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0 09:11:5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读b p m f。

  2.学会在四线三格中正确书写b p m f。

  3.学习拼读音节。

  教学重点:

  认清形、发准音,掌握拼读方法,正确拼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认读生字。

  (一)师:请拿出你手中的生字卡片,读一读、认一认。

  谁想给大家介绍你认识的字朋友?

  生:我认识“妈”,**的“妈”。(齐:妈妈)

  师:我们都有一个好妈妈,老师不仅有妈妈,还有姑妈。你们呢?

  (生:舅妈、姨妈、亲妈……)

  一起读读“八”吧!讲:“我们班有八个学习小组。”你们能像老师一样用“八”字说一句话吗?

  在复习生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词汇,进而让学生练习说话。

  三、认识声母b p m f。

  (一)认识b

  师:我们会用“八”说这么多词句,有没有哪个同学会拼读“八”呢?

  (如果学生表示会,就从这里开始)

  你能给大家拼拼吗?

  (如果学生表示不会,就从这里开始。)

  1.课件演示,音节闪动,问:这个音节有几个拼音字母?

  哪一个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韵母宝宝?第一个字母宝宝念什么?大家都试试“b b b ”。

  2.问:我们是怎样发出这个音的呢?上下唇轻轻相碰,突然张开。

  3.师:在声母家庭里,有二十多个声母宝宝呢。我们刚认识的b,你们看,象什么?

  4.课件演示:录音机上闪出b,声音“丁丁、丁丁、听广播。”

  问:你们猜猜丁丁在听什么节目?

  讲:原来这一天是八月八日——丁丁的.生日,爸爸出差就通过电台,为丁丁点歌,祝他生日快乐。

  (音乐即将结束,传来一阵敲门声。丁丁,是我们,我们来祝贺你的生日。)

  由认识字母,引申到给丁丁过生日,充满生活情趣。

  (二)认识P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

  讲:看,冬冬已经到了,洗好了水果,正在往水池里泼脏水呢。(水闪)

  课件声音:这里藏着一个声母宝宝,你能找出来并叫出它的名字吗?

  2.讲:P就好象是水盆里倒出来的水。

  课件声音:冬冬、冬冬、来泼水

  (三)认识m、f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

  问:我们也赶快进去吧。咦?怎么打不开?

  课件声音:看看我在干什么?(师做摸门动作)再仔细看看这两扇门,第三个声母宝宝就在这里!

  2.师:我们一起来说歌谣吧。

  “丁丁、丁丁、听广b,冬冬、冬冬、来P水。两扇小门m m。爷爷的拐杖ff。”

  3.问:看看f,你觉得它还像什么?

  三个声母教学层次。通过自编歌谣与手势,使学生在浓浓的参与兴致中,分辨声母的形状、发音。伴着歌谣学字母,使学生兴趣高涨,记忆牢固。

  四、学习书写声母b p m f

  1.师:时间不早了,小朋友们该回家了。4个声母宝宝也要回家了,你们知道声母宝宝住在哪吗?它的家就在四线三格里。

  2.课件演示:声母b p m f笔顺。(伴歌谣)。

  3.重点指导f的书写。师板书,并讲解:先在上格起笔写右弯,不抬笔穿过第二线写竖,碰到第三线停住。再贴着第二线写一短横。

  4.在你的纸上试着写写。

  5.讲评。

  有重点,有讲评,指导扎实有序。

  五、练习拼读音节

  (一)通过练习拼读,引导学生总结出: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拼猛一碰。

  讲:在一个音节中,声母要读的又轻又短,韵母要读的重一些、响亮一些。从声母到韵母就象滑梯一样,滑过来,不间断。

  (二)试拼ma

  (三)按四声顺序试拼。

  1.板书pa,指名拼读。

  2.出示ā á ǎ à,讲:一个一个试着拼拼。

  3.师:你们自己又发现了一种拼读音节的方法——按韵母四声顺序一个一个找读,一个一个试拼。

  4.课件出示:fā bō pō mō fō bī pī mī bū pū mū fū及四声。

  多种形式练习拼读,充分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优势,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四个声母宝宝。知道声母和韵母连在一起可以组成音节。我们还发现了不同的拼读方法。今后,就可以通过拼音认识更多的汉字,学习更多的知识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的道理,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和对儿童的保护,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4。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灰雀》这一课,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很好!

  二、品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你们都读熟了吗?(读熟了)那谁来告诉老师,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的事。

  师板书:

  灰雀

  列宁男孩

  师:是呀,课文讲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小鸟又重新放回树林的故事。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美丽的灰雀)

  师:孩子们,灰雀美吗?(美)是呀,多美的灰雀呀!那课文是怎样描写灰雀的呢?谁来告诉老师?

  生:

  电脑出示:

  三只灰雀颜色(),

  动作(),歌声(),

  真()。

  电脑出示:请同学们再轻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轻读课文,边读边划。

  生1:每次都要经常

  师:这三个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无比喜爱。

  生2:一天,列宁……也没有找到。

  师: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说明列宁怎么样?(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担心。)列宁每次都要仰望三只欢快的灰雀,这,当他抬头仰望这三只灰雀时,他发现灰雀怎么了?

  生:灰雀不见了。

  师:此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1:

  生2:

  所以列宁才这样说:电脑出示: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试读,师指导。

  师:字里行间充满了列宁对灰雀的担心之情,列宁还自言自语的说:电脑出示:生读

  师:什么叫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列宁自言自语的目的是什么?(列宁想用自己的情绪感染男孩,体现了列宁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对于灰雀的丢失,列宁充满了可惜、充满了担心,那么,男孩是怎么说的呢?

  生:没……我没看见。

  师:这里有一个省略号,从这个省略号你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以看出男孩说话吞吞吐吐。

  师:那他为什么会吞吞吐吐呢?从他吞吞吐吐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

  生:可以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他有关。

  师:是呀,男孩捉走了灰雀,想放在家中独自欣赏,他这样做对吗?(不对)后来经过列宁循循善诱的教育,小男孩后来是怎么说的?

  电脑出示: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男孩连说了两次“会飞回来的。”说明了什么?“一定”又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男孩一定知道灰雀在哪里。

  生2:说明男孩这时已经下定决心要把那只灰雀送回来。

  师:“一定会飞回来的。”男孩肯定的说。“肯定”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男孩已经决心改正错误。

  师:那么,灰雀真的会飞回来吗?

  生:会。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第二天……低着头。

  师:从哪个词可以感受到?

  生:果然。

  师:“果然”是什么意思?谁来告诉老师?

  师:和我们想的一样就叫果然。听了列宁的`话,男孩回到家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一起来说一说吧。

  电脑出示:

  男孩回到家,来到鸟笼边,只见那只()的灰雀不再()歌唱,显出很不安的样子,男孩想起刚才列宁的谈话,()地说:“我真不该把它捉回来,明天,我()把它送回树林里去。”

  师:是呀,男孩听了列宁的话,他的心里也充满了惭愧、后悔之情,他后悔自己不该那么自私,把那只深红色的灰雀捉回家。因此,他决定要把那只灰雀怎么样?

  生:送回去。

  师:正象大家说的那样,男孩真的把灰雀送回了树林,此时,列宁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读:

  师:灰雀真的会回答他吗?

  生:不会。

  师:那列宁为什么还要问那只灰雀,而不直接问小男孩呢?

  生:因为他认为男孩是诚实的。

  师:“没……我没看见。”很显然男孩最初是撒谎了,那为什么大家和列宁还是认为男孩是诚实的呢?

  生:因为男孩知错就改,所以我们都认为他是诚实的。

  师:哎呀,你还用到了“因为……所以”的句式,真好。

  师:小男孩虽然开始犯了错误,但他后来在列宁的影响下改正了错误,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所以小男孩仍然是诚实的。

  师:围绕着灰雀在小男孩和列宁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列宁是爱灰雀的,那小男孩呢?

  生:小男孩也爱灰雀。

  师:他们同时爱灰雀,那老师问你们,他们的爱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呢?

  生:列宁给他吃的,给他自由;而男孩是捉回家自己玩,限制了它的自由。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那你觉得谁才是真正的爱灰雀?

  生:列宁才是真正的爱灰雀。

  师:板书“爱”,列宁爱它,是给它吃的,当发现灰雀不见时,他的内心是着急的,是担心的,而男孩爱灰雀,却把它捉回家,这里边我们看到了列宁和男孩对灰雀的爱,还看到了谁对谁的爱呢?

  生:列宁对男孩的爱。

  师:是呀,列宁这样做既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又让男孩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了错误,这种默默的教育,也是对男孩的爱呀,一个简单的事理,却写出了动物和人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爱。下面,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来体会人和人之间,人和动物之间的这种浓浓的爱。

  三、课外延伸:

  1、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

  2、同学们,你们在生活当中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板书设计:

  5麻雀

  (惹人喜爱)

  不见捉走

  担心爱放回

  列宁男孩(知错就改、诚实)

  (循循善诱)

语文教案 篇3

  一、导入课文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二、作者简介

  孙犁 (1913~) 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研究课文

  1。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环境) 形色神态

  抗战 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一闪而过

  病中 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鸟市 悬空吊着 焦黄 凄惨

  江南太湖边 群莺乱飞 全部美丽 极致

  2。面对不同环境不同境遇的黄鹂,作者感情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喜爱、遗憾——痴迷、惋惜——怜爱、愤懑——喜爱之极

  2 4—7 8—16 17 22—23

  朗读2 朗读6—7 齐读22—23

  3。根据作者对黄鹂不同遭遇的态度,你能领悟黄鹂在作者心目中的象征意义,并进而明白作者一生不能割舍黄鹂的真正原因么?

  提示: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语句。

  (板书主题一)黄鹂是美的事物的代表和象征。作者对黄鹂的追寻实际上是对美的事物的热切(或狂热)追求。(答案来源:第三自然段)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联想到射杀海鸥的事了(这是戕害美的丑恶行径)

  4。不难看出,作者认为黄鹂理想的境遇在江南,认为只有在这里才能“使我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从环境和黄鹂的关系看,“极致”的含义是什么?

  从几次记叙来看,黄鹂的自由与美好的展现应该有它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具体含义。景(环境)和物(形象神态)自然结合,互相发挥,达到最佳境界。

  5。揣摩文末四段文字,用一两句话说明作者从黄鹂的遭遇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6。这几段文字与上文叙述的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有什么联系?

  这几段文字是上文作者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的延伸和升华。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追寻终于有了结果:找到了黄鹂的真正的家乡,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的美丽。而且由黄鹂转向大千世界,不仅黄鹂,(板书主题二)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美的极致,都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从而给读者以哲理的启迪。可见,这几段文字是上文的.必然延伸,那人生哲理也是从几次追寻黄鹂的经历中升华出来的。

  7、由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推导出主题三:在文艺创作中,要为典型人物创设与之相和谐适应的典型环境。(讲的文艺创作规律)。

  主题四:呼吁为作家、人才乃至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创设宽松、和平、自由的社会环境。(这一点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分析。这一点也是教师用书所讲的,可以作为重点)

  8、小结本文的主题多元性。(参《中学语文园地》20xx年3期)

  四、语言运用技巧借鉴

  过渡语:散文的说理贵在含蓄,重在形象。

  课文最后五段文字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段?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对增强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

  引用名句: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 增添文学色彩

  排比 三个“这里的……” 勾勒太湖环境优美

  对偶 “它们的啼叫……,它们的飞翔……” 对仗工整,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江南风景图。

  句式:整散结合 长短结合 错落有致

  多种修辞手法,整齐而有变化的句式,曲折回旋,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愉。掌握生字词。

  ⑵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⑶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读──思──发表见解──体会──再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法】

  阅读教学法。

  【教具准备】

  卡片,槐乡槐花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激趣,提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体会到了种种劳动的乐趣,他们就是──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各自轻声读,遇到生字拼读一下,较长的'句子或者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分成小组组织朗读,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

  3、各组代表分段朗读。

  三、细读课文,感知理解

  1、出示图片,介绍槐树槐花。

  2、读读议议:

  ⑴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是什么样的?文中还把槐花比做什么?

  ⑵槐米有什么作用?

  ⑶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课文。

  ⑷八月份,天气怎么样?谁能描述一下?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朗读。

  ⑸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化的时节,他们是怎样分工合作割槐花的?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有笔画出来,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2、通过课文的朗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3、引导小结:快乐不只是来自于休闲、享受,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那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孔子游春》第2、8自然段,苏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4、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5、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意。

  6、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孔子游春》第2、8自然段。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理想的风筝》作者采用的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2、体会《孔子游春》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2、能结合课文《明天,我们毕业》的具体内容说出一些重点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3课时

  21莫泊桑拜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莫泊桑的背景,理清课文的脉络,指导分段和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人们曾称他是"短篇小说之王",他一生写的短篇小说将近三百篇,其中《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生词,教师正音。

  "孜",平舌音;"吆喝"中的"喝"读轻声。

  3、提醒字的写法。

  "奈"上半部分要写得扁而宽,撇与捺向两边伸展。下半部分的"示"要尽量上靠。"陋"的最后一笔是"L"。"吆"的右边不能与"么"混淆。

  4、交流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教案《苏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酷爱:非常爱好。

  揣摩:反复思考推究。

  烙印:烙铁烫下的印记,比喻深刻地留下印象。

  孜孜不倦:非常勤勉。

  滔滔不绝:形容连续不断(指话多)。

  5、这篇课文写了件什么事?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第2-9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第10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2、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整体把握课文。

  3、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4、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人: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二、扫除文字障碍:

  三、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了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幸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四、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掏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里“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3、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奉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五、感受人物的魅力:

  1、这篇文章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人物:(父亲)

  父亲: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对孩子乐于负责,同时也乐与助人。(可以和《羚羊木雕》一文中的父母相对照。)

  父亲为什么要修书:

  (1)对孩子之间情谊的支持。

  (2)与乔元贞父亲乔海的友情。

  2、我:同学间真挚的情谊。

  3、乔元贞是一个很聪明出息的孩子,为什么中途要辍学?

  (1)贫困。

  4、从我和乔元贞的不同人生经历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人生启迪?

  六、小结:

  阅读本文,我们不仅为第一本书承载的故事所感动,更多的震撼是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感受。文中“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的确,恰如一位哲人所说,生活是—所大学。无论其中是不幸,还是喜悦,那都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风景,我们只要用心去体悟,亮色总是会有的,而且是扩展着的。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本色吗?

  七、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能手”“本事”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和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即更羸说的话。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一说有关鸟的成语。(如:一石二鸟)

  2.根据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谈谈惊弓之鸟的意思。(学情估计:整个成语的意思学生可能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教师重在引导,比喻意义无须学生此时说出。)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自学、讨论交流。

  方式:小组学习。

  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读课文,读准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本班学生在拼音上有些问题)认读生字,主要是“弦”“惨”二字。

  2.谈谈自己理解了哪些新词的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更羸放空箭射下一只大雁)

  四、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作业

  想办法解决课上归纳的问题。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下册教案12-14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荷花》教案11-26

(精选)语文教案12-09

[经典]语文教案08-17

语文教案(经典)08-24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教案(经典)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