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1-09-15 09:43: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枣儿》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枣儿》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枣儿》优秀教学设计

  《枣儿》优秀教学设计1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枣儿》是一部重在写情,以情感人的话剧小品。剧本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一老一少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在他们的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不仅充分表露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还流露了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以及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该剧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二)学法引导

  1、诵读剧本,了解剧情,重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多层面的浓浓的情意。

  2、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紧扣剧本的内容,揣摩情节、语言,着重理解剧中的象征意义。

  由于“枣儿”这一具体事物以及剧中的情节,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对剧本的思想内容,切忌生硬的、绝对化的理解,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读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品尝这“枣儿”的味道。

  (三)审美鉴赏

  丰厚的思想底蕴。

  《枣儿》说的是一位孤独的乡村老人与一位孤独的儿童在情感上相濡以沫的故事,全剧构思精巧以小见大,意蕴丰富,着力表现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朗读《枣儿》这出话剧小品,说说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析]本题旨在把握剧情,理解剧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2、仔细阅读剧本,想一想“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析]本题旨在把握本文在结构剧情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借一个具体的物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

  [参考答案]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3、试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理运用象征手法的?

  [析] 理解剧中的象征意义,不能仅作理性的分析,要紧扣剧本的内容,揣摩情节、语言,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根据象征手法的特点,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以及剧中的情节和语言所表达的显性意义加以泛化和深化,从而领悟剧中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4、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析] 本题旨在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翘( )首 踌( )躇( ) 咀( )嚼( ) 囫( )囵( )吞枣

  2、选择

  (1)一 枣树上结了数不完 枣儿。( a颗 b棵)

  (2)老人将枣儿塞 进孩子嘴里。( asāi b sè )

  2、“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3、“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4、“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5、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开放探究

  阅读《白毛女》中“逼债”一节,然后答题。

  杨(拉住穆的手)啊!

  (唱)老天单杀独根草,

  大水尽淹独木桥,

  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

  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

  穆 (大怒)你别糊涂了!一会儿少东家生了气可不是玩的!

  杨 我……我……我找个说理的地方去!(欲冲出门去)

  穆(拍案)哪里说理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

  杨 (惊住)我……我……

  穆 (又缓和地)老杨,不行啊!胳膊抗不过大腿去,我劝你写个文书按个手印,不就结了吗?(写文书)

  杨 (又去拦)你……你……

  黄急上。

  黄 (声色俱厉)怎么还嘴硬?杨白劳!告诉你说,今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对穆)快给他写文书!

  1、杨白劳的唱词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2、在杨白劳唱词中的“独根草”、“独木桥”比喻的是谁?这个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3、穆仁智的话“哪里说理去……你到哪里说理去!”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4、这一小节中黄世仁仅有一段语言,但却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特点,试概括出黄世仁的性格。

  5、杨白劳的三处语言,都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资料下载

  戏剧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特点:集中性、综合性、直观性、舞台性

  3、戏剧的基本要素: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戏剧冲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4、戏剧种类:

  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它是以动作和对白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清代末年从欧洲传入中国,1926年开始称之为话剧。歌剧:它是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种戏剧。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后来广为流传于全欧洲。中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也属歌剧性质。“五四”以来,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开始民族新歌剧的创作,《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舞剧:它是综合舞蹈、武术、哑剧、音乐等艺术的一种戏剧,以舞蹈动作和器乐为主要表演手段。中国现代舞剧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和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借鉴西洋芭蕾舞剧的优点而创造发展起来的。另外,戏曲:它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以歌、舞(包括杂技、武术)、话剧三者有机结合为特点。由于民族的地区不同,形成许多剧种,全国性的有京剧、评剧、越剧、豫剧、粤剧等,其中以京剧最为有名。

  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悲剧等。

  5、戏剧的结构和情节:戏剧结构分“幕”分“场”,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场是

  小于幕的一个情节单位。戏剧的情节一般也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个部分。

  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能力提高

  1、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2、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 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3、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4、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开放探究

  1、对黄世仁要抢走女儿的极度悲愤。

  2、比喻的是喜儿,写出了喜儿对于他的重要。

  3、旧社会恶霸地主与官府勾结,官官相护,残害百姓,穷苦百姓们没有说理的地方。

  4、残酷、凶狠、蛮横。

  5、表示说话断断续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黄世仁要用喜儿抵债,使他又气愤、又害怕,悲愤至极有话也说不出。

  《枣儿》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

  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情节、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二、整体感知

  1、概述古诗情节:

  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

  2、本文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3、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

  ⑴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竟然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⑵ 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⑶ 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

  ⑷ 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4、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

  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5、“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

  背景:枣树下童谣声亲情

  人物:老人:老一辈农民、亲情、爱心

  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

  枣儿:象征亲情、故乡、精神家园

  《枣儿》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概括剧情

  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读文讨论后,教师引导概括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满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理清情节

  1、浏览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

  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枣儿”尿老人一脖子尿。“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

  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⑴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

  ⑵评价三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

  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从他们盛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

  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

  4、师小结: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即从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中体会人物性格。)

  四、分析主题思想

  1、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讨论明确: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2、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

  3、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

  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

  4、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表演。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

  明确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师生评价。)

  5、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

  五、小结拓展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

  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

  六、布置作业

  将你的想法整理出来,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备注:根据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朗读、品味、表演、理解。

  【教学反思】

  剧本学习应该与一般的文章阅读有所区别,所以本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从文本的角度读剧本。即本文的学习还是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一样,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个方面是朗读,即分角色朗读。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另一个方面就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

  总之,剧本学习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

【《枣儿》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枣儿》教学设计

2.《枣儿》教学设计(精选5篇)

3.《赵州桥》优秀教学设计

4.蒲公英优秀教学设计

5.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

6.《匆匆》优秀教学设计

7.《池上》优秀教学设计

8.《国徽》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