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9 08:49:5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必备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必备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理解文章主题,教育学生珍惜幸福生活。

  重点

  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理解老一代人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大家知道“地菜”指的是什么吗?对了,就是荠菜。荠菜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们今天的口味,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他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洁的这篇《挖荠菜》。

  二.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出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靠母亲抚养长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十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一.教师范读课文,检查预习

  荠菜蔷薇掰

  琥珀苋菜蒿

  惩罚和煦癖

  二.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写了几件事?

  3.通过记叙这几件事,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答案:

  1.线索是挖荠菜。

  2.写了三件事:童年的悲惨遭遇;童年挖荠菜的美好时光;解放后,与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

  3.主题是要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边的幸福生活。

  三.怎样理解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一: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出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

  文章中,我对“荠菜”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我的心中,荠菜曾经是无上的美味,哇集才是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荠菜象征着作者童年时代美好的一切。

  与之明显区别的是:儿女们长大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等我把一盘佣金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的时候,他们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的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

  两种对比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隔膜。通过对必须书把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如何看待苦与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动的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我们大家共同思索,探讨。

  对比二:新旧社会的对比。

  作者的一生经历新旧两种社会,就社会中,由于饥饿,作者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不敢回家的经历,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

  新社会,作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新社会的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___“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这也就是作者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生活。

  通过这种对比,表现了新社会的美好,正因为如此,作者希望下一代能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理解文章中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1.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先是形象具体的叙事,在叙事的基础上再展开议论。

  这些议论起到了明确中心,画龙点睛的作用。举例说明如下:

  课文的前半部分(第1到10自然段)以记叙为主,生动的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

  课文的后半部分(第11到14自然段)以议论为主,但也是以记叙为基础的。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继续与孩子们一道挖荠菜时,加上了一点议论,“我明白”他们只是把这当成“一种有趣的游戏”。另一层继续了孩子们长大了吃荠菜时的情形,孩子们的“迁就”“漫不经心的”神情触发了我的感慨,情不自禁的发表了大段的议论。

  本文叙事生动感人,议论深刻入理。作者很成功的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更好的突出了中心思想。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由此,依据文本特点,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以形声字教学为主体,着力体现识字教学的多样化。教学中,将分类识字与随文识字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特点,循序渐进地掌握形声字的造字规律,使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在画面中感知,在诵读中理解,在游戏活动中习得识字方法,从而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从喜欢汉字走向自主识字。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趣说话

  1.多媒体出示“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六种动物的图片。激趣谈话:今天,老师请来的几位小客人是谁?你能读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读出名字,出示相应汉字,看字读词。)

  2.结合图片,说话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例如:蝴蝶在花丛中捉迷藏。

  3.过渡:同学们,这些小客人在和我们捉迷藏,它们藏在了一首儿歌里。快来找一找,认识一下它们吧!(板书课题:动物儿歌)

  设计意图: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图片可以直观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遇到感兴趣的图片会积极表达、乐于表达。从而抓住契机,训练说话,既突出动物的主题,又与课文内容建立联系,巧妙地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儿歌,识记形声字

  1.教师范读儿歌,学生找一找儿歌中的动物朋友。学习“蜻、蜓、蚂、蚁、蜘、蛛”六个生字。

  (1)(出示虫字旁的六个生字)学生自由读儿歌,圈画出动物的名称,自己练习读两遍词语。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特点,发现规律。(这些汉字都是虫字旁,表示属于昆虫类,与动物有关。这几个字都是形声字。)

  2. 组织学生展开识记生字游戏。

  (1)找朋友。(老师手里拿虫字旁,学生手里分别拿“青、廷、马、义、知、朱”。口令:我是蚂蚁的蚂,我的朋友在哪里?拿“马”的学生跑过来,并对口令。)

  (2)编字歌。教师示范编字歌的语言形式,再让学生尝试自己编。(出示“蜻蜓”的“蜻”——虫字旁遇到“青”,伸出手来交朋友,“蜻、蜻、蜻,蜻蜓的蜻”。其他生字都用这样的句式编字歌。)

  3.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字卡,引导齐读生字。

  4.学生再次熟读儿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正确认读。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先集中识记虫字旁的形声字,在自主发现中了解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借助游戏,运用有序语言识记形声字,再将生字组词迁移到句子中,尝试读文,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发现汉字的特点,树立归类识字意识。

  三、诵读儿歌,随文识字

  1.分句朗读,画出生字,方法识记。

  (1)齐读第一句。学习“迷”和“藏”。(A.自主选择识记方法。如“迷”字可以猜字谜“蚂蚁搬走大米”。B.扩词。C.读儿歌,学生做动作表演“展翅飞”。)

  (2)齐读第二句。学习“造、食、粮”。(A.采用形声字识字法和部件组合方法,同桌交流。如“粮”字和米有关,所以是米字旁加个“良”。B. 扩词。C.朗读本句,结合图片与生活,说一说蚯蚓和蚂蚁有什么特点。)

  (3)自由读第三句。学习“网”字。(A.朗读,看一看哪个字最有趣。问:你见过蜘蛛网吗?哪位小画家来画一画?指名画“一张网”。B.字理识字:出示“网”字的字理演变过程。组词语:一网打尽、天罗地网。多种形式接读上下句。)

  2.利用字卡,巩固生字。

  (1)小组合作活动:一名学生拿字卡当“小老师”,其他组员抢答字卡上的生字,若有读错的情况,由“小老师”更正并教会。

  (2)开火车游戏,认读字卡并组词。

  3.送字回文,齐读课文。思考儿歌中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4.指名边做动作边读课文。

  5.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6.小组合作表演读课文,集体展示赛读。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策略。汉字只有放在具体语境中才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在随文识字中采用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再借助做动作朗读、表演朗读等多种形式理解儿歌,巧妙地将识字和阅读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展开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与探索兴趣。

  四、指导写字,课堂总结

  1.观察会写字,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字,说说它是怎样写的。

  (1)“间、网”注意门字框和同字框要写得上下一样宽。(写字儿歌:门字框要立稳,上下宽度要一样。)

  (2)“池”字注意最后一笔要舒展。(小口诀:竖弯钩真美丽,长长尾巴翘起来。师生边说口诀边书空关键笔画竖弯钩。)

  (3)“欢”字要注意左边又字旁最后一笔变成了点,右边最后一笔是捺:要写得舒展,还要有轻重变化和顿笔。(歌诀:又字旁,有变化,捺笔要变小小点。学生边说笔画名称,边在书上描红。)

  2.教师着重指导“造、迷、运”。

  (1)明确笔顺:走之旁的字要先写里面,后写走之旁。

  (2)示范书写:学生观察并书空,发现并把握写字节奏。(笔顺口诀:走之旁,真辛苦,先装货物再赶路。)

  3.学生描红,每字对比书写两个。

  4.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又交到了许多动物朋友和汉字朋友,希望大家用爱心对待自己的朋友,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接读板书上的内容“蜻蜓展翅、蝴蝶飞舞、蚯蚓松土、蚂蚁搬家、蝌蚪游水、蜘蛛结网”的情景。

  设计意图:低年级写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功。教学中,先由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每个汉字书写的注意点,再运用通俗的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写字要领,有效增强写字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写字能力循序渐进。结尾处结合板书启迪学生热爱自然、关爱动物,体现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着力体现“三重”,即重归类、重情境、重方法指导,真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在快乐活动中识字。

  1.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有机结合。本课的识字任务是12个,根据文本特点将其分为虫字旁的形声字和其他生字两部分进行分类教学。先让学生结合生动有趣的图片认识动物,发现虫字旁的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习得了识字方法;再结合多种形式朗读儿歌,落实其他的识字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归类识字的意识。随文识字时,汉字在文本中时而跳脱,时而融进有趣的语句,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识字课的效率。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低年级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符合年龄特点的识字游戏与朗读活动。因此,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图片,创设情境,运用“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激发表达欲望;在随文识字过程中,以多种游戏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指导写字环节中,采用通俗易懂的编歌诀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写字要领。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童话故事对高尚友情的赞美,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拟人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教法学法

  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句子,通过反复朗读,感受童话的思想美、意境美,突破重点。

  2、“乐学”学法设计:参与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读准字音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树(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 ) 。她四处寻访,问了( ) 、( ) 和( ) ,知道( ) 。于是,鸟儿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

  二、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小鸟和树是好朋友呢?体会“天天”的含义

  三、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的四组对话。

  学生读书,用线画出对话的内容。

  四、品读对话,潜心感悟。

  1、学习第一组对话

  (1)指名读,体会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

  (2)同桌练读小鸟与大树的对话。要求读得有感情。

  (3)重点练习读“我明年一定回来”。

  (4)男女生合作读小鸟与大树的对话。

  2、学习后面三组对话

  (1)四人小组自主学习三组对话:分角色读、表演读。

  (2)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那只小鸟,你会怎样想?

  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其他同学评议,看看透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3.去掉提示语,再次练读

  4.找出鸟儿两次寻找树的句子,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五、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抓住两处“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让学生想象小鸟对大树说的话。

  六、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

  我想对小鸟说……

  我想对大树说……

  我想对伐木人说……

  我想对作者说……

  七、诵读课题,渲染气氛。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课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课题)。

  八、推荐课外阅读

  推荐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其他作品。

  九、作业

  必做:完善课堂小练笔。

  选做:写《给小鸟的一封信》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前学习活动

  1.摘录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和描绘冬天的诗文或名句;

  3.反复朗读课文,能读出感情并体会语言的精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起北国的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畅所欲言: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等萧条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去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①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能从哪些景物上感受得到?

  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写景是按照一定顺序的,你能理清写景的层次吗?

  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三、研读赏析

  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可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赏析文章,品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色。

  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教师提供示例。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还原到课文中,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妙处:

  (一)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着一“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仍然充满着春意。

  (二)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这一题主要训练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美,理解美的`所在。

  这一段写雪后的小山,有很多准确生动的语句。如“看吧”一语,好像把读者置身于作者的情境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一髻儿白花”,紧跟着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三)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这一题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由学生自由完成。

  (四)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和《春》的比较,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2.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归纳五点: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按顺序(不同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五、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白马湖之冬》,和本文进行比较鉴赏。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结构比较简单,说明对象特点突出。它充分地体现了说明文的平实准确的特点,又不乏生动活泼的描绘,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体会其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教学目的:

  1.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师生交流有关作者的信息,从认识作者引入新课。(可事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布丰的资料)

  教师归纳:

  布丰(1707~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驯(xùn)良矫(jiǎo)健蛰(zhé)伏苔藓(táixiǎn)缨(yīng)

  2.教师范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2)松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松鼠总的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还要安排好顺序。课文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概括各部分具体内容,设计精练的板书。

  2.各小组展示各自的板书,并说明设计理由。(此部分其实是交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培养其归纳能力,教师适时点评,不必过细分析)参考板书: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

  作者在非常细致地观察研究松鼠一举一动的基础上,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例如:

  描写它的漂亮:“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

  形容它的性格:“驯良”“乖巧”“机警”“警觉”

  描写它的活动:“歇凉”“练跑”“玩耍”“躲”

  描述它的.精明能干:“搬”“放”“编扎”“挤”“踏”

  它的生活和居住情况:“又干净又暖和”“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它的心理和语言:“不敢下水”“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五、作业

  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完成一幅画,要体现松鼠的特点。(或漂亮、或驯良、或乖巧)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文章紧紧围绕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来进行说明。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内容,来领会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顺序,选取典型的材料体现事物特征的。

  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2.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用“漂亮”“驯良”“乖巧”来形容松鼠,能否将这几个词语的顺序打乱?为什么?

  3.熟读课文。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此部分侧重于讲清楚如何安排说明顺序:总括特点—具体介绍—补充说明)

  4.每位同学从松鼠三个特点中任选其一,用第一人称来介绍松鼠。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各组推荐一名上台表演,可适当配合动作,力求体现松鼠的特点。

  5.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认为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可结合平时你所接触到的科普知识来谈。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平时学生写有关动物的说明文时,总是容易写成记叙文,往往只写出了他们所接触到的小猫、小狗之类的个性,而未能体现其共性。而《松鼠》是一篇很好的范文,通过学习课文可借此帮助学生写好此类说明文。

  教学步骤:

  1.找一篇写小动物的作文(文中以记叙为主,通过描写有关小动物的一件或几件事,来突出所写动物的特点,类似于写“我们家的小花猫”等),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2.读完两篇文章以后,你感觉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小组讨论归纳两篇文章的异同。可分别从文体、写作手法、选材、文章结构安排、写作顺序等方面进行比较,尝试设计一个阅读比较图表。

  4.学生展示各组设计的比较图表,相互评价,互相补充。

  5.通过比较阅读,你觉得要写好有关动物的说明文应当注意些什么?

  6.仿照课文《松鼠》完成一篇写动物的说明文。

  【资料整合平台】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儿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的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语文教案 篇6

  ——采用“异步渗透识字法”

  基本教法:阅读课文的识字教学,执教者采用“异步渗透识字法”,即识字教学的“四会”分四步在语言环境中进行。第一步侧重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拼音能力,自己读准字音;第二步侧重在阅读课文中理解字词义;第三步侧重通过指导书写与书写练习掌握字形;第四步在综合练习中侧重在字词的运用。但,各步之间有机渗透,不截然分开。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大雁”,让学生读准“雁”(y2n),然后打出幻灯——大雁投像,教师简介大雁的外形特征,它是一种侯鸟。

  评析:揭题中,在读准“雁”的字音后,介绍大雁的有关知识,这就是在读准字音时有机地渗透字义教学。

  二、预习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拼音能力自己去读准全部生字的字音,并读通课文。给予自读课文5~7分钟时间。

  (1)读准生字字音,对读错的字音进行强化矫正。如:

  “往”(w3ng),第三声读音要到位。

  “一群”、“一会儿”、“一字”的三个“一”,根据语言环境要变调,初步教给变调规则。

  “一会儿”的“儿”,在这里要读轻声。

  (2)读通课文。看生字回到课文中,有否读准字音。强化课文中“,”、“。”的语气停顿时间。

  评析:这一步教者重视拼音能力的迁移,侧重读准字音,采用边看汉字边看音节读出字音的方法。这一方法体现在读准字音中渗透字形;在读准字音后,生字回到课文中去巩固,体现整体性识字原则。

  三、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意义。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和指导学生观察幻灯上投影——大雁飞翔在课文插图后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为什么大雁要在这个时候往南飞?(引导理解“来”、“凉”两字意思,对“来”与“去”、“凉”与“冷”作字义的比较。

  指名学生读:“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然后提问:

  (1)读读这个句子,看看插图,“一群大雁”的“一群”是多少只?(学生甲说,我从图上看出一群是七只,学生乙说,不对,“一群”不一定是七只,是很多只。教师引:“一群”,正确地说应该是多少只呢?老师给大家举例:“一群小朋友在玩耍。”“一群小鸡在寻食。”“一群羊在山坡上吃草。”这些句子中的“一群”是多少只呢?经过老师启发后,这个班的一名优等生发言:“‘一群’,‘七只’不准,‘很多’不够明确。应该是三只以上的数字。”老师表扬他肯动脑筋,是“最佳发言”。)

  (3)句子中“往南飞”的“往”,谁能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说说。(往——向(xi2ng)、朝(ch2o)“往南飞”的“往”与“来来往往”的“往”意思是不是相同?(“来来往往”的“往”是“去”的意思。)

  (4)“一群大雁往南飞”的“南”,谁能在黑板的挂图上指出“南”的方位。课文中的插图大雁飞的方向是往南吗?(插图是往“西”飞的。)

  (5)“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两个“一会儿”说明大雁飞行时队形怎样?(大雁的飞行队形不断在变化。教师并用幻灯动片片基在投影上表示大雁飞行的队形在不断的变化。那么,“一会儿……一会儿”表示前后间歇的.时间多长?(间歇的时间不太长)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进一步矫正“往”。三个“一”的读音。)

  评析:这一步侧重理解字词意义,而字词教学在课文的整体中进行。这样,通过教学既理解了字词意义,同时也读懂了句子。并在字词意义的理解过程中巩固了字音,渗透了字形。

  四、指导书写和书写练习。

  教师教学“雁、往、群、排”四个字的部首名称。“(厂字头),(双人旁),(羊字旁),(提手旁)”。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全部生字:“雁、群、往、儿、排”后问:哪几个生字的字形你已经记住?是怎样记住的?哪几个有困难?动脑筋怎样把它们记住?(前后座四人小组讨论,启发学生运用已学习过的八种识字方法——数笔画法、分析结构法、部件法、象形法、比较法、联想法、猜谜法、编儿歌法,提出自己识记生字的思路。)

  指导书写,不平均使用力量。“排、群、往”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选“排、群”,指导在田字格上书写。“排”,左边占1/3格;“群”左右各占1/2格。

  书写练习(5分钟)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

  (1)听写生字。中下类型学生四人到黑板上写,其余学生把生字写在“听写本”上。

  (2)朗读课文(检查“,”、“。”号的语气停顿时间是否对;生字字音是否读准确、到位)。

  二、填空练习

  秋天来了,天气(),树叶(),菊花(),大雁()

  三、口头扩词练习

  群——一群、群众、合群、羊群

  往——来往、往来、往东、往西

  排——排成、排队、排长

  口头词语搭配练习:

  一群(大雁)一群(小孩、小朋友)

  一群(山羊)一群(小蝌蚪)

  小红一会儿(唱歌),一会儿()

  小玲一会儿(),一会儿(笑)

  四、看图说话。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意思。(这一环节的要求是促使学生把学过的生字、新词在口头中正确运用。)

  五、你喜欢大雁吗?为什么?

  六、默写课文(包括标点)

  评析:以上五个过程,是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和思想教育,但侧重在字词的口头运用。

  总评:低年级阅读课文的识字教学,目前有的老师仍采用“同步教学法”,而王老师迥然不同,采用“异步渗透法”。根据评者去该班实地了解,采用这一教法后,生字“四会”要求落实,阶段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效益高;既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本课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中的药房是什么。

  2.过程与方法:并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故事中人性的善良和伟大,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懂得珍惜生活的美好,并对周围的人回馈关心和爱护。

  教学重点:

  感受伟大的友情给一个人的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德诺妈妈的话,真正体会这种伟大、无私的友情。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艾滋病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 学 程 序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红丝带(关于艾滋病的标志),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关爱艾滋病患者的标志。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全世界的人都来关心爱护艾滋病患者。

  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教师相机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读文,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圈出生字,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

  (1)个人自学。

  (2)同桌间汇报。

  (3)关注字词在这一课中的意思。

  3.做课后习题(一)。

  4.指名读课文,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5.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下节课文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三、作业:

  写生字。

  熟读课文,画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读题、回忆。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生命的药方》。上节课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生命的药方是什么?

  默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句来理解。

  二、品析课文

  这里生命的药方是什么?默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句来理解。

  三、交流自学的感受。

  1.(1)第8自然段。

  (2)读一读,德诺妈妈的话。

  (3)重点体会生命的药方是什么?感受“泪如泉涌”。

  2.为什么德诺是孤独的?

  (1)快速默读用“------”画出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第一句话。

  a.指名读。

  b.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非常孤独,非常无助?

  3.虽然他是不幸的,伙伴们全都躲着他,但他又是幸运的。你又从哪看出来的?

  如果你是德诺:

  当你身患严重的疾病是一种什么感受?

  难道你真的不怕被传染吗?

  面对不幸染上艾滋病的德诺,作为他唯一的伙伴,艾迪又是如何做的呢?

  4.自由再读课文画出艾迪是如何给他快乐,给他友情,使他因为有艾迪而满足的。即求医过程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5.四人小组交流。

  出示要求:

  (1)读画出的句子。

  (2)说说自己的感受。

  6.全班交流出示有关句子:品读,引导体会情感。

  7.师小结:德诺得病是痛苦的,但艾迪给他的帮助与关怀,使他离开人世时依然快乐!这怎么不让德诺妈妈----“泪如泉涌”。好动情地说……

  课题不单单指艾迪为德诺寻找(指板书:治疗艾滋病的药方),还指艾迪给了德诺(指板书:医治心灵的药方),那就是(友情),是这份友情让德诺感受到了(快乐),不再(孤独)。

  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球鞋。他说……过渡:德诺还有两个心愿,希望我们帮他实现。你愿意吗?

  四、作业

  请为我写一封感激我的好朋友艾迪的信。谢谢!

  请把我与艾迪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听,让爱温暖更多的人。

  放手让学生自学,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互帮互学。

  抓住重点词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引导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从感悟交流中实现与文本、与文章主人公的对话。

  结合课题深入延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朴、峻”等7个生字,会写“雄、朴、旬”等10个生字。

  2、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表现在哪里,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丽江古城自然景观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新词,利用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自由读课文说说丽江给你留下的印象。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意大利有一座水城——威尼斯闻名于世,在我国云南也有一座高原水城,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我们东方的'威尼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丽江,去领略一下那里独特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当中的重点词语,指生读、齐读。

  3、指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丽江的哪几个景点?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

  2、师生交流。

  四、再读课文,重点探究。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丽江的风景。

  2、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地说说读这段的感受。

  3、请带着赞赏的语气读一读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好一个丽江城!真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围绕着神奇而美丽,作者重点带我们游览了哪两个景点呢?

  下面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古城!欣赏那千年古城的神韵!

  (一)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介绍了丽江古城的什么特点。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古城的神奇而美丽,边读边把它画下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丽江古城是高原姑苏图景?这幅图景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你的想象,还有搜集的图片,谈一谈。

  (3)配乐朗读本段,感受丽江的美丽与神奇。

  (二)学习课文5自然段

  走出古城,不远处就是玉龙雪山,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雪山的美景吧!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2)汇报交流,深入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说一说丽江还有哪些迷人的景观?

  (2)除了书上所说的,你还知道丽江有哪些迷人的风光?

  (四)学习最后一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月色中的古城给你什么样感觉?

  (2)指名说并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出示过渡句,体会其作用

  (1)作者为了把这么多美丽的景点详略得当地写出来,在景点与景点过渡的地方,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句式,请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理解句子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各归纳或启示了什么?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读。

  三、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同学们,今天作者带我们游览美丽的古城——丽江,请用自己的话来赞美一下丽江?

  四、布置作业

  如果让你给丽江做宣传,你将怎样写广告词?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语文教案必备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树教案12-06

语文下册教案12-14

(精选)语文教案12-09

语文《台阶》教案12-19

语文教案[精选]09-24

语文教案【精选】09-27

[精选]语文教案09-09

语文教案[经典]08-31

语文教案【经典】09-23

语文教案必备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必备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理解文章主题,教育学生珍惜幸福生活。

  重点

  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

  理解老一代人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大家知道“地菜”指的是什么吗?对了,就是荠菜。荠菜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们今天的口味,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他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张洁的这篇《挖荠菜》。

  二.作者简介

  张洁,当代女作家,1937年出生于北京,从小被父亲遗弃,靠母亲抚养长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十一位在当代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一.教师范读课文,检查预习

  荠菜蔷薇掰

  琥珀苋菜蒿

  惩罚和煦癖

  二.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写了几件事?

  3.通过记叙这几件事,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答案:

  1.线索是挖荠菜。

  2.写了三件事:童年的悲惨遭遇;童年挖荠菜的美好时光;解放后,与孩子们挖荠菜,吃荠菜。

  3.主题是要理解上一代人的心情,珍惜身边的幸福生活。

  三.怎样理解文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一:作者用对比手法写出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

  文章中,我对“荠菜”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我的心中,荠菜曾经是无上的美味,哇集才是的那种坦然的心情,“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荠菜象征着作者童年时代美好的一切。

  与之明显区别的是:儿女们长大之后,陪同我去挖荠菜,似乎就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了。“等我把一盘佣金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好的荠菜放到餐桌上的时候,他们还是带着那种迁就的微笑,漫不经心的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

  两种对比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隔膜。通过对必须书把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如何看待苦与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动的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我们大家共同思索,探讨。

  对比二:新旧社会的对比。

  作者的一生经历新旧两种社会,就社会中,由于饥饿,作者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不敢回家的经历,表现了旧社会的黑暗。

  新社会,作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新社会的儿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___“和煦的阳光,绿色的田野,就像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的展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的身心全都感到愉快。”这也就是作者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生活。

  通过这种对比,表现了新社会的美好,正因为如此,作者希望下一代能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理解文章中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写法。

  1.文章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先是形象具体的叙事,在叙事的基础上再展开议论。

  这些议论起到了明确中心,画龙点睛的作用。举例说明如下:

  课文的前半部分(第1到10自然段)以记叙为主,生动的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

  课文的后半部分(第11到14自然段)以议论为主,但也是以记叙为基础的。这一部分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继续与孩子们一道挖荠菜时,加上了一点议论,“我明白”他们只是把这当成“一种有趣的游戏”。另一层继续了孩子们长大了吃荠菜时的情形,孩子们的“迁就”“漫不经心的”神情触发了我的感慨,情不自禁的发表了大段的议论。

  本文叙事生动感人,议论深刻入理。作者很成功的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更好的突出了中心思想。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由此,依据文本特点,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以形声字教学为主体,着力体现识字教学的多样化。教学中,将分类识字与随文识字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汉字特点,循序渐进地掌握形声字的造字规律,使学生在情境中识字,在画面中感知,在诵读中理解,在游戏活动中习得识字方法,从而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从喜欢汉字走向自主识字。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趣说话

  1.多媒体出示“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六种动物的图片。激趣谈话:今天,老师请来的几位小客人是谁?你能读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读出名字,出示相应汉字,看字读词。)

  2.结合图片,说话练习。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例如:蝴蝶在花丛中捉迷藏。

  3.过渡:同学们,这些小客人在和我们捉迷藏,它们藏在了一首儿歌里。快来找一找,认识一下它们吧!(板书课题:动物儿歌)

  设计意图: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图片可以直观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遇到感兴趣的图片会积极表达、乐于表达。从而抓住契机,训练说话,既突出动物的主题,又与课文内容建立联系,巧妙地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儿歌,识记形声字

  1.教师范读儿歌,学生找一找儿歌中的动物朋友。学习“蜻、蜓、蚂、蚁、蜘、蛛”六个生字。

  (1)(出示虫字旁的六个生字)学生自由读儿歌,圈画出动物的名称,自己练习读两遍词语。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特点,发现规律。(这些汉字都是虫字旁,表示属于昆虫类,与动物有关。这几个字都是形声字。)

  2. 组织学生展开识记生字游戏。

  (1)找朋友。(老师手里拿虫字旁,学生手里分别拿“青、廷、马、义、知、朱”。口令:我是蚂蚁的蚂,我的朋友在哪里?拿“马”的学生跑过来,并对口令。)

  (2)编字歌。教师示范编字歌的语言形式,再让学生尝试自己编。(出示“蜻蜓”的“蜻”——虫字旁遇到“青”,伸出手来交朋友,“蜻、蜻、蜻,蜻蜓的蜻”。其他生字都用这样的句式编字歌。)

  3.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字卡,引导齐读生字。

  4.学生再次熟读儿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正确认读。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先集中识记虫字旁的形声字,在自主发现中了解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借助游戏,运用有序语言识记形声字,再将生字组词迁移到句子中,尝试读文,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发现汉字的特点,树立归类识字意识。

  三、诵读儿歌,随文识字

  1.分句朗读,画出生字,方法识记。

  (1)齐读第一句。学习“迷”和“藏”。(A.自主选择识记方法。如“迷”字可以猜字谜“蚂蚁搬走大米”。B.扩词。C.读儿歌,学生做动作表演“展翅飞”。)

  (2)齐读第二句。学习“造、食、粮”。(A.采用形声字识字法和部件组合方法,同桌交流。如“粮”字和米有关,所以是米字旁加个“良”。B. 扩词。C.朗读本句,结合图片与生活,说一说蚯蚓和蚂蚁有什么特点。)

  (3)自由读第三句。学习“网”字。(A.朗读,看一看哪个字最有趣。问:你见过蜘蛛网吗?哪位小画家来画一画?指名画“一张网”。B.字理识字:出示“网”字的字理演变过程。组词语:一网打尽、天罗地网。多种形式接读上下句。)

  2.利用字卡,巩固生字。

  (1)小组合作活动:一名学生拿字卡当“小老师”,其他组员抢答字卡上的生字,若有读错的情况,由“小老师”更正并教会。

  (2)开火车游戏,认读字卡并组词。

  3.送字回文,齐读课文。思考儿歌中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4.指名边做动作边读课文。

  5.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6.小组合作表演读课文,集体展示赛读。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有效策略。汉字只有放在具体语境中才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因此,在随文识字中采用丰富多彩的识字方法,再借助做动作朗读、表演朗读等多种形式理解儿歌,巧妙地将识字和阅读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展开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联系生活理解文本内容,激发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与探索兴趣。

  四、指导写字,课堂总结

  1.观察会写字,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字,说说它是怎样写的。

  (1)“间、网”注意门字框和同字框要写得上下一样宽。(写字儿歌:门字框要立稳,上下宽度要一样。)

  (2)“池”字注意最后一笔要舒展。(小口诀:竖弯钩真美丽,长长尾巴翘起来。师生边说口诀边书空关键笔画竖弯钩。)

  (3)“欢”字要注意左边又字旁最后一笔变成了点,右边最后一笔是捺:要写得舒展,还要有轻重变化和顿笔。(歌诀:又字旁,有变化,捺笔要变小小点。学生边说笔画名称,边在书上描红。)

  2.教师着重指导“造、迷、运”。

  (1)明确笔顺:走之旁的字要先写里面,后写走之旁。

  (2)示范书写:学生观察并书空,发现并把握写字节奏。(笔顺口诀:走之旁,真辛苦,先装货物再赶路。)

  3.学生描红,每字对比书写两个。

  4.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又交到了许多动物朋友和汉字朋友,希望大家用爱心对待自己的朋友,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接读板书上的内容“蜻蜓展翅、蝴蝶飞舞、蚯蚓松土、蚂蚁搬家、蝌蚪游水、蜘蛛结网”的情景。

  设计意图:低年级写字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功。教学中,先由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每个汉字书写的注意点,再运用通俗的歌诀帮助学生记忆写字要领,有效增强写字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写字能力循序渐进。结尾处结合板书启迪学生热爱自然、关爱动物,体现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着力体现“三重”,即重归类、重情境、重方法指导,真正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在快乐活动中识字。

  1.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有机结合。本课的识字任务是12个,根据文本特点将其分为虫字旁的形声字和其他生字两部分进行分类教学。先让学生结合生动有趣的图片认识动物,发现虫字旁的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并以此为出发点习得了识字方法;再结合多种形式朗读儿歌,落实其他的识字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归类识字的意识。随文识字时,汉字在文本中时而跳脱,时而融进有趣的语句,深深吸引着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识字课的效率。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低年级教学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符合年龄特点的识字游戏与朗读活动。因此,在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图片,创设情境,运用“谁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激发表达欲望;在随文识字过程中,以多种游戏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指导写字环节中,采用通俗易懂的编歌诀方法让学生轻松掌握写字要领。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童话故事对高尚友情的赞美,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拟人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教法学法

  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句子,通过反复朗读,感受童话的思想美、意境美,突破重点。

  2、“乐学”学法设计:参与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读准字音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树(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 ) 。她四处寻访,问了( ) 、( ) 和( ) ,知道( ) 。于是,鸟儿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

  二、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小鸟和树是好朋友呢?体会“天天”的含义

  三、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文中的四组对话。

  学生读书,用线画出对话的内容。

  四、品读对话,潜心感悟。

  1、学习第一组对话

  (1)指名读,体会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

  (2)同桌练读小鸟与大树的对话。要求读得有感情。

  (3)重点练习读“我明年一定回来”。

  (4)男女生合作读小鸟与大树的对话。

  2、学习后面三组对话

  (1)四人小组自主学习三组对话:分角色读、表演读。

  (2)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那只小鸟,你会怎样想?

  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其他同学评议,看看透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3.去掉提示语,再次练读

  4.找出鸟儿两次寻找树的句子,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五、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抓住两处“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让学生想象小鸟对大树说的话。

  六、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

  我想对小鸟说……

  我想对大树说……

  我想对伐木人说……

  我想对作者说……

  七、诵读课题,渲染气氛。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课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课题)。

  八、推荐课外阅读

  推荐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其他作品。

  九、作业

  必做:完善课堂小练笔。

  选做:写《给小鸟的一封信》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选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及形象贴切的比喻、拟人句,并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前学习活动

  1.摘录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和描绘冬天的诗文或名句;

  3.反复朗读课文,能读出感情并体会语言的精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起北国的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怎样的画面呢?(学生畅所欲言: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等萧条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去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①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这个特点能从哪些景物上感受得到?

  ②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写景是按照一定顺序的,你能理清写景的层次吗?

  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三、研读赏析

  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可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赏析文章,品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色。

  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教师提供示例。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还原到课文中,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妙处:

  (一)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划线的词语好在哪里。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无情物,作者却说它们“睡着”,还能被春风“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灵性,把这一个老城写活了。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着一“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两个“卧”字,与前边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传神地画出了小村庄和小雪的神态,就好像它们都有灵性一样。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三字将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样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仍然充满着春意。

  (二)精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然后把这段文字背诵下来。

  这一题主要训练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发现美,理解美的`所在。

  这一段写雪后的小山,有很多准确生动的语句。如“看吧”一语,好像把读者置身于作者的情境中,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不说树尖上落满了雪,而说“顶着一髻儿白花”,紧跟着又比作“日本看护妇”,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诗情画意。又如写薄雪“害羞”的情态,写露出“粉色”容颜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们娇美的情态和小山秀丽的景色。

  (三)阅读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这一题主要是积累语言材料,由学生自由完成。

  (四)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和《春》的比较,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2.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归纳五点:a.细致观察b.抓住特征c.按顺序(不同角度)d.运用修辞e.情景交融

  五、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白马湖之冬》,和本文进行比较鉴赏。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结构比较简单,说明对象特点突出。它充分地体现了说明文的平实准确的特点,又不乏生动活泼的描绘,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体会其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教学目的:

  1.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师生交流有关作者的信息,从认识作者引入新课。(可事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布丰的资料)

  教师归纳:

  布丰(1707~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驯(xùn)良矫(jiǎo)健蛰(zhé)伏苔藓(táixiǎn)缨(yīng)

  2.教师范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2)松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松鼠总的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还要安排好顺序。课文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概括各部分具体内容,设计精练的板书。

  2.各小组展示各自的板书,并说明设计理由。(此部分其实是交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培养其归纳能力,教师适时点评,不必过细分析)参考板书: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

  作者在非常细致地观察研究松鼠一举一动的基础上,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例如:

  描写它的漂亮:“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

  形容它的性格:“驯良”“乖巧”“机警”“警觉”

  描写它的活动:“歇凉”“练跑”“玩耍”“躲”

  描述它的.精明能干:“搬”“放”“编扎”“挤”“踏”

  它的生活和居住情况:“又干净又暖和”“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它的心理和语言:“不敢下水”“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五、作业

  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完成一幅画,要体现松鼠的特点。(或漂亮、或驯良、或乖巧)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文章紧紧围绕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来进行说明。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内容,来领会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顺序,选取典型的材料体现事物特征的。

  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2.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用“漂亮”“驯良”“乖巧”来形容松鼠,能否将这几个词语的顺序打乱?为什么?

  3.熟读课文。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此部分侧重于讲清楚如何安排说明顺序:总括特点—具体介绍—补充说明)

  4.每位同学从松鼠三个特点中任选其一,用第一人称来介绍松鼠。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各组推荐一名上台表演,可适当配合动作,力求体现松鼠的特点。

  5.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认为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可结合平时你所接触到的科普知识来谈。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平时学生写有关动物的说明文时,总是容易写成记叙文,往往只写出了他们所接触到的小猫、小狗之类的个性,而未能体现其共性。而《松鼠》是一篇很好的范文,通过学习课文可借此帮助学生写好此类说明文。

  教学步骤:

  1.找一篇写小动物的作文(文中以记叙为主,通过描写有关小动物的一件或几件事,来突出所写动物的特点,类似于写“我们家的小花猫”等),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2.读完两篇文章以后,你感觉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小组讨论归纳两篇文章的异同。可分别从文体、写作手法、选材、文章结构安排、写作顺序等方面进行比较,尝试设计一个阅读比较图表。

  4.学生展示各组设计的比较图表,相互评价,互相补充。

  5.通过比较阅读,你觉得要写好有关动物的说明文应当注意些什么?

  6.仿照课文《松鼠》完成一篇写动物的说明文。

  【资料整合平台】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儿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的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语文教案 篇6

  ——采用“异步渗透识字法”

  基本教法:阅读课文的识字教学,执教者采用“异步渗透识字法”,即识字教学的“四会”分四步在语言环境中进行。第一步侧重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拼音能力,自己读准字音;第二步侧重在阅读课文中理解字词义;第三步侧重通过指导书写与书写练习掌握字形;第四步在综合练习中侧重在字词的运用。但,各步之间有机渗透,不截然分开。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大雁”,让学生读准“雁”(y2n),然后打出幻灯——大雁投像,教师简介大雁的外形特征,它是一种侯鸟。

  评析:揭题中,在读准“雁”的字音后,介绍大雁的有关知识,这就是在读准字音时有机地渗透字义教学。

  二、预习课文。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拼音能力自己去读准全部生字的字音,并读通课文。给予自读课文5~7分钟时间。

  (1)读准生字字音,对读错的字音进行强化矫正。如:

  “往”(w3ng),第三声读音要到位。

  “一群”、“一会儿”、“一字”的三个“一”,根据语言环境要变调,初步教给变调规则。

  “一会儿”的“儿”,在这里要读轻声。

  (2)读通课文。看生字回到课文中,有否读准字音。强化课文中“,”、“。”的语气停顿时间。

  评析:这一步教者重视拼音能力的迁移,侧重读准字音,采用边看汉字边看音节读出字音的方法。这一方法体现在读准字音中渗透字形;在读准字音后,生字回到课文中去巩固,体现整体性识字原则。

  三、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意义。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和指导学生观察幻灯上投影——大雁飞翔在课文插图后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为什么大雁要在这个时候往南飞?(引导理解“来”、“凉”两字意思,对“来”与“去”、“凉”与“冷”作字义的比较。

  指名学生读:“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然后提问:

  (1)读读这个句子,看看插图,“一群大雁”的“一群”是多少只?(学生甲说,我从图上看出一群是七只,学生乙说,不对,“一群”不一定是七只,是很多只。教师引:“一群”,正确地说应该是多少只呢?老师给大家举例:“一群小朋友在玩耍。”“一群小鸡在寻食。”“一群羊在山坡上吃草。”这些句子中的“一群”是多少只呢?经过老师启发后,这个班的一名优等生发言:“‘一群’,‘七只’不准,‘很多’不够明确。应该是三只以上的数字。”老师表扬他肯动脑筋,是“最佳发言”。)

  (3)句子中“往南飞”的“往”,谁能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说说。(往——向(xi2ng)、朝(ch2o)“往南飞”的“往”与“来来往往”的“往”意思是不是相同?(“来来往往”的“往”是“去”的意思。)

  (4)“一群大雁往南飞”的“南”,谁能在黑板的挂图上指出“南”的方位。课文中的插图大雁飞的方向是往南吗?(插图是往“西”飞的。)

  (5)“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两个“一会儿”说明大雁飞行时队形怎样?(大雁的飞行队形不断在变化。教师并用幻灯动片片基在投影上表示大雁飞行的队形在不断的变化。那么,“一会儿……一会儿”表示前后间歇的.时间多长?(间歇的时间不太长)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进一步矫正“往”。三个“一”的读音。)

  评析:这一步侧重理解字词意义,而字词教学在课文的整体中进行。这样,通过教学既理解了字词意义,同时也读懂了句子。并在字词意义的理解过程中巩固了字音,渗透了字形。

  四、指导书写和书写练习。

  教师教学“雁、往、群、排”四个字的部首名称。“(厂字头),(双人旁),(羊字旁),(提手旁)”。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全部生字:“雁、群、往、儿、排”后问:哪几个生字的字形你已经记住?是怎样记住的?哪几个有困难?动脑筋怎样把它们记住?(前后座四人小组讨论,启发学生运用已学习过的八种识字方法——数笔画法、分析结构法、部件法、象形法、比较法、联想法、猜谜法、编儿歌法,提出自己识记生字的思路。)

  指导书写,不平均使用力量。“排、群、往”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选“排、群”,指导在田字格上书写。“排”,左边占1/3格;“群”左右各占1/2格。

  书写练习(5分钟)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

  (1)听写生字。中下类型学生四人到黑板上写,其余学生把生字写在“听写本”上。

  (2)朗读课文(检查“,”、“。”号的语气停顿时间是否对;生字字音是否读准确、到位)。

  二、填空练习

  秋天来了,天气(),树叶(),菊花(),大雁()

  三、口头扩词练习

  群——一群、群众、合群、羊群

  往——来往、往来、往东、往西

  排——排成、排队、排长

  口头词语搭配练习:

  一群(大雁)一群(小孩、小朋友)

  一群(山羊)一群(小蝌蚪)

  小红一会儿(唱歌),一会儿()

  小玲一会儿(),一会儿(笑)

  四、看图说话。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意思。(这一环节的要求是促使学生把学过的生字、新词在口头中正确运用。)

  五、你喜欢大雁吗?为什么?

  六、默写课文(包括标点)

  评析:以上五个过程,是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和思想教育,但侧重在字词的口头运用。

  总评:低年级阅读课文的识字教学,目前有的老师仍采用“同步教学法”,而王老师迥然不同,采用“异步渗透法”。根据评者去该班实地了解,采用这一教法后,生字“四会”要求落实,阶段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效益高;既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本课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中的药房是什么。

  2.过程与方法:并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不要歧视艾滋病患者,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故事中人性的善良和伟大,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懂得珍惜生活的美好,并对周围的人回馈关心和爱护。

  教学重点:

  感受伟大的友情给一个人的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德诺妈妈的话,真正体会这种伟大、无私的友情。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艾滋病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 学 程 序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红丝带(关于艾滋病的标志),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关爱艾滋病患者的标志。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全世界的人都来关心爱护艾滋病患者。

  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关于艾滋病的.知识,教师相机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读文,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圈出生字,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

  (1)个人自学。

  (2)同桌间汇报。

  (3)关注字词在这一课中的意思。

  3.做课后习题(一)。

  4.指名读课文,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5.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6.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下节课文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三、作业:

  写生字。

  熟读课文,画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读题、回忆。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生命的药方》。上节课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生命的药方是什么?

  默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句来理解。

  二、品析课文

  这里生命的药方是什么?默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句来理解。

  三、交流自学的感受。

  1.(1)第8自然段。

  (2)读一读,德诺妈妈的话。

  (3)重点体会生命的药方是什么?感受“泪如泉涌”。

  2.为什么德诺是孤独的?

  (1)快速默读用“------”画出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第一句话。

  a.指名读。

  b.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非常孤独,非常无助?

  3.虽然他是不幸的,伙伴们全都躲着他,但他又是幸运的。你又从哪看出来的?

  如果你是德诺:

  当你身患严重的疾病是一种什么感受?

  难道你真的不怕被传染吗?

  面对不幸染上艾滋病的德诺,作为他唯一的伙伴,艾迪又是如何做的呢?

  4.自由再读课文画出艾迪是如何给他快乐,给他友情,使他因为有艾迪而满足的。即求医过程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5.四人小组交流。

  出示要求:

  (1)读画出的句子。

  (2)说说自己的感受。

  6.全班交流出示有关句子:品读,引导体会情感。

  7.师小结:德诺得病是痛苦的,但艾迪给他的帮助与关怀,使他离开人世时依然快乐!这怎么不让德诺妈妈----“泪如泉涌”。好动情地说……

  课题不单单指艾迪为德诺寻找(指板书:治疗艾滋病的药方),还指艾迪给了德诺(指板书:医治心灵的药方),那就是(友情),是这份友情让德诺感受到了(快乐),不再(孤独)。

  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球鞋。他说……过渡:德诺还有两个心愿,希望我们帮他实现。你愿意吗?

  四、作业

  请为我写一封感激我的好朋友艾迪的信。谢谢!

  请把我与艾迪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听,让爱温暖更多的人。

  放手让学生自学,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互帮互学。

  抓住重点词和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引导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从感悟交流中实现与文本、与文章主人公的对话。

  结合课题深入延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朴、峻”等7个生字,会写“雄、朴、旬”等10个生字。

  2、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表现在哪里,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丽江古城自然景观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新词,利用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自由读课文说说丽江给你留下的印象。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意大利有一座水城——威尼斯闻名于世,在我国云南也有一座高原水城,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我们东方的'威尼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丽江,去领略一下那里独特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当中的重点词语,指生读、齐读。

  3、指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丽江的哪几个景点?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

  2、师生交流。

  四、再读课文,重点探究。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丽江的风景。

  2、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地说说读这段的感受。

  3、请带着赞赏的语气读一读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好一个丽江城!真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围绕着神奇而美丽,作者重点带我们游览了哪两个景点呢?

  下面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古城!欣赏那千年古城的神韵!

  (一)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介绍了丽江古城的什么特点。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古城的神奇而美丽,边读边把它画下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丽江古城是高原姑苏图景?这幅图景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你的想象,还有搜集的图片,谈一谈。

  (3)配乐朗读本段,感受丽江的美丽与神奇。

  (二)学习课文5自然段

  走出古城,不远处就是玉龙雪山,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雪山的美景吧!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2)汇报交流,深入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说一说丽江还有哪些迷人的景观?

  (2)除了书上所说的,你还知道丽江有哪些迷人的风光?

  (四)学习最后一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月色中的古城给你什么样感觉?

  (2)指名说并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出示过渡句,体会其作用

  (1)作者为了把这么多美丽的景点详略得当地写出来,在景点与景点过渡的地方,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句式,请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理解句子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各归纳或启示了什么?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读。

  三、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同学们,今天作者带我们游览美丽的古城——丽江,请用自己的话来赞美一下丽江?

  四、布置作业

  如果让你给丽江做宣传,你将怎样写广告词?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