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1 14:54:06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语文教案模板集锦8篇

语文教案 篇1

  【课前透视】

  《数星星的孩子》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是一篇融描写人物、科学知识、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优秀教材。课文通过对小张衡与爷爷、奶奶一同观察天上星星这一故事的记叙,突出表现了张衡从小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简洁,故事性强,蕴含科学知识,内容对学生充满着吸引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科学知识介绍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抓住人物的表现,再读中感悟张衡从小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的精神,从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情趣和蕴含的道理。

  3、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张衡从小善于思考、观察的好品质。

  【信息资料】

  小星星形状的字词卡片、收集张衡和星空的有关资料、课件或挂图、音乐(用于配乐朗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情景导入:

  课件演示(夜空、闪动的星星、《小星星》乐曲)。师生随着课件演示,共唱歌曲。启发:同学们,你们喜欢星星吗?你们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吗?古代有一个小孩和我们一样喜爱星星,他曾经认真地数过天上的星星,你们想认识他吗?(板书课题)

  (美丽的夜空,闪烁的星星,动听的音乐,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星空图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创设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拉近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2、资料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张衡)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他有关,请大家把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在全班交流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进张衡。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人物之一,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交流形式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提供了一个舞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成功心理。同时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了准备。)

  〖对话平台

  一、识字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出生字和词语,借助拼音和工具书以及上下文,读准发音,了解含义。

  2、游戏识字:

  采用“小星星亮起来的”的游戏方式,检查识字情况,重点进行生字的正音和识字记字的方法交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识字记字体验,教师相机点拨重点字音和结构上的注意事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扩词和必要的识字方法的提示和指导。

  (识字是阅读和协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以自主识字、游戏检查、充分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识字热情,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大胆发挥想象,运用自己的巧妙的方法来识记生字,活跃了思维,丰富了积累。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空,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识字的良好习惯。)

  3、组内互读课文,进一步巩固识字成果,了解课文大意。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勺、斗、玉、组、数、睡”:

  指读,组词。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找出难写的部分,交流书写中应注意的事项。

  3、教师示范书写“数、睡”两个字。强调重点笔画的写法。如:“数”字左上方的“米”字最后一笔的变化;“睡”字右边几个“横”笔画的长短变化等。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全班评议。

  (写字教学的作用在低年级至关重要,对于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扎扎实实,充分尊重学生的观察体验,进行指导,并让学生在扎实的书写练习、交流评议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朗读

  1、分组互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推选出“阅读小能手”,准备在全班朗读。

  2、组间朗读比赛,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互评,交流体会。

  3、读书交流:在读书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朗读练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赛读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彼此的交流利于同学间的互相促进,同时在交流中教师也能有效地捕捉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为下节课教学做好铺垫。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不懂的地方时,如果是简单的可以当堂解决,其他的内容引入下一课时教学)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农谚作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有文化现象的魅力,吸取民族文化智慧。

  2、掌握随图、随文识字的方法。掌握引读、接读、拍手读、看插图背等多种朗读和背诵的策略。在查资料、问父母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3、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一个新笔画“竖弯”。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

  寒冷的冬天就快到了,你知道什么时候最冷吗?河水什么时候结冰。什么时候开化吗?你知道大雁什么时候从南方飞回来吗?

  我可都知道,因为我会《九九歌》。和老师一起书空,你注意到老师写“九”的.笔顺了吗?再次共同书空。

  你们也想知道这么多的秘密吗?那就跟我来吧!

  二、以图引文,顺势学字。

  1、先来看几幅画,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他们排列起来吗?

  2、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先自由说再指名说。

  当学生说到哪幅图的内容时,把哪幅图画面内容简要的概括出来。板书:不出手、冰上走、河边看柳、河开、雁来、耕牛遍地走。

  3、这里面有几个字我们没有学过,大家多读几遍,说说你是如何记住的。小组内交流一下。

  4、同桌互相考一考这些需要认识的字,然后老师出示卡片考大家,看谁认的快、记得牢。

  三、多种形式,背诵谚语。

  1、你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记住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可是更聪明的,他们把这段寒冷时期从冬至那天起,第九天为一个“九”,数到“九九”共八十一天,编成了小诗歌,即形成了《九九歌》。

  2、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农业谚语,有了它人们就可以尽早地知道天气的变化,不会耽误农时了。

  (1)自己来读一读吧。

  (2)齐读后同桌练读。可以看着图练习记一记。

  (3)师引读后男女同学接读。

  (4)拍手读,看谁记得快。

  (5)比赛读。

  四、范写生字,指导书写。

  1、在老师刚才板书的时候,谁还记得“四”的笔顺?教“四”的笔顺,并教授笔画“竖弯”。

  2、学写“四、九”。

  3、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后仿写,注意“九”的笔顺。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的农业谚语。

  2、翻看日历,查查“一九”“二九”……都是哪一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九九歌》

  (1)齐背。

  (2)指名背。

  (3)小组比赛背。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组词读。

  二、说说你查到的日历。

  三、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

  要指导学生把六个词语读正确,并说说“牛耕地”“雁回来”“河开化”“看柳树”是从文中什么地主变化来的。

  2、加一加

  这是组合体字练习。第一行是“样子”,以后就逐渐开放,答案不求统一。

  师补充介绍: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等。

  四、说说你还了解到了哪些农谚?

  五、指导书写剩下的几个生字“六、手、力、加”。强调“手”的第四笔是“弯钩”,力的笔顺是先写横折钩后写撇。“加”是先写“力”再写“口”。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本文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学习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认本文生字。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欣赏夏夜的美景,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春姑娘的脚步走远了,夏天来了。天更蓝了,更亮了;花儿更香了;更艳了;树叶更绿了,更茂盛,小朋友们也穿得越来越漂亮了;就连夏天的夜晚啊,也变得独特了,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个——夏天的夜晚(齐读课文)

  1、 打开书第13课,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拼一拼、问一问、猜一猜、听一听)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带小红帽的生字。

  3、 把圈出的生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互相检查检查。

  4、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5、 现在,老师把生字娃娃的帽子摘掉,你还认识它吗?(出示生字,抽读、齐读、抢读)

  6、 大家都认识了文中的生字,会写吗?“夏”字怎么写?

  (二)、读中感悟,理解课文

  1、孩子们,想去夏天的`夜晚看一看瞧一瞧吗?出示夏夜图,播放课文朗读。(注意边听边看边想)

  2、你觉得夏夜的景色怎么样?请同学们美美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用“——”标出你觉得美的地方。

  ①、你觉得夏天的夜晚哪些地方美?谁能找出文中描写它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读得怎样?感觉美吗?抽生评价。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朗读,齐读。)

  ②、有了亮晶晶的星星、弯弯的月亮船,夏夜的天空更美了,像深蓝的大海一样,多美的景色哪!请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再读一读吧!

  ③、你们能把这些优美的句子背下来吗?一边看图一边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可加上自己想做的动作。(伴音乐)

  3、夏夜的天空生动、美丽,夏夜的大地又怎样?一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夏夜的大地怎样?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夏夜大地图。你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事?

  蛐蛐——弹琴(谁来学一学?)

  青蛙——唱歌(谁来表演一下?)

  萤火虫——跳舞(“忽闪忽闪”可换成哪个词语?谁愿意来表演表演?)

  ②、分组比赛,男同学为一组,女同学为一组,男同学读女同学表演,女同学读男同学表演,看看哪一组表现好一些?

  ③、这么美的夏夜,还有哪些小动物会出来?怎么玩耍呢?分组讨论、讨论。

  4、夏夜的天空美丽、迷人,夏夜的大地又是那样的热闹,我们都为之感叹:夏天的夜晚真迷人!

  (三)、拓展思维

  你见过的夏夜是怎样的?小组内交流交流。想画下来的,可以画一画。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复习“征、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3.懂得与人交往时,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强调“团”“迎”字的书写。

  3.了解小牛的两张征友启事的不同和引发的不同结果。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动物头饰。

  课前准备:小牛贴图课件歌曲“找朋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有朋友吗?你们觉得和朋友在一起感觉怎样呢?有一头小牛,它也很想找个朋友,于是,它就写了一份《征友启事》。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10、征友启示。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瞧,小牛要来考考你们呢?

  3.瞧,小牛为你们的精彩表现鼓掌呢!(掌声)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2页,再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中小牛几次贴出征友启事?(两次)

  2.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在写小牛第一次贴出征友启事找朋友。

  (三)细读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1—3自然段)

  1.请学生们小声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能不能找出第一张征友启事的内容。

  2.指名读。(投影出示“我想找这样一个朋友:能陪我一起吃草,一起玩耍,一起晒太阳,一起学耕田。谁能做到,欢迎联系xxx”)

  3.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师相机指导:小牛找朋友的条件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条件呢?

  4.教师小结:是的,小牛正是因为自己喜欢做这些事,所以它希望它的朋友所有的这些事情都能做到。

  学习第3自然段。

  1.师:那么这张征友启事刚一贴出,小动物们有什么反应呢?看课件说话。

  2、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小动物,你会边跑来边想些什么呢?看来你的心情很-----兴奋!

  5.师:谁能带着兴奋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自己试试吧!指名读,齐读。

  师:可是,看完了,小动物们是什么样的了呢?看小动物失望离开的课件,说话。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能带着动作来读读吗?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些小动物中的一员,此时,A、(戴上头饰)请问,你是小山羊吗?你为什么走开了呢?为什么还要摇头呢?B、你会边走边说些什么呢?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读这句话吗?

  一二组读兴奋的句子,三四组读失望的句子,读出对比来。

  师:瞧,第一份征友启示的结果就是:小动物们兴奋而来,失望而去,而小牛,也一个朋友也没有找到。它只好去找老牛诉苦,他的心情怎样呢?请同学们来为这句话加上小牛的心情描写:小牛————(失望、伤心、苦恼、奇怪)极了,跑到。

  (生加上补充心情的词语读第四自然段“诉苦“部分)

  师评价:我听出了你的失望;没有找到朋友的小牛多么伤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理解的心情,来学着小牛诉诉苦。齐读四段。

  10.是啊小牛为什么一个朋友也找不到?如果你在小牛旁边,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11.教师小结。

  学习5、6自然段。

  师:听了小牛的怨言后,老牛教了他一个办法。让他出了第二份征友启示。(课件出示)

  1、谁来读读?

  ①.那这两张征友启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对比着读一读。(课件出示:两张征友启事的内容)。

  ②学生找不同。

  ③师:学生边说,老师边点出不同的地方。多了这些词,意思有什么不同?教师小结:是的,第一份征友启示需要做到吃草、玩耍、晒太阳、耕田这么多方面,可是第二份征友启示只要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和小牛做朋友了。这是多么容易的事啊!

  ⑤男生读第一则征友启事,女生读第二则征友启事,读出两则征友启事的不同来。

  5.对比着学习第二张征友启事贴出后的热闹场面。

  ①师:第二张征友启事刚刚贴出,小动物们又会有什么反应呢?谁愿意来读一读第8自然段?

  ②师:是啊,多热闹哇!怎样围才是“团团围住”呢?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动作。

  ③老师来当小牛,请五位同学来当小动物,表演下“团团围住”这个动作。小动物们把小牛团团围住,会说些什么呢?请位同学读一读他们的话。

  ②在这四句话里,分别都有一个字,它们的意思很相似,你能找到是哪个字吗?(同、跟、陪、和)

  请学生用四个字分别说一句话。

  ④教师小结:我们中国的'汉字真是丰富多彩呀!同一个意思却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真有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这些细节之处,会让我们的文章更精彩。

  来,我们分组来读读山羊、猎狗、花猫和马驹的话。

  ⑤学生齐读。你们听,小牛找到了许多朋友,它和朋友们一起唱起了欢快的歌儿,我们也一起唱唱吧!(放儿歌:找朋友)

  (四)拓展想象。

  师:小牛这时候可高兴了,他唱完歌,又兴高采烈地又跑去见老牛,猜猜看小牛会对老牛说什么。(礼貌;名理)

  教师总结:我们交朋友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别人的实际情况,这样我们才会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五)练习说话:

  你想有更多的好朋友吗?

  想不想写个征友启示,那你会怎么写?

  下课!

  板书设计:

  征友启事,第一次无,考虑自己,想到别人,第二次许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在头脑中形成总的印象。

  B、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

  C、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比较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培养更加热爱祖国的感情。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

  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味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法: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教学课件:

  运用了Authorware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认了解生字、解词进行基础认知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1、生字注音

  鲤鱼(lǐ)怒吼(hǒu)恐怖(bù)渺小(miǎo)

  玲珑(líng)潇洒(xiāo)袅袅(niǎo)情绪(xù)

  短促(cù)崆岭峡(kōng)谚语(yàn)浣妆(huàn)

  秭归(zǐ)壑(hè)耸立(sǒng)蔚蓝(wèi)

  峰巅(diān)瞿塘峡(qú)夔门(kuí)滟滪堆(yànyù)

  2、词语解释

  怒吼:怒,气势盛。形容发出巨大的声响。

  恐怖:害怕,畏惧。

  渺小:微小。

  惊异:奇怪。

  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险恶:(地势、情势等)危险可怕。

  险峻:山高而陡。

  青葱:深绿色或浅绿色。

  袅袅不断:形容烟雾缠绕上腾,不间断的样子。

  即景:当时或当地的景色。

  短促:时间很短。

  谚语: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晴爽:天空中云少或无云,很清亮。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迷蒙:昏暗看不清。

  二、导入:

  导入课题切入课件

  三、探究学习(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刘大杰(1904~1977),湖南岳阳人。曾在上海大东书局做编辑,在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执教。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参加过《辞海》、《中国文论选》的编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德国文学简史》和《东西文学评论》(全三册)《魏晋文人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另有《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等论文多篇。

  2、结构探究

  全文共十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船尚未行时的所感、所想。

  整篇课文,作者都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虽然写本文时作者一定是去过三峡的,但他还是在第1段安排了尚未去时的所感、所想,这样写的作用:一是使文章读起来层次井然,先后有序;二是设置悬念,“猴子现在虽说看不见了,三峡中山水的险恶形势,我想同往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读到这些,我们不禁产生几个疑问:“现在的三峡同往日一样吗?”“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怎么样?”如此,牵引着大家继续往下读,寻找答案。当然,作者也不忘发表自己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向往:“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接下来,作者开始根据行程向大家展示大自然的奇伟了。

  第二部分(第2~9段),根据船的路线分景描写三峡的山山水水。

  第2段,游程开始,简括路线,引出三峡,宜昌→重庆→三峡→巫峡,从宜昌到重庆,以三峡为最险,三峡以巫峡为最奇。

  第3段,第一站——西陵峡,西陵峡分四段,第一段黄猫峡,无险奇之处,“山虽高,然不甚险;江水虽急,然不甚狭。”作者笔墨轻轻一点,移至他处。

  第4段,西陵峡第二段——灯影峡,因为作者“最爱黄陵庙”,故笔墨停留较多,还有他即景的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可见爱之甚深。既然喜爱,必有理由:一是因为此为古庙,环境甚好,一面枕江,三方绕树;二是竹子潇洒,花儿艳丽多姿;三是与山水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第5段,西陵峡第三段——崆岭峡,这里有两处风景,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这里的山水很有特色,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牛肝马肺峡“两旁的山,像刀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慢慢地从那门中转折过去”,崆岭滩也极险,“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上水船在这里都得特别小心。”为了让读者对其险可想而知,作者接下来引用了一句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是对内容的极好证明和点缀。

  第6段,西陵峡第四段——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这里的距离不长,水势没有以前那么急,因此作者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东西——山崖来写,后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这个特点做铺垫。引用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方面极赞“赴”字所用之妙,一方面又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

  第7、8段,过了西陵峡,到了巫峡,文章开头就交待过巫峡,这里是三峡最奇险最美丽的地方,因此作者着墨最多。对于巫峡,作者是围绕三种景物来写的:山、水、云。“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云呢,作者没看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云进行描写,而是转述老先生的话让读者对云也有大概的了解,“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对山水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很精彩,“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一个“咬”字,将静的事物写活了,不由地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幅山山环抱,山山紧连的情景。“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子非鸟,焉知鸟“拼命”?但作者知道了,而且也努力想让读者知道,因为山那么险峻,他“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第9段,过巫峡即入瞿塘峡。这里的山水倒没有什么可写的了,但借着历史的沉淀,作者重点着笔白帝城,“古刹”、“苍冷”、“隐约”、“钟声”、“断断续续”、“凄凉”等一系列冷色调词语的使用则使人们不禁抚今追昔,默默伤感起来。

  第10段,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三峡游完了,课文也该结束了,但作者仍未忘记再次点明主旨,“满船的人,一到这地方,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好像一个人从险峻的山顶上走到了平地,从一个黑暗的山洞里走出了洞口似的,大家都放下心来,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气”,游客们此时才真正放下一颗心来,可见经过三峡时,那种山险、水急的情景多么让他们紧张了。

  附:文章结构提纲

  四、作业布置

  课件展示《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主旨探究

  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游记。

  二、线索探究

  本篇游记是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描写景物,次序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另外,全篇文章详略得当,对每一景点景物的描写并不面面俱到,而是择其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描述。

  三、写作特色

  (1)本篇游记是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描写景物,次序井然。

  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另外,三峡景物很多,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选择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详述,全篇文章详略得当,次序井然。

  (2)抓住景物特色,有详有略。

  长江三峡,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景物之特色各不相同,作者介绍时言简意赅,抓住了要领。西陵峡四段,着重写山、水的特点;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3)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

  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手法:“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四、课堂训练

  课件展示《阅读拓展》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2.品位赏析文中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2.小组合作品析文章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作者袁宏道的有关资料。

  3.查找一些以描写各季节景色为题材的古诗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即使我们坐在教室内,仍能感受到春天的那种勃勃生机和无处不在的明媚阳光。现在就让跟随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袁宏道一起去领略北国之春的魅力。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课前,老师让大家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相信同学们都会完成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把你知道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资源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并互相补充。在这里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要对查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

  教师小结: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自主合作,解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放录音,学生自己正音。

  教师检查(屏幕投影)

  廿(niàn)偕(xié)燕(yān)砾(lì)鹄(hú)鬣(liè)

  茗(míng)蹇(jiǎn)浃(jiā)曝(pù)呷(xiā)恶(wū)

  2.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不懂的地方存疑。

  3.列出疑难,寻求其他同学及老师的帮助,师生合作解决。

  冻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于时:在这时。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浅鬣寸许:鬣,兽颈上的毛。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可为“品茶”。

  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

  整体感知,细腻品味

  (过渡)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以“春”为题材的有很多,文章洋溢着盎然春意,而本文却不急着写春意春情,而是点染出料峭的春寒,甚至冻风时作。这让为官清闲,想畅游一番的作者憋闷得很,我们甚至可以想像,这位如笼中之鸟的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内焦急地踱着方步了。当“天稍和”便即出城游玩,北国的春寒非但没有阻止作者的游兴,反而给他带来许多新鲜感,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从不同角度切入,如写景写人、状物抒情、写景说理、品评佳句、动态静态的关系、修辞手法的运用等,从各个角度欣赏文章的美。

  1.小组讨论(给各小组明确学习任务,发给学习小结,请本组的记录员将大家讨论的结果做好记录。老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与他们共同探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对有创意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

  2.小组汇报鉴赏结果

  教师明确:

  满井游记 写景写人──物我一致的境界

  状物抒情──情景交融的感受

  写景说理──哲理深邃的境界

  静态动态──栩栩如生的画面

  品评佳句──美好喜悦的意境

  修辞手法──生动活泼的形象

  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出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诵读,说说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什么景色?你是从怎样的角度进行赏析的?

  2.教师出示三首,先读,后填表。

  甲: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丙:春歌

  南朝乐府

  春风动春心,

  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

  阳鸟吐清音。

  季节

  景物

  甲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

  丙

  (点悟:甲段中“黄梅时节”为“初夏”,乙段中的景物有花、叶、蜂、蝶,丙段中季节为春天,景物有山林、鸟)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从以上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这些诗歌都是抓住景物的季节特征进行描绘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满井游记》亦是如此。作者袁宏道细腻地描绘了满井初春的景色,不多几句便勾勒出一片盎然春意、勃勃生机。文笔清新流畅,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全文流淌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作业

  1.拓展阅读中的三首诗都为读者提供了想像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2.翻译句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3.请模拟文中的比喻句,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之物,造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2个偏旁“饣、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云借生日给妈妈的原因。

  4、从故事中体会文中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教学难点】 从故事中体会母女间的情感,懂得如何关心家人。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放生日歌曲,提问:谁知道“生日”是指哪一天,每个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

  2、平日里,你们会向别人借东西,也会把东西借给别人,听说过借生日吗?

  出示课题18、借生日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提问:课文中谁把生日借给谁?“我”指的是谁?

  3、再读课文,共分几个自然段?你想读哪个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2、认识两段中的生字

  3、小云的妈妈说自己把生日给忘了,妈妈真得是忘了吗?(小云的妈妈并非忘记了自己的`生日,而是只想到别人)

  4、指导朗读

  “您怎么从来不过生日?”没见过妈妈过生日,小云感到疑惑,要突出“从来”,读出纳闷的语气。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指名接读三、四自然段

  2、小云把生日借给妈妈前,心里会想些什么?(大家讨论后,明白小云在妈妈的影响下,懂得了关心妈妈,同学们应该向她学习)

  3、指导朗读

  最后两句话是她经过思考想出的办法,要读出肯定的语气,表现出小云的天真可爱。

  五、全文朗读

  1、分角色朗读课文,师生读,同学与同学读。

  2、配《生日歌》读。

语文教案 篇8

  课时计划

  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

  课题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的、运用方法认字、写字。

  2、积累词汇、诗歌。

  3、口语交际。

  4、展示作品。

  5、通过认、读、说、写,做识字、积词、交际,完成作业。

  教材分析重点运用方法认字、写字。

  难点进行口语交际。

  教具生字卡片、学生收集的字词资料等。批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这一项安排了两组汉字,每组的前一个字都是学过的熟字,后一个字都是要学习的生字,而后一个字都是前一个字表示读音的部分。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辨一辨,从中发现规律——利用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在“我会读”中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巩固,记住生字。在“我会写”中引导学生写出带有“木、月、艹、宀”偏旁的字,从中加以巩固和运用识字方法。

  过程:

  我会认

  1、学生看拼音读字、读词,在词语中认读生字。

  2、辩字形,让学生自己去找出每组中两个字的异同。

  3、组词语,区别每组两个字的意思。

  4、书中的学习小伙伴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生字的呢?你能帮她告诉大家吗?(形声字声旁识字的方法或熟字减一减的方法。)

  5、出示“我会认”中生字,读准字音。重点指导:翘舌音“支”,后鼻韵“龙”。

  6、扩词练习。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式扩词。

  7、改变语境,在不同语境中巩固生字。

  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交朋友交通支招一支笔九龙坡龙头巨龙龙舟

  要求请求凡人凡是平凡利用利益有利

  我会写:

  1、出示四组字引导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的相同点。回忆一下部首木字旁、月字旁、草字头代表的意思。

  3、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苹、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家、定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过程:

  我会读:

  1、学生分小组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后全班进行读词训练。

  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交流词语的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找出记住词语的好方法,全班交流,互相促进。

  读读背背:

  1、教师示范读。

  2、轻声读儿歌,不认识的字,看看音节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品读,比一比谁读得有味道。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2、拓展

  将收集的秋天的儿歌读给同学听或自己写一写儿歌展示给同学。

  (朗读时需注意:轻声:庄稼高粱葡萄一声:黄澄澄红彤彤)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进行秋游的前期准备,主要是讨论去哪,要做些什么,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做事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培养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想说的热情,能说清自己的计划和理由,并能用商量的口吻与别人交流。在交际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取长补短的好品质。

  交际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路线的资料。

  组织过程:

  1、创设情境、走进秋天。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秋天的美丽景色。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秋妈妈已来到了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美景,带来丰收,带来乐趣。我们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去秋游那有多好呀!可不去什么地方,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小组汇报,组内讨论。

  引导学生出示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景点或秋游的路线资料,结合资料向小组的伙伴说说自己的打算,其他人要进行评价。

  小组讨论谁的计划好,达成共识,进行补充完善本组的秋游计划。

  3、全班交流,统一计划。

  各组陈述本组的计划和理由,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用商量的语气进行讨论,集中大家的意见,确定秋天计划。

  4、讨论具体事宜。

  引导学生讨论秋天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秋游的分工。

  5、总结评议,提出建议。

  教师总结秋天的计划研究情况,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四课时

  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是在本组教学开始就引导学生平时进行动手、动脑,创作关于秋天的作品,积累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的内容是学生自制的书签、贺卡、图画、诗歌等都是有关秋天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可让学生尽情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我眼中的秋天”活动:布置一个展示角或课上展出并交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的意识。

  过程:

  一、出示一些简易的手工作品:

  1、看、欣赏、评。

  2、导语:这些作品都是用卡纸、树叶、花、塑料瓶壳做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制作自己喜爱的作品。

  二、动手做作品:

  可以写、画、剪、贴等。

  三、展示作品,评作品。让孩子的作品成为本月墙报的主角。

  四、作业:运用方法认字、写字。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辨一辨,从中发现规律

  这部分是由“我会读”和“读读背背”组成。“我会读”是本组教材中所学生字的复现,帮助学生加以巩固。“读读背背”是一首表现秋天丰收景象的儿歌,与“我会读”共同起到促进学生对语言积累的作用。

  布置作业为自己的作品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我的发现

  郊——交(立交桥)球——求(要求)

  枝——支(一支歌)帆——凡(平凡)

  笼——龙(龙灯)梨——利(顺利)熟字去偏旁,成为新字。

  我会写:植橘橙_______脖胳膊_______

  苍菊著_______字宜察_______

  我会读:娃娃胳膊光盘名片旅游团山峰巨石枫树菊花风景区翠鸟甲鱼高粱橘子降落伞

  勤劳观察认识尤其奇形怪状

  课后小结通过语文园地的学习,系统地复习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我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识字的规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很快就能找到规律。为了让他们学会运用,我让孩子们,把规律放到实际生活中所遇到过的字,这么一来,学生的识字兴趣不仅被调动起来,而且有利于孩子将来的识字,通过这次的训练,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教案【经典】09-23

(经典)语文教案09-27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8-21

[精选]语文教案09-09

【精选】语文教案12-02

【经典】语文教案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