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2-12-14 18:55:5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下册教案1

  第一课时

  一、学习“交流平台”。(板书)

  1.学以致用。(板书:学以致用)

  (1)课件出示。

  ①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②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③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

  ④蝴蝶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

  ⑤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

  (2)学生试着用上加点的词语说句子,并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寂静的夜晚我倚在窗前,只听得风儿在和树叶窃窃私语。

  ②香格里拉不但景色奇异,还有浓郁的藏族民俗风情。

  ③美丽的花园里,菊花开了,千姿百态,芬芳迷人,争奇斗艳,颜色多种多样——红的,白的,黄的,粉的,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美丽极了!

  ④妹妹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可爱极了。

  ⑤透过雨丝我恍恍惚惚地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教师小结:在习作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

  2.仿说比喻句。

  (1)课件出示。

  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2)自由读句子,小组交流,了解句子的特点。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句子把群星闪烁比作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像这样的句子叫比喻句。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在写作中要学会恰当地运用比喻句。

  (3)互相交流自己在本单元积累的比喻句,教师小结:

  ①开始,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②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

  ③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

  (4)仿说比喻句。

  鼓励学生自由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说比喻句,师生评议。

  1.用上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就在鹿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

  (2)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

  (3)我用源源不断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

  (4)北宋的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5)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

  2.读例句,用上下面的事物仿写比喻句。

  例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1)月亮

  (2)星星

  (3)太阳

  (4)白云

  (5)春雨

  (6)彩虹

  (7)树叶

  (8)花朵

  (9)水果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仿说片段。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

  (2)教师出示范例:

  你可知道,落叶有多么奇妙吗?秋风一吹,千奇百怪的树叶就像蝴蝶似的漫天飞舞,飞累了,就回到妈妈身旁。它们千姿百态,各种各样,有大的,有小的,有单个的,有成串的,有红色的,也有黄色的……

  你可知道,天空中的云有多顽皮吗?在蓝宝石般的天空中飘动着像棉花似的云,它们在天空中顽皮的嬉戏着,有时候像一只自由自在的白蝴蝶,悠然地起舞;有时候像一群群小白兔,向前奔跑着;有时又好像一群拖缰的野马,在蓝天下奔驰……

  你可知道,初夏时节大自然的景色有多美妙吗?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2)阅读范例,先根据要求试着自己说一说,再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4)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评议并小结: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板书:设问引思)

  2.学写“寻物启事”。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范文,小组交流寻物启事的格式和写法。

  (2)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寻物启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标题:寻物启事的标题可以有两种构成格式:

  第一,由文种名称和缘由构成。如“寻物启事”。

  第二,由文种名和具体丢失物名构成。如“寻书启事”、“寻自行车启事”。

  (二)正文:寻物启事的正文一般由以下几项内容构成:

  其一,写明丢失物的名称、外观、规格、数量、品牌等,同时要写明丢失的原因、时间和具体地点。

  其二,交待清楚拾物者送还的具体方式,或注明发文者的详细地址、联络方式等。

  第三,寻物启事是求人协助寻找的,所以除文中写些表谢意的话外,还可以写明给以拾到者必要的酬金之类的话。

  (三)落款:落款要署上发文的单位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并署上发文的日期。

  (3)阅读范文,注意格式,并创设情境试着写一则寻物启事。(板书:寻物启事)

  3.注意划横线的部分,照样子写一段话。

  你可知道,天空中的云有多顽皮吗?在蓝宝石般的天空中飘动着像棉花似的云,它们在天空中顽皮的嬉戏着,有时候像一只自由自在的白蝴蝶,悠然地起舞;有时候像一群群小白兔,向前奔跑着;有时又好像一群拖缰的野马,在蓝天下奔驰……

  4.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则寻物启事。

  (1)丢失时间:2哦8年5月27日上午早操时间。

  (2)失物人:李晓慧。

  (3)丢失地点:学校操场。(4)丢失物品:米黄色塑料文具盒一个,内有自来水笔、圆规、三角尺等。

  (5)送还方式:请交给中队辅导员老师。

  三、作业: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和优美生动的语句。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学习“书写提示”。

  1.独立阅读课本上的书写提示。

  2.按照提示互相交流,怎样写好课本上的字。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书写规则。(板书:书写规则)

  5.按写字的要求完成填空。

  (1)笔画较少的字,要把笔画。

  (2)笔画较多得字,要把笔画写得些,缩小笔画。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习生字,准确朗读。

  (1)课件出示: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3)纠正字音,学习生字。

  (4)小组展开朗读比赛。

  2.简单理解,把握意思。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①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敌军来了,就派将官率军抵挡;洪水来了,就用土筑堤拦截。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也比喻对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原指不亲历危险的境地;就不能获得成功。现也比喻不经过艰苦实践就不能认识事物或取得重大的成就。)

  ③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3.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八个字的成语,交流对词语的理解。(板书:八字成语)

  6.想一想,填一填。

  兵来将挡,

  ,焉得虎子

  眼见为实,

  ,近墨者黑

  7.写几个自己积累的八字成语。

  三、背诵读读背背中的词语,课外积累更多这样的词语。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七

  交流平台学以致用

  词句段运用设问引思

  书写提示注意规则

  日积月累八字成语

  [教学反思]

  今天顺利完成了语文园地七的教学,针对教学情况进行简单的反思。

  语文园地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学习方法,积累好词佳句的重要场地。而我们教师要注意的是如何举一反三,让学生根据园地中的提示,做到触类旁通。在这堂课中注意了拓展。如“词句段运用”中,让学生根据对日常事物的观察仿说设问句。再如在学写寻物启事时,鼓励学生创设情境学写寻物启事。通过“举一反三”让学生先自己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自我建构。经历曲折是为了丰富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反复尝试中收获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快乐。

语文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荚、豌、按”等8个生字,会写“豌、按、适”等12个字。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同学们想象一下将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教师板书: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圈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荚、豌、按、僵、苔、囚、框、溢”(课件出示2)

  “构”是“木”加“匡”;“荚、苔”的偏旁都是草字头;“豌—碗”是形近字;“囚—因”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豌、按、适、恐、枪、耐、玻、璃、探、愉、绕、曾”(课件出示3)

  指导书写:“豌、按、枪、玻、璃、探、愉、绕”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绕”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角没有一点。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2、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3、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1、听写字词。

  豌豆 按照 舒适 恐怕 玩具枪 耐心

  玻璃 探出 愉快 盘绕 曾经

  (课件出示5)

  教师集体订正。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围绕着什么写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件出示6)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豌豆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怎样安排的?

  (按照在豆荚里的排列顺序。)

  2、豌豆为什么想出去?哪个词具体说明了想出去的理由?(课件出示7)

  “变得僵硬”具体说明了豌豆们想出去。

  3、五粒豌豆即将分开时,它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1)小组展开讨论。

  (2)汇报交流。

  指名读、分角色读。

  指导朗读:读出前四粒豌豆骄傲的语气。

  (板书:第一粒:飞向世界

  第二粒:飞进太阳

  第三、四粒:射得最远

  第五粒: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4、表现了豌豆们怎样的性格?

  第一粒豆和第二粒豆:自高自大。(课件出示8)

  (板书:自高自大)

  第三、四粒豆:满足现状(课件出示9)

  (板书:满足现状)

  第五粒豆:随遇而安,喜欢过平静的生活。(课件出示10)

  (板书:随遇而安)

  5、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长得很好,为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

  6、母亲为什么要把一株豌豆苗称为“一个小花园”呢?

  小组讨论,交流感受。(板书:爱)

  7、虽然母亲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植物支起来。为什么母亲不相信,还是……?

  这是一位母亲对子女爱的体现。(课件出示11)

  8、你怎样理解“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一段?此时小姑娘的心情是怎样的?(课件出示12)

  小组内交流。

  (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8、其余几粒豌豆后来是怎样的?

  指名朗读。

  (板书:吃掉了

  落到脏水沟里)

  三、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当小豌豆开出嫩红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其余四粒豌豆虽然各有归属但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归属。水沟两次表态是幽默地讽刺也减轻了全文的凝重感很有趣味。

  四、拓展延伸。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了爱的幸福,爱的神奇,同时更感受到奉献爱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只要我们都献出一份爱心,世界将处处充满爱!

  小姑娘对小豌豆很感激,假如你是小豌豆,你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写在小本子上)(课件出示14)

语文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虐待”等词语,积累“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道婆的经历以及她在棉纺织业的贡献。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体会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黄道婆的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教学难点

  体会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黄道婆的资料。

  导学过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黄道婆是哪里人?她是怎么学会的先进的纺织技术?搜集她的相关资料。

  2、为什么要在北京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黄道婆的塑像和松江布?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黄道婆。(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教师设置悬念,导读: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黄道婆的经历和事迹。那么,课文讲述了黄道婆的什么事情?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和同学交流读写生字上的注意之处。

  2.勾画下列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歌谣 虐待 劳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赢得

  举目无亲 衣食无忧 应运而生 百感交集

  3.标注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述了黄道婆什么事情?留给我们什么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词语。

  ⑴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⑵全班齐读。

  ⑶教师:这一课生字较多,而且有些字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大家提个醒?(指名说)教师强调“虐、悴、赢”的写法。

  ⑷指名逐段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读情况。

  2.指名反馈词语的理解。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举目无亲: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百感交集: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事。黄道婆是一位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人。

  4.教师:你们是怎么把课文分成四个意义段的?

  第一段(1):讲一首民谣所唱的“黄道婆”指的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

  第二段(2~4):讲黄道婆无法忍受公婆与丈夫的虐待,逃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百姓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由于她思念家乡,在老年的时候,她回到了故乡。

  第三段(5、6):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

  第四段(7):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建造了“先棉祠”来纪念她,北京的国家博物馆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四、初识人物,鼓励探究

  1.指名说说黄道婆留给我们的印象。(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创新、无私奉献。)

  2.教师:人物的性格及特点是由事情展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刻画黄道婆的性格特征的?

  3.小组合作探究。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自己对黄道婆的认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黄道婆是如何传授棉纺技术,革新棉纺工具,为父老乡亲们造福的。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组成词。

  州( ) 谣( ) 效( ) 虐( ) 筒( )籽( )

  洲( ) 遥( ) 郊( ) 虚( ) 桐( ) 仔( )

  2.补充词语。

  欲哭无( ) 百感交( ) ( )目无亲 ( )名全国 衣食无( ) 衣衫( )( )面容( )( )图案( )( )色彩( )(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歌谣 虐待 劳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赢得

  举目无亲 衣食无忧 应运而生 百感交集

  2.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黄道婆。课文是是怎样塑造这个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品读词句,感悟情感

  1.教师:找出课文中体现黄道婆勇于反抗、热爱家乡、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语句。

  ⑴年幼的她欲哭无泪,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定冲出牢笼。

  ①“牛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为劳累过度,黄道婆织布的速度慢了点儿,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顿,锁在柴房里。)

  ②教师:无法忍受这种牛马不如的生活,便决定冲出牢笼。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子?(是一个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女孩子。)

  ⑵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

  教师:“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黄道婆为什么会百感交集?(一是她在家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不愿意想起往事;二是毕竟是自己的家乡,不能不思念;三是家乡非常贫穷,人们劳作非常艰辛,如果能传授先进的植棉方法和棉纺技术就好了,就不会那么穷,那么累了。这段话可以看出黄道婆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⑶在家乡,黄道婆无私地向父老乡亲们传授崖的植棉技术,使当地的棉花产量逐渐提高。她耐心地教人们用新式的的纺纱织布。这两句话表现了黄道婆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的品质。)

  ⑷后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潜心研究并创造出更先进的纺织工具,设计出了一套轧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操作方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黄道婆具有一种什么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

  2.有感情朗读这些语句,进一步体会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称赞、佩服、语气)

  3.教师小结:同学们,从课文的介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黄道婆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

  4.教师:就这样,在黄道婆和家乡人民的辛勤创造下,图案生动、色彩鲜明的“乌泥泾被”应运而生,不久便闻名全国。黄道婆的努力极大地推动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的发展。到了明朝,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松江棉布远销全国各地,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可以这么说,我国的棉织业的发展是建立在黄道婆的无私传授植棉技术、革新纺织工具的基础上的。

  5.当她去世后,人们是怎样纪念她的?

  (一是凑钱公葬她;二是建造了一座祠堂纪念她,题名为“先棉祠”;三是解放后,重修了她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四是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三、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她的故事

  1.提出讲述要求: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2.学生在小组内按要求讲述黄道婆的故事。

  3.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述。

  四、总结全文

  教师小结:同学们,黄道婆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五、布置作业

  是啊,黄道婆无私奉献、勇于革新的精神让人敬佩。同学们可把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好吗?

语文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3.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4.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3.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指导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法国宫廷舞会的影片片段引入。

  二、粗读课文,整体领悟

  1.复述故事情节。

  2.理清故事结构,以“项链”为中心词给小说各部分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对人物命运影响最大?

  丢项链--人物命运的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和打击。

  4.请你用几个词分别形容一下十年前后的玛蒂尔德的形象。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一个?

  年轻漂亮、高雅迷人、爱幻想

  苍老、粗壮耐劳、不爱梳妆打扮、高声大气说话

  三、研读课文,仔细品味

  (一)品读人物形象

  作者说:“要是那时侯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1.“极细小的一件事”指什么事?

  明确:丢项链

  2.丢项链前后,玛蒂尔德的人生有什么不同?仔细阅读小说,完成下表。

  玛蒂尔德的人生

  丢项链前

  丢项链后

  外 貌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美丽、丰韵、娇媚

  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

  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 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生活状况

  住宅寒伧、墙壁黯淡、家具破旧、衣料粗陋。

  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

  有个小女仆,有“好香的肉汤”

  刷洗杯盘碗碟,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心理状况

  狂乱的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而香气扑鼻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盛在名贵盘碗里的佳肴”。

  她不断地感到痛苦,看望有钱的女朋友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日地哭好几天。

  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有时候,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原 因

  (性格)

  贪慕虚荣

  诚实、坚强

  3.作者说“要是那时侯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你知道吗?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如果没有丢掉项链,玛蒂尔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她的人生悲剧能够避免吗?她能因那场令她出尽风头的夜会挤进上流社会吗?

  明确:只要还有贪图享乐的思想和虚荣心,她的人生悲剧迟早都会发生。不发生在这件事情上,也一定会发生在别的什么事情上。

  玛蒂尔德不可能因一场夜会而挤进上流社会。她进入上流社会的最大拦路虎是她出身的阶层和社会地位。在玛蒂尔德生活的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一个出身卑微的小人物是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4.比较玛蒂尔德丢项链前后的状况,你认为丢项链这一事件,对玛蒂尔德是“成全”还是“败坏”?为什么?

  明确: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5.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揭示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

  明确:丰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是刻画玛蒂尔德形象的主要方法:

  ①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直截了当地表现她的内心世界,如开篇时介绍她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对豪华奢侈的贵妇人生活的狂热梦想;

  ②通过玛蒂尔德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其内心世界,如得到请柬后,情绪的变化:懊恼地丢--哭起来--迟疑地提出要求--郁闷不安、忧愁--迟疑而焦急地、借--跳、搂、亲、跑。这些动作语言就把她那种既急切地盼望参加夜会,又为自己没有合适的舞服而懊恼,为丈夫贫困而悔恨的复杂心理,也写的细致入微,把玛蒂尔德在虚荣心指使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

  6.归纳玛蒂尔德的形象特点。

  (二)品鉴情节结构

  1.“借项链”是人物命运的转折点,看似偶然,实则是作者层层铺垫下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请你说一说作者是怎样铺垫的?

  明确:序幕写她狂热的梦想,为下文她参加舞会赶制新衣及借项链做了充分的铺垫。

  玛蒂尔德受虚荣心的驱使,为了不使自已在夜会显得寒酸,借来项链精心包装自己,埋下了悲剧的导火线;在夜会上她的虚荣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夜会结束,怕丈夫披在她身上的家常外衣,被穿珍贵皮衣的女人看到暴露她的穷酸相,于是匆匆逃走,回家的途中依然陶醉于夜会的成功,得意忘形,这种陶醉、慌乱和得意中,为“丢项链”作了铺垫。丢失项链的必然性,正是以玛蒂尔德的性格为基础的,是她那爱慕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2.“识项链”中得知项链是假的,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早在前文有了多次暗示,请找出来。

  明确:三次伏笔: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赔项链时老板的回答--还项链时女友的随意

  3.构思的“巧妙”体现在哪里?“深刻”体现在哪里?

  明确:铺垫与伏笔,为展开情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有偶然性,是玛蒂尔德对生活的抉择。

  项链是假的衬托玛蒂尔德的单纯、诚实与守信,也暗示着上流社会的虚伪。

  4.戛然而止的结尾有什么丰富的意味?

  明确:①给玛蒂尔德心灵上沉重的打击,进一步批判其虚荣心。玛蒂尔德以青春为代价,节衣缩食,倾其所有,用10年时间还清债务,一旦得知项链是假项链,她为了夜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是对她的虚荣心狠狠的一击。

  ②深化主题。项链固然是假的,她所追求并陶醉于其中一夜狂欢也是假的,她梦寐以求的奢华享受同样也是虚幻的,不值得用有意义的生命去追求。

  ③空白的艺术手法,借无形表现有形,赋予空白丰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三)品味小说主题

  1.作者对玛蒂尔德是什么态度?你怎么评价她?

  2.玛蒂尔德的悲剧源于她对现实的不满,对现实生活不满意的她产生这样的梦想错了吗?该如何看待她的梦想?

  3.作者借玛蒂尔德的悲剧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①小说通过对一个爱慕虚荣,一心向上爬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不幸遭遇的描写,尖锐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批判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奢侈的生活。

  ②人生变幻,命运无常,难以把握。社会残酷,人生残酷!

  四、作业

  《项链》构思巧妙,尤其是其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你选择一题,展开想象,续写(改写)小说结局。

  ①改写结局:“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

  ②续写结局:“可是我那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语文下册教案5

  一、教学理念:

  1、突出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世界,培养学生个性。

  2、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并全方位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语文教师要能够主动开发、广泛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4、语文教育不能单纯局限于字、词、句、章的学习,必需建立大语文观。语文优秀教案要重视探究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和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

  5、建立和形成旨在充沛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6、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25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的,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看,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的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掌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推荐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时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教学要更加放手。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的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无妨碍阅读。

  (二)阅读教学

  1、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只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读的指导,应的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掌握全文情感基调和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富余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依照要求认真考虑,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

  2、通过课后的考虑练习题,引导的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在“推荐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3、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战略。

  (三)口语交际教学

  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推荐的欲望。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创设情境要掌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意义,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所、针对不同的对象,围绕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三是要创设多个情境,在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交际的内容由比较简单、外表,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要体现双向互动。

语文下册教案6

  《忆冼星海》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并体会作者对冼星海的怀念之情。

  说明:

  本文紧紧围绕“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这一问题展开的,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1、未见时想像中的冼星海;2、初见时长谈中的冼星海;3、永别后记忆中的冼星海。作者茅盾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虽然是一面之交,然而一曲荡气回肠的《黄河大合唱》、一幅极富神韵的木刻、一篇历尽艰辛的自传、一次刻骨铭心的长谈,使得作者与他从似曾相识到一见如故,直至终身难忘。通过这些典型事例,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音乐家的坚强意志和伟大气魄,看到了一个人民音乐家的严谨态度与敬业精神,展现了冼星海短暂而辉煌的人生,表达了作者对他深深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圈划、朗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

  2.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说明:

  本文善于通过典型事例来再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教学时建议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句,反复朗读,体会冼星海的人生态度与艺术追求,充分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思路点拨

  也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抓住回忆性散文富有感情色彩的特点,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揣摩文章遣词造句风格来把握本文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然后指导学生写作,学习在记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练习举隅

  1. 本文语言简约而内容丰满、感情真挚,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反复朗读下列句子,任选两句作简单评析。

  (1)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

  (2)可是它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产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3)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

  (4)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2.精读文章的第7、8、9自然段,作者较为详尽地叙述了初次见面时的长谈。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说说从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细节?为什么?

  《忆冼星海》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忆冼星海先生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并且是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然而参加合唱的人数已有三百左右;朋友告诉我,曾经有过五百人以上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是星海先生担任鲁艺音乐系的短短时期内训练出来的得意弟子;朋友又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这次的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这是小规模”,而且由他的高足代任指挥,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几个月,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和友人初次见面,我总是拙于言词,不知道说些什么好,而在那时,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星海却滔滔不绝说起来了。他说他刚出来,就知道我进去了,而在我还没到西安的时候就知道我要来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问起了新疆的情形,接着就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我对于音乐的常识太差,静聆他的议论,实在不能赞一词。岂但不能赞一词而已,他的话我记也记不全呢。可是,他那种气魄,却又一次使我兴奋鼓舞,和上回听到《黄河大合唱》一样。拿破仑说他的字典上没有“难”这一字,我以为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没有这一个字。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这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呵!“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回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恶梦。

  我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傥来”的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觉得何幸而有此罢?

  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节选自《茅盾散文集》)

  1.作者在写与冼星海见面之前,先写了他想象中的冼星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见到冼星海后,为什么“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

  答:

  2.作者在倒数第三段写:“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倒数第二段又说:“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3.作者在结尾处说:“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

  4.对冼星海之死,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伤悲之痛,作者是怎样表述这种情感的?

  答:

  答案:

  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把握行文思路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以及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1)运用铺垫手法,使读者对冼星海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使冼星海的形象更加鲜明。(2)说熟识,是已从侧面对冼星海有了较全面较深刻的了解;说生疏,是过去还从未跟冼星海见过面。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和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层级为E级。答案:表现了作者极度的惋惜、哀痛和思念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这是对“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的高度肯定,说明冼星海将永远活在作者的心中,同样也活在诸多读者的心中。一个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将永垂不朽。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把握,以及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层级为D级。作者以写两人的唯一一次见面,并听到他的创作计划,然而他却不能回来了,来表现自己的伤悲。接着,作者又通过“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恶梦”,“我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这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语句,抒发了对冼星海之死的悲伤。

  《忆冼星海》练习题

  1.请在空格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1)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___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___

  (2)这幅木刻就名为___冼星海作曲图___

  (3)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___

  2.选词填写。

  逗留滞留

  (1)旅客们因为航班延误而不得不____在机场。

  (2)他说他将在新疆____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题材体裁

  (1)她感情丰富,文笔又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为她文中的____。

  (2)散文和小说的____不同,没有高下之分。

  (二)熟读精思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

  (1)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而又感到生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七、八段中两次提及“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从文中看,“我”深信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在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本文语言浅显、生动,学生初读课文,大致理解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翠鸟的特点、怎样将 其表达清楚的。这一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首先是翠鸟外形上的特点。

  第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

  翠鸟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关系密切,正是由于翠鸟在外形上具有上述的特点,它在抓鱼时才会如此的敏捷、迅速。这一点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意。作者之所以将翠鸟的特点写得如此细致,是与其日常的认真观察分不开的,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作者在仔细认真的观察基础之上,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描写翠鸟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准备:相关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板书设计:

  翠鸟 爪子----------小、红

  头-------橄榄色、翠绿色

  翠鸟羽毛背-------浅绿色颜色鲜艳

  腹-------赤褐色小巧玲珑

  眼睛-------------透亮灵活

  嘴巴-------------尖、长

语文下册教案8

  前置性学习提纲:

  1、把课文读熟练。

  2、理解词语的意思:俊俏映衬

  3、每段的意思。

  4、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5、查阅资料:燕子。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我们春天里常见的燕子(出示燕子图片),我们会怎样描绘它呢?(学生自由发挥)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郑振铎是怎样描述燕子的。

  2、读题:(板书“燕子”)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

  A、屏幕出示字词:自由读 指名纠正读 齐读

  B、读课文:(分段指名读)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教师评)

  2、理清课文层次(1)、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外形,春天赶来,飞行,休息)。

  三、布置作业

  1、习字册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理解内容

  默读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一起回答:外形)

  作者是抓住它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相机板书: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

  2、指导朗读

  (1)、情感准备:既然燕子是这样的漂亮、机灵,大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喜爱、欢快……的语气)

  (2)、小组内练读:

  (3)、小组比赛读。

  3、指导背诵

  (1)、思路:课文是怎样写燕子的外形的?(指板书:羽毛——翅膀——尾巴、指图)

  (2)、请学生自己试着把这一段背给同桌听。(提示:可看板书或看图)

  (3)、看板书,分一二排、三四排背。

  (4)、齐背。

  二、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

  这一段主要写燕子干什么?哪些词句说明燕子飞得快?哪些词句说明燕子飞得轻?

  指导用偶尔造句。

  指导朗读、背诵。

  2、指名读。

  学习打比方的句子。

  画出文中两句打比方的句子,并说说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3 燕子

  样子

  增添生趣

  飞行

  休息

  特点

语文下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赏析《蝉》这首诗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这首诗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由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颈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颈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颔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颔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试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象在叫“型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语文下册教案10

  一、导入课题。

  我们一进入教室,就置身于汪洋大海之中,谁能就这幅图画面(黑板上的海底世界图)说说。

  二、借助重点句,指导分段。

  1、听课文录音,思:海底世界怎样?划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

  2、幻灯出示: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特产丰富。

  3、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海底世界的?

  4、结合“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尝试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划出这段中你认为最能反映海底世界景色特点的两个词。

  (2)创设情境。

  学生当潜水员。

  (3)在深海里发现什么?

  出示句子朗读:“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思:围绕哪一句话写?(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

  (2)幻灯出示: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有的像( )一样( )。

  有的像( )一样( )。

  有的像( )一样( )。

  有的还好像在( )。

  (3)这些句子中用上许多叠词,好好地读一读。

  (4)创设情境。

  听海底动物的声音(录音)

  (5)延伸说话(尽量用上叠词)

  有的像()一样()

  有的像()一样()

  有的像()一样()

  (6)引读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行进的时候……遇到危险……。

  师:海底静中有(声音)有(动)。

  (7)指导背诵(出示重点词)

  四、学习第二段。

  1、快速阅读4、5、6自然段,想想写什么?

  海底特产丰富。不但有(),有(),而且还有()。

  2、再读课文,准备说话。(抓住特点)

  海底特产丰富。不但有()的动物,有()的植物,而且还有()的矿藏。

  3、读好第4自然段。

  (1)扶:“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4米。”

  师:写海参什么特点?人哪几个词看出来?这几个词,我们可以读得突出一点。

  (2)放:“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火车还快。”(学生自己练读)

  (3)练习读写“乌贼和章鱼”的句子。

  4、训练:

  (1)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练习:

  校园里的花朵真多,有( ),有( ),也有( )。(花朵的色彩多种多样),有( ),有( ),还有( )。最( )的(),最( )的( )。

  五、总结课文。

语文下册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有趣的动物》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本单元教材内容是围绕“自然科学”这一主题进行编排的,通过课文中隐藏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学会观察大自然。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说“有趣的动物”,让学生说说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他有趣在哪里?此次口语交际锻炼,意在让学生学会说得清楚明白,同时学会认真倾听,并有礼貌的提问。此次口语交际的锻炼,有助于学生培养认真听讲,礼貌提问的好习惯,为今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丰富学生对动物知识的认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丰富学生对动物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突出重点,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

  难点:增强学生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通过介绍动物们的优点和与人类的关系来突破难点,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的可敬。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上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本课应着重采用实践训练、情景创设和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实践训练教法,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整理出初步思路。最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小组竞赛,二次组织语言,做到表达有逻辑。此时注意关注后进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学情分析: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学生特点分析:

  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说话起来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语言不够,连贯,无法表达清楚想要说明的意思,教学本次口语交际,从学生喜欢的动物入手交流,能激发她们说话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话前,先想好要说的内容,再讲给同学听,这样让学生先在头脑里,进行语言初步加工,说的过程中,进行语言的再次组织,感受说话的逻辑思维,慢慢养成,先思后讲,学会把意思表达清楚。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1、谈话导入,以“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提示,首先大家要想好自己要说的内容,然后再讲给同学听,讲的时候要吐字清楚,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的提问,而是自己也了解的动物可以举手补充。

  3、三小组内讨论交流。

  首先,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同学间可以互相阅读,其次,互相推荐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最后,用简单的话在小组内介绍最感兴趣的内容。

  4、创设情境:

  召开动物介绍会。课件出示动物介绍示范,小狮子的自述,引导学生注意听,然后学着仿说,同桌互助准备好搞讲稿。

  5、小组竞赛:

  在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讲解,组内其他成员评议。小组内选评选出说的好多同学来班级参加比赛

  6、总结结论:

  强化认识,提纲挈领。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今天同学们一起努力,让我们大家都认识了好多动物。动物们真是有趣,长得千差万别,住的地方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本领。大自然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才变得那么有趣,那么精彩,我们一定要保护动物!

  7、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搜集更多关于动物的知识,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按照既定目标,通过课前准备,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介绍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中,我注重示范和要求,让学生明确应该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培养逻辑。不足之处是,学生倾听和有礼貌的提问仍然训练不到位,有的学生非常积极,有强烈的发言,难以控制自己。同时,在小组展示过程中,我对个别表达低的同学关注不足,没有做到全员覆盖。

语文下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三)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提示: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来分析。——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并解释下列词语:

  冥顽叫嚣引吭局促奢侈窥伺

  盛撰岑寂左顾右盼三眼一板蹑手蹑脚

  3.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第四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

  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喝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从容不迫

  踏着方步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子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作者在文章中说:“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望望那鹅,它正吃饱了饭,昂胸凸肚地,在院子里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气了。”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四、布置作业

  将课堂发言的内容整理成一篇记叙童年趣事的小作文

  《白鹅》重点解读

  鹅的叫声,与见鸭的叫声大体相似,都是“轧轧”然的。但音调上大不相同。鸭的“轧轧”,其音调琐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鹅的“轧轧”,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其叫声的严厉,不亚于狗的狂吠。狗的狂吠,是专对生客或宵小用的;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正是它的傲慢性格的表现。我们走近鸡或鸭,这鸡或鸭一定让步逃走。这是表示对人的惧怕。所以我们要捉住鸡或鸭,颇不容易。那鹅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这傲慢终归是狂妄的。我们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项颈,而任意处置它。家禽之中,最傲人的无过于鹅,同是最容易捉住的也无过于鹅。

  [指点迷津]

  这两段文字通过与其他动物对比,把鹅傲慢的个性鲜活地勾勒了出来,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者的喜爱之情。学习过程中不妨画表将鸭、狗与鹅进行比较。

  [基础演练]

  1.选文从哪方面描写白鹅?就此概括鹅的特点。

  2.鹅的步态的傲慢,体现在哪里?

  [拓展延伸]

  3.这段文字写鹅的步态,为什么还要写鸭的步态?它们的步态各有什么特点?

  4.结合文中的语句说说作者对白鹅的态度。

  参考答案

  1.步态鹅庄重大气而近乎于傲慢。

  2.从容、大模大样、傲然地站着、不怕人

  3.通过对比,突出鹅的步态的傲慢。鹅,步调调从容,大模大样;鸭,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

  4.喜爱,具体句子略

  《白鹅》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地域特点,设计了《白鹅》的第一课时的教学。首先学生认读了本课词语。字词是构建语文的基础。识字教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读好课文,理解内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其次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白鹅形象,了解白鹅特点。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也体会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最后学生学习时通过抓重点词句了解白鹅叫声、步态的特点。学生表演、想象白鹅的动作、说的话。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把自己独特的体验进行交流。

  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在教学中,也感到因学生较多,没有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课文读的少一些。在指导读中还有所不够。整节课感到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语文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课文《礁盘》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4、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5、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6.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将军心中的深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礁盘的有关资料、

  课时:两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4、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绿色菜地(中国地图)

  将军行军礼

语文下册教案1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及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冒”字的妙处;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用纸剪好的荷花、荷叶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触发语感

  1.师:同学们,老师出一则谜语,你们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是什么。“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老师边诵边画出了一枝含苞欲放的荷花,学生一看,很快就猜出谜底来了。)

  2.师:夏天到了,荷花已经开了。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去荷花池欣赏美丽的荷花吧!(板书课题,写作者,指名读,齐读。)

  3.(课件播放荷花图片,生观察、欣赏荷花。)师:美吗?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荷花吗?(出示填空练习: 的荷花,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读“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设计意图:猜谜的方式导入,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简笔画新颖、直观、醒目,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各种各样的荷花图片通过视觉感官,触发学生的语感;填空练习的设计,考查了学生积累与运用词语的能力。]

  二、感知全文,领悟语感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用丰富的词语把荷花形容的那么美。让我们打开课本,看看叶圣陶爷爷又是怎样形容他所看到的荷花呢?

  2.课件出示读书要求,指名读: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结合图画。

  3.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注意生字的读音。

  4.出示句子,检查生字词读音。

  (1)白荷(hē)花在挨(āi)挨挤(jǐ)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nèn)黄色的小莲(lián)蓬。(图片)

  (2)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zhāng)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图片)

  (3)我仿(fáng)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shang)翩(piān)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4)蜻(qīng)蜓(tíng)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需掌握的生字词为红色,第一、二句结合图片帮助理解生字词。)

  [设计意图:读书要求的出示,让学生先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红色的使用可以起突出重点、提醒注意的作用;结合形象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本环节的设计突出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在读中扫清字词障碍,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三、潜心学文,积淀语感

  (一)感受荷叶美

  1.师:俗话说“红花还需绿叶陪”,咱们先去瞧瞧荷叶吧。找出文中描写荷叶的句子,用“—”划出,再读一读。

  2.师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1:从“挨挨挤挤”中我知道了荷叶很多,很茂盛。

  师: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挤着一片,从“挨挨挤挤”中我们知道了荷叶很多、很茂盛(相机板书“多”)。假如你们是荷叶,用动作表现一下“挨挨挤挤”。

  生2:“碧绿”这个词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很绿。(相机板书“绿”)

  生3:“大圆盘”告诉了我们荷叶的形状又大又圆。(相机板书“圆”)

  3.师:这生机盎然的荷叶很多、很绿、很圆,真惹人喜爱。老师这儿带来了一些荷叶,请两位同学来把它们贴到黑板上。(两生上台贴荷叶,师注意提醒体现“挨挨挤挤”这个词。)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动作表现及贴荷叶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况,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

  (二)体会“冒”字的妙处

  1.这么密的荷叶,荷花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2.找相关的句子,课件展示句子,指名读。

  师:用了一个动词“冒”,你们觉得这个“冒”字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

  生讨论可用“钻、露、长”等字来代替“冒”。

  师:你觉得荷花怎样生长才叫“冒”?

  生(交流得出):迫不及待、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争先恐后、自豪等。

  师:请你们把这些词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填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冒出来”的括号中,体体会那是一种“怎样的冒”。

  生自由诵读体会。

  3.师:这就是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冒出来的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从荷叶中“冒”出来的情形),请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荷花们要展示自己的美丽,它们像在比美。

  生2:这些荷花争着冒出来,想快点看到美丽的公园、可爱的小朋友。

  生3:它们想和蜻蜓说悄悄话……

  4.齐读句子,加动作,读出使劲、快速长的劲头。

语文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2.学习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受到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以及文章语言美的感染,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小艇之奇特

  导入:欣赏一组威尼斯的图片

  如果你此刻置身威尼斯,你最想干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要体会威尼斯的美和小艇的轻快,我们还得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细细地品味、细细地琢磨、细细地推敲。请同学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艇的样子和特点的?(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文字)

  师:读了这段,请你说说小艇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

  出示大屏幕

  (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谁来谈一谈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使我们感到小艇被描写得生动形象?谁能具体说一说

  生:小艇又窄又深,比做独木舟;把小艇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的形状,比做天边的新月;把小艇行动轻快灵活的特点比做田沟里的水蛇。

  你能根据这些比喻来想象着画一画小艇吗?

  学生作画,教师观察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因为有了这些比喻句所以我们感到小艇被描写得生动形象,同学们我们来找一找这些比喻词

  ……有点像…… ……像…… ……仿佛……

  比喻句真的很奇妙,老师禁不住也用这些比喻词来来说一说我们的世博会。

  唐山世博会的牡丹花有点像活泼的孩子,总是笑意盈盈;泰国的睡莲像江南水边的美人,仪态万千;荷兰的郁金香种类繁多,放眼望去仿佛深海里五光十色的鱼群,真是美不胜收!同学们请你们也来仿写句子。

  学生写完后教师展示。

  二、赞叹驾驶技术之自如

  刚才我们学了小艇,新月一样的美丽,水蛇一样的灵动,但是再美再灵活的小艇如果没有船夫的驾驶也没有灵气,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文字。

  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画出重点句。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画出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3、小组内交流。

  (提示:河上行船速度极快的时候——操纵自如,不手忙脚乱;急驶的时候——能够拐弯;拥挤的时候——能够挤进挤出;极险极窄的地方——能够穿过去。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4、教师引读:

  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

  生: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

  师:他动作灵活──

  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还能做急转弯。

  师:他速度极快──

  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5、师描述:小艇时而快时而慢,快时犹如一支轻灵的燕子掠着水面,飞速向前;慢时则悠然的荡漾在碧波上,让我们尽情欣赏着异国的风光。

  出图片介绍威尼斯:叹息桥、里亚托桥、圣马可广场、圣马可教堂

  6、语言训练:此时此刻你就在威尼斯,你在小艇旁边,你就面对船夫,你想对他怎么说?船夫最想说什么?

  三、如诗如画的夜晚

  这样漂亮的小艇,技术这么娴熟的船夫,那么在威尼斯旅游肯定是一种享受,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享受威尼斯的夜晚。学生轻声读第六自然段。

  夜晚的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白天的威尼斯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威尼斯的白天和夜晚大相径庭呢?

  因为小艇,白天小挺多,所以喧闹,晚上小艇停靠在岸边,不活动了,所以安静。

  到了这时,人歇了,船停了,城市进入了梦乡。可当第二天曙光初露的时候,人行了,船动了,城市又开始活跃了。多么奇特的异国风光,通过写威尼斯夜的静,反衬出了小艇与城的关系密切,更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大。那么小艇到底和威尼斯的人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如果你就是威尼斯人,你要坐小艇干什么去呢?

  学生自由回答。

  人们的生活寸步也离不开小艇,这就是给威尼斯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小艇,难怪作者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学生和教师一起读):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四、课后小练笔

  学完了这些课文,你想说些什么话来夸夸威尼斯的风景,赞美威尼斯?把你对威尼斯的真实感受、感觉、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案12-13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06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27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16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07

语文版二年级下册教案11-14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荷花》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