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

时间:2022-12-23 12:25:37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1

  教学内容:

  平均数例1、2(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

  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9、13、14,幸运队:12、14、16)

  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

  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

  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学生计算结果(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

  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某某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

  生:把多的给少的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

  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

  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平均数。像这次考试,老师会说我们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94分是每个人都考的成绩吗?(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给少的)如果用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全班的总分÷全班的人数)

  师:看来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多的给少的,这才每个人一样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1)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厦门五一期间鼓浪屿售出门票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让生提问题)

  3)师提问: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A.让生动笔列式计算

  B.集体订正,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结合平均数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4)师:大家计算得准不准呢?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验证?

  启发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5)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电脑出现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学们形成不同意见

  1)师请代表说明理由:“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吨,一年有12个月”

  2)师电脑演示:÷4表示求每个季度;÷12表示求每个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小刚家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在最多数和最少数之间,表示总体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过河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会有危险吗? 强调:平均水深的意义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准备: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整捆和单根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例1的情境图。画外音: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课件一步一步展示竖式的书写过程,突出书写的步骤和书写的位置,边演示边说明。如果没有电脑设备,也可板书。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略)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进行自主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老师这里有一组口算题,谁敢在没有见到题目之前就把手举起来。请同学来口答,其他同学与老师一同判断正误.(出示课件)

  二、情境引入

  (1)星期天,小红和妈妈一起去购书。课外读物每本14元。

  a、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数学信息

  b、小红如果买2本课外书,应付多少元钱?让学生独立列式并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4×2=28)(老师引导询问学生: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c、由旧知识引入新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买12本,应该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14×12(板书:算式)引导学生回答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引出课题,板书)

  (2)探究算法

  1、借助点子图探究口算方法

  (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再写出算式

  (2)互动交流: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汇报展示

  2、探究笔算方法

  (1)动手操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列竖式(让一名学生板演,老师参与指导)

  (2)学生汇报计算的思路重点讲解笔算的列竖式

  a、很多学生都只会算一半(24×2);

  b、十位上的1乘24得出的积,该怎么写?为什么?(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0乘个位上的4,表示10个4,就是40,把4写在十位上;10乘十位上的2,表示10个20,就是200,把2写在百位上)

  3、让学生从竖式中找寻口算方法。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用竖式计算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同第一个因数相乘,再把两次的积相加。

  三、巩固训练

  (见练习纸)

  四、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4

  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教材第49页例2及第50页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78×11= 33×21= 24×12= 14×12=(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新课讲授

  1。导入: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例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师: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4.组织交流。

  师: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1)48≈50 37≈40

  50×40=20xx

  大约20xx盒。

  (2)40×37=1450

  8×37=296 1450+296=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3)48×30=1440 48×7=336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4)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师: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你们真棒!

  6。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计算方法:

  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3×34=782

  54×29=1566

  47×62=2914

  78×82=6396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课堂小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哪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数学书第51页练习十一第6—7—8—9题。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例2:48×37=1776(盒)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48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计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3420

  17 10

  1330

  2130

  4320

  3240

  51 70

  6330

  7210

  巩固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复习笔算打好基础。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44

  3213

  4211

  2123

  指名四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学在 练习本上完成,完成后每个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指名学生任选一题说出计算过程。

  3、教师小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时,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1244

  3213

  4211

  2123

  2332

  4121

  2223

  3412

  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结果。

  2、3911

  3131

  2333

  2224

  1241

  让同学们任选两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把完成既正确书写又好的同学的练习本进行展示,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并把这道题的卡片送给这位同学,以示鼓励和表扬。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4、第5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列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这两道题是图文结合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题和图,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列竖式计算。

  3421

  3113

  1212

  2211

  1125

  2、每个胶卷售价21元,买14个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苹果重13千克,32箱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个工人每天挖树坑11个,15个工人一天挖树坑多少个?

  四、思维训练

  1、连一连。

  1810 860

  3112 605

  20xx 180

  5511 372

  2、小华每天坚持写13个毛笔字,他在7月和9月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3、李老师买了2个足球,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王老师买了1个足球、1个篮球、3个网球,他们每人所用的钱正好相等,1个足球的价钱相当于几个网球的价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在实际练习中,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笔算和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列竖式计算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第46页—47页例一、做一做和练习十第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借助点子图,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学生在自主探究、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二个因数得多少个“十”,并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解决两位数乘两位笔算时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口算铺垫,引入新课。

  师:在今天上课的一开始,请同学们来看黑板上这几道题,直接口算哪些题你会算?(22×3= 14×2= 14×10= 31×10= 14×12= )第一题会算吗?(生:会)等于多少?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分别等于多少?第五题会算吗?(生回答)有的同学说会,有的同学说不会,没有全班通过我们给他打个问号。

  师:同学们来看,我们会做的这些题都是些什么题啊?

  师:那也就是说我们会做的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再来观察我们不会做的题又有什么特点?

  师:不会做的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同学们!你瞧,今天我们就要利用我们会做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来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得计算。

  师:这就是咱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到了哪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问题?

  并列式14×12=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估算14乘12。

  师:同学们你能估算一下王老师大约买了多少本吗?你是怎么想的?(找2个学生说)

  师:刚才我们估算出了12套书大约有多少本,那12套书到底有多少本呢?以前我们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还学过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你能不能根据这些,求出14乘12的准确积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把12分成10和2)

  (二)点子图演示分法和算法。

  师:我们把每一本书都看作是一个小圆点,就出现了这样的点子图,如果把你的想法在点子图上来表示出来,(课件演示)就是把12套书分成了10套和2套,10套是14×10=140(点子图上画括号),2套是14×2=28,140+28=168。看来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他刚才是把12分成了10和2,那12还可以分成几和几呢?(生口答)

  (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师:你们会像董老师这样在点子图上表示出你们的分法和算的结果吗?那就请大家拿出一张这样的点子图,在点子图上先分一分,再算一算。好开始!

  (四)展示学生点子图作品。

  师:请你来说一说。

  (课件同步展示)

  生1:把12分成5和7。

  生2:把12分成4和8。(师引导学生说出把12分成3个4)

  生3:把12分成10和2。

  师:不管大家用的是哪一种算法,董老师发现我们都是先把两位数分成了两个一位数或者是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去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同学们真了不起!都能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五)比较三种分法。

  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几个同学的作品,你认为哪种分法在计算的过程中又简便,又好算?(课件展示三种分法图)

  生回答把12分成10和2最简便(课件变大出现12分成10和2的点子图)

  (六)学生尝试竖式计算。

  师:刚才我们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一种口算的过程,那我们能不能利用竖式来计算呢?

  学生自己尝试着做一做,教师巡视,找出带0的竖式和不带0的竖式

  (七)指名板演竖式并回顾计算过程。

  (1)学生展示自己竖式过程。

  1生:(展示带0的)说计算过程(让学生手指大屏幕解说)

  2生:(不带0的)生一边说老师一边板书同时问每一位上的数分别表示什么。

  (2)比较一下这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不写0

  (3)再次回顾不带0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每一层积是谁和谁的积,是几套数的本书。强调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

  (4)检查自己的竖式,把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

  (八)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下面我要考考大家,请大家完成学习卡上的第一大题,看谁算的仔细。

  (指名黑板板演)

  四、巩固练习。

  第一题:看谁算的仔细。

  第二题: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收获了这么多?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大家完成书47页第2题和第4题。

  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7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师板书:37×82 65×31 59×64 39×43

  让学生先做题,并说一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这四道题,请四名阩到黑板上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视指导,让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意识到好的书写是正确计算的基础。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只不过进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进位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书写要规范、认真。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76×1845×3689×4638×21

  可以让学生任选两题计算,计算完后同桌互相讲述计算过程,互相订正结果和书写是否规范,然后老师指名学生把练习本拿来集体订正,做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将一枚小动物印章。

  让学生在书中完成第51页第6题。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蜜蜂应该落在哪朵向日葵上采花蜜,请同学们赶快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

  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并鼓励学生“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方法,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2、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1页的第7、第8题)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道题。

  (3)通过集体订正,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解答方法或计算结果。

  让学生看第50页的第4题。

  (1)读题,并说明题意。

  (2)说一说,这道题和刚才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题,但这道题要解决的是一套16元,56套一共多少钱?所以“每套12张”这个数据信息可以不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568×5318×2448×7924×28

  2、一种邮票每套14张,售价38元,今天上午卖出20套,下午卖出15套,这一天共卖了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说一说,下面各题错在哪里,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8 6 2 3 1 8

  ×7 8 ×1 7 ×2 5

  6 4 8 1 6 1 9 0

  6 0 2 2 3 2 6

  6 6 6 8 1 8 4 3 5

  2、菜园收了36筐白菜,连筐共重1728千克,每筐白菜重43千克,你知道这些筐有多重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和练习,学生学会利用估算、只计算个位的乘积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计算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所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2主题图 彩色笔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3810

  20xx

  9140

  8160

  7230

  5031

  6230

  7021

  2、笔算。

  357= 2321=

  让学生集体完成并指名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做完后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全班集体订正。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9页例2.

  出示例2.

  教师:读一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也就是求37个48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748

  老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计算方法。

  (1)估算方法:4850 3740 5040=20xx(盒)

  大约有20xx盒。

  (2)笔算方法: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7去乘第一个因数各数位上的数,方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7乘8得56,在个位上写6,向十位进5;7再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4,得28个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5个十,得33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3,百位上也写3;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3去乘48,所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列式解答: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后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相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与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相加时不要忘记加进位的`数。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评价,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家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教学难点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过程:

  一、触摸旧知,引入新课。

  1、老师要买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提问:怎样列式?

  2、老师要买10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怎样列式?

  提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如果老师要买1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生列式并说意义。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块来解决的新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

  1、探究14×12的笔算。

  (1)、回忆2×14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意义

  (2)、小组探究10套书在竖式中怎样表示

  (3)、汇报展示。

  2、错例辨析,突出重点。

  师把在巡查过程中错的竖式板书到黑板上。

  着重讲解竖式,学习笔算的算理。

  当生指出错误的竖式出错点后,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复述乘的顺序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对位知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14,8写了对着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14,10乘4得4个十,所以应把4写了对着十位,10乘1个十得1个百,所以1写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实是算10个14是140,1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时写不写都不会影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所以这里的“0”可不写。

  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3、同学们自由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寻找位置(把相乘的结果放在正确的位置里)

  2、火眼金睛

  3、列竖式计算

  23×13 33×31 43×12 11×22 12×44 32×13

  四、总结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5、6题)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体会算法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依托情境,理解算理

  1.根据情境图,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你从这张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问题3: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3.结合直观,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尝试计算14×12,并写出计算过程,再到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写出14×12计算过程。

  (根据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直观图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算法。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二、基于算理,创造算法

  展示学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将12套书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

  C、12套书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说一说。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还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这么多,为什么单单选这种?

  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先分再合。为什么要分?为什么要合?通过先分再合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在数学中这种思想叫做转化。

  (基于算理将拆分方法概括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竖式计算:

  a、这种方法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竖式计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说一说吗?

  c、哪个同学能将竖式的整个过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讲一遍。

  d、请同学们象他一样的用竖式计算14×12(老师张贴竖式)

  e、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数学书中的竖式,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个0不用写?表示24个十。

  比较算法:

  a、大家观察和刚才哪种算法一样?谁愿意上来解释一下。

  (2812×2的积,2套书的本书;14014×10的积,10套书的本书;)

  b、既然一样,横式写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出现竖式呢?

  C、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打通竖式计算和横式笔算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竖式笔算的算理。通过比较三种算法的,让学生感知算法多样性和各自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列竖式计算,并寻找错误(课本46页,做一做)

  2.找一找:从竖式中寻找问题答案。

  3.算一算

  李伯伯进了一批树苗共300棵,如果每个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种22棵,这个长方形草地能种完这些树吗?如果每个小三角形大小草地种25棵树呢?

  四、回顾总结,质疑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1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的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尽管算理和算法与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相同,但相对比较复杂,学生计算时也更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不仅要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引导,还要通过对比教学,突破连续进位的难点。

  1.自主探究,适时指导。

  由于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与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相同,因此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给予适时指导,并帮助分析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对算法的掌握。同时,在精确计算前,让学生估一估积的范围,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检验精确计算结果的习惯。

  2.加强对比,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通过两个对比来突破难点。一是把连续进位与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过程加以对比;二是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叠加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叠加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再次体会“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牢记两点:一是把进位的数写在竖式相应位置的横线上;二是算前一位的积时不要漏加后面进位进上来的数。通过对比和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并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计算下列各题。(课件出示)

  2.说一说上面两道题的笔算方法。

  (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哪一位相乘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课前进行乘加两步混合计算及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训练,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62页例3。

  (1)观察情境图,收集、整理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饮料每箱24瓶,共9箱;所求问题:9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

  2.学生独立列式。(24×9)

  (1)学生估算9箱大约有多少瓶饮料,然后汇报估算方法及结果。

  方法一 10箱是240瓶,9箱一定比240瓶少。

  方法二 因为24比20 大,比30小,20×9=180,30×9=270,所以24×9的得数在180和270之间。

  (2)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组内交流算法。

  3.课件出示24×9,24×4两个笔算竖式。

  (1)仔细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集体交流。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相同,都有进位。

  不同点:第一个算式个位向十位进位,十位也向百位进位;第二个算式只有个位向十位进位。

  (2)揭示课题:像第一个算式这样的乘法,叫做连续进位乘法,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4.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

  (多位数乘一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说明: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5.学生尝试笔算137×6。

  (课件出示,学生试做,教师巡视订正)

  (1)比较137×6和24×9两个竖式,找找异同点。

  (相同点:都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相同,都是连续进位乘法。不同点:第一个算式是三位数乘一位数,最高位没有进位;第二个算式是两位数乘一位数,最高位有进位)

  (2)学生讨论:计算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哪一位向前一位进位时,要把进位的数写在竖式相应位置的横线上;计算前一位的积时,要记着加上后面进位进上来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迁移和抽象计算法则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两次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乘法的算理和笔算方法,突破难点。同时在精确计算前,用估算明确乘积的范围,培养学生用估算检验结果的意识和能力。

  ⊙巩固练习

  1.计算。

  69×8=   76×4=

  164×5=   245×3=

  2.完成课堂活动卡,集体交流订正。

  3.王力读一本书,每天读26页,9天读完。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4.学校想为三年级的6个班各配备一台录音机,每台录音机139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64页6、7、8题。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24×9=216(瓶)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10×6 8×60 12×2

  700×8 12×4 6×500

  2、笔算:12×4 180×3 105×7 832×9

  3、谈话:同学们,你们有过和爸爸、妈妈一块儿购物的经历吧。在购物的时候,你帮助爸爸、妈妈算过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吗?请同学们看这里的购书情境。(课件出示例1购书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口算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引出新知;通过情景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看图画内容。让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为:24×12。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提出要求:

  ①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时,要把计算过程说清楚。

  ②要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想一想他这样算有没有道理。

  ③把正确的方法确定下来。

  3、组织沟通。

  (1)口算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明白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240

  24×2=48

  240+48=288

  多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和方法。

  (2)同学们会口算了,会用竖式计算吗?试着算一算。师巡视辅导。

  (3)学生展示汇报,据生答完成板书。再现竖式,理清笔算过程及算理:先用个位上的2乘24,得48;再用十位上的1乘24,得24。设问:这个24表示……接着,边叙述边书写:它表示24个十,是240,是24乘10的积。个位的0不写,4要对着十位。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算出两个因数相乘的积。

  边叙述、对话,边书写成:

  方法二:

  2 4

  × 1 2

  ————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

  2 8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老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写算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研讨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法,再现笔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做到数位对齐,数位应该如何对齐。

  4、小结,笔算乘法的方法。先请多个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口算,使学生明白算理,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再进行笔算,使学生掌握算法,重点说数位如何对齐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笔算乘法方法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重点辅导后进生。

  3、判断并改正:

  21 13 34 23

  ×12 ×22 ×11 ×12

  42 26 34 46

  21 26 34 23

  252 52 374 69

  ( ) ( ) ( )( )

  4、我会解决: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去植树,一共种植了12行,每行有21棵,请问同学们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检测,综合测试自己,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有利于及时改正错误,有层次的练习,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算法,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沟通。

  2、老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当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精确处置进位问题。

  板书

  笔算乘法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

  4 8 ……24×2的积

  2 4……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

  2 8 8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还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头聪明且爱动脑筋的兔小妹住在森林深处的城堡里,一天,它正准备出门拔萝卜,可它家门前被几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是搬也搬不动,推也推不开。于是它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发现石头上面有一些数学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石头才会消失。但兔小妹也被这些问题难倒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生:愿意!

  师:真是一群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出示复习题:

  1、口算。

  15×10 24×10 25×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2 123×3

  师:同学们,你们帮兔小妹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真棒!那你们有信心接受接下来的考验吗?

  生:有。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认真观察的态度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生: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师:如何列式呢?请把你的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开始!

  生:14×12=

  师: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去想一想,做错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孩子。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生1:14×10=140(本)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生2:

  12×10=120(本)12×4=48(本)

  120+48=168(本)或14×12=168(本)

  生3:12=3×4 14×3=42(本)42×4=168(本)

  生4:……

  师:你们把这个问题回答得这么完整,真是了不起。那同学们,为了计算更简便,你们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列竖式(也就是笔算)。

  老师讲解笔算的过程,强调该注意的地方。

  2、总结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知识运用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啄木鸟治病:

  四、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十第1题、第2题、第4题。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1)先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乘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14

  设计说明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笔算的算理,知道了 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因此,本节课主要利用几何图形理解算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利用几何图形去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相关运算算理,并能正确地处理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渗透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重点:

  1、能够简单利用几何图形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掌握计算中为什么进位。

  难点:让学生总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准备:练习本和文具

  教师准备: PPT课件、题卡、动物卡片、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和学生互动,<游戏水果蹲>

  学生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并选一类水果.最后,选出一组水果获胜.

  二.复习

  利用课前水果蹲获胜水果小组,引出复习习题,并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一边计算一边想你是怎么计算的)23×13=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通过复习出示(两位数成两位数笔算)板书

  三.新知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

  师:刚刚同学们在做题时,老师看到一位学生的桌子上有一盒酸奶,老师很好奇,我想采访一下他。

  师采访。Xx你喜欢喝酸奶吗?

  (课前准备一生说:是的,老师,妈妈说每天喝一盒酸奶对我长身体有好处。)

  师:妈妈做的真好。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酸奶吗?--------每天喝一盒酸奶是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同学们春风小学的孩子们每天也喝一盒酸奶,今天我们就去帮帮春风小学解决一个有关酸奶的问题.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

  2.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和简单说说几何图形)

  生:说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师:那么你们会列式吗?(找生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48×37=

  3.引出估算

  同学们,在课下,咱们班有两位同学在预习时遇到了点困难,请同学看。(观看视频)

  视频中的两个同学起立寻求帮助。以此引出估算的多种方法。

  预设

  (1)生:因为48≈50,37≈40,50×40=20xx(盒),所以大约需要20xx盒酸奶

  (2)因为48≈50 50×37=

  (3)37≈40 48×40

  师:那么实际需要酸奶的盒数比20xx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回答。

  4.引出笔算

  同学们现在春风小学,要给学生们配备营养餐中的酸奶,想知道具体需要酸奶的盒数,你们能帮忙吗?(请同学们在题卡上完成 第一题,并同桌之间说一说。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找2名同学结合几何图形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后,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老师替他们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白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找异同。

  师总结:这种利用以学知识学习新知的过程就是迁移思想。

  出示课题进位和迁移。

  那么同学们通过对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学习,并结合刚刚计算的过程,你能说说如何笔算吗?(小组合作完成题卡2题。小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写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和补充完成此内容。(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给予鼓励,例如数学家就是这样说的)

  找2名同学说,再大家加重音齐读。重要的事说三遍。

  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1.先用一个乘数的个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个位对齐。计算中哪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2.再用这个乘数的十位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末位与乘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

  5.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们能独立计算了吗?有几只小动物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见面了,同学们请看 。老师选一位同学帮大家选择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选择后生做后面题)

  在学习新知时错的生展示.

  6.小结。

  同学这节课的功劳可真不少。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那么同学们在大家帮忙的同时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说一说

  7.拓展。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会用到今天所学内容吗?在以后的数学课上咱们还会和它见面吗?

  8.布置作业

  教材51页6题

  9.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

  23×13=299 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1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的是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学生将首次在竖式计算时遇到进位的情况。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是本节课应重视的问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做到了以下几点:

  1、通过多元表征间的转换,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叙述过程,同时用竖式记录操作过程。通过操作,将动作表征(操作)与符号表征(竖式)紧密结合起来,突破“满几十进几”的教学难点。

  2、让学生自主探索,迁移类推新知。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仿照例1写出完整的分步演算过程,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位上数的含义,最后简化中间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迁移类推所学新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引导学生笔算完成下面各题。

  33×3  432×2

  2、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设计意图: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为进位乘法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61页例2情境图,学生仔细看图,思考: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口头表述从图中了解到的数学信息)

  (2)板书:王老师买了3套连环画,一套连环画16本,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2、探究算法。

  (1)可以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出算式)

  (2)引导学生操作小棒,并用竖式记录操作过程。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同时用竖式记录操作过程。

  ②集体交流。

  a、操作过程:

  先算6根小棒乘3是18根小棒,也就是1捆零8根小棒,再算1捆小棒是10根,3捆小棒是30根,最后算18根小棒加上30根小棒,等于48根小棒。

  b、展示竖式:

  (3)简化竖式,指导写法。(课件演示简化竖式的写法)

  ①计算16×3,先乘哪一位?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②个位上相乘的积满十怎么办?

  (个位上相乘的积是18,满十应向十位进1,8写在积的个位上,1写在十位和个位中间的横线上,写小一点)

  ③再乘哪一位?(十位)

  ④在竖式计算中,对于进到十位上的数该怎么处理?(在计算十位上的数时,应该把进到十位上的数加上)

  乘法竖式:

  小学数学

【三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案】相关文章: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09-12

小学乘法教案12-12

小学乘法教案15篇12-12

乘法的初步认识数学课件05-17

乘法分配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23

关于分数乘法教案模板集锦10篇12-25

三年级数学教案12-12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12-15

小学二年级数学乘法试题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