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27 08:23:57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②: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数有:40 80 120 ,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 60 90 120

  40的倍数:40 80 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0的倍数,从而发现它们有公有的倍数120,看来是真的不行。

  [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找法的多样性,并注意找法的优化,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优化方法。]

  2.师:咱们换一个数试试。一组60分钟回来一次,一组90分钟回来一次。请同学们再来证明一下。

  学生验证

  学生汇报。

  生:60的倍数有:60 120 180;90的倍数有:90 180。所以在180分钟时它们会相遇。

  师:恩,还是不行,我们发现60和90也有公倍数。

  3.师:那是不是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例如17和18的公倍数就是它们两个数的乘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任意两个数都有公有的倍数,也就是公倍数。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例1

  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例2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三、编排特点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注意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如,众数的含义就是通过与平均数的对比来认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本单元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

  四、具体编排

  例1

  编排思想:

  >创设舞蹈比赛选拔队员的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呈现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全班的交流,教师进行总结,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给出众数的概念,突出其特点。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一组数据的极差和均匀程度分析怎么确定身高,再汇报交流。

  >给出众数概念后,注意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进而理解为什么用众数来确定队员的身高,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

  做一做

  编排思想:

  >呈现学生视力分布的数据,整理和描述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不同特点。

  >安排调查学生视力的实践活动。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平均数和众数的应用。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汇报交流。

  >根据中位数和众数来分析学生视力的分布情况。

  >第3小题,可开放,学生能说出道理便可。

  >第5小题,要真正搞一次实践活动,进行数据分析。

  练习二十四

  第2题,虽然两名队员平均成绩一样,但是甲队员的成绩分布更稳定、均匀,更适合参加比赛。

  第4题,通过整理数据让学生理解: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只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第5题,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第6题,进一步感受众数在统计中的作用,体验统计在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例2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比较均可。

  >比较的问题可多样,如增减变化情况和相差情况等。

  >注意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让学生回忆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教师归纳画图的方法和规范性。

  >结合回答问题认识统计的意义。

  做一做

  编排思想:

  通过回答问题,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便于比较两种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差异性。

  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学会分析数据,通过比较发现:两人成绩总体上都在上升,但是李欣是稳步上升,刘云则波动较大,不稳定。由此可预测比赛成绩李欣可能好于刘云。

  练习二十五

  第1题,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男生和女生都在增高,但13岁后女生趋缓。

  第2题,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统计在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第4、5题,面对不同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体验统计在决策中的重要价值。

  五、教学建议

  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统计量的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意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如教材第122页例1要解决“挑选身高是多少的队员参赛比较合适?”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选用合适的统计量来描述15个候选队员的身高的集中情况,教材先让学生用平均数、中位数来描述,发现不能很好地反应身高的集中趋势,然后引出众数,由此体会众数的特点: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且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此时用该数据(即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教学时则可按此思路帮助学生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

  3.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你们准备如何收集数据;用什么方法展示数据;哪些数据经常出现;数据反映出什么趋势;从这些数据中能得到什么结论;从这些结论中能预测到什么等等。

  4.适当把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要求。

  关于选择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有时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只有合适与否的问题。因此要开放些。注重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对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解,淡化纯数值的计算。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物体外部所有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 能正确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

  [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主探究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与理解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及计算表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方体、长方体表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的附页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

  S = a2

  2. 请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正方体有几个面?

  (2)有什么特征?

  (3)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

  3. 这节课让我们学习有关求正方体面积的知识。

  4.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面积

  【说明:让学生回忆有关正方体特征的知识,承上启下引导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一)正方体的表面积。

  1. 小胖将一个棱成为5厘米的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切开,得到一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2. 先仔细观察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然后回答问题?

  (1)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是由六个什么形状的面组成的?

  (2)这六个面的形状都相同吗?

  (3)面积都相等吗?

  (4)面积的总和是多少?

  这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6个正方形的面,它们的形状都相同,面积都相等。

  面积的总和 = 6 × ( 棱成 × 棱长)

  = 6 ×( 5 × 5)

  = 150( cm3)

  3. 正方体有六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面,六个面的面积总和称为正方体的表面积。

  4. 小结。

  【说明:充分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小组合作,主动探究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练一练:

  (一)求下面正方体的表面积?

  1. 正方体的棱长为6dm,求它的表面积。

  解: S = 6 a2

  =6×6×6

  =216(cm2)

  答:它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厘米。

  2. 正方体的棱成为7cm,求它的表面积。

  一、探一探,练一练:

  1. 下面哪些图形能沿虚线相折能围成正方体?先想一想,再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试一试。

  2. 请学生把附页上的图形剪下后,先估测,然后拼一拼,看看是否能够围成正方体?

  3. 交流讨论。(课件演示)

  其中:a、c、e、f这四幅能够拼成正方体。

  b和d的图形不能拼成正方体。

  4.小亚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了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并且将它的表面涂上了红色。

  (1)三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2)两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3)一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4)没有面涂上红色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有多少个?

  5. 学生讨论交流,请学生可以用小正方体搭一搭,找出规律。

  6. 利用课件反馈。

  7. 小结。

  【说明:这里的正方体的展开图并不是这一节的重点,只是为了能帮助学生推导出表面积,并相应地积累空间经验,并在思路上能从“立体”--“平面”--“立体”。第4题计数时要讲究策略:三面有颜色的在八个角上,共8块;两面有颜色的在各条棱上,每条棱上只有1块,共12块;一面有颜色的在6个面的中心,共6块;没有颜色的,只有1块,在“中心”。】

  五、巩固练习:

  (一)看图练习:

  1. 下面的正方体的棱长为5m,先求它的表面积,再求体积。

  2. 下面正方体的棱长为0.7dm,先求它的表面积,再求体积。

  3. 下面图形中哪些能围成正方体?哪些不能围成正方体?

  (二)拓展小练习:

  1. 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 做一个棱长为7dm的正方体无盖木盒,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

  3. 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的小铁筐,在外面贴上手工纸,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手工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4. 用3块棱长为3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面积减少多少平方厘米?

  5. 做一个正方体的玻璃金鱼缸,棱长为80厘米,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

  6. 正方体的棱长是6cm,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比较,情况怎样?

  7. 一个棱长为4厘米的正方体,在它的角上挖掉一块棱成为2厘米的小正方体(如下图),它的表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增加、减少、相等还是无法确定?

  8. 小结。

  【说明:通过练一练和拓展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六、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五年级数学教案4

  1、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概括和归纳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能够正确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加以正确运用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难点,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学生在找数——观察——讨论——验证——归纳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3、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经历探索并掌握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学习难点:发现概括出3的倍数特征。

  4、教学过程

  4.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游戏复习、设疑导入

  (一)游戏复习、激发兴趣

  同学们,请举起你们的学号给老师看一看,每个人的学号里都隐藏着数学奥秘!(课件)孔子有句话“温故而知新”,根据老师的指令请中奖学号起立,高高举起你的学号,看谁反应快。小组同学判断,准备好了吗?

  (课件2的倍数)第一次中奖学号:是2的倍数起立。采访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2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2、4、6、8的数)(课件5的倍数)第二次学号中奖:是5的倍数起立。再采访一下: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课件5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或5的数)

  小结:看来,快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秘诀是,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就行了。(课件圈出个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中奖学号游戏中复习旧知,为新知做好准备。】

  第三次学号中奖:是3的倍数起立。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家来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如何快速地判断出是不是3的倍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2【活动】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百数表,请在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圈起来。

  2、学生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投影学生圈的百数表,并不断完善。

  3、观察3的倍数,猜想一(横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仔细观察这个百数表。猜想二(斜着看):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看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行吗?

  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活动3【讲授】学生摸索,教师讲解归纳

  (三)举例验证规律

  师:咱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只适合100以内的数吗?能推广到更大的数吗?

  小组合作学习二:验证、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举例

  各位上的数的和

  是不是3的倍数

  验证摆出的数

  是不是3的倍数

  两位数:

  48

  4+8=12

  √

  48÷3=16

  √

  37

  3+7=10

  ×

  37÷3 有余数

  ×

  三位数:

  四位数:

  2、小组再次讨论总结。

  3的倍数特征:

  (四)、总结规律

  下面小组的验证是否正确?

  看来,通过我们的发现,进一步验证,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是(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注意】:与2、5的倍数的特征不同,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任何数字。

  【设计意图:汇报验证结果形成共识,得出结论。让孩子们验证此规律在100以外的数是否适用,体会“特殊—一般”的研究方法,培养孩子们研究数学的科学性和思维的严谨性。体会发现—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活动4【练习】三、闯关比赛:

  闯关比赛:

  3的倍数的特征相信你们已经掌握,闯关开始了,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手势判断。

  92 654 7203

  71 164 20__

  老师质疑:7203为什么是3的倍数?如果打乱一下顺序,这个四位数还是3的倍数?你们有什么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设计意图:换位探索——引导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第二关: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一个数,组成三位数并且是3的倍数。想想共有几种填法?

  老师质疑:一共几种填法?有什么规律?(只要相差3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到多角度思考问题,答案不唯一,纠正自己的认识,学生学以致用,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活动5【测试】师生闯关

  第三关:师生闯关:

  同学们,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一下。请学号1-9的同学上讲台,赵老师没有学号,用0代替。和你们一起组成10位数,看看这么大的数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请看,老师取走一个数,(9)这个9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再看,老师再取走一个数,(6)这个8位数还是3的倍数吗?

  猜猜看,这次取走哪数,(3)这个七位数还是3的倍数?

  你们有什么发现?(划去单个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你能快速发现下面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想好就起立。98763963

  【设计意图:发散练习:学生体会划去的数字是3的倍数,剩下的数还是3的倍数。】

  第四关:猜猜中奖学号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2、3、5的数的倍数特征,看见今天最后一次中奖学号是谁呢?同时是2、3、5的倍数的学号。(30)老师期待下一个中奖学号就是你。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所学2、3、5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自己的学号里藏着的数学奥秘】

  活动6【作业】延伸和总结

  四、全课小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在课结束前适时总结,重在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一些研究的方法,使孩子们掌握一些“学法”。】

  五、作业(课后延伸)

  课后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探索研究9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把这种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年级数学教案5

  第5单元简易方程

  第11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70~72练习十五第3~5、10~12、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规范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方程的过程,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练习讲解。讨论交流,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关于解方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

  1.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a+24=73 4x =36+17 23÷a>43

  x +84 3x +4y=8 48÷a=9

  2.后面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42—98(x =57,x =135)(2)5.2—x =0.7(x =4.5,x =8.8)

  (3)4x—7=21(x =7,x =8)(4)5(x —l)=25(x =4,x =6)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1)出示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2)教师提问:你们能从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

  (3)学生总结题目中所给的信息,然后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讨论,将自己的答案与小组中其他的成员核对,改正错误的答案。

  2.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1)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2)教师分析:由题可知,第一个图是一个长方形,已知宽和周长,求长是多少。这个题就要借助我们之前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3)指名学生列式并求解:2(5+x)=36,解得x =13。

  (4)从第二个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第二个图中所给出的信息是儿童的人数是成人人数的3倍,而儿童和成人的总人数是80人。

  (5)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拓展

  1.巧设相邻的自然数

  出示题目上:三人相邻的自然数的`和是57,这三个自然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思路导引:

  ⑴任意写出三个连续的自然数,观察特点。

  ⑵设其中一个为x,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其他两个自然数。

  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规范解答。

  解:设中间的自然数是x 。

  (x—1)+x(x+1)=57

  3x =57

  3x÷3=57÷3

  x=19

  前一个自然数是:x—1=19-1=18

  后一个自然数是:x+1=19+1=20

  教师小结:对于“已知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求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问题,一般设中间的自然数为x,刚其余两个自然数分别为x+1他x—1。

  2.列方程解答。

  ⑴一个数减去43,差是28,求这个数。

  ⑵一个数与5的积是125,求这个数。

  ⑶x的3.3倍加上1.2与4的积,和是11.4,求x。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4、5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0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4*题。

  (1)小组内合作讨论完成,组员之间相互说说解题的方法。

  (2)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强调:可以把“x=5”代入题中,把“□”看成未知数再求解。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大家对解方程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11题:2(5+x)=36 x+3x =80

  拓展题:解:设中间的自然数是x。

  (x—1)+x+(x+1)=57

  3x =57

  3x ÷3 =57÷3

  x =19

  前一个自然数是:x—1=19-1=18

  后一个自然数是:x+1=19+1=20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备注

  一、回忆复习

  二、基本练习

  三、提高练习

  四、课后延伸

  五、布置作业自己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47页的例1和48页的例2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0.65-0.256+0.34

  1.6-0.44.5+0.50.82-0.42

  0.83-0.59.2-62+2.8

  3.4-3.117.6+3.93.6+2.4

  0.45+2.850.73-0.23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0.51-0.374-0.82

  5.26-4.7513-3.9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练习八的第五题

  初步向学生渗透综合法的思想。

  把学生典型的错误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共同纠正。

  初步向学生渗透分析法的解决问题的思想。

  课后感受

  授课日期月日

五年级数学教案8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小数乘以整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

  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材第108页例3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究封闭图形中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探讨封闭曲线的植树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探讨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难点:运用规律解决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任务,讨论交流总结规律方法。

  一、自主学习

  1、动手画一画。

  在一个假设周长是40m的圆上插小旗,每隔10m插一面。

  2、一共插了多少面小旗?小旗的面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3、如果把圆拉成直线段,小旗的面数和间隔数有同样的`关系吗?画图试一试!

  小结:插小旗也是‘植树问题’,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相当于一端栽,一端不栽。植树的棵树和间隔数( )。

  二、合作探究

  1、自学课本108页的例3,它是什么形状?有什么规律?

  (1)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2)思考: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3)出示表格

  (4) 我可以把(圆拉成直线),我的发现是:(间隔数与棵树相同)

  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小结:在封闭图形上植树,棵数=间隔数。

  2、 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完成例3

  3、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五边形,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

  三、自我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检测。

  1.填一填

  (1)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在内侧每隔10米插一面彩旗,一共可以插( )面彩旗。

  (2)正六边形的花圃每边有3盆花,顶点都有花,共有( )盆花。

  (3)同学们进行体操表演,48人围成正方形,4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 )名同学。

  2.判一判。

  (1)一个方阵,最外层每边8人,最外层一共8×8=64(人) ( )

  (2)在五边形水池边摆花盆,每边放4盆,最少需要15盆。 ( )

  (3)时钟3时敲3下用2秒,4时敲4下用4秒。 ( )

  3.教材第108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是不是“植树问题”,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独立完成。

  4、第9题,这是一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胜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独立列式解答。此题现要求出跑道的的总长,再想要插26面小旗,有多傻拍个间隔,再用总长除以间隔数。

  5、第10题,独立解答。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三)

  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棵树=全长÷间隔数

  全长=间隔数×棵树

  例3 120÷10=12(棵)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11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判断,再计算确认。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1、2、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解题思路,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8题。

  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剩下用品的现价全部算出来。

  3、教科书第12页第12、13、14题。

  同桌互相讨论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11页第9题。

  每人提三个问题后尝试解决。同桌交流。有异议提出来让全班评议。

  四、尝试练习

  教科书第12页“你知道吗?”。

  鼓励学生回家查找资料,把问题求出来。比一比,谁完成得最快。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第3单元小数除法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26~27练习六第4、6、9、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小数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和计算的正确率。

  过程与方法:经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知识的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现学习方法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难点: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演示讲解;练习体验,理解分析,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教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怎样计算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一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口算。

  1.6÷4= 0.49÷7= 3.8÷19= 9.6÷6=

  5.1÷17= 3.5÷5= 14.4÷12= 7.6÷19=

  教师出示算式,让学生口算回答。

  3.列竖式计算,并用乘法验算。

  50.7÷5= 0.91÷65= 18÷48=

  教师指名板演,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6题。

  (1)组织学生算一算,改一改。

  (2)让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并指出题目中竖式计算错误的原因。

  组织学生观察、发现,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3)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可能会指出:第一个式子的商遗漏了小数点,第二个式子商的小数点后面少了一个0。

  2.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9题。

  提问: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被除数小于除数的情况下,商比1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0题。

  (1)出示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0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3)这是一个单价、数量与总价的问题,先求出总钱数也就是总价,单价就可以通过“单价=总价÷数量”的式子得到。

  三、巩固拓展

  1.利用画图法解决差倍问题

  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所得的数比原来的数增加了38.7,这个小数原来是多少?

  学生阅读题,初步理解题意。

  提问:想一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

  把一个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实际上现在的数就比原来的数增加了(10-1)倍(如下图所示),求这个小数原来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规范解答:10-1=9 38.7÷9=4.3

  答:这个小数原来是4.3。

  教师小结:已知两数的差及它们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差倍问题,解决差倍问题时,关键是找到两个数的差与较小的数的位数关系。

  2.即时练习: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比原来的数减少了3.69,这个小数原来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学习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26~27页练习六第4、11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9题:被除数小于除数的情况下,商比1小。

  第10题:单价=总价÷数量

  24.2+16.4=40.6(元)

  40.6÷7=5.8(元)

  40.6÷14=2.9(元)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一、学习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 在探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乘法算式中对乘数已经有比较熟练的理解,学习因数可以在乘法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学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拼图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设计意图:拼图游戏学生很喜欢,创设拼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课件)

  1. 师: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2. 班内展示交流。(请学生演示自己摆的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事物的特征,明确正方形的个数与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他们在相互的探讨中,使问题得到解决。)

  3.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

  4.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12的因数有哪些呢? 请学生按顺序说出来。(1、2、3、4、6、12。)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算式,发现找因数的方法和写乘法算式有一定的关系,体会了“想乘法算式”找因数的方法,为下面的思考找因数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5. 思考问题:

  (1)怎么样找出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2)有什么方法可以将全部因数找齐,一个都不漏?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找;一对一对找

  6. 找出9的全部因数

  (1)试一试,看谁能挑战成功。(学生独立找9的因数)

  (2)交流找的方法。

  板书:9的因数有:1、3、9

  观察9的全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吗?(9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9,??)

  7. 试一试:你能找出15的全部因数吗?找完后交流,说一说15最大的因数是多少,最小的呢?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8.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练习深化。

  1.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把课本第9页的1、2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投影展示一名学生1、2题的结果,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用拼长方形找因数的方法,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把第3题做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

  学生做完后,看看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做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活动,利用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3.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班内交流:(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还有一种,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对学生及时提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找因数的方法。)

  4. 游戏:好朋友互报学号,分别找出对方学号数的全部因数,比比谁能有对有快!

  (四)当堂检测。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个( )个()个 ()个 ( )个 ( )个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了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找因数的方法一般是按乘法算式来找的,可是在找的过程中容易漏掉几个,所以必须强调要有序思考。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巩固整数与分数乘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生活中的实例数学化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巩固以利于更加熟练计算整数和分数的乘积,并提高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计算整数和分数的乘积。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

  2、

  3、

  二、新课引入

  1、计算

  (1)奇思早上吃了6块饼干,笑笑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1/2,淘气吃的饼干数是奇思的2/3。

  笑笑和淘气分别吃了多少块饼干?

  6x1/2=3(块)

  6x2/3=4(块)

  答:笑笑吃了3块饼干,淘气吃了4块饼干。

  (2)8的3/4是多少?

  8x3/4=6

  2、总结归纳

  分数和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计算结果可以写成最简分数,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

  3、练习

  植树节,我们女生植了20棵树,男生植树的棵树比女生多1/4,男生比女生多植多少树?

  20x1/4=5(棵)

  答:男生比女生多植5棵树。

  你能再说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三、例与练

  例1:门高2m,奇思的身高大约是门高的奇思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2x3/4=1。5m=150cm

  答:奇思的`身高大约是150厘米。

  例2:

  练习:一场洪灾将村里960m长的公路冲毁了2/3,被冲毁的公路长多少米?

  960x2/3=640m

  答:被冲毁的公路长640米。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延伸

  某种松鼠的体长在20cm到28cm之间,它的尾巴约占体长的3/4,尾巴最长约有多长?最短约有多长?

  20x3/4=15cm

  28x3/4=21cm

  答:尾巴最长约有15cm,最短约有21cm。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1.先用竖式计算,再口头说说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0.86×7 3.5×16 2.5

  2.两个因数相乘(0除外),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10倍,积( )。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5页,需要换这块玻璃实际上就是求这块玻璃的__________,算式是:__________。

  2.计算时,可以将2.4米化为__________分米,0.8米化为__________分米,再将平方分米改写成平方米,得__________。也可以将2.4转化成24,0.8转化成8,算出24×8的积后再__________,就得到2.4×0.8=__________。

  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提问: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3.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

  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4.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给下列各式的积打上小数点:

  8.7×0.9= 783 72.9×0.04= 291616.5×0.6= 990 6.3×0.006= 378

  2.计算6.7×0.3时,先按__________算出积,再看因数一共有__________位小数,__________就从积的__________边起数出__________位,点上小数点。7.2×0.006的积只有__________位数,我们就在积的__________面添上__________个0再打上小数点。

  3.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数学教案12-21

五年级的上册的数学教案11-2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6

五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01-10

五年级数学教案约分04-08

五年级数学教案:圆06-02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6-12

五年级数学教案:圆的应用06-05

五年级数学教案:观察物体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