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四韵教案

时间:2024-11-18 08:05:5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乡愁四韵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愁四韵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四韵教案

乡愁四韵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2. 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感受这首诗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马思聪《思乡曲》

  (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三)余光中简介

  (四)教师范读全诗,注意节奏和重音

  (五)学生齐读全诗

  (六)分析全诗(思想内容)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眷恋

  母子深情 绵长

  夫妻恩爱 厚重 绮丽迷人

  生死悲痛 巨大 最感人

  思乡哀愁 绵绵无尽 最惊人

  由个人思乡之情到普遍的家国之情的升华

  (七)分析全诗(艺术特色)

  1.意象新颖、单纯、明朗、集中、强烈

  2.正语反出

  3.形式美

  (1) 结构

  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活泼,流动,生机蓬勃。

  (2) 音乐

  重章叠句, 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八)总结

  是我国民族传统和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九)拓展阅读,席慕蓉和李广田的《乡愁》,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机动)

  (十)拓展迁移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痛苦是 爱是

  (十一)作业: 1.诵余光中的《乡愁》

  2.课外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10首并背诵

  3.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写出对诗中四个意象的理解。(机动)

  (十二)结束曲:《送别》(机动)

  拓展阅读:乡愁结构分析

  全诗共4节,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在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第1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2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3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第4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乡愁语意理解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是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托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思乡之情上升到深沉凝重的家国之情。

乡愁四韵教案2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学习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他们要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学会鉴赏,懂得什么是诗歌的美,怎样才能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会随之上个台阶。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因为,这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他们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学目标]

  认知:理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及了解体现诗歌特色的“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情感:在朗读、想象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从而体会、感悟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之情;在理解诗歌、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运用已有的学习诗歌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三美”并以此来鉴赏诗歌。

  2、再选一个意象,进行诗歌创作,为“乡愁”再添一韵。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旧知识;运用已有知识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并帮助学生在分析体验中获得新的知识;在新旧知识的交融中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诗歌;在诵读、想象、品味、感悟中学会鉴赏诗歌;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诗歌。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关于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谈谈作者,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 、运用读、想、品、悟的方法,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1、散读(参考学习建议中的节奏,并运用朗读的重音、语调。)

  个别学生范读——配乐(其余同学可以闭上眼睛展开合理想象)

  2、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人用了哪些具体的意象来抒发这种情感的?

  3、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分别想表达乡愁的什么特点?

  4、诗人为何选择这些意象?他又是如何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浓浓乡愁的的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诗人由这些意象所展开的联想再结合我们刚才闭上眼睛所想象到的画面,来说说你的理解。

  三 、引导学生从诗的形式、语言、意境等角度去感受诗歌的`美。

  1、在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2、在结构中感受诗歌的建筑美。

  3、在语言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四 、体会感悟,拓展延伸

  1、欣赏罗大佑为《乡愁四韵》谱写的旋律。

  2、创作练笔:给乡愁添上一韵。

  3、作品交流。

  五、 课堂小结 渲染激情

  1、谈收获

  六 、作业

  1、反复吟诵《乡愁四韵》

  2、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同名诗作《乡愁》中,任选一首,写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赏析。

  《乡愁四韵》说课

  由于学生在六年级、七年级的现代诗歌单元的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读、想、品、悟(即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凭借诗歌的语言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通过对诗中语言的分析品味,来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诗歌创作的体验。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同学们的知识和生活阅历有了一定积累,对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显然,原先只是用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的解读诗歌的方法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要让学生真正全面透彻地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那就必须教会他们如何鉴赏,只有懂得了什么是诗歌的美,才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赏析它,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才会深远而透彻,并且还懂得如何让诗歌绽放她的美,这样,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也将会随之提高。

  因此,本着“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过程”的新课程理念,我给本节课设计了这样一个由“解读——鉴赏——创作”的阶梯性走向的教学环节,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在体验感悟中习得了新的知识,并当堂进行了实践——诗歌创作,这样一节课,课堂教学环节比较清晰,新旧知识的衔接、过度也很自然,学生也在体验感悟中获得了知识,并在实践中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和提高。因为,在这这节课上,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使学生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文学创作水平都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乡愁四韵教案】相关文章:

《乡愁》教案优秀04-21

《乡愁》教案15篇01-01

乡愁教学反思02-04

乡愁教学设计优秀11-26

对韵歌教学反思04-22

对韵歌教学设计02-21

对韵歌教学设计08-05

《对韵歌》教学反思04-04

小学一年级语文《对韵歌》教案01-18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