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5 08:23:2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优秀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随学生的介

  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自主探究识字学文

  1、出示卡片“我会认”,激发学生自主说认识的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哪些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学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让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拼一拼,读词语,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2)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看清韵母读:冰、丁、争、鸣(后鼻韵母)

  看清声母读:苏、争(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

  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看图,照例句说句子、找词语、读字。(方法:一人描述说句,一人根据意思取词语字条认读。)

  (1)出示例句:春天来了,大地好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找词语:万物复苏

  认读生字:万复苏

  (2)照样子说句,找词读字

  句:“春天来了,。”

  词:柳绿花红(柳)莺歌燕舞(歌舞)

  冰雪融化(冰)泉水丁冬(泉丁)

  百花齐放(百齐)百鸟争鸣(争鸣)

  (三)、精讲点拨,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观察字形,让学生发现字的特点。分析字形结构,记字。

  偏旁联想识字:柳冰泉鸣(想想偏旁跟字义有什么关系)

  部件组合识字:歌(哥+欠)百(一+白)

  (2)老师范写,让学生看清笔画的位置。

  “冬”和“齐”的点写在竖中线上,撇笔和捺笔要舒展开。

  “丁”的“亅”要写在竖中线上。

  “万”字注意笔顺是“一、S、丿”;“丿”在竖中线上起笔。

  “百”字的横写得长一点。

  (3)读词想象

  1、用适中的速度朗读词语。

  2、读出词语的韵味。

  朗读时,每行的两个词语之间可接得紧些,读完末尾的“苏、舞、冬、鸣”后要稍作停顿,以显示韵脚。

  3、看图,听老师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情景。

  4、自己读词语,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

  (四)实践活动

  出示课后的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说一说: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

  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图

  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五)、总结本节收获

  (六)、作业设计

  1、回家跟爸爸妈妈说一说你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去大自然中找找你眼里的春天,画一画或与一写。(寻找春天,放在春天真正来临时完成,先画一张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春天。)

  3、写字练习。

  板书设计

  识字1

  柳绿花红(柳)莺歌燕舞(歌舞)

  冰雪融化(冰)泉水丁冬(泉丁)

  百花齐放(百齐)百鸟争鸣(争鸣)

  课后反思:

  采用345高效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很适合当前教育。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知识目标: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辅助手段】

  课件、音乐伴奏带。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吗?

  (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四川有好几千里。如果说四川的峨嵋全国都很有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

  天下奇观

  3、课题中的“观潮”和“天下奇观”这词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如有不懂,鼓励学生后回答。)

  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根据理解回答。)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吗?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后回答。)

  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1、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想不想去看看呢?

  2、别遗憾,老师有有关大潮的图象,想不想看?

  3、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1、刚才录像里大潮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课文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3、请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适时指导朗读: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抓“闪雷滚动”这词来体会:可让学生模拟雷响时“轰隆隆”的声音。)

  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表演。)

  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答:人声鼎沸。)

  让我们一块儿来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好吗?

  (生齐读。)

  ⑶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心情激动:指名读→齐读。)

  ⑷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十分壮观:分组比赛读。)

  ⑸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喜欢这句的举手。

  (生举手。)

  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老师试试吗?

  (师读。)

  该你们了,能让我再一次为你们喝彩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4、愿意把3、4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吗?

  (生齐读。)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回答:从远到近。)

  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让我们配着录像,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亲自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准备。)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平静。

  (──风平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

  (──浩浩荡荡。)

  2、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一生领读,其余各生跟读。)

  3、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对于学生的发言师生共同评价,还可引导学生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

  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七、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一条白线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 横贯江面 天下奇观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潮过后

语文教案 篇3

  【预习要求】

  1.读一读,写一写: 恬静、 凝重 、播种、 种苗、 惬意、 湛蓝、

  前赴后继、锲而不舍 、蔚为壮观 、锲而不舍

  2.写出近义词:凝重( ) 恬静( )惬意( )平添( )

  3.理解下列词语:前赴后继、锲而不舍 、蔚为壮观 、锲而不舍

  4.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把读得不顺畅的句子、段落和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5.根据要求摘录下列语句,想想一年四季的大海都有什么特点?

  冬天的海浪:

  春天的海水:

  夏天的海面:

  秋天的海水:

  家庭作业

  第一课时

  1.抄写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

  3.仿照例句写话。

  例句: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 夏晚的夜空),是( ),是( ),是( )。

  ( ),是( ),是( ),是( )。

  第二课时

  基础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课文以总分总的顺序描述了烟台的海冬天( ),春天( ),夏天( ),秋天( ),以及烟台的海给人们带来的( ),表现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

  3.请积累文中描写人的语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冬天的游客:

  春天的渔民:

  夏天的游人:

  秋天的渔家:

  这样写的好处:

  选择题

  1.请你当小导游介绍烟台的海。

  2.观察我们的学校,选择校园一个季节的景色选词写下来。(春意盎然 破土而出 烈日当空 追逐嬉戏 郁郁葱葱 秋风送爽 寒风凛冽 阳光明媚)

语文教案 篇4

  【教具准备】

  1、本课生字卡片。

  2、制作 powerpoint (注意:全部用楷体字)。

  读一读,想一想,括号里该填哪个字?

  慢 漫

  ⑴ 老爷爷()地走。

  ⑵ 水满了,从鱼缸里()出来。

  ⑶ 发大水了,河水()过了小桥。

  提 题

  ⑴ 小明()着一桶水。

  ⑵ 小红在做数学()。

  ⑶ 小华回答老师()的问()。

  【教学目标】

  1、会认“朗、志”等10个生字,会写“另、志”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善于动手实践,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5分钟)

  1、小朋友们,老师的话你们相信吗?

  2、好。那我说:天一冷,你们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来了。小朋友,你们相信吗?

  3、为什么你们不信老师的话了呢?

  4、呵呵,你们都和伊琳娜一样,是了不起的孩子

  (板书:“伊琳娜”并领读两遍)我想小朋友们一定都读过课文了,老师写出了伊琳娜,你们一定会告诉我另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法国的大科学家──

  (板书“朗志万”并领读两遍)

  5、现在,请小朋友一起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就请课文下面的.拼音朋友帮忙。读完后说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句话。

  6、谁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话呢?

  (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小朋友,你最喜欢的是这句话吗?

  7、谁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1、相信

  2、不可能。(写自己的名字)

  3、因为老师说的不对。

  4、朗志万。

  5、自由读书。

  6、动手做做看。

  7、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多动手,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话,对权威人士也不要盲目听从。)

  二、精读课文读出感情(8分钟)

  1、小朋友们真聪明,这么难的问题也这么快读懂了。如果老师不教你们,你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2、这样吧,请大家分成两个小组,互相帮助读,先把课文读正确,再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最后,你们就可以分角色朗读。现在开始吧。

  3、大家学得非常认真,可以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了吗?

  4、谁愿意当朗志万?谁愿意当伊琳娜?谁当“一个小朋友”和“另一个小朋友”?可不要小瞧这两个角色,过一会儿有很难的问题等着你回答!谁当妈妈?剩下的一个小朋友读叙述的部分。

  5、(当读到“……把水喝下去了”时)请停一下。请问,你们这两个小朋友回答的对吗?为什么会说出两个错误的答案?

  6、好的,请继续朗读。

  7、(当读到“你动手做做看”时)对不起,请停一下。请问,您为什么要对女儿说这句话呢?

  8、(全文读完后)伊琳娜笑完会说什么呢?不忙说,这次,老师想请大家先想想,再写下来,然后读给大家听。开始写吧!

  9、谁愿意和大家交流自己写的话?

  1、(齐)能!

  2、分小组合作学习。

  3、(齐)可以了。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不对。因为我们对大科学家朗志万没有一点怀疑。

  6、朗读课文。

  7、“妈妈”回答。

  8、写话。

  9、朗读自己写的话。

  三、识写结合巩固识字(3分钟)

  1、课文读得这样好,生字一定都认、识了。谁愿意接受老师的考查?都愿意,好啊!下面请大家读卡片上的生字,看谁读的快又准。

  2、现在我们开火车!

  3、我们一起做一个填字游戏。请看大屏幕。

  4、“慢漫”辨析及书写。

  ⑴ 填空:

  ① 老爷爷(慢慢)地走。

  ② 水满了,从鱼缸里(漫)出来。

  ③ 发大水了,河水(漫)过了小桥。

  (出示图标“我的发现”)你发现什么了?

  ⑵ 请大家把这个字写两遍,一边写一边在心里说:哦,这个字和水有关。

  5、“提”与“题” 辨析。

  ⑴ 填空:

  ① 小明(提)着一桶水。

  ② 小红在做数学(题);

  ③ 小华回答老师()的问()。

  ⑵ 如果要把这两个自写好看,应该注意什么?

  6、请大家把这两个字各写两遍。写完这两个字后再把其余的几个字也写写。写完后就可以下课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前二分钟:

  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四、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五、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六、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七、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八、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九、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十、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认识16个汉字,能够读准字音,分清字形。

  2、能够根据图画初步了解这些字的意思。

  二、设计思路

  本课是认一认的最后一课,共有16个汉字,其中有的是古代兵器的名称,有的是牲畜和交通工具的名称,有的是农作物和动物身体某一部分的名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识字特点和规律,认一认有一个复现的过程,因此采取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逐步加深印象,采取多种方式如小游戏、情景故事等调动学生认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记。

  本课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比较侧重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方法及兴趣的培养。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将对第一课时的内容加以巩固练习、检查,比较侧重结果。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认一认5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现在已经会认许多的字了。老师发现咱班的同学特别喜欢认字,而且认起字来还特别快。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认字好吗?

  我们今天来学《认一认5》。(齐读课题)

  (二)出示汉字,初步识记

  1、同学们看,你们认得这些字吗?

  出示带拼音的16个汉字:刀、戈、弓、矢、牛、马、车、舟、羽、角、齿、革、瓜、果、麦、豆。

  先自己试着读一下。

  2、谁想说一说,你都认得哪些字,还有哪些不认得?

  让学生自己认一认,说一说。

  会认的同学教一教不认得的同学。

  3、初记之后,自己再来读一读。

  (三)引导激趣,再记汉字

  1、出示前四个字:刀、戈、弓、矢及图画

  大家看这四样是什么?

  随机出示卡片,引导学生读“刀、戈、弓、矢”教师正音。讲解:矢就是箭。

  你会用这四样兵器吗?自己试着表演用一用。

  小游戏:用兵器

  “老师随便出示四样兵器的名称,你能读出它,并用一用吗?”师生共玩。

  开小火车,卡片巩固读“刀、戈、弓、矢”。

  2、创设情景故事《送信》

  出示图片:身上带有“刀、戈、弓、矢”的古代将军。

  “大家看这是谁?身上都有什么武器?”

  “现在两军打仗,将军要去送一封信到军营,但是路途很远,而且在路上要渡一条河,在路上准备有四种工具。(出示地图和牛、马、车、舟。)大家想一想:将军怎样用这四样工具送信呢?有很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图略)

  “送信的任务成功完成,你可不要忘记送信的四种工具它们是牛、马、车、舟。”开小火车,卡片巩固读“牛、马、车、舟”。

  3、看图自己认羽、角、齿、革

  游戏:变小魔术(把羽、角、齿、革,擦一擦、变一变,变成:习、用、人、中,再变回来,巩固字形)

  卡片巩固读“羽、角、齿、革”。

  4、游戏:给好吃的“找朋友”

  画出图(四副图略)

  让学生看图认字:瓜、果、麦、豆。

  拿着卡片瓜、果、麦、豆帖在图的下面。

  (四)、整体巩固

  1、卡片开火车读一读所有的汉字。

  2、出示带拼音的16个汉字:刀、戈、弓、矢、牛、马、车、舟、羽、角、齿、革、瓜、果、麦、豆,读一读。

  3、将16个汉字的拼音去掉,读一读。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一共认识了16个字,真能干!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复习

  教学要求:掌握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排列顺序,并能熟读、记诵。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通过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小径中的自然清新的画面。体会作者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诗句,结合诗句内容想象画面,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2.展开同学之间的交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阅,或者动手画一画,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采用同学互助的方法自主学习。

  在阅读课文时领悟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理解诗歌内容,想象在天晴了的时候小径中清新的画面,激发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雨后天晴的美文与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播放与介绍学生收集的资料、图片。(课件展示)

  (二)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同学们,在雨过天晴了的时候你们都想做些什么?

  (三)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过渡:我国诗人戴望舒就以《在天晴了的时候》为题写下了一首清新的小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中,感受一下雨后的清新与美丽。

  二、初读课文,捕捉直觉

  (一)初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划出来。(展示课件)

  (二)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1.读课文,解决文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句。同学互助,可以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

  2.同桌互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

  (一)默读课文,思考:诗人在雨后初晴的小径上看到了什么?(展示课件学习提示)

  (二)班内交流,把关键的词语划出来。板书。

  (三)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一)朗读全诗。说一说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二)教师过渡: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吧。

  二、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一)指名读第一节。思考:通过诗人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展示课件)

  (二)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指导朗读)

  (三)品读第三节。思考:在这一节中我们还看到了些什么?读一读,议一议。

  (四)教师指导: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么明朗,溪中波光荡漾,天空云儿闲游,多么美。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

  (五)你留心过雨后天晴的景色吗?说一说。

  (六)教师点拨:是呀,雨后景色多美!所以作者不断地提议我们在雨后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美好。读一读第二节。

  三、品味诗句,丰富积累

  (一)自由诵读,思考: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文?

  (二)搜集描写大自然美景的诗歌、美文来读一读,积累在采蜜集上。(出示课件)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诵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环保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插图比较,显示矛盾,感受森林的变化

  1、揭示课题《狼和鹿》,齐读。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两位主人公(板书:狼 鹿),请你说说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出示:贪婪 凶残 活泼 美丽 (理解“凶残”)

  3、狼和鹿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凯巴伯森林)

  4、读悟森林之变化:

  (1)多媒体出示插图,以充满生机的绿色及荒芜静寂的黄色的反差引起视觉冲突。观察后谈谈自己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以及二十几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的感受。

  (2)找出与图匹配的相关文字并出示:

  ①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②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

  (3)指导朗读:

  ①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片美丽的森林?(抓住关键词“一片葱绿、生机勃勃”等)

  ②指名读,读出怜惜之情。

  5、图文对照,质疑: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凯巴伯森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二、感悟文本,深入探究

  ☆数据比较,感受鹿的变化

  1、是呀,为什么同一座森林前后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学生边默读边思考。

  2、自悟交流,点拨,初步得出:

  狼被猎人杀死,鹿变多了,所需的食物也多了,森林中的植物被鹿吃光了,所以森林变成了这样。

  3、理解杀狼动机,感受杀狼场面。

  (1)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人们为什么要捕杀狼呢?(理解“提防”)

  (2)出示第二自然段:放声读,完成说话训练:狩猎人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开始大量捕杀狼。听—— ;看—— 。

  (理解“宁静、青烟袅袅”,感受人们对狼的杀戮,场面的凄惨)

  4、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了解鹿的数量、情况变化:

  鹿的数量鹿的情况通过对比你明白了什么

  狼被杀前

  狼被杀后

  (1)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全班交流。

  出示:四千只 活泼美丽

  十万只 鹿的王国

  四万只 饥饿疾病

  八千只 病鹿

  (2)教师小结:狼的数量在急剧变化,鹿群生活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当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鹿群在这里大量繁殖时,饥饿和疾病就缠上了鹿群。

  (3)出示句子: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读读这段话,哪句话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感受鹿的痛苦:每天都有鹿在接二连三地倒下,剩下的.也奄奄一息。)你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景象?

  ☆理清狼、鹿与森林的关系,感受狼鹿角色的异位

  1、狼一只只倒在血泊中,美丽的森林受到破坏,活泼美丽的鹿也陆续死去,留下一片苍凉和凄惨。而此时,贪婪而凶残的狼以及活泼而美丽的鹿,它们的角色发生了怎样戏剧般的变化?(狼——功臣,鹿——祸首。理解“功臣、祸首”)

  2、出示第四自然段,用因果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1)贪婪而凶残的狼成了“功臣”,因为

  (2)活泼而美丽的鹿成了“祸首”,因为

  3、对于谁是祸首,你还有什么高见?(人类才是真正的祸首)

  4、再次出示第二自然段,感情朗读。(感受由于人类的无知而做的蠢事)

  三、总结明理,升华感悟

  1、狼、鹿、森林、人类都是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学完课文,你一定又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老师请你们小组合作,担任不同角色。你最想担任哪个角色,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

  (1)小组合作,进行角色对话训练。

  (2)展示合作成果。

  2、出示天平,师总结:生物间有平衡关系,就像一个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平衡。但一旦某一方遭到人为的破坏,天平必将倾斜,也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所以“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应该时常敲响。(板书:吃 保护生态平衡)

  板书设计:

  狼 鹿

  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效果反馈:

  教学中我紧扣三组对比:森林状态的变化,鹿群数量、情况的变化以及狼鹿角色的异位。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比如,在感受“森林变化”时,通过两幅插图,使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二十几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又如,在感受“鹿群变化”这一板块中,我请学生合作完成表格,找出文中关于鹿的数量、情况变化的数字及语句,思考并交流,使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灾难的严重。

  层层剥笋似的探究,使学生充分领悟了文章的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并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利奥波德及他的“土地道德”。

  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4.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图片,体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二、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长期从事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研究,被称为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之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l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查找生词。

  2.借助工具书,理顺词义。

  积累词语:

  ①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缺。

  ②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③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④ 饿殍:饿死的人。文中指饿死的鹿。

  ⑤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⑥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四、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五、课文研读

  1.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它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明确:留意它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对这些事物来说,狼嗥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

  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山——“客观地聆听”

  4.这里运用了哪些修饰手法?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及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5.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触动。

  6.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

  (1)植被遭到破坏

  (2)鹿群因缺少食物而大量饿死

  (3)草原近期很难恢复

  (4)水土流失严重,甚至们将失去未来

  7.“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8.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明确:

  ①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②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③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9.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明确: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

  10.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要像山那样思考:客观、长久地、尊重自然法则。

  六、拓展

  观看视频《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加深体会。

  七、作业

  1.搜集人类破坏环保的事例,加深感悟,并写一篇“爱生活,爱环保”活动的宣传稿。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狼嗥——痛苦、反抗

  生态恶果——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

  像山那样思考

  客观地聆听→尊重自然法则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7

语文教案[经典]08-31

[精选]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经典)08-24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树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