字也是血肉丰满的,我们的心灵中也一定能够绽放一座有着姿态万千的风景的花园。

  六、布置作业

  1、随笔《我的绿色家园》

  2、预习下一课。

  板书:

  斑 纹

  周晓枫

  斑纹: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生活体验——生命印记 无所不在

  启示:关注生命现象 敬畏生命本身 礼赞自然规律 和谐共存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对斑纹的形象描述和对斑纹的理性阐述,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解斑纹的深刻内涵,从而来把握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从中学生深切知道了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江南农村的景象。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梅子,枝头的杏子也不小了。田野里,小麦已开花,一片雪白;菜花有的已结籽,显得稀稀落落的;路上的人很少,篱笆边,只有蜻蜓和蛱蝶上下翻飞。诗人笔下的乡村一片宁静祥和,充满浓郁的农村生活风貌。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化花有果,有色有形.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一个部首,会写7个生字。

  2.了解采字的字理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夏日农村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夏天的美好境界.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朗读感悟

  (1)在朗读感悟之前,可通过学生课前预习介绍或教师介绍,了解诗人的情况,然后教师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2)采用领读、组内竞赛读、个别指读、自由读的方法将诗读熟。感知诗境,并能形成古诗的画面,达到流利背诵。

  (3)在诗中定位生字。

  2.识字与写字

  (1)鉴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因此可让学生先自学生字:说说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记住这个字。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识字的方法,再推荐几个代表在全班交流经验。教师随机采用开火车读卡片或同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认读等方式强化读音,并及时纠正容易读错的字。

  (2)字音:“采”是平舌音。“篱、惟、稀、蝶”的字音比较难读,教师要采取多种读法强化学生记忆。

  (3)“采”是会意字,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

  “蝶、肥、菜、稀、惟、篱”都是形声字,指导学生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

  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寻找在生活中用过哪些词。如“我有一支黄色的铅笔”的“黄”,“夏天很热”的“夏”。还可以采用部件组合的方法识记生字。

  试着给这些会认的字组词,并引导学生大声地读出来。教师及时纠正字音组词的错误。

  (4)本课要求写的生字较多,可在课上选择“梅、麦、采、菜”四个字指导书写。在认读和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识字、写字的规律。“麦”字的下部一撇和捺要伸展开,“菜”中部的“爪”字要小点,“艹”要盖住“采”。

  (5)指导书写时,教师注意不要贪多求快,努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再下笔的好习惯。

  3.活动提示

  (1)连一连

  设计找朋友的`游戏,先在组内找,再让同学在全班找。找到朋友后还可以组一个词。

  (2)读一读

  可采取组长领读、小组领读、个别领读的方式强化记忆。

  (3)写一写

  重点识记两个成语:“无中生有”、“有口无心”,试着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能用上这两个成语?

  (4)说一说

  根据题中给出的反义词引导学生照样子说出几个,重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指导学生说反义词要注意对仗工整,以免出现“黑——不黑”的情况。

  (5)背一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的夏景,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范成大(1126~1193):南宋杰出的诗人之一,字致能,别号石湖居士,吴县(现江苏省苏州市)人。做过地方官,重视兴修水利和减轻赋税,深受人民的爱戴。曾出使金国,因抗争不屈,差点儿被金人杀害。后因和朝廷意见不和而丢官。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在今苏州市)。他的诗清丽雅致,题材广泛,其中田园诗尤其有名,从多方面反映了农民的劳动和生活面貌,表明了同情劳动人民的态度.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挡。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讲授新课:

  1.朗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等。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周围三里(那样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粮食。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意思是弃城而逃。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以,凭,靠。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6.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层(1段):总论。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第二层(2段):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层(3段):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7.提问:“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8.提问: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提问:文章第3段运用什么句式?

  教案《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孟子》教案》,

  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10.提问:文章第4段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l)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2)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11.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先摆出观点,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三、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他”亲戚畔之。 助词“的”三里之城。 动词“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饰“着、地”夫环而攻之。表转折“却、但是”环而攻之而不胜。

  4.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

  2.掌握文中的字词。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入:

  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请走进《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

  二、讲授课文: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重音、节奏等。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鱼盐,贩卖鱼和盐。

  管夷吾举于土:士,狱官。举于上,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把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教材分析

  重点

  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难点

  诵读中体会春色美景。

  教具

  生词卡、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词语----出示在图中相应的事物旁)

  1、春姑娘是位神奇的魔法师,她能把大自然打扮得非常美丽,你看(出示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

  2、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从图中的哪些景物中找到了春天?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景物旁出示词语。

  春风

  (1)注音“春”的读音,谁能读准它?指名读、齐读。

  (2)春风跟其他季节的风有什么区别呢?

  (出示)春风像

  (3)真好!那我们一起把这轻柔的春风读一读。

  春雨

  (1)齐读词语两遍。

  (2)春雨有是什么样的.?

  (3)出示春雨像,像,又像。

  同桌讨论,指名读。

  (4)通过课外阅读,你知道哪些有关春雨的诗句?

  (5)有感情读一读词。

  柳树(1)注意两个生字的声母,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看,在春风吹拂下,柳树在干什么?真像什么?

  出示春风一吹,柳树。指名读。

  嫩芽(1)注意“嫩”的声母和韵母,谁能读准它?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请小朋友们再仔细看一看图,找一哪些是嫩芽呀!

  (3)“嫩芽”是什么样儿的?

  (4)看来大家都明白了,齐读这个词。

  小草

  (1)读准“草”的声母,一齐读两遍。

  (2)你们看到小弟弟在干什么?它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往外钻呢?

  (3)说的真棒!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布谷

  (1)齐读词语。

  (2)它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叫的?你能学一学吗?

  (3)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布谷”的叫声吧。

  (4)初夏时,“布谷”常昼夜不停地叫,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杜鹃“。布谷能吃许多害虫,我们可要保护它。

  燕子

  (1)小燕子穿什么衣服呀?

  (2)你对小燕子有什么了解?

  (3)齐读词语两遍。

  梨花、杏花、桃花

  (1)把这些花儿的名字读准,指读,齐读。

  (2)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

  (3)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美丽的花是怎样开放的?

  (4)除了上面这些花外,还有哪些花也是春天开放的?

  (5)齐读三个词语。

  二、图文结合,巩固词义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将词语和图画对位。将12个词语的卡片分给学生,老师点出上某个景物,拿相应词卡的学生上来,带领同学们齐读词语两遍。

  3、班一起读12个词语。

  三、齐读词语,体会特征

  1、读词串,说一说每一组词串与春天的什么有关?

  2、除此之外,你在春天里,还观察到过什么?

  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并家听。

  2、诵读词语。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新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评议

  二、探究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进行。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不懂的问题。

  3、师巡视,学生的问题,形成问题组:

  什么是巨人?

  说说“当我们领到巨人的'身份证,才有资格在时代的舞台上微笑”一句话的意思。

  学完这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针对以上问题再次展开讨论,师指导

  5、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师评议、点拨

  6、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拓展创新

  1、出示多媒体课件---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术,学生学生在对比中说一说科学的力量。

  2、未来社会将是怎样的?科学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3、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用事实证明“能上银河摘星,可入龙宫寻宝,改天换地的‘盘古’传人,天天把新的神话创造”这句话。

  四、课堂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灿、烂、固、简、颜、著、逗、串”8个生字,积累词语“迷人、灿烂、固然、简直、颜色、著名、逗人喜爱、一串串”8个。正确书写“灿、烂、固、简、串”5个生字。

  2、积累并理解“迷人、灿烂、固然、简直、颜色、著名、逗人喜爱、一串串”等词语,尝试学习简单的词语搭配。

  3、正确朗读课文,注意段落、句子及句子之间的适当停顿。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进行熟读、背诵、积累。

  4、了解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重点难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积累词语5个。正确朗读课文,注意段落、句子及句子之间的适当停顿。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进行熟读、背诵、积累。

  2、初步学习词语之间的正确搭配;能模仿“什么样的什么”的结构,填写合适的词语。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害羞的秋姑娘已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2、 那么,秋天给你印象最深的景色是什么呢?

  3、秋天真是丰收的季节啊!让我们一起走进迷人的秋色。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究竟是什么景色让作家如此着迷,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用书上的句子告诉大家。

  2、 生自己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1) 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2) 找相关的句子。

  3、 检查交流。

  指名分节读课文,评议。

  4、 学习第一节。

  (1) 指名读。

  (2) 学习生字:灿、烂、固

  灿烂:部首相同。

  “灿”:平舌音,交流记字方法。

  “烂”:比较 烂—拦

  “固”:全包围结构,形声字。

  理解“固然”:虽然,诚然。

  (3)师生合作读。

  三、复习巩固。

  1、连线。

  2、写字指导。

  灿: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写时注意,右边的“山”有多个竖画,要写得高低不同。

  烂:左窄右宽,右边“兰”的三横长短不一,中间一横最短,第三横最长。

  固:全包围结构的字。左右有竖画的字,左边应收而右边伸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精选]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精选)04-19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精选】09-27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