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6 07:37:09 教案 我要投稿

【荐】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荐】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第二自然段。

  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

  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音乐,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与音乐有关的古典

  诗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听录音

  三、自由读课文

  文题全解:

  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此年秋天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伤感不已,因此作诗。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旨。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能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全文以三次演奏为主线:

  第一次演奏(暗写)诗人送客闻琴,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四、赏析序言

  序言交代了写作动机,请问:

  1、写作动机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与正文彼此相对应的段落是哪几段?

  五、全体同学速读第一段

  问:本段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析:时间、──夜,地点、浔阳江头,“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从侧面烘托琴技,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六、全体同学精读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写)江心聆听琵琶曲。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

  1、请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动词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诗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1:“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

  析2: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XX。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XX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第三层: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个比喻描写突然发出的乐声不但雄壮,而且激越;“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猛然煞住的乐声;感情由激愤而凄厉。这一层乐声在上层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XX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层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XX中陡然结束。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描写出琵琶声声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七、全体同学读第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题句。

  析:江中听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写由弹奏结束到自叙身世的动作和神情。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写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介绍籍贯和住处,接着写自己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极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面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大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嫁作商人妇过着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主题揭露黑暗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白居易任谏管时,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洲司马,(诗人和琵琶女的命运相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八、分析第五段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江洲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映,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问句从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

  一问一答,形象地说明了全诗的主题,江洲司马之泪,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九、讨论

  1、琵琶女为何选择嫁给商人?

  (提示:是不是商人有钱?可不可以嫁给“董永”那样的农民呢?)

  2、她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无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会不会爱上琵琶女?

  (提示:同情与爱情有区别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

  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来感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船的演变,体会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逐段阅读,扶放结合,引导自学、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船的演变,感悟人类的智慧与社会的发展。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

  重难点、关键: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船的演变。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17船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学习课文1、2自然段,认识船演变的最初阶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如果让你出去旅游,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为什么?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导入 新课。

  4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2分段指名读课文。

  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4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5指名强调识字重难点。

  (1) 字音

  棍 喷 稳 舰 扁

  (2) 字形书写

  喷 舰

  6回到课文,同桌合作练习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找一找:船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船的演变:树干——筏子——独木舟——有了船桨——帆船——把桨装在船尾的大轮上——蒸气机带动轮桨——原子能发动机

  四学习课文的确1、2自然段,了解船的发展变化。形式

  1具体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文中介绍了船的哪几种发展形式

  ?各有什么特点?

  (3) 朗读这段。

  2小结学法:默读课文——找出船的发展形式——弄清各自特点——认真读文体会。

  3学法导读,放手自学第二自然段。

  独木舟:又快又安全,可以放东西。

  配船桨:走得更快。

  帆船:借助风力跑得快。

  五总结课堂,初步感悟。

  1学生齐读课文1、2自然段。

  2说说:你从船的这些演变中,体会到了什么?

  3设问,引导课后自学:接下来,船的发展又经历哪些变化呢?请大家课后继续读文,并查找有关船的其他资料。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7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的内容,了解船的演变。

  2体会人类的智慧和社会的发展。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各种船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文中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导言: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船的几种发展形式,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学法导读,自学课文3——5自然段。

  1回忆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1)指名介绍学法。

  (2)教师强调:默读课文——找出船的发展形式——弄清各自特点——认真读文体会。

  2同桌合作,运用学法自学课文3——5自然段

  3独立填写自学反馈表。

  船的发展形式多样

  特点

  体会

  4指名反馈:展示、介绍表格中填写的内容,评议。

  (1) 船尾大轮上装桨:轮子转动就能走

  (2) 蒸汽机带动轮桨:速度更快。

  (3) 原子能发动机:大、先进(客轮、货轮、军舰

  油轮、潜水艇……

  5总结感悟。

  (1) 教师引读板书内容,加强感知船的演变过程是日益先进。

  (2) 思考、交流:从船的演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人类的智慧与探索; 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

  (3)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拓展激励,结束课堂。

  1拓展:说说你知道哪些船?向大家介绍介绍。

  2激励:正是因为人类的聪明才智、不断探索,才使得船从一根树干演变成为今天豪华的客轮、庞大的货轮,威武的军舰,神奇的潜水艇。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相信同学们也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加上勤奋努力,为祖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3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8祖冲之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冲之对科学的执著与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重点、难点、关键: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祖冲之对月食的执著探索和研究。

  课时划分

  两课时

  18祖冲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2读好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祖冲之对月食发生的时间的研究。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月食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认识人物。

  板书课题 介绍祖冲之。

  二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文,并标出段落序号。

  2从文中找出本课生字新词,读读认认。

  3分段指名读课文。

  4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5认读生字词。

  (1) 字音

  资 证 州 置 剩 准

  (2)字形

  敲 剩

  6 同桌互读课文。

  三读好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祖冲之的一件什么事?

  3指名反馈,评议、补充。

  4学生根据提示,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1) 祖冲之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

  (2) 祖冲之用事实向人们证明月食是自然现象。

  5指名分段,评议。

  (1)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2) 第二部分:4——6自然段。

  6男女分段比赛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执著探索。

  1教师导言: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在这一篇课文中主要讲他研究什么呢?(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

  他为什么想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又是怎么研究的?结果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2——3自然段,边读边想。

  3交流。

  (1) 研究的原因:人们的愚昧——发生月食慌作一团,认为月食不吉利。

  (2) 研究的过程:刻苦认真——翻阅、分析、研究、验证。

  (3) 研究的结果:清楚月食发生的'原因,准确推算月食发生的时间。

  4指导朗读。

  五总结课堂,设置导读。

  1谈谈:读了课文1——3段的内容,你对祖冲之又有哪些新的了解?

  2学生发言。

  3教师导读:祖冲之经过努力准确地推算出月食发生的时间后,又是如何让人们相信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呢,请大家课后继续读文、思考。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8祖冲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热爱与执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教具准备

  课前观察月亮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认读并扩词。

  2说说:人们刚开始是怎么看待月食的?祖冲之又是如何去研究月食发生的时间的?

  3学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祖冲之对科学的热爱与执著。

  1导读:祖冲之又是如何让人们相信月食是一种自然现象呢?

  2学生自由读4——6自然段。

  3交流。

  (1) 人们的愚昧,不相信月食是自然现象。

  (2) 祖冲之对月食的胸有成竹,对科学的坚信与执著。

  4分角色读书4、5自然段。

  5结合朗读,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坦然、处置、皓月当空、灯火辉煌”——体会祖冲之的平静,及当时环境与月食现象的反差,感悟科学是不容置疑的。

  6学生读6自然段。

  7引导想象:众人为什么全呆了?你知道他们当时的心里回想些什么吗?

  8学生自由发言,体会:愚昧的人们面对真实的科学难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的心里。

  三总结全文,拓展了解。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2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3拓展延伸,了解月亮的变化。

  4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9看门人的魔镜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安东尼的认真与执著,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

  2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重难点、关键: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安东尼的认真与执著。

  2引导学生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

  课时划分

  两课时

  19看门人的魔镜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读通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大意。

  3理清文章段落,学习课文本、1、2自然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实物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观看实物,导入 新课。

  1教师出示显微镜,学生认识。

  2说说:显微镜有什么作用?

  3你知道显微镜是谁发明的吗?

  4介绍安东尼,导入 新课。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教师导读:那安东尼是怎么发明显微镜的呢?大家自读课文。

  2教师出示有关阅读要求。

  (1) 正确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 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3) 找出你不理解的词语,想想问问。

  3反馈生字学习情况。

  4分段指名读课文。

  5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解段落。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弄清题意。

  (1)“看门人”指的是谁?

  (2)“魔镜”指的又是什么?

  3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谁的一件什么事?

  (主要讲了安东尼由于自己的爱好,用玻璃磨制镜片,经过反复实践研究,制作成了显微镜,看到了各种微生物,因此闻名欧洲。)

  4学生根据提示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1)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简介安东尼第一个看到了微生物。

  (2) 第二部分:3、4、5、自然段。安东尼由于自己的爱好,用玻璃磨制镜片制作成了显微镜。

  (3) 第三部分:6——12自然段。安东尼用显微镜看到了各种微生物闻名欧洲。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安东尼。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读了课文,你对安东尼有了哪些了解?

  3小结,引导感知安东尼身份的平凡与看见微生物的伟大。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五结束课堂,布置作业 。

  19看门人的魔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培养各自的兴趣爱好。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导入 新课。

  1出示文中生字新词,开火车认读。

  2全班齐读。

  3说说:第一个看见微生物的安东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3——5自然段。

  2思考:

  (1) 安东尼有什么爱好?

  (2) 安东尼是怎样制作显微镜的?

  3交流。

  (1) 安东尼的爱好是磨制镜片。

  (2) 安东尼由于自己的爱好,很快学会了用玻璃磨制镜片这门手艺,他心灵手巧,磨制出比芝麻大一点点的镜片,把镜片镶在铜片或银片里,并为此做了个架子,装上两个平行的镜片,就做成了一架精美的显微镜了。

  4从中你认为安东尼是一个怎样的人?(心灵手巧、勤奋向进)

  5有感情的读3——5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体会显微镜给安东尼带来的影响。

  1提纲导读,合作学习。

  (1) 认真默读课文6——12自然段。

  (2) 安东尼通过显微镜发现了什么?这些发现给安东尼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 说说;从中你认为安东尼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交流。

  (1)了解显微镜下的发现,体会安东尼制作显微镜的认真、执著。

  a安东尼通过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B指名读7、10、11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认真、执著。)

  C安东尼是通过怎样的观察才成为第一个看到微生物的人呢?学生读6自然段。体会安东尼的认真、执著。

  D抓关键句,体会安东尼的认真、执著。

  “他喜欢把自己观察的东西放在显微镜下几个月,仔细看上几十次、几百次。”

  (2)感悟显微镜下的发现给安东尼带来的成就。

  指名说说这些发现给安东尼带来的成就,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齐读课文第8、9、12自然段。

  理解“各国科学家更是从心底感激他,感谢他使人类的眼睛更锐利。”(句中的“他”指谁?为什么说“他使人类的眼睛更锐利”?

  有感情的读12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深刻感悟。

  1学生齐读课文内容。

  2说说:从安东尼制作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认真执著、勇于实践、不断探索。)

  3谈谈;读了课文,你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4教师小节。布置作业 。

  板书设计 ;

  用玻璃制作显微镜

  19看门人的魔镜 人类的眼睛更锐利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20海底世界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抓住段中重点词句来理解朗读体会,了解海底世界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与物产的丰富,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重难点、关键

  1体会海底世界的特点。

  2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课时划分

  两课时

  20海底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文中描写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的部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海底世界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出示几幅大海的图片,引导欣赏,感受美。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来形容大海的美。

  3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试读课文。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交流。

  4通过刚才的朗读,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4

  一、 导入:圣诞节快到了,上周五布置大家回家制作贺年卡,不知做得怎样了。有做得的没有,请拿出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用了什么材料来做。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画上什么图案,涂上什么颜色,写上什么祝福的语言,准备送给谁,代表什么心情。(学生面露窘色,低着头没有做声,有一个学生说了,老师我们回家就没有时间了,家务很忙的。还有学生说,我不知道什么是贺年卡。有学生还说不知道什么是圣诞节。)

  情况很糟糕,我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说不知道圣诞节的,更没有想到学生没有完成制作贺年卡的。

  二、 动手制作:

  没有人做来,是吗,不要紧,我们现在来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东西。有人会折叠纸飞机吗?会。哦,还会折叠什么?

  大家拿出一张纸来折叠你最拿手的东西

  (学生拿出纸了折叠自己最拿手的东西。)

  老师巡视,提醒学生不要浪费纸张,不要乱丢垃圾,记住折叠的步骤。)

  三、 口头训练:

  1、(随意指名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飞机是你折叠的'吗,太漂亮了,你能教教我们是怎么折叠吗?好,站起来,说说。

  教师在旁及时指导、梳理:先找一张纸,什么样的纸?有多大张?软的还是硬的?。第一步先折哪里,为了讲述方便,可将纸设为左右、上下。

  第二步。

  2、大家试一下,会折了吗

  3、我们学习手工制作有什么好处呢,大家想想。(学生回答:可以锻炼我们的手指使之更灵活,可以放松和锻炼大脑,调节我们的学习,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

  4、也可能有不好的方面,会是什么呢?(学生:浪费纸张,破坏环境卫生。)

  四、学写作文:

  1、明确题目:都会做了。好。我们要把制作的方法告诉不在这里的人,怎么办。打电话,写下来寄给他。那就得把折叠的步骤写下来。这是我们这一节课的第二个任务。来,,看看怎样写。先明确题目 题目叫什么?

  2明确小制作的写作方法

  先总说后分说,总说部分先说要做什么,有什么重要性,意义;分说部分介绍制作步骤 , 还有的注意事项.。说明方法

  3、语言要准确,也可以生动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清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课文重点:2-4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2-4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

  到些什么呢?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预习提纲:

  导语: 夏日炎炎,荷花盛开。从古至今,描写荷花的诗词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就是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想看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世界吧。

  1、 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把词语表中的词语写在下列横线上,比一比谁写得漂亮,记得牢固!

  3、给多音字注音组词。(整理在书本上) 挨 佛

  4、解释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饱胀: 挨挨挤挤: 翩翩起舞:

  5、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夏日公园里 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 的感受。赞美了荷花的 ,表达了作者 。

  6、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白荷花在这些大玉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还可以换成哪几个字?结合前后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用“冒”字?

  (2)默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就是一大幅“活的画”?

  7、课文的语言真美,我要把课文背下来,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8、我也搜集了许多描写荷花的`优美诗句、图片,咱们上课时再来交流吧!

  教学过程:

  一、预习成果展示

  1、出示生字词

  荷花 清香 碧绿 莲蓬 破裂 挨挨挤挤

  仿佛 衣裳 舞蹈 蜻蜓 饱胀 翩翩起舞

  指名读,开火车读。

  2、认读词语,强调多音字的读音

  挨打、挨揍、挨挨挤挤、挨着

  仿佛、佛像、佛珠、佛主

  3、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荷花的什么?

  二、精读感悟

  1、出示句子“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1)说说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2)从“赶紧”一词看出“我”想看荷花怎样的心情?(急切)

  (3)带着急切的感情读

  2、学习第二、三节。

  (1)生自读二三节。说说描写了荷花的什么?从哪句话读出来的? 引导学生体会描写荷花生长的各种优美的姿态,以及荷花荷叶的颜色。

  (2)勾画你难以理解的句子。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冒”字可以换成什么字?(露、伸……)

  为什么用“冒”字?(冒:形象写出了荷花突现出来,格外引人注目。)

  (3)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想象他们都会有怎样的姿势?

  (4)师出示“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为什么把一大池的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荷花的样子,再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想象,感受荷花、荷叶的各种美妙的姿态,体会一大池荷花的动态美,从而理解这是活的画。)

  (3)让生看图,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一池荷花的。

  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3、交流:

  荷叶:像大圆盘(比喻)

  师引读:“有的……有的……有的……”

  想象荷花的姿势。

  4、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荷花吗?(生各抒已见。)

  5、朗读第二节,再读第三节。

  (1)谈自己的理解。

  (荷叶、荷花有各种美妙的姿态,而且,它们在微风的吹拂下,更有一番别样的风韵。)

  (2)生想象动态荷花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2、理解主旨: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全文中心

  2、文中的多处对比

  教学难点: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讨论、练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题(3')

  “地球转呀转得快,城乡的变化还要快”。乡下变化→城里变化→高楼大厦一幢幢,青山绿水一点点→鸟兽减少→如果我们生活在十二层的高楼上,突然家中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你会怎么办?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四课:《明天不封阳台》。

  二、快速阅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6')

  1、开始我一家决定封不封阳台?

  2、来了一只受伤的鸽子后,想法如何呢?

  3、最后我们的决定封不封阳台?

  三、扫清拦路虎(4')

  1、注音

  倏然( ) 蜷缩( ) 恬淡( )

  翘望( ) 呐喊( ) 喧嚣( )

  鳞次栉比( ) 龟裂( )

  2、解词

  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沐浴:沉浸在某种环境中

  瑰丽:异常美丽

  恬淡:恬静、安逸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四、理清文章思路(6')

  复述、提问、回答、讨论、总结。

  第一部分(1-2):写明天要封阳台

  第二部分(3-10):写明天还封阳台吗?

  第三部分(11-13):写明天不封阳台。

  五、重点探究(系列问题,用卡片准备好,具体视情况而定提问)(')

  1、儿子与“我”决定明天不封阳台考虑是否相同?你认为课文中作出不封阳台的决定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儿子:对这只鸽子忧虑和喜爱。

  “我”:不但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全文所要表达主要意思是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与自然界共生共荣。

  2、文章中写出明天要封阳台的目的是什么?后来决定不封阳台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A、封了阳台,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B、为了鸽子不受 扰,为了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那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3、城市的生活环境今昔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昔:荒芜、萋萋芳草、幽幽土路

  今:对新的礼赞

  昔:对旧的怀念今:高楼、变幻莫测的霓虹灯

  4、“我”家的环境又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昔:草坪、学走路、捉小虫和蚂蚱

  今:滑梯、跳跳床、电子游艺室

  5、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鸽子外貌的句子。

  明确:P197 第3段、第4段 P198第8段

  6、在刚才外貌描写中,有几处描写眼睛,试作出分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源于对人类的害怕,担心人类会以多种手段猎杀烹煮它。蜷缩是因为一方面是孵蛋,一方面是惊恐。

  B、仍是孤单的、弱小的,受伤的,而且还要孵蛋,它需要人们的关注、爱护。

  7、学习本文后,你认为文章中有哪些语句用得好?(或议论精辟,或语句优美等)

  明确:让学生各抒己见(视情况而定),如第1自然段、第10自然段、第12自然段。

  8、为什么汽车进入茫茫草原时,我们会有游子终于回到故乡的感觉?

  明确:人与自然界融合为一体,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9、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当与自然和平相处。

  六、小结全文。(4')

  1、中心:本文叙说“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写作特点:(1)、线索清晰:是否封阳台

  (2)、叙议结合

  (3)、简洁而生动的描写

  (4)、多处用对比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2')

  1、抄写、仿写佳句(第10段)

  2、谈谈你对爱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想法,及为此拟几条标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精选]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精选)04-19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精选】09-27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