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精编教学设计

时间:2024-12-20 08:28: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比的意义》精编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的意义》精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比的意义》精编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精编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

  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

  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

  5.学习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略)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习

  四、总结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比的意义》精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⑴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

  ⑵让学生经历比的概念的抽象过程,探索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⑶让学生在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比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比较引人,揭示课题

  1、板书:认识比。看到比你想到了什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

  2、课件呈现例1。

  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

  3、可以怎样比较数量间的关系?

  学生:3-2=1(杯),果汁比牛奶少了1杯,也就是牛奶比果汁多了一杯。

  学生:2÷3=2/3,表示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

  3÷2=3/2,表示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2/3。

  教师小结:可以用除法和分数表示2和3之间的倍数关系,像这样用除法比较得到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表示——比。

  二、利用情境,认识比

  1、教师示范初次认识比。

  像刚才的2÷3=2/3这个算式表示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2/3,用比表示可以这样说:果汁和牛奶的杯数比是2比3。

  这里的'2是指——(果汁的杯数),3是指——(牛奶的杯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成是2比3。

  2、同伴交流,再认识比。

  同桌交流:说说牛奶和果汁的杯数比。

  3、自学课本,继续认识比。

  自学课本,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分别说说2∶3和3∶2中的前项和后项。

  小结:顺序不同,比也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4、练一练:课件出示。

  5、利用试一试,进一步认识比。

  课件出示试一试。

  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蓝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还可以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6、出示例2,认识不同量的比。

  例2走一段900米长的山路,小军用了15分,小伟用了20分。分别算出他们的速度,填入下表。

  填表;交流求速度的方法,例如小军的速度:900÷15=60米/分;转换:除法可以用比表示,例如:小军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0∶15,所得的结果60叫做比值。

  7、概括比的意义。

  回顾、观察板书,引导学生概括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8、练习:求比值(明确比值可以是小数、分数和整数)

  9、完成试一试,认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试一试:3∶5 =()÷()=()/()

  填空;说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

  注意:比的后项不能是0。区别体育比赛中的比与课堂上所学比的不同。

  比的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1、完成练一练1~3。

  自主完成练一练1~3,班级交流矫正。

  2、欣赏黄金比。(课件演示)

  3、读一读:生活中的比,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合理拓展

  我们对比的认识才刚刚开始,课后我们可以查资料、上网,去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在本节课教学时我首先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揭示课题,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这样的设计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2、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在教学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时采用自学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比的意义》精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明确单位“1”的概念。

  2、通过归纳,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单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一分,涂一涂等活动,明确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单位“1”的含义。

  2、通过不同的独立操作活动和小组内的交流,理解分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分数的意义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

  2、感受分数与生活的密切练习,理解生活中的分数表示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单位“1”概念的建立。

  2、根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三年级时我们认识过分数,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分数。(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自主概括,理解意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请大家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说出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先写出来,再同桌交流一下。

  1、我们来汇报一下所填写的分数。

  2、说说这些分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说)

  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3/4。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5/8。

  把1米平均分成5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3/5。

  把6个圆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1/3。

  3、图上这四个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得到的?(一个饼、一个长方形、1米、6个圆平均分得到的。)

  说明: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6个圆就是一个整体。

  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看屏幕,自己读一读。

  问:单位“1”可以是什么?

  4、那么,刚才这几幅图中我们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5、揭示概念。

  从这些例子中看,怎样的数叫做分数?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自己写一个分数,说说表示的意义。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6、试一试:

  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这个分数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闯关练习,深化认识

  1、练一练:

  出示:练一练,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这个分数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未涂色部分?

  2、涂一涂:

  练习六第2题。

  在图中涂色表示2/3。

  3、说一说:

  练习六的第3题。

  说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4、找一找:

  练习六第4题。

  在直线上画出表示下面各分数的点。

  5、议一议:

  练习六第5题。

  有12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

  每支铅笔是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

  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是总数的几分之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刚才我们一起又一次认识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分数无处不在。

  比如说,我们班级有多少名同学?男同学,女同学,第一组,第二组各有多少人?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哪些分数?同学们课后去说一说吧!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十分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渗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学习交流、动手实践等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

《比的意义》精编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单元认识百分数的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个性化的教学理解与表达,初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数学应用思想。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课前收集含有百分数的信息、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感受百分数的应用价值(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2、出示例题:

  姓名李明张华吴军

  投中次数157235

  投篮次数2010050

  提问:从上面这张表格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提问:从表中呈现的信息来看,冠军将属于谁?

  学生汇报结果

  3、小结:像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表示成75%、72%、70%这样的形式。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

  二、感悟、体验生活中的百分数。

  (一)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尝试理解每个百分数的具体意义。

  2、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1)师生交流概括: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师生交流深化百分数的.概念

  提问:这句话提到几个量?

  小结:这2个量表示一种倍比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3)生活中百分数意义的练习

  ①理解:羊毛衣成份:山羊绒10%,羊毛85%,锦纶5%,每个百分数的意义。

  ②四人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分享的“《比的意义》精编教学设计汇总10篇”,教师巡视)

  (二)引导学生尝试百分数的读与写

  (1)学生读例题中的百分数,教师指正。特别强调100%的读法。

  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读法的区别

  (2)教师写百分数,学生观察,并小结出写百分数的步骤

  写百分数时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百分号先写左上角的圆圈,再写斜线,最后写右下角的圆圈,两个圆圈写的要比分子小。

  (3)用百分数进行练习

  比赛:写10个自己最喜欢的百分数,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10秒后让学生汇报完成的任务(我完成了任务的()%),并提问:为什么?

  特别强调指刚好完成任务与超任务的情况。

  三、巩固、拓展与应用。

  (一)书本练习p99/试一试

  (二)选百分数

  1、出示练习

  2、思考:百分号前面可以是哪些数呢?

  3、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4、提问:最小的百分数是1%吗?最大的百分数是100%吗?巩固概念,辨析异同。

《比的意义》精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课件出示: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山羊、小猴、小狗、小兔在做游戏)

  让学生猜测如果让山羊和小猴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结果。

  (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回答,出现跷跷板不平衡的画面)

  提问:怎样才能让小动物开心地玩起来呢?

  学生:让小狗、小兔加入到小猴那边。

  (课件演示:跷跷板逐渐平衡。并能一上一下动起来。)

  教师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时,跷跷板基本保持平衡,就能很好地玩游戏了。

  [评析]:动物是学生们喜欢的形象,以故事情境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的优势,使学生初步感受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二、探究新知

  师: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平衡工具,猜猜是什么?

  1、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教师向学生介绍它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提问: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2、继续实验,自主发现

  1)分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每个小组发一些有重量的砝码和学生自己手中的书本等)

  要求:三组设计平衡状态,三组设计不平衡状态。并据此列式。

  2)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作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平衡状态的:

  50+10=60

  50=20+书……

  不平衡状态的:

  50+30>两本书

  50<三本书……

  4)学生动手把不平衡状态的天平调平衡并列式

  50+30=四本书

  50+10=三本书

  5)师生一起把书用字母代替:

  50+10=60,50=20+X,50+30>2X,50<3X

  50+30=4X

  50+10=3X

  3、整理分类,认识方程。

  1)学生把上没面的式子进行分类

  2)让学生明确:像这些含有等号的式子都是等式。(板书:等式,标出大集合圈)

  观察右边三个等式与左边一个等式有什么区别?

  学生很快明确:右边的等式里都含有未知数。(在等式前面板书:含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我们把右边这三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学生齐读方程的意义,同桌互相说出一个方程。

  [评析]:这部分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分类、交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并初步渗透了数学中的集合思想。

  三、巩固拓展

  课件出示两个小动物争吵的画面

  小狗:我知道了,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小兔:不对不对,应该说所有的等式一定都是方程。

  判断谁说的对,并叙述理由。

  四、总结

  学生阅读数学小知识“你知道吗?”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1题

  教学反思

  1、利用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生活是兴趣的源泉,体验是主动参与的动力。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加入了学习的热流中来。教学当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关注情景教学

  在本节课中,将枯燥的方程概念融于浅显生动的情景中。导入利用小动物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背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对天平的所有情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天平称重的实验,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了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识。

【《比的意义》精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8-31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7-11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1-22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02-15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11-14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11-15

数的意义教学设计11-20

《方程意义》教学设计09-27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