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8 13:02: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作者将这“闲人”这种超脱的情感融入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设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通过诵读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教学难点】

  “闲”字的深蕴内涵,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发言)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做点评。

  4、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圈划疑难字词。

  重点词语:

  ①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③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重点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

  答案预设:①外界景物的触动(月色);②作者当时的境遇(被贬)。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2、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

  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3.译句小检测。

  四、质疑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题。

  2.师生归纳出主要问题,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派一代表发言。

  3.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完成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4.背诵课文。

  重点问题预设:

  1.“闲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闲”?

  (适时简介写作背景。)

  2.请为“闲”字组词,并说明理由。看谁组的词最能体现“闲”之内涵,最契合文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味探究,各抒己见。)

  3.欣赏写景句。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美景。

  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美读。读出形象、韵味。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闲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豁达、坦荡、乐观……

  五、拓展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六、结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写一段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景物邮寄的结合起来。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邀友夜游对月抒怀

  庭中赏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较为短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能有较好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为了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导入部分应该详细介绍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缝隙中就不会感到突兀,上课时也更流畅。

  为了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导入部分应该详细介绍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缝隙中就不会感到突兀,上课时也更流畅。

  学有所用,让学生及时的练习以强化情景交融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朗读和小组讨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再读,析“夜游”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重点。

  五、深读,悟“闲”情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呢? 学生自由回答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明确: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六、拓展延伸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课堂总结及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板书设计:

  月:空明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闲人:清闲之人 悠闲之人

  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积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

  (请学生了解的资料,然后展示课件,补充文章的写作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

  2、听录音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找距离(引到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上来)

  3、借助手头的工具、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合作译读文章(请学生提出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文言积累要求)

  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

  三、背诵

  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

  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

  四、品味

  出示课件问题:

  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里的词、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

  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语句是作者感叹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教师总结: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那么让我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

  五、拓展延伸

  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发情思也写一个短文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他是谁?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

  (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

  (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点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这两篇写景小品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活动:

  1.细读课文,圈画《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景物。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竹柏影

  2.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

  3.四读抑扬顿挫,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读出景物之美。

  探析写作技法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样为我们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组合作探究: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预设:本文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虽短,要点却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小组品读探究:描写月色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静谧。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3.五读朗朗上口,读出文章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教师语言: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记承天寺夜游》情感一个字。

  明确:作者的情感尽在一个“闲”字上。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近乎被流放,但是,苏轼仍然有进取之心,仍是豁达之人,《记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时所作。

  1.小组合作:揣摩“闲”字意味。

  “闲”字意味: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师语言: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2.六读读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读出情感美。

  归纳小结

  教师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可称之为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更显其内心豁达,超脱于尘世之外。

  学生活动:七读诵出意境,在六次朗读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诵出意境。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习两篇写景小文的技法,写一篇短小的游记,不超过500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一、导入: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豪放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第一遍诵读:小组内阅读,读准字音。

  (小组展示)

  第二遍诵读:结合注释工具书感知大意。

  (小组合作完成)

  梁衡曾说过,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让我们第三遍诵读:赏读课文,读出文章美的味道(齐读,有感情的朗读)

  (小组合作)

  提示:可以从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来品析。这“美”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月亮,撩人心扉,有时她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有时又无情地触及你的痛处,伤人情思。

  这“美”来自月色空明。“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有正写侧写之分,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透明、清幽的境界。

  这“美”在情感的跌宕起伏。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欣、喜悦)

  2、念无与为乐者。(低沉、失落)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兴奋、惬意)。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四读课文,品心境

  苏轼说哪里没有像月光、松柏一样的美景,只是缺少闲人罢了。我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请这个同学给我们念一下。

  生(念):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师: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这里的“闲人”不是“没事做”的意思。

  “闲”还可以解释为“闲趣”“闲情雅致”。这里的“闲人”可理解为“有闲情雅致”的人。

  从课文中找找论据

  证据一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如其人

  只有情趣高雅之人才有能描绘出如此

  幽静澄澈的意境宛如清丽的水墨山水

  证据二

  朋友的为人

  志不同道不合者不与为伍,只有心灵相通

  情趣意志者才可一起欣赏美景

  一起走过人生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第五次读课文,让我们熟读成诵!

  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走进苏轼,直面挫折,感悟人生,学会表达是我们的主要收获。课堂的学习到此为止,但这位大文豪的语言精华,诗意人生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在这里老师希望生活中的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用超脱旷达的态度走过自己的低调人生,经历风雨,重建彩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五、生展示背诵成果。

  六、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教学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学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积累文言词句,还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本文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呢?

  我决定在带领学生充分地理解字词含义之后通过设置情境,按照“觅东坡知音”“与东坡赏月”“听东坡心语”和“与东坡同行”的顺序设置情境,帮助学生逐渐走进这篇文章的优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之中,同时,又通过引入和穿插背景资料,使学生走进苏轼的生活和心灵深处,更深入地体会他尽管身处逆境却仍有闲情雅致欣赏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的情怀。另外,为了使所设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云水禅心》的音乐,优美、空灵,使学生更易走进古文所呈现的静谧、清丽、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又用较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乐《重返心灵花园》使学生在资料和音乐的双重激发之下,心灵受到更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与资料所示的内容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伟大人格和高迈的情怀。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不但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得到审美和智识的提升,从而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遗憾之处。首先,我没有完全放开,给学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间,“教”的痕迹过重,没有能够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真正调动学生的学和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析的过多,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整个课堂缺少了灵动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讲析,没有用板书将课堂总结加以呈现和整理、归纳,这也是本课的疏漏之处。

  通过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的得与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教学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要深入地钻研新课标精神,继续更新理念,时刻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要树立“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多下功夫,下大力气突破自己教学的瓶颈,以期实现更大的飞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意,背诵全文,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标:见前页。

  (三)课前检测:

  1、注音:藻()荇()寝()

  2、填空:《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人,号()。

  (四)精讲点拨:

  1、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提示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翻译理解。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向同学或老师质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五)强化训练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提问后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赏月色。

  (六)课堂检测

  1、翻译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七)总结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作者的描绘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4——7题选做,4——5必做。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理解“闲人”:

  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五)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赏析佳句

  2、领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 体会作者的复杂心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让学生诵读学过的描写月亮的古诗导入。

  二、 朗读课文

  1、 明确文言文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2、 老师做示范朗读(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学生齐读,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4、 让学生尝试读出停顿,老师出三个例句检查。

  5、 梳理重点字词

  三、 初探文章(从记叙的角度)

  1、 让学生先自己理解课文

  2、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3、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引出佳句,带领学生一起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两个新奇的比喻,动静结合,既有对月色的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营造了月色皎洁的空灵境界。

  4、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这个环节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经过)

  四、 再探文章(从抒情的角度)

  1、 结合文章谈谈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老师引导)

  (补充作者因“乌台诗案”遭贬谪的背景,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内心的几经波折)

  2、 引出佳句赏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落实在对“闲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凉但又豁达的特殊复杂的心情。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个难点,所以,老师要根据需要,给出苏轼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尽可能的贴近作者的内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带着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落实朗读要求的第三点。

  (这个环节更进一步,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内心)

  五、 小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复杂的心情。全文仅84个字,却使记叙、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悲凉但又豁达的情怀。

  六、 布置作业

  为了落实学生对文章从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发挥联想,用优美的语言,将原文改写为现代文。老师给出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诵读:诵读吟唱,品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学生自由放声课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价。

  3.听范读。

  4.学生齐读,力求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对译。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

  设计问题:

  1、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找出相关句子。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着赏析。

  4、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附:资料补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精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五、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听曲唱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配乐吟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的韵律美,进一步感受作者情怀。)

  六、总结

  七、送给大家: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面对生活,风雨坎坷常在,

  常读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唱读经典,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一、设计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短文两篇中。预习提示提示了两个重点:

  1、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2、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概括的说,就是景,情和语言。就两篇文章而言,《答谢中书书》理解起来比《记承天寺夜游》要容易一些。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就一句话,而且就写了一种景__月亮,空明,似乎还带着凄清。明月千里,情思万种,谁解其中滋味?千年之前的那个灵魂在这个有月的夜晚到底思想了什么?这是对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那怎样才能十几岁的`让孩子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呢?经再三思考,我决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教学。

  通过对比,也许能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够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比较阅读,感受景物描写和语言节奏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刚学过的《三峡》一文写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而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二者都写到猿啼,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二者传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凄凉,一个愉悦),是啊,同一种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因心境不同而色彩不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景物描写中又会传达出怎样的情感呢?

  (二)、朗读,感知文本

  1、教师示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个读、小组赛读

  2、读讲结合,同桌互讲,借助课下注释,梳理文章内容

  3、小组讨论,解决疑问

  文言积累

  念,想到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变读,理清层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反复朗读,说说这样变的理由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

  (四)、比读,体会情感

  比较两段写景的文字: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从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1、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什么不同?

  2、两段文字句式有何不同?

  (五)、背景,知人论世

  出示背景资料,体会景中所寓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

  一、主要内容梳理 1.分层理解

  元丰六年——步于中庭:记叙交代、与夜游。庭下——竹柏影也:描写(虚实结合)何——两人者耳:抒情。2.中心句与感情理解

  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闲的理解: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景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主要内容考察方向预测 1.景物特点

  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50字以内)

  2.主旨情感

  本篇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教学步骤: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5、讨论如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3、他遭受冤屈而被贬谪,成了有职无权的“闲官”,按照常理,遇到这样的打击,他的心情应该如何呢?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

  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

  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月夜图片、多媒体

  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音乐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起来赏析苏轼的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幻灯片2,学生齐读目标,教师再作强调。)

  2、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然后由老师点评、补充。)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灯片4)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b、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一样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研读及赏析。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灯片6)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谈谈。(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部分。)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4、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提问。)——幻灯片8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6、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后投影幻灯片9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7、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幻灯片10)

  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四、小结。(幻灯片11)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

  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

  生的难能可贵。

  五、拓展延伸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老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六、布置作业。

  1、把拓展延伸的练习“月夜下那最美丽的一刹那”重新修改并续写完毕。

  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3、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6-1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5-2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04-02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08-26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06-19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06-14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04-20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04-30

大林寺桃花教学设计02-1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