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论语》导读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导读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导读教案1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 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 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 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 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 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导读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生平及《论语》相关常识;
识记《论语》中经典篇章。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解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4.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论语》中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经典篇章,并能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取其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授课时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进行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教学准备】
《论语》、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蔡伯潜《诸子通考·绪论》
2、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
3、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代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
4、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著作。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一所所孔子学院也相继成立,孔子的思想已影响到全世界的人。
(多媒体展示):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罗大经《鹤林玉露》
5、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圣人的教诲吧。
二、孔子简介
1、多媒体展示: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2、多媒体展示孔子、孔庙、孔府的相关图片
3、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的政治主张并未被采用,甚至被时人视为迂腐而不切实际的理想家。68岁时,他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学说逐渐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据传,他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传先王之道。
三、《论语》简介
1、《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全书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的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①、语录体(或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②、问答体。
③、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④议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四、关于孔子生平的补充介绍(教师做参考,选讲)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之意,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之意)。孔子三岁时,其父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贫寒。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已非常渊博,被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鲜为人知的是,他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他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其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得到不断提拔。到五十一岁时,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显著;
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部部长兼检查部长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五十六岁时,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孔子执政仅三月,鲁国内政外交等各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良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刁民纷纷出逃。他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归还鲁国。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倍感威胁,于是设计送鲁哀公美女良马让鲁国君沉溺酒色,以此挤走道德至圣的孔子。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受到了国君的礼遇,但由于孔子坚持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历经14载不得重用。于是于68岁时返回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私学先驱。
五、关于孔子的逸事。教师可补充讲述,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一)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
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像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
(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
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他进退两难会怎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但奴隶就不会被拯救,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六)孔子在十七岁时,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和父亲合葬的。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不足。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也觉得自己已有一些本领了。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名。由于刻苦学习,他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百姓曾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东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点评:学生可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要学习孔子的美德。
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
六、请学生结合自己以前所学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喜欢的一些名句并做简要说明。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七、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2、课外阅读《论语》,摘录你比较喜欢的语段,理解并背诵。
3、试着去寻找对孔子的不同评价的文字并加以比较。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由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本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结合《论语》文本,进一步走近孔子,对孔子做更深入的了解。
二、检查学生课外作业完成的情况。
提问:《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孔子什么观点?
明确:涉及治学、从政、修身养性、交友治道等方面。体现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三、孔子的思想简介(教师可选讲)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发展儒家学说,使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
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倡导“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四、孔子及儒学的命运(教师可选讲)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在当今社会,你是如何看待孔子的言行和观点的?
明确:
1、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永远不可企及,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当时民间一般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
2、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董仲舒)
4、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这一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其推崇备至,进一步将其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罗大经《鹤林玉露》
5、自从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术界和政界对孔子的评价就褒贬不一。
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经受了一次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
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根本改造。
毛泽东在初期给郭沫若的诗里御笔一批:“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吹响批孔的号角,引发了全国口诛笔伐的狂潮。1974年1月18日,毛泽东发动运动。
6、当代,许多文化名人重新重视孔子思想,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万名网民大调查,超过44%网民常看论语。
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五、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的有些观点尽管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尽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让很多女性不高兴,但是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当然,由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
虽然“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六、作业:
1、完成《论语》中经典篇章语句的填空。
2、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如: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
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七、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检查《论语》经典语句的填空情况。简单讲解部分疑难句子。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背诵)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鲜矣仁!
3、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__,四十不惑,____________,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8、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___________________,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__________________!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_。
19、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君子______________,而敏于行。
24、_________________,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____。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____________________。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__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_____________,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知者乐水,_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乐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鸟之将死,______________;人之将死,_________________.
4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______________,无道则隐.邦有道,_______________.耻也;邦无道,_________,耻也.
43.不在其位,____________.
45.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47_________________,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________________.
49.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
50.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53.食不语,寝不言.
54.寝不尸,居不容.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______________. 58.过犹不及.
59.非礼勿视,_______________,非礼勿言,_________________.
60.己所不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死生有命,___________."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63.君子成人之美,_______________;小人反是.
65.名不正,则言不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66.其身正,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
67._______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8.言必信,__________________.
69.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71.君子泰而不骄,_____________________.
7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人无远虑,_________________.
81.君子不以言举人,_________________.
82.小不忍,_________________.
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84.过而不改,____________________.
85.君子忧道不忧贫.
86.当仁,不让于师.
87.有教无类.
88.道不同,________________.
89.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_.
90.既来之,_________________
91.益者三友,____________.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矣.
95.仕而优则学,__________________.
97.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9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99.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导读教案3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 学说的概况;了解 《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
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 朽的 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 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 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 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
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 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 :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论语》导读教案4
[教法学法]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0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0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0'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0'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论语》导读教案】相关文章:
《论语》教案09-14
《论语》的教案12-09
《〈论语〉十二章》教案08-04
经典导读的心得体会范文06-20
《论语》试题06-14
《论语》 教学设计07-08
《论语》教学设计01-01
论语的教学设计04-24
论语教学设计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