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教案

时间:2024-08-27 08:48:02 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科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科学教案

六年级科学教案1

  教师要牢牢抓住科学课堂这个主阵地,以教材为依托,基于学生的经验,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和使用教材,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下面为大家分享六年级科学教案,欢迎参考!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 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六年级科学教案2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六年级科学教案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是纳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六年级科学教案4

  消失了的恐龙

  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

  教学步骤: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恐龙和其他灭绝及濒危动物资料。

  1、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2、搞一个恐龙博览会。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

  如有条件,教师最好课前制作好样品。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3、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4、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六年级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搜集和整理资料,能预测结果并进行验证。

  2、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3、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录像(交响乐合奏、自制乐器演奏)、橡皮筋、吸管、树叶、尼龙线、金属管、金属片、玻璃杯、易拉罐、剪刀、胶水、细线、直尺、队鼓、锣、钗、三角铃、口琴、塑料泡沫颗粒。

  教学重点:

  知道有关声音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会动手制作、改进并演奏简单乐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主题。

  1、(播放视频课件)利用多媒体再现优美的合奏场景和旋律,帮助学生感知乐器的类型及其不同的音效,激发学习兴趣,揭示“大家动手做乐器”的单元教学主题。

  2、羡慕这些演奏者吗?我们也用自制的乐器来办个音乐会,好不好?

  教师板书课题。

  二、确定目标。

  1、师生交流。

  你都知道哪些乐器呢?

  学生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给这些乐器分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

  2、拓展视野。

  教师此时向他们提供一些自制乐器的品种,供他们参考、选用,从而确定制作目标。同学们可以模仿已有的乐器,也可以自己发明一种乐器。

  教师展示自制乐器的图片。(图片展示:吸管风琴、铁管编钟、土琵琶、柳笛等。)

  3、确定目标。

  同学们中间有会演奏乐器的吗?

  本单元,我们将自制一种简单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一首乐曲。请大家讨论,准备做哪一种乐器呢?

  小组讨论,将确定的乐器名称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请各组汇报自己的乐器名称。

  三、可行性分析

  1、制作乐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否则,是不会成功的。想一想,我们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写在“科学资料本”上。

  小组讨论后认为,制作“可乐音乐罐”这件乐器,需要这些条件(教师帮助归类、板书):

  ①样版:别人做过这种乐器没有?我们可以参考的品种有哪些?

  ②工具和材料:铝易拉罐、吸管、直尺、小刀、剪刀、胶布

  ③知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怎样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④技术:会在易拉罐上挖孔

  ⑤经济:买七个易拉罐饮料

  还有一个方面,也决定了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小组怎样合作才能成功?

  想一想,制作自己的乐器,我们已经具备了哪些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有哪些?

  如果有些困难是无法解决的,那恐怕得重新确定制作目标了。预测一下,制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困难吗?

  下一节课我们首先解决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知识上的疑惑,希望大家课后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制订计划

  1、设计说明

  指导学生以“路线图”的形式描述小组行动步骤,绘制乐器结构图、确定制作工具与材料,明确组员的责任分工。教师在各组计划的基础上拟定班级行动步骤。

  二、模拟课堂

  1.画小组路线图

  师:在动手制作之前,我们要做哪些事?请用“路线图”的'形式把小组的工作步骤画出来。(如果同学们没有接触过“路线图”,则教师要呈现下图,供学生参考借鉴)

  “可乐音乐罐”制作小组行动路线图

  (为便于相互观摩、评价,要求学生将路线图用彩笔画在两开左右的大白纸上。)

  生:(讨论、绘图,然后集中展示各组的路线图。)

  2.画班级路线图

  师: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各组有哪些相同的步骤?

  生:都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还有怎样调整乐器的音调。

  生:都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分工。

  师:有些步骤是共性的,如解决这几个知识点的疑惑;有的步骤是具有个性的,各组之间不一样,如组员的分工、准备的工具与材料等。对于共性的步骤,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全班一起来解决;个性的步骤,由各组分头行动。(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板书下图)

  全班行动路线图

  3.绘制乐器结构图

  师:请同学们将准备制作的乐器画出结构图,要在图上标明所需要工具、材料及数量。(教师在银幕上呈现一幅乐器结构的样版图)

  (学生合作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六年级科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应该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的见解。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

  5.通过认识有代表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的化石。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下面内容选择学习)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案《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化石)》。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习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

  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手段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龙。

  长着相对扁平,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习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习性有关。

  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子吃粮食、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⑶性情不同,鹰凶猛,鸽子温顺。

  3.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

  ⑵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

  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代表展示图片,讲解交流。

  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六年级科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弯曲,了解物体受力后产生的变化。

  2. 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

  3. 通过实验、讨论、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1. 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实验过程的操作方法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

  教学难点:

  1. 考虑不同材料对弯曲的抵抗能力的差异。

  2.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考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物品受力造成的变形,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二、探究(25分钟)

  1. 通过实验探究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选择不同材料,探究它们的强度和抗弯曲能力。

  3. 学生要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总结(10分钟)

  1. 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弯曲抗力不同?

  3. 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和结论。

  四、练习(10分钟)

  1. 跟学生一起做几个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在家里或学校里寻找一些具有抗弯曲能力的物品,并记录它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总结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究能力。但是,这节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思考不同材料对弯曲的抵抗能力的差异,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实验和探究中逐渐形成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同时,这节课的练习部分可以加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六年级科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教学难点:

  能找到改变乐器发声的响度与音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和兴趣。

  二、动手制作。

  1、选择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

  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3、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4、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总结。

  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第二课时

  一、检查同学们的准备情况

  ◆模拟课堂

  师:同学们的.工具和材料都带来了吗?

  (如果有没带齐的情况,则在批评之后,安排他们:

  1、向其他小组借同类材料;

  2、教师帮助他们在实验室里寻找替代材料;

  3、临时更换可制作的乐器。)

  二、提出制作要求

  ◆模拟课堂

  师:制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团结合作,井然有序;

  2、专心致志,不要大声吵闹;

  3、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

  4、注意安全,有紧急情况马上汇报。

  5、节约时间。

  三、同学们分组制作乐器

  ◆模拟课堂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术上的帮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一些数据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避免他们走太多的弯路。如:

  四、调试乐器

  ◆模拟课堂

  师:如果有提前做完的,就尝试演奏并调试自制的乐器,使它能真正奏出一首简单的乐曲。

  如果一节课还没有做完,下课后或放学后,接着把它完成。

  下节课我们将举办自制乐器演奏会,请同学们做好准备。

六年级科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读“区、尤、其”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区”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3.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4.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黄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拟人、比喻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阅读、分析、理解课文,结合图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并且培养对黄山的向往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朗读指导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

  想象感悟法、圈点批注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黄山的视频介绍、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黄山奇石的.照片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黄山奇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生趣,初始黄山

  视频展示

  1.教师播放有关黄山介绍的视频。(其中有黄山奇石)

  2.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说说感受。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课前通过大家搜集的资料,我们已经知道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黄山的奇石。

  二.揭示课题

  1.师生一起板书。

  2.全班美美地读读课题。

  3.释义“奇”: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三.教师小结

  一个课题就吸引了我们全班的眼神,那么课文又介绍了哪些奇石呢?哪些奇石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赶紧去文中看看吧!

  初读课文,感知黄山

  一.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度的字词可以多读几遍。

  2.用“______”划出文中写了几种黄山奇石。

  二.生字学习

  出示生词:

  1.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2.教师打乱生字卡片,小火车读。

  3.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的字?

  1.自由读。

  2.小老师领读,教师相机正音。

  3.巧记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加点字的?

  4.读读原句:你能找出原文中的句子读读吗?

  三.整体感知

  1.课文一共写了几种黄山奇石?

  【归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2.这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1)指名读。

  2)提醒笔画“尤”、“其”:这两个字的哪些笔画需要相互提醒?(提醒“尤”字没有撇)

  3)书写生字“尤”、“其”:教师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齐读。

  四.教师小结是啊,多么秀丽神奇的怪石啊,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描写这些石头的呢?让我们继续跟课文进行交流。

  细品课文,欣赏奇石

六年级科学教案10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

  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

  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

  师问:

  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

  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

  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

  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

  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发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制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六年级科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 师: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六年级科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观察美丽的晶体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六年级科学教案13

  过程与方法:

  ●能够自觉地开展一些保护生物的宣传活动和实践活动。

  ●能够做一个简单的生态瓶。

  科学知识:

  ●知道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了解桑基农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本节课的课题,并问:“谁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生态平衡?”

  二、新课

  1、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师讲述:生态系统是指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出示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生态系统。

  2、制作生态瓶

  (1)鱼缸养鱼。

  (2)种小草

  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种方式进行,并记录生长过程。

  同时各小组讨论:

  A不给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鱼到鱼缸里,情况会怎么样?

  B不打开瓶盖,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C鱼缸和鱼缸里的东西、瓶子和瓶子里的东西是如何模拟一个生态系统的?

  D各小组进行讨论,并全班汇报。

  3、生态平衡对人类的重要性

  出示P38页的三幅图。讲述在日常生活中,生态平衡经常遭到人为的破坏。这三幅图片都反应了人类在破坏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会有什么的变化?

  各小组讨论并汇报。

  请同学们阅读P39和资料并讨论问题。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并回答。

  读活动记录上和图表,说说你对鹿和狼的关系的看法。

  4、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1了解各种动植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2师讲解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及我国怎么保护珍稀动植物。

  3请学生们说说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生态平衡。

  4师介绍生态农业和蓝色农业,并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它们意义。

六年级科学教案14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教学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教学步骤:

  1、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

  2、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4、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5、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6、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7、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8、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9、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六年级科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断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2、能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3、愿意倾听其他同学对于月相变化原因的观点和评述。

  二、教学准备

  大白纸、记号笔、黄色乒乓球、台灯、铅笔、粉笔。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满月、凸亏月、下弦月、残月这八种典型月相的图片,让学生根据从农历初一开始出现的顺序排列。

  (2)提出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2、形成研究假设

  (1)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月相每个月重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让学生在班上汇报自己的想法。

  (3)把学生按照不同的解释分成小组,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作出一个示意图。

  在绘制示意图之前,为了让不同学生画的示意图能够被相互理解,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①示意图要表示出从北极俯瞰时,地球和月球的'位置;

  ②当月球处于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所出现的月相。

  ③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方向

  (4)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示意图。其他的学生可以针对示意图提出疑问并要求解释。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设以及针对各种假设存在的疑问。

  3、设计模拟实验

  (1)让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设计出一个模拟实验来检验示意图中展示的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用什么来代表示意图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

  ②怎样表示月球绕地球的运动?

  ③怎样观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时出现的月相?

  (2)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准备试验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课时

  1、进行模拟实验

  (1)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假设分成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2)教师巡视、指导不同小组进行实验的情况。

  2、汇报实验情况

  (1)让各组学生汇报模拟实验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他们回答:

  ①在实验中你是怎样让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时候,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这时对应的日期应该是什么时候?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

  ③在你的模拟实验中月相变化的顺序和我们实际观测到的月相变化的顺序是不是一致的?

  ④根据模拟实验的情况,你认为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正确,你的根据是什么?要怎样修改?

  3、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1)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交流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2)让学生思考:如果月球绕地球运动的方向反过来,对于月相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4、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图。

【六年级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1

[精选]科学教案08-28

《种子》科学教案09-30

昆虫科学教案12-15

(集合)科学教案11-05

(优选)科学教案11-11

科学教案【精品】10-04

科学教案[优秀]10-17

(精品)科学教案09-04

(精品)科学教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