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09 10:46: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品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精品15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浙教版第十一册第103页例1例2,练习十七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求一个数与它的几分之几的差(和)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4、渗透环保观念和终身学习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掌握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1、寻求所求问题对应的几分之几。2、弄清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教学关键:1、确定单位“1”。2、找出所求问题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找单位“1”

  (1)一本书,已经看了1/4,还剩几分之几?

  (2)实际投资是计划投资的4/5。

  (3)男生25人,占全班人数的5/9。

  2、口答:

  (1)一堆煤,运走了3/5,还剩几分之几?

  (2)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占( )的1/3。

  (3)白兔比黑兔少1/4,白兔是黑兔的几分之几?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你们喜获吗?鸟类种数减少了,就意味着许多美丽的鸟类从此就永远消失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由于人类的这些行为,有的鸟类灭绝了,还有一些鸟类,尽管还存在,但数量已经很少了,如果再不加以保护,也将很快灭绝掉。丹顶鹤就是这样的一种鸟类。丹顶鹤竖家的一级保护动物,是我国特产鸟类,群居黑龙江省的扎龙,丹顶鹤生活特别有规律,它体姿优美文雅、风貌优秀、翩翩起舞可与孔雀开屏媲美,是长寿动物与龟并称,古人将它作为长寿和幸福的象征,所以特别受中国人的钟爱。

  2、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条有关丹顶鹤的信息。

  出示信息1: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xx年全世界约有20xx只,我国占其中的1/4。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算出20xx年我国约有多少只丹顶鹤吗?怎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20xx×1/4=500(只),求20xx只的1/4是多少?)

  3、如果我们把我国约有多少只?这个问题去掉,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外国约有多少只?)

  出示信息2(例4):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探讨的问题“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把信息2表达的意思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展示并口述画的`线段图。

  2、是把什么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1/4)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呢?怎样解答这道题呢?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列出算式。(先立解答,师巡视,再交流)

  3、两名学生板演两种解法。

  4、你怎样想的?能说出解题思路吗?(学生口述思路,教师在线段图上展示)

  方法一:把全世界的丹顶鹤的只数看着单位“1”,先求出我国的只数,再用总只数减去我国的只数,剩下的就是其他国家的只数。

  方法二:把全世界的丹顶鹤的只数看着单位“1”,先求出其他国家占总只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出其他国家的只数?

  5、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1〉相同点:单位“1”相同。

  〈2〉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用总只数减去我国的只数算出其它国家的。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其他国家的只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总只数乘这个几分之几,就算出其他国家有多少只。

  四、再次探索

  1、教师引言:正如前面所说:丹顶鹤是“长寿和幸福”的象征,人们称它为仙鹤,因此我国在扎龙专门设立自然保护区又誉为“鹤的乐园”。在人们的得力保护下,近两年来,丹顶鹤的数量逐年增多,请看下面信息:

  出示信息3:20xx年我国约有500只丹顶鹤,20xx年我国的丹顶鹤的只数比20xx年的只数多4/5,20xx年我国约有多少只?

  2、请同学们默读信息3,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理解哪一句话对解题最有帮助?怎样理解20xx年我国丹鹤的只数比20xx年的只数多呢?(把20xx年500只丹顶鹤看作单位“1”,20xx年比20xx年多的只数是20xx年只数的4/5)

  3、(师生齐画线段图)这道题有几个不同的数量相比,画几条线段图更好表示?(用两条线段表示)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20xx年的线段,然后让学生立完成余到此为下部分,一人板演。(巡视)

  4、展示线段图并叙述。

  指线段图引导分析:我们把什么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把20xx年的只数分成了几部分?哪两部分?(一部分与20xx年同样多,另一部分比20xx年多2/5。)

  5、请同学们根据线段图列出算式。(师巡视,指名板演两种代表性的解法)

  6、你能说出解题思路吗?

  (第一种解法:先求多的只数+20xx年的只数=20xx的只数,第二种解法:先求出20xx年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20xx年是20xx年的(1+4/5)倍,再求20xx年的只数;也就是求500只的(1+4/5)倍是多少)

  五、回顾小结

  1、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以上问题,现在我们一起研究信息2和信息3这两问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信息2把总数20xx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我国的只数,另一部分是其它国家的只数。信息3是把20xx年和20xx年相比,把20xx年的只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20xx年的只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比20xx的只数多2/5。

  2、相同点:

  单位“1”的数量都是已知的。

  3、没有直接告诉所求问题占单位“1”量的几分之几,解题时需要用单位"1"的量减去或加上它的几分之几,或者先算出要求的数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用单位"1"的量乘这个几分之几。)

  4、指导学生看书例题5,完成课本内容并质疑问难。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高中化学《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是,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因为概念理论课,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挑战理论性、概念性最强的一个课题“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指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可见,《课程标准》淡化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而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

  2、本课时内容排高中教材如此靠在前的位置,人教版排在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标题,足以可现其重要地位。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承上启下,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它属于“工具性”概念,学生在今后几乎每一节课的学习都会不断频繁使用,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是本章、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

  3、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懂,具有很高的知识陌生性,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二、学生情况

  1、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很清楚宏观物质很大,可以用质量、体积等物理量计量;也很清楚微观粒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

  2、高一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比较高,主观上有学好的愿望,但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还很不成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

  三、基于教材和学情,我确定了本课时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②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感受到宏观和微观的完美结合。

  【教学重点】

  1、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及使用注意事项。

  2、学生掌握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运算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深入简出的引出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理解、接受和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接下来,说说我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穿 对重难点的处理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

  1、引入课题:本节课概念多,理解难度大,学生认知水平又比较低,所以教师应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加强直观性教学。所以,创设情景,非常重要。

  情景1:一句古诗和一个童话故事。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列方程和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过程。

  2、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会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问题。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习解方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等式性质列、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设计应用等式性质填空的练习。(复习等式的性质,重点提问为什么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为学习解方程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星期日,妈妈去商场购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自主学习例题1。(解方程)

  1、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本例题重点在“解方程”,通过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列方程并试着解方程。

  3、交流时重点通过提问“方程两边为什么都减去58”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方程。

  (1)重点通过“方程两边为什么都减去58”的问题,启发学生交流解方程的依据,学会解方程的思路和方法。

  (2)教师指导书写格式:写上“解”字,各行等号要齐。

  4、初步练习。教材28页练一练第1题的(1)、(2)小题。

  (二)教师指导,小组讨论,学习例2。(列方程解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1、学生观察、发现情境图中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叔叔每分钟用电脑打字的速度和手写速度有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怎样用等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种可能:

  (1)每分钟用电脑打的字数÷3=每分钟手写的字数

  (2)每分钟手写的字数×3=每分钟用电脑打的字数

  (3)每分钟用电脑打的字数÷每分钟手写的字数=3

  (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和难点,小组讨论出现在新知的生长点、关键点和知识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题中存在的所有等量关系,从而达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5、列方程

  教师:如果用“X”表示巴每分钟手写的字数,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列出方程如下:

  (1)、120÷3=X(2)、3X=120(3)、120÷X=8

  6、试着解方程。(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方程试解)

  7、再次小组讨论上面三个方程及解方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个:与算术方法相同;

  第三个:不会解或者解起来比较困难,(在小学阶段不要求解此类方程)。

  得出结论:第二个是比较合适的方程。

  8、规范书写:教师指导:列方程,首先要写出“解”和设哪个数“X”,再写出方程,并示范书写。

  9、学生再次规范列、解“3X=120”。交流时重点问:为什么两边都除以“3”。

  教师板书示范,规范解题步骤。

  10、初步练习。

  (1)、教材28页第1题(3)。

  (2)根据线段图列、解方程。

  (3)教材27页例题2.

  (由实物图到线段图再到具体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解方程。教材28页第2题。

  2、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材28页第3题。

  五、全课总结:

  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后记: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能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第章:电脑的“文件柜”——资源管理器原理及应用。资源管理器”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管理器的功能很强大,使用方便,可用于查看系统文件和资源,完成对文件的多种操作。应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本节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练习的方法,教学中多举例,对于文件的有关概念不必过多地讲解理论,重在操作。学生是在学习了“Windows窗口”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为这节课做了铺垫。学好它可以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资源管理器启动、结构及组成及文件和文件夹的各种操作。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文件、文件夹及其组织结构,学会重命名文件。

  (2)难点:使用资源管理器来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计算机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但对计算机还有一定的神秘感。《管资源管理器原理及应用》是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之一。通过对此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对文件夹的各种操作。这些新知识对该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用“游戏激趣”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愿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文件和文件夹。

  2、了解资源管理器的组成。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管理计算机文件和文件夹的方法。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提高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精神。

  2、培养学生分类存放、管理文件的习惯。

  四、教法分析

  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我主要使用了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法。通过任务的设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及其自由的发挥,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并且妙趣横生。而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很大帮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的探究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学生出现偏差,不恰当之处,教师适当点拨一下,本节课力求在老师帮助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领悟,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发现创新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

  五、学法指导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节课采用学生自行操作,发现问题,教师指导解决问题,最后,总结结论的方法,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观察、分析、归纳等教学方法。

  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导入

  学生开始通过自学来寻找礼物。

  学生活动

  1、学生汇报找寻礼物的方法。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直接进入“我的电脑”寻找文件夹。

  教师活动

  1、教师:同学们,老师送你们每个人一份礼物,他在电脑中的名字叫SJ。我们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能找到呢?现在,我们就开始寻找!

  2、教师巡视指导。

  3、通过学生的汇报结果,从而引出“资源管理器”,并讲解它的作用。

  设计意图:

  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明确下一步新课的目标与任务。教学过程讲授新课

  一、通过“比赛”让学生尝试启动资源管理器

  学生活动

  1、学生看书或者上网查询有关“资源管理器”的启动方法。

  2、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演示学到的方法。

  教师活动

  (1)教师:我们发现宝藏放在“资源管理器”这个宝盒里,现在我们开展一个比赛,看哪位同学能最快打开资源管理器。

  (2)教师巡视指导,进行评析。

  (3)教师:打开“资源管理器”的方法很多,补充几种方法:

  方法一:单击【开始】→【程序】→【附件】→【windows资源管理器】。

  方法二:右击【开始】→【资源管理器】。

  方法三:右击【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

  方法四:右击【我的电脑】窗口中任一个驱动器或文件夹图标,然后选择“资源管理器”。

  方法五:按住SHIFT键(要指明),双击【我的电脑】。

  方法六:按住键盘上WINDOWS专用键(要指明),再按“E”键。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要知道在生活中碰到问题时要敢于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1)增加了几种启动资源管理器的方法,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操作技巧,体现分层次教学。

  (2)教育学生在生活中碰到问题时敢于尝试、探索。

  教学过程

  二、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想象资源管理器的窗口和“树型目录结构”的特点

  学生活动

  1、小组看书或者上网查询有关“资源管理器”的辅导材料。

  2、小组通过想象,联系生活,总结资源管理器的`窗口和结构特点。

  3、小组整理信息,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汇报研究结果。

  4、学生根据“树型目录结构”的特点寻找文件。

  教师活动

  1、教师:资源管理器被我们打开了,使用起来也非常的方便。请同学们想一想“资源管理器”的窗口和结构有什么特点?现在把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安排两名资料员,负责查找资料。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结果。一名汇报员,负责总结、汇报结果。

  2、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之间评价。

  4、教师让学生根据“树型目录结构”的特点找到“射击”游戏。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自学能力。教学过程

  三、通过“猜猜看”游戏让学生学习“文件”和“编辑”菜单的通用性

  学生活动

  1、每位同学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写出猜测的结果。

  2、同桌之间互相交换结果,进行评判。教师活动

  1、教师:同学们对“资源管理器”的窗口有了一部分的了解,现在看到其中有“文件”和“编辑”两个菜单。请同学们准备一支笔和一张纸,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猜一猜“文件”和“编辑”菜单里面各有什么命令?写出你猜测的结果,看哪位同学猜得又多、又准确。

  2、教师:同桌之间交换结果,进行评判。

  3、教师总结“文件”和“编辑”菜单中的命令,让学生知道将来使用其它软件时这两个菜单中的内容基本相同。

  设计意图

  1、“猜猜看”是一种游戏,可以更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创造力。

  2、给他们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其进入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3、培养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多进行比较,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

  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建立文件夹,并更改名字

  学生活动

  1、小组互相讨论建立文件夹的方法以及更改名字。

  2、在小组中让同学们互相帮助。

  3、研究成果交流。通过多媒体教教学系统演示。

  教师活动

  1、教师:我们刚才已经找到了礼物,但它放在“礼物1”这个文件夹中,你们想不想把这个礼物放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呢?那究竟该如何建立呢?请同学们以刚才的小组开始合作学习。

  2、教师参与到各小组讨论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辅导。

  3、教师除了对学习效果评价外,更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1、检验学生的自学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们互相帮助,培养相互协作的能力。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以辅导,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教学过程

  五、学生尝试同一目录下文件夹能不能重名

  学生活动

  1、学生自学,尝试在同一目录下文件夹能否同名。

  2、学生交流发现的结果并演示。

  教师活动

  1、教师: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件夹建立好了,如果我还想在同一目录下建立同名的文件夹,看行不行?

  2、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总结

  学生活动

  1、学生各抒己见,阐述这节课自己在学习当中的得与失和改进措施。

  教师活动

  1、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2、教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对“资源管理器”有了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会建立文件夹,更改名字。

  设计意图

  以学生总结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锻炼了他们总结、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资源管理器

  1、资源管理的启动

  2、管理器的窗口和结构、文件管理

  3、文件与文件夹的建立、重命名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学到有关资源管理器的知识。我根据初一学生这个年龄段充满好奇、活泼、好动的特点,采用的是以送礼物、找礼物的形式展开教学,并融入小组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作游戏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学生不会感觉到学习是充满恐惧、挣扎或者自卑,而会积极地讨论、学习、思维敏捷、学习的注意力和效果有明显地提高。

  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这节课当中采取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我在对小组学习结果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不够,应要多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应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由本节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2.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应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并制作分类图。

  (2)过程与方法: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建立分类思想,体会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体会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难点分析】

  本课题没有难点。

  5.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2.学生“生活概念”的分析

  分类法是研究和处理庞大而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最常用方法,联系实际面较宽,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概念。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按照我的引导查阅了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上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以获得发展为目的。我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下逐渐构建,对知识的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并将它合理化、理论化,在个体学习的条件下,再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经过小组成员思维的磋商,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式教学,学生采取小组活动探究形式。

  四、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思敢思会思

  学生在课堂上要敢于思考,积极配合教师,改变“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充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既活跃了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必要与快乐。

  2.做高效合作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集体荣誉感。通过学生小组实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和操作能力。

  3.议学会交流

  本节教材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不高,学生应参与讨论,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4.乐乐于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展示图书馆、超市图片,图书馆里的图书、超市里的商品成千上万,为什么你能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商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探究活动1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学生分组活动:

  在1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

  讨论分类的意义。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意识到分类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存在,明确分类的意义。引出本节课题。

  探究活动2学生分组活动:

  对下述化合物:

  NaCl、HCl、CaCl2、CuO、H2O、Fe2O3分类。

  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在对这些物质分类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的例4、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体会以及折扣和分数、百分数的关系,加深对查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现价、原价、折扣三量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理念:数学最终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生活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本课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了就可以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一、开门见山,

  1.教学例4,认识折扣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作“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强调:原价是单位“1”,原价×折扣=现价,区别降价多少元。

  学生观察场景图。

  二、探索解法

  1.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量作为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引导检验,沟通联系: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启以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15元乘以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学生讨论。

  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尝试列出方程。

  学生独立验算,再交流检验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

  学生解答后再解读方程:你是怎样列方程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方程解答。

  四、拓展提高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商品打折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的第2题。

  先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学生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学生先相互说一说,再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

  五、全课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商品的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布置作业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一些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自己计算商品的现价或原价。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你听过《数青蛙》这一首儿歌吗?(课件)

  师:你会往下唱吗?三只青蛙,四只青蛙,n只青蛙呢?

  师:你在唱得时候有什么规律吗?

  生:嘴巴数和青蛙只数一样,眼睛数总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数总是青蛙只数的4倍。

  师:你真聪明,会横着观察观察表格。

  生:青蛙每增加一只,嘴巴数增加1张,眼睛增加2只,腿数增加4条。

  师:很好,你是竖着观察表格的。

  师:我已经学过比,所以还可以说,眼睛数/青蛙只数=2;腿数/青蛙只数=4;嘴巴数/青蛙只数=1。

  看来,嘴巴数、眼睛数、腿数都随着青蛙只数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有一定关系的量,在数学上,称为相关联的量。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此处教师看似无意的评价,实际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自主学习活动,有了此处的指导,学生接下来就能顺利地自主观察表格发现规律了。)

  二、自主建构正比例的量

  (一)初步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看来,像这样相关联的量在变化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律,有兴趣继续研究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相关联的量还有许多,老师为同学们的研究找了几组材料:(课件)

  1、学生独立填表。

  2、选择其中的一张表格,通过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你可以模仿前面找规律的方法。

  3、反馈交流

  4、小结:这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或(减少),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二)在比较中继续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看到同学们学得那么认真,数学老爷爷也要来考考我们,想挑战吗?他给我们带来下面两组信息,并告诉我们只有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但不知是哪一张,你能找出是哪一张吗?我们先把表格填写完整。

  1、出示材料: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2、四人小组活动:

  思考: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3、比较图像,再次感受正比例

  除了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它们的变化情况,我们还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变化情况,你想看吗? 指导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另外两张表格的变化情况我们也画成了图,你想看吗? 思考:这四张图如果让你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其中三张图为什么都呈直线状态,朝一个方向生长?(比值一定)其中一张图为什么呈曲线?(比值不一定)

  揭题:像这样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我们在数学上就说它们成正比例,具体可以这样描述:

  (三)尝试归纳正比例的意义

  1、出示:

  像这样时间增加(或减少),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或减少),而且相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你觉得这里哪几个词比较重要?

  3、你能照这样说说另外几组成正比例的量吗? 不成正比例的用虽然但是来说

  三、运用提高

  1、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你怎么想的?

  2、在《数青蛙》儿歌中找找成正比例的量。

  四、小结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重要特征?

  刚才同学们在一首《数青蛙》的儿歌中就找到了这么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可以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存在着更多的成正比例的量,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下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③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的比值(商)是一定的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总价/数量=单价(一定)

  《正比例》教学反思

  对比过北师大和人教版两个版本的教材,人教版的教材中介绍了“两个相关联的量”,而北师大版中没有,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本没有设计介绍“相关联的量”这一环节,但课前准备中我也为是否设计这一环节而矛盾,但最后还是在我的课堂中呈现了这一概念,课后自己不禁反思,“正比例的意义”本来就是一抽象的概念,我还在课堂上有加入“相关联的量”这一概念,无疑是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另在设计教案之初,本以为本班学生整体情况较好,在处理“正比例的意义”中的“比值一定”时,只注重了口头上的描述而忽略了让学生动手去算算比值。课后看见学生的作业,自己不尽感叹“失策”,对于抽象的概念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或者是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去理解。

  还有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精彩的生成。也许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原想着会很顺利地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一些出乎意料的想法或问题,而使我们的教学偏离了预设的轨道,课上得并不那么顺利。比如,象正方形的周长、面积与其边长,原的周长与半径这些特例是否成正比例,我觉得这实际上就是教师如何有效处理动态生成的问题。

  教学不应只是平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展开再教学的过程。就正如赵老师前面提到的“课中也要备课”,动态生成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谐,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呢?从生成的内容看,有显性的知识、技能生成和隐性的情感、态度生成。因此,我认为:促进课堂生成的关键是教师课前的预设、教学的机智和学生的心理环境。要达到课堂有精彩的生成且能很好的抓住并能利用生成这点还需要我的不断努力。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0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假设法,使学生能掌握“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假设法,解决“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

  教学难点:单位“1”的不断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做好铺垫

  教师: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先来看看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一)只列式不计算:

  1.180米增加20%是多少米?

  2.图书馆有故事类书籍20xx册,历史类书籍1500册,历史类书籍比故事类书籍少百分之几?

  (二) 找出下列题目中表示单位“1”的量:

  1.连环画的本数是故事数本数的37.5%;

  2.果园里苹果树的棵树比梨树多50%;

  3.冰箱售价1800元,十一商场搞活动,降了10%。

  【设计意图】“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两类问题是解决“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的基础,明确找准单位“1”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所以设计了这两个部分的旧知复习,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作用。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阅读与理解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5:

  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教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有哪些困惑?

  问题2预设1:3月的价格都不知道,不能解决;

  预设2:5月和3月的价格不变,降了20%和涨了20%抵消了,价格应该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题目并独立思考问题,使所有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和困惑。有些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有些学生会觉得价格是不变的,也有学生能看出其中的端倪。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引领学生分析与解答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分析与解答

  教师:既然有些同学认为3月的价格不知道,无法求出最后是涨了还是降了,那么我们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呢?

  学生1:我想把3月的价格假设成100元,就能解决了。

  学生2:我想把它假设为1000元。

  教师:非常好,每个同学可以自己选择一个数,假设其为3月的价格,然后来求一求它的变化幅度。完成后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学生1:100×(1-20%)=100×0.8=80(元),

  80×(1+20%)=80×1.2=96(元),

  (100-96)÷100=0.04=4%。

  学生2:1000×(1-20%)=1000×0.8=800(元),

  800×(1+20%)=800×1.2=960(元),

  (1000-960)÷1000=0.04=4%。

  学生3:1×(1-20%)=1×0.8=0.8,

  0.8×(1+20%)=0.8×1.2=0.96,

  (1-0.96)÷1=0.04=4%。

  学生汇报:我们组每个人假设3月的价格都不一样,可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看来3月的价格是多少并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有同学把价格假设为1,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数据的假设,并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结果一致,促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是为什么?在所有假设的数据中,“1”是最特别的,特别提出来分析,是让学生明白这里的“1”不只是单纯的1元,也可以代表“10元”“100元”等,这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

  (三)回顾与反思

  教师:如果老师用更为一般的假设方法,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元,请你求一求结果,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结果还是4%,过程如下:

  (元);

  (元);

  。

  教师:那么,开始的时候有同学提出“降了20%,又涨了20%,所以价格没有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虽然涨价和降价都是20%,但是它们的基础不一样,也就是单位“1”不一样,4月的价格是在3月的价格的基础上降价的,而5月的价格是在4月的价格(也就是3月的价格降了20%之后所得的价格)的基础上涨价的。

  【设计意图】把3月的价格假设为,通过计算发现最后的结果和没有直接关系,使学生从数学本质上理解各种假设法的合理性以及内在一致性。对于一开始认为价格不变的学生,重点提出反思,找出问题的关键点,也就是连续变化的时候单位“1”发生了改变,让学生经历了猜测、假设、验证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一)基本练习

  1.一台笔记本先降价10%,再涨价1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2.一台笔记本先涨价10%,再降价10%,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你发现了什么?

  (二)变式练习

  1.长方形的长增加25%,宽减少20%,面积变大还是变小了?

  2.商店对某饮料推出了“第二杯半价”的促销办法,若卖出两杯这种饮料,相当于按原价的百分之几销售?

  (三)提高练习

  一根绳子,第一次剪去20%,第二次剪去余下的20%,第三次剪去余下的20%,还剩全长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层次的练习设计,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求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方法的掌握,另一方面让学生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解决百分数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全课总结,加深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假设法解决有关百分数连续变化的问题,相对来说把单位“1”假设为“1”比较简单和方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通过教师的归纳与提炼,让学生再一次巩固“已知一个数量的两次增减变化情况,求最后变化幅度的百分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9

  高中化学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二)过程和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

  [引言]古时有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想娶国王美丽的公主,国王出题刁难,其中一个问题是:10g小米是多少粒?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思考、讨论、回答]

  [追问]这些方法中,那种方法最科学?

  [追问]谁能介绍几种生活中相似的例子?

  [讨论回答]箱、打、令、包、条…

  设计意图:引发学习兴趣,引出把微小物质扩大倍数形成一定数目的集体以便于方便生活、方便科学研究、方便相互交流。

  [引入] 复习C + O2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 g C和32 g 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 g 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板书]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讲述]可称量物质与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之间有什么联系?能否用一定数目的离子集体为单位来计量它们之间的关系。答案是肯定的。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板书] 一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讲解]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单位为摩尔,符号为l。

  [投影]

  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及掌握了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也是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等知识的基础。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巧妙铺垫。

  在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时,一般是先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几个数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几个数。所以在复习导入阶段,巧妙设题,引导学生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使新知的导入水到渠成。

  2、合作交流。

  在新知的探究阶段,先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尝试不同的解法,最后给出按比分配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按比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使学过的.各知识间的联系得到加强。

  3、应用体验。

  在巩固练习阶段,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应用体验中进一步理解比和分数的关系。掌握先把比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列式并解答。

  (1)200kg的是多少千克?200×=50(kg)

  (2)某班有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18∶14=9∶7)

  (3)学校体育组买来了三种球,其中篮球5个,足球4个,排球8个。

  ①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比是多少?(5∶4∶8)

  ②篮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足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排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⑤如果不知道买来的球的总数,只知道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个数比,你能求出这三种球的个数各占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吗?(引导学生根据份数思考问题)

  2、引入新课。

  比的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跳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连比转化成总数的几分之几。分散解决问题的难点,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54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如果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阅读与理解。

  ①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mL的稀释液)

  ②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③“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五分之四)

  (3)分析与解答。

  ①讨论: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②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先把比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乘法解决两步计算问题,并初步学会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寻找中间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建立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教学难点:

  学会寻找中间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1、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学校“六一”时,四、五、六年级参加创编操汇演的方阵图,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有3个方阵,并且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

  师:请你根据这些信息试着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1.师:“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并且思考你是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的。独立思考后,在组中交流。

  生讨论解法:

  (1)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10×8=80(人)。

  再求: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80×3=240(人)。

  (2)先求:3个方阵的一行共有多少人?(也可以说是有几列?)

  10×3=30(人)。

  再求: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30×8=240(人)。

  (3)先求:3个方阵共有多少行?

  8×3=24(行)。

  再求:3个方阵共有多少人?

  10×24=240(人)。

  分层次说你是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先个人算、后同桌说,最后全班一起说。)

  2.师:观察这三组算式,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

  相同点:都是用两步解答出来的,并且都是乘法计算。(板书:连乘)

  不同点:解答问题的过程不同。

  师: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同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法。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多层面的学习。多种方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孩子们感受到从多种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数学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一行有7个鸡蛋,一盒有四行,3盒一共有几个鸡蛋?

  2、有4堆花、每堆花有四盆,每盆花上有8片叶子,这些花上共有多少片叶子?

  (这道题讲解完要小结一下:不是随随便便接个数字凑起来)

  3、每块地的小苗有6行,每行200棵,这两块地共有小苗多少棵?

  4、有28排,每排20人,每张票15元,如果这家影院的票全部卖完,可以卖多少钱?

  5、成人票25元,儿童票10元,我们一家五口(4大1小)要花多少钱?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连乘问题

  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几行?

  先算一个方阵的'人数一共有的行数一大行的人数

  后算三个方阵的总人数

  步骤:1、收集信息(有关联的)2、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初步掌握"几倍求和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并学会解答方法。

  2、学会例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

  3、通过分析比较,掌握两步应用题的系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用投影机放幻灯片,进行比较两数关系的基本训练。

  (1)橘子40千克,苹果120千克

  (2)男生100人,女生300人

  (3)一头牛重500千克,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

  (4)一辆大车运货20xx千克,一辆汽车运货6000千克

  学生口头回答,说出比较两数的各种关系。如苹果比橘子多80千克,苹果的重量是橘子的3倍等。

  [简析]这种比较两数关系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为解答尝试题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用上面基本训练题第(1)题:"橘子40千克,苹果120千克",要求学生编题。估计学生可以编出很多题目, 例如

  (1)水果店里有橘子40千克,苹果120千克,一共有水果多少千克?

  (2)水果店里有橘子40千克,苹果比橘子多80千克,橘子和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

  (3)水果店里有橘子40千克,苹果的重量是橘子的3倍,苹果有多少千克?

  (4)水果店里有橘子40千克,苹果的重量是橘子的3倍,橘子和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尝试题)。

  [简析]多种应用题是互相联系的,通过学生自编应用题,让学生从应用题的知识结构中自己导出尝试题。这为学生掌握尝试题的结构,以及解答尝试题又做了进一步铺垫。

  三、进行新课

  1、出示尝试题

  导入新课时学生自编题中的第(4)题就作为尝试题。(尝试题用幻灯片放出来)

  2、尝试练习

  (1)先动手操作,4个红色圆片表示橘子的重量,再摆黄圆片表示苹果的重量。

  橘子 ●●●●

  苹果 ○○○○ ○○○○ ○○○○

  启发提问:如果橘子作为1份,苹果就有3份,一共有几份?

  3+1=4(份)

  [简析]操作尝试也是一种尝试练习,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理解题目的结构,为学生解答题目进行第三次铺垫。

  (2)学生作尝试题(要求学生用简便的方法做)。估计学生会有三种做法。

  分步列式:

  40×3=120(千克)

  40+120=160(千克)

  综合算式:

  40+40×3=160(千克)或40×(3+1)=160(千克)                               学生做在玻璃片上,以便用投影机放出来。

  [简析]先让学生尝试练习,这样不受例题解法的约束,学生思路可以开放一些,但有一定的难度。

  3、阅读课本

  学生阅读课本例题(城东大队运来一批化肥,用大车运了1500千克,用卡车运的`重量是大车运的3倍。一共运来化肥多少千克?)及其分析解答的提示。

  阅读后,对照检查自己做的尝试题,有错误的立即订正。

  [简析]这里灵活应用尝试教学法的五个步骤,把阅读课本例题作为检查尝试题的依据。

  4、学生讨论

  评议尝试题练习的解题情况,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哪种方法简便(重点讨论,列综合算式的方法)。

  5、教师讲解

  重点分析题目的结构,一个条件是直接的,一个条件是间接的。先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求两个数的和。列综合算式的方法,先想数量关系式,然后垵关系式列算式:

  橘子重量+苹果重量=总数

  40+40×3  =160(千克)

  [简析]教师讲解要抓住重点。掌握题目结构是教学重点,应该反复强调,贯彻一堂课的始终。

  四、第二次尝试练习

  出示一组题目,只列式不计算。并要求学生分析比较三道题目的异同。最后要求学生把三道题抽象成文字题,促使学生掌握三类题目的结构。

  (1)饲养场养鸭200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4倍,养鸡多少只?

  (2)饲养场养鸭200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4倍,养的鸡和鸭一共多少只?

  (3)饲养场养鸭200只,养鸡的只数是鸭的4倍,养的鸡比鸭多多少只?

  [简析]这里出现一组题,第(1)题是以前学的,第(2)题是今天学的,第(3)题有了发展。这里又组成了一个知识结构。通过练习,再进行分析比较,以提高学生的分辩能力。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三十二的第1、2、3题。

  (学生做在作业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找出典型错误,最后当堂处理作业)

  机动作业:自编应用题。要求完成课本练习有余力的学生按第二次尝试练习题自编一组题。

  学生宣读自编题,教师对编的好的进行表扬。

  [简析]重视当堂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堂处理作业,及时反馈、及时消化,以保证当堂消化,当堂解决问题。

  六、课堂小结

  教师概括地小结这类两步应用题结构的特点,求两个数的和或求两个数的差,题目中一个数是直接条件,另一个数是间接条件,先要把间接条件求出来。

  [简析]学生通过课堂作业对题目结构有了进一步理解。在这基础上再进行概括小结,使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 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

  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

  2.选择题:

  1.如果a = c÷b ,那么当 c 一定时,a和b 两种量(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 成正比例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4.C= πd 中,如果c一定,π和 d( )。

  ①成正比例 ② 成反比例③ 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 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 )对。

  ?40:15= 60: ② 40=15×60 ③ 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 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 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 (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 正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 巩固练习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 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 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1、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 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 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 、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四、检验并答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E时代高职英语教程2》是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本书是继《基础英语》之后,以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英语核心技能而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它结合了现代职业教学特点,融入了全新的“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话题不仅涵盖面广还与将来的职业运用紧密联系。全书共五个单元,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小学英语教师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单元的主题是商务礼仪。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了商务礼仪的知识的同时,输入了传统文化的要素和教师礼仪的知识,为他们将来就业提供了知识和心理上的指导。本次课是写作课。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然地掌握个人简历写作的正确格式、方法以及技巧。教师在授课中利用了“任务为驱动、批改网为载体、词块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写作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写作技能。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小学教育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学习态度认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已系统进行了两年《基础英语》的学习且大部分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但由于学生平时写作课的时间较少,缺乏系统的写作知识的指导,学生书面表达中式英语较多,连贯性较差。很多学生对书面表达中快速构思和罗列提纲能力较差。本堂课希望通过指导让学生掌握求职信回复的基本格式和常用表达,同时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连接词、过渡词和过渡句,提高文章的连贯性,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构思、罗列提纲能力。

  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人才培养方案》 、《英语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思辨能力、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输出能力的培养。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信息化手段把线上和线下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采访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泛读的方法和灵活利用教材转化话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熟练掌握个人简历的书写和简历书写相关的特定表达;

  ●能掌握个人简历写作的正确格式、方法以及技巧;

  ●能够通过个人简历给他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从而赢得一份理想的工作;

  ●提高英语写作自主学习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信息搜索策略,能根据需求快速查找和筛选信息;

  ●掌握自主学习策略,能运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归纳学习内容的要点;

  ●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对比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热爱传统礼仪文化,端正自身言行,做一位文化的传承者;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和讨论,提高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能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既能进行自我批评和改进,也能分析自身优势、不断进取。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学习重点:

  1、理解个人简历的写作在求职中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利用简历给他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2、个人简历写作的基本格式、主要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3、个人简历和求职等相关的核心词块。

  学习难点:

  1、与求职、个人简历等相关的核心词块在写作过程中整合运用;

  2、如何在自我评价部分简明、恰倒好处的说明求职者自身的优点和长处。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

  (四)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六、教学后记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17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5-22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9-09

比应用教学设计08-01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9-09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12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2-01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模板11-13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03-23

(热门)《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