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三年级乘法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乘法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乘法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练习四第12-1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更加正确、熟练地口算和笔算。
教学准备:
练习四第12题的口算卡片、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口算
(1)30×550×4600×84000×2
口算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指出: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整千乘的`数,只要想几个十或几个百、或几个千乘几,就恩能够很快地算出结果。
(2)2×2413×34×12
2×240130×34×120
口算时要求直接口答加法算式和得数。
指出:口算一位数与几十几或几百几十乘,可以把几十几或几百几十按数的组成分解,再分别和几相乘,然后把两部分的积相加。
(3)4×6+23×5+32×9+45×7+6
2、口算第12题。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
二、笔算练习
1、练习四第13题第一行。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请个别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2、练习四第14题。
先估计每一题的积大约在哪两个数之间,再计算。
3、练习四第5题。
(1)分小组进行比赛:事先在纸上写好算式,让小组进行接力赛,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2)提醒学生注意乘法与加法计算时的不同。
三、应用题练习
1、出示果园情景图。
(1)要求苹果采了多少筐,你会列式计算吗?
(2)学生独立列式并集体订正。
(3)梨比苹果多采了25筐,梨采了多少筐?学生列式计算。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3题第二行、16题第一行、17、18题。
三年级乘法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45页练习九第1、3、4、7、8、10~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巩固口算乘法中的相关练习,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口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的口算乘法中的相关规则,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口算或笔算的步骤和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熟练乘法计算,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口算乘法的步骤。
突破方法 讲练结合。
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突破方法 多层次练习。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讲演和引导法。
学法 自主解决问题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基础练习
照样子计算下面各题,写出运算顺序,并口答下列各题。(小黑板)
例:13×5=45 47×3= 87×5=
10×3=30 84×3= 15×6=
5×3=15 25×3= 45×3=
30+15=45
教师总结: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将两位数拆分成一个末尾有0的.两位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分别进行计算,最后求和。
指导练习
1. 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2. 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3题。
(1)先根据题意列出算式。(21×3=)
(2)计算步骤:21拆分成20和1,20×3=60,1×3=3,答案为60+3=63。其中口算20×3可以看作2×3=6,然后把去掉的0补上。
(3)注意拆分两位数的步骤,将两位数拆分成整十的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分别进行计算。
3. 教材第43页练习九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 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看清题目,按设置的问题分别解答。
(1)引导学生说出第(1)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李红家有11张蚕子,每张可产茧50千克,求一共可产茧多少千克。
(2)列式计算:11×50=550(千克)。
(3)引导学生说出第(2)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李家村有80张蚕子,每张产茧50千克,求总共能产茧多少千克。
(4)列式计算:80×50=4000(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然后教师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讲解。
(5)引导学生说出第(3)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1千克茧卖18元,有50千克,能卖多少元。
学生回答:18×50=900(千克)。
注意:本题目重点在于有多个问题,学生需要将一个个问题看清后一个个分析,不能混淆,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高练习
1. 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2. 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10、11题。
小组交流讨论,集体订正。完成后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教育。
3. 教材第45页练习九第12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独立解决,指名汇报,全班评议。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是针对口算乘法的练习课,整体难度不大,主要考察学生的细心程度和熟练程度,为接下来的笔算乘法打好基础。但是在运算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由于匆忙导致写错数字。有的学生在计算时常常犯一些低级错误,特别是使用乘法口诀时常常忘记或记串。这些都说明在思考和计算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按照教师所说的步骤进行。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多让学生进行强化练习,告诫学生在计算乘法时不要一味追求速度,不要认为题目简单就粗心大意等。在课后,教师还应当让学生适当加大练习的难度和数量,只有多练习,才能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三年级乘法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3页内容。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要让学生心感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以妈妈带着孩子去买书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思考用口算应怎样算,再出笔算方法,使学生明白这两种方法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笔算方法,教材把分步演算的过程呈现出来,然后再导入主课,使学生初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两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这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并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不进位)。
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
1、竖式计算:24×13=78×8=124×5=495×7=
提问:用一位数乘多位数,我们该怎样计算?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口算。27×20=82×40=52×60=12×90=
18×30=24×50=19×70=53×20=
提问:两位数乘整十数你是怎样算的。
讲授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方法归类:连加,连乘,拆数
5、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6、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
2424
×12×12
48……2×24的积48……2×24的积
24……10×24的积
你发现了什么?(拆数)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三、巩固法则,实践应用
1、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P63页“做一做”)
23×1341×2123×31 32×1243×1222×14
2、口算比赛:P64页第1、2题。
3、生独立完成P64页第3、4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三年级乘法教案4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用数学术语表达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关键: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1、教学例2。(题略)
(1)教学例2的第一道题。
①出示例2的第一道题。
幻灯投影:第一道题的图,在每筐苹果边加画苹果树一棵。教师讲解每筐苹果是从相对应的苹果树上采摘下来的,平均每棵采摘25千克。
②全班学生看题、图后独立解答。
(2)教学例2的第二道题。
①出示例2的'第二道题。幻灯投影出菜园的一排菜畦、教师讲述菜畦的意思,每畦可收菠菜150千克。
②学生独立解答。
(3)指名讲述解答方法,板书算式。
2、棵苹果收。25×3=75(千克)
3、畦产菠菜:150×4=600(千克)
答:(略)
(4)提问:
①刚才例2的两道题中的第一个已知条件都是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都是讲平均产量。即单产量。
②两道题中的问题都是求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都是求总产量。
教师归纳、例2的两道题中的“每棵树收苹果的重量”和“每哇收菠菜的重量”,我们叫它单产量。(板书:单产量)
“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我们叫它数量。(板书:数量)
“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莱的重量”,我们叫它总产量。(板书:总产量)
(5)再问: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怎样求总产量?
指名学生回答后总结出: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6)小结:我们掌握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这个
关系式,平常在解答求总产量的应用题时只要找出单产量和数量,然后用单产量乘以数量就求出总产量了。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26页“做一做”的题目。
问:谁能举出已知条件是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实际计算问题呢?
指名学生口述实例,并解答。
(2)试练。解答下列各题后,再分别指出每道题的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各是什么?
①每吨甘蔗可以产糖120千克,5吨甘蔗可以产糖多少千克?
②菜园每畦马铃薯收140千克,4畦收马铃薯多少千克?
③每吨海水可晒盐2千克,1000吨海水可晒盐多少千克?
二、课堂综合练习。
请指出下面各题分别属于哪一种数量关系?每道题中的两个已知数分别是什么量?问题是什么量?(学生回答后,再解答出来。)
1、每双童袜2元,买同样的6双应付多少元?
2、每只母鸡平均每月下蛋20个,5只母鸡每月共下蛋多少个?
3、蔬菜小组每平方米平均收大白菜25千克,一畦8平方米的菜地能收大白菜多少千克?
4、排球每个25元,学校买回4个用了多少钱?
三、课堂作业。
做练习六的第1—4题。
三年级乘法教案5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其中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认知基础。同时,本单元的内容又是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重要基础。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图文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2)内容真实、丰富,具有现实性。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4)重视数学知识的。
(二)教学提示
1.注意发挥主题图和情景图的作用
2.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本小节安排了4个例题,包括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等内容。可用3课时完成教学。
单元主体图:通过体育馆的.环境及设施,唤起学生回忆,激起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例1:教材通过利用主题图的资源,再次出现算体育馆A区座位有多少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出48×10后,重在理解48×10可以怎样算。
例2:主要是学习口算一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会口算48×10的基础上,继续学习25×30的口算方法,体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3: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让学生明确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既可以利用例2所学的口算方法,还可以直接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本小节安排了3个例题,包括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等内容。
例1:从生活情境中引出算式,探索多种计算方法和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等3个层次进行编排的。探索12×14的算法,教材提示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探索。再次是理解算理,用竖式计算12×14明确第2步计算的积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
例2:用两只青蛙的对话情景引出算式,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在次基础上算法。
例3:一方面是强化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进位意识,另一方面是乘法的验算。教材中没有明确地提出验算的要求,而是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发现规律
例1:通过情景图和表格,一方面能清楚地看出行驶时间发生变化,引起行驶的路程的变化,让学生从这种变化中去发现规律。
例2:是杨辉三角的运用,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已给出的4排数,去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像图中同学们讨论填数和说说第4至7排分别怎样填数,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
例1:以学生的春游活动为线索,通过用车的辆数和每车装的人数来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教材引导学生先从情景图中去提取信息,再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用“每辆车的人数×用车的辆数”的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最后提出“还可以怎样算?”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例2:以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堆放物体的方法为例,让学生算出这样一堆饮料有多少听。本题是运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数学方法解决。
例3:是乘法的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教材中的苹果重量的估算方法仅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广柑的重量怎样估算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三年级乘法教案6
本单元的内容分成四部分,依次是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以及需要笔算的两位数乘整十数。还编排了一道思考题,探索两位数乘11的积的规律;编排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我国明朝计算乘法的方法——“铺地锦”。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28~29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必须进行的一步,因此,在教学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前应该先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安排是从两位数乘10开始,然后向两位数乘几十迁移。
例题创设了一个搬牛奶的现实情境,根据问题列式12×10,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位数乘10。虽然学生以前没有算过12×10,但现实情境能给学生启发,于是出现多种不同的算法。如图中已有9箱牛奶,又往上放1箱会启发学生算12×9+12;图中把10箱牛奶平均分成两堆,会启发学生算12×5×2……学生的各种算法中,有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融的产物,有的是类比推理的结果,这些算法都是学生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组织学生交流算法,许多人会自动选用从12×1=12类推出12×10=120这种方法。教材及时安排“试一试”,学生计算12×30,可能转化成12×10×3进行,也可能从12×3类推,再次组织算法交流,更多学生能接受因为12×3=36,所以12×30=360这样的推理。教材在“想想做做”第1题里,让学生先算32×3,再算32×30;先算4×21,再算40×21……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想想做做”分引、练、用三个层次编写。第1、2题是“引”,发挥“题组”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带出相应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第3、4题是“练”,提倡同桌学生合作,以口答为主,提高练习的效率。第5题是“用”,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数量关系:每盒的数量×盒数=一共的数量。
2.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0~32页)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例题以订牛奶为题材,为了计算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列出算式28×12。例题不急于教学竖式的算法,仍然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为学习笔算积累一些感性材料。学生可以估计,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计算来解决。在交流时要突出“番茄”卡通的算法,即先算10个月和2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就是12个月要的钱,这种思路和竖式算理是一致的,应该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方法。
“试一试”中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既让学生独立进行一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又让他们看到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调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也是不变的,并应用这个规律验算乘法。
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要求是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计算,一般不提速度要求。教材认为,通过例题和“试一试”的教学,学生能理解并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需要再以文字叙述的法则指导学生怎样算。教材这样处理,并不是不要总结法则,而是要组织学生在自己体验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想想做做”避免了大量的机械训练,如果学生能把教材中的题算对、算好,既能减轻负担,也能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如果发生错误,较多地集中在进位上。教材“想想做做”里的题,一般都不连续进位,先让学生学会算法,树立信心。然后从练习三起安排一些需要连续进位的题。为了减少进位时的计算错误,教学时要经常组织一些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加一位数的口算练习,如3×7+2、6×8+5……
3.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第33~35页)
这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因为日常生活里经常需要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估计的方法往往是多样的,虽然有的估计误差大一点,有的估计稍精确一点,都不影响估计在生活里的作用,都是具有一定数感的表现。
例题呈现29×42的积比800多、比1500少、在1200左右三种估计,教材提示学生研究“他们各是怎样估算的”,通过研究学会估计,选择自己喜欢的估计方法。学生在二年级(下册)估计36×2的积大约是多少时是这样想的:因为36在30和40之间,所以36×2的积在60和80之间。在三年级(上册)估计613×8的积时是这样想的:613接近600,613×8的积接近4800。这些已有的估算能力支持学生现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他们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20与40,于是判断29×42的积比800大;也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50,于是判断29×42的积比1500小;还可能把29与42分别看作30与40,那么28×42的积在1 200左右。
“想想做做”里有许多估算练习。第2题算一算同组的三道题,比一比中间的题与上、下两题的乘数与积,就能发现47×23的积比40×20的积大,比50×30的积小,在800和1500之间。第3题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行,不求出积是多少,只估计积的范围。第4题让学生自己选择估算方法,可以估计积的范围,也可以估计积大约在多少左右。练习四第2题组织合作学习,在小组里相互估计卡片上的乘式的积。
这段估算教学,形式比较多。有估计积的范围,也有估计积大约是多少。就估计积的范围,又有比多少大些、比多少小些、在多少和多少之间。回答问题的形式又有说出估算结果,还有选择适当的答案。教材中出现这些形式,其主要原因是鼓励学生估计策略与方法的多样性,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估计方法。并且还能调动学生估算的积极性,发展其个性。众多估算形式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不笔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精确积,利用口算求得积的近似值,都是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比较接近的整十数乘法,都是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教学时绝不能重形式、轻本质,要把握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形式虽然不同,思想方法和基本策略都是一致的;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形式和方法进行估计,不要强求统一。如第4题,可以估范围,也可以估大约是多少。即使估范围也可以比几大些、比几小些或在几与几之间,只要方法正确,结果合理,都是可以的。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笔算,在笔算前先估一估积大约是多少,笔算后看一看是不是和估计的一致,使笔算和估算相互促进。练习四第3题渗透乘法的运算律,这里仅是渗透,要让学生感觉到,但不对乘法运算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同组的两道题的得数为什么会相同,只要解释中有一点“味”就可以了。
4.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第36~38页)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计算中如果不需要进位,可以让学生口算;如果需要进位,一般都列竖式笔算。对例题里的25×30,由于有前面的学习为基础,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25×3得75,再推理出25×30=750。也会有学生直接列出25×30的竖式计算。教材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积,再在交流中比较两种算法,体会25×30的积只要在25×3的积的末尾添上一个0,并把这种思考写成25×30比较简便的竖式。竖式上标的一条红色虚线,指出了乘的方法和操作的程序:先写成虚线左边的25×3得75,再在虚线右边写上一个“0”,积是750。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竖式有些“特殊”,“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好的竖式上计算,从第2题起让学生自己列竖式。第2题还从两位数乘整十数带出整十数乘两位数。
第2题通过题组再次让学生体会“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数末尾添0”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同时还通过题组引导学生笔算40×23时可以把竖式写成
第5题,通过解题和交流,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从“租4条船正好坐20人”可以知道每条船坐5人,无论是5×7=35、35<38还是38÷5商7余3,都能判断“7条船不够”。
第5题结合填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通过解题初步概括“速度×时间=路程”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些数量关系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他们有所体会。
5.单元复习。
复习的内容大致有两部分:先整理本单元教学的口算、笔算和估算,再解决实际问题。
第5题渗透积的变化规律。由于学生还不能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所以在填表后,只让学生把左边的第一列与其他各列分别比较,从中发现变化规律。在叙述自己的发现时,可以说成: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不变,积也乘几。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这些数学概念。
三年级乘法教案7
第2课时乘法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总复习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对倍概念的理解,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倍”的相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关于倍的认识和多位数乘一位数,本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复习。
2.出示学习要求:
①这两个单元我们学习过哪些内容?
②你认为哪些内容较难?易出错?
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3.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翻开书看一看,自行进行归纳整理,再把归纳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这两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情况?下面是老师整理的`与你们整理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1)大括号形式。
(2)知识树形式。
(3)文字叙述。
2.查漏补缺,突破难点。
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较难?你容易出错误。(连续进位乘法比较难;进位的数老忘加;有时忘写等式后面的数;对倍的实际问题有时理解不清楚。)
三、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3×()<22 4×()<37
()×2<11()×5<38
(2)教材第110页第1题(4)、(5)题。
①填写。
②说算理。
③集体订正。
(3)教材第112页第6题。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订正。
(4)教材第112页第7题。
①独立完成。
②你是怎样估算的?
2.提高练习。
(1)教材第112页第8题。
①试做。
②说说列式的理由。
(2)教材第112页第9题。
①独立完成。
②反馈订正。
③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④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大胆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知识,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为以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乘法教案8
设计说明
1.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具备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对数学信息进行整合,再通过小组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说解题思路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教案为学生创造了多次说话的机会:个人汇报、小组讨论以及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形成解题思路,让每个学生通过说话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2盒粉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1盒粉笔)
师:你能用最快的速度数出这盒粉笔一共有多少支吗?(24支)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数出来的?
[这盒粉笔有4行,每行有6支,所以有4×6=24(支)]
师:2盒有多少支?怎样计算?[24×2=48(支)]
师:谁能完整地叙述刚才这道题?
(1盒粉笔有4行,每行有6支。2盒这样的粉笔一共有多少支?)
师:谁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说一说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4×6=24(支) 求出1盒粉笔有多少支。
24×2=48(支) 求出2盒粉笔有多少支。
师:类似刚才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今天我们就进一步学习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板书: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数粉笔的活动,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探究新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1.交流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52页例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汇报信息:①超市一周卖出5箱保温壶。②每箱有12个保温壶。
(3)提出问题:要想知道一共卖了多少钱,还要知道什么信息?
(还要知道每个保温壶卖多少钱)
2.独自探究。
(1)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后的结果。
①提问:45×12=540(元)表示什么?(每个保温壶卖45元,12个保温壶能卖多少钱,也就是一箱保温壶能卖的钱数)
540×5=2700(元)表示什么?(5箱保温壶一共卖的钱数)
②提问:12×5=60(个)表示什么?(每箱有12个保温壶,5箱一共有的保温壶的'个数)
60×45=2700(元)表示什么?(5箱一共有60个保温壶,这些保温壶一共卖的钱数)
③45×12×5先求每个保温壶卖45元,12个保温壶卖多少钱,再求5箱保温壶一共卖多少钱。
④12×5×45先求5箱一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求每个保温壶卖45元,这些保温壶一共卖多少钱。
(4)讨论:①和②这两种方法与③和④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汇报:①与③、②与④的解题思路是相同的,只是③和④分别是①和②两步计算合并的综合算式。
3.小结:
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问题找已知条件,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答应用题也要注意检验,用一种方法解答后,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再解答一遍,如果两种解法的得数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三年级乘法教案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体验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探究新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数学学习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体验团队合作的精神。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完全能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总结并牢记9的乘法口诀。同时在教学中,借助数轴,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9的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并熟记口诀。
四、教具准备
课件、作业纸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趣揭题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情境图: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分单打和双打两种,其中双打需要两个队员合作,请看情境图。
(2)计算人数:你知道图中共有多少名运动员吗?你是怎么求的呢?4×3=12(名)
(3)说说想法:我们知道一幅图有4人,这里有几个4人,你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4)回顾口诀:我们都学了哪些乘法口诀呢?(2—8的乘法口诀)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编口诀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3.将多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1.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一、从听《一个师傅三个徒弟》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我们一起听一首歌,请你认真看、认真听。找一找歌词中有哪些数字?
师:你找到歌词中有哪些数字吗?
生:八十一、七十二、三、一等
师:你们可真细心,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秘密:八十一、七十二与今天所学的9的乘法口诀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9的乘法口诀!
二、学生共同编出9的乘法口诀(课件演示)
1.教学“一九得九”。
呈现图片(_船,9人在划),提问:观察这幅图,1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1个几?
学生观察说出:1条船上有9个人,就是表示1个9。
列出乘法算式:1×9=9或9×1=9。
师:根据乘法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生:一九得九。
2.教学“二九十八”。
呈现图片(两条龙船),提问:2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几个几?
师:2个9相加应该怎样列式?
生:9+9=18,乘法算式是:2×9=18或9×2=18。
师:知道口诀是什么吗?
生:二九十八。
3.教学“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提问:3条船、4条船呢?怎样列式?
生:3条船时有3个9,3×9=27或9×3=27.4条船时有4个9,4×9=36或9×4=36。
师:口诀是……
生: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4.教学5至8的相应口诀。
师:5条船时就有5个9连加,你知道得多少吗?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生1:5个9连加就是9+9+9+9+9,2个9相加是18,18再加9等于27,27+9=36,36+9=45。
师:有其他方法吗?
生2:刚才学习了四九三十六,就是4个9连加是36,再添1个9,也就是36再加9等于45。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谁的方法好,为什么?
生:第二个,简单方便。
小组合作观察有关6至8条船的三幅图,运用刚才编口诀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6至8的相应口诀。
5.教学“九九八十一”。
师:通过对前八句口诀的学习,你知道“九九八十一”这句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生:8个9是72,再添一个9是9个9,72再加一个9就是81,所以九九八十一。
师:九九八十一,就是有9个9连加,真多啊!可见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确很艰辛啊!
三、记口诀
师:现在给半分钟时间,看看你能把所学的口诀都记住吗?
问题1:你在记口诀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教师记录学生有问题的口诀,用白粉笔勾出)
过渡语:看看通过下面的学习能不能帮助你解决。
问题2:没有遇到问题的同学,我想你一定有什么小窍门吧!先和你的同桌交流。
(教师注意留心听与重点规律有关的内容,选择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3:你发现了哪些规律,讲给大家听听。(教师根据学生随机的发现进行引导和归纳性的指导)
1.记忆方法一──找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找到规律你记忆起来就不费劲了。9的乘法口诀有哪些规律呢?(这些规律学生不必一一找到,不同班级的学生发现不同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规律)
9的乘法口诀共有九句: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_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它们的规律是:每句的第一个数是按1~9的顺序依次排列;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9。
提问:我记住了“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下一句忘了,怎么办?
积的十位数比口诀的头一个数小1,积的十位数与个位数的和是9。
师:3×9=28,我算得对吗?用你的方法检查。
后一句口诀的得数与前一句口诀相比,十位数大1,个位数小1。
看来9的口诀算得的积离不开1、8、2、7、3、6、4、5这些数字,这样我们可以把口诀分成这样的四类:二、九,三、八,四、七,五、六。
九的口诀,9乘几的积,就把几当做几十,再减几。
原因:因为1个9是1个10减1,2个9就应该是这样的2个10减2,是18,那么3个9就应该是30减3,是27,那4个9呢?(40减4是36)5个9呢?(50减5)继续,所以9乘几的积就是几十减几。(课件演示)
9×1=10-1 9×6=□-□
9×2=20-2 9×7=□-□
9×3=30-□ 9×8=□-□
9×4=□-□ 9×9=□-□
9×5=□-□
教师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找到许多有关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说了,如果还有想说的下课时可以讲给我听。
师:除了运用规律记口诀,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来记忆口诀呢?
2.记忆方法二──你身上的计算器。
伸出两手,从左到右,按1到10的顺序排列,算一位数乘9,只要弯曲起相应的手指,这个手指左边的手指数目就是积十位上的数,右面的手指数是积个位上的数。例如:计算3×9,就弯起左手左起第3个手指,左面的2个手指表示20,右面的7个手指表示7,所以3×9的积是27。不信,你试试。
3.记忆方法三──联想法。
今天我们看动画片《西游记》时知道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让我们记住了“九九八十一”这句口诀,这就是一种联想的记忆方法。平时我们也用过类似的方法记过一些口诀,例如,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不管三七二十一。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口诀,所以你要做个有心人。
检查记忆口诀:
1.师:有了这么多记口诀的方法,刚才那些遇到困难的同学这回再试试,看看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2.师:谁愿意给大家表演表演?
3.同桌之间互相听听。
四、练习
1.填口诀
四九( ) 五( )四十五
( )九六十三 九( )八十一
( )九七十二 三( )二十七
( )九十八 六( )五十四
2、看口诀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一九得九
七九六十三
三九二十七
九九八十一
3、看算式说口诀
5×9=45
2×9=18
4×9=36
7×9=63
4、填空
9×7= ( )×9=72 9×( )=27
7×( )=63 5×( )=45 9×8=
9×5= 9×6= 9×9=
五、小结
今天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三年级乘法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乘的顺序。
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三、教具准备:课件、练习题纸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学习兴趣。
1、老师今天带你们去遨游数学王国,你们想不想去?那我们要就去数学王国闯一闯。
2、准备一:口算。
11×60 50×11 14×20 13×30 12×40 21×30
3、准备二:笔算。
2 4 3 2 1 2 3
× 2 × 3 × 3
准备三:拆数。
23 15 33
( 3 )( ) ( ) ( 10 ) ( 3 ) ( )
顺利过关,可以去遨游数学王国。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数学王国里有一位阿姨在买东西,你能帮售货员阿姨算一算吗?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方法归类:连加,连乘,拆数
5、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6、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种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
24
×12
48 ……2×24的积
240 ……10×24的积
288 ……48+24的和
你发现了什么?(拆数)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板演竖式计算过程)。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三)巩固法则,实践应用。
1、跟我一起来算一算,说一说吧!(学生口答)
22×23
2、小马虎检查中心。(学生口答)
33×31 =132 32×12 =3264
3 3 3 2
× 3 1 × 1 2
3 3 6 4
9 9 3 2
1 3 2 3 2 6 4
3、钓金鱼(温馨提示:请保持安静!)(三个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纸做。)
12×44 23×11 32×13
4、连一连。(在练习纸做,然后口答)
429 528 961 759 492 672
22×24 12×41 21×32 39×11 31×31 23×23
5、解决实际问题。(课本练习十五第3、4题)(学生在堂上练习本做,然后评讲。)
6、智力大比拼!(课件出示)(学生思考,集体评讲。)
有10箱苹果汁,12箱桔子汁。每箱24瓶,一共有多少瓶?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3、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1)计算顺序。
(2)书写位置。
四、板书设计。
2、笔算乘法
例1、1套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
24×12 = 2 8 8 (元)
2 4
× 1 2
4 8 … 表示 24×2的积
2 4 … 表示24×10的积
2 8 8 … 48与240的和
答:一共要付288元。
三年级乘法教案1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八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例及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进行回顾和整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教科书第68页
出示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再请学生说一说这一篇故事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提问:这篇文章大约有多少字?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汇报
(1)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就能数出这篇文章一共有多少个字,但如果文章长的话,就不太适用。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一共有几行,就可以。
教师:两种方法第二种比较适用,现在我们就采用第二种方法,算一算文章大约有多少个字?
学生动手操作
(1)每行最多有22个字,但有许多行的字数都比22少,估算每行大约20个字左右,本篇文章共有13行,所以列式为20×13=260,这篇文章大约用260个字。
提问:20×13你是怎样口算的?
(2)每行最多有22个字,一共13行,列式:22×13。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怎样算?
二、教师点评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口算后教师讲评。
提问:整十整百数乘数十数应该怎样算呢?
三、课堂总结
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笔算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解决问题
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3、4题。
通过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列式解答,对于学生的列式,要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三年级乘法教案12
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2.笔算乘法
第2课时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初步掌握进位法则,并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习惯。
3.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经历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理解“满十进
一”的算理,进而类推“满几十进几”的算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 点:掌握笔算乘法中的进位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做口算接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题目:
5×7= 6×4= 9×3=
20×4= 300×3= 30×8=
1×3+2= 2×4+1= 3×2+5=
2.教师:刚才你们口算题做得真不错。老师还想看看你们笔算乘法学得怎样,敢不敢试试?
列竖式计算。
12×4432×2
学生从中选一道独立完成。反馈时,教师问学生:你是怎么算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教学例2。
16×3=
教师: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说说算式的含义。
2.探究“16×3”的笔算方法。
(1)尝试计算16×3。
教师:16×3的积到底是多少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做看。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摆小棒。
教师板书:
教师:比较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确,就像大家所说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与摆小棒的思路是一样的。看来借助学具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算理。
(2)规范格式,理解深化。
教师:为了书写简便,竖式可简写为:
16×348
课件演示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现在你会说16×3的计算过程了吗?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在笔算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谁能提醒大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比一比,谁完成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边展示边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集体订正)
2.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你们愿意试试吗?
课件出示练习题。
(1)有8盒羽毛球,每盒12个,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
(2)一辆小轿车可以坐5人,15辆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1.今天的竖式和之前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2.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不进位?怎样进位?
3.还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忘记在横线上写上进位的数字,以免漏加)
【教学反思】
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不进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经历探究的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探究,通过“试着算一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说清楚自己的思路,使学生不只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年级乘法教案1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和用整十数乘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两位数乘两,三位数。
3、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来一个数的近似数。
4、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5、使学生初步掌握乘法的验算方法,逐步养成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
2、难点:乘数乘被乘数,得数的未位要和乘数对齐,学生计算时容易发生错误,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3、关键: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的关键是掌握计算法则。加强口算训练,养成验算习惯。计算法则只是解决乘的次序和各个部分积书写的位置,以及把几个积加起来等几个计算的步骤问题。要使计算正确,还必须具有较好的口算能力和短时记忆的能力。此外,还必须树认真细心的学习态度和养成验算的习惯。
1、口算乘法
(1)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乘数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要和乘数对齐。
教学关键:得数的末位要和乘数对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卡片。指名口答得数。
10×514×2100×7130×2
20×334×2×4210×3
2、结合、“14×2”与“210×3”让个别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口算14×3
(2)引导学生思考:14×3与14×2有什么不同?
(3)演示教具:3个14块的方块图。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怎么算?”
教师边演示边口述:3个10块是30块,3个4块是12块,合起来一共是42块。
引导学生想口算的过程:先算3个10是多小,再算3个4是多少,因为3个4是12,需要进位,所以是30+12得42。(4)比较“14×2”与“14×3”的区别。
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后教师: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个位数相乘满十的与不满十的口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先乘被乘数的十位,再乘被乘数的个位,只是满十的最后一步是整十数加两位数,如14×3最后一步是30+12得42。
2、巩固练习。
做例1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16×2=26×3=25×2=
让学生独立口算把得数填在书上,然后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教学例2。
(1)出示例题:口算140×3=
(2)引导学生观察:140×3与14×3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师生共议:乘数都是3,被乘数一个是14,一个是140,只是被乘数末尾多一个0,所以只要在14×3=42得数后面添上一个0得420。
又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让学生讨论,说出不同的想法,教师加以:还可以想14个十乘以3,得42个十,即420;简便想法:3个14是42,现在得数后面添、一个0,即420。
4、巩固练习。
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130×5=380×2=150×6=
指名口算得数,并要求说说是怎样想。
学生回答后,教师结合“150×6”:先想15×6=90,再在后面添一个0得900,或先想15×6=90,再想150×6=900。
三、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5题。
(2)用整十数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的例3、例4,完成“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一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用整十数乘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乘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整十数乘的口算方法,得数是几就是几个十,在得数末尾写0。
教学关键:把整十看作几个十再乘几的方法,教给学生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用整十数乘的口算。板书课题:用整十数乘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口算5×10
(2)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图:每袋5个,10袋一共多少个?
先引导学生想:9袋是几个5?9个5是多少?10个5呢?
师生共议:因为9个5,根据乘法口诀得45,所以再添上一个5是10个5,就是50,也就是5×10=50。
2、巩固练习
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1)4×10=6×10=7×10=9×10=
①让学生口算后,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②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几道算式的积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
得出:一个一位数乘以10,只要在这个数的后面添写一个0。
(2)试算下面各题。
11×10=12×10=24×10=
①让学生讨论:这几道题各得多少?是怎么想的'?
②提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试答后,教师:任何一个数乘以10,只要在这个数的后面添写一个0。
3、教学例4。
(1)出示例题:口算6×20
(2)提问:“计算这道题能不能也像上面的题目一样,在”6“的后面添写一个0?”“这道题该怎么算?”
(3)出示放大的皮球插图:每盒6个,20盒一共多少个。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每-叠几盒?一共几叠?每一叠几个?怎么算?(6×2=12)10叠一共多少个?又怎么算?(12×10=120)
提问:“口算时该怎么想?”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先想2个6是12,再想10个12是120。
4、巩固练习。
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1)4×30=7×20=8×30=9×50=
指名口答得数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从以上几道练习。你发现一位数乘以整十数有什么规律?
师生共议后得出:整个数乘一位数,先用整十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一位数,再在所得的积的后面添写一个0。
(2)12×20=31×30=11×50=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说说口算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用整十数乘两位数与乘一位数一样的。先用整个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两位数、再在所得的积的末尾添写-个0。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6--11题。
(3)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一的第12-1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1、口算第12题、13题,看谁回答得又对又快。
2、抽学生回答四则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并完成第14题。
3、指导学生分析第15、16、17题,并说出解题步聚。
4、完成以上作业。
5、师生共同研讨第18、19、20题的内容。
三年级乘法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一、情景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看,游乐园里都有些什么?你们想玩吗?
师:这3位小朋友也想玩这些游乐项目,可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付钱买票,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2.看价格表,提问题,并列出式子:
5×3 8×3 10×3 20×3
3.师:哪些算式你们计算出结果?把能你会计算的算出来。
师:10×3 20×3 12×3像这类口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数口算乘法”
二、互动新授
1、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1)合作学习、探究算法
①首先我们看到10×3=?
师:用我们的乘法口诀解决不了,那我们可不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解决呢?(3个10是30)。
② 20×3=?
师:20×3表示什么?,用小棒摆出3个2捆结果是多少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2×3=6,再添1个0,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师:20×3为什么可以先算2×3;2指的.是2个什么?
强调:2个+×3=6个十就是60;让学生多说算理。
(2)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师:20×3同学们会,能不能根据刚才的计算方法算出
200×3 20xx×3呢?
同桌可以说一说,在作业纸上写出来,汇报时强调学生说出算理。
(3)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先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练习30×4= 3000×3= 400×4=
2、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12×3=?
师:12是几位数?你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前面学过的乘法呢?
同桌2人交流说一说,你口算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一起作业网倒计时3分钟)。用希沃上传学生的作品。
师:你看明白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向这位同学提问?师:强调。
12×3=36(元)
先算:10×3=30
在算:2×3=6
最后:30+6=36
让学生多说一说
拓展延伸:22×3=?
引导学生归纳总,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 200×7= 700×2=
21×4= 23×2= 32×3=
(1)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
(2)全班校对答案。
(3)选取其中几题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三年级乘法教案15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一位数乘二、三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加大做题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及时验算的好习惯,以及认真书写的好习惯,来提高学生的一次正确率.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的情况是一位数乘法计算中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笔算.请三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动笔练习.
二、教师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学习难度更大一些的笔算乘法.
三、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p20页情景图
2.学生看图编题提出问题:
海产品加工厂加工车间加工带鱼每小时加工59千克,7小时能加工多少千克带鱼?
海产品加工厂加工车间加工带鱼每箱带鱼净重25千克,8箱带鱼一共多少千克?
海产品加工厂每个车间加工118千克,9个车间加工多少箱?
(1)由学生来列式,老师板书:59×7=
(2)学生估算:59≈60
60×7≈420
59×7的积比420小一些
(3)这道题同学们自已动笔试着做一做,在做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下与前一节课讲的有什么不同,你在做题时遇到什么困难了,一会可以互相交流.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4)汇报自学情况:
(今天做的竖式题是连续进位的,每乘一位都需要向前进位.而昨天的题不是连续进位.)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乘法.
你观察得真仔细,别看一道小小的一位数乘法,这里面包含的步骤还不少,更需要你们用耐心和细心去算.
板书竖式:59
×67
453
强调:进位数字一定要写,还要写清楚(用红笔描一描)
(5)那同学们说一说与昨天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学生讨论)
交流汇报:(不论数字多大,数字多高,计算法则是一样的.都是从个位乘起,并且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3.学生试做绿点知识:
海产品加工厂加工车间加工带鱼每箱带鱼净重25千克,8箱带鱼一共多少千克?
列出算式并解答,学生独立做,集体纠正,讲解计算过程。
4.学生试做绿点知识:
海产品加工厂每个车间加工118千克,9个车间加工多少箱?
(1)学生试算,指两名学生板演,板演后学生说就这题与前面所学的`进位乘法有什么不同?(连续进位)
提醒学生注意:用乘数乘被乘数的十位时,要看个位上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同样地,用乘数乘被乘数的百位时,也要注意进位问题。
(2)那同学们说一说与昨天学的例题有什么相同?(学生讨论)
交流汇报:(不论数字多大,数字多高,计算法则是一样的.都是从个位乘起,并且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进几.)
四、巩固练习,反馈调节:
5248123116
×7×6×5×8
老师在订正时要强调竖式书写时要把字写清楚,进位数字一定要写对位置,向十位进几要写在十位上,向百位进几,要写在百位上.
四、多层次练习
1.对比练习
教师提出要求(1)(2)(3)组做第(1)组题,(2)(4)(6)组同学做第(2)组题.
学生做完后讨论两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2组题都是连续进位的.
不同点:两组题中第1小题是一般的连续进位乘法,而第二小题则是乘得的积加上进来的数又要进位的乘法.)
2.火眼金睛辨对错.
47235547136
×8×4×2×5
326812201094580
3.在○内填上“>”、“<”或“=”.
○402○1325
○600○1122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连续进位乘法
1.海产品加工厂加工车间加工带鱼
每小时加工59千克,7小时能加工多少千克带鱼?
59×7=453(千克)
59
×67
453
59≈60
60×7≈420
2.海产品加工厂加工车间加工带鱼每箱带鱼净重25千克,8箱带鱼一共多少千克?
3.海产品加工厂每个车间加工118千克,9个车间加工多少箱?
25×8=453(千克)118×9=453(千克)
25118
×48
2001062
【三年级乘法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乘法教案12-12
分数乘法教案01-17
《口算乘法》教案06-15
关于乘法的教案08-31
小数乘法教案05-20
分数乘法教案05-24
《7的乘法口诀》教案02-13
《笔算乘法一》教案08-26
六的乘法口诀教案08-25
8的乘法口诀教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