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01 09:54:2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理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理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理想教学设计

理想教学设计1

  课前欣赏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

  (一)回忆略读方法

  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

  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

  (二)初读质疑

  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3)师梳理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意图:

  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意图:

  1、回忆学习方法,梳理学习过程;

  2、拓展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过程:

  (一)领悟写法

  “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到他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乐观向上的完美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才让学生难以忘怀,才使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作者是运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刘老师的呢?

  1、同位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汇报

  3、小结: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怎么能不热爱他的工作?所以作者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正是这样的描写,打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二)阅读:《吾家有弟未长成》、《一件珍贵的衬衫》

  请同学们运用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材料,看看作者是怎样抓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呢?

  (三)自读交流

  (四)汇报交流

  材料一《吾家有弟未长成》

  a、谈人物特点(读这篇文章时你是否给自己提出问题了?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小弟弟?)

  b、谈作者写法

  c、读具体描写典型事例的句子

  材料二《一件珍贵的衬衫》

  谈作者抓住什么事,来反映周总理的?

  (五)练习写作

  今天我们所读得文章都是运用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的人吗?

理想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学习列举事例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2.学习段首排比提出论点的方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有理想。但有同学虽有理想,却刻苦勤奋不足;有同学也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时间。那么,到底该怎样去实现我们的理想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陈群的一篇议论文章--《理想的阶梯》,看他是怎样告诉我们如何去攀登理想的高峰的。(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板书)

  1.论证方法。

  2.提出分论点的方法。

  三、第一次尝试,抓课文要点

  1.提出尝试要求: 听录音,记下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来作论据论证分论点的事例。(用简洁的话介绍)

  2.学习听录音,完成以上练习。

  3.点名回答练习答案。

  4.快速看书。补充答案。

  5.出示小黑板上正确答案相对照。肯定学生成绩。

  6.归纳总结:举事例论证。

  四、第二次尝试,巩固目标"1"

  1.明确尝试要求,点读课文第四段(除段首句外)内容。

  (1)选择论点。

  (2)记下自己印象最深的词语。

  2.点名回答,信息反馈。

  为什么记这些词语!(因为事例中的这些词语最能体现论点中的"刻苦勤奋"。)

  3.归纳总结。

  五、第三次尝试,完成目标"2"

  1.明确尝试要求,分组分任务讨论问题。 快速阅读课文,讨论完成:

  (1)三个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相同特点?

  (2)对三个分论点的论证有什么相同特点?

  (3)三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组成一句话可组成什么句式?

  (4)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2.学生讨论完成以上练习。

  3.点名回答,归纳出目标"2",段首排比。

  4.归纳总结:

  学习了以上内容,陈群告诉我们到底要怎样才能实现理想呢!(奋斗)从哪几方面奋斗?(归纳板书)

  得出:分论点围绕中心论点,分论点是分析中心点的各个方面。

  六、 知识迁移,布置练习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要实现理想首先要"勤"。因为"业精于勤"。

  我们就以此为题做一个练习: 根据已给的中心论点,用排比或对偶的方法分解出几个论点

理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读下面每组词,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使你想起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满足

  (说丢腿 写板书 放风筝 追风筝)

  2、初读课文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3、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追忆走进这位特殊的刘老师。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在"说丢腿"中初感刘老师。

  1、还记得刘老师谈腿疾时讲的那个故事吗 哪位同学读一读。

  2、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谈(板书"笑")这"笑"字的背后你们体会到的是什么

  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者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谈谈自己的残疾吗 (指读)

  3、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的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2)体会"泛"的准确性,通过与"冒出""涌出"等对比感悟,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3)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 (指名读,并及时评价)

  4、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会永远都会记得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二),在"写板书"中了解刘老师

  1、对于一个身有残疾的老师来讲,上课是多么的不容易呀!用心读第五节,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 将它们圈画出来,并用心读一读好吗

  2、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

  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一个年过半百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那一次次的旋转已经成为孩子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4、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你能听懂这一次次的心跳是为什么吗

  (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1、师:(出示)其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许就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表情,也许就是一串扣人心弦的动作,也许就是一处感人肺腑的话语……用心读第八,九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理由。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3、整合: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引读)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追风筝)

  4、如果你是看刘老师放风筝的孩子,你觉得刘老师的哪些方面感染了你

  (乐观,坚强,自信,对生活的热爱……)

  5、出示"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刘老师望着风筝会想些什么呢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 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 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 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4、我读了课文跟大家一样,也激动不已,写了一首诗歌——《理想的风筝》,与大家共享。(配乐朗诵)

理想教学设计4

  凯瑟琳 ·奥尼尔

  一、教学目标

  总目标:让学生明白儿童小说构思的特点,培养鉴赏儿童小说的能力。

  具体目标

  1、明白本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

  2、体味轻讽和夸张在小说中的作用。

  3、咀嚼本小说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这篇小说贴近学生生活,线索清楚,阅读上不会有大障碍。让学生阅读全文,顺手划出字词。

  2.、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3、理解儿童文学(小说)的特点,分组畅谈对奥依达的印象和理解。

  二、活动流程

  1、速读全文。

  2、划出字词。注音解释。

  正音

  1、瘸腿()唬()舷窗()狡黠( )撅()煞有介事()

  2、多音多义字

  着陆( )一着棋( )着火( )沿着( )

  哽咽( )咽喉( )咽气( )

  露出马脚( )露馅儿( )

  一圈( )猪圈( )

  挑衅()挑三拣四( )

  解释

  声嘶力竭——

  大名鼎鼎——

  连绵起伏——

  煞有介事——

  3、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一

  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提示:小说以奥伊达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故事,展开情节。

  讨论归纳: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写小时候奥伊达不用父母取的名字,坚持为自己取名 “奥伊达”。

  第二部分,发展,(从“奥伊达上小学的时候”到“自己是坐在爸爸的膝盖上看完电影的”。)

  写上小学时,奥伊达不要特权,坚持要父母为自己买电影票。

  第三部分,高潮,(从“以后好长一段时间”到“男孩奥伊达的冒险经过”。)

  写奥伊达混上去瑞典的飞机,去北极探险,成功,可在父母、同学的眼中,成了未来的探险家。

  第四部分,结局,(从“后来,奥伊达上了中学”到结尾。)

  写奥伊达在父母的启发教育下,懂得了做人首先应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公民,并获得了真正的选择上的自由。

  讨论交流二:分组畅谈对奥依达的印象和理解。

  提示:儿童小说的特点。儿童小说除了一般小说的特点之外,还有其自己的特点,即反映儿童成长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和性格,儿童小说要欢欣明快,生动形象,幽默有趣。本小说就符合这样的特点。本文用轻喜剧的笔法,塑造了奥伊达这个儿童形象。

  4、归纳总结:

  奥伊达,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但同时又不乏天真、顽皮、好奇、聪慧的天性的儿童形象。作者用轻喜剧的手法,生动刻画了奥伊达的儿童心理和性格特征。

  一、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著追求精神的具体表现:很小的时候,就坚持自己取名;上小学时,最大的理想是不要特权,即坚决放弃小孩可以不买票的特权;之后,又想只身去北极探险,成为未来的一名探险家。

  二、天真、顽皮、好奇、聪慧的表现:坚持为自己取名,可为什么想出这个稀奇古怪的名字,他并不知道,为了放弃“特权”,他无论如何要父母买电影票,可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成熟的孩子竟然“是坐在爸爸的膝盖上看完电影的”;他想尽办法去北极探险,这种冒险行为竟然发生在一个“搞不清楚,到底先有地图还是先有探险家”、去北极探险“主要是觉得冰天雪地的北极总归要比澳大利亚好玩”的孩子身上。特别是为了给自己买一双新鞋,竟然想出了要母亲为自己平日干的零活付劳务费的方法。这一系列细节让读者感觉奥伊达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是那么可爱,同时又是那么真实、自然、有趣。

  这几件小事在常人看来是很平常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却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对一个 成长中的儿童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独特的。独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执著以及天真、顽皮、好奇、聪慧,奥伊达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心理特征和性格,既是独特的,又反映了儿童们普遍的心理和性格,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三、活动延伸

  1、课外阅读一篇儿童小说,体味儿童文学(小说)的特点。

  2、抄写字词

  3、思考:(1)什么是幽默?本小说在刻画奥伊达和其父母时用了那些幽默的方式?

  (2)奥依达父母的教育方法,你有怎样的个性看法?你对当今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又有何看法?

理想教学设计5

  一、尝试探疑·激活思维

  理想是一个神圣而又诱人的字眼。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亲爱的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呢?读读流沙河的《理想》吧,或许对你把握人生航向,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认真读一读,理清本诗的思路,把握本诗的结构。

  2.仔细想一想,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揣摩本诗的思想内容,理解本诗的主旨。

  3.细致品一品,体会本诗形象化的语言,领会本诗诗句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4.相互说一说,你树立了怎样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的?

  二、自主学习·学法建议

  1.建议同学们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探究本诗的脉络。

  探究本诗的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研究清楚,探讨明白。

  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

  4、5、6、7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8、9、10、11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

  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

  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一目了然: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7)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总——————————分——————————总

  2.建议同学们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依据自己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探究词句的含义。

  本课是一首哲理诗,其诗句含义十分深刻,要认真揣摩,反复品味,细致探究,悟出真谛。

  首先,我们要学会在品析某诗句时善于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有针对性、探究性,便于理解。如对诗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的理解,我们可以提出“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等问题进行探究。

  其次,对诗句的理解要联系生活实际,不能停留在诗句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诗句所蕴藏的深刻的含义。仍以上句为例,我们可以联系古今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的例子,也可以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例来理解:处境虽寂寥,但精神欢愉,心胸欢畅;毕竟有时遭误解,因而欢笑之中肯定有酸辛。

  3.建议同学们品读本课优美的诗句,并背诵下来,以加强自己的语言积累。如本诗的第三节,我们要领悟其精妙的比喻,揣摩“珍珠链”“脊梁骨”的喻意;体会动词使用的精巧,探究“贯”“串”“照”的深刻含义。

  三、典例剖析·潜能开发

  [例1]下列诗句,哪些句子是比喻,哪些句子是拟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但理想却从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因此要扣住比喻和拟人的特点,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

  [答案]比喻:理想是还魂的仙草 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拟人: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唤浪子回头

  [例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一诗句的含义。

  [思路分析]本题慎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含义尽量要全面,联系实际尽量要是自己亲身体验的,要反复揣摩,还可以与同学交流。

  [答案]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 是获得, 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他要牺牲个人利益, 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例3]读下列诗句,请写几句赏析的文字。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发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本题考查的是诗句赏析。对这类题目,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赏析角度出发,任选一个角度,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

  1.从修辞的角度,讨论一下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2.从诗句内容的角度,分析其深刻的内涵。

  3.从诗人情感的角度,想一想,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4.从自己实际的角度,体验一下诗句的作用。

理想教学设计6

  课型: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能力目标:

  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仿写)

  情感目标:

  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2、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2、正音、正字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3、释词寂寥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4、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1)理想究竟是什么?(2)理清文章脉络(带领学生边读边理清每一节的主要内容)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探究此诗脉络)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五、作业:抄写字词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8题

  第2课时

  一、语段赏析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二、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2、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三、质疑和交流:

  1、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2、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言之成理即可。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五、作业:

  1、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0-15。2、仿写练习:例句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板书设计:理想(流沙河)

  脉络: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分----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教学反思:

  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多读,多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的朗读。

理想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品味形象化的语言,体会诗歌情感;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领会理想内涵。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进取精神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说起理想,我们总会忍不住心潮澎湃。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有意义、更充实、更精彩)理想让我们嗅到了生活的芬芳,并满怀对未来的希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坛泰斗、一生为理想而执著追求的诗人流沙河,一起学习他的一首哲理诗——《理想》。

  (一)整体感知: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仔仔细细读一遍。宋代词人苏东坡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我要求同学们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有情有味地读。待会儿请同学来读。

  2.推荐一位还是自告奋勇地来?请同学们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或几小节。师生评价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和节奏读出来。

  (二)临渊观鱼:

  有人说,读诗读出情感就必须懂得诗或懂得诗的情感。下面我要问了:理想在文中化作了哪些具体的形象?

  1.石、火、灯、路;珍珠;罗盘、船舶、海天相吻的弧线;闹钟、肥皂、仙草、母亲。

  2.你最欣赏的形象是哪一个?找找看。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你的同位交流。

  3.你觉得理想还可以是什么呢?比如我,我觉得理想是星星,点缀生命的夜空。你呢?

  我觉得理想是雨露,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

  我觉得理想是太阳,让我们感到温暖。

  我觉得理想是月亮,总能让我们对它充满遐想。

  4.我感到同学们对理想是高度赞美,对吧?那作者对理想也是这样的感情吗?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几个词:误解、寂寥、酸辛、不幸。是不是“理想惹的祸呢?”(生点头,但又表示不解。)

  诗人流沙河就曾因诗集《草木篇》而获罪还乡。但12年的遭遇并没有使他消沉,反而更执着地追求理想。

  5.文中哪里能看出作者对理想依然执着?

  坚贞、绝处逢生、微笑、反抗。

  (三)理园飘香:

  文中有的诗节如画卷般灵动优美,有的诗句又闪动着哲理的情思,同学们可以试着读一读,品一品。可以自己来,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生准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

  最有哲理的诗句呢?可以找一句最典型的,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

  (四)妙手偶得:

  1.其实,追求理想,歌颂理想的不只有流沙河,同学们请看: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列夫-托尔斯泰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在这样的比照中,你发现了什么?一点点发现就行。

  2.评论家周啸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周啸天《诗词鉴赏》

  说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好的作品都可以让我们读出自己更多更好的东西,能内化到我们生命里、值得我们吟诵在心的东西。先请同学说一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什么样的情绪里面特别地容易想起这首诗?(3---4名同学回答)

  托话余光中的一句诗:多年后∕你的一首《理想》∕轻叩我额头∕当得一弹∕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了……明白的东西都在你们心里,拿起笔,用你自己喜欢的语言把它写下来,诗样的、散文样的都可以。

  生配乐写后,师生交流。

  (五)小结:

  大家化为自己的东西是生命里活着的东西。美好的理想使我们常属于超脱的灵魂。最后,让我们在《理想》的吟诵声中结束今天的这堂课。师生选读一小节。

  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同学们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那时,请你一定要记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理想》,并能从中汲取力量,继续扬帆远航!

  (六)教学反思:

  本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遵从了诗歌教学的特有规律,一开始就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旨在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形成语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教学过程中,抓住了诗歌“形象性”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赏析丰富多彩的理想形象来理解诗人对理想的赞美及执着的情怀;难点突破有方法,对于“误解”“寂寥”“酸辛”“不幸”这几个词,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特殊经历来理解,巧妙化解了难点,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深刻;好的作品都可以让学生读出自我,所以在拓展运用时,教师层层铺设,努力营造意境,争取让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广、更活,真正读出自我,受到情感的熏陶。

理想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朗读训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法: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

  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

  范读:由教师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展示课件)

  理想的意义(1)

  理想的历史意义(2、3)

  理想的人格意义(4、5、6、)

  理想的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3.研讨与赏析

  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作业: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理想教学设计9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了解文本思路的前提下筛选提取信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筛选提取信息的基本思路,学习写批注、写感想片段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追求集体的幸福和荣誉”的崇高理想。

  [ 教学重难点 ]

  1、 读懂文本,理解文中作者对有关理想的看法。

  2、使学生正确的理想,并产生为之终生奋斗的动力。

  [ 教学安排 ]两课时

  [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交流所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当年10个学生给巴老写信的相关资料。

  3、小结:从上述材料中,我们看到巴老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遭遇过挫折、打击和失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想,凡是有志青年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巴老是怎样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呢?从他那里,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奋斗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二、理解文本

  师:看课后练习第一题,在全文内容中,你最急于阅读的两个内容是哪两个?

  生: (思考,小声说话,几个表达)

  师: 较为趋同的想法是“我的理想”“我的追求” 两个内容,我们就从这两个内容的阅读开始。请看书,先读“我的理想”的段落。

  生: (朗读课文)

  师: 读“我的理想”,肯定是想知道巴老的理想是什么吧。读后,你有答案了吗?

  生: 巴老的理想是“把个人的生命联系在群体的生命上面”。

  生: 巴老的理想是“追求集体的幸福和繁荣”。

  师: 大家不再举手了,是认可两个答案了吗?

  生: (思考,交头接耳)

  生: 第二个答案好。因为这一句话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师: 这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大家同意吗?

  生: (看书,点头)

  师: 点头不算完,要说说为什么这一句话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生: 本段先分后总,先分说自己20、30年代和现在所表达过的理想,后总说一生的理想。

  师: 说的好,回到答案上来,“集体”一词是什么意思,要诠释一下。能否在本段中找一个词来替代?

  生: (在课文中找词语,惊喜地)人类。

  师: 好。一起高声地将答案读一遍。

  生: (高声朗读)追求人类的幸福和繁荣。

  师: 大家知道了巴老的理想,还想知道巴老是怎样追求理想的。读“我的追求”段落,看看我们能获得什么?

  生: (读第8段)

  师: 做个游戏:选:选学生读某些句子,要求所读句子有一个集中的内容,其他同学听读,谈谈你对作者追求理想的过程有什么认识,行吗?

  生: (读1-3句)

  生: 作者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战胜了困惑和挫折。

  生: (读4、5句)

  生: 理想一直指引作者一心向前。

  生: (读6-8句)

  生: 晚年的作者仍然受理想的洗涤、鼓舞,为理想而奋斗。

  师: 同学们说的好,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概括出巴老一生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

  师: 读了以上两节内容,我们对巴老一生的崇高理想以及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有了了解,现在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想想,相互说说。

  生: (交头接耳)

  三、再读课文,并根据课文的书信格式给巴老写封信,要求格式要正确。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谈到理想,不少同学也和10名写信少年一样有困惑。在上节课中,不少同学就表示对文中“我的迷惑”的内容感兴趣,我们来一起研读。

  二、 研究探讨

  师:巴老在寻找理想中有什么困惑?读出来了告诉大家。

  生:(读书,思考)

  师:有答案了吗?

  生:是“理想究竟是什么?”

  生:是“理想是不是虚空的东西?”

  生:是“理想究竟在哪儿?”

  师:这些都是巴老在寻找理想过程中的困惑。再读,说说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是什么?

  生:(读书,思考)

  生:是“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

  师:“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怎么理解?

  生: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师:注意: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很多呀,文段中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指的是什么,要结合文段内容才能准确回答。

  生:社会上的“向钱看”的不正之风。

  师:巴老是这个意思吗?我来读一段话,大家想想怎么表述才准。(读第5段“这几十年来-----定风珠也会变成风信鸡”一段)

  生:应加上“不择手段”。

  生:还应加上“十分厉害”。

  师:很细心。请完整表述写在边逢作为批注。

  三、 课堂训练

  师: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采用筛选提取重要信息的方法解读文本,大家有所体会吧!下面做一个当堂练习:

  课堂练习:读“我的希望”(第9段),说说作者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希望?(分条表述)。

  生:(读文段,思考,在课堂练习本上做)

  师:完成后就近讨论。

  生:就近讨论,提出疑问。

  师:我来读,同学们提取信息。读“亲爱的同学们----千万要珍惜你们宝贵的时间。”

  生:希望青少年认识到青春的美丽与使命,懂得珍青春时光。

  师:好啊!读“只要你们-----就永远不会迷途。”

  生:希望青少年树立为集体为祖国奋斗的崇高理想,不迷途。

  师:为集体为祖国奋斗的崇高理想,概括得好!读“理想不抛弃-----光辉之中。”

  生:希望青少年苦心追求理想,不停止追求。

  师:苦心,摘取文中重点词,好!读“不用害怕------就不会给黄金潮冲倒。”

  生:希望青少年勇敢地、充满自信地追求理想,在黄金潮面前不动摇。

  师:勇敢地、充满自信地分别从“不用害怕”、“不要看轻自己”中来,不动摇从“站得稳,顶得住”中来,太好了!在练习本上修改答案。

  四、 教师小节及布置作业:理解探究第三题

理想教学设计10

  目标

  方法

  手段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1、先叫学生标出段数,12段。(2分钟)

  2、检查预习作业。(10分钟)

  “拿出堂上练习本”请3位同学上黑板注音,加分,并要求其他学生在课文找出并注音。翻到第29页,把生字朗读一遍。

  3、听课文录音。要求:认真听,注意语调。(5分钟)

  4、先端正坐姿。学生朗读课文,先读1-3段。(3分钟)

  5、串讲1-3段(15分钟):

  来,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梳理1-3段的意思。教师先读一遍第一段,“这里运用了修辞手法了吗?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然后板书。

  板书:另附纸。

  第二段,同学们先读一遍。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前面一句的“温饱”是后面一句的开头呀?有同学知道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吗?”然后板书。

  第三段,同学们先读一遍。“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

  放映第四页幻灯片。“1-3段分别用什么形象比喻理想?”

  布置作业:

  1、星期五布置的预习作业,没有完成的同学回去完成;完成的同学可以补充一下作业,使作业更加完整。

  2、练习册、抄生字。

  第二课时:

  1、回顾板书内容。(2分钟)

  2、学生朗读4-7段。(3分钟)

  3、串讲4-7段。(12分钟)

  第四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把理想比作什么?”解析一下后两句。(但是理想有时候是海天相接的那条弯弯的线,我们只能远远地看见,而靠近不了,这里不是说理想不能实现,而是说理想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然后板书。

  第五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

  第六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最后两句怎么理解?好,我们看完第七段再来分析。”

  第七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板书。“好,回到刚才那个问题,获得是什么?收获是什么?”播幻灯片第5页。

  4、串讲8-11段。(10分钟)

  第八段:“前2句,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幸,但是理想的信念又使这些不幸者重新找到希望和出路。大写的人是指什么?是指伟大的人。所以这里说了理想可以让平凡的人变得伟大。”然后板书。

  第九段:“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理想让罪人、浪子重新做人。”板书。

  第10、11段:学生先朗读一遍。“理想有可能被玷污、人们甚至会失去理想。失去理想之后,英雄会退化成庸人,庸人失去理想之后只能一辈子忙忙碌碌、平平淡淡又无所作为。所以这2段告诫人们要坚守理想。”板书。

  5、串讲12段。(5分钟)

  先朗读一遍“一二句说明了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也就是说人们树立了理想,并为之奋斗,最终理想会变成美好的现实。最后2句描写了光辉的前景,鼓励我们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

  6、放映第6张幻灯片。(5分钟)

  “同学们在第一段的末尾写上分段符号,如此类推。”“抄完笔记,请听老师说一说老师的理想,老师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06年的时候就确立了当老师的理想,我凭着这个理想,考上了大学。我认为教师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现在老师也在努力地当好一个老师。这就是老师理想的故事。心里一直想着这个目标,并做出符合这个目标的行为,你的理想最终会实现的。”

  布置作业:

  1、练习册2、预习第七课《短文两篇》,抄生字,抄课文注释的四字词语及解析。3、收堂上练习本。

  若时间有多,就讲堂上练习本上的三、四题。放映幻灯片。或放映幻灯片第七页(比较阅读)。

理想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和现实,并联系个人经历、感悟,理解诗歌内涵。

  3、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学会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重点)

  2、结合历史和现实,并联系个人经历、感悟,理解诗歌内涵。(难点)

  三、课前准备

   ①查阅资料,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完成导学案“前置学习”部分,熟读课文,搜寻自己喜欢的诗句,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带着上你们的自信与理想,跟我出发,让我们一起走进流沙河笔下的“理想”之境吧。

  (生齐读课题,师板书:理想 流沙河)

  插曲:结合导学案,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为了将课文读熟,读出语气,读出韵律,读出感情,首先要扫除朗读的障碍——生字词)

  1、字词积累

  蜕作熄灭缀连倔强 鬓发洗濯

  寂寥诅咒玷污 扒窃扒皮 饥寒

  绝处逢生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可望不可即

  (让我们走进作者,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创作的诗却气势磅礴,读来让人心潮澎湃。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2、文学常识

  《理想》一诗,选自《流沙河诗集》,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当代诗人、散文家,四川金堂县人,四川作协副主席。代表作《农村夜曲》、《故园别》、《游踪》等。作者经历坎坷,拥有为理想而执著的独特个性,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人生。

  (二)朗读课文,体会感悟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握语调、音律、节奏。

  3、区分句中词语轻重缓急。

  4、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恰当的语气。

  第1节:明朗坚定的语气

  第2-7节:悲壮沉思的语气

  第8-11节:劝告警醒的语气

  第12节:欢快奋发的语气

  朗读形式:

  1、分组朗读:

  第1节由第一大组读;

  第2-7节由第二大组读;

  第8-11节由第三大组读;

  第12节由第四大组读。

  2、男女赛读:

  要求:女生读前半部分,男生接后半部分。

  内容: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3、个人展示: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有感情地诵读,读出韵律,读出语气。并简要阐述喜欢的理由。

  友情提示:可以用句式:“我喜欢——是因为——,”从修辞和句式的运用,文学意象所含着的丰厚的意蕴来阐述。

  举例1:我喜欢“理想如珍珠,一颗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 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是因为:此句将理想比作“珍珠”,形象的表达了理想的美好和对人类的引领。

  举例2:我喜欢“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是因为:此句兼用比喻和顶针,节奏明快,表意形象,体现诗歌语言的声韵美和形式美。

  插曲:顶针

  顶针是以上句后分句或上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句前分句或开头词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又称“联珠”、“蝉联”。

  例如 :<<井冈翠竹>>:“竹叶烧了,还有竹枝 ;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顶针格由于词语间上递下接,首位蝉联,结构严谨,便于揭示事物内部递相依存的有机联系.说理环环相扣,道理易于说的严密透彻;抒发感情气势贯通,感情易于抒发的酣畅淋漓 。

  举例3:我喜欢“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是因为:此句充盈着浓郁的思辨色彩,一方面,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另一方面,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三)再读课文,合作体验

   学生活动:提出疑难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共同解决。解决不了的师生合作,全班交流。

  疑难1:“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诠释:寂寥就是寂静、空旷。一般的人都安于现状,怀有崇高理想的人想去变革社会,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而不但不支持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反而误解他们,使他们陷于寂寥,其中自然有酸辛。但尽管如此,他们仍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

  疑难2:“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诠释: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也就是说,荣誉是社会对正确理想的认同,而不是理想的目标。

  疑难3:“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诠释: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荫,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

  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四)比较阅读,提升境界

   比较阅读:你能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例1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进取的心。”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例2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贯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生活。”

  (五)仿写练习,自由创作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爱心是( 风 ) ,卷来( 浓密 ) 的( 云 );

  爱心是( 云 ) ,化作( 及时 ) 的( 雨 );

  爱心是( 雨 ) ,滋润( 久旱 ) 的( 树 );

  爱心是( 树 ) ,为你撑起( 绿荫 ) 。

  (六)课后延伸,回味无穷

   1、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2、随笔:创作有关理想的诗歌或短文。

  附:名人格言

  1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张海迪

  2、人的理想粉碎迷信,而人的感情也将摧毁利己主义。----海涅

  3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李大钊

  4、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虽不能到达天上, 但是 我们的航程可凭它指引。 ------ 美国 舒尔茨·C

  5 、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

  6、理想,能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高尔基

  7、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8、身体的最高美只有人才有,而人之所以有这种最高美是由于理想。

  9、彩虹,经过与雷电激战之后才出现;

  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10、回首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的;

  面对今天,应该是倍加珍惜的;

  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的。

  最初的梦想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

  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

  才走得到远方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

  千钧一发

  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

  有隐形翅膀

  把眼泪装在心上

  会开出勇敢的花

  可以在疲惫的时光

  闭上眼睛闻到一种芬芳

  就像好好睡了一夜直到天亮

  又能边走着边哼着歌

  用轻快的步伐

  沮丧时总会明显感到孤独的重量

  多渴望懂得的人给些温暖借个肩膀

  很高兴一路上我们的默契那么长

  穿过风又绕个弯心还连着

  像往常一样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

  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

  实现了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实现了真的渴望

  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理想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3、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课题的含义,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 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一)、视屏导入。

  播放《又是一年三月三》

  (二)、激趣揭题。

  1、有一群孩子他们把自己的理想画在了风筝上,是什么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风筝相关的新课文:随老师板书书空课题,齐读课题2遍。

  2、质疑(看到课题你脑海里有什么小问号?)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全班齐读。

  二、预习检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且解决三个问题)

  1、这篇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2、新词检测。(课件出示新词指名读、男女分组赛读、齐读 。)

  3、学做小老师教本课生字。(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小老师教读拼音并且组词指导易写错的地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图文结合,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2、逐人物填写表格,找出相应的段落并且指导朗读。

  3、出示相对应的风筝图片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

  四、品读课文,体会文意。

  1、解决学生刚开始提出的问题,顺势解决课文1、2自然段。

  ⑴、理想的翅膀到底是什么?(因为这些风筝代表着“我们”的理想,它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让“我们”的理想飞上天空,越飞越高的风筝,就是“我们”理想的翅膀。放飞风筝的同时也放飞了小朋友的理想。)

  (2)、为什么小伙伴们放的风筝不一样?

  2、指导朗读

  3、谈理想:文中“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代表他们各自理想的风筝,那么你们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呢?

  仿句

  我的风筝像一顶水兵帽,后面还飘着两根飘带,因为我长大想当海军。

  我的风筝像( ),因为( )。

  五、拓展学习

  (一)、出示关于理想的名言,学生齐读。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了。

  ——雨果

  六、作业布置

  画一画自己理想的风筝。

  七、课堂小结

  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小朋友们的理想,老师也知道了大家的理想,这一个个美好的理想谱成了一曲最动人的乐章,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放飞自己理想的风筝,载着同学们的理想飞向美好的明天,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共同祝愿大家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理想教学设计13

  【总体构思

  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又根据过去初中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的成果经验,我们计划用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内容,把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铺开。《理想》这首诗写了作者有关理想的种种感受和体悟,习惯养成教育定位于:

  1、继续学习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强化第一单元已培养的习惯:作笔记;作勾画;质疑。

  这里习惯培养的具体操作指标是:有具体的方法;有强烈的意识;有行动。

  由于本诗的内容形散,又基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诗文内容的水平可深可浅,因而学习的重点舍弃了整体感知,而放在局部探究感受上。关键是学生能有自己的体会点,学习才落实,因此大胆设想:在学生对诗充分感知后,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感知情况自己选择或先质疑或先说自己有感受有体会的诗句(在教学实际中学生90%选择先质疑),在质疑和体悟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与导向。其附着的教学内容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富于联想与想象,教学中通过仿第一诗节造比喻句理想

  是,进行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如下导向准备

  1、有理想才能有作为;为了实现理想,要有牺牲的准备,比如牺牲一定的玩耍时间。重要的是要有得失观,有得必有失,只看你想得到什么,因而可能要舍弃什么。

  2、通过对忠厚者常遭不幸诗句的探讨,培养学生敢于怀疑。

  【教学板块

  一、导入

  (作者流沙河是四川金堂县人,班上也有学生是金堂县的,因而采用创设接近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学实际中效果很好)

  我们班上有没有来自金堂县的同学?你们与《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乡哩──自然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二、充分感知

  1、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师正音。

  3、请一位学生读,其余作勾划。

  (之前已教学生怎样勾划:一疑二好三关键,勾划提示最明显)

  三、质疑

  方式:学生质疑学生答,师点拨。

  教师准备:

  1、第3节:历史的脊梁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4节;折磨我那进取的心──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失望、失败是折磨人的。

  第6节:敲碎你的黄金梦──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

  2、借对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四、通过诵读感受品位诗文

  1、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并且说说理由;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语气,是否读出感情。

  2、联想拓展:适时引导学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3、自由组合小组,选喜欢的诗节,表演朗诵。

  教师准备:

  1、注意引导学生合作;

  2、鼓励学生在朗诵形式上有创意;

  3、教学生学会倾听;

  4、对别人的优秀表现衷心赞赏,学会鼓励他人。

  五、积累

  作勾划汇报──好词佳句。

  给可望不可即造句。

  六、作业

  1、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2、找合适的音乐配乐,准备朗诵比赛。

理想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2、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3、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2、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

  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3、自主学习:

  正音、正字、释词。

  三、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朗读,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

  历史意义(2、3)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

  四、品读明理

  1、品读课文,逐段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 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

  六、体验拓展

  1、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语言运用:

  ⑴ 语言运用并交流:

  (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⑵ 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七、背诵理解

  分小组竞赛背诵。

  八、师生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九、作业布置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理想教学设计15

  [对应的课标内容]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部分:“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认识国情,爱我中华”部分:“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想的含义;理想的作用;实现理想的途径。

  能力目标:理解理想的重要性;能找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感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愿意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和途径。

  难点: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绘制一棵理想树的纸、笔、剪刀和彩纸。

  [板书设计]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一、 给未来插上翅膀

  1、什么是理想 2、理想的作用

  二、通向理想之路

  1、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存在差距

  2、实现理想的途经

  (1)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

  (2)根据实际情况,对理想进行调整

  (3) 通向理想之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材料: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有一次跟日本学生在上课时一起看了一场电影。电影中有一段是一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而在旁边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时所有的日本学生都欢呼起来,在鲁迅听来,这一声格外的刺耳。

  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的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他看了影片以后,学医的想法有了改变。他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提问: 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过渡:鲁迅能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又应该怎样处理呢?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板书)

  二、新课教学:

  板书: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活动一:绘制自己的理想树

  1、 们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让学生回顾自己小时候的理想)

  2、 在请同学们谈谈你现在的理想是什么?(用“理想接龙”的方式)让每个人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想并相互交流。

【理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奥伊达的理想》教学设计

2.我的理想作文教学设计

3.《墨梅》教学设计

4.《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5.《古井》教学设计

6.论语教学设计

7.《琥珀》教学设计

8.《祝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