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19 08:28: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明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

  准确判断单位1,正确地解答分数应用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一)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三种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板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请同学们想一想都是哪三种?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二)判断单位1.

  1.鹅的只数是鸭的 .

  2.甲的 是乙.

  3.乙是甲的 .

  4.男生人数的 相当于女生.

  5.小齿轮的齿数占大齿轮的 .

  (三)列式计算.

  1.4是12的几分之几?

  2.12的 是多少?

  3.一个数的 是4,求这个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第(1)题

  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1.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应把谁看作单位1?是根据题中哪句话判断的?

  3.画图.

  4.列式解答

  答:鹅的只数是鸭的 .

  (二)教学例3第(2)、(3)题.

  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1.画图理解题意

  2.列式解答

  3.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题关键是什么?

  1.结构上

  相同点:都有3个数量,即鸭的只数,鹅的只数,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不同点:已知和未知不一样.

  2.解题思路上

  相同点:都要首先弄清谁作标准,把谁看作单位1;

  不同点: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不同的解答方法.

  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谁作单位1.

  教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结构、解题思路及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解

  答这类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准确判断谁作单位1.这样才能提高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并进行了比较.解答时,要正确地判断单位1,从而确定解答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蓝毛衣15包,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几分之几?

  (二)商店运来红毛衣25包,运来蓝毛衣的包数是红毛衣的 .商店运来蓝毛衣多少包?

  (三)商店运来蓝毛衣15包,正好是运来红毛衣包数的 .商店运来红毛衣多少包?

  五、课后作业

  (一)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 ,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二)学校买了阔水30瓶,红墨水24瓶.阔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三)农场有小牛40头,是大牛头数的 .农场有大牛多少头?

  六、板书设计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

  1.池塘里有12只鸭和4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

  412=

  答:鹅的只数是鸭的 .

  2.池塘里有12只鸭,鹅的只数是鸭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鹅?

  12 =4(只)

  答:池塘里有4只鹅.

  3.池塘里有4只鹅,正好是鸭的只数的 .池塘里有多少只鸭?

  4 =12(只)

  答:池塘里有12只鸭.

  5、《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逆解题,从而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突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难点是用解方程的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理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 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

  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使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2.复习旧知

  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吧!同学们如果告诉你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你们能很快算出我体内水分的质量吗?

  学生回答后说明理由。

  师:算一算你们自己体内水分的质量吧!

  生答

  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 5 (4 )=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

  的体重× 3 (2 )=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2.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 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 课件出示例题。

  2. 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 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 5 (4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

  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 5 (4 )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 5 (4 )=35(千克)

  4. 比较算法

  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让学生进行何去讨论,通过比较使学生看到列方程解,思路统一,便于理解。)

  5. 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 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 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例1单位“1”的量未知, 可以用方程解答。

  (3) 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 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 3 (2 )。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

  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习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 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 (投影)看图口头列式,并用一句话概括题中的等量关系。

  2.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 ,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5 (2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3.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修了多少千米?

  (2) 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 5 (2 ),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 5 (2 )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①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②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③单位“1”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解答?单位“1”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单位“1”,找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复习辅垫

  1.找出单位“1”,写出数量关系式

  (1)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1/3.

  (2)红花朵数的1/2相当于黄花的朵数。

  (3)白兔只数的5/6是黑兔的只数。

  (4)一批化肥运走3/8。

  2.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对,水是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它对我们人体是至关重要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那么你们了解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

  师: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师:你能算出自己体内的水分吗?(学生回答)师:一儿童的体重是35千克,你们能帮他算出他体内水分的质量吗?生回答后出示:儿童的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

  35×4/5=28(千克)

  师:谁还能根据另一个信息写出等量关系式?成人的'体重×2/3=成人体内的水分的重量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可真好,如果老师告诉你们小朋友们体内有28千克水分,你们能算出他的体重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

  2.合作探究

  师:同桌互相商量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并解答出来。

  3.学生汇报

  生1:根据数量关系式:儿童的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进行解答。(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课件)生2: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的,知道体重的4/5是28千克,就可以直接用除法来做。

  28÷4/5=35(千克)

  4.比较算术做法与方程做法的优缺点。

  5.对比小结

  和前面复习题进行比较一下,看看这道题和复习题有什么异同?

  (1)看作单位“1”的数量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

  (2)复习题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例1单位“1”的量未知,可以用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相同,所以这两种题目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找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根据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再确定是用乘法解还是方程解。

  6.试一试: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谁和谁在比?哪个量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的?

  根据学生回答画线段图。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学生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找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师:这道题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解答吗?

  (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只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为用除法计算。)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1.练一练:

  (1).小明体重24千克,是爸爸体重的3/8,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2).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5,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2.对比练习

  (1)一条路50千米,修了2/5,修了多少千米?

  (2)一条路修了50千米,修了2/5,这条路全长是多少千米?

  (3)一条路50千米,修了2/5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教师强调: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要注意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解答后要注意检验。)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3份,第(1)题的算式是除数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平均74 ÷2,被74 ÷3,被除数的分子是不能被37整除的。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在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之前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单元在新知识起到了良好在铺垫作用。学生对倒数在认识,为分数除法中“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在倒数”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教学方法:

  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涂一涂、算一算及想一想、填一填和课后试一试

  教学目的: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不同颜色彩笔几支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时,用1去除以这个数。如果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直接写成这个整数分之一即可;如果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互换;如果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将这个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如果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应先将其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二、算一算

  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2×2=4袋)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2÷4=1/2千克)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1/2÷15=?千克)

  三、探究新知

  师:我们怎么解决问题3的困难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1、出示情境图问题: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观察屏幕上的图,想一想: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在准备的长方形纸条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折一折,涂一涂。

  学生活动,师巡视。

  组织交流: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4里面有四个1/7,平均分成两份,是两个1/7,就是2/7。 74 ÷2嘛?7

  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板书算式)

  师: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

  你能说说你的大胆猜想嘛?(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

  2、师:大胆的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猜想能不能也解决这一题呢?

  课件出示: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板书算式)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探索一种能普遍运用的方法。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动手在纸上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怎样分。

  学生活动,师巡视

  组织交流: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4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744生2:把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的几分之几?77生1:

  师:我们之前说,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44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77起来。你们看,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什么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用?

  生:被除数没变,除号改成了乘号(板书),除数3改成了3的倒数1/3 。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画图或者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体会画图策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同样的平均分成5份,每份实际上是44的几分之几?分成6份,每份实际上是的77几分之几?(板书算式)

  师:同学们真棒!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师:现在大家会计算刚才我们上课一开始的这道题了吗?我们一起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掌握的计算方法来完成教材上第56页的“练一练”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计算后,观察得出结论,并进行归纳,发现规律,注意了知识胡迁移)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做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不上一个条件(0除外)

  五、作业设计

  课件出示练一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计算规律:做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或者先计算再约分。)

  六、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整数除以分数和平共处分数除以分数.教科书第30页例3第31的做一做,练习八的第4和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确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式,说说数量关系。

  小明2小时走了6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2.填空。

  2/3小时有()个1/3小时,1小时有()个1/3小时。

  3.口算,说说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1/6)÷3(4/5)÷2(3/8)÷6(6/7)÷2

  (分数除以整数等于用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或者除以几等于乘几分之一)

  4.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分数除法,想一想,接下去应该学习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看谁最先学会。

  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二、解决问题,发现算法

  1.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1)出示例3。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列出算式,说出列式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板书:2÷(2/3)(5/6)÷(5/12)

  2.探索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2÷(2/3)如何计算呢?让我们画出线段图看看。

  (2)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小时走的路程(边说边板书),怎样表示2/3小时走了2km这个条件?

  (将线段平均分成3份,其中2份表示的就是2/3小时走的路程。)

  (3)指着图启发:已知2/3小时走了2km,要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你的想法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一下。

  (4)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线段图补充完整,板书计算思路。

  先求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2的1/2,算式:2×1/2

  再求3个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2×(1/2)×3

  (5)找出计算方法。

  板书:(乘法结合律)

  现在会算了吗?说说2×1/2是图上的哪一段,表示什么?(1/3小时走了1km)再乘3,得到的结果是图上的哪一段,表示什么?(1小时走了3km)

  启发:刚才我们用2÷2/3求1小时走的路程,现在我们又发现,2×3/2也可以求1小时走的路程,所以

  观察:除法转化成了什么运算?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的?

  强调:被除数没有变,除号变乘号,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

  (6)小结:从上面这个推算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整数除以分数等于用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板书,学生齐读。

  3.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尝试计算5/6÷5/12。

  我们已经通过2÷2/3找到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请你们自己试试看。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为什么写成×(12/5)?

  (4)怎样验证这种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可能回答:

  ①先求1/12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5/6的1/5,算式是5/6×1/5

  再求12个1/12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算式是5/6×1/5×12

  ②用乘法验算。

  (5)回答“谁走得快些”。

  (6)小结:现在我们发现,无论是整数除以分数,还是分数除以分数,都是转化为什么运算,怎样用一句话来叙述这个计算方法?

  让同桌学生相互议一议,再指名回答。

  (7)看书质疑:看看书上是怎样总结的,和你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

  强调: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

  齐读法则。

  三、巩固练习

  1.口算。(采用口算对折卡片)

  (1)不能约分的2÷3/5=1/3÷2/5=

  (2)能约分的3÷3/4=2/7÷6/7=

  2.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题,填在书上。

  第2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过程。

  3.直接写出得数。

  1/3÷1/3=1÷1/3=5/6÷3=3/7÷6/7=3/7×7/9=

  四、师生共同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略)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确定单位1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

  3.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二)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一)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

  (2)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

  (3)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二)练习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 .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解1:设一共有果树 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解1: (棵)

  (三)教学例2

  例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钱?

  1.教师提问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

  (2)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上衣价格的

  3.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4.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5.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元)

  6.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

  不同点: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

  (一)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米)

  (二)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 ,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三)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 .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

  1.课件演示:

  2.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五、课后作业

  (一)一桶水,用去它的 ,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二)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 .钢笔价格是多少元?

  (三)一种小汽车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行140千米,相当于一种超音速飞机速度的 .这种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6

  复习激趣《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目标导学《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自主合作《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汇报交流《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变式训练创境激疑

  一、导入揭题。

  1、复习:76是()数,它表示()。107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观察:5÷8=4÷9=这两道题能得到整数商吗?

  3、谈话:同学们,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会遇到除不尽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合作探究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处明确)

  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通过练习,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标杆素材、展示、反思、训练、点拨。通过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习要求:

  1、平均分怎样列式?

  2、同桌讨论交流:根据分数的意义怎样解决“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这个问题。

  3、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例2、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1、平均分同样可以列式为:3÷4。

  2、小组合作探究: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呢?【练后反思】通过进一步探究,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了吗?

  【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a÷b=ba(b≠0)想一想:为什么要注明b≠0?】

  拓展应用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4cm,它的边长是周长的几分之几?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5÷8=12÷17=()÷()=m÷n(n≠0)=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例2、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a÷b=ba(b≠0)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7

  一、求一个数的倒数。

  1、出示数据。

  1/91113/512/3。

  2、求出以上数的倒数。

  91/115/1313/2。

  1的`倒数是它本身。

  二、计算分数乘除法。

  1、出示计算题。

  8×1/43/4÷44/9÷3/24/5÷44/7÷7/4。

  2、计算以上各题。

  三、解决方程。

  1/9x=2/32/3x=54。

  7/4x=358x=42。

  1.5x=28.5。

  四、解决问题:

  1、练习三第4题。

  2、练习三第5题可以用解方程的方法也可以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

  3、完成第6-9题。

  方法同上。

  4、完成第10题。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根据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进行解答。

  1/3÷3=1/9也可以列出方程进行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数据。

  独立写出各数的倒数。

  然后交流纠正。

  学生看清乘除法,然后独立计算,进行交流,除以一个数是乘这个数的倒数。

  学生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纠正。

  学生认真审题,用方程解决问题。

  说一说解设。

  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仔细审题,找出数量关系,列成计算然后进行交流。

  同上。

  1÷1/9=9(天)。

  解答:1/3x=3。

  x=9。

  板书设计练习三。

  1/9×9/111×1/11。

  3/4÷4=3/4×1/4=3/16。

  解:设:校园总面积为xm2。

  3/40x=660。

  x=8800答:校园总面积为8800m2教学反思。

  学生计算掌握的可以,但是把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应用题防在一起,有时还是混淆。这大概是不十分理解吧!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8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除法以及解简易方程,学习了分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学习分数除法打下了基础,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对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好的作用.教材内容包括: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的应用.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分数加,减,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两方面的收获,都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用口算或笔算的方法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使学生学分用分数除法来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求比值和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单元教学重点

  1、分数除法的计算;

  2、分数除法问题的解答;

  3、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单元教学难点

  1、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算理;

  2、比的应用.

  1、分数除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指导并初步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并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3、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

  4、掌握分数除法的统一法则。

  教学难点

  1、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2、引导学生推导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

  3、对于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的理解。

  第一课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掌握了它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并用它解决了相应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去逐步探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还要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们先探究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二、新知探究: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例1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观察图意,指名口答图意和应该怎样列式.

  2、你能把上面的问题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口答问题和列式)

  3、100g=1/10kg,你能将上面的问题改成用kg作单位的吗(引导学生将整数乘除法应用题改变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4、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整数乘除法的问题和改写后的问题,分析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联系以及分数除法的意义.

  5、练习:课本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二)分数除以整数

  1、小组学习活动:

  问题⑴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问题⑵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活动要求]

  ①先独立动手操作,再在组内交流,

  ②讨论:通过折纸操作和计算,你发现了几种折纸方式,每种方式应怎样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学习结果:

  3、学生独立阅读教材

  4、归纳总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出:分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巩固与提高

  ①把7/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什么数乘6等于3/17?

  ②如果a是一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1/3÷a等于多少?1/a÷3等于多少?你能用一个具体的数检验上面的结果吗

  四、课后作业

  练习八第1、2、3题

  五、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例1.100×3=300(ɡ)1/10×3=3/10(㎏)

  300÷3=100(ɡ)3/10÷3=1/10(㎏)

  300÷100=3(盒)3/10÷1/10=3(盒)

  例2.4/5÷2=4÷2/5=2/54/5÷2=4/5×1/2=2/5

  4/5÷3=4/5×1/3=4/15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分数除法算理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的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特色设计

  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练习:

  (一)计算:

  2/13÷28/9÷43/10÷35/11÷522/23÷2

  3/10÷223/24÷2617/21÷518/9÷713/15÷4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二)教材P36第13题,学生独立计算。

  二、深入练习

  教材P36第14题,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三、解决问题

  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

  第8题学生解答时提示学生需要先统一单位。

  小结共同特点:都是求一个量里包含多少个另一个量,都用除法计算。

  四、作业练习:

  教材P36第12,15,16题。

  学生先读题,说一说解题思路,然后学生列式计算。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10

  一、说教材:

  1、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通分法计算的结果来推理出倒数法计算的过程。

  3、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看图观察,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学习过程,使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计算法则。

  三、教、学具准备。

  老师准备平均分成2份、3份和4份的圆纸片各4张,为学生准备一张练习纸,练习纸上画好三组没有平均分的圆纸片和书第27页上画一画的题目,把书中已画出的部分隐去,让学生亲自去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提供猜测基础。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本课时内容,我首先出示复习题1:“把1/2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张饼?”学生根据前一课时所学方法分别用倒数法:1/2÷4=1/2×1/4=1/8(张)或者用通分法:1/2÷4=1×4/2×4÷4=1/8(张)通过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法则。

  接着出示题2: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2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

  在解答这两题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猜一猜4÷1/2等于几?由于受到上一课时的负迁移,部分学生仍然会用一个分数乘整数的倒数,算成:1/4×1/2=1/8,当然也可能会正确计算出结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白:判断一个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科学地验证。

  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新知识的经验基础,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验证猜想,理解计算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题意,我把书中情境图改成具有生活气息的题目: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个小朋友吃1/2张,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平均分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理解计算的过程。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清计算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会认为1张饼里有2个1/2,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吃,4张饼就能分别8个小朋友吃,列式为:4÷1/2=4×2=8(个)。但这个过程并不能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对倒数法解题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通过4÷1/2=4×2=8(个)并不能理解4÷1/2可以用4×1/2的倒数来计算。这时我引进了通分法来计算:让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4÷1/2就是求4里面含有几个1/2。而4就是8/2,根据学生以前知识结构,学生易于知道里有8个,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方法,4÷1/2=8÷1/2=8;追问:8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再次从计算的角度去思考:当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只需要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的分子就能求出商。

  由于通分法计算遵从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被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理解,而倒数法的意义很难被学生理解,但它简洁的计算过程又是今后学习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两种计算方法同时渗透,力求使让通分法成为理解倒数法的基石。

  这个教学过程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3、大量练习,使用计算方法。

  数学的归纳过程不是把一个单一的数学现象,而是把一系列有相同特点的数学现象抽象成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特征,这就是建模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我先出示了两道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1/3张、1/4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让学生模仿前面的例题进行实际操作,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中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由于前面几个除数的分子都是1,学生还不会去有意识地总结计算方法,仍会去想:只要看看一张饼里有几个这个分数,然后再用4去乘个数就行了。所以此时让学生归纳倒数法计算的方法还为时过早,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思维的束缚,真正从倒数的角度去观察和体会除数的变化,我又引进了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2/3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

  这时学生通过画图不再能看出一张饼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吃了,引起学生认知经验的冲突。教师要求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根据黑板上的板书去解答,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由于倒数法计算很难说清算理,反馈时学生大多会借用通分法来说明:4÷2/3=12/3÷2/3=6。根据教学目标对通分法运用的定位(是为了使学生相信倒数法计算结果是正确的。),此时一定要让学生再次进行尝试:你们能用倒数法进行计算吗?边计算边观察:什么在变?什么不变?让学生独立计算,如果他们把被除数变成了倒数,肯定与通分法计算的结果不同,这时会自行修正,并体会老师提出的问题:什么在变?什么不变?

  接着出示书中“画一画”的练习,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再次让学生体会借用图形来理解计算的优势,认识数形结合对数学解题的帮助,从而完成这三个教学目标。

  在大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4、观察比较,选择计算方法。

  让学生观察用通分法与倒数法的计算过程,体会倒数法在计算中简洁优美。但让学生体会:如果觉得通分法更适合,也可以使用通分法进行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数学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允许他选择并不优化的方法,等知识水平有了进步再来运用其他更有利的方法进行学习。

  5、归纳总结,完善计算法则。

  通过前面多次的叙述和大量的计算,计算法则已是呼之欲出了,但学生的语言不够简洁扼要。这时我提出:看谁说的计算方法与数学家说的方法最接近?并说出前一部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让学生接着完成后面的部分。最后出示书中的计算方法,并对学生的归纳总结提出鼓励性评价——太棒了,你们大多数都有数学家的天份。

  五、说板书:

  板书内容较多,从学生的猜测到验证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

  分数除法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复习时我安排了两道练习,引发学生记忆的再现,为学生选择原有知识中的有效的信息做好铺垫。

  1、展示问题:

  (1)什么是倒数?

  (2)你能举出几对倒数的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2、展示多媒体: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二、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展示多媒体: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利用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汇报

  三、大胆猜想

  学生通过操作,明白2/7是怎样得到的。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让学生大胆猜想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根据刚才的推理,很容易得出“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计算方法。

  四、再次探究

  1、学生很快发现有些算式是无法用以上结论计算出来的,如4/7÷3,分子4除以3是除不尽的。

  2、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

  3、得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11

  分数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除法以及解简易方程,并且学习了分数乘法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学习分数除法打下了基础,学习分数除法的知识对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内容包括: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比和比例的应用。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基本完成任务了分数加、减、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两方面的收获,都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就学习分数除法而言,首先要明确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究并掌握它的计算方法,然后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关于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与整数除法的实际问题相同,区别只是数据由整数变成了分数。另一种是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实际问题,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整数除以分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并会分数除法解决相关的问题。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

  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我们来看这样一道乘法应用题,妈妈在超市买了3盒糖果,每盒

  是100克,3盒糖果共重多少克?我们可以列式:100×3=300(克)

  如果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一起来看一下: A、3盒水果糖重300克,每盒有多重? 300÷3=100(克) B、300克水果糖,每盒100克,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3)将100克化成 千克,300克化成 千克,得出三道分数乘、除法算式。 1/10×3=3/10(千克) 3/10÷3=1/10(千克) 3/10÷1/10=3(盒)

  通过与前三道题我们可以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个一个因数。都是乘法的逆运算。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分析起来比较困难。下面介绍几种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常用方法: 一、对应法

  通过审题正确判断单位“1”的量后,把具体数量与分率对应起来,这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

  如“某筑路队筑一段路,第一天筑了全长的1/5多10米,第二天筑了全长的2/7,还剩62米未筑,这段路全长多少米?”

  题目中总长度是单位“1”的量,(62+10)米与(1—1/5—2/7)相对应,因此,总长度为:(62+10)÷(1—1/5— 2/7)=140(米)。 二、变率法

  题目中几个分率的单位“1”不相同,可先统一单位“1”的量,然后变换分率,寻找已知数量的对应分率,最终解决问题。

  如“学校买了一批图书,高年级分得这些书的2/5,中年级分得余下的1/4,低年级分得180本,这批图书共有多少本?

  该题中的“1/4”是把余下的本数看作单位“1”,而余下本数又是总本数的(1—2/5),因此,我们可以把中年级分得的本数理解为总本数的(1— 2/5)×1/4,这样可求出总本数: 180÷[1—2/5—(1—2/5)×1/4] =400(本)。 三、常量法

  题目中几个数量前后都发生了变化,而有的数量不变,这就是常量,解题时可把常量看作单位“1”。

  如“小华读一本书,已读页数占未读页数的1/5,如果再读30页,已读页数就占未读页数的3/5,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该题中再读 30页后,已读页数与未读页数都在变化,唯独总页数没有变,把总页数看作单位“1”,则总页数为:30÷(3/3+5-1/1+5)=144(页)。 四、联系法

  某些题目中几个数量都与一个数量有联系,把这个数量作为桥梁,解题思路就顺畅了。 如“某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共种树576棵,五年级种树棵数是六年级种树棵数的 4/5,四年级种树棵数是五年级种树棵数的3/4,五年级种数多少棵?”

  题目中五年级种树棵数与六年级种树棵数有关,又与四年级种树棵数有关,所以,五年级种树棵数是个桥梁,把它看作单位“1”,把“五年级种树棵数是六年级种树棵数的4/5”改变为“六年级种树棵数是五年级种树棵数的5/4倍”,所以,五年级种树棵数为:576÷(1+3/4+5/4)=192 (棵)。 五、转化法

  将复杂问题中的某些条件进行转化,结合改变成简单的问题,从而化繁为简。

  如“某工厂有三个车间,第一车间人数是其余两个车间人数的1/2,第二车间人数占其余两个车间人数的1/3,第三车间500人,三个车间共有多少人?

  把“第一车间人数是其余两个车间人数的1/2”转化为“第一车间人数占三个车间总人数的1/1+2”,“第二车间人数占其余两个车间人数的1/3”转化为“第二车间人数占三个车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间总人数的1/1+3”,这样,就能求出三个车间的总人数:500÷(1-1/1+2-1/1+3) =1200(人)。 六、假设法

  对题目的某些数量作出假设,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导致运算结果与题目不相符合,然后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最终解决所求问题。

  如“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12天完成,现在先由甲队独做18天,余下的再由乙队接着做了8天正好完成,如果全工程由甲队独做,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假设甲、乙两队都做 8天,则共做1/12×8=2/3,比工作总量“1”少1/3,这1/3就是甲队(18-8)天所做的工作量,所以甲队独做的时间为:1÷ [1/3÷(18-8)]=30(天)。 七、倒推法

  题目中几个分率的单位“1”不相同,而且单位“1”难以统一,可以先求部分量,再一步一步地逆推出总数。 如“一捆电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1/6多2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3/4少4米,还剩 16米,这捆电线有多少米?”

  这题中两个分率的单位“1”均为未知量,我们可以从较小的单位“1”求起:(16-4)÷ (1-3/4)=48(米), (48+2)÷(1-1/6)=60(米)。 八、方程法

  一些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用算术方法难以解答,不便于理解,如用方程可顺向求解,容易掌握。 如“一项工程,甲、乙两人合做8小时完成,甲独做14小时完成。现在甲做若干小时后,剩下的由乙接着做,前后共用18小时完成。求甲、乙各做多少小时? 设甲x小时,则乙做(18-x)小时,根据两个人的工作量之和为1,可列方程:1/14x+(1/8—1/14)×(18-x) =1,解得×=2,18-2=16(小时)。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3份,第(1)题的算式是除数 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

  4平均74 ÷2,被74 ÷3,被除数 的分子是不能被37整除的。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在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之前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单元在新知识起到了良好在铺垫作用。学生对倒数在认识,为分数除法中“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在倒数”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教学方法:

  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 ,涂一涂、算一算及想一想、填一填和课后试一试

  教学目的: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 不同颜色彩笔几支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什么是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3、 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时,用1去除以这个数.如果求一个整数

  的倒数,直接写成这个整数分之一即可;如果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互换;如果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将这个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如果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应先将其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二、算一算

  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2×2=4袋)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2÷4=1/2千克)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1/2÷15=?千克)

  三、探究新知

  师:我们怎么解决问题3的困难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1、出示情境图问题: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观察屏幕上的图,想一想: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在准备的长方形纸条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折一折,涂一涂。

  学生活动,师巡视。

  组织交流: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

  4里面有四个1/7,平均分成两份,是两个1/7,就是2/7。 74 ÷2 嘛? 7师: 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板书算式) 师: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

  你能说说你的大胆猜想嘛?(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

  2、师:大胆的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猜想能不能也解决这一题呢?

  课件出示: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板书算式)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探索一种能普遍运用的`方法。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动手在纸上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怎样分。

  学生活动,师巡视

  组织交流: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4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744生2:把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的几分之几?

  77生1:

  师:我们之前说,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

  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

  44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77起来。你们看,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什么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用?

  生:被除数没变,除号改成了乘号(板书),除数3改成了3的倒数1/3 。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画图或者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体会画图策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同样的平均分成5份,每份实际上是

  44的几分之几?分成6份,每份实际上是的77几分之几?(板书算式)

  师:同学们真棒!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师:现在大家会计算刚才我们上课一开始的这道题了吗?我们一起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掌握的计算方法来完成教材上第56页的“练一练”2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计算后,观察得出结论,并进行归纳,发现规律,注意了知识胡迁移)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做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不上一个条件(0除外)

  五、作业设计

  课件出示练一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计算规律:做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或者先计算再约分。)

  六、板书设计

  2= ÷3= II ×= ×= ×=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用方程或除法正确列式解答。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用方程或除法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电教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说下列各句中单位“1”的量及想到的数量关系式。

  (1)我的身高是爸爸的

  (2)小华的邮票张数比小芳多

  (3)十月份的电费比九月份减少

  (4)小瓶里的果汁是大瓶的

  小结: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

  2.请学生由(4)编题:编一道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题。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大瓶果汁有900毫升,一小瓶里的

  果汁是大瓶的 ,一小瓶里果汁有多少毫升?

  问:你认为编得对不对?为什么能确认?

  (1)学生列式解答(口答)。

  (2)为什么用900× ?

  (3)小结:(板书)一大瓶果汁数量× =一小瓶果汁数量

  二、新授

  1.改编成例5:一小瓶里的果汁是大瓶的` ,一小瓶果汁有

  600毫升,一大瓶里果汁有多少毫升?

  (1)读题,比较异同:

  变:条件、问题的位置变了

  不变:单位“1”的量没变,数量关系式没变。

  (2)怎么解答?生试做,汇报

  方程:解设一大瓶x毫升

  x=600

  算式:600÷

  x=600× =600×

  x=900=900(毫升)

  (1)说想法

  (2)怎么检验?

  900× =600(毫升) 或600÷900=

  (3)再次比较二题的异同

  小结解题步骤:

  ①找单位“1”的量,想数量关系式

  ②看问题

  ③列式解答

  ④检验

  2.按照解题步骤完成“试一试”

  ①读题

  ②说单位“1”的量及数量关系式

  ③解答

  ④汇报

  3.按步骤解答练习十二第1题

  4.总结、揭题:

  (1)总结:求单位“1”的量是多少,可以列方程解答,也可以用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2)揭题: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板书)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3题

  小结:为什么都用除法计算?(都是求单位“1”的量。)

  2.课作:练一练、练习十二第2题

  练习十二第2题改乘法题

  3.看关键句,分别编一道乘法题,一道除法题

  “黑兔只数是白兔的3/5。”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14

  ——分数除以整数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1)4/7÷2(2)4/7÷3

  =4/7×1/2

  =2/7

  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一)》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除法,本节课是学生今后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对算法的探索就显得格外重要。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课堂上省去了旧知的复习,设计简单的知识情景,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学生有效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有效性。

  二、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探索数学。

  数学课不应只让学生单纯地模仿和记忆,应让学生在具体地操作、观察、实践中得出结论。因此,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探索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把知识单纯的传授给学生,做到既重结果,又重过程。

  三、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应用数学。

  学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数学。在新课结束后,我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应用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

  3、《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注重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引发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感知“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2、充分利用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的再创造,突出学习的自主性(感知→猜想→验证→概括→巩固),真正理解分数商的由来和所表示的意义。

  3、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通过的学生猜想、说理、比较、概括等途径,突出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和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关系

  1、问题: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把1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

  提问:怎样计算每一段的长度?商是多少?为什么?(画线段图)

  2、揭题、猜想关系:你能猜想一下分数与除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二、探究关系

  1、、验证关系

  (1)通过动手操作验证

  出示实例: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列式质疑:3÷4=(师:商可能是几?为什么?你能否验证一下呢?)

  动手操作:剪拼纸圆,研究3÷4的'商的由来和表示的含义。

  同桌交流:结合操作,请跟你的同桌说说3÷4的商是多少及其由来。

  反馈验证

  引导总结: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块饼的1/4→1块饼的3/4,即3/4块。

  板书:3÷4=3/4

  (2)运用分数意义验证

  师:刚才是通过操作验证了3÷4=3/4,我们还能否通过其他途敬验证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

  出示例[2]:17分是几分之几小时?

  引导列式,借助钟面图,结合分数的意义求商(师:17÷60=?你是怎样想的?)

  1÷60=1/60 17÷60=17/60(小时)

  引导小结: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来转化名数。

  2、揭示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你得出了哪些结论?

  ①两个数相除,当商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②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我们已经通过实例验证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结合具体算式将“分数与除法关系表”填写完整吗?

  联系

  区别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是一种运算

  分数

  师: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你能不能用字母关系式清楚地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a/b

  引导推理:除法里有什么具体要求?为什么?那分数有没有要求呢?(引导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没有意义)板书:b≠0

  三、巩固关系

  1、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① P.82 2 ②(P.82 4)

  ③填上合适的分数8cm=( )m 13g=( )kg 15dm2=( )m2 29分=( )小时

  ④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 )÷( )= 5/8, 3/5=( )÷( ),( )/( )=( )÷( )

  2、比较练习,完成P.82 3

  ①学生选择条件,列式解答。

  ②引导比较:联系都占总数的1/3,区别能否用整数表示商

  四、总结提升

  师:分数与除法有些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生:……)

  质疑: 5/8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还可以怎样理解?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会对假分数与带分数进行正确互化。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出示例1:我想调查一下,最近那位同学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xxx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蛋糕,接着出示例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

  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

  生:3(1)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1/3表示了。

  即:1÷3=3(1)(个)

  答:每人分得3(1) 个。

  活动二:剪一间,拼一拼。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出示例2 :把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这里应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量?用什么方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显示3张饼]

  ②剪一剪:下面我们用事先准备好的3个圆形表示这3张饼,请同学们以小组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课件显示把3张饼分成了4份]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每份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课件显示拼好后的3/4个饼]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 4(3)(张)

  答:每人分得4(3) 张。

  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3(1) 3÷4= 4(3)

  讨论、感知关系

  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出示课件:

  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活动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活动四:课堂检测(一)

  1、填空:课本P39试一试1。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1÷4= 3÷4= 8÷3= 7÷3=

  1÷7= 13÷4= 5÷2= 4÷9=

  活动五:假分数带分数互化。

  师:观察练习2中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如何将这些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呢?

  生:小组讨论思考

  师:以7/3为例讲解,课本P39 T 2、3

  师生共同总结互化方法。

  1、将假分数化为带分数:分母不变,分子除以分母所得整数为带分数左边整数部分,余数作分子。

  2、将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分母不变,用整数部分与分母的乘积再加原分子的和作为分子。

  活动六:课堂检测(二)

  课本P40 练一练 的2、3。

  课后作业

  用一张16开的纸设计一张数学报,说说各栏目所占的篇幅约占这张报纸的几分之几。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12-07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11-12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07-01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06-26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11-14

分数除法二教学设计10-23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04-25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06-16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07-16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10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