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4-09-15 01:16:25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大班科学教案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大班科学教案3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能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用各种方法来造风。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风扇一台、扇子、不同材质的纸(如挂历、报纸等)、塑料袋等等。

  2、自制风车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探索风的形成。

  ——听风声,问幼儿这是什么声音?

  ——可是,为什么会有风呢?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风形成的原因。

  ——介绍原因。

  ——请幼儿用手在脸边扇动。你觉得有风吗?为什么? 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用手扇一扇,空气就流动起来了,这样就感觉有风了。

  3、想办法造风。

  ——出示电风扇,通过电风扇的.转动带来风,启发幼儿:自己可以制造风。

  ——一起讨论:用哪些办法可以造出风?

  ——幼儿利用提供的各种物品进行实验。

  ——幼儿介绍自己是用哪些方法造风的,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并说说为什么有时风大、有时风小。

  4、活动延伸:风车转起来。

  ——出示风车,请幼儿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

  ——到户外,尝试怎样才能让风车转得快。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既普遍存在而又有无穷奥秘。孩子们是渴望认识这些自然现象的。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及多媒体课件了解雨的形成。

  2.喜欢探究自然现象,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3.掌握正确的避雨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煤体,小实验的工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听歌曲《大雨小雨》。

  T: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孩子们仔细听,然后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加动作)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讲雨的形成

  听到了什么?(下雨)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下雨吗?(……S)小朋友说得到底对不对呢?听了《小水滴的旅行》这个故事,也许你就会明白了。

  师讲述《小水滴的旅行》。

  我是江河里的一颗小水滴,平时我和伙伴们生活在妈妈的怀抱中可开心了,太阳公公升起来了,火辣辣的,照得我们浑身暖洪洪的。不一会儿,我们的身子变轻了,慢慢地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向空中飞去,大家快乐地叫起来:“我们长翅膀啦!我们长翅膀啦!”原来,我们都变成水蒸气了。

  我们飞呀,飞呀,越飞越高,天空中的温度越来越低,真冷啊,我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紧紧地抱在一起,越抱越紧,风爷爷带着我们在空中飘来飘去,人家都把我们叫做白云,温度更低了,越来越多的伙伴向我们涌来,云朵越积越厚,越积越重,白云都变成了乌云,满天的乌云,这时风爷爷更是“呼——”“呼——”刮起了冷风,我们冷得缩成了一团,变成了小水滴。于是我和伙伴们争先恐后地从天上跳下来,地上的小朋友欢呼着“下雨了,下雨了!”

  提问:故事听完了,你们知道雨是谁变的?(小水滴)

  都有谁帮助了小水滴的呢?(……S)

  小水滴先变成了什么?再变成什么?最后又变成了什么?

  第二遍欣赏

  下面我们再听一遍故事,请小朋友们一边听一边想小水滴共经过了几次变化,是谁帮助它的?(幼儿听故事)

  提问:小水滴先变成了什么?是谁帮助它的?(……S)

  再变成了什么?(……S)最后又变成什么?(……S)

  三、小实验,幼儿观察

  师操作器具,并讲解给幼儿听。

  演示水 水蒸气 云 雨滴的过程。

  四、结合多媒体,学习自我保护

  提问:

  1.你们喜欢下雨吗?为什么?

  小结:淅淅沥沥的'小雨让种子发芽,花儿开放,雨后的空气比较新鲜,人们会感觉特别地舒服。

  2.突然传来了“雷声”,但夏天,有时会下很大的雷雨,如果雷雨过大就会引发洪水……

  出示雷雨引发灾难的图片。

  3.组织幼儿讨论雷雨时如何进行防护。(幼儿讨论)

  小结:室内:要关紧窗户,拔掉所有的电器的插头。

  室外:到最近的房子里去躲雨。

  雷雨时不要打铁柄的伞,手里不拿铁做的东西。

  雷声特别的猛,那我们千万别走动,赶紧停下来,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

  师生一起演示动作。

  五、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小朋友真棒!不仅知道了雨是怎么来的,还学会了雷雨时怎样保护自己,现在我们一起来表演一

  演示:在室内(活动室)我们该怎么做?

  在室外,我们如何保护自己。

  自由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南宋朱熹也背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动态的画面会引起幼儿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贯穿了始终,使雨的形成,雨带来的灾难,雷雨时的保护。这一自然现象以生动画面展示给幼儿。科学课上离不开科学探索活动。我把雨形成的过程通过实验演示给幼儿看,并让他们用身体动作表演雨形成的过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活动的结尾创设小河、院外,室内等生活场景,让幼儿在情境中演练雷雨时如何保护自己,把活动推向**。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设计

  科技在孩子的环境周围无处不在,幼儿生来就对其身边的各种科学现象感兴趣,能摸一摸、玩一玩是他们所渴望的。科学活动“弹性世界”就是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自主操作、想象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探索其中的奥妙,揭开弹性世界的谜底,从而激发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并体验创造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弹性物体的兴趣,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寻找生活中有弹性的物体,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经验迁移应用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观察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园准备的材料:松紧带、橡皮筋、橡皮泥、海绵、弹簧秤、砝码、兵乓球、塑料球、木球、毛线、纱线、编织绳、积木等。

  2、家长和孩子共同材料:合金钢线一条(长约30厘米,制作弹簧用)、铅笔、带一根弹簧的圆珠笔、树杈、橡皮筋、合成皮革一小片、硬皮纸盒、胶带纸、彩笔等。

  3、教师事先了解有关弹性的知识背景(附后)。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试一试。

  给幼儿各种材料,教师简单介绍操作方法,然后让幼儿自由分组操作,观察比较不同的物品在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现象。

  1、将海绵、橡皮泥、积木分别用力捏一下,再松开手来,看一看它们发生的'变化。

  2、分别拍兵乓球、塑料球、木球,仔细观察哪一种球跳得高。

  3、分别将编织绳、毛线、松紧带拉一拉,看一看哪根有变化。

  4、用弹簧秤挂上重物(砝码),再取下,观察弹簧的变化。

  二、想一想,答一答。

  1、为什么海绵捏扁之后改变了形状,而手一松开又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

  2、为什么兵乓球、塑料球一拍就能跳起来,而木球却跳不起呢?

  3、为什么松紧带能拉长,而其它线却拉不长?

  4、为什么弹簧秤挂上砝码后会被拉长,取下后又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三、看一看、说一说。

  观察图1,同样一个皮球,轻轻拍球和用力拍球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观察图2,为什么拉满弓的箭射得更远一些?

  观察图3,弹簧秤挂上一个砝码后,弹簧被拉长了,再挂上另一个砝码,弹簧被拉得更长,为什么?

  观察图4,用过大的力拉弹簧,使弹簧变了形,为什么弹簧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了?

  四、做一做、玩一玩。

  1、拆装圆珠笔:教师可先示范一遍。让幼儿将带有一根弹簧的圆珠笔拆开,取出弹簧,体验圆珠笔在使用上的变化。装好弹簧后再试试,圆珠笔又变得方便使用了。

  2、制作简易弹簧(见图5):将钢线沿着铅笔均匀地绕圈,绕完后将铅笔取出,即可得一条简易弹簧。试一试弹簧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3、制作弹弓(见图6):利用树杈、橡皮筋、合成皮革片等材料制作。

  4、制作“魔盒”(见图7):利用硬皮方纸盒、弹簧、胶带纸、彩笔等材料制作。

  五、找一找、议一议。

  1、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弹性,并讨论这些物品是如何利用弹性的?

  2、集体讨论:请小朋友都来当“小小发明家”,你还会用弹性物品(或弹簧)制造什么东西?有什么用途?

  五、活动延伸

  在科学角投放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发明制造其它有弹性的物品,并说一说它们的作用。能力强的幼儿可让其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并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附知识背景资料:

  一、什么是弹性?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改变形状,例如,竹竿受力会变弯(见图8),弹簧受力会伸长或缩短(见图9)。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形变。发生了形变的物体,在一定限度内,当外力消失后,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超过了弹性限度,发生形变的物体就不能再恢复原状。

  二、什么是弹力?

  用手拉弹簧,使弹簧伸长,手会感到弹簧对手有拉力,用手压弹簧,使弹簧缩短,手会感到弹簧对手有压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阻碍它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要产生弹力,不过有些物体的形变通常很小,不容易被察觉。用球拍击球时,拍和球都发生弹性形变(见图10),拍发生弹性形变,对球产生弹力,同时,球也发生形变,对拍也产生弹力。放在桌面上的书,压在桌面上,使桌面发生微小形变,发生形变的桌面对书产生向上的弹力(见图11),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可见弹力发生在互相接触,并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弹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间的接触面垂直。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材料和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例如,射箭时,弓拉得越满,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箭就射得越远。

  三、胡克定律

  实验表明: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成正比。这个规律是英国物理学家胡克(1635—1703)在1660年发现的,叫做胡克定律。超过了弹性限度,弹力就不再跟形变的大小成正比,而且物体也不再能恢复原状。

  弹簧秤是根据胡克定律制成的,每个弹簧秤都有一定的秤量范围,不能用来秤量过重的物体,这就是为了防止超过它的弹性限度。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0-21

大班科学教案07-2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7

大班科学教案07-23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9-07

大班《电》科学教案08-19

【优】大班科学教案10-30

【荐】大班科学教案10-31

(优)大班科学教案11-05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