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提出要求。
课件显示:介绍三峡概况,如三峡工程建设有关图片,特别是发电情况。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说出三峡美丽、能创造财富、建设三峡工人辛苦等。)
2、点出重点,引出课题。
课件显示:三峡一施工队,有3名工人;超市部分饮料或矿泉水的价目表。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师:三峡工程如此的庞大,需要三峡建设者付出很多的劳动,他们真是辛苦。你们看这三位工人叔叔正在吃饭,让我们一起到超市买些饮料或矿泉水给他们解解渴,怎么样?请你为这3名工人叔叔挑选一种饮料或矿泉水,每人一瓶。你打算买什么?你们能算出购买这种饮料或矿泉水应付的总钱数
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独立选择,说出列式。
生1:我选的是每瓶1.5元的矿泉水。1.5×3=4.5元,一共花了4.5元钱。生2:我买的是每瓶1.8元的小瓶Q儿。1.8×3=5.4元,也就是5.4元。生3:我买的是每瓶2.5元的,2.5×3=7.5元。
生4:我买了非常柠檬,每瓶2.6元。列式2.6×3=7.8元。
……
(2)观察算式特征,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发现,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聪明,你们看这四个算式都是小数乘整数(教师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小数乘整数,同学们学过吗?(没有)但这四位同学却将这些算式正确的算出来了,老师非常佩服他们。
(3)交流计算思路,总结小数乘整数的基本方法。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指出其中转化成整数方法的实用性。
师:那位同学起来说一下,你是怎样算出2.5×3=7.5的?
生1:我是先将2.5元化成25角,25×3=75(角),75角就是7.5元。生2:我是用加法进行计算的2.5+2.5+2.5=7.5(元)。
生3:我是先算出2×3=6(元),0.5×3=1.5(元),6+1.5=7.5(元)。师:这三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2.5×3=7.5(元),特别是这位同学,他先将2.5元化成25角,25×3=75角,75角就是7.5元,他实际上是将题中的小数转化成了整数来计算,这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方法,同学们在学习小数乘整数时,是不是可以向这位同学学习,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呢?
(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讨,理解算法。
由三峡工程发挥的效益,引入课件,显示:第90页图。
1、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读取信息。
学生读情境图中的文字。
师: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寻找信息,提出问题。)
生1: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生2:10台发电机组又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每台发电机组15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20xx年有多少台发电机组投入发电?26台发电机组可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有用问题,粘贴在黑板上。)
2、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好不好?(师板书问题)
(生独立列式计算,看学生能否根据数量关系和乘法意义列出合理算式。)
生:58.6×6=
师:请你估计一下58.6×6大约是多少?
生:58.6≈60,60×6=360。
3、竖式计算,小组讨论。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正确的得数?
(学生先独立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4、理解算理算法,总结概括。
师:哪位同学说一下你的答案?
(1)汇报展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①58.6586
351.63516
②58.6×10=586
586
3516
3516÷10=351.6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做题形式虽然不一样,但老师发现了他们都用到同一个方法,就是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多媒体演示转化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
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586
351.6缩小到原来的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是××同学做的,同学们看,他是直接用竖式计算的,我们请××同学说一下他的计算思路,好吗?
58.6
351.6
生:我是先将58.6扩大的原来的10倍变成586,586×6=3516,再将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就是351.6。
师:我知道了,原来××同学的做法和前面两位同学的做法一样,只不过他把转化过程放在脑子里进行的,这种方法非常的好,老师把它贴在黑板上,给同学做个样子,好不好?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乘法,如果小数部分是两位、三位的,你还会像××同学那样用竖式计算吗?
多媒体出示练习:2.47×5=2.453×2=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订正并说出计算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具体方法,多媒体出示。
(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三、巩固应用,完善算法。
师: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好,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大家解决。13516 10
出示问题:每台发电机组15小时可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师:谁来介绍以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我们第一步算出的是谁乘15的积?(一生板演,共同探讨,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注意引导学生算理的表述和结果的化简。)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多媒体出示火眼金睛辨对错。
14.675.8
61 48022 3 2
8.1 2
2、多媒体出示我帮三峡叔叔算一算。(课本92页第6题)
生独立计算,互相检查,看学生能够根据乘法意义正确列式计算。(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五、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
生回忆交流,看生能否回顾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优秀2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玩耍与发明创造是有联系的。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玩镜片的,玩出了什么名堂
3.初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自读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玩耍与发明创造是有联系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谁愿意来说说自己喜欢玩什么?在玩中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大家喜欢玩的花样还真多,但有人在玩的过程中有了重大发明,你们相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玩出了名堂》。)
2、提出学习目标。
①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②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写生字新词。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展示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列文虎克新玩法是否都会有新的发现?
(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玩中的乐趣与收获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了显微镜和发明了微生物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创造意识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明了微生物的,并能从中读中感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边玩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了解了列文虎克玩出了名堂的过程,谁愿意来告诉大家?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
①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流利地朗读第自然段。
2、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学生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写法。
2、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赞列文虎克。
3、谈学文心得。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请结合列文虎克的玩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小练笔:写玩中的乐趣与收获
附板书设计:
15玩出了名堂
列文虎克——玩镜片——做放大镜——玩放大镜——发明显微镜——发现微生物
教学设计优秀3
第一课时分桃子
【知识点】:
1、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时候,分为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能整除除数和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前者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小猴子分桃子的情景下,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找到算法,在汇报时通过比较找到最好的办法。教师要指出列竖式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然后,要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商“4”要写在个位上的算理,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部分学生可能会写成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纠正这种错误的书写格式。
2、在教学被除数不能整除除数的这种情况时,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进一步理解48/3,先将40/3,每一份只能得到一个十,余下的一个十要和8合起来再除的算理。
第2课时淘气的猴子
【知识点】: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0/7、0/8…各等于多少,最后给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
2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一位数除法
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部分学生可能不会写商十位上的“0”,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
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商是几位数。
被除数十位上的“0”除以4,得商“0”。
验算。
3练一练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进一步巩固“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一位数的除法。”其中第4小题是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生只要能想出买5瓶满足6人,买10瓶能满足10人…买25瓶正好满足30人即可。
第三课时练习七
【知识点】:
练习七中第1、2、3、6小题,在计算时要养成“先计算,再估算”的良好习惯。为了提高计算的准确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夺红旗”“过小河”等方面的数学竞赛,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
第四课时练习七
练习七中第4、5、7、8这四道小题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
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五课时送温暖
【知识点】:
1被除数的最高位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法。
教师结合“送温暖”这个具体的情境,提出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说出计算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理解商“9”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2试一试
在试一试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两位。”
3练一练
练一练中的计算题要让学生逐步养成先估算,再计算,最后再验算的好习惯。第4小题,要让学生理解,余下的6袋,应再加运一次,共运8次;而第5小题,剩下的5朵,不能扎成1束,所以不能加。
第六课时买新书
【知识点】:
1连乘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
教师利用“买新书”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学生自己说说解决过程,进一步说清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练一练
第2小题要引导学生理解“游了两个来回的意义”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6小题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共同进行研究、讨论,再组织汇报交流。除教材中的两个方案外,学生还可能提出其他的方案,如调换短一点的文章等,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都应肯定,并给予鼓励。
其他计算题要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注意解题的准确性。
第七课时练习八
【知识点】:
本节课要完成练习中的1——5题。
第2题要引导学生感知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的关系。第3题则是继续培养学生先估算再计算的'好习惯。一方面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第5小题,学生独立计算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第八课时练习八
【知识点】:
本节课要完成练习中的6——11题。
第6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再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过程。第7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图意,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8题“果篮一样大,价钱却不同”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给果篮配上合适的水果,再组织交流。配水果的方案各种各样,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第11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出购买奖品的方案,并组织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各种不同的购物方案。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优秀4
教材分析:
《一去二三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中一课看图学韵文识字。
这篇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古诗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课文插图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古诗的意境。
教学设想:
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我们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是,通过自己研读、教师导读、同学评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通诗句。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不此,在写字前应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了格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实践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第一个汉字“一”。
教学目标:
1、先认识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3、初步认识田字格,学会写“一”。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一)(《小燕子》歌曲律动中)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燕子姐姐知道了可高兴了,看,她带着题目来考我们了。
(二)指名读单节,齐读。
[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中,鼓励他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二,自主研读,认识生字
1、燕子们和燕子姐姐一起出发吧(播放课件:文中所描写的景色)
2、看燕子姐姐的家乡,你觉得这里怎么样?
3、石时候有位诗人也觉得这里很美,就把这里的美景写成了一首诗。(出示课件,师朗读)你们想读一读吗?那就把书翻到第44页,请你在石诗中找出古二个生字,用圆圈圈出来,大声地读一读。然后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好后再读给你的同桌听。
4、学生自学。
5、指名读,评议正音。有两个生字宝宝的名字不太容易区分,稍不注意就会读错,你知道它们是谁吗?(“四”和“十”),你们能区分吗?还有哪能个字是平舌音呢?哪能个生字的读音是特殊韵母。
6、你觉的这首诗中哪能些字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7、齐读生字。
(二)借助画面,了解诗意,诵读古寺。
1、燕子姐姐的家乡这么美丽,古诗里是怎样将它的美景写出来的呢?
2、你在读的时候都看见了哪些景物呢?你是读哪一行诗看到的?
(课堂交流,随机出示相应诗句的课件,训练朗读。)
烟村四五家
(1)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预设:什么是烟村“?)(2)出示课件:谁能看图为大家解决这个个问题?(有两种理解:有几户人家在做饭,炊烟袅袅:四五个冒个炊烟的村子,这就是“烟村”)
(3)多么的安静,多么祥和的一个村子呀,谁能通过读将这个村子介绍给大家。
指名读、齐读。
亭台六七座
(1)看到这些亭子,你想想干什么?
(2)朗读。
八九十枝花
出示图文,喜欢这些花吗?为什么?你能读一读,让老师和小朋友们也喜欢吗?
一去二三里
这么美丽的地方,离我们不太远,古诗说——(生接读)就是走二三里路就到了。
3、总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册姐姐看我们这么聪明可高兴了,它想带我们到它的家乡支玩呢,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慕尼黑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让我们也变成小燕子飞到燕子姐姐的家乡,看一看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棒了!(生配动作齐读古诗)
4、背古诗
[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五一节之一,首先,我们提醒学生: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以培训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的良好习惯:其次,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去二三里”和“烟村四五家”,并用手势表明“一去二三里”的含义即是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这一部分,应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后,背诵全诗,提问:你在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这个小山村热闹吗?美吗?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诵读古诗。背诵时再次引导想象,使记忆有了具体形容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述的情景,把“彼此彼景”化为“我景我情”。通过练读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意思体会小山村景色的美丽和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山村、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复习巩固生字
(一)作者巧妙的.把十个数字藏在古诗里,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谁当小老师读?(指名读卡一到十)
(二)我们学校快开运动会了,支付的汉字号码布送到每个运动员的手里,谁愿意来帮这个忙将号码布送到运动员的手里,谁愿意来帮这个忙?(在黑板上粘贴十个胸前写有阿拉伯数字1—10的运动员,再出示“一、二、………”十个汉字,指名学生配对练习。)
(三)燕子姐姐看到我们小朋友这么能干,给我们送果子来了,谁能读得又准确又响亮,就把果子送给他!(抢读生字,送写有生字的果子卡片。)
四、指导写字
燕子姐姐的礼物送完了,现在我们也给燕子姐姐准备点礼物好吗?送什么好呢?望洋兴叹写个漂亮的“一”字吧!
1、认识田字格,知道田字格的作用。用儿歌帮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和各小格: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
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2、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一”应怎样写。
3、教师范写,边写边讲“一”的写法。
4、学生练习书写。(提醒学生的书写姿势)
5、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评价。
五、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认识了12个汉字宝宝,学会了一首非常好听的古诗,还参观了燕子姐姐的家乡,喜欢吗?现在,我们要离开了,但是,那炊烟袅袅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已经深深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让我们把燕子姐姐对家乡的喜欢之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好吗?
齐读古诗。
板书设计:
一去二三里
左上格右上格
横中线
左下格右下格
竖中线
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汉语拼音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教学中既集兴趣、知识、能力于一体,又能比较准确地体现编者意图,是我设计教案的着眼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同学的评读、引导学生诵读诗歌,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我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鼓励他们大胆学习新知,通过自主研读,自读自悟,并设计课件:文中的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等构成乡村美景图,并设计有趣的导语,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学生陶醉其中,美美地读,从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古诗意境的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优秀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策略:
从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在读写和意义上的不同。
教学准备:
写有百分数的资料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叫分数?什么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谁见过百分数?百分数和一般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教材中的“比一比”的第(1)小题,要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你认为选派那名队员比较合适?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出示:“比一比”的第(2)小题,要求学生分析表格中提供的信息,交流:你认为那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学生交流写出分数后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容易比较了。
3、教师讲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树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4、百分数的读写。
22/100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练习:
1、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写出下列百分数:1℅、100℅、103℅。
3、写出下列百分数:百分之二点五、百分之十八点八、百分之零点三。
四、总结评价。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新的内容?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百分数的读写
第二课时百分数的认识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百分数的意义,熟练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初步联系使用百分数。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用百分数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对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图表来表示数量,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使用图表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百分数的意义是怎样的?它和分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新课
1、说一说百分数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它?说一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读教材中的资料,说说里面的百分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一练:
1、读65页“练一练”中的(1)、(2)中的百分数,并说出这些百分数所标示的意思。再引导学生分析下面表格中百分数的意思。
2、设计图案:
(1)观察教材中的图案,说出蓝色部分分别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百色部分分别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
(2)自己设计一幅图案,分别说出各种颜色的方格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并告诉大家你设计的是什么。
3、写出教材66页中第3题中的百分数。
4、收集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中见过的百分数,说说他所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读写百分数
设计有关百分数的图案
教学反思
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常用百分数对事物进行描述、分析、统计、比较。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了百分数,但是对百分数的意义以及其应用价值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运用知识的迁移,找准生长点。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之前,我首先复习了分数的意义,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还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就是分率;接着运用知识的迁移来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想一想百分数的意义,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进而总结归纳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最后又对生活中的的百分数的意义进行了解释与应用。
2、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对百分数的意义进行猜想,然后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3、注重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挖掘。
(1)在教学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联系时,我通过对比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着重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明确百分数和分数的相同点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同点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而百分数不仅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还表示具体的数量,从而得出百分数后面没有单位名称。
(2)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除了着重得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意义之外,对于百分数为什么叫做百分率和百分比也进行了深入的解释与说明。百分数不仅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还表示两个数相比的关系,所以百分数既叫做百分率,也叫做百分比。
不足之处:
1、对于学生在猜想百分数的意义时,有一名学生猜想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还有一名学生猜想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100的百分之几,对于这种特殊的形式,在备课中没有预设到,但是学生能这样表达说明知识的迁移起到了作用。
2、对于课堂中出现的没有及时对数学方法的每一个步骤及时补充,导致后面匆匆总结。
改进措施:
还是尽可以能的预设到学生的想法,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的教学最终落实到学生主体这个重要的角色上来。
教学设计优秀6
学问目标:
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行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力量目标:
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育同学正直无私的品行。
教育目标:
培育同学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
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行。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争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麽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渐渐消逝了的?为什麽?(由于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那麽,我么今日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究竟是做什麽的`?
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
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扫瞄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麽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同学基本上都能找出来,但是概括的语言并不是很简练。但是,对于职业的特点,却总结的不好。似乎同学还摸不着门路。)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2)、终年跋涉,特别辛苦——任劳任怨
3)、收入微薄,生活贫困——待人宽容
4)、最苦痛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能。
2、从上面大家的总结可以看出,信客的为人如何?(或信客这一行所需要的品质是什麽?)
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和善厚道等。
(同学基本上能说个差不多。但有时专业语言运用的还是不好。口头语比较多一些。)
3、那麽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事例来!
都能对号入座。只是语言繁琐,不凝练。
4、可是,有个很惊奇的现象。为什麽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险些老信客,实际上说明白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受,给年轻信客以详细切实的教导,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快速成为可以信任的信客。
(这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却不甚好。老是靠不到主题上来。)
5、那麽,信客成长起来后,重点写了信客的什麽事迹?为何要重点写?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详细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和善厚道的品性。
6、总结信客这一生,他在哪里是一个转折?
回乡教书。
7、他这一生正好验证了那一句话?
好人有好报。
社会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尊敬和怀念。人们常送些关怀与暖和。发财的同乡回来赔礼,并请他代办邮政事务,后来大家又推举他当老师,当校长等等。等到临死时,又来纷纷吊唁。
8、信客死后,为什麽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由于信客理解老信客,怜悯他,敬重他,感谢他。
9、请写出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这道题开放性很强。同学的回答也丰富多彩。)
现摘抄几则如下:
马茜茜:信之子,众之父,仁义之人,大公无私,为吾敬之人某某。
王彬:我们永久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暖和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久的心灵支柱!
徐云龙:村中之翼。
嵇姗姗:您的功劳是为我们的奉献,您的精神永久激励着我们,您的身影永久活在我们的心中。
您奉献出了青春,却换来了无限的美妙。
于刚:敬重的校长,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宏大的精神财宝。我们全体同学向您致敬。
杨一帆:一支蜡烛,奉献悄悄。一生之中,忍辱负重。一人只为,仁义热心。光线四射,蜡烛已尽。
10、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信客》:质朴高雅;警辟而畅达。
《背影》:朴实平实。
《台阶》:非常口语化。
缘由:题材不同,共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
三、作业。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写一遍,并且背过。
2、把自己的墓志铭整理在本子上。
课后记:虽然这是一篇描写信客的文章,大家都没有接触过信客。但是同学在理解起来还是不困难的。可是,有个别的地方还需要老师话语上的精彩引导
教学设计优秀7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工笔细描”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品读第4和第7自然段。
3、体会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感悟描写青年画鱼、看鱼的句子,感受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空白处,落实写话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创设情境:
板书课题,读题。
2、存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想想提出的疑问,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文中找出和题目意思相同的`句子。
2、检查反馈,教师导学:
⑴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⑵ 找出和题目意思相同的句子,指导朗读。
三、紧扣课题,体会“画技高超”
1、出示: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朗读,从一个“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读: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⑴ 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⑵ 这段话里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⑶ 再次朗读句子,说说你读懂到了什么?
3、引导写话。
4、指名交流。
5、小结过渡。
四、品读“特别”,感受勤奋专注
1、自由读读第3~4自然段,体会“特别”。
2、品读: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⑴ 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⑵ 从这句话里,你感觉青年有什么特别之处?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⑶ 其他人来到这美丽的玉泉是怎样看鱼的呢?
⑷ 你觉得青年真的是呆呆地、静静地,而且是不说一句话吗?再读。
3、出示:
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理解“忘我”。
五、小结设疑
1、小结。
2、设疑。
3、书写生字。(机动)
【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爱 看鱼
聋哑青年 忘我
鱼 画鱼
教学设计优秀8
一、教学目标
1、能看图理解图意,并能发挥想像说请图意
2、能按时间顺序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3、懂得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二、重点:
按时间顺序写一段意思通顺连贯的话
三、难点:
能根据画面发挥想像,把一段话的意思写具体
四、过程:
1、导入新课
说说你每天是几点钟起床,起床以后会做些什么
出示课题《起床以后》
2、看图简述
出示三幅图,用几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图意
3、逐幅观察、想象、说话
a)第一幅图
想象扩展丁丁怎么知道6:30已经到,该起床了?听见闹钟铃声或妈妈的招呼声,丁丁会想些什么?怎么说?又是怎样叠被子的?
b)第二幅图
讨论:丁丁起床后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c)第三幅
合理想像,把这幅图的.意思说具体
4、连贯叙述
d)用上表示时间顺序的词(6点30分,7点20分)
e)自由说、指名说
5、写话训练
f)把这段话写下来
g)讲评修改◆[20xx年11月11日]
教学设计优秀9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播放录音,创设情境。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⒉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⒊你从音乐中仿佛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
(音乐委婉连绵,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二泉边沉思往事;
琴声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看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
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阿炳用心创作音乐,我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集中体现这首名曲内容和意境的自然段,能吗?(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找出来后认真读一读,并结合《语文补充阅读》中这篇课文的助读部分去仔细体味它的丰富内涵好吗?
二、中心突破,精读第5自然段
⒈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画出。
⒉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对所画语句的`理解,并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别人听听,同时仔细听听别人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⒊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⑴出示:
他(阿炳)禁上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⑵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可以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你是从哪些关键词语看出来的?
(禁不住、不停地滑动、流泻)
⑶“倾吐”是什么意思?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
⑷阿炳要“倾吐”什么?他是通过什么来“倾吐”的?
倾吐
[板书:琴声————————→情怀]
⑸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⒋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⑴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①听音乐起始部分,看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排比句)
[板书:委婉连绵 赞叹 怀念 思索]
③琴声“委婉连绵”,阿炳用琴声表达着自己的情怀,我们该怎样读呢?
(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自由读——→女生齐读。
⑵出示: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升腾跌宕 表达出 抒发了]
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及相关画面,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
③指导朗读:
这时乐曲的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我们朗读时语调要——(加快),音调要——(加高),读出什么样的气势?(势不可挡)
自由读——→男生齐读。
⑶出示: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①这两个句子中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是哪些?
[板书:舒缓而又起伏 恬静而又激荡]
②引导理解这两对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达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③乐曲表现阿炳的悲与苦、恨与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对生活、对家乡的爱。
引读并板书: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教学设计优秀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2、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重点: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导入:
1、老师在黑板上随手写下“玻璃”这个词。
同学们,齐读这个词。看见这个词,你都能想到什么呢?
玻璃:透明的,不挡阳光。能做眼镜,能按在窗户上挡风。容易破碎。
师:刚刚你们说出了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2、回顾全文
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板书:
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3、指导学习夹丝网防盗玻璃。
(1)出示导语,师读
你们知道是谁报的警吗?从第一段中找到答案。
(2)这是什么玻璃?怎么会发出报警声呢?画出有关语句。
(3)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用了几个可以?是什么修辞?说明什么?
(4)在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时课文举了一个例子,请学生来读,体会举例子的好处。
4、合作探究
课文还介绍了哪些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及使用的说明方法填在表格中。
(1)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合作学习情况。
小结提升:最近一个商场要装修,请你帮帮忙,他们该用那种玻璃,为什么?
5、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与前五个自然段什么关系?
默读前5个自然段,画出开头的一句,读一读,思考一下这个开头有什么用。这5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按照先分述后总述的结构,介绍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可见,新型玻璃种类之多,功能之全,应用之广泛,在现代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过,在新型玻璃领域中,人们还将会创造出更多奇迹。同学们,能否做一次小发明家,也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创造出一个奇迹来填补玻璃发展史上的空白?怎么样?有信心吗?那就请大家放飞想象的翅膀,发挥创造潜能,大胆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吧!
教学设计优秀11
1、掌握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以及对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的理解;(重点)
2、掌握平方差公式的应用.(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2、教师肯定学生的表现,并讲解一种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平方差公式.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平方差公式
【类型一】直接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5)(3x+5);
(2)(-2a-b)(b-2a);
(3)(-7m+8n)(-8n-7m);
(4)(x-2)(x+2)(x2+4).
解析:直接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1)(3x-5)(3x+5)=(3x)2-52=9x2-25;
(2)(-2a-b)(b-2a)=(-2a)2-b2=4a2-b2;
(3)(-7m+8n)(-8n-7m)=(-7m)2-(8n)2=49m2-64n2;
(4)(x-2)(x+2)(x2+4)=(x2-4)(x2+4)=x4-16。
方法总结: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2)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3)公式中的`a和b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题
【类型二】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便运算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0xx×1923;(2)13。2×12。8。
解析:(1)把20xx×1923写成(20+13)×(20-13),然后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2)把13。2×12。8写成(13+0。2)×(13-0。2),然后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解:(1)20xx×1923=(20+13)×(20-13)=400-19=39989;
(2)13。2×12。8=(13+0。2)×(13-0。2)=169-0。04=168。96。
方法总结:熟记平方差公式的结构并构造出公式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3题
【类型三】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化简求值
先化简,再求值:(2x-y)(y+2x)-(2y+x)(2y-x),其中x=1,y=2。
解析:利用平方差公式展开并合并同类项,然后把x、y的值代入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2x-y)(y+2x)-(2y+x)(2y-x)=4x2-y2-(4y2-x2)=4x2-y2-4y2+x2=5x2-5y2。当x=1,y=2时,原式=5×12-5×22=-15。
方法总结:利用平方差公式先化简再求值,切忌代入数值直接计算.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14题
【类型四】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如图①,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形(a>b),把剩下部分拼成一个梯形(如图②),利用这两幅图形的面积,可以验证的乘法公式是______________.
解析:∵左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2-b2,右图中梯形的面积是12(2a+2b)(a-b)=(a+b)(a-b),∴a2-b2=(a+b)(a-b),即可以验证的乘法公式为(a+b)(a-b)=a2-b2。
方法总结:通过几何图形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可对平方差公式做出几何解释.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9题
【类型五】平方差公式的实际应用
王大伯家把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了邻居李大妈.今年王大伯对李大妈说:“我把这块地一边减少4米,另外一边增加4米,继续原价租给你,你看如何?”李大妈一听,就答应了.你认为李大妈吃亏了吗?为什么?
解析:根据题意先求出原正方形的面积,再求出改变边长后的面积,然后比较二者的大小即可.
解:李大妈吃亏了,理由如下:原正方形的面积为a2,改变边长后面积为(a+4)(a-4)=a2-16。∵a2>a2-16,∴李大妈吃亏了.
方法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公式化简解决问题.
三、板书设计
1、平方差公式
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即(a+b)(a-b)=a2-b2。
2、平方差公式的运用
学生通过“做一做”发现平方差公式,同时通过“试一试”用几何方法证明公式的正确性.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演算,让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因此教材中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教学设计优秀12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属于本册教材第五单元小数除法的内容,属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创设了比较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自然引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本节课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力目标:利用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教学重难点】体会除法的意义,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出示甲、乙两商店的牛奶销售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甲商店8盒牛奶11.20元,乙商店买4盒赠一盒,也就是5盒7.20元。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们看到两个商店牛奶的品牌一样,很容易会提出:“去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呢?”这一问题。【设计意图:这里以情境图出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会想到: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个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甲商店每盒牛奶的单价是:11.2÷8;乙商店每盒牛奶的单价是:7.2÷5。这两道题都是小数除法,怎样计算呢?这是一个新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你学过的知识,自己先想办法,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最后全班汇报。学生的算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生1:在计算甲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时,先把11.2元化成112角。 112÷8=1414角=1.4元。在计算乙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时,先把7.2元化成72角,72÷5时有余数,所以再把7.2元化成720分,720÷5=144,144分=1.44元。甲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2:我发现可以用小数直接去除整数,只要在列竖式时,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生3:但是在计算7.2÷5时,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应在余数后面补0再继续除,因为在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可以把7.2看成7.20。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所以在本课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主动参与的能力,问题出现以后,要给学后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三、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小数除以整数,就可以按照整数除法计算,只要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可以添0再继续除。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要尝试让学生进行归纳性的总结,虽然学生的语言可能不够严密,但是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概括的能力,同扎实了本节课的双基教学。】
四、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试一试7.42÷7=1.2÷5=13.8÷15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只大象重4吨,一条鲸鱼重145.6吨。鲸鱼的体重是大象的多少倍?
3、拓展能力!一张课桌的面积是23.4平方分米,长是5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增强练习的'兴趣。通过多样的分层练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提高了练习效率。使学生能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能应用本节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构建新知,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创设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索,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有效的指导。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点评:本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小数除法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2、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3、引导学生提出在计算中遇到的问题,如,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怎么办,通过讨论由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做学生印象深刻。
教学设计优秀1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从周总理一夜工作情景中,体会总理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课前准备】总理工作照片,重点句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周恩来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任国家总理。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
2、周恩来总理生前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并用自己的行动,完全、彻底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何其芳同志去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板书课题:
一夜的工作
二、引导自读,感悟“一夜”
1、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
(生活简朴、工作劳苦。)
2、初读了课文,你对周总理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⑴ 默读课文,文中的哪些描述让你深受感动,把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⑵ 有感情地读一读划住的句子,在旁边标住自己的感受。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小学阶段学到的读书方法去阅读课文。如:善于抓住文中印象深的场景、人物或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善于通过重点词语体会它们在表达方面的作用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探究阅读,感悟“每夜”
1、周总理这样简朴的生活、劳苦的工作只是何其芳看到的一个晚上吗?从文中找依据。
2、阅读课后“资料袋”。
3、补充阅读:
周总理身患重病后,仍然每天坚持工作二十多小时。经常是一个会还没结束,另一个会又等着他参加。有一段时间,由于过度劳累,总理的嗓子哑了,医务人员只好在总理去开会前,用药水给他喷喷嗓子。周总理干起工作来,经常是顾不上吃饭,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只好带上点干粮,请总理在途中的汽车上吃;有时这个会刚开完又去参加另一个会,来不及吃饭,工作人员只好用开水泡几块饼干,递给总理,在开会时喝下去,算是吃饭了。
4、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三十年后的今天,读着课文,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周总理伏案工作的身影。他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的精力。1976年1月,当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时,举国上下,一片悲哀。联合国也降下半旗悼念这位世界伟人。)
四、指导实践,延伸课外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
2、召开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
教学设计优秀1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蒙、喃”等7个字。会写“并、夜”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快活”等词说句子。
4、读写结合,扩展阅读,激发学生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能用“快活”等词说句子。
读写结合,扩展阅读,激发学生从小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父亲”那份非同寻常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字词卡小鸟图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播放鸟叫的录音,引导学生谈话。你喜欢小鸟吗?你了解小鸟吗?
2、是啊,鸟儿是大自然中的精灵,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鸟有关的故事———————《父亲和鸟》(板书课题)。
3、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袋瓜里会迸出那些问题?父亲和鸟有什么关系?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父亲和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快读读课文吧!(要求:先自己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检查反馈,课件出示词语,指导认读;
雾蒙蒙鸟味猎人黎明一瞬间嗯
喃喃地说焐得热腾腾浓浓的草木气味
(1)借助拼音,指名领读。重点正音:蒙和腾是后鼻音,瞬是翘舌音,前鼻音。“热腾腾”变为第一声
(2)去掉拼音了,你们还会读吗?
(3)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了哪个字?学生自由记字形,再交流识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喃浓嗯味
换一换的方法:焐———悟,猎————借
(4)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3、指导难句子朗读。
句子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句子2: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句子3:父亲又对我说:“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读准多音字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读准了词语,而且能把难读的句子读通了,相信你们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进行评价)
2、交流感受。读完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父亲和鸟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课文中句有一句话已明确告诉我们,快速找一找。
3、生汇报,引出第一自然段: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①指名读句子
②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吗?下节课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观察讨论:在这些字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提出来讨论,交流,提出解决的办法。
2、指导书写:
(1)比较“并、喜、重、群”,发现规律;一个字中有多个横画,排列的距离应当大致相等,每个字中只能有一个长横。
(2)教师范写喜和重,让学生观察体会,进一步感悟以上两条写字规律。
(3)学生临写,再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词语朋友,这些词语朋友你们还认识吗?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齐读第一自然段: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说说知道了什么?(父亲知鸟、爱鸟)
过渡: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知鸟,爱唱歌的小鸟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来来读一读父亲和鸟的故事吧。
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品读之一——体会“父亲的知鸟”之心
1、那么,你们又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父亲的知鸟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体现父亲知鸟的句子。
2、交流反馈,深入研读
(1)父亲突然站定,朝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他喃喃地说:“林子里有不少鸟。”
A、雾蒙蒙的树林是什么样的?
B、“喃喃地说”是怎样地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轻,这样慢地说?
C、谁能学学父亲说话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D、父亲在雾蒙蒙的树林边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师:父亲用鼻子闻了又闻,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鸟,可我呢?生读: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2)父亲真了不起,简直就是一位鸟类专家!这鸟类专家为什么知道树林里有不少鸟呢?谁来读一读?
出示: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嗯,还有鸟味。”父亲的话很轻,生怕惊动了鸟。
谁知道,父亲在说的时候,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呢?
在“嗯,还有鸟味。”前又会有什么动作或神态呢?说话的声音呢?你能把父亲的.话读出来吗?(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轻一点,别惊动林中的小鸟!
(3)真的有鸟味吗?出示:“有。在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热腾腾的。”冬天,我们的小手都快冻僵了,妈妈拿什么为你们焐手的?小鸟们是怎样将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4)父亲还知道什么?
父亲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
什么时候鸟最快活?你能给快活换个词吗?你什么时候最快活?快活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到林子里感受他们的快乐吧!
是啊,此时在我们的眼里又多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他们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低飞,那么活泼,那么可爱!你听,它们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我们诉说________
教学设计优秀15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检阅》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编排了四篇关于童年里感人的故事的课文,用意在于通过阅读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从中懂得一定的道理。《检阅》一文重点写了儿童队员准备检阅的事,以及检阅时的情景,这篇课文的意义在于通过阅读领悟到“关注残疾人就应该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机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建构起这不仅仅是一次普普通通的队列队形的检阅,也是一次人性的检阅。本文的落脚点在于对博莱克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精神的体会和儿童队员们那颗善良、友爱美好的心灵的感悟。
学习目标:
1、会认“俱、拄”等5个生字。会写“俱、博”等14个字。正确读写“检阅、俱乐部、挑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另外,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使学生在阅读时初步感受到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检阅盛况的了解甚少,需要播放检阅录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景导入法、引导法、探究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体会队员们美好的心灵。
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国庆检阅的录象和图片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现在老师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看看哪些同学真正预习作业完成得好。
1、检查生字词(课件)
开火车读 、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指导有感情读第二部分词语
师:这些句子、段落比较长,不大好读,注意把它读顺了。
2、指名读、指导读、齐读难读句段。(课件)
师:现在,同学们打开书,将刚才学过的生字新词放到课文中,自由放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走进故事,感悟形象
走进博莱克
师:观众说“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个小伙子是谁?
师:这是个怎样的人,观众为什么夸他真棒呢?找出有关句子。
“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课件)
师:谁知道“截肢”和“拄拐”是什么意思?)
师:从“截肢”和“拄拐”你想到了什么?
师:这个小伙子到底棒在哪里呢?再读读课文。
(读)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个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课件)
师:“他同全队保持一致”说明了什么?
生:说体会
师:“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说明什么呢?
师:你觉得,此时,博莱克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师:把这两个句子连起来,有没有问题要问?
左腿截肢,靠拄拐走路,在国庆检阅时,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课件)
师:是啊,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呢?书上可没有给我们答应,那我们就展开丰富的想象,动笔写一写吧。
(出示:晨曦微露,人们还在甜蜜的梦乡,博莱克 ;
烈日当空,人们在树阴下乘凉,博莱克 ;
夜幕降临,人们在客厅看电视了,博莱克 。)
(学生练写)
师:看大家写得差不多了。一起来欣赏一下你的杰作。
师:这一幕幕镜头,一个个场景,不仅你看到,我看到,成千上万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地赞叹:这个小伙子真棒!(课件)
师:看课件,看,这位小伙子就是博莱克,看着这拐杖,看着这高扬的头,这挺起的胸脯,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博莱克?
师: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检阅的那天,博莱克才能——生: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课件)
师:难怪观众这样称赞他——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课件)
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称赞他?
师:所以观众这样赞美他——
这个小伙子真棒!(课件)
三、小练笔
我想对博莱克说 ;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引出话题
师:利用板书,复习课文内容
二、走进儿童队员
师:检阅式上,观众不仅称赞博莱克,也称赞队员们,他们说——
生:这些小伙子真棒!(课件)
师:如果说博莱克是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赞,那么儿童队员们呢?他们可是手脚健全啊,走得好是应该的。为什么他们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呢?让我们走进检阅前的那次讨论中,去看看,去听听,去想想就明白了。
(学生自由读课文2——9段)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师:从哪感受到大家的为难?
师:隋机解释“鸦雀无声”、 “棘手”的意思?
师:这里有个词“棘手”,谁知道它的意思?
师:是的,正是这件棘手的事,使整个俱乐部鸦雀无声,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大家心里都在想:
(出示:如果让他去, ;如果不让他去, 。)(课件)
师:你体会得真好,难怪俱乐部里会鸦雀无声。这种为难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劝他不去?要不把它放在队尾?再不就把他藏在队伍中间?可是怎么跟他说呢?谁去跟他说呢?”(课件)
师:是啊,这一段有5个问号,多为难哪。谁再把你的为难传递给大家?
(指名生读)
师:这我就不明白了,博莱克左腿截肢,很不适合参加这次检阅,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么?相信他会理解的,还用为难么?
师:能伤害么?我不信。我们来模拟一下这个情景。谁觉得自己能说会道,愿意承担起劝说博莱克的任务?(随即点了三名同学)剩下的同学和我就是博莱克,来听听他们是怎么劝说的。
师:博莱克,听了他们的劝说,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师:博莱克伤心了,绝望了,自卑了。这可怎么办呢?队长,队长在哪里呢?你可是儿童队的核心啊!你有好主意么?
师:好!队长在这里,想说什么呢?
生:(读)“队员们,如果我们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见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课件)”
师:这么好的主意建议自信地说一遍,注意是用“洪亮”的声音说。
(学生再读。)
师:听了队长的话,大家有什么反应呢?
生: “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课件)
师:仅仅是大声吗?还应该有什么?
生:应该很激动。(激动地读)“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生:听了队长的话,“大家脸上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如果这掌声变成说的话,会说什么呢?
师:说得好!让博莱克感受到自己和普通的儿童队员是一样的,这就是队长主意的高妙之处。我知道博莱克也明白大家的良苦用心,所以,他在检阅的队伍中走得那么出色。
“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大眼睛望着检阅台。(课件)
师:观众们称赞这些小伙子,仅仅只是他们让博莱克参加检阅吗?可能还有什么?
师:我们想象一下,队员们会怎样帮助博莱克的呢?动笔写一写。
(出示:训练时,博莱克满头大汗,队员们 ;博莱克摔倒了,队员们 ;博莱克失去信心了,队员们 。)
(生动手练写)
师:正是有了队员们的信任和帮助,有了博莱克的'努力与付出,于是,检阅式那一天,博莱克的表现才会这么出色。读。
“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大眼睛望着检阅台。(课件)
师:看着这整齐的队伍,看着这坚强的博莱克,想着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人们怎能不称赞呢?
生:(齐)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课件)
三、走出文本,升华思想认识
师:博莱克成功了!儿童队成功了!看着他们越走越远的身影,一个问题让我感到困惑:队长的决定真的是“太棒了”吗?
师:回忆一下,队长做了几个决定?
师:想想看,你觉得这两个决定有不够完美的地方吗?小组交流交流。
(小组讨论)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师:你们有被强迫的时候么?什么感觉?
师:那如果博莱克不愿意参加这次检阅,大家非要他参加,博莱克可能会怎么想?
师:那么,你觉得队长和队员们怎么做才更好呢?
师:看来,尊重别人是每一个人必须有的美德,就像课文中的队长和他的队员们一样。但尊重还得讲究方法,真正的尊重就是要为对方着想,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队长能够先征求一下博莱克的意见再做决定,那么,这样的尊重不更值得我们学习吗?说到这,我想,既然博莱克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那么,《检阅》这篇文章就可以重写。我们不妨做一些假设:假如博莱克参加了检阅前的那场讨论,他会怎么做怎么说?假如博莱克选择不参加这次检阅,同学们又会怎么说怎么做?事情会如何发展呢?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属于自己的《检阅》,老师期待着不同版本的问世。
四、课外练笔,引申主题。
1.读完了课文,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这样的感受: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相信每个人都永远忘不了这次难忘的检阅。你们也一定有好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2.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
(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
(2)读了这个故事,我想说:……
六、板书设计
检阅
“这个小伙子真棒!” ----------自尊、自强、自信
“这些小伙子真棒!” -----------美好的心灵
七、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总体来讲还是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也比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具体谈几点:
一、能依据目标要求抓住重点进行导读
安排这篇课文是要让学生感受儿童队员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品质。
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两句重点句“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突破全文。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观众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和这些小伙子真棒!在交流的过程中,抓住文本的重点字词去突破,如写博莱克真棒,抓住“忘记自己在拄拐”、 “紧跟”、“保持一致”、“睁着大眼睛”这些词句,体会到一个残疾孩子博莱克走得非常投入,很有精神。再通过内容补白,想象博莱克能够参加国庆检阅这么隆重的集会,而且走在队伍第一排,他的心情怎样?他在想什么?为了这一刻,他曾经怎样做?这样层层深入的理解,既有思想意义的提炼与升华,也有语言文字的训练,解决了课文学习的重点,学生比较顺利地体悟到他的坚强、自信、勇敢。在体会这些小伙子真棒时,前后勾连,理解在作出决定前队员们复杂矛盾的心理,感受队员们美好的心灵。而当他们终于作出决定时,也通过补白的方式,让大家说说听了这个决定后的反应,这样水到渠成,所以当读到掌声时,学生们很容易明白掌声里有什么?掌声表示称赞、敬佩、羡慕、理解、尊重、自尊……
二、比较好地开展了朗读训练
这篇课文情感起伏较大,是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如一开始处理这个棘手问题时大家的沉重与沉默,当大家做出了决定后那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愉悦,还有检阅仪式盛大隆重的场面,以及人们对他们的赞颂等。
开展有效的朗读训练,能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读书的快乐,会更喜欢朗读,更注重文本的感悟。
所以,在对这些语段进行朗读训练时,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如场面描写,是通过场面的感悟激发学生情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词语“多么”等的理解,把握情感基调,再点名读评价、齐读读好全段内容。
又如第六自然段由五个问句组成,我就让学生设身处地问一个问题,在自问的过程中体会孩子们矛盾犹豫的心理,体会他们为不伤害一个残疾孩子自尊心而做的种种努力。这也是朗读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
还有在队长作出决定后,大家兴奋的心情,采用了引读的方法:
有的说:“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博莱克虽然是个残疾人,但他多么希望参加这个隆重的聚会,这个主意太棒了——读……
博莱克是个残疾儿童,我们更应给他信心,读……我们是少年儿童,我们应该团结互助,一定要让博莱克参加,读……
儿童队是团结互助的集体,博莱克是我们的一份子,我们不能少了他,读……
因为有感悟,就有情感的激发,情感随文而变,有感情地朗读就不是高不可攀的事了。
三、比较好地做好了教学环节的铺垫
检阅一般是在重大节日或重要的纪念日,国家领导人对军队或群众队伍进行检验的一种形式,我们国家也在国庆节举行过阅兵式。但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他可能没有看过这方面的视频,因此很难理解这种仪式的盛大隆重,参加这种活动对每个人非同一般的作用。因此,我选择了我们国家在1999年国庆节举行的阅兵式视频。安排这个视频,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感悟阅兵式的气氛,它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很好的资源。
而从课堂教学来看,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知道参加检阅仪式要精神饱满,表情严肃庄重,动作整齐划一,也能很好地感悟文本第十自然段描写场景的句子,体会到检阅仪式的隆重,更好地有感情朗读。
还有对重点语句的落实,也是在层层推进中进行的。
四、字词教学随文而行,较好地解决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课题是《检阅》,“检阅”也是一个新词,由视频的场景入手,学生很容易说出他的意思。还有“棘手”,也是一个新词,在提出这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时,问学生课文还用了哪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棘手?学生很快地找到“很重要”、“谁都不愿第一个开口”等词语,通过对他们的感悟,知道“棘手”就是事情非常难办的意思。
五、能挖掘文本的空白,通过补白等形式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在队长作出决定后,先把文本间接叙述的内容转换,再让学生练习:
有的说:“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学完文本后,让学生想象练习:(1)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请替他把日记写下来)。(2)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应该说,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节省了与文本充分接触的时间,节省了专题教学词语的时间,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感悟文本,开展语言训练。这堂课下来,给我的感受是预习很重要。由于在预习之前,没有做方法的指导,没有提示预习我们可以怎样做,学生能做的只是把课文读熟,所以在整堂课中还是有几个环节不能按预设的顺利进行。在预设中,我是对重点的字形做些指导,重点词语随文理解,然后在结课前检查巩固,因时间关系,最后一环节没有完成,所以,这堂课的设计还是欠虑,毕竟词语教学在三年级也是不容忽视的。
【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优秀的教学设计07-06
优秀教学设计04-24
优秀的教学设计06-16
咏柳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7-26
优秀教学设计——《船长》优秀10-25
《绝招》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3-23
边城教学设计优秀06-10
《春》的优秀教学设计03-06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