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秀的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自主、开放、富有生机的数学课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应用中发展数学。
本节课以春节联欢晚会的场景作为导入,让学生能够与自己熟悉的活动相关联。通过这个情境,我们可以巧妙地引入时间单位"秒",并让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将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培养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注重他们的体验。在本节课中,学生将自主观察、操作、发现和体验。教师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自主地观察、操作、发现和体验。我们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通过师生的共同合作,认识时间单位"秒",了解分钟和秒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练习中,我将努力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时间的价值。为此,我设计了即兴表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得到发展。请您修改前面的内容后直接回复。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钟
学具准备:
各种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引入篇)
1、同学们,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 课件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
师:刚才的场景中,用到了哪个时间单位? 秒
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要用到 “秒”?(生交流。)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最小的时间单位——秒来测量短暂的时间。今天,我们将一同探索有关秒的知识。(揭示课题:秒的认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知识篇)
1、观察钟表,认识秒针和1秒
(1)请拿出你准备的闹钟或手表,仔细观察钟面。
(2) 在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3)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从这个钟面上,你能发现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三根针,并认识秒针的特点:又细又长,走动速度最快)。
师:观察得真仔细,请继续观察秒针的变化(课件出示秒针走一小格)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3) 体会1秒:
①1秒究竟有多长?想感受一下吗?请把你的闹钟和手表放在耳边,你听到了什么?(滴答声)滴答声和秒有什么关系吗?滴答一声经过的时间就是一秒。
③出示钟面:请注意,时针在昂扬地跳动着,老师希望测试你们的节奏感。让我们随着时针的'节奏一起拍一拍。老师进行了一次示范,学生们跟着拍。
师:节奏感真不错,我们拍一下就是1秒。
④1秒钟能干什么呢?请在1秒钟内做你喜欢的事情,你想做什么? 准备,开始!
1秒钟你都做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来说说1秒钟还可以做什么。
师:大家知道这么多,真了不起,老师这儿还有一些,想看吗?(课件播放信息图)。
师: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生谈自己的感受。
2、认识几秒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观察秒针的变化。
(1)(出示课件)请看秒针指向哪儿,我们让秒针开始走动,你发现了什么?
秒针走5个小格,也就是1个大格,是5秒。
(2) 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3和6各经过了多少秒?
3、秒的体验:
(1)刚刚,我们没有依靠钟表来知道时间的流逝,而是通过自己感受时间的长短。现在,我们来玩一个10秒的游戏。老师宣布“开始”,秒针开始移动,当你认为10秒已经过去了,请立即坐直,看谁能最准确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4、揭示“分”和“秒”的关系
1)继续观察,秒针现在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秒针走了一圈 60秒。
2)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我们再看一遍,观察分针有怎样的变化?
生:分针刚好走1小格,就是1分。
通过观察你发现秒和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分、秒之间的关系
得出60秒=1分(板书:60秒=1分。)
1分=( )秒 60秒=( )分
5、体验1分钟
(1)师:同学们已经感受了10秒有多长,那么1分钟又有多长呢?我们来感受一下。游戏规则不变,当你认为1分钟到了,就请坐端。
请猜得准的同学介绍经验。
(2)1分钟里我们能做什么呢?想想你要做什么,我们来做个测试。播放1分钟的音乐,生做自己喜欢的事。
生汇报1分钟做了什么?组织学生看书61页,再交流有关1分钟的信息。
听了大家的 发言 ,你有什么感受?
生:1分钟虽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却能做很多的事。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30分钟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师:学得真不错,有信心接受老师的考验吗?
1、填空。
2、时间单位,我会用。
3、评一评:前不久学校举行了运动会,这是三年级四位男同学50米跑的成绩
老师想请你们来当小小裁判员,评判一下谁是冠军,并说说你的理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估一估,做这些事需要多长时间?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时间是我们每一天的财富,它在我们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相信通过今天40分钟的学习,我们会更加明白时间的珍贵,成为合理利用时间的主人。
板书设计:秒的认识
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1分=60秒
教学反思:
学生在进行探究时需要认真观察,并且不断地进行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如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在更加开放自由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是全心全意地为他们创造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将能计量“秒”的钟表带回教室后,我设计了一个同桌互相介绍“好朋友”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观察、猜测并深入了解秒表、电子表以及有秒针的钟表是如何计量时间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我们一起探索有秒针的钟表隐藏着哪些“小秘密”?学生们发现了一些规律,比如“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等于分针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钟等于60秒的结论。他们还注意到“秒针运动最快,而时针则运动最慢”……整个探索过程中,问题是开放性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主的,学生们一直都是积极主动的。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他们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
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习会认的10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词语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关爱动物,和动物友好相处的意识。
3、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大象的资料。
2、演示文稿(大象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同上)
教学重点、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趣引入
1、谁知道大象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事?
2、大象很聪明,能帮人们干这么多的事情,课文里一头大象担负起了照看主人小孩的工作,这位保姆工作的怎么样?让我们走进这一家人的生活去看一看吧。
二、自学生字,初步感知:
1、读书,画出不认识的字及不理解的词语。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自己说一说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讨论,感悟理解:
1、理清课文层次
哪些内容是写大象保护主人娃娃的内容的?其余部分写的是什么?
2、出示自学提示:
(1)为什么作者先写把黑熊踏成肉饼,再写对主人忠心耿耿呢?
(2)大象是怎样保护主人娃娃的?都写了几幅场景,哪部分最使你感动?
3、默读课文,先自学再组内交流。
4、同学交流,读中感悟
第一部分:
1、小组汇报自学提示第1题。
2、教师小结:大象凶猛对敌、亲切对人。
第二部分:
1、分组汇报自学提示第2题。
2、帮助学生理出几个场景。
(1)观察课文插图画的内容和课文哪一部分是相对应的?能归图画拟个名字吗?
第二幅图画:猛撞大树,踩狗抛尸(读书上相应内容)
第三幅图画:舍身相救,感激不尽(读书上相应内容)
(2)课文中哪部分内容没有相应的插图,如果让你画一画,你怎么画,给它起个题目。
(3)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
①把最感动你的内容读出来。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②指名读,进一步体会。
(4)在理出几个场景的基础上,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归纳板书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大象具有什么品质?你有什么想法。
2、本文为我们描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头勇敢、忠诚的大象,让我们感到的确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对待我们的动物朋友呢?(请一两个同学说一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关心爱护它们,把它们作为我们的朋友对待。
五、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花篮。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3、小练笔: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人应该怎样对待动物?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内容一《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补充教材内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研究”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八百里洞庭在诗人的眼中是——
6、背诵古诗。
五、欣赏名句积累名句(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六、总结
七、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色
和(柔)
形
补充教材内容二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补充教材内容三
欣赏名句积累名句
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想想诗句的意思,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或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
1、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qǐnɡ)如熔(rónɡ)金。
唐·刘禹锡《洞庭秋月行》生:形容明月倒映湖面的状态。熔金:熔化了黄金,比喻金色的月光。
2、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唐·王维《送邢xínɡ桂州》白:形容黄昏时白茫茫的水面。天地:指水天相连。
jiàn qiónɡ qǐnɡ zhuó
3、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鉴:镜,这里比喻湖面的明净。琼田:形容湖面又象美玉般的万顷良田。着:浮着。
4、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yè
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湖:指洞庭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以镜写湖,形象生动。
5、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línɡ
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彻底:形容湖的清澈。
6、风收云散波忽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zhā shèn
清·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后一句写青天明月倒映湖面,却用“倒转青天”来形容。
优秀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陈述衷情,这是表文的一大特点,本篇情挚辞切,教学中要突出这点。
2、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三、朗读
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然后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讲解文章第1~5段
1、齐读第1段。读毕,就字音、句读酌情讲评。
⑴ 疏通字句。
⑵ 提问一:诸葛亮在奏表的开头一段向刘禅提出什么劝谏?
讲解:诸葛亮首先规劝刘禅要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广开言路,采纳忠谏,而不要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言谈失义,阻断忠谏之路。
提问二:诸葛亮用什么来鼓励刘禅?
讲解:诸葛亮用忠臣志士为了报答先帝的殊遇而勤勉不懈,舍身忘我地效忠职守的事实来鼓励刘禅,要他看到蜀国具有忠臣竭力,志士效命这个好条件。
2、指名朗读第2段:
⑴ 疏通词句。
⑵ 提问:诸葛亮在这段中向刘禅提出什么谏诫?
讲解:诸葛亮谏诫刘禅理政要公正明察,赏罚要善恶分明,对内廷和外廷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不要徇私偏袒。
3、分别朗读第3、4段:
⑴ 疏通词句。
⑵ 提问:这两段的内容是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其内容是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用人。
4、齐读第5段:
⑴ 疏通词句。
⑵ 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中,诸葛亮以汉朝兴衰的历史说明君王用人之极端重要,告诫刘禅要接近、信任正直贤能、忠贞不渝的臣子。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1~5段。
2、整理这几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于、以”等的用法。
3、思考第6~9段的内容。
第二教时
一、齐读第6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本段写什么内容?
讲解:诸葛亮在本段中自述受到刘备三顾草庐,委以大任,器重信任的优遇。
二、指名朗读第7段
1、疏通词句。
2、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在这段,诸葛亮主要是表明自己报效先帝、尽忠蜀国的挚情和伐魏兴汉的雄图,并再次嘱咐刘禅要信任郭攸之等“忠纯”之臣。
三、齐读第8段、第9段
1、疏通字句。
2、提问:第8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诸葛亮在这段中主要是劝勉刘禅要牢记刘备遗训,砥砺志行,用心国事,善理政务,采纳雅言。
3、齐读第9段:
串讲。“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临表”:面对奏表。“涕”:泪。“零”:落。“不知所言”:不知说的是什么;这是谦词,表示自己可能失言。
四、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1、道:
⑴ 道路。“中道崩殂”。
⑵ 办法。“咨诹善道”。
2、遗:
⑴ 遗留。“以光先帝遗德”。
⑵ (wèi)给予。“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为:
⑴ 是。“俱为一体”。
⑵ 做,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⑶ 做,担任。“众议举宠为督”。
4、论:
⑴ 评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⑵ 议论。“每与臣论此事”。
5、无:
⑴ 没有。“若无兴德之言”。
⑵ 不论。“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6、行:
⑴ 实行。“然后施行”。
⑵ 行为。“性行淑均”。
⑶ (háng)行列。“必能使行阵和睦”。
7、益:
⑴ 益处。“有所广益”。
⑵ 增加。“至于斟酌损益”。
虚词总结:
1、而:
⑴ 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⑵ 连接状语与谓语。“可计日而待也”。
2、于:
⑴ 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⑵ 及于,给。“欲报之于陛下也”。
⑶ 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⑷ 到。“还于旧都”。
3、以:
⑴ 用,拿。“咨臣以当世之事”。
⑵ 而。“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⑶ 因而。“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⑷ 表时间、地域等界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⑸ 认为。“愚以为宫中之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课后练习。
优秀的教学设计5
课前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布置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优秀的教学设计6
一、激情导入
教师:你们听说过人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为动物送餐直至告别人世吗?你们看见过动物为人举行奇异非凡的葬礼吗?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故事里,去感受一位老人与海鸥之间浓浓的情谊吧。
二、整体感悟课文
先要理清文思。
教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围绕着“老人与海鸥”,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讨论明确: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老人为海鸥做了什么;二是写海鸥对老人怎样。)
你们很会读书。我们先跟随作者去了解老人为海鸥做了什么。
三、分层阅读理解
(一)理解第一部分──老人对海鸥
目标:读出形象,读出画面,读懂感情。
指名读。思考:课文讲了老人哪几个事例?
(1)老人给海鸥喂食;
(2)老人与海鸥交流;
(3)老人讲海鸥故事。
学习方式:分组选读。分三个组各选读一个方面的内容。(一、二组重点学习“喂食”部分;三、四组重点学习“交流”部分;五、六组重点学习“讲述”部分。)
读书建议:先在小组里读读议议,从哪些词句中感悟出什么,再设计一种读书方式呈现感悟。
1.在第一组汇报的基础上,加深感悟,在读中浮现老人喂食图──
(1)填补动词,品味读,感受老人爱鸥如爱子。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在湖边的栏杆上,()一步,()起嘴向鸥群呼唤。老人()着栏杆()。
要求:把空着的词语补出来。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栏杆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教师:补出的是哪些词语,从中你体会出什么?
(2)分扮角色“呼应读”,感受人鸥相亲相爱相依相随。
男生读描写老人喂食的语句,女生读描写海鸥吃食的语句。
2.在第二组汇报的基础上,加深感悟,在读中浮现人鸥亲昵图──
(1)同桌分角色读。
(2)换角色再读。
3.在第三组汇报的基础上,加深感悟,在读中浮现老人深情讲述图──
教师:这是我们跟随作者看到了“老人喂食图”、“人鸥亲昵图”、“老人深情讲述图”。再听听作者的朋友告诉我们什么。
出示文字篇: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般。
(十几年如一日多么可贵,二十多里多么不易。真是人鸥情义重。)
4.合作读。
方式:男女生合作读老人给海鸥喂食—一对男生合作读对话部分—教师读老人讲述部分。
读中思考:
从老人给海鸥喂食中,感受到什么?从老人与海鸥交流中,又感受到什么?从老人的故事中,还感受到什么?
(相知、相亲、相爱;人鸥情谊深重。)
(二)理解第二部分──海鸥对老人
教师:“没想到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当你们得知这样一位老人永远地走了,你的心情怎样?
教师:当海鸥知道老人离去,它们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学生接读)
1.整体感悟读
你们读懂了海鸥为老人做了什么吗?
交流后,学生板书:为老人哀鸣、为老人追悼、为老人守灵。
小结:对逝去的所敬爱的人哀悼、守灵,是人才有的'行为,发生在动物身上,是多么令人惊异和震撼啊!
2.自由体会读
我们好好读一读这部分课文,你对哪些词语有感悟,就谈谈你的感悟,读出你的感悟。
分三个画面品读,即哀鸣、追悼、守灵。伴随学生的理解,点红重点语句。
(1)理解“往常的”──往常的鸣叫是怎样的,表示什么?现在的鸣叫是怎样的,表示什么?
(2)用补读法理解“竟”──补读的词语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什么?(没有想到海鸥也有人一样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3.提炼总结读
教师:从海鸥为老人哀鸣、为老人追悼、为老人守灵中,你感受到海鸥对老人有着怎样的感情。
(爱戴、怀念、悲痛。)
小结:为老人对它们所做的一切而深怀敬意,为老人离开它们而深感悲痛,为老人对它们的情义而深深怀念。
四、以感悟带动表达,以表达促进感悟
教师:读完课文,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写下可以表达你心情的词语。再用上这些词语表达你的心情。
优秀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的道理。
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风娃娃做了几件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一定很喜欢娃娃吧?你们自己有玩具娃娃吗?有什么娃娃?(结合学生的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娃娃有很多种,有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今天,咱们要认识一个新娃娃:(板书风娃娃,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听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画出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 自由读课文,反复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2、自选板块,自主研读。
3、通读全文,理清线索。
读全文,看设影,想想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情。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吹大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小树。
以上几件事中,哪些是他做的好事?哪些是他做的坏事?
4、提问设疑,小组研读。
(1) 风娃娃为什么想到帮人们做事?
(2) 风娃娃为什么好心办了坏事?
(3) 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
5、分块研读,反馈交流。
(1) 研读:“做好事”板块。
(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一句话。从他心里想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怎么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身感受。)
(2) 研读“做坏事”板块。
(选择重点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风娃娃听了人们的责怪,是怎样想的'?读一读这句话。
读读学习伙伴话,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
(3)
请你评价一下,风娃娃是一个怎样的娃娃?(通过让学生体会、感受、评价、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优秀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⒈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养成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
(一)表演课文,激趣导入。
(二)读课文,解剧本。
⒈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爸爸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xxx。
妈妈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xxx。
姥姥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xxx。
兰兰明白了,大家喜欢她的小手,是因为。
(三)分角色朗读表演
⒈指导分角色朗读。
爸爸、妈妈、姥姥分别用什么语气,该怎样读?
⑴先自由读体会。
⑵小组交流读,并可以互相指导共同提高。
⑶集体交流。(教师可根据情况指名读或范读)
⒉以小组分角色朗读表演。
集体汇报表演。(注意激励评价)
(四)发散思维,扩展想象
⒈兰兰长大后,会帮家人做哪些事情呢?
⒉自己以后长大会帮家人做些什么?结合课后题“说说做做”练习说话。
(五)课后作业
回家用你的小手为家里人做一件事情。注意观察家里人的表情,事后把当时的情景画出来,说给大家听。
优秀的教学设计9
预设目标
1 整体学习,理清思路
2 欣赏优美典雅的语句,提高欣赏散文作品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从《为你打开一扇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
学生交流自己和文学的一段难忘往事,引入课文,简介作者.
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不明白意思的词语.
(师生讨论解决)
2、分组讨论.
(1)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哪些往事? (一句话概括)
读<<水浒传>>
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
(2)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往事的`追忆之情?
搜索枯肠,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3)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
承上启下的句子(学生一起朗读)
三. 品味语言,明确主旨,欣赏背诵.
1、生默读课文,画出好词佳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交流讨论)
2、生齐读第四段,再背出一两句读过的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
3、根据课文第五段描写的情景,背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学生表演,评价,集体背诵)
1、请一位同学朗诵新诗<<南归>> (教师作指导)
2、体会作者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位老师讲课时的情态和自己听课的感受.(写好后全班交流评价)
3、考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优秀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了解原电池的定义;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极其工作原理;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学会判断该装置是否是原电池装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世界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解决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思考正负极发生什么变化,电子流动方向。)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过程:
【板书】化学能与电能
教师导入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式各样的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
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那么,我们使用的电能是怎么来的呢?
学生答: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
教师:我们来看看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吧
教师:由图看出火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首位、其次还有水力发电......
教师:我们来看这幅图思考一下火力发电过程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1分钟.。
教师: 通过燃烧煤炭,使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涡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燃烧 蒸汽 发电机
【投影】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涡轮机)→电能
教师:但是煤炭发电有很多缺点,大家一起来说说。
学生:污染大、转化率低、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教师:那么是否可以省略中间的过程直接由化学能→电能?
【实验一】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上有气泡(H2), Zn片逐溶解;Cu片无明显现象。
【板书】Zn片上发生反应:Zn + 2H+ == Zn2+ + H2↑
【实验二】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与电流表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逐渐溶解但无气泡;Cu片上有气泡(H2);电流计指针偏转。
【设疑】为什么只在铜片和锌片上连接了一条导线,反应现象就不同了呢?思考一下。
【学生讨论】一分钟
教师: 指针偏转,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说明发生了电子定向移动。Zn 比Cu活
泼,用导线连在一起时,锌片逐渐溶解,说明Zn片失去的电子,电子经导线流向Cu片, 溶液中的H+由于电场作用下移向Cu片得电子被还原成H2 ( 播放Flash动画)
【板书】铜片上:2H++2e- = H2 ↑ 锌片上Zn-2e- = Zn2+
【过渡】实质上实验二的装置就是一个原电池的装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原电池吧。
【板书】原电池定义: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负极:失去电子(或电流流进)
原电池
正极:得到电子(或电流流出)
教师: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外电路中,负极失去电子,正极得到电子,电子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在内电路中(在溶液中),溶液中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过,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这样整个电路构成了闭合回路,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
教师:
[过渡] 回忆思考:通过以上实验想想原电池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又有哪些?
教师:原电池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
① 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其中一种为能导电的非金属,如“碳棒”)作电极,其
中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
② 电解质溶液
③ 形成闭合回路
④ 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一个原电池装置我们怎样来判断它的正负极呢?
【归纳小结】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来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总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4、电极反应现象
不断溶解,质量减少为负极;有气体产生,或质量增加或不变为正极。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原电池原理有哪些应用
①制作化学电源
②加快反应速率
③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④防止金属的腐蚀
教师: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原电池装置,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原电池,同学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化学,培养对化学的兴趣。
作业处理:
1、调查我们周围有哪些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生产的。
2.上网查询,更多原电池的种类及应用
优秀的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实物杨桃;与美术老师合作让学生画一画杨桃。
2、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程序教与学意图一、看杨桃 1、同学们,请观察老师手中的杨桃,中间的同学和两边的同学说一说是什么形状?本节课我们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
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板书课题:11 画杨桃 再现课文情景为领悟道理奠定基础。二、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会认6个生字;
⑵ 会读课文;
⑶ 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字,同学互查,记分。
3、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
⑴ 谁读得最棒?
⑵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一个道理。
让学生学习概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同时通过评价识字、读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学提问 1、默读边读边思考,划出重点词句。不懂得地方提出问题来讨论。
2、老师观察,了解学生默读的情况:
⑴ 是否划出重点词句?
⑵ 是否会提问?
3、评价提问:看谁会问?问的问题最有探究的价值。
例如:我画的杨桃为什么像五角星?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
要在提问方面大做文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四、齐探究 1、读第一段,讨论:
⑴ 父亲对我要求很严,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要求我?理解:经常、叮嘱、想当然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培养眼力。……)
⑵ 练习朗读:
突出“很严”“经常”“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这些词。
2、读第二段,讨论:
默读,“我”是怎样画杨桃的?“我”认为画得怎样?画出重点句。“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说说自己的体会:“我”画画一丝不苟。
3、学习下一段过渡:
同学们认为我画得怎样呢?面对我的画是什么态度?画出重点词句:“哈哈大笑””“……是这个样子吗?”“……是五角星吧!”不改变愿意 让学生知道父亲这样做的道理。
“……是这个样子吗?”“……是五角星吧!”不改变愿意,把反问句在成陈述句。概括态度──嘲笑。
用嘲笑的态度读一读同学们的话。为什么嘲笑──不像杨桃。
后来同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读一读后来的话,说一说同学的态度是怎样的'?──不好意思,知道错了。
4、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老师的动作、语言读一读。说说体会:老师从“我”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又让学生从“我”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使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老师的态度在“审视”之后神情变得“严肃”后来变得“和颜悦色”。为什么?因为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同学们却说”不像“引起他的沉思;老师后来发现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自己错在那里了。所以神情变得“和颜悦色”。
5、想一想老师的动作也可以演一演,再读一读老师的话。想一想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想法要说。
意思:一、看杨桃的角度不同,扬子也不同;二、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别人;三、应该实事求是。
想法:父亲的话和老师的话联系起来想一想,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道理仅仅适用于画画吗?
板书:我们做事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当别人的看法、做法与自己不同时,不要急于下结论,要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去想,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让学生知道“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已经养成了仔细观察认真画画、画准确的习惯。
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同学们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体会老师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对老师讲的话要认真读认真想,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其中的道理。升华认识。
五、学表演 1、分小组练习朗读,讨论表演的动作和语言、神情。鼓励同学们创造性的表演。(如果能把老师说的那段话背下来表演更好)
2、学生表演。讨论:自己在平时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应该怎样处理。 巩固已经明白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情思考。六、学写法 对话:我们应当学习作者那些写法?
1、运用呼应的手法:前呼后应,十分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否定别人的新发现。
2、反复描写“笑”。而最后一个不要忙着发“笑”耐人寻味。
3、准确运用标点:破折号一处;六处用了问号;四处用了感叹号;三处用了省略号;形象的描摹了同学们自以为是、得意洋洋的神态;幼稚可笑的表现;知错不好意思的样子。 引导学生把读与写自觉联系起来。从读中悟写作方法。七、抄句子 1、鼓励学生把意思深刻的句子抄下来。
2、读一读资料袋。
优秀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⑵ 理解重点句
①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②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③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能力训练点:
⑴ 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⑶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学。
4、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⑴ 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⑵ 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2、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3、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活动设计:
⑴ 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⑵ 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⑶ 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⑷ 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
自制Flash课件、Internet网络、提供学生上网帐号。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学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预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师:请自由朗读课文的1~7自然段,看看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都会有哪些感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
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
预设:感受:贫穷、勤劳、辛苦(危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
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还是毅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难道他们没有想到今后的生活吗?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优秀的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从而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养成自觉地保护它们的习惯。
3.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观察的方法,体会比喻、拟人的表达作用。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特点。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保护动物,养成爱护动物的习惯;习得观察描述小动物外形特点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词语卡片。
2.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课堂里来了一位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瞧,它来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的到来!(展示课件第二屏)
(一)教师简介:翠鸟生长在我国东部和南部的许多地方,它不仅外形美丽,还有高超的捕鱼本领,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打鱼郎”。
(二)板书课题。
(三)学生读题并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从翠鸟的样子,怎样捉鱼、喜欢干什么等方面质疑)
(四)小结引导: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
那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一读,看看作者的想法是不是和我们相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生字和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运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二)认读生字,感知词语。
1.认读词语卡片。(个人读、男女生轮读、齐读)
苇秆、衬衫、清脆、疾飞、等待、锐利、饲养、陡峭
2.认读生字。(展示课件第三屏)
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苇、秆、绣、褐、泛、待”,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翁”,颜色或衣服学习“赤、褐、衬、衫”等。重点指导“颜、脆、溪、绣”等字的字形结构。
(三)了解初读效果。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哪些与翠鸟有关的知识?
(四)学生汇报自学成果。(重点谈谈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五)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生活习性。
第三段(第4自然段):介绍了翠鸟住处及作者对它的喜爱。
三、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生字词卡片。
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二、学习第一部分(翠鸟外形特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什么?
2.你认为翠鸟外形怎样?
3、学习目标要求。(展示课件第四屏)
(二)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学习。
1.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并板书:
爪子(红色)
翠鸟(小巧玲珑)羽毛(颜色鲜艳)
眼睛(透亮灵活)
嘴(又尖又长)
2.理解重点语句。(展示课件第五屏)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1)这一段话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翠鸟的羽毛颜色鲜艳?(引导学习理解是从翠鸟的头部、背部、腹部分别描述的)。
(2)用一个词来形容翠鸟的羽毛。
(3)(展示课件第六屏)翠鸟图形。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翠鸟头上、背部、腹部的羽毛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体会。
②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击课件翠鸟身体部分,相应出示有关词语。
③师生合作分读。
师;头上的羽毛像--
师:背上的羽毛像--
师:腹部的羽毛像--
④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七屏)
3.师生讨论交流,运用比较法感受运用比喻、拟人表达的好处。
4.指导朗读(采用个人读,师生合作读,小
组读,齐读多种形式)。
5.指导背诵(借助课件翠鸟图形或板书试着背诵)。
三、总结写法
引导:描写翠鸟外形的内容已经学完了,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得那么美,那么可爱的?
(展示课件第八屏)师生一起总结。
四、小练笔
同学们,你们喜欢翠鸟吗?还喜欢什么小动物?请你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描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
(一)学生口头描述。
(二)写一段话描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
(一)背诵第1自然段。
(二)总结学法。
同学们,还记得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内容的?师生共同总结学法。(展示课件第九屏)读、议学法小结。
二、迁移运用,学习第二部分
(一)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主学习描写翠鸟活动的段落。(第2、3自然段)
(二)交流讨论,赏析句子,谈感受体会。
(展示课件第十屏)
1.(引导学生抓住“贴着、疾飞、轻轻地”等词语说体会,并通过朗读表现出翠鸟灵活敏捷的活动特点。)
2.(关注“一动不动、注视”等词语体会翠鸟的专注与机警。)
3.(引导学生抓住“蹬、叼、贴、飞”这些动词及比喻句“像箭一样……”体会翠鸟捕鱼动作的迅速敏捷。)
(三)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翠鸟的灵活敏捷?(与小鱼的机灵相对比反衬翠鸟的机警;“苇秆摇晃、波荡漾”衬托出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
(四)(展示课件第十一屏)放映翠鸟捉鱼的情景,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翠鸟灵活敏捷的活动特点。
(五)讨论翠鸟捕鱼的高超本领与它的外形之间的联系。师生围绕下面的话题展开对话。
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的注视着水面”?
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
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
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小鱼又有什么作用?
(六)小结:翠鸟捕鱼的本领是与它的外形有密切联系。
三.学习第三部分
(一)自由读第4、5自然段,思考:
1.翠鸟是那么美丽可爱,捕鱼本领那么高超,天真的孩子们有什么想法?
2.听了老渔翁的话,孩子们的脸为什么发红?
3.哪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翠鸟的喜爱?读一读。
(二)教师小结:是啊,鸟儿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自由快乐地生活,它们的歌声、色彩、姿态,为大自然增添了许多生机,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三)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第4、5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畅谈收获
(一)启发谈学习课文的收获。
(二)学生自由畅说。
优秀的教学设计14
【目标预设】
1、准确认读并理解“笨笨拙拙、新鲜、尤其、沉浸、挑拣”等词语,规范书写“尤”“拣”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会抓主要事件和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的“摇花乐”,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叙事类散文:读出动“情”的事,读懂“事”中的情。
【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2、创设情境,依据图画再现、角色表演和想象画面等途径,把学生引入课文
具体的情境中,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画面。让作者拉近读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文章中的语言文字。
3、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规律,重视识字写字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写生字。引导学生认认真真读好书,端端正正写好字。
【设计思路】
从文题入手,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对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从“乐”入手,让学生找关键字句,朗读再现当时场景,配以上台表演,力求与作者情感交融,感悟到了语言的魅力。
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字词的教学,留足10分钟的练字时间,认真规范地写好汉字,陶冶学生性情。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初识“桂花雨”
1、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进入了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琦君的一篇散文,一起读课题──《桂花雨》
2、质疑:“桂花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句子回答。(出示句子)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欣赏课文插图,指导朗读
3、再读课题,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让我们深深地吮吸一口桂子诱人的香味,美美地读课题——(学生再读课题)
4、交流作者琦君的相关创作背景资料。
【设计意图: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读好课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整体把握课文;由课题质疑,营造阅读期待,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阅读的兴趣会更高一些。】
二、整体感知,情系“桂花雨”
1.交流生字词预习情况
笨笨拙拙撮檀香桂花卤
新鲜尤其沉浸吩咐
谢落炉烟袅袅挑拣
(1)指名读,相机正音:撮(平舌音)浸(前鼻音)袅(鼻音)
(2)理解:吩咐挑拣
“吩咐”什么意思?我和你谁吩咐谁?在家里谁可以吩咐你?你在家可以吩咐谁?用“吩咐”说一句话。
“挑拣”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捡”?选词填空:
老人从地上()起一块鹅卵石。
老人从一堆石头中()起一块鹅卵石。
【设计意图:中年级的学生应当初步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第一课时教学需要对生字词的预习进行检查、反馈。在集体的讨论中解决一些词语,他们就会有成就感,读书的兴趣也能得到提高。】
2、整体感知课文
(1)读这篇散文,就像翻阅我们小时候一张一张的旧照片,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勾起我们无限的情思。(板书:情)请你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在那些特别能引起你注意的地方做个记号。
(2)读书交流,要读得有滋有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桂花雨”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出最后一段)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在全文中的作用。(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情”是散文的灵魂。初识散文,教师必须让学生静静地听,美美地读,在读书过程中走进文本,试着学会抓主要事件把握课文内容。散文不是用来教的,而是用来欣赏的。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欣赏的方法。授之以渔,学生自然知道该如何去欣赏每一篇美文。】
三、精读感悟,体会“摇花乐”
过渡:“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一)自由读文,披文入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语言中体会到了作者“摇花乐”,画出有关的语句,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自由交流,循情探文
1、(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优秀的教学设计15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2.了解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受到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
3.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我求疑释疑的能力,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在自我实践、体验、感悟中拓宽阅读空间。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及诺贝尔晚年的辉煌业绩,学习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精神。
2.能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拓宽阅读、思维的空间。
三、学习准备
1.根据导读自读、自悟课文,提出学习疑问,自学生字词。
2.查阅有关诺贝尔的'资料。
3.师了解、收集学生疑问并写好小黑板。
四、学习课时: 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课、说说编编
1.今天我们先做一个有趣的文字游戏,(出示词语:专利延绵思忖愚昧遗嘱死而无憾诺贝尔)
(1)读一读;
(2)说一说意思;
(3)连一连,请选择你喜欢的几个词语,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编一段话。(可根据你对课文的了解或自由选择内容)
2.小结学法、板书课题:诺贝尔用自己无私与博爱的精神谱写了人生的——《最后的辉煌》
(二)以疑激思、体验感悟
1.通过自学课文和查找资料,你们获得了关于诺贝尔的那些知识和事迹?(生说,师择机引导、提升并板书。如:诺贝尔发明家企业家巨大贡献巨额财富……)
2.同学们知道得真多,真了不起!课前老师收到许多有水平的疑问卡,有的是文中的有的涉及课外的知识。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是释疑解难的高手?(出示小黑板并请一同学读题)
3.问题征答台:
(1)诺贝尔晚年的心愿是什么,这个心愿如何实现的?每次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他的什么心情?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2)为什么“至于其他的款项应该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前提”?
(3)在“诺贝尔的遗嘱中为什么要写上“歧视别人是最愚昧、最无知的行为”这句话在他的遗嘱中有什么作用?
(4)课文通过那两件事来写诺贝尔的,这两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5)为什么要以《最后的辉煌》为题,而不用《一生的辉煌》或《诺贝尔奖金的由来》、《永远的辉煌》为题?
(6)为什么说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对人类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上的贡献?
(7)为什么说诺贝尔一生充满传奇?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结合收集的材料自主选择问题回答。)
4.生说,师择机引导学生通过心理活动描写体验、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情朗读、感悟、升华并板书。(如:捐助医学设诺贝尔奖名垂青史发展科学与文明)
5.看板书小结全文,谈学习感受或收获。(可从情感、表达方式、语言特色……方面说)
(三)、学习语言、发掘潜能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也受到启发。我发现这课用了许多关联词,你们愿意根据课文内容或掌握的材料和老师来一次关联词补句大战吗?(师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考老师,最后生生互考)如:
1.我虽然生在瑞典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成就大事业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心胸狭窄的人。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诺贝尔就终日笑容满面。
(四)实践体验、深悟砺志
诺贝尔传奇的一生及诺贝尔奖激励了无数人们勇攀科学高峰。你知道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间况吗?好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姓名、国籍、种族、主要成就奖金类别……出一期小报。比一比,看那组出得好!(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人类科学与和平
科学家巨大贡献 发
诺贝尔捐助医学 展
企业家巨额财富名垂青史
设诺贝尔奖
【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优秀教学设计08-01
优秀的教学设计06-16
优秀教学设计04-24
《绝招》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3-23
优秀教学设计——《船长》优秀10-25
《假如》优秀教学设计07-27
《尊严》教学设计优秀08-14
《船长》教学设计优秀09-14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09-16
优秀教学设计范例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