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12-08 06:56:4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优秀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优秀1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能够领悟善意的谎言带给生活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板书课题)

  二、带着问题,品味课文

  1、文章的题目是“别饿坏了那匹马”!文中也反复提到“别饿坏了那匹马”!你们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那匹马”了吗?(没有)

  2、对,在字里行间,我们也能够发现——摊主家根本没有马。接下来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把这部分中描写残疾青年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画下来,并用心地体会一下,试一试你能感受到什么。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为什么一愣,而后又一亮!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为什么是盯着,而且是命令的语气!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摊 那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嘛?(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三、此时此刻,我们都明白了,残疾青年在说谎,你怎样看待残疾青年和他妹妹合谋的这个谎言?

  这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一束阳光)让我(感到温暖)

  这种善意的谎言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一缕春风)让我(忘记了所有的忧愁)

  ……

  残疾青年只是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一个人,他有着一颗平平凡凡的一颗心。正是平凡人的平凡心,传递着幸福,创造着快乐。

  这是一种平凡的感动。像一株小草,悄悄地融入碧绿的原野;像一颗雨露,轻轻地滴入奔流的小河。她走了,杳无音讯,她来了,悄无声息。她静静地展示着真诚,无需鲜花和赞誉。她的到来,让这个平凡的世界变得不平凡。

  像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

  四、课外主题拓展

  请大家看主题阅读中的这些文章,你会发现爱真的就在我们身边。

  1、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你可以尝试运用这样的句式。

  2、像这样的文章你还知道哪些?

  3、你们能够发现这样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吗?

  五、类似《别饿坏了那匹马》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

  像这样的平凡的感动也有很多,只要你用真心去观察,你会发现平凡的心是一种淡淡的美。只要你用一颗平凡的心去感悟,去聆听,也许下一个被感动得主角就是你。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优秀2

  一 依据课标说教材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您是否还记得《狼来了》的故事呢?作为对说谎者的惩罚,孩子的羊最后入了狼口。那,您可曾读过《天使的吻痕》这个故事吗?那个脸上有一块巨大而丑陋的胎记的年轻人没有因外表的缺陷而产生心理障碍,相反,他的幽默、他的积极向上的性格、他不凡的演讲才能,使和他打过交道的每一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上他。这样的结果,与他父亲那句美丽的谎言有关。当孩子问父亲为什么我的脸上有这样一个标记时,父亲是这样对儿子说的:儿子,你出生前,我向上帝祷告,请他赐给我与众不同的孩子,于是上帝给了你特殊的才能,还让天使给你一个吻。你脸上的标记是天使吻过的痕迹。 ... 老师们,我们从这两个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其实,刚才这个片断就是我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时的导入设计。《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的作者许申高是一位仍居乡下的失地农民,一位自由撰稿人。他用农民特有的质朴、作家特有的细腻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满是真情与温情的故事——爱读书的 “我”在失去看书的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得以继续看书。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尤为令人动容。全文主线清楚,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文章虽是略读课文,但文中那些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感人至深的细节刻画、层层推进的叙事手法、朴实且深刻的思想内涵,无一不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典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孩子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诚然,本文是个好“例子”。

  二 以学定教说目标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比较容易到位,而且大部分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很有见地。但是,也正是在这样的阶段,他们开始浮躁。不愿多亲近课本,不愿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得想方设法让他们走到课文中去又走出课文中来,让他们有所感并有所言。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瞥见、尴尬、嗫嚅、枯蔫

  2、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对文章进行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

  3、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和学习残疾青年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而“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和“ 感受和学习残疾青年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又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共同所在。

  三 整合资源说流程

  身为发展与创新课题组的一员,我也一直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借助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情感、意志、良好习惯与个性品质等综合素养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我在我的教学中继续着大胆的尝试,在处理略读课文的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自问——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引导学生去感知、感悟、感动。并将这种感知、感悟与感动带向生活!那么现在,请随我走进我的教学流程

  (一)导入置疑

  故事导入的过程已经告诉各位了,在孩子们自由说出自己的感受后,我将拎出“说谎”这一中心词,以“今天所学的课文也与说谎有关!这又将是一个怎样的谎言呢?”切入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继而,让孩子们围绕“说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相机罗列关键问题,如下:

  a谁对谁说谎?

  b为什么说谎?

  c说的什么谎?

  同时,及时对善问的学生给予肯定。

  这一导课,用两个故事引出谎言的两种极端情形,故意给学生造成认知冲突,建立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认知背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也为本单元的语言交际活动储备了材料。而让学生围绕“说谎“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产生明确的阅读期待,提高阅读效果。

  (二)初读释疑

  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识生词

  第二步:默读课文答问题

  第三步:综合答案说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和感悟,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不要“工具性”,并不意味着不要概括能力;而概括能力恰恰应该在长课文的教学中予以关注。我教孩子们通过“提问—答问—综合”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一做法,则给了学生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

  (三)揭秘感悟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读课文,看看谁能在骗局揭穿之前就已经发现这是一场骗局,划出相应的句子。答案不难发现,请看: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这三处描写,蕴含了作者创作的大智慧。其一,它为后面骗局被揭穿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其二,它们融汇了本课对主人公进行刻画的三种方法,是挖掘人物形象的突破口、是体会写作手法的好例子。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判断这几个句子所使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回到课文中去归纳出表现人物神态、动作及语言的词句,再选择其中几个词,如挣扎、瘦削等进行说话练习!并借机告诉学生:多角度地对人物进行刻画,人物的形象才能更加丰满。

  第二步,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人物的这些神、言、行,揣测人物的内心所想,完成小练笔,彼时彼刻,他都在想些什么呢?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他可能在想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他也许在想

  “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他或许在想 。

  在反馈的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对第三人称人物进行刻画时,因为很难细腻的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通常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通过外在的表现,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写。在写作中,也要注意这样的规则。

  第三步,待反馈后,再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谎言的背后是什么?”进行说话练习,继而评价文中的人物,说出自己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在此,不妨把我班孩子的一些启示拿出来与各位交流一下:

  帮助别人时,请别忘了维护别人的自尊!

  给予,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着意的谎言可以很美丽!

  放弃自己的一点利益,去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

  还有孩子说道:谎言总有被揭穿的时候——这可是与文章主调不符的答案,不过,孩子已经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了,你,怎么忍心否决呢?!

  这一揭秘感悟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本身,从主人公的外部表现去发现谎言之“谎”,另一方面启发学生通过想象揣摩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去挖掘谎言之“美”。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认知体验,适时地渗透类似课文的写法指导,让学生既受到了心灵的滋养,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四)爱心接力

  在我们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积累词句、感悟真情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引导语文,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并服务于这大课堂中的生活!

  此刻,请随我将目光,移向我班这个,这学期以来一直空着的座位。座位上本该有一个聪明漂亮的十一岁女孩。可如今,可怕的脑膜炎吞噬了她的健康,并连她的光明也一并夺去,死神,正急不可耐地等待着她!那么一天,她在电话里告诉我,她好想老师,好想同学们,好想回到学校,可……此刻,我惟有请我正幸福地坐在教室里的孩子们,通过录音,给予这个与死神进行着最后的抗争的女孩儿最真挚的鼓励与关爱!请听

  是的,当我们用真心去关爱他人的时候,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与希望适度地扯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了理解、尊重、宽容、鼓励,具有了神奇的力量!愿这种力量能让我们可怜的孩子真的好起来,也愿这种力量能鼓舞着每一个孩子,继续葆有这样的善良与博爱!还愿我们的语文课堂,除了理性的分析与引导外,还能更多一些感性的感染与熏陶!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优秀3

  设计理念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该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尽可能多些让学生独立阅读,使学生逐步做到自能读书。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敏感,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学会自觉地在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的真意。

  教学准备:

  1.flash动画课件

  2.《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七条

  3.短文《妈妈喜欢吃鱼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同学们想听吗?

  (趁学生兴趣盎然时)老师又提出要求:同学听了故事后要告诉我,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听了故事后有何感受?

  2.听故事

  出示图画、声音并茂的flash动画《别饿坏了那匹马》故事式课件。

  【设计意图:听故事是大人小孩都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讲故事能让学生喜欢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也课堂教学。】

  3.引出课文题目

  故事讲完了,大家知道事故事的名字吗?

  板课题: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4.让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听了故事后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二、师生展开辩论,体会人物品质

  1.读课文,搜集辩论资料

  (1)听了同学们谈的感受都是觉得残疾青年等人物做得对,但老师听了这个故事觉得好气愤,因为老师发现故事中的人在撒谎,看来同学和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不如我们来一场师生辩论比赛,好吗?老师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遍,找出能表现课文人物品质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赛前的准备中,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搜集材料,写“辩论发言稿”,有利于提课堂的实效性】

  课件出示: 撒谎是错的 善意的谎言是对的

  (2)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表现人物品质的语句。

  2.师生展开辩论

  【设计意图:将辩论赛引进语文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而且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进行辩论奠定基础。】

  (1)课件出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七条说:“诚实,不说谎话,……”

  老师也不明白同学们为何觉得课文中的人物说了谎,还说他们做得对呢?首先我觉得最多谎言的是残疾青年,本来就没有马,又说买“我”的马草,你们同意吗?谁来辩驳我呢?

  板书:残疾青年

  热心、善良

  (2)继续与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分别体会碧云、爸爸和“我”的优秀品质。

  板书: “我”

  诚实、爱读书、有志气

  【设计意图:目的让学生在自主的课堂气氛中理解残疾青年热心、善良地帮助“我”,也体会碧云和爸爸的优秀品质】

  3.体会我的感激之情

  那么多人对“我”好,特别是残疾青年对“我”的热心帮助,“我”有何感受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我”对这位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也便于进一步教育学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小结:

  我也同意残疾青年、碧云、爸爸无论是语言上说谎,还是行动上说谎,都是善意的。特别是残疾青年说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帮“我”,为了“我”着想。这场师生辩论比赛是同学们赢了。

  板书: 善意的谎言

  说 帮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的体现。】

  三、小组比赛,理解含意

  1.出示比赛题目,分组合作探究

  同学们在刚才的辩论中表现还不错,把老师也打败,现在我想开展一个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思考问题最快,好吗?

  (1)课文表现人物品质非常具体,主要抓住人物哪些方面来写? 从哪些句子可以知道?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形式。】

  2.进行抢答比赛,表扬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抢答比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重温课文内容,畅谈感人事迹

  课文写残疾青年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青年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我”也因此对残疾青年充满感激之情。联系生活实际,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2.总结课文写作方法,鼓励学生积极运用

  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我们在作文时要多些运用这些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让学生用心去发现心,用心去点燃心,并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拓展延伸,动手练笔

  1.课件出示小练笔题目: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续写一个片段

  2.让学生动手写小练笔。

  【设计意图:阅读课上的“小练笔”,可以及时运用刚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作文,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把《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阅读短文《妈妈喜欢吃鱼头》,并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把课文当成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能加深课文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短文《妈妈喜欢吃鱼头》,让学生更多地体会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心和良苦的用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善意的谎言

  说 帮

  残疾青年 感激 “我”

  热心、善良 诚实、爱读书、有志气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点,深化课文内容,增强教学过程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促进讲授的效果。】

  附:

  妈妈喜欢吃鱼头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伢啦,你吃。”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也喜欢吃鱼头?”29岁,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我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的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说:“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腮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打那以后,每逢吃鱼,妻便将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女儿,女儿总是很难地用汤匙切下鱼头,放进碗里,很孝顺地说:“妈妈,您吃鱼头。”

  打那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女人作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优秀4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读、掌握生字:瞥见、尴尬、嗫嚅、枯蔫

  3.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溜之大吉、刻骨铭心、怒目圆睁、一如既往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普通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残疾青年的'感激之情。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优秀09-25

《好饿的小蛇》教学设计03-02

别董大教学设计05-01

马说的教学设计11-14

《马说》教学设计01-25

小班数学《好饿的小蛇》教学设计04-19

《红马的故事》教学设计10-03

《群英降马》教学设计12-22

幼儿园小班教学设计《好饿的小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