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教学设计

时间:2020-11-29 10:18: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枣儿》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枣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枣儿》教学设计

  《枣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概括剧情

  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读文讨论后,教师引导概括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满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理清情节

  1、浏览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

  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枣儿”尿老人一脖子尿。“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

  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⑴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

  ⑵评价三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

  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从他们盛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

  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

  4、师小结: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即从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中体会人物性格。)

  四、分析主题思想

  1、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讨论明确: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2、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

  3、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

  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

  4、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表演。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

  明确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师生评价。)

  5、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

  五、小结拓展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

  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

  六、布置作业

  将你的想法整理出来,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备注:根据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朗读、品味、表演、理解。

  【教学反思】

  剧本学习应该与一般的文章阅读有所区别,所以本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从文本的角度读剧本。即本文的学习还是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一样,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个方面是朗读,即分角色朗读。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另一个方面就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

  总之,剧本学习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

  《枣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

  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情节、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二、整体感知

  1、概述古诗情节:

  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

  2、本文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3、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

  ⑴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竟然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⑵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⑶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

  ⑷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4、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

  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5、“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

  背景:枣树下童谣声亲情

  人物:老人:老一辈农民、亲情、爱心

  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

  枣儿:象征亲情、故乡、精神家园

【《枣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船长教学设计

2.翠鸟教学设计

3.养花教学设计

4.《假如》教学设计

5.《摆》教学设计

6.《瀑布》教学设计

7.《荷花》教学设计

8.尊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