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12-21 09:13:55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以及解简易方程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设定未知数,列出简单方程并求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解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间的联系及区别。

  一、课题讲解

  1.方程的定义和意义

  (1)出示简易天平,将天平、砝码摆在讲台上,这是一台天平,它是用来称物品的重量的。怎样用它来称物品的重量呢?在天平的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物品,右边盘内放置砝码。当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砝码上所标的重量就是所称物品的重量。

  (2)师演示如何用天平称物品。

  (3)问:那么,使天平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天平的指针指在什么地方才能说明天平是平衡的?(指针必须指在刻度线的中央。)

  (4)教师强调说明:天平两边放上重量相等的物品时,天平就

  平衡。反过来说,天平保持着平衡,就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品重量相等。

  (5)出示场景图,问:杯子的重量是多少?你知道水的重量是多少吗?

  师:我们把水的重量用x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来求一求水的重量。

  师写出算式:

  杯子的重量=100g

  杯子的重量+水的重量=100+x

  师:根据这个图,我们可以列出下面的式子:

  100+x>200

  100+x<300

  问:图中的天平是否平衡?说明了什么?(图中的天平是平衡的,因为指针指在天平刻度线的中央。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怎样用式子来表示这种平衡的情况呢?试试看!

  问:100+x=250是一个什么式子?(等式。)

  (6)什么叫等式呢?(等式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的相等关系,即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100+x=250是一个什么式子?(也是一个等式。)比较一下:100+x=250与30+50=80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总结:这里的x所表示的未知重量不是随便确定的,它必须是使天平保持平衡的重量,也就是说未知数所代表的数值必须使等号

  左、右两边正好相等。

  思考:观察一下天平,想一想,x应该代表什么数呢?(因为左边未知的方块重150克才能使天平平衡,所以x=150。)师在100+x=250的右边板书:x=150。

  (7)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指出:像这样一些等式:20+x=100、3x=234、x-8=5、x÷6=7叫做方程。

  师再板书几个一般的等式,形成如下的板书:

  方程一般等式

  20+x=10020+80=100

  3x=2343×78=234

  x-8=513-8=5

  x÷6=742÷6=7

  (8)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等式,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①方程是不是一种等式?(是等式。)

  ②方程与一般的等式相同吗?你发现方程有什么特点?

  ③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方程?先指名让学生说,然后师归纳总结。

  明确: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9)练习巩固

  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2.解简易方程

  (1)再次强调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100+x=250是方程,x=150是方程的解。求未知数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师:回答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2)指名回答,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师讲解:方程的解指的是一个数,它表示未知数等于的多少时使方程中等号的左右两边相等。例如,当x=80时,20+x=100的等号左右两边相等。而方程的解是指求出这个未知数的演算过程。我们以前做过的一些求未知数的题目,实际上就是解方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出示例题:

  ①你能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师讲解:首先要写“解”字,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及运算定律进行思考;

  x+3=9,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所以x=9-3,x=6。运算的“根据”可以不写,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对齐。求出x的值后,还要进行检验,以判断它是不是原方程的解。

  接着,师一边板书,一边指出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且强调,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

  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4)解方程3x=18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学生解方程的过程、书写格式及检验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定,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师再次强调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以及验算过程。

  (5)完成例题

  ①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列出什么样的等式?在你列出的等式中,x相当于什么数?

  ②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x应该怎么求?③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板演整个解题过程。着重强调思考过程以及书写格式。学生自学例题4。

  二、体验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方程的意义和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知道了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先要看它是不是等式,再看它是否含有未知数。解方程时,先耍弄清x在算式中相当于什么数,再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书写时,要注意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注意不能连等。)

五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P83页《旋转三要素》。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旋转的方向,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线段的旋转。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观察、讨论中,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旋转的含义和旋转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体会旋转的含义,理解旋转的三要素。

  二、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花样滑冰选手金妍儿的旋转舞蹈视频。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她在不停地旋转。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旋转。

  (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新课中。

  二、、探究新知

  1、复习简单的旋转现象。

  A、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你还记得旋转的含义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B、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教师指名回答。

  C、老师身上有样东西在运动时也在旋转,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认真找。找后指名回答。

  2、讲解例1,明确确旋转三要素。

  出示时钟。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那我们这节课就借住时钟进一步认认识旋转。

  (1)认识旋转要素——旋转方向

  教师:同学们都应该观察时钟的指针的旋转动运,那你们知道它是按什么方向运动的吗?

  学生小组交流,可得出:指针是按顺时针方向方向旋转的。

  教师:不在人为的干涉下,指针会逆时针运动吗?(不会)

  教师:时钟中的时针只会顺时针运动,这就是指针的旋转方向。

  (板书:旋转方向)

  教师组织学开展“听口令做动作”的活动;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运动、逆时针旋转。

  (2)认识旋转要素——旋转中心

  教师指着时钟的中心。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个位于时钟的中心,时钟和分钟都沿着它转,这就是时钟的旋转中心。

  (板书:旋转中心)

  (3)认识旋转要素——旋转角度

  课件动态出示甲时钟指针从“12”到“1”,乙时钟指针从“12”到“3”。

  引导思考:

  A、注意观察,甲、乙两个时钟的指针分别是怎么旋转的?

  指名说一说指针的旋转过程。

  B、两个钟面上都是指针在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教师:学习了上面的内容,同学们能描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吗?

  学生思考得出:当指针从“12”到“1”时,指针顺时针绕着中心转过了30°。

  教师:你怎么知道旋转了30°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指针绕点O旋转一周共360°,一共12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即旋转了:360°÷ 12 = 30°。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的旋转时,要注意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板书: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实例入手,在看似简单的变化中请学生比较不同之处,形象地感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例题。

  2、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1)先出示左边的图,再出示右边的图。

  教师:左侧有车通过,左侧车杆怎么变化呢?

  预设:左侧有车通过,车杆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教师:汽车已经通过,车杆又回归原位,车杆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2)请一个学生来当车闸,演示右侧有车通过,请大家说一说车杆是怎么变化的。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左、右侧通车时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相同和不同。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课件动态出示时钟,完成练习。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5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5、欣赏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图片及旋转大楼。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环节中,充分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不断完善对指针旋转的描述,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四、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难点: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然后,把你拼摆的过程和你的伙伴说说。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学习时,发现了很多同学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学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学生代表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注意让学生指图说明。

  2、思考:请同学们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或者用乘法思路想: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 全班交流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思考的过程,再次体会“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

  共摆了多少个吗?

  学生回答,老师同时板演: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很用心思考,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吗?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3种,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及时板书: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师: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见,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通过以上的拼、画、小组交流,学生已经有所发现。)

  学生的答案:

  (1)我发现积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们的因数都是12的因数。

  (2)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1、2、3、4、6、12)

  3、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倍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不漏找。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38页“练一练”第1题,注意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38页的练一练的第2题。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用学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感想很多,感触也很深。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完善教学思路,才能更好达到教学目标。下面我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一些想法和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找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2的因数”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形,让学生们直接感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12的几种情况,使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2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2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重复。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我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进行对比,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无弊的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究、研究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独立思考、交流探讨,学习研究,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前进。

五年级数学教案4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过程: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练一练108页,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五、布置作业

  2、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出示109页习题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

  (1)先让学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2)根据大家对题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共多少元该我们可以怎样运算?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步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列式计算;

  (2)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5、总结运算顺序: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1)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2)加以归纳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巩固提高1、完成书本练一练

  让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四、适当总结,完成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剩余习题和第6题(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要完成)

  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2。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引入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到百润发大卖场买了一件80元的T恤,我一共带了100元,你们帮老师算算剩下的钱我还可以买5元一双的袜子几双?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进行灵活的引入,并板书课题。

  例:【如果学生情况全部是:100-80=20(元)20÷5=4(双)分步骤做那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是用分步骤的方法进行计算的,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课题』】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确定计算方法可能一: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还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受。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例题中问应该先算什么?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对?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

  可能二: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让学生说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组括号,用意是什么?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样的学生,并让学生开始自学课本第34页。

  2、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组织讨论:在自学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感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可以指名2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书上,最后校对结果并再一次明确运算顺序。

  三、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应该先算什么?

  (2)、任意选择2题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集体校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3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3组题;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生进行计算【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

  (2)就板演结果进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误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P35“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4、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240÷40+20×2=890-30÷3×5=400

  90-30÷3×5=100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变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边长×边长=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练习十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检查口算本练习情况、布置今天的口算作业。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1题:(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3)补充75×12、280÷35的简便算法:75×12=(25×4)×(3×3)=100×9=900280÷35=280÷7÷5=40÷5=8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2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

  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3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各算式的特点(如左边两题是连加,右边的是连乘),可以如何简便?各是运用了学过的哪些运算规律?

  指出: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运算规律。交流后,把这4题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4、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先说说这题要用的基本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

  再读第一个问题,说说在估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单价看成某个接近的整百数)说说最后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学生在本子上完成这题的计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结果和列式算得的结果比较,说说估算和笔算价值分别在哪里。

  二、布置回家思考p。42的思考题要求用脱式计算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做几题算几题)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评昨天的回家作业(p。42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填写符号后,用脱式计算):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1、(3+3)÷(3-3)=6÷0=6指出:除数不能为0,“6÷0”这个算式没有意义;2、(3×3+3)÷3=9+3÷3=12÷3=4

  指出:括号里有2步,先算乘,加没算,移的时候要把括号也移下来。3、(3+3)+3÷3=6+3÷3=9÷3=3

  指出:看计算的过程,先算加,再算加,最后算除;但开始的算式应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加。所以还应加上“[]”,变成“[(3+3)+3]÷3”4、[3×3-3]÷3=[9-3]÷3=6÷3=2

  指出:在小括号的基础上,才有中括号,不能直接写中括号。5、补充:3+3-3+3=6-6=0或3×3÷3×3=9÷9=1

  请学生说说上面两题对吗?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算式怎么改得数就对了?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学生练习:

  ,请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提醒:第1题除和乘可以同时算。

  三、布置作业:第6、7、8题

  其中第7、8题要求学生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

五年级数学教案5

  【单元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生产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单元重难点】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等知识;难点:体会在不同整体下,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样的道理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关键:联系实际情境、借助直观,弄清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与公倍数、约分与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3、学生善于形象思维,不善于抽象思维,对分数有一些现成的经验,对于分数的认识系统的认知。

  【课时安排】

  共22课时

  分数的再认识(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重点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

  课件两盒铅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现场组织活动: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师: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准备把全部的铅笔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学生活动,一位学生拿出3枝笔,另一个学生拿出4枝笔。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生:他们拿出的枝数不一样多,一个是3枝,一个是4枝,这是为什么呢?

  师: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交流,再全班反馈。

  生:我们认识两盒铅笔的总枝数不一样多。

  生:有可能数错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吗?

  师:告诉大家总枝数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铅笔是6枝,1/2是3枝。

  师:真的是不一样多,一盒铅笔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所以1/2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二、练一练

  1.看数学书说一说,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说说理由。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2、3,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必要时可以举例说明。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四、思考题。放学后独立完成,课后讲评。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分数的认识

  8支铅笔装1盒1/2盒=4支

  6支铅笔装1盒1/2盒=3支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拿水性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枝数不一样多)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平时教学中还要多举些例子,可以培养学生对整体“1”的认识,为较难的分数应用题做好铺垫。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的: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概念回顾。

  1、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二、在判断中辨析概念。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三、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3.25×4.83.6÷0.25

  四、简便计算。

  0.25×32×1.252.85×5.2+2.85×5.8-2.85

  3.6÷0.25÷0.43.69-(1.69-5.8)

  五、在运用中掌握方法。

  1、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8.5元,可以买几本?

  2、工地上有160吨货物,用载重8.5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六、作业。

  1、总复习第1、2题。

  2、练习二十五第1---5题。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目标:

  1、能从观察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平面图。

  2、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复习过程:

  一、基础再现:

  s=abs=ahs=ah÷2

  s=(a+b)h÷2

  二、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不变,()变小。

  2.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5.想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6.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作业

  1.总复习第6、7、8题。

  2.p 124第7、8、9、10、11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3×1.5+6x =335.6x-3.8=1.8

  3(x+5)=24600÷(15-x)=200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三、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可能性和编码

  复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基本练习。

  1、盒子中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10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8个,蓝色球10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4、说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5896

  (2)25141318201

  (3)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米6.84.75.84.74.64.13.2

  5、介绍你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6、游戏:妈妈的卡片写有2、3、4、5、6,妹妹的卡片写有1、8、9、10、7,

  (1)每人任意出一张,有多少种可能?

  (2)每人出一张,和为单数妈妈胜,和为双数妹妹胜,这公平吗?为什么?

  (3)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

  二、作业

  1.p122

  2.p125第12——17题。

  板书设计:

  略。

  课后反思:

  略。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观察归纳“找次品”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有关次品的视频】

  师:看了刚才那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自由回答。

  师: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贴:次品。)

  师:次品虽小,危害却大。今天咱们就一起去找轻重不合格的次品。(板贴:找。)

  师:要找轻重不合格的次品,我们要用到什么工具?(天平)

  (二)探究新课

  1.有关比尔·盖茨与81个玻璃球的问题

  【课件出示小比尔·盖茨的问题:这儿有81个玻璃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他的球稍重,如果只能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

  让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2.研究2个球

  【课件演示:把2个球放在天平上】

  师:有2个玻璃球,其中有一个球比正常的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天平来测量,怎样可以找出次品呢?

  师:如果次品比正常的球稍轻呢?

  3.讨论3个球的问题

  【课件:这儿有3个玻璃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他的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

  生叙述称球的过程。

  【课件再次演示过程,并板书枝状图。 】

  师:次品可能是这三个“1”中的任意一个,但无论哪一个是次品,都只需要一次就可以保证找出次品了。

  师将探究结果填入记录表中。

  4.研究4个球的问题

  【课件:这儿有4个玻璃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他的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没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

  师:如果再增加一个球,4个球,一次可以保证找出次品吗?

  生自由回答。

  师:咱们还是动手去探究吧。

  【课件出示如下小组活动要求。(1)四人一组,用棋子代替玻璃球,用尺子代替天平,摆一摆。(2)4个球被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3)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4)想一想,你们组的方法是否既做到了“至少”,也做到了“保证”?】

  生分组探究后,上实物展台汇报,师根据生的汇报板书枝状图,同时帮助生在此环节理解“至少”和“保证”的含义。

  师小结:4个球,有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但测量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至少需要2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

  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师:如果只测量一次,最多可以保证在几个球中找出次品?

  5.讨论9个球

  【课件:这儿有9个玻璃球,其中有一个球比其他的球稍重,如果只能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

  师:如果球的个数再多一些,例如9个,至少需要几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呢?

  【小组活动要求如下。(1)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2)9个球被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3)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4)哪种方法符合题目中的“至少”和“保证”? 】

  生在实物展台上汇报9个球的测量方法,师板书在黑板上。

  生可能出现的方法如下。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板书,哪种方法符合题意?

  师:为什么把9个球分成(3,3,3)只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种方法每份分出的数量是3,次品一定在某一份的3个球里,不管是哪一份,3个球只需要一次就只可以找出次品来,所以9个球只需要2次;但第二种分法有2份分出的数量是4,4个球需要2次才能找出次品,9个球就需要3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

  师:如果球的数量在9以内,你们觉得每份分出的数量是3好还是4呢?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份分出的数量不能超过3。

  6.5~8个球的研究

  师(出示记录表):4个球只需要2次可以保证找出次品,9个球也只需要2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来,那么大胆猜测一下,在4与9之间的5、6、7、8个球至少需要几次就能找出次品呢?

  请生自由画图分析,然后汇报。(重点是8个球。)

  将研究结果填入表格中。

  (三)巩固应用,发现规律

  1.10个球的研究

  师:10个球,称2次还能保证找出次品吗?

  请生试着自己画图分一分,然后汇报。(让生明确:10个球至少需要称3次,因为无论怎么分,至少有一份超过3个球。)

  师将结果填入记录表。

  师:2次最多可以在几个球中找出次品?(9个。)为什么?(利用板书中的枝状图让学生明白每份最多3个,3个3就是9。)

  2.3次最多能在多少个球中找出次品?

  师:3次最多可以在多少个球中找出次品呢?(引导生发现每份最多放9个,3份就是3个9,即3×3×3=27个。)

  师:28个球至少几次可以找出次品?

  3.4次最多能在多少个球中找出次品?

  (引导学生说出每份最多27个,3份就是3个27,即3×3×3×3=81,最多81个。呼应前面的小比尔盖茨的问题。)

  4.观察记录表,发现规律

  师:我们来仔细观察记录表,5次、6次分别能保证在多少个球中找到次品?最多多少个?

  师:以此类推,测量的次数增加,可保证在更多的球中找出一个次品来。

  (四)总结提升

  师: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师:我们为什么要探究找次品?

  师:我们所探究出的找次品的方法其实和以前所探究的烙饼问题、田忌赛马问题等一样,就是一个最优化的方法。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如果你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那么解决问题时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 = 6 4÷5=0.8 80÷5=16

  3÷7= 5÷10=0.5 4÷9=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36÷6 = 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和4÷9=的商为循环小数。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食品数量班级人数平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40个47 40÷47

  饮料39瓶47 39÷47

  花生8千克47 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了,即:1÷3=(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40÷47=?39÷47=?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张)

  答:每人分得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b≠0

  (引导学生懂得: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师生共同完成)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最后教师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填空:7÷13= =()÷()

  ()÷9= ()÷26=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 7÷12= 16÷49= 25÷24= 12÷25= 36÷57= 30÷37= 33÷78=

  7÷13= 74÷14= 77÷13= 78÷97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4、“六一”联欢的时候,大家都会带好多自己爱吃的食品,你们愿意与同学们共同品尝吗?如果愿意的话,请说说你的打算,并编一道符合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情感教育,教书育人

  同学们,我刚才听了大家的各种打算,感到很欣慰,同学们都打算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给大家一起享用,我都盼望着过“六一”儿童节了,到那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礼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但愿我们同学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亲如兄妹,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温暖的班级体!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 (b≠0)

  3÷4=(张)

  答:每人分得张饼。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掌握统计的步骤(数据收集与数据整理),会认识统计表、会填充统计表。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仪)

  教学过程

  一、边练习边复习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平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习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习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材说明

  密铺,也称为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就安排了密铺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观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铺起来的图案,了解什么是密铺。本册教材中,通过实践活动继续让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密铺,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整个实践活动分为两个层次:

  1.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密铺,使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密铺概念,教材不再给出密铺的概念及图案,而是直接呈现了学生熟悉的6种平面图形(即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并提出问题哪些图形可以密铺。接着,让学生利用附页中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任选一种图形拼一拼、铺一铺,探索并找出可以密铺、不能密铺(圆形、正五边形)的平面图形,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找出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后,再让学生实际铺一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并感受这些图形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每次密铺的基础图形都是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同一种平面图形,两种或两种以上平面图形拼接在一起,也能进行密铺,但教材并不做要求。

  2.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定的两组图形设计密铺图案,计算出每次密铺中不同平面图形所占的面积,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部分:

  (1)从实际出发引出问题,让学生从两组瓷砖中任选一组在方格纸上设计密铺图案,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这里的两组瓷砖,一组由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另一组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长度等于平行四边形长边所在的高)组成,前一组密铺可以是用同一种基础图形将平面密铺,后一组密铺则是用两种基础图形密铺平面。

  完成设计的方式,可以由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也可以由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形卡片,让学生拼出。建议学生在画或拼摆密铺图案时,要有序地进行。

  (2)综合运用有关密铺、面积等方面的知识,统计自己在方格纸上设计的图案中,每种基础图形一共用了多少块,以及所占的面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利用附页中提供的图形,自由地设计密铺图案,这种图案可以由一种或两种基础图形组成(也可以由多种基础图形组成,尊重学生的选择,但不要求),通过学生的创作及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几何图形进行美术创作的想像力,让学生体验自己创作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主要是在数学活动中,借助观察、猜测、验证等方式解决问题。

  (2)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密铺的图案,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密铺图案,课上展示给大家,以此帮助学生复习已了解的密铺知识,从直观上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搜集的图案可有多种,如由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一种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不规则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等。呈现图案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密铺图案是由什么基础图形组成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密铺平面时只用一种图形,比如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同时出示该图形的彩色卡片并贴在黑板上),请你们猜猜看,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和想像,然后再通过铺一铺等操作活动进行验证并获得结论。或者先让学生想一想他们见过的哪些图形能够用来密铺平面,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的图形呈现相应的图形卡片,然后围绕学生说出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拼摆,找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密铺,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并让学生任选一种可以密铺的图形铺一铺,上台展示并与大家交流拼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密铺的理解以及对图形性质的认识。

  (5)在学生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后,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密铺的知识设计地砖图案;也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密铺。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答案,大致包括建筑(地砖、篱笆和围墙)、玩具、艺术(图画)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然后再让学生任选一组瓷砖,在方格纸上设计新颖、美观的密铺图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让先设计完的学生数一数自己设计的图案中,不同的基础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块,所占面积是多少。

  (6)展示作品过程中,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有新意,激发学生之间互评作品,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7)汇报交流之后,让学生进行更开放的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经历创造数学美的过程。

  (8)要注意,后面的教材中会继续安排有关密铺的内容,例如较复杂些的密铺、密铺的方法等等,因此在这里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如图形能够密铺的条件(同一顶点的各个拼接图形角的和为360)会在中学的教材中介绍,这里就不需要让学生研究。

  参考资料:

  密铺的历史背景

  1619年数学家奇柏(J.Kepler)第一个利用正多边形铺嵌平面。

  1891年苏联物理学家弗德洛夫(E.S.Fedorov)发现了十七种不同的铺砌平面的对称图案。

  1924年数学家波利亚(Polya)和尼格利(Nigeli)重新发现这个事实。

  最富趣味的是荷兰艺术家埃舍尔(M.C. Escher)与密铺。M.C. Escher于1898年生于荷兰。他到西班牙旅行参观时,对一种名为阿罕伯拉宫(Alhambra)的建筑有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十三世纪皇宫建筑物,其墙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尔人建造,而且铺上了种类繁多、美轮美奂的马赛克图案。Escher 用数日复制了这些图案,并得到启发,创造了各种并不局限于几何图形的密铺图案,这些图案包括鱼、青蛙、狗、人、蜥蜴,甚至是他凭空想像的物体。他创造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另一种看法。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教学重点: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弄清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19 ×(935-875÷ 25) [51÷(120 -103)+24]×64

  1、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

  2、让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B、导入新课:

  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相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C、讲授新课:

  例 3 :4.38 ÷ (36.94 + 34.3×0.2)

  提问:1、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什么?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 。校对。

  4.38 ÷ (36.94 + 34.3×0.2)

  = 4.38 ÷(36.94 + 6.86)

  = 4.38 ÷ 43.8

  = 0.1

  例 4 : [(5.84 - 3.9 ) ÷0.4 + 0.15] ×0.92

  提问: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校对。

  3、做错的说一说错的原因。

  [(5.84 - 3.9 ) ÷0.4 + 0.15] ×0.92

  = [1.94 ÷0.4 + 0.15] ×0.92

  = [4.85 + 0.15] ×0.92

  = 5 ×0.92

  = 4.6

  D、巩固练习:

  1.8×(1.4 - 0.26 ÷2) [7.6 - 5 ×(0.3 + 0.9)]÷10

  1、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抽两名学生板演。

  E、课堂小结:

  在既有中括号,又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再什么?

  F、布置作业:

  P - 52 第一题、第二题和第三题。

  课堂作业本

  练习 十一

  一、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方程的解法。

  3、学会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学会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卡片和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口算训练:

  6 + 4.4 = 0.01×80 = 7.4-0.9 = 6.3÷0.63 =

  2.3×5 = 0.4×0.5 = 0.2÷0.04 = 5÷0.02=

  18.6-6 = 5.4 + 6 = 9-1.35= 0.3×0.05 =

  1、以小组开火车形式看口算报得数。

  2、错的说一说错的原因。

  B、比较训练:

  8 -0.8 ÷5 + 0.24 ×9

  8 -(0.8 ÷5 + 0.24) ×9

  [8 -(0.8 ÷5 + 0.24)] ×9

  1、说一说每题的计算顺序。

  2、括号有什么作用?

  3、抽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4、校对,错的说出错在哪一步?

  C、求未知数:

  7.2 + X = 15.4 X - 0.8 = 3.6

  1、抽两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2、说一说每题求X的依据什么?

  D、应用题:

  P - 53 第五题:

  1、说一说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先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两人相互讨论。

  3、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 42 ÷1.5 表示什么? 42 + 42 ÷1.5 表示什么?

  E、布置作业:

  P - 53 第三题。

  《课堂作业本》

  练习 十一 (二)

  一、教学目标:1、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二、教学重点: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简便运算:

  0.27 ×99 + 0.27 0.25×1.25×40×8

  (0.25 + 2.5 + 25)×0.4 8.4 + 7.66 + 2.34 +1.6

  1、抽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2、说一说错的原因。

  B、四则混合计算:

  8.4 -8.4×1.5÷18

  (1 - 0.99)×(38.6- 8.6)

  [0.05 ×(83 + 117)]÷(9.6-5.6)

  1、先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抽三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

  3、校对,错的订正。

  C、文字题:

  2.5 乘以 6.6与1.4的和,积是多少?

  1、求什么?积是哪两个数相乘?

  2、所以我们要先求什么?

  3、列式计算。

  D、应用题讲解:

  P - 55 第十二题:

  1、要求平均每天的营业收入四月份比三月份多多少元?我们 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2、四月份每天怎么求?三月份每天怎么求?

  3、四月份为什么要除以30,而三月份要除以31呢?

  E、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哪些内容?哪些方面还掌握的不够呢?

  F、拓展题:

  先让学生讨论完成。

  G、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最大的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答案:这个数有四种可能:9、18、27、54,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所有学生把四种全部找出来。

  第3题

  主要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可以先填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题结论是5,第2题结论是13和2,第3题的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第6题

  本题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个连续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3的倍数自主探索,交流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你知道吗〗

  教师可以结合史料详细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理解“猜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例10=3+7,18=11+7,42=31+11等。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说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2.在游戏中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简单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判断。

  3.借助观察猜测、操作实验、活动交流,培养学生合理推测的能力,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2.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课件、球以及摸球用的袋子、记录单、扑克牌。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游戏。看谁能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最多的数学知识。玩游戏前老师先分组,1、2?大组为甲队,3、4大组为乙队。哪一个组先来玩游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很轻松和谐的情境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开课就有了学习动力,为新课的学习酝酿了良好的情绪。】

  活动2【讲授】游戏冲突,引发思考

  师:两个组都想先来,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决定那个组先来。

  师:好办法,抛硬币每一面的可能性都是?,很公平。但是今天老师没有硬币,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石头、剪刀、布。

  师:石头、剪刀、布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公平吗?同桌之间单号代表甲队,双号代表乙队互相猜三次试试看。

  师:刚才谁赢了?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公平)

  师:为什么,能不能用可能性的知识来说明这个游戏的公平性呢?今天这节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游戏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催化剂,数学猜想是引领学生走进数学宝库的金钥匙。在这个环节中从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中引导学生思考、猜想,激活了学生对可能性的原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有了初步的感觉。】

  活动3【活动】探究新知:

  1、你觉得两个同学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其中一人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2、要想知道每人获胜的可能到底是多少,我们必须列举出两个人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方法,把完游戏时会出现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交流

  4、汇报:发现:有的学生列举了7种、8种、9种等各种不同的结果和记录方法。

  5、有没有办法不漏掉也不重复呢?

  6、老师利用表格归纳总结列举方法?

  活动4【练习】巩固提高:

  1、做一做。

  (1)老师读题:

  (2)相信大家都能用这3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吧。那么谁能办法写出所有不同的三位数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用这样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生:单数赢了4次,赢和可能性是4/6,双数赢了2次。赢的可能性2/6。

  2、出示练习1。两人一组,算出2、3、7、8中任意两个数的积。

  如果它们的积是2的整数倍,甲队获胜;如果它们的积是3的整数倍,则乙队获胜。这个玩法公平吗?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比赛的情境来触发学生积极思考游戏的公平性,并运用刚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设计练习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扣课题,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以发展,创新素质得到锤炼。因而达到活学、巧学、乐学的境界。】

  活动5【讲授】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课题:第五单元: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1)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P58例4及练习十三第1、2、4、9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字母表示数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用字母表示简单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的意图和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练习。在练习中体验、交流、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告诉同学们一个秘密,再过几天老师的生日就要到了。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有多大了?

  学生发言,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师:你们已经猜了老师的年龄,现在,让我来猜猜大家的年龄吧。(11岁)老师告诉你一条重要的信息。(出示老师比同学大22岁)你们说我几岁了?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岁数:11岁老师的岁数:11+22)

  二、探究新知

  (一)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加减关系。

  1.师:现在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想一想,当同学们1岁时,老师几岁?你是怎么知道的?

  当同学们2岁时,老师几岁?你是怎么想的?

  2.师:还可以说下去吗?想想当你几岁时,老师几岁,用一个算式表示。在纸上写写看。(一生板演)

  3.师:感觉怎样?还能写出更多的算式吗?能把你写的算式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算式与感想。

  师:看来,像这样的式子还能写很多。咦,那你能用一个式子就把同学们的岁数、老师的岁数和两个岁数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吗?

  4.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5.汇报、交流、评价。

  师:这么多算式,你最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是什么。

  6.优化。AA+22表示什么?还表示什么?

  7.预设:BB+22XX+22这三个式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A、B、X都是表示不确定的数,A+22B+22X+22不仅表示老师的年龄,还表示老师比同学大22岁这个关系)

  8.师:这些算式真的可以表示老师任何一年的年龄吗?让我们来试试。

  9.想一想,当A=1时,表示同学几岁,老师几岁?

  当A=33时,表示同学几岁,老师几岁?

  10.师:这些算式既表示出了老师和学生岁数之间的关系,又表示出了老师的岁数。那么,当老师a岁时,同学们几岁?

  11.师:用a表示自己的岁数,那么你最喜欢的人的岁数怎么表示?试试看。(解读一下自己写的式子)

  (二)教学教材第58页例4。

  1.出示教材第58页例4。

  2.通过阅读例4可知:一共有果汁1200g,倒了3小杯,每小杯的容量用xg表示,还剩下多少克?

  一小杯的容量是xg,那3小杯的容量是3xg,还剩下多少克呢?

  列出式子:1200-3x。(学生齐答,教师板书)

  3当x等于200时,还剩下:1200-3×200=600(克)。

  4.x最大可以是多少?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后派出代表做课堂汇报。

  已知总量是1200g,倒完3小杯后,还有剩余,那意味着1200-3x会大于o,得出结论x小于400。(板书)

  5.想一想: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6.提问:解决上面的例题需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总量和已使用的量的关系,理解题目的意思,才能正确列出算式。

  7.你还能根据题目的信息提出哪些问题?小组交流一下,收集问题并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合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汇报结果,最后集体订正。

  (1)120+loa。

  (2)把a=25代入120+loa中,得120+10×25=370(kg)。所以当a=25时,商店一共有370kg苹果。

  2.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的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决,再指名回答,最后集体订正。

  (1)96-12b。

  (2)把b=5代入到96-12b中,得96-12×5=36(吨),所以当b等于5时,仓库里剩下的货物有3b吨。

  (3)这里的b可以表示1,2,3,4,5,6,7,8。

  3.完成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1题

  学生理解题意,再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4.完成教材第61页练习十三第9题。

  (1)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引导学生区分“离开重庆有多远”和“到宜昌还有多元”。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作业: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2、4题。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的应用

  学生的岁数:11岁老师的岁数:11+22

  1200-3x

  1200-3x会大于o,得出结论x小于400。

  当x等于200时,还剩下:1200-3×200=600(克)。

  批注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12-15

数学教案《“1”和“许多”》01-02

高一数学教案12-09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15篇01-01

小学数学教案(集合15篇)12-17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5篇12-12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12-12

小班数学教案(合集15篇)01-02

小学数学教案集锦15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