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教学设计

时间:2024-12-20 06:56: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别董大》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别董大》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古诗三首之《别董大》

  学习目标

  1、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感受诗境。

  1、播放歌曲《送别》。(板书:别)

  2、送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古人就把这种种别离的愁思化作了一句句真情的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的好友叫什么吗?(补板书:董大)

  4、请大家翻开课本,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

  5、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6、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本,借助注释,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

  2、你读懂了哪句诗,你就说哪一句。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4、品读前两句。师: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

  (1)指名读前两句诗并说理解。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指导感情朗读这前两句诗。读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教师范读)

  5、品读后两句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高适会对董大怎么说。

  6、感受着这样一番肺腑之言,此时此刻,你能想象得到董大又会对诗人高适说些什么呢?

  7、是啊,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

  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我们可以对他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背诵古诗。感受着这对朋友的深情,我们心潮澎湃。现在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么?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1、生比较,指名汇报。

  2、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别董大

  白日熏,天色昏黄

  莫愁,不要发愁

《别董大》教学设计2

  一、情境导入

  播放送别的歌曲、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这首歌唱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吗?(是一首送别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别董大》、在学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是否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二、朗读指导

  幻灯片出示《别董大》这首诗、指导读诗,要求读得节奏明快、语言流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作者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我们一起来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背景、(出示幻灯)高适字达夫,今河北沧县人,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代仕途失意,50岁后又数任地方大员和朝廷官员。他的诗风格雄浑,粗犷,悲壮

  四、内容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背景,幻灯出示、《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五、理解诗句,以及所包含的情感

  1、当同学们看到第一行诗的时候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呢?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一幅图的景象。

  2、当同学们看到第二行诗的时候脑海中又会出现怎样一幅情景呢?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二幅图的景象。

  师引导:在这样的景色里好友要天各一方,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说说。(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

  3、作者与好友的心情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但诗人为了好友的未来,力劝董大什么呢?请同学们读出来、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指导: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格调正好相反、前面是(低沉的),后面是(高昂、豪迈向上的)、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先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一句诗意的幻灯:黄云千里,太阳昏黄昏、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向远方飞去、

  再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二句诗意的幻灯:和作者分别后,在今后再也遇不到像你这样知心的朋友、但作者劝董大不用发愁、因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你的名气。

  5、佳句欣赏、

  同学们这首诗里写得最好的一句诗是哪句,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里面所包含的情感、

  师相机引导: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赞美与衷心的祝愿,写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写出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

  6、那我们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出示中心思想这一张幻灯片、这首赠别诗描写了作者与朋友董大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情厚谊,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大丈夫气概.

  7、请同学们背诵一下我们今天学的《别董大》,一边背诵一边回忆当时的景象,然后出示幻灯片:默写此诗、、同学们一边默写一边听音乐、

  六、情境表演

  同学们,通过读、背、说、写,理解这首诗了吗?那好,同学们想想,他们当时分别的时候会说此什么呢?请看96班两位著名演员表演:(出示幻灯)现代版――话别、同学们,他们表演得怎样?请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谢谢,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表演、

  七、小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我们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最重要的却是高适送别时对友人说的这句名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啊,前路茫茫,一路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远去、这便是诗的魅力,它写自然恶劣,写人情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这样的好诗、

  八、作业

  下面是老师给大家出的作业题、好好看看,自己最适合做哪道?下课后好好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番、出示幻灯:

  1、喜欢表演的同学下课后把这首诗表演给大家看、

  2、喜欢朗读的同学开个诗歌朗诵会、

  3、喜欢写字的同学开展一次诗歌写字比赛、

  4、喜欢电脑的同学给此诗设计一个封面、

  5、爱唱歌的同学唱一唱有关送别的歌、

  九、下课

  今天,我们这节课到此结束,祝愿老师和同学们在今后的道路中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别董大》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想象诗中描绘的送别情景。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歌曲《送别》,教师诵读李叔同的《送别》。

  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画,离别是泪水。在诗人高适的眼里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别董大》(板书课题)。

  2、介绍董大。

  3、自由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

  4、师配乐朗读全诗。

  5、指生朗读。

  二、研读深入,品评感悟

  (一)品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赛读)

  3、(出示课件)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板书:愁)。

  5、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象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还为什么而愁?

  6、此刻我们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

  (二)品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师: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再难遇到这样的知己。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

  介绍董庭兰。

  4、你觉得董大的琴艺怎样?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点什么?

  5、此时,你就是董大,听完朋友的劝慰,你的心情怎样?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你觉得现在这首诗该怎样读?自己练一练。

  2.配乐指名读。齐读

  3.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4.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诗

  1.关于送别主题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你能试着背诵一首吗?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所表达的“情”,以及“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别董大》抒发的并非学浓得化不开的离别愁绪,而是满怀豪情,豁达乐观的心境。

  教具准备:

  课件、小资料。

  一、课件导入、激活思维。

  首先播放一般以先苍凉后激越的音乐为背景的配乐课件,内容为漂泊流浪中的诗人高适送别满怀失落之感的好友――玄宗时最著名的琴手董大的情景。

  师相机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创设情景,抓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欲望,达到了了解诗人与诗题《别董大》的目的。进而引出诗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二、小组学习讨论,抓字眼、明诗意。

  诗句流畅明了,内容平中风奇,节奏明快,格调明朗,先让学生借助课件、注释、插图,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出示:

  1、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心读,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a:眼前出现一幅荒凉的画面。

  学生b:我眼前出现一幅凄凉的`画面。

  ……

  根据问题的讨论,师相机引导。

  2、在这好友将要天各一方之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指“董大”)

  学生a:他的心情是痛苦的。

  学生b:他的心情是忧伤的。

  师相机引出下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学生讨论:透过诗句,诗人的态度如何呢?

  学生a:诗人是高昂的。

  学生b:是豪迈向上的。

  学生c:是豁达乐观的。

  三、用情朗读,赏析千古名句。

  诗中的前半部分所描绘的是“景”(板书:“景”),用哪些词语能说出这些景物的格调呢?

  a、低沉b、苍凉c、沉郁

  诗中的后半部分所描绘的是“情”(板书:“情”),用哪些词能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a、昂扬b、豪迈c、乐观

  让学生讨论:

  我们应怎样读才能把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体现出来呢?请同学们振奋精神和诗人一起送董大。让学生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创造性地去朗读诗,体验诗的意境。(可采用单人读、分组读或竞赛等方式去朗读。)

  四、巧设练习,激励创新。

  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本诗的学习中,可设计以下练习:

  1、看谁快――幸过三关。

  第一关:我会背。(背诗)

  第二关:我会写。(默写诗)

  第三关:我会说。(说诗)

  2、反馈训练。

  五、小结。

  前路茫茫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送友远去,这即是诗的魅力,它写出了自然的恶劣、人情的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出这样的好诗,好文章来。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景”荒凉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情”豪迈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设计5

  一、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二、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三、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2)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人生会常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你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又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略说)

  是啊!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唐代诗人高适曾这样劝慰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啊!下面让我们欣赏高适的《别董大》。(板书课题)

  (二)研读与赏析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你?(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全诗)

  2、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1)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

  (明确: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2)高适?高适是谁?

  (明确: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3)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谁能说说呢?

  (明确: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4)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5)这首诗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

  (明确: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称他为--元二。)

  3、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

  (1)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看图,想象一下,此情此景,你的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荒寒凄凉。)(板书:荒寒凄凉的环境)。

  (2)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失意流落,好友分别,本身就是人生两大憾事,而天空亦不作美呀,细细读读前两句,你觉得那些景物最能反衬出当时的心情的?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明确: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3)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4)读这句诗,突出“千里”;再读这句诗,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5)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

  (学生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4、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

  (1)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明确: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2)好友分别,难分难舍,董大的心情一定糟糕到了极点了,而真正的朋友这时候最应该怎么办?

  (3)读一读,看诗人是怎样劝慰朋友的?

  (4)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

  (5)如果你是董大,你会说一些什么呢?(小组说说)

  (6)感情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学生自由讨论赏析

  (董大是个人才,但暂时无人赏识,只要他不沉沦,不灰心,振作起来,他就会走出一条阳光大道来的。让我们祝福他吧。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的豪情来,确实让人佩服。)(板书:豪情昂扬)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三)对比参读,感悟诗蕴

  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与大家共同欣赏。(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学生比较,指名汇报。

  2、同是送别之诗,这些诗又各有什么特色?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六、小结:

  古诗词是一尊巨大的,丰富的宝库,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主大量阅读。

  七、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荒寒凄凉真挚深厚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

  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谈)。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

  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

  (预设,作以下回应:)

  ──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10.(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1.你怎样理解“前路”?(结合理解“知己”)

  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

  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所以,诗人这样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提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

  6.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给大家1分钟时间思考。(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别董大教学设计05-01

《别董大》教案03-07

送别诗《别董大》教案设计06-30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优秀09-25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优秀12-08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02-17

我的本领大教学设计10-27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04-04

《谁的本领大》教学设计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