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热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2
一、教学内容: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粗知课文描写的画面的大概内容。
2、学习用略读的方法快速获取信息,通过制作资料卡学习处理信息。
3、了解传统文化,激起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难点是通过一课时的学习,能用自己的话向他人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谈话:游戏:《小侦探智力闯关》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游戏名叫《争当小小智多星》。(出示一张图)瞧,在这里藏着许多小秘密,需要大家用自己平时储存的知识来解答。你们有信心获得智多星吗?谁愿意第一个挑战自己?
播放一些图片(如:天安门、西湖、长城、杨利伟、姚明等)例:点击出现“天安门图片,课件提示:这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了解?或:这是谁?你是怎么认识他的?
师: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看来老师要给你们班取个专门的名字叫“智多星中队”了。“智多星中队”的队员们,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2)揭题解题,启发思考。
(出示“名扬中外”)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旅游景点和知名人物。你能结合刚才的游戏说说你对“名扬中外”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吗?
生:名扬中外就是不但中国知道,连外国也知道。(全世界人都知道)
师:你真能干!是啊,万里长城以她的雄伟——名扬中外;杨利伟叔叔作为中国第一个航天人——名扬中外;姚明哥哥作为一个出色的球星——名扬中外。可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既不是长城、西湖,也是杨利伟和姚明。而是一幅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补齐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这是一幅什么画?这画是谁画的?它为什么能名扬中外?
(2) 自读课文,获取信息。
师:是啊,这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画呀?画上画了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认真反复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你认为特别重要的信息,请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你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的信息。(生自由地反复地读课文,大约读上2-3遍。)
(3) 交流、梳理信息,了解课文大意。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谁愿意向大家交流你的读书收获?
生:我知道这幅图是一个叫张择端的人画的,他是北宋时候的人。
师:你了解了画的作者和朝代,真好。
生:我知道了这幅画叫《清明上河图》,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画的是当时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师:你了解了画的名字、大小以及内容,也不错。528厘米的画有多少长?谁来比画一下?五张桌子这么长。
生:我知道这幅画离现在已有八百多年了,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师:以上这些你是通过读课文的哪一节知道的呢?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课文第一节,齐读第一节)。以上是对这幅画的总体介绍(板书:总体介绍)。课文的其它段落还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生:我还读懂了这幅画上面画了五百多个人物,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三百六十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你说了画上人物的行业(板书:行业),那你愿意大声把这五百多个人物向大家做个介绍吗?指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光人物就有五百多个,真了不起呀。还有要和大家分享的吗?
生:我读懂了画上的街市很热闹,街上行走着各种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
师:(板书:街市)对,还介绍了街市上人物的各种形态,你能用课文本中的话来说说有哪些形态的人吗?(读: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谁也想读一读这些内容?(再指名读)
生:我还知道桥北头发生的一件有趣的情景……
师:(板书:情景)对,课文文还写了桥北头有趣的情景。
生: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对,你讲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板书:历史价值)
(4)再读课文,学做资料卡。
师小结过渡:同学们通过自己读课文,读懂了这么多关于这幅画的`内容,真不简单。为了把刚才读懂的内容长久保存,我们可以摘录一些关键的词句,做成资料卡,这样就可以常看常用了!请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和同桌商量着一起完成这张资料卡。
资料卡
画 名
作者年代 作者姓名
画的大小
画面内容
历史价值
我最佩服的地方是
师:有了这张资料卡,我们就能用最简洁的话来向人们介绍这幅画了。如果你是一个小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这幅画呢?(引导学生简单复述课文)
2.赏画读文,感悟语言,激发情感。
(1) 全景赏画。
师:想看看这幅古画吗?好,请你一边看一边找,看看你是否能从画中找到你刚才读到的内容?(和着优美的古筝音乐,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学生专心欣赏)
(2) 重点赏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师:好,欣赏了全景图,你找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了吗?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向人们作精彩的介绍。(如:人物多的场面、热闹的场面、那个有趣有趣的情景等)师:这个画面中让你觉得这幅画了不起的理由是——(学生找出“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
3.总结延伸,想象拓展。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再次展示全景画幅,随着画卷徐徐展开,配以《清明上河图》对应资料解说,补充课文未能涉及到的内容,师生共同入境欣赏。(随画出现诗句: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间。名扬中外人人爱,惊世之作传万年。)
师:同学们,《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国宝,今天我们只是借助多媒体远远地看了看这幅画,不过,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真正的画现在放在——故宫博物院。希望大家去北京旅游的时间千万别忘记去亲眼看看这幅稀世之作。今天的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附板书: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
总体介绍
行业
具体介绍 街市
情景
历史价值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 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二、欣赏感知,明确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三、看图读文,激发情感。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四、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学生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上,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中华文化真叫绝!
五、作业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4
【课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4个二类字,掌握多音字“乘”“笼”的读音。正确认读“形态各异、摊贩”等词语,通过查字典等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4.对课文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有我们前面所了解的传统节日,造纸术,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二、读文识字,理解词义。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划出词语;借助注音把生字词读正确。
2.遇到不明白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检查字词。
生字新词我会读
选择故宫摊贩官吏作坊形态各异毛驴一寸一乘轿子马笼头栏杆风貌
检查方式:
(1)同桌互读。
(2)指名读。
(3)交流词义,总结学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正确读文,了解大意。
1.课文朗读我最棒
(1)接龙读全文。
(2)同桌互读精彩段落。
(3)指名读、比赛读。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那个牧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乘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2.课文内容我知道
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我知道这幅画是()画的,画的()的名字是(),画的是()
四、质疑问难
在预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
【课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略读的方法。
2.学习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有了很多的感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我知道这幅画是画的,画的名字是,画的是xx
二、略读课文,体会方法
出示语段: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指名读
想一想这段文字是怎样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的?(各种各样的店铺和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
为了把街市的热闹写清楚,作者在这里从两个方面来写,写到了各种各样的店铺,也写到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而在写人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看来为了把一个意思说清楚,可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写。
三、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为了把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清楚,我们学习到可以运用排比的方法,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写。下面我们就再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上的一篇文章《天坛》,看看它又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清楚的?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努力地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围绕着“天坛是华夏文明的艺术杰作”这个意思,作者是怎样把它写清楚的?
四、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为了把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清楚,我们可以运用排比的方法,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写。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写作。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积累多音字“都”“作”“乘”“笼”。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有人称《清明上河图》为我国“宋代社会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教师梳理问题)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指的是什么?作者是谁?
2、根据“阅读提示”浏览课文,思考: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小组交流)
3、赏读,展开想象。
(1)张贴挂图或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2)《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边读边做批注。
2、选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行业的人物?(通过读句子,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再引导学生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功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板书:人物多)
(2)画上的街市的热闹表现在什么地方?(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张择端的画技高超,内容丰富。板书:街市热闹)
(3)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教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板书:情景传神)
四、看图交流,内容拓展
1、《清明上河图》中像这样有趣的生活情景还有很多,谁能看图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师生评议。)
2、教师小结:这幅画画得非常传神,我们能透过画中的内容看到北宋人民生活的情景,所以它被称为“宋代社会的小百科全书”,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为什么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呢?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对照画面给爸爸妈妈介绍《清明上河图》。
2、了解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搜集资料,在下节综合性学习课上交流分享。
[教学板书]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
人物多街市热闹
情景传神古都风貌
生活情景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紧扣阅读提示,半扶半放地进行本课的教学,努力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远离学生的生活,因此我借助视频拉近距离,用图文对照、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这样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教师课上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知识。
3.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是中华艺术殿堂里熠熠生辉的明珠。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讲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现在,让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踏上历史的回廊,去感受北宋的民俗风情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多音字。
作
zuò:作业
zuō:作坊
乘
shèng:一乘轿子
chéng:乘法
笼
lóng:笼子
lǒng:笼罩
2.词语理解。
撑船:用竹篙抵住河底使船行进。
作坊:文中指手工业工场。
悠闲:闲适自由。
惊扰:惊动扰乱。文中指小毛驴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传神: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或物生动逼真。
名扬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气。
形态各异:文中指画中在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相同。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明确:
①这幅画比较长,长528厘米,高24.8厘米。
②这幅画历经八九百年,却依然保存完好。
③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④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传神。
⑤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可谓宋代的小百科全书。无论是从历史研究还是艺术赏鉴的角度,《清明上河图》都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名画。
2.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主要描绘了哪些内容?
明确:《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作者主要抓住了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场景三方面来写的。
3.这幅画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价值?
明确:《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
4.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个段落?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这篇课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1):主要写《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大小、内容和保存情况等。
第二部分(2~4):主要介绍画面上的内容。
第三部分(5):主要写这幅画的历史价值。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描写人物众多的场景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写了画面上人物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行业,展现了人物众多的'特点和汴梁城热闹非凡的景象。
2.“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但是这样小的人物,画家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足见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3.作者在第4自然段具体写了桥北头的一幕场景,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把桥北头发生的一幕有趣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体会到画家画工的精湛。
4.课外拓展:“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明确:《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步辇图》(唐·阎立本)、《唐宫仕女图》(唐·张萱、周昉)、《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汉宫春晓图》(明·仇英)、《百骏图》(清·郎世宁)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8
【教材分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的习惯好,特别愿意提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资料,对于本课来说很有益处。因为本课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距深远,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但本班优等面少,中下等面多,在教学中应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用有意思的教学环节去吸引住每位学生。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读准“都、乘、笼”3个多音字。
2.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难点】
1.能从第2~4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策略】
1.默读课文
三年级的学生要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做到一边读一边想,带着问题去默读。教师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在默读课文时,带着问题默读,在默读中明白《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另外,要让学生学会根据文字想象画面。这是一篇如实描述民俗画的文章,文中还有两幅插图。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以读促理解。
2.关注表达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学习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学习,如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写了形态各异的人,从中感悟课文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艺术宝库中还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3.理解“名扬中外”。“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世界闻名)
板块二感知大意,检查生字词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语读正确。
2.检查本课生字、新词。(课件出示新词)
都(dū)城
汴(biàn)京
故宫(ɡōnɡ)
摊(tān)贩(fàn)
官吏(lì)
形态(tài)各异
毛驴(lǘ)
一寸(cùn)
悠(yōu)闲
溜(liū)达(dɑ)
马笼(lónɡ)头
拽(zhuài)住
栏(lán)杆
风貌(mào)
惊扰(rǎo)
一乘(shènɡ)轿子
(1)男女生轮流读。
(2)对比识记“吏”与“历”。
(3)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摊贩、都城、溜达。
(4)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官吏、一乘轿子。(课件出示图片)
(5)谁能读准它们?(指名读,齐读)
3.小组合作,梳理内容。
(1)和小组内同学交流你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2)合作填写《清明上河图》资料卡。(课件出示资料卡)
课件出示:
《清明上河图》资料卡
画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
__________________
距今年数:___________________
保存地:___________________
尺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反馈所填的资料卡。
4.交流反馈,梳理结构。
(1)再读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集中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第2~4自然段)
(2)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教师适时归纳: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总体情况。第5自然段总结这幅画的历史意义。
(5)总结学法:像课文这样的结构叫作总—分—总结构。
【设计意图】
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结构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自主构建。
板块三
交流反馈,体悟文情
1.认真读课文第2~4自然段,说说《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名扬中外。
(1)学生自读圈画后交流。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抓住句子“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感受画的特点。
(3)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概括画面内容。(板书:人物众多、街市热闹、情景传神)
2.作者是怎样把《清明上河图》介绍清楚的?学生自主阅读后交流。
(1)聚焦“人物众多”。作者是怎样写出人物众多的特点的?
①请用横线画出总写人物多的一句话。(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
②圈画出作者介绍的几种人物。
③体会省略号:图画中只画了这些人物吗?
④小结学法:围绕中心句展开,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具体介绍,这样才有血有肉,又不啰唆。
(2)聚焦“街市热闹”。作者是怎样写出街市热闹的特点的?
①指名交流。
②出示课件。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
③小结学法:作者选择街上挂着招牌的店铺,选择形态各异的人来再现街市情景,并合理安排画面上人的大小,表现了街市的热闹。
(3)聚焦“情景传神”。作者是怎样写出画面“传神”的特点的?
①选择桥北头的情景来写,写得活灵活现。
②引导学生抓住“撞上”“拽住”“惊扰”等关键词体会。
3.指导朗读第2~4自然段。
板块四
对照欣赏,拓展延伸
1.欣赏名画:大家想看看这幅古画吗?你能从画中找到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吗?(配古筝音乐,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图)
(1)看后有什么感受?指名说。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不愧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拓展延伸:如果你是故宫博物院的解说员,你将怎样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作呢?
(1)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介绍《清明上河图》三个方面的特点及其艺术成就。
(2)小组内练说,教师点拨指导。
(3)解说员在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
对照课文欣赏名画,带给学生视觉及内心的震撼,使课文内容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扮演解说员,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口头表达上强化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注重略读教学方法。
略读课文教学应“重其所重,略其所略”,因此教学时我重整体感知,略字词教学;重学法迁移,轻品读析句;重学习能力提升,轻课文内容讲解。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填写资料卡梳理内容,并通过交流梳理结构,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2.边读边欣赏古画。
在学生初步感知古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圈画交流、抓关键词的方法感受画面内容和特点,体会作者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的写法,并以扮演解说员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拓展,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起到了检验学习效果、加深印象的作用。另外,学生在阅读、整体把握内容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提升了鉴赏能力。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9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1、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2、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1、“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2、“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3、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10
【教学设想】
①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②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1.“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2.“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五、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学生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上,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
中华文化真叫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11
教学目标:
1、对照画面,读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让学生自主读课文,学会捕捉信息,完成资料卡。
3、了解古画的历史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聊聊世博,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2010年我国在上海举办了盛大的世界博览会,每个国家都把自己的国宝展示出来,给全世界的人参观呢!我们中国馆也请出了我们的国宝,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谁有见过?给大家讲一讲?
2、出示图片:
这幅《清明上河图》,在中国馆它动起来了,吸引了许许多多中外的游客,游客数多达1750万人次呢!你们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领略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吧,(板书:20)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同学们,这么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没看过的小朋友都想了解这幅画呢!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学习为这幅画设计一张资料卡,让别人一眼就能了解到画的信息,好吗?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边读边想:怎样完成这张资料卡?(师巡视)
3、生字: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在读这几个词时有困难,谁会读?
小老师带读:汴梁、官吏、
店铺(还有另外一个读音?)、作坊(谁知道作坊是什么意思?风筝那课学的水魔坊也是作坊)、一乘轿子(猜一猜,一乘轿子是什么意思?四个人抬的轿子叫一乘轿子,那么四匹马拉的车叫什么?一乘马车)、溜达、惊扰
现在我们都会了,去掉拼音还会读吗?我们一起读一遍。
4、资料卡:这些信息你们都找到了吗?谁来说说?(请6个说)
张择端画的画是24.8厘米高,24.8厘米有多高呀?让我们用手比划一下!(用尺子量一量大概),有多长呢?相当于从这儿到那儿。高24.8厘米的长卷中究竟画了些什么呢?你们想看吗?好!让我们一起看看!
5、播放全图视频。
三、图文对照,学习2、3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这幅画就这样匆匆看完了,你们觉得过瘾吗?这样吧!让我们仔细读读课文,看看这幅画都画了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这幅画都画了什么?读完课文,大家再拿起信封里的画,把文中描写的在画中圈一圈,同桌一起合作。
2、给学生充足时间读书。
3、收回:同学们,赏画时间到,欢迎同学们穿越800年的时空隧道回来!先把画压到笔盒下,比一比谁的动作快!
4、交流第2段:同学们,读了第2段,你知道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了画上的
什么内容呢?谁来说说?(生答师把词语变红)
师:我知道了,原来张择端在画上只画了8种行业的人哪?是吗?你说为什么不是?这么多人哪(板书:人物多)
师:张择端厉害,作者也很厉害。这么多行的人,作者用一个关联词就把它们有顺序地写下来了?是哪个?(有变红)
小结:作者的描写是这么有序,今后我们写很多东西的时候就可以用“有”
这个句式。
5、交流第3段:谁来说说这一段话又让你看到了什么?(生说,变红,指导说话的丰富性)
过渡:瞧,这不正是画上那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吗?(箭头图)
师:走在这样的街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评价:你的想象让我佩服)
感受:好热闹的`街市呀(板书:街市热闹)。这幅画让我们看到了800年前人们的生活,面对这样的画,你想说什么?
师: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去街上逛一逛,一起读。(齐读第3段)
四、朗读复述,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这么多的人,难免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看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边读边想:哪个瞬间让你觉得最有意思。(读不够的可以再读一遍)
2、师: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时候,有的眯眯笑呢!先请你说:你认为,最有意思的是哪个瞬间呢?为什么有意思?请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这句话吧!
预设三处:
“又踢又跳”---加动作朗读!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似乎真的看到......
“惊扰”---想象表情朗读!或联系自身体验!评价:想象和联系生活地学!
“碰上”—猜当时骑马人心情?评价:这个情景太惊险了!
还有谁也觉得这个瞬间有意思,比一比谁读得更有意思?!
3、同学们,快看!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就在这儿呢!你们喜欢吗?谁能看着画,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幕呢?(预设:师生对接)
4、小结:面对这样有趣的情景,我们似乎是在看一段精彩的电影镜头呢!这就是张择端的画,你们知道吗?画上的人物实际上有多大?这就是黄豆,黄豆大小的人物我们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感受到惊心动魄,画得如此传神,你又想说什么?(板书:传神)
五、拓展延伸
你们知道吗?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当年他立志要把宋朝繁荣的景象搬到画上,于是废寝忘食地画画,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做到了!皇帝宋微宗看到这幅画时非常激动,亲自写下了五个字---清明上河图。
(结合板书)清明上河图,就像一双明亮的眼睛,它让我们看到了。看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瞧!(出示数据材料)
这幅画处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次看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就是传统化的魅力。让我们带着这份自豪再读课题!
这幅画虽然现在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是它的身影却在我们生活随处可见。播放艺术品,配乐欣赏。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12
一、学习目标:
①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②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①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①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②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①“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②“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①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②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③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总结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同学们努力学习,去打开中华民族文化这座宝库,去探索、追求吧!
六、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13
教材分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作者介绍:
滕明道(1085—1132),北宋官吏。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崇宁末,举进士,继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
多音字:
都dōu(都是)dū(首都)
作zuò(作业)zuō(作坊)
乘chéng(乘法)shèng(千乘之国)
笼lǒng(笼罩)lóng(竹笼)
近义词:
保存——保管热闹——喧闹悠闲——清闲
普通——平常紧急——危急惊扰——打扰
名扬中外——闻名天下形态各异——各种各样
反义词:
完整——残缺热闹——冷清悠闲——忙碌
普通——特别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理解词语:
闻名中外:在中国和外国都很名气。
形态各异:本课指画中在街上来往往的人的形状和样子各不同。
溜达:散步,闲走。
摊贩:摆摊子做小买卖的人。
作坊:本课指手工业工场。
惊扰:惊动扰乱。本课指小毛惊动扰乱了欣赏风景的人。
词语扩展:
描写形态多样的四字词语
形态各异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ABB式词语
来来往往清清楚楚吞吞吐吐形形色色兢兢业业结结巴巴密密麻麻
“又一又一”结构的词语
又踢又跳又惊又喜又高又大又快又准
练一练:
用“有的……有的……有的……”写句子。
示例: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句子解析:
1、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好几百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首先概括写了画面上人物多,然后运用排比的修辞具体写画面上都有哪些人,主要是通过人物所从事的行业来表现的。“……”表示在画中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里没有写出来。突出人物之多的特点,从而看出下了很大功夫。
2、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这句话通过介绍街上的各类店铺说明街市很热闹。句中的“……””表示街市上还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建筑这里没有写,突出了街市的繁荣景象。“来来往往”说明街上人多,很热闹。连用五个“有的”,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行人的不同形态,展现了热闹非凡的街市景象。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作者、画面内容、存在的时间及目前的保存状况。
第二部分(2—4):具体描写了画面的情况。
第三部分(5):写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与画中人物多、街市热闹以及桥北头的一个情景三方面内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幅名画的赞美和喜爱,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问题归纳:
1、你从“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读懂了什么?
“不到一寸”“黄豆那么大说明人非常小,可就是这样小的人,作者也把他们画得“清清楚楚”,这说明画家的绘画技巧十分高超。
2、作者为了写出“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不仅写各种店铺,还重点运用排比写出了形态各异的人。学习运用排比的方法写一段话,把一个意思说清楚。
天上的云千姿百态,变幻多端:有的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在飘扬,有的像一匹骏马在奔驰,有的像一只蝴蝶,慢慢变大,渐渐模糊了…
3、《清明上河图》全图大致分为汴梁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课文只是侧重介绍了城内街市部分。你想象一下他郊外春光一个场景写一段话,注意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
郊外春光一片大好。你瞧树木郁郁葱葱,沟渠边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小花,有红的、白的、紫的……都像赶趟似的。地里老牛迈着沉稳的步子,一对年轻的夫妇,一人牵牛,一人吆喝,随着吱呀吱呀的犁耙声,缓缓地弯腰撒豆,时不时抬头看看远飞的水鸟。远处几个孩子正爬卧在溪头剥莲蓬,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树荫下一对老夫妻正在聊天,瞧他们笑得多开心……
4、《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为什么能名扬中外呢?
有四个方面:
(1)这幅画历经八百多年,依然保存完好;
(2)这幅画内容丰富,描绘细致:人物众多,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3)画家画工精湛,虽人物众多,内容繁杂,但画家画得非常清楚、传神;
(4)画中表现的是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富有情趣。
总之,这幅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汴梁的风貌,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14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生动传神,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运用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具准备】
课件:《清明上河图》摹本
【环节设计】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将从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摘取一颗璀璨的明珠,欣赏她熠熠闪光的风采。这颗明珠就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交流资料,学习第一自然段
1、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2、师相机板书与第一自然有关的知识。
3、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在预习中把课文中第一自然段的许多内容学懂了。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观图激情,感受画面的精彩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展卷让学生观赏。
2、师配乐解说画面部分精彩内容。
3、老师激情: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
四、明确学法,合作学习
1、自由读文,找一找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画面上的内容?
2、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提示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交流经常运用的学习方法。
3、师小结学法:质疑解疑 借助资料 朗读感悟 图文对照 表演体会
4、小组合作学习:选用学习方法从而2~4自然段中选定最感兴趣的一个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
5、交流感悟。 随机2~4小节:
⑴ 汇报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⑵ 汇报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⑶ 汇报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5、师小结学情。
五、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再现画面,激情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生动有趣的课文,现在你最想说什么?
2、老师出示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中华文化真叫绝!
六、自选作业
1、对照画面给爸爸妈妈介绍《清明上河图》。
2、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 北宋 张择端
长528厘米 宽24.8厘米
八百年前 汴梁 热闹的场面
【课后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制定目标上只要求学生了解画面内容,初步感知《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和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培养学习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设计上老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张扬祖国灿烂文化的氛围,让学生融如其中。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学课文。目的是体现现在语文课堂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近十分钟的小组合作活动中老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学习的热情是高涨的。虽然只有两个小组做了汇报,但我认为我们重视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只是成果的展示。让老师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孩子们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在提高。在本堂课中也暴露了学生的一些问题,小组汇报的组织形式要加强,倾听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发言语言不够规范,语言组织能力较弱,条理性差。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些方面都是要着重培养的。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揭题解题。
1、师: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座了不起的古代建筑。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什么叫“名扬中外”?
2、(课件欣赏)说说自己的感受。
3、这幅画叫什么名字?你对他有多少了解?(生自由交流与习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师:课文将怎样向我们介绍这幅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自由地读课文,指名交流。
2、指名分段读文,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
三、精读课文。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2、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3、自由读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简单地标注在文字旁边。
4、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5、朗读课文第5小节。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四、单元总结,延伸课外。
1、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课件)
2、师: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了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领略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魅力,还欣赏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赵州桥。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畅谈感受,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
3、师: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同学们一定已经收集和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请继续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板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
人物街市情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相关文章: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06-3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04-12
《一幅画》教案08-26
同一幅画活动教案08-26
《画杨桃》教案07-03
《画》的优秀教案08-25
《指纹画》教案09-15
《画房子》教案09-03
《画杨桃》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