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主要讲解化学平衡的相关内容。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之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条件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通过勒夏特列原理,我们可以判断某一条件下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平衡,掌握平衡常数、反应热力学等重要知识点,同时也会提高我们的化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状态的影响,并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这一重要学科观念。
2、借助绘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同时,通过运用模型认知,可以举一反三,自主判断条件改变时平衡如何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能依据原理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策略与设计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强调学生的 教育 性发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利用真实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利用实验探究的手段,借助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仪器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直观感受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并让学生通过“V-t”图像表示出平衡移动的过程及结果,建立起“宏观-微观-符号-曲线”四重表征。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条件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2、难点: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对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夏天来了,有些人喜欢喝啤酒,当我们把冰镇的啤酒的瓶盖打开,倒入玻璃杯中,发现会有泡沫冒出,有同学知道原因吗?
学生讨论
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回顾
【提问】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思考】对于一个达到平衡状态的化学反应,当某一条件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变化程度不同,此时化学反应是否还维持平衡?
【分析】化学平衡的标志是V正=V逆,当V正=V逆,平衡被打破,但又不会一直被打破,在这个过程中平衡会往某一方向移动,去建立新的平衡,使
V’正=V’逆
学生回答
通过对化学平衡的特征和标志分
析,构建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感受化学平衡移动
的原理,培养学生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
态平衡的观点分析化学问题
实验探究——感知平衡移动
【活动】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试剂:0.01mol/L FeCl3、0.01mol/L KSCN、0.1mol/L KSCN、0.1mol/LKCl
设计实验,说明条件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除了通过改变颜色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我们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实验仪器手持技术,将溶液的吸光度与透光率转化为曲线,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平衡移动的方向。因为溶液颜色越深,对光的吸收程度就越大,透光率就越小,这种数字化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化学反应中平衡移动的原理和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条件改变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绘制图像
【思考】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有影响吗?如何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的速率-时间图像
学生自主绘制浓度改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速率-时间图像
【结论】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学生绘制,上台展示
通过模型的建立构建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思考与讨论
已知Q=K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当改变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时,浓度商Q与K的关系如何改变,如何利用浓度商与平衡常数K的相对大小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当Q=K,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当Q>K时,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当Q 学生通过计算判断Q与K的相对大小与平衡移动方向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炼出依据K和Q的关系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思维模型 学习 评价 【提问】1、一氧化碳中毒会使得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HbCO,导致血红蛋白无法携带足够的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从而影响机体正常功能。因此,对于CO中毒的病人要将其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或者送到医院的高压氧舱是因为,在充足的氧气环境中,血红蛋白会优先与氧气结合,从而释放出HbCO,恢复正常的氧合能力;而高压氧舱则可以提供更高浓度的氧气,加速HbCO的解离和排出。 2、合成氨工业N2+3H22NH3,如何控制反应条件提高产率?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展示结果 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将理论与知识结合起来。 六、小结 当反应系统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然而,改变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会影响平衡位置。勒夏特列原理指出:增加反应物浓度会促使平衡向正向移动,增加生成物浓度则会促使平衡向逆向移动。这是因为平衡会倾向于减轻任何能够影响它的外部条件的影响。但要注意,这种移动只会减少影响,而不是完全消除影响,更不是“扭转”平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从而能够解释实际问题,如生产、生活和实验室中的化学反应。然而,作为初学者,学生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勒夏特列原理,也无法准确判断条件改变后平衡移动的方向。但是,通过实验探究构建条件改变后的速率-时间图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同时,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真实情景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勒夏特列原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探究精神。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教学设计07-11 《īūǖ》教学设计06-09 晨光教学设计|晨光教学设计资料|09-05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04-12 教学设计模板08-18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05-19 丰碑教学设计04-15 《阳光》教学设计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