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30 09:59:37 教案 我要投稿

(优)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优)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3、主动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追忆故乡的文章《故乡的芦苇》。(板书:故乡的芦苇)

  芦苇是一种水生植物,用途很广。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到文章中去看一看故乡的芦苇。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说一说课文内容。

  三、品读课文

  1、文章一开始作者先写了哪些景物?

  (有小河、野花、油菜花、棉花)

  2、你认为哪出景物最美?他们都是怎样的?谈谈你的感受。

  3、省略号表明什么?

  (表明故乡留给我的记忆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并没有说完。)

  4、谁能用你的朗读再现那美景呢?

  5、可这一切的一切是作者最难忘的吗?

  他最爱的是什么?(芦苇)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你是怎样理解“魂牵梦绕”的?

  6、既然作者最爱芦苇,为什么却不惜笔墨的写其他的美景呢?写小河、野花、油菜花和棉花的部分可否删除吗?

  7、赏芦苇美景(学习8—9自然段)。

  (1)品读重点句子,感情诵读。

  ①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芦苇有哪些特点呢?结合相关语句谈谈理解?(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

  ②谁愿意读一读再现这美景?

  ③师生

  ④指名读

  (2)师:作者利用生动的`比喻句抓住芦苇“绿、多、柔”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芦苇图。

  四、

  这如是如画的景色,这如绿云漂浮的芦苇,让人难忘,让人眷恋。难怪我离家二十几年还如此追忆和向往。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在童年趣事中,品味故乡的芦苇带给我们的无限回忆吧!

  第二课时

  一、学习10—13自然段。

  (1)浏览课文10-13自然段

  思考:作者说了哪几件趣事?

  (2)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呢?和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把最能体现作者的快乐的句子读一读?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生自由读

  三件趣事作者都以省略号结束,可不可以换成句号呢?

  二、体味情感升华主题

  这段点出了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三、识字

  认识:苇、缤、蛛、曳、恬、哨、舵、锡、纺、裹。

  重点强调,缤是前鼻音,蛛、哨是翘舌音。

  1.多种方式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2.交流识字方法。

  理解字义,组词、造句。

  3.分析字形。

  4.写好12个字。

  按先观察,重点示范,练习、评议的程序指导学生书写。

  上下结构:若、芳、翼。

  左右结构:魂、拂、哨、帆、纯、纺、织、触

  半包围:逸

  重点指导“魂、拂、逸、翼”

  四、作业

  《资源》

  板书:11、故乡的芦苇难忘

  芦苇:绿美

  吹芦叶哨:甜蜜的回忆

  芦叶船:满载幻想

  芦苇丛:捉纺织娘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⒈品味重点词句,感受槐乡的五月给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快乐,体会槐乡的八月磨练了孩子们勤劳淳朴,热情好客、潇洒豪放的品格。学习他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的精神。

  ⒉了解槐树、槐花、槐米及槐树种子的知识,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

  ⒊学会六个生字,认读四个生字,积累叠句。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课件;槐花图;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2、自学生字新词3、了解槐树、槐花。

  第一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山山洼洼噼噼啪啪摇摇晃晃匆匆忙忙犹犹豫豫

  甜丝丝香喷喷白茫茫绿油油美滋滋清凌凌

  一、出示槐花图片及诗句,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

  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三.品读欣赏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如“酿”读niàng,不要读成liàng;“塑料”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u。)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 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辮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⑶侧面烘托的描写。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此文转自淘。教。案网()。。“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三、学习生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摘抄好词佳句。

  五、听读文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与孟浩然、 田园诗、 重阳日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具、黍、合、斜、轩、圃、桑麻等实词解释。

  口语交际训练设计目标:

  在这四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读一读,告诉大家。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导入,请学生回忆并简单介绍作者。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的诵读诗歌并正音。

  2、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歌说了什么事。注意:请学生结合具体诗句来谈,将字、句的解释穿插其中。

  诗人应邀赴约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注意:在具体分析中体会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适时插入对田园诗和重阳节的简单介绍。

  2、你喜欢这样的聚会吗?你喜欢作者对这次聚会的记录即这首诗吗?具体喜欢哪句诗?注意:在学生的谈论中引导学生体会本诗语淡而味不薄的特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四、延伸体会、拓展阅读

  1、散读、齐读《读过故人庄》

  2、讨论:这篇读后感和原文有哪些共同点?(如热爱田园生活、醉心田园风光等)

  读《过故人庄》

  王爱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引自孟浩然《过故人庄》

  空气甜甜的把鼻孔打开

  泉水甜甜的把胃打开

  山花甜甜的把衣衫上的图案打开

  我和一个村庄一起

  被一声声鸟鸣一道道小溪

  送出更远我要生出翅膀

  不走名山大川

  只在来过的这个村子的山坡下

  作巢

  用恬淡作砖用快乐作瓦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丝麻毛皮竹禾米谷”16个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读准每个字的音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

  活动卡片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认一认2

  虫 贝 鱼 鸟

  羊 犬 龟 鹿

  丝 麻 毛 皮

  竹 禾 米 谷

  作业设计、安排 完成练习册上的本课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认读的16个字中,有的表示动物名称,有的表示植物名称,都是大家熟悉的。

  二、观察图画,自由认读。

  16个汉字上面都有图画,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想想哪些是自己已经熟悉的',哪些自己还不熟悉。

  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认识图上画的哪些事物,教师相机出示卡片,顺势认读汉字,对图上画的事物还不熟悉的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三、指导读准字音

  1、先找出标上红色注音的字,启发学生发现这些红色的注音都是学过的音节。

  2、出示音节:lù má pí hé mǐ ɡǔ 。先让学生认读,再试读这些注音下面的生字:鹿麻皮禾米谷。

  3、依次出示其他的字卡,领读,重点指导:虫竹丝

  4、打乱顺序让学生认读。

  四、指导诵读

  1、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读。

  2、指名诵读。

  五、巩固练习

  1、连线

  图和对应的生字用线连起来。

  2、把音节和生字连起来。

  六、作业

  1、认读16个生字。

  2、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儿子的采访中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从《我眼中的爸爸》中了解爸爸这个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采访的方式了解父母对人生三个愿望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父母对人生三个愿望的感悟。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爸爸有哪三个愿望,并根据三个愿望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畅谈理想,埋下伏笔

  导入: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目的是让我们触摸成人的内心世界。请各位都敞开自己的心扉,畅所欲言,希望你们能和爸爸妈妈实现心灵的对接。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同学们,伴着这首歌,不知你是否想起了自己童年那美丽的梦想?现在就让我们谈谈自己的梦想吧! 学生各抒己见(我梦想当一名音乐家、医生、舞蹈家等)

  二.阅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三个愿望。

  1.我们儿时的梦想都是那么远大、那么令人神往。可在文章《儿子的采访》中,爸爸的梦想却是不同寻常的。现在我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这篇文章,再和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一会儿,我们把这个小故事表演下来。(开始阅读,自由结组表演。)

  (第一组学生表演文章第一部分) 师: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评价一下他们的表演? 预设

  生:我觉得既然已经当了爸爸了就应该有成人的感觉,声音稍粗一点儿就更像了。 生:我觉得儿子演得很天真。 …… 2.师:他们不仅按原文演,还加进了自己的想象,再创作,很好。爸爸的第一个愿望是“吃得下饭”,第二个愿望是什么呢?谁来继续表演?

  (第二组学生表演第二部分)

  师: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评价一下第二组的表演?

  预设: 生:儿子演得不够精彩,应该对爸爸比较尊重,因为他已是二年级学生,已经懂事了。

  生:我认为妈妈演得有点漫不经心? 师:那你把妈妈的话再说一说。

  生:…… 3.师:他们说得都很诚恳。不过,第二组表演得也很投入。那么,爸爸的第三个愿望是什么呢? (第三组同学上台表演,学生评价) 师:他们演得都很精彩。现在我们了解到爸爸的三个愿望是—— 生: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

  3.师:不过看得出孩子并不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于是他在后面附了一篇作文。第二天,孩子把作文交给老师,老师会怎样评价孩子的作文呢?请同学们接着表演下面的内容。(第四组同学上台表演,师生评价)

  三.围绕爸爸的心愿,从不同角度畅谈感受。

  1.师:我们的'故事就讲到这里。爸爸的愿望的确与众不同,同学们,你能理解吗?你们生活中有吃不下、睡不着、笑不出来的时候吗? (学生积极发言)

  2. 师:你认为爸爸的愿望好实现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不容易,因为爸爸工作忙。 生:不容易,因为他平时工作非常忙,压力很大。不过我觉得他很乐观。

  3、师:你们喜欢这位爸爸吗? 生:我非常喜欢文中的爸爸,他的愿望很真实,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作业的高分就很虚伪。 生:我喜欢这个爸爸,因为他真心和儿子交谈,增进了父子之间的亲情。

  生:我也喜欢,因为爸爸很乐观。 生:我喜欢这个爸爸,因为他很风趣,他的话还很有哲理:只有自己不烦恼,才是最好的愿望,也是最难的愿望。

  4、教师小结:有位禅者说过:众生就像牛一样,被尘世中的种种俗务束缚着,生生死死不得解脱。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悲哀。但不管我们人生道路是曲折还是平坦,我都祝福各位“吃得下、睡得着、笑得出来”,平平淡淡才是真。

  四、作业

  回家采访自己的爸爸妈妈,问问他们对这三个愿望的看法。结合自己的感受把采访记录在小本本上。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这三个愿望看似简单,有时还真的难以实现。

语文教案 篇6

  16、青山不老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解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二、预习学案

  1、我知道

  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我了解

  读完课文后,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4、我不知(预习课文后,同学们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写下来。)

  三、导学案

  (一)朗读课文,仔细品味

  1、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2.课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感动,把你最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二)探究课题,深化中心

  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课堂检测

  按要求改句子。

  1、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缩句)

  ——————————————————————

  2、青山是不会老的。(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 会爬不起来。(双重否定)

  ———————————————————————————

  4、我们有了这片绿树。我们会守住了这片土。(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

  五、课后作业

  阅读主题丛书《爱护我们的家园》

  六、板书设计

  16.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险峻

  创造奇迹

  小环境——简陋艰苦

  回顾 拓展四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

  2、读读背背,感悟并积累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二、预习学案

  1、熟读本组课文的`四篇。

  2、知道表达方法有哪些?

  3、预习日积月累。

  三、导学案

  1、学生回顾本组课文,全班同学交流本组课文的特点。

  2、回顾本次综合性学习,全班同学交流活动的感受。

  3、学习日积月累。

  四、课堂检测

  1、听写本组课文的生字词。

  2、学生背诵日积月累。

  五、课后作业

  读主题丛书中的,增强环保意识,为地球家园的美好明天,尽自己的一份的力量。

  六、板书设计

  回顾 拓展四

  联系实际进一步思考读书法

  环境保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成语故事:竭泽而渔

  口语交际 习作四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加深学生对本组课文的感悟。

  2、通过口语交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掌握的资料,谈谈珍惜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怎样珍惜资源,写一份建议书。

  4、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预习学案

  1、自读口语交际各版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学生明白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

  3、自己确定一个主题。

  三、导学案

  1、生活中存在不少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写一份建议书。

  2、建议书有一定的格式:根据建议书的内容先写上标题,再写称呼,然后些建议是的具体内容,最后写上建议人的姓名和日期。

  3、如果你对有关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漫画感兴趣,在看懂漫画内容的基础上,写出你的感受和理解。

  小组自选,交流。

  四、课堂检测

  1、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其余的学生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话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

  针对身边的不良现象,写一份建议书。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小故事中挖掘出新道理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领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2.难点: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二、导入

  作者简介

  三、课文分析

  1.作者对哪两个流传的故事提出质疑?请概括这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人们嘲笑牛顿开了大小两个猫洞是脱离实际,是认死理不灵活。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晏子使楚,楚国开了了小门,结果反被晏子说成是到狗国才钻狗洞而自取其辱。

  2.作者怎样推断这两个故事靠不住的。

  作者认为牛顿家世并非贫寒,养猫之事有仆人照看,何劳他费神。

  作者认为晏子出使并非一个人徒步,根本显不出其身高来,再者城墙不是纸糊的,特为晏子开一个小门谈何容易。

  由此看来作者敢于打破常人的思维定势,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3.作者不论其真假,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出了什么新的道理。

  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认为人们笑话牛顿认死理、不灵活,只是从人的方面考虑问题,一洞两用,省时省力。而却没有从猫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猫来说,两个洞更方便。作者在这里以猫喻人,隐喻要有人本思想,要关心弱势群体。

  在第二个故事中,人们通常会认为晏子说的对。而作者以常人家里有中门和侧门之分,孔庙门的大小开否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有关的`,得出楚国是以等级观念看待门的大小,而晏子则是以实际需要出发,大国开大门这样一人全新的解释。

  4.这篇课文看似拉拉杂杂,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人人皆知的故事,人人都可认可的道理,人人都觉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答案,而作者都看到了,悟到了,作者想通过对两个故事的分析告诉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以仅以人的主观或只从一个角度出发,世间万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不能简单处理,主观臆断。

  四、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叙事议论融为一体,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内容丰富,但短小精悍,富有哲理。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以游戏竞赛形式激发学生认识汉字的积极性和兴趣。

  2、培养学生自我主动识字,能够从生活中获取信息。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

  1、把生字表发到学生手上,让学生们先浏览一下,明确意图。

  2、出示本册生字,鼓励学生一起掌握他们。

  3、说说你的方法。

  复习:形近字识记法,会意识记法,分部件识记法等。

  复习:构字方法:形声字,会意字,象形字等。

  4、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结合我们学过的构字方法,看谁认得快,记得牢,写得好。

  二、扫除熟字

  1、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用红笔把你认识的字圈出来,读一读,用自己的方法记一记,然后在小组内汇报。

  2、小组学习,相互补充,扩大熟字的认识范围。

  3、过滤熟字:即出示生字表,由学生来读,强化记忆,把会写的字划掉。

  三、重点识字

  1、出示认知的二类字,(不会写的字),进行认写活动。

  2、比一比,看谁读得多。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生读,互相更正,争取全部读完。

  反馈形式:师抽查一人,作为小组代表出来比赛,参加“打靶识字”,(电脑屏幕两秒钟出示一字,生抢读。)评出“优秀合作小组”。

  3、比一比,看谁会记字。

  活动形式:自主学习十分钟,把二类字分成四组,每组领一组生字,自能识记。

  反馈形式:四组轮流向大家介绍本组字的记忆法,征求其他的好的记忆方法,参加“记字方法大比拼”活动,评出“记字王”四人。

  4、比一比,看谁默得多。

  活动形式:全班听写。

  反馈形式:同座互批,评出“默写能手”四人。

  四、巩固记忆

  1、电脑游戏:蜜蜂采蜜(选择正确读音)

  2、互动游戏:找出亲兄弟(辨别形近字,同音字)

  3、口头游戏:我读你组词。

  五、作业巩固

  1、把你认为容易出错的字写一写,记一记。

  2、订正默写错误的字。

  反思:

  整体识字

  整体识字的`目的:

  经过半年的思考,我对整体识字有了新的感受。整体识字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授之以渔”。通过短时间大量识记生字,帮助学生掌握识记生字的方式。同时,通过短时间内反复巩固识字方式,使识字方式成为一种识字习惯,形成条件反射,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无意识习惯记忆,增加识字的数量,从而为大量阅读扫清障碍,为习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整体识字的要点:

  一、短期内大量识记本学期生字。

  二、在随文学习中巩固识字成果。

  三、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扩展识记生字的范围。

  整体识字教学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或者故事介绍中国汉字的组字特点

  1、形声字,这一类生字占生字总量的65右。

  2、会意字,这一类生字占生字总量的15%左右。

  3、独体字,这是一种基础字,数量基本上不大。

  4、象形字,这类字一般也是基础字居多,数量基本上不大。

  5、新型汉字,这类汉字由于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使得构字方式不太明显。占有20%。

  二、按照以上构字方式将生字表中的汉字分类。

  三、在分好类的汉字中用喜欢的符号将自己已经会写的字标注出来。

  因为整体识字这个方式我已经使用了一年了,所以不少孩子已经初步具有有习惯性识字能力。因此,本学期生字中有不少他们已经会写了。

  四、在家尝试记忆,以读为主。

  五、教师逐字讲解构字方式,学生补充,形式上灵活。如猜谜语,组字游戏,还偏旁组字游戏等,加强学生识字方式以及识字习惯的培养。

  六、课堂上及时检查。

  方法,我选择的是报听写。

  效果:全班学生在短短两节课时间基本上音形意全部掌握百字以上。音掌握率达到95%以上。掌握最好的孩子,在全册175个生字组词(360字)中仅仅错了七个字。

  七、针对出现错误较多的孩子,以及错误较多的汉字,进行个别指导。

  错误率较高的汉字有:

  瞻前顾后的瞻,放肆的肆,尾翼的翼几个书写比较复杂的字。

  准备明天将几个错误率较高的字重新听写,并检查错误率较高的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要求: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①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①选择住址方面: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板书:选址)

  ②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③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

  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蟋蟀的住宅有这么多的特点,现在就请大家用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注意我们刚才找的一些词语,如:倾斜的隧道、有多深、多宽、出口、平台等等,看谁画得最漂亮。画完以后,把自己当成小蟋蟀,向同桌或朋友夸夸你的住宅。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房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②找出描写蟋蟀建房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作者能够把蟋蟀建房的过程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说明了什么?(说明:蟋蟀──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研究。)

  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这样写把本来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产生亲切感,引起阅读的兴趣。)

  4.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

  三、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以《我的住宅》为题,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冕的画画得那样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段。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19课《学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生质疑师小结:(1)谁学画?(2)学画什么?(3)为什么要学画?(4)怎么画的?(5)画得怎么样?

  二、初读释疑。

  1、带着以上师总结的问题自由读课文。

  要求:(1)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次,读准字音,并联系上下文想想字义。

  (2)读通课文。

  2、检查反馈学习情况。

  (1)重点正音:神、省、傍、平。

  (2)指名分自然段读。

  3、释疑。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看图激情。

  出示课件

  师:刚才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荷花、荷叶上的水珠、王冕在牛背上……(学生纷纷发言)

  师:请你们再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师:你觉得这些荷花怎么样?生:哇,荷花好美啊!(教师课件显示美丽的荷花。)

  师:你能说说这荷花美在哪里吗?

  生:多个学生说(略)

  四、指导学文。

  师:荷花确实美得让人百看不厌,作者用优美的词句把它描写出来,请你找找,书上描写荷花美丽的是哪一段?

  生:第2段。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第2段。边读边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师:请你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

  生: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满湖通红。

  师:你真能干!(再现句子及句中所描写的.画面。)

  什么叫“满湖通红”?为什么会满湖通红?

  生: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师:(微笑点头)你找得真准!(再现句子及句中所描述的画面。)

  师生:品读句子。

  (1)比较句子: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花瓣上有清水,荷叶上有水珠。

  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2)出示插图,边读边体会雨后湖面、荷花、荷叶的美丽。

  (3)想象说话。图上的蜻蜓会对荷花姐姐说些什么?

  (4)小结。是啊!这些美丽的荷花在雨后的晴天,在通红湖水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极为奇妙的画。

  师:王冕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怎么做?

  (1)理解“出神”。

  (2)该怎么读好这句话?

  五、小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精选]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4-19

【经典】语文教案11-20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下册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