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教案

时间:2022-12-09 10:25:28 教案 我要投稿

《论语》的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的教案

《论语》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二、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论语》的体裁:语录体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习,享受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友互相激励,探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动词,喜爱。

  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意动用法。

  翻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听觉。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即席辩论的方法和途径,做到有理、有节、有礼。

  2、培养发言能抓住要害,有较强的说服力。

  3、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有时候,对一个问题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就要通过辩论来互相启发,提高认识,在辩论前,要根据自己一方所持的观点准备材料,在辩论中要根据对方发言的漏洞进行即席反驳,这就是即席辩论。要使即席辩论有效地击中对方要害,那就应该仔细听清对方辩论中提出的观点和内容。寻找其发言中的漏洞。并记下这些漏洞,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有的放矢地进行反驳,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是辩论中最重要的本领。

  二、典型引路:

  1、出示辩论题: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习写字(正方)

  有了电脑,不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反方)

  2、展示部分辩论场景:(放录像)

  反方发言:我认为"有了电脑,不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因为电脑中有各种字体,练了也没有用。如果你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一下不就行了吗?从而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来做别的工作,这也是时人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三、组织讨论:正方如何反驳。

  1、正方记下发言漏洞:

  (⑴如果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⑵这也是时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2、从哪些地方进行反驳:

  (1、如果需要的话,从电脑中找出制作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①我需要特别大的字你能制作吗?

  ②现场需要,当时没有电脑怎么办?

  ③人家需要你提个意见,写个留言或题个词,你怎么办?

  2、这也是时代文明的标志。

  ①时代文明标志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文明素质,而不是先进的科技工具。

  ②练习写字可以益智健身,培养良好的人格和情操。人的素质高了,这练习写字有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请再找出发言中的一处错误,并提出几点反驳的理由:

  一处错误:

  几点理由:

  四、尝试项目请听"小学生要多看电视"的正方发言:

  我认为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因为电视中有做人的道理,有美的欣赏,有丑恶的警戒,有各种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从中可以得到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和道理,电视看得越多,即就得到越多。

  请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辩手,进行班级辩论。

  五、总结注意点:

  1、听要仔细,及时抓住发言中的漏洞。

  2、辩论时,要想好辩论要点,既要讲"理",还要讲"新"。做到语言规范,论据充分,说理有力,培养文明的语言习惯。

  六布置作业:以下面的题开展辩论

  你认为是男性聪明,还是女性聪明,请选定题后写出4条理由。

《论语》的教案3

  一、活动目的

  以《论语》为代表的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学习贵在持之以恒,需要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领全体师生去诵读、去欣赏、去感悟,积极主动地从中吸取丰富的养料,提高我们的学识修养,改进我们的思想道德,为继承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三育并举,全面育人”办学思想,结合学校“诵经典”系列读活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一代的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活动目标

  1、总目标:“与圣贤为友,砥砺品学;与经典同行,奠基人生”。

  通过诵读《论语》等国学经典内容和赏析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学、思想的积累和熏陶。所谓积累,即积累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谓熏陶,即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

  2、阶段目标:

  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开展与生活实际联系和理解,进行感悟、辩论。

  具体目标:

  小学低段:识论语,明礼仪。

  小学中段:读论语,长智慧。

  小学高段:品论语,学做人。

  四、活动要求

  1、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加强《论语》教学的针对性和规范性,把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编写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真正使国学的精髓融入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使学生既吸纳鲜活的时代精神,又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2、采用指导阅读,听读、跟读、共读、背诵、表演、比赛等多种形式,以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使《论语》诵读逐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3、扎实开展《论语》经典诵读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汲取精神营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4、整合学科教学活动,进行“国学经典”学科渗透;挖掘生活中的《论语》教育因素,与实践活动、传统节日、班团队活动结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和资源,使课堂教学和课外诵读相结合,从而切实有效提高《论语》教与学的质量。

  五、组织领导

  成立国学经典(《论语》)诵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安排、组织与指导。

  组 长:韩xx

  副组长:刘 x

  成 员:高x 周xx

  六、活动安排

  (一)课时设置及师资配备

  1、将一节地方课设置成论语教学课,每周1课时。

  2、利用午自习的时间,由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硬笔书法,书写《论语内容内容。每周书写两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

  3、每周一、三、五的早读进行10分钟的论语诵读。

  4、语文教师为《论语》课教师.

  (二)教学内容;

  一至三年级学习校本课程《走进论语》

  四至六年级学习校本课程《感悟论语》

  (三)学习方式:

  1、集中诵读 :分全文诵读、选读、精读(讲读)和背诵。

  2、课堂讲解与诵读指导。

  3、学生自学

  (1)、鼓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经典的朗读和背诵。

  (2)、鼓励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游览三孔等的名胜古迹,增广见闻,陶冶情操。

  (3)、指导学生利用网络阅读传统文化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及《论语》。

  (4)、鼓励学生选学自己感兴趣的琴棋书画等文化载体和艺术技能,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四)比赛展评

  1、举办全校性的国学经典(《论语》)诵读比赛。

  时间:每学期一次。

  形式:诵读比赛、情境剧表演、诗歌吟唱、讲文化名人故事、国学知识竞答等。

  2、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国学经典(《论语》)学习成果展评。

  展评形式包括书法比赛(含硬笔和毛笔)、读后感、手抄报、专题板报等。

  3、每学年举办一次“《论语》进课堂教学听评课”。

  (五)检测评价

  教务处对论语内容的背诵默写进行定期的检查评分。

  (六)编研校本教材

  组织全体语文教师,编写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走进论语》和《感悟论语》。

  xx年12月

《论语》的教案4

  教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文

  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准备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背诵导入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

  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 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 打算?

  三、朗读体会

  四、整理归类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1)谈学习态度的

  第7、9章

  (2)谈学习方法的

  第1、2、 4、5、12 章

  (3)谈修身做人的

  第1、2、6、8、 11、12章

  (4)谈珍惜时间的

  第10章

  五、总结文言语法:

  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

  说:通“悦”,读yuè,意为: 愉快,

  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

  (1)连词

  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 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 任重而道远(并且)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不译)

  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

  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提刀而立

  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

  例:默而识之(地)

  (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你)

  (3)兼词(一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

  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

  则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布置作业

  默写全文

  本课时讲解

  句的停顿、字音、字义及翻译。

  多鼓励学生发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修身做人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做人

  珍惜时间

  自我报告

  教学反思

  课堂完成背诵。最好能当堂记住字义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论语》的教案5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文言兴趣

  师:苏东坡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朱熹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是你我的良师益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会读书。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有很多。你在平时积累中知道哪些呢?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师:一代诗圣的经验之谈。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要多读才能写出佳作。

  师:这是语文学习的秘诀之一。

  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朱熹

  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里为什么要读“”而不读“”呢?

  生:因为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所以读“”。

  师:看来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好。还有吗?

  生:学而不厌。

  师:这是一个成语。用现代汉语说,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不能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

  师:哪种表达更精练?

  生齐答:成语。

  师:这个成语来源于何处?有谁知道?

  生:《论语》,是孔子的一句话。

  师:好,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从这本书中选取的十则。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刚才大家所说的名句均是文言古诗,还有不少成语直接取典于古诗文或文言文中的格言警句。这些文言古诗和成语都具有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平时我们说话作文能运用成语或引用诗句可谓是一件快事。相信我们能学好古诗及成语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

  生:要多读。

  师:正如刚才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点评:围绕读书,由学生所熟悉的成语及古诗词导入,将学生的积累带进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同时也由学生总结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二、初读课文,走近作者作品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作家作品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生: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生: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这一个故事正好在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格言中有一句类似的文言句,一会儿读的时候请大家再来作答。

  生:孔子因他的刻苦好学,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孔子的像身长6.4尺,号称“长人”,给人感觉高大、庄严。

  师:大家可以参看书上插图。我感觉到的不仅是高大、庄严,我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子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点评:用做“作家作品读书卡”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资源共享,对于今天的信息时代不失为一种高效之举。对《论语》及孔子的了解也为下面文言文的学习张本。)

  三、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1.师: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注意到了关键字的读音,音咬得很准。

  师:你很会倾听。你刚才说的“关键字”是哪些字?

  生:第一则中的“说”同“悦”,故读“”;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

  “”。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下面注释有。

  师: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好方法。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大家只需了解即可。你能否再举一例?

  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就是通“现”。

  生:《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的“强”通“僵”。

  (点评:根据学生的朗读及评价归纳出了读准字音的方法,对文言特殊现象的讲解适可而止。)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提出的吗?

  生:孔子。

  (点评:适时引导学生做读书卡,并及时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学机智。)

  2.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学习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以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前七则比较好懂,第八则的含义我们这一组不太明确。

  师:哪一组的同学来帮他们解决?最好能“授之以渔”。

  生: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

  (生齐读第八则。)

  (点评:通过理解文意读准节奏,行之有效。在读中做“难句理解”读书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并由学生自己交流解难方法。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习的人,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一则中还有两个词语被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是哪两个?

  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师:像这类成语在《论语》中还有很多。除了这两个,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生:学而不厌、循序渐进。

  师:看来你的阅读面很广。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点评:成语是古今汉语的桥梁。通过对成语的摘抄,既走进了文言文,又增强了现代语的积累。)

  4.(生背读)

  生:我最喜欢第一则。(生背诵“学而”章)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则呢?简要说明理由。

  生:所谓“学习”就是既要“学”(学道理)又要“习”(练习、温习),告诉了我们学习方法。

  师:好比游泳,先学游泳知识,再下水实践。谈学习方法的还有哪几则呢?

  生:“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关于学习态度的呢?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看关于孔子被那个七岁孩子拦路的故事,孔子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一句话呢?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我联想到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看来是真正理解了。不错,这两句讲的都是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那么由这一句话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哪些成语呢?

  生:取长补短。

  生:不耻下问。

  师:其他几则,是关于哪些方面的呢?有没有你喜欢的呢?

  生: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喜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师:由这一句你联想到了哪句古诗呢?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关于这些格言警句你打算如何摘抄呢?

  生:进行分类: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点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格言警句当堂背诵,背出韵味,既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又培养了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自然地得以实现。)

  第二课时

  四、读后思辨,读出个性化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可能相同。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生再读、背课文。)

  生: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这句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从小爸爸妈妈就逼着我学钢琴,强迫我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我很苦恼。我真想把孔子的这句名言送给我的爸爸妈妈。

  师: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回去后别忘了与父母交流。与作者进行对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每位同学借鉴。阅读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这句话你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我不完全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孔子的这句话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请注意文中一个“恕”字,本身包含了“相互体谅”之意。既是体谅,那么就要就事论事,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父母确实是为了你好,“己所不欲”,也可“施于人”。现在不理解,等长大以后你也许就会明白父母的苦心。

  师:相互体谅、换位思考就可搭起一座理解之桥。俗话说得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我在读第二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感慨颇深。今天读来也似谆谆教诲,如在耳畔,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生:古人很重视品德修养。曾子是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如果每天我们也能自我反省一次:今天的我是不是每件事都尽心尽力去做了呢?对朋友是不是讲信用呢?老师讲的是不是都复习了呢?我相信这样便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师:正如竹──每前进都要作一个小结一样。说到自省,《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现在我们的学习评价中不是特别重视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吗?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新的启示呢?

  生:读到这一句我联想到了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即讲信用。

  师:“忠”“信”是儒家文化道德条目中重要的两条,是立德之本。“忠”表现在尽心竭力去做事,“信”即对朋友讲信用。这“忠”“信”二字在当今时代仍需倡导。要诚实不欺,敢说真话,说话算数,这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大家能从中读出如此多的感悟,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养料。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及自我体验再来品读这些语句,进行思辨,就会“温故而知新”,读出更多个性化的理解来。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五、激趣探究,综合实践活动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可也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主张的是一种中庸思想,应该批判地吸收。比如陶渊明就对孔子很不以为然。陶渊明说孔子是“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这‘弥缝’二字,是把国情比为一堵有裂缝的墙,孔子的工作任务只是用水泥石灰把裂缝填满,让它的外表仍然是一堵完好的墙而已。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点评:师生同讲同议,引出争议的话题,留待学生在课外以更高的热情更浓的兴趣去读《论语》、去读孔子、去读更多的文言文、去背更多的文言名句。)

  【教学反思】

  1.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论语》的教案6

  精彩开篇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论语》被誉为“中国的圣经”,古有宋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盛名,今有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之盛势。孔老先生的《论语》到底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一些精华,以期你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lún)说(yuè)愠(yùn)三省(xǐng)曾(zēng)子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罔(wǎng)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gōng)笃志(dǔ)

  2.文体知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3.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交流点拨】

  “单”变“双”。如:学——学习朋——朋友乐——快乐

  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二)疏通文意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子曰(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诚信)

  (5)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9)人不堪其忧(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11)饭疏食饮水(吃)

  (12)曲肱而枕之(胳膊)

  (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14)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15)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

  3.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4.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3)三人行(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一词多义

  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

  ①为人谋而不忠(替)

  ②可以为师矣(做)

  6.语气词

  (1)传不习乎(相当于“吗”)

  (2)可以为师矣(相当于“了”)

《论语》的教案7

  课 题:

  《古之学者为己》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教师。他以极大的爱心、非凡的智慧和对人性的精微体察创立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与师道理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一生也在为“道”而游走、讲学,以他的方式丰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观念。他们的教育目标是共同的,那就是培养真正的君子。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古之学者为己

  二、初读感知

  1、识记:为( )己 假( )馆 雏( )百钧( )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古之学者求学的目的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4)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5)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6)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7)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8)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9)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10)叩:叩问、询问。

  (11)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12)竭:穷尽、尽力追究。

  (13)居:坐。

  (14)愚:受人愚弄

  (15)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16)贼:害。

  (17)绞:说话尖刻。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3)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5)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6)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8)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九段文字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④、当仁,不让于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的教案8

  教学目标: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8个生字,认读2个字。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学会2个生字,认读2个字。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论语一则”,解题:什么叫论语?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读,互相订正字音

  3、汇报读

  4、应该怎样停顿?师指导,生试读

  三、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2、说说你周围的同学有什么优点、缺点。你会怎么做?

  试着让学生用论语中的句子说一说。

  四、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论语是学生首次接触的知识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件简单的事。于是我采用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话题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离自己很近,又使他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为后来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一次学习古文主要是让学生产生兴趣,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板书设计:14、论语一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二课时(4月25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学习六个生字。感受文言文的文字特点和魅力。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难写字。

  教学过程:

  一、指名正确读课文。

  说说文章的意思。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必择善而之改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当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3、观察怎样把这些字写好,描一个写两个。

  三、指导背诵。

  指名让背下来的同学背。说说自己是怎么背下来的。不会的同学练习背诵。

  课后反思:本课生字虽然笔画比较简单,但是结构比较复杂,写好很难,所以注重了书写上的指导。

  板书设计:14、论语一则

  必择善而之改

《论语》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习乎 (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山东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听录音,要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参考: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他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非道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他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记得牢固,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参考: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颜回清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好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的最准确。

  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就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学习方法:(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品德修养:(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鉴赏品析

  句子赏析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赏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赏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是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淡薄的心境,以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情怀。

  写法赏析

  语言简练,用意深远。

  课文共选取了十二章,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这些是从《论语》中节选出的格言警句,每一章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

  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一)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平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这就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现有书籍,有选择的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后,学生的知识面不但扩大了,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本校的学生由于一些原因,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本人在课堂上,多注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

  平时,还注意指定一些简短的文章给他们朗读,并且在班里举行一些朗读比赛,奖励小礼品,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这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在学校开展的朗诵比赛中,本班学生多人参加并且都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这反过来又刺激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每周都会布置一个作文,并进行批改。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

  (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科目的兴趣。

  在吸收他人经验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力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充式教学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问题,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接受知识并适当地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他们的回答,让他们从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

  还通过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不但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由于本地区学生受闽南音的影响,对语文的学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待语文科目较不重视,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只有多抓学生的优点,让他们意识到有人关注他们,有人在乎他。当然这种做法收效甚微,但我还是要关注他们,毕竟他们也是班级中的一员,在学习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我们的教育理论中有一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我不能放弃每一位同学。

《论语》的教案10

  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

  四、学习小结

  1、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文中其它话说的是什么内容呢?

  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修养、精神境界。

  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具体见补充练习)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

  (2)转接

  五、总结

  六、补充练习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而”字的两种用法

  (1)学而时习之(顺)

  (2)人不知而不愠(转)

  (3)温故而知新(顺)

  (4)学而不思则罔(转)

  (5)默而识之(顺)

  (6)学而不厌(转)

  (7)择其善者而从之(顺)

  4、背诵五则

  【板书设计】 《论语》六则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论语》的教案1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了解各则语录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自主预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

  ②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①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②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2、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不好的地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淌。”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三)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三句讲修身做人。

  第二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第四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五章: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前两句讲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后两句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对照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说明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前两句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被轻易改变。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

  重要字词

  重点句子

  每章要点理解内容--掌握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3、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

  1、解读各则语录并进行分类,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重点)

  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本课。

  二、教学新课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传不习乎?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三、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勤于复习

  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以学为乐

  诚实谦虚

  珍惜时间

  修身做人宽厚仁义

  坚贞守节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四、拓展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论语》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二、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四、领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以按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明确目标

  1、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4、领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

  三、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

  A、摄乎大国之间ni B、风乎舞雩y

  C、夫子哂之chēn D、冠者五六人guān

  2、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B、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

  C、且知方也方:义方,道义。

  D、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写作。

  3、下面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A、因之以饥馑因:继,接着。

  B、舍瑟而作作:发作。

  C、春服既成既:既然。

  D、其言不让让:使。

  4、下列各句中如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如或知尔B、求,尔何如

  C、如会同,端章甫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5、下面对加点词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①子路率尔而对③求也为之

  ②鼓瑟希,铿尔④夫子何哂由也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6、与例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C)

  例:加之以师旅

  A、以吾一日长乎尔B、毋吾以也

  C、为国以礼D、以俟君子

  7、下面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例句:风乎舞雩

  A、如会同,端章甫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8、下面这个句子的正确翻译是(B)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A、由做这件事,比它三年后,可使每人更有勇气,并且知道方法。

  B、我治理它(国家),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勇敢善战,并且懂得为人的道理。

  C、由来治理它(国家),要用三年的时间,可以让每人有勇气,并且知道策略。

  D、我来做这件事,比三年后更使人有勇气并且懂得作战方略。

  9、下列译文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A、 ①我比你们年纪都大,不要因此受拘束而不言。

  ②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你们将怎么办呢

  B、 ①我比你们大一两天,不要老用我的说法。

  ②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你们将怎么办呢

  C、 ①我比你们年纪都大,没有人用我了。

  ②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么为什么不去呢

  D、 ①我比你们大一两天,不要老用我的说法。

  ②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么为什么不去呢

  四、课文分析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这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可分四个层次。

  第1个层次(子路率尔夫子哂之。):这一层次,写子路述说己志。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第2个层次(求,尔何如以俟君子。):这一层次,写冉有述志。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

  第3个层次(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这一层次,记述公西华述志。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第4个层次(点,尔何如吾与点也。):这一层次,写曾皙述志。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

  这一部分,是写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这一部分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练习二、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论语》的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6~10则。

  ②过程与方法:运用“进入角色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6~10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点

   1.朗读、翻译、背诵6~10则。

  2.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三、教学难点

   理解《论语》十则6~10则丰富精彩的内涵。

  四、难点突破

   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预习课文6~10则,把握内容梗概,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论语》十则的前六则,宋朝开国丞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了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

  二、确立目标

   自主学习

  1、复习作者文学常识。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只允许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开办了孔子学院,影响很大。

  2、合作朗读,接力背诵。

  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进入角色:“与孔子面对面”质疑释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要求:

  全班分为两大组。

  A组同学为提出问题组:就7~10

  则重点字词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问的地方。

  B组同学为“孔子”组:与A组的同学对话,回答A组同学的问题。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一)

   以下三则加点词如何解释?每一则写了什么内容?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明确: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贤人。齐:相同。焉:语气词。内:内心。自省:自我反省。

  [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虚数,几个。行:走。必:必定,一定。焉:于此,在其中。择:选择。其:代词,他们,代指“三人”。善者:优点,长处。从:顺从,学习。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以上两则讲述正确的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这也是个人修养的表现。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有学问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已:停止。

  [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这一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一生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背诵6~8则。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二)

   以下二则加点词如何解释?每一则写了什么内容?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明确: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凋:凋谢。

  [译]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这一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哲理: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行:奉行。其:大概、也许。恕: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思想。即“仁”。欲:想要(的东西)。施:施加。于:在,给。

  [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一则谈

  修身做人的道理: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背诵9~10则。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三)

   1、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2、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3、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4、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明确:

  1、取长补短。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4、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但,如果涉及到有人违法犯罪,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四、小结

   请按照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给十则语录归类。

  (一)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归纳成语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②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③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④死而后已:到死为止。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三)整理重点文言实词

   1、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反省。

  3、温故而知新。 故:学过的知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5、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愿意,想要。施:施加。

  (四)一词多义:

   1、为(wèi)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项为之强。因为。

  为之怡然称快。因为。

  (wéi)以丛草为林……。是。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可以为师矣。做。知之为知之……作为。

  2、可以

  可以为师矣。

  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能够。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温故而知新。领悟,知道。

  知之为知之。知道。

  4、而

  (1)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学而时习之

  (2)表并列,“而且”、“并且”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3)表转折,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学而

  不思则罔……

  任重而道远

  5、之

  之:代词。

  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之,助词,无意,不译。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五)通假字

   不亦说乎通“悦”,高兴

  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五、反馈检测

  (一)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与“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同的语句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容相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这个事例证实了哪则格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二)分享收获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明确: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六、布置作业

   1.课外继续阅读于丹《论语心得》。

  2.搜集整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教师寄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十则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做一个高尚的人。

《论语》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实词、虚词的含义及文言文的学习要点。

  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每一则的含义;

  (2)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本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课件展示】

  愠(yùn)说(yuè)省(xǐng)传(chuán)

  罔(wǎng)殆(dài)箪:(dān)

  2、播放【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

  【明确】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练习,不是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三、局部探究?

  朗读背诵1-6则,品味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明确】

  ①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②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③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⑤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⑥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可参考【微教案:孔子的主张】

  四、总结拓展?

  《论语》凝聚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博大智慧,无论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还是道德修养。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同学们,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小资料:【课件展示】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古人常用“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来指代年龄。

  五、作业设计

  背诵翻译《论语》1-6则。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检查背诵,导入新课。检查上一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把握学情,更好的安排教学。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课件展示】

  曲肱(gōng)

  博学而笃(dú)志

  2、播放【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

  小组合作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注意重点文言词语的解释。通过欣赏影视课文和反复诵读课文,有助学生获得初步的课文感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借助必要的工具书翻译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明确】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孔子站在河边说:消失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它日夜不停息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三、局部探究

  朗读背诵7-12则,品味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参照第一课时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自学完成。

  四、总结拓展

  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作业设计

  背诵《论语》7-12则。

  六、板书设计

  论语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个人修养

《论语》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点词句,积累、理解“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评点《论语》八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八则内蕴,学以致用。

  说明:

  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同时作为“先哲智慧”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学好本文对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自觉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以交流学习格言与谚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朗读背诵,领悟内蕴。最后力求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通过举例深入理解,从而领略先哲穿越时空的智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请同学自由发言,交流以往积累的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交流查阅的孔子及其《论语》的资料。

  1 交流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交流资料 调动学生的积累和学习情绪,导入本课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反复诵读

  初步感悟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激励学生先熟读成诵。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落实重点词义。( 时、习、说、乐、知、愠、君子、知、是、知、知、好、乐、

  从、善者、温故、知、可以、岁寒、然、凋、达、尝、寝、益)

  1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的方式熟读成诵。

  2 借助工具书,采用小组互难的形式,落实词义。 通过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小组互难等形式让学生沉浸文本。

  师生共析

  理解领悟

  1、“熟读精思。”思考《论语》八则你所领悟的“先哲的智慧”,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具体举例,阐述语录所含的道理。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则: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老实谦虚,事实求是。

  第三则:以学为乐,方学大成。

  第四则: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五则: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六则:处于浊世,保持节操。

  第七则:欲速不达,循序渐进。

  第八则;学胜于思,行胜于想。

  2、通过具体举例,深入理解语录所阐述的内蕴。 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来理解。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的回答完美,重在有所“悟”。

  通过举例,使本文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力求内化,学以致用。

  总结归纳

  力求内化 1、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2、小结“而”的用法 :

  (1)顺接(表修饰、并列、顺承)

  (2)转接 1、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温故知新;岁寒松柏;欲速不达

  2、学而时习(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转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

  温故而知新(顺接)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顺接) 及时小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结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布置作业

  巩固拓展

  1、 背诵全文。

  2、 搜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1、 背诵积累。

  2、 搜集,交流。 注重积累,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思路点拨:

  1、本文的几则语录大多关于学习的,可先抓住第三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探讨“知之”“好之”“乐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以“好学、乐学”的态度来学习其他几则语录中蕴涵的道理。

  2、针对学习基础比较好的班级,针对本文《论语》八则的资料查阅的渠道较广。可以“学生分组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小结”的形式引导学习此文。重在开发网络等学习资源,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八则《论语》的简析和重点:

  第一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情趣和态度。

  三句话分别侧重上述三个方面。“学”是认识,“习”是巩固,二者统一起来,学习方法对头,就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是一件“乐”事;在学习中,有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这样的情趣实在令人愉快;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因此恼恨,影响工作和学习,这是君子的为人之道,也是令人愉快的。三句话在表达中均采用了反问句式,既加强了语言的气势,也增强了预期的感染力。

  第二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态度。

  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不懂装懂的毛病,所以孔子这样教导他。不少人也常犯子路的错误,应引以为戒。实事求是,既是学习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

  这三个层次,实质上也是学习的三种境界,它由低到高,表明人们对学习有认识程度的区别,因而对学习的要求当然也会有所不同。“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层次,它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之上,对每个求学的人来说,一定要由“知之”、“好之”上升到“乐之”的最高层次,才算是掌握了学习的精髓。

  第四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只要虚心上进,随处都可以向别人学习。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短处。只有如此,才能丰富自己的见识,不断进步。在这方面,孔子自己就是人们的一个榜样。他曾经说过,他的成才有很大成份得益于“敏而求之”。他的弟子子贡也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语,被后人频繁地引用,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第五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方法。

  “温故”是知识的巩固和积累,“知新”是知识的吸取和接受。孔子认为,已经学得的知识必须常温习、整理,同时又不能忽视学习新知识,这是他一贯主张的学习方法,也体现了他“学而不厌”的思想。

  第六则:

  这一则阐述为学为人的道理。

  这则语录比喻只有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学习上是如此,为人更是如此。荀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第七则:

  这一则阐述求学办事的方法和态度。

  孔子的弟子子夏任职之后,为了尽快见效,有急躁的表现,孔子因而对她说了这番话。做事情如此,学习上也是如此。“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法,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任何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行不通的,只会“大事不成”。

  第八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方法,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

  从语录中的“吾尝”两字可以看出,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从具体内容看,孔子实际上是主张学比思更加重要。“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学”,也就无从思索。在“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思索、消化,才能真正予以吸收。由此可见,孔子十分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

  4、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有二十篇。内容有孔子瘫痪、答弟子文以及弟子间相互讨论他们所听到的孔子言论。它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的“论”是“论撰”的意思,“语”是“言语”,

  “论撰”孔子的“言语”,故称《论语》。《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一言一是各成章节,前后不相连属,也无长篇议论,但文字颇为生动,内涵十分丰富。许多句子,用意深远,富含哲理,常为后人所引用,逐步发展成成语、格言,流传至今。南宋朱熹把《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合为 “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5、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最终未被采纳。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文化整理。相传弟子有三千,贤者七十余。《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均经其整理编订。《左传》、《孟子》、《荀子》等书亦载有孔子学说。两千多年来,孔子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练习举隅: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学而时习(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温故而知新(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无尝终日不食( ) 以思,无益( )

  2、本课所选各则,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个人修养,请各举例说明。

  3、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围绕一个中心,任意引用两则语录,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话。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些出自《论语》的学习的格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吗?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请写下来,并标明出处。

【《论语》的教案】相关文章:

读论语有感09-03

《论语》读后感11-14

读论语有感15篇10-21

读《论语》有感(15篇)09-16

读《论语》有感15篇09-04

小学论语读书笔记09-06

于丹论语读书笔记02-21

读《论语》有感集合15篇10-04

读《论语》有感(集合15篇)10-04

《论语》读书笔记(15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