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3 12:14:5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一首政治讽刺诗。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诗的头两句抓住临安城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触景伤情,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感概,一语双关,剑指南宋统治阶级。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

  设计理念:因南宋朝代离现在久远,对当时的情况孩子们都不理解,所以,我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诵读和情感”两条线索展开,期间穿插时代背景,最终为“感自诵读来,情自心中发”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个目标的确立,注重了学习的梯度。第一目标的确立是理解诗的意思,是对古诗的初步解读;目标二是体会古诗之意味,是精细解读;目标三是挖掘古诗之意蕴,尝试习作,为深度解读。)

  教学流程:

  一、看图想象,引出课题。

  1、多媒体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

  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我们一块看大屏幕。(出示《题安林邸》范读)

  (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

  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

  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指导熏、邸的书写)

  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了解宋朝历史。

  3、指导朗读。(通过醉指导朗读)

  (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

  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示儿》。

  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

  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

  A学生集体背诵,再指名朗诵,回顾意思。

  过渡: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做什么,林升是怎么回答的?——引导读诗。

  2、讨论交流:朝廷、达官贵人到底在干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暖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

  ②在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怎么看出来的,说明达官贵人什么问题?(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

  ③诗的第二句是什么句,谁问谁?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A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B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C想到这里,我们义愤填膺,帮着诗人大喝一声:西湖歌舞马上休!(板书:休。)

  (通过细致地分析,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整体对照,感悟诗韵。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透过“醉”你感觉那些达官贵人怎样的心态呢?

  2、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3、是啊,作者是怎样将揭露权贵糜烂生活和饱含愤恨、不瞒的诗歌展现的呀?

  4、现在你们明白我为什么一开始就书写“醉”了吗?(整合板书)

  (通过“醉”“休”体会感情,形成一个感情的冲撞,使两种心态落差加大,突出矛盾,解决矛盾。)

  五、感情升华,吐露真情。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2、教师感言:劝诫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江河破碎驻杭州。

  卧薪尝胆兴国运,运筹帷幄复汴州。

  (给孩子们一个表白自己的机会,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教师的感言透露出平等的课堂,也是一个延伸。)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2

  一、播放《示儿》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中原失地)

  3、有谁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谁占领了吗?(金国)

  师述: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起走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宁的对照图。

  二、出示地图

  师述:这就是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占去了宋朝的一半,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

  师述:然而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些“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来,看一看,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

  三、出示《题临安邸》

  1、师读书中⑴介绍诗人及背景。

  2、同学们,看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3、听课件朗读。

  4、男生读,女生读。

  5、教师范读

  6、全班齐读。

  7、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

  (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8、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9、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10、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11、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学公益事业看两幅图画。(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12、在这帮酒囊饭袋人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吧?(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13、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当汴州”

  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我把这幅图带来了,请大家看一看。

  四、出示《清明上河图》

  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景象啊!在东阳横店影视城依照这幅《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建,我们学校在去年五一组织教师曾经去旅游,真是美丽如画。如果你有机会去,一定会被那美景所折服。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是,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这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家伙手中。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没有想到如何懒得失地,而是在建宫殿,大修街道,因此诗人在诗的第一句就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周围的青山楼阁重重叠叠,风光极其美丽。)

  1、这些楼是谁建的?杭州本来应是他们什么的地方?他们建了作什么?(出示课件)师:是啊,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2、想到这里,我们着不着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3、想到这里,我们担忧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想到这里,我们愤怒不愤怒?我们和诗人再和诗人一起指着他们的鼻子问一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什么意思?

  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

  4、南方的权贵们醉生梦死,而北方的老百姓却把眼泪都要流干了,面对权贵面对皇帝,你想说些什么?(自由发言)

  师:如果我们的祖国被占去了一产,你们愿意吗?会怎样?

  5、学到这里,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边起来说一说吗?

  五、课件播放诗意

  1、同学们,看过射雕英雄传吗?文中有有两个人物,一个是郭靖,一个叫杨康,你们知道为什么一个叫靖,一个叫康吗?

  2、面对破碎的河山,抗金次岳飞喊出了“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他曾经写下了一首激励人心的诗歌《满江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出示课件。

  板书:

  题临安邸

  权贵 醉生梦死

  林升 忧国忧民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3

  教学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第四单元单元任务群的依托下,本节课通过对《示儿》和《题临安邸》组读教学,进行参照阅读,再加上适时、适度地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感受爱国情怀。

  贰

  教学目标

  1、合作学习,能够正确理解两首诗地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意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参照阅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诚挚的爱国情怀。

  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意味,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与情感。

  教学难点:

  在两首古诗的参照阅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诚挚的爱国情怀。

  肆

  教学过程

  一、构划学习任务群,创设任务情境

  1.明确单元学习任务群,对应本课子任务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年级即将组织“我的中国心”爱国人物故事展播会,我们即将学习的第四单元将为我们提供助力(展示学习任务群),老师对课文材料进行了重组整合,我们将通过学习完成对应任务,这节课,我们将走近诗词《示儿》《题临安邸》,聆听诗人的心声。

  图片

  二、检查预习通读释题

  请学生结合注释思考诗题中透露了什么信息。

  明确:《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是作者临终前写的,也就是一封遗书。

  《题临安邸》题:写;临安:南宋都城;邸:旅店。

  写在临安的旅店上的诗,是一首题壁诗。他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这首诗。

  师:请同学们带着理解再齐读诗题。

  三、朗读古诗发现共性

  过渡:叶嘉莹先生曾说过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接下来就让我们用朗读来感受诗歌。谁来尝试读?

  (一)指名朗读。

  (二)比较感知,发现共性。

  1.读着读着,有没有发现两首诗存在一些相同之处?(诗人朝代、时代背景相同)

  2.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朝代,课前同学们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北宋定都河南开封(汴州),南宋定都临安(杭州)。1127年靖康之耻,金国对北宋虎视眈眈,后来皇帝逃到临安,就是杭州,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

  师:两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我们再来好好读读这两首诗,体会一下诗人想要传达的心声。

  四、初识“悲”,不见大同

  (一)读懂“遗言”,知悉诗意

  都说《示儿》明白如话,那么陆游临终前,他对孩子们说了什么?(生解释诗意,读懂陆游的自白与临终的叮嘱。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指导“元”“但——只是”的意思。)

  预设: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在举行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二)寻找诗眼,感知诗情

  在遗言中,陆游用一个字写尽了自己此刻的心情,是什么?预设:悲。

  心愿未成,所以伤悲。再读读这首诗,找一找,陆游的什么心愿未达成,让他临终前如此之悲?预设:九州没有统一。

  (三)结合资料,感知“悲痛”

  1.人生即将走向走点,有这么多遗憾与割舍不下的事情,为什么陆游只悲“不见九州同”呢?九州究竟怎么了?

  2.看来,想要读懂诗人的情感,我们需要资料的帮助。阅读资料,同桌交流:为什么“不见九州同”让陆游如此之“悲”?

  资料一靖康之耻

  这段历史又被称为靖康之难,但是更多人称它为靖康之耻。

  还记得三年级时所学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播放金军攻打汴州的视频)师: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尽泪。

  师:同学们请看上面这幅图片,你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

  1.人们衣不蔽体,骨瘦如柴。

  2.图片上有很多尸体。

  3.看到有孩子抱着大人哭。

  师:如果这幅图片能发出声音,我们有会听到什么?

  预设:婴孩的啼哭;老人的呻吟;百姓的哀嚎求救。

  总结:哀鸿遍野,百姓们流离失所。国将不国,何以为家啊?

  小组讨论:结合上面的资料,说一说陆游“悲”的是什么。

  预设:陆游悲伤的是北宋灭亡,国家被侵占,人民流离失所,更悲的是国家遭此磨难,南宋朝廷不去收复失地,而在花天酒地。

  3.教师总结结合材料体会诗句情感的方法。

  小结:在不同类型的资料中,用上筛选(筛选与诗词主题背景相关的材料)、理解(理解材料内容)、联结(联结诗句,感受情感)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结合资料,读懂诗人情感。正是用了这样的方法,我们读懂了陆游的“悲”,他悲的是见不到国家统一,他的悲是为国家、为百姓而心生的悲痛。

  4.再次齐读《示儿》。

  五、再识“悲”,歌舞不休

  (一)想象画面,知悉诗意

  1.陆游为什么迟迟见不到九州大同呢?该去北方平定中原的王师们此刻在做些什么呢?我们去《题临安邸》中找答案。

  2.指名朗读《题临安邸》,3.我们知道,在林生的笔下,那些”游人“一定不只是普通的游人!他们是——皇帝、是权贵,更是陆游寄予厚望的”王师”啊!他们在干什么呢?

  预设:逃到临安的达官贵人们,不去收复中原失地,反而在饮酒作乐,日日买醉,甚至于把杭州当作了以前的汴州。

  这些达官贵人们贪图享乐,你从哪个字可见他们寻欢作乐的状态?(预设:醉。他们纸醉金迷,他们在大好山河和优美环境中醉生梦死)他们还记得身在水深火热的百姓吗?不,他们直把杭州作汴州。(似乎早已忘记了耻辱,忘记了老百姓的苦难和生死)

  (二)感知诗情,读出质问

  1.看着这一切的林升此刻心情如何?(愤)

  2.正如你们所说,林升目睹这群从战火纷飞、刀光剑影的汴州一路逃亡到杭州的王师权贵们日日笙歌,夜夜买醉。他是多么的愤怒。他忍不住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3.你会怎么问?指名读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我们一起指着这些醉生梦死的权贵们问一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4.小结:陆游难道不知道王师在做什么吗?不,不是的。原来,陆游的“悲”里不止“悲痛”,他同林升一样,还有“悲愤”。

  5.再读《示儿》,读出悲愤。

  六、三识“悲”:抱憾终身

  1.陆游的“悲”还有其他的原因吗?请同学们运用学到的结合资料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1)自学:默读《示儿》,结合资料,思考陆游还为何而“悲”。

  (2)共学:小组讨论,补充自己的想法,完善理解。

  图片

  2.正如你们所说,“九州大同”这个心愿,陆游一等就是一生。陆游不仅在等待,他自己也一直都在努力——陆游爱国诗作串诗朗读。

  (1)当朝廷向金求和,陆游想要报国无门,他说: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

  陆游一年一年老去,但是他报国之志仍在,他说: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

  又过了几年,陆游已经是70余岁的老人了。他知道,自己的日子可能不多了。这年秋天,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唯一的憾事,是死前看不到祖国统一:

  砥柱河流仙掌日,死前恨不见中原。——《太息》

  (2)顺势朗读《示儿》

  体会情感。

  这一年,陆游垂垂老矣,他在病榻上写下自己的遗书——《示儿》,他将自己的一生之悲,一生之盼都凝结在其中,请你代替陆游读一读吧!陆游在他弥留之际仍在嘱咐儿子若是九州统一了,千万不要忘记告诉他。(板书:无忘)

  (3)总结陆游一生对祖国统一的牵挂。

  是啊!其实,何止是这几句啊!在陆游这一生创作的九千多首诗里——言恢复者十之五六。

  ——赵翼《瓯北诗话》

  著名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锺书先生这样说——爱国的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到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钱锺书《宋诗选注》

  3.陆游等到子孙们的消息了吗?补充资料:后来的南宋,在众多爱国志士的努力之下,虽然也短暂收回过部分失地,但最终仍在与金兵、蒙古的抗争中节节败退,陆游死后69年的公元1279年3月19日,元兵攻入杭州,南宋灭亡,不说九州大同,甚至连“宋”都不复存在。再看《示儿》中的“悲”字,有什么感受?预设:遗憾、不平。

  4.原来,陆游的悲,是九州不同的悲痛,是歌舞不休的悲愤,更是永世遗憾的悲壮。

  5.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再次读响这两首诗!

  七、纵观古今爱国情延

  1.回看两首古诗,它们有着相同的情感——浓浓的爱国之情。

  2.不论是《诗经》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还是南宋文天祥口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抑或是艾青笔下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时代虽在变化,但爱国情怀却一直根植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3.总结:今天,结合了多个资料,我们的心与作者贴在了一起,我们的心与作者一起跳动,一起悲,一起愤,一起恨……课后,同学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去搜集整理资料,感受清代诗人龚自珍那份拳拳的爱国之心。

  4,布置作业:搜集其他诗人的爱国诗篇,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

  八、课后反思

  两首诗一起学习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同学们的配合下,课堂氛围还不错,就本课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结合资料,让情感有所依托。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人在文化的继承和传扬中认同了特定的意象。正因古诗词中的意象有其特殊的寓意,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这些意象所表达的特定文化心理,才能将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深入到位。

  二、资料补充,让情感更加饱满。

  语文要素中的结合资料是手段,是载体。单元主题“爱国情怀”是目的,是归宿,只有更好地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才能很好地把握单元主题,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读《题临安邸》有感05-04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02-24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16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06-27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5-15

《题西林壁》人教版教学设计12-21

题李凝幽居教学设计01-24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优秀04-11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