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7 11:28:3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5篇(必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5篇(必备)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认读“袋、腿、、摆、连、忙、睛、追、披”,认识部首“目”字旁。在教师的指导下描写“连、忙、睛、追”。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能说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3、看图画照样子说一二句完整的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袋、腿、、摆、连、忙、睛、追、披”,认识部首“目”字旁。在教师的指导下描写“连、忙、睛、追”。

  2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生长过程。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 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1、听录音读通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理解蝌蚪的生活习性及生长特点

  教学流程

  一.猜谜语,揭课题

  1.猜谜语

  “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尾巴,住在池塘里。”这是什么?

  2.板书:小蝌蚪

  完成板书:找妈妈 (学生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根据提示记住课文有关内容。

  学生交流,师板书:小蝌蚪长着( ),( ),甩着( )。

  2.自学生字

  (1)师提出自学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3)小组合作,读读课后的生字、词语。选择交流自己的识字好办法。

  披、摆:为什么都用提手旁。

  追:书空。

  睛:可用换部首的方法来识记。

  3.游戏巩固生字词语。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叫号游戏认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指导读句

  1.轻声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按标点停顿。

  想想,小蝌蚪找了几次妈妈?分别遇见了谁?

  交流板书: 鲤鱼 乌龟 妈妈

  2.分节学习课文。

  (1)交流并出示第二小节。

  A、鲤鱼妈妈在干什么?小蝌蚪看见了会怎么想?指导朗读,小蝌蚪的话,指导读出急切的`语气。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B、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什么?

  板书:四条腿 宽嘴巴

  指导朗读,鲤鱼妈妈的话用亲切的语气读。

  (2)交流并出示第三小节。

  A、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当妈妈?

  B、指导朗读第三小节,抓重点词语:“连忙、追、叫”等,读出小蝌蚪即高兴又着急的语气。

  (3)最后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学习最后一节课文。指导读出青蛙妈妈高兴的语气。

  3.再读课文,指导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生长过程图)。

  4.分角色朗读全文。

  5.指导背诵最后两节。

  四.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1.猜字谜。

  2.给部首妈妈找孩子。

  3.给词语找朋友。

  4.指导书写。

  连、忙、睛、追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读通课文,通过朗读感知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

  幻灯片出示小蝌蚪图片,介绍小蝌蚪情况,一起帮他们找妈妈。齐读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2、初读感知

  ①、播放朗读视频,听准字音;

  ②、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生字词语

  ①生字教学:带拼音朗读生字,排火车组词读,指导书写:变、条

  幻灯片出示两个字的田字格占位,学生观察结构,教师指导两个字的识记:变————一点一横长,两竖立中央,左右八字胡,又来撑上边。

  条———折文下边藏一小

  教师板写,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练习书写。

  ②词语认读: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比赛读,排火车读

  4、研读课文

  过渡语:同学们都见过小蝌蚪,谁来说说他们长什么样子?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的?找出句子读一读。

  多么可爱的小蝌蚪啊,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小蝌蚪出生后妈妈就离开他们了,同学们想不想一块儿帮他们找找妈妈啊?

  问题一:在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都像谁打听了?

  的、碧绿的作用,并作相应练习。

  如:雪白的()、雪白的()、雪白的()

  碧绿的()、碧绿的()、碧绿的()

  像雪一样的白叫雪白,像碧玉一样的绿叫碧绿

  像火一样的红叫(),像金子一样的黄叫()

  思考:青蛙会是小蝌蚪的妈妈吗?为什么?

  分角色朗读青蛙妈妈与小蝌蚪的对话,体会小蝌蚪的高兴心情。

  D: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过渡语: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可是他们也太不一样了吧,这是为什么呢?

  看课文2—6段或课文的插图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后腿———前腿————尾巴变短————尾巴消失

  试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说一说。

  E:小组交流讨论:青蛙妈妈为什么要离开小蝌蚪?

  青蛙妈妈忙着帮人们捉害虫。

  引导学生要保护爱护青蛙。

  5、畅谈收获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6、布置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7、板书设计:小蝌蚪找妈妈

  四条腿宽嘴巴

  大眼睛绿衣裳

  《小蝌蚪找妈妈》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同学能够借助拼音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特别是有关童话故事,更能吸引学生。

  这篇看图学文以浅显的文字配合生动图片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课文中人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当学生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定会受到感染,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一定会体会人物心情,读准相应语气,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小蝌蚪找妈妈》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小青蛙的成长过程,在授课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清晰

  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图片,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图片,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文填空,加深印象

  在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学生通过暗线也知道了青蛙一生的变化过程。此时,我趁热打铁,出示如下填空题: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再过几天,()变短了,渐渐地,()已经不见了,小蝌蚪长成了()。

  这个填空题有效巩固知识,并加深印象。

  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表述小青玩的成长过程,甚至几个平时基础较差的同学都能说青蛙的'形态变化,达到了教学目的。

  《小蝌蚪找妈妈》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材插图根据课文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可事先组织学生观察蝌蚪和青蛙。

  本科室连环画形式的课文,与17课的内容有相似之处。设计教学时,可运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评测练习

  一、通过朗读,你认识了多少个生字?把你会读的生字注上拼音。

  灰()阿()顶()披()

  裳()蹲()迎()追()

  姨()鼓()鲤()游()

  二、把下列句子按正确的顺序排好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三、词语造句

  例: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已经。

  《小蝌蚪找妈妈》课后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授课完毕,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两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二、把朗读和看图及随课文识字结合起来

  课文中有不少对话,利用课件,将本课中的图与文对照起来展示给学生,学生读起来兴味盎然,一些不理解的生字就可以借助图来理解,如鼓字,有了图文对照,再加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很快掌握了。如教学小蝌蚪迎问鲤鱼、追问乌龟的段落时,结合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来发现小蝌蚪前后的变化,采取表演的形式,在情境中对话,请同桌或一大组同学分别扮鲤鱼妈妈和小蝌蚪的对话以及乌龟妈妈和小蝌蚪的对话,学生们很快进入各自的角色,把小蝌蚪着急而有礼貌、鲤鱼亲切热情,乌龟好笑认真的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

  1、由于课前预习的不够充分,有个别同学的生字词语掌握的不扎实,在排火车读的时候,几个同学出现了问题;

  2、应该多多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

  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教师代办的事情还是过多,总之由于我的教学水平有限在课堂上留下了很多遗憾,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小蝌蚪找妈妈》课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及依据

  依据一:《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标准及其解读

  课标中的依据主要是学段的学习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探寻课程标准:

  1、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6、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8、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依据二: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及其解读

  小学语文没有单元目标,但教师用书中每个单元都明确了教学重点;再者,第一学段的学习重点就是识字写字与课文朗读,因此,这也是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主要学习目标。以上这些都是设置课时目标的重要依据。以下四点中,前两点是单元学习目标,后两点是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63个生字,会写35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和运用形声字、会意字的规律,创造性地自主学习生字。

  4、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引发学生主动地留心身边的科学,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探索、发现的欲望。

  依据三:《小蝌蚪找妈妈》的核心内容《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教材小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讲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运用浅显的儿童化语言,采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课文富有童趣,利于学生阅读。本组教材是以科学知识为专题编写的。本组教学伊始,就以谚语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日常所见却并未注意的科学常识,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然后连续五篇课文,都是有关科学方面的内容,每篇文章都引人入胜,都能激发学生对探索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本篇课文位于本组教材之尾,无论是对此类课文的阅读,还是对探索科学的兴趣,都是一个延续,一个提升。特别是课文没有注音,仅以插图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3

  学生活动设计

  1.课上配合教学进行小组讨论来解决重点难点。

  2.在学习生字词时请学生到前边来进行指导学习、认识。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戴好头饰来讲台前表演。

  4.将打乱顺序的小青蛙各个生活阶段的卡片排列好并进行说话训练。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将本课应掌握的字、应理解的词、句训练到位。

  2.进行朗读训练及指导。

  3.结合挂图,学习课文内容。解决重、难、疑点。

  4.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整幅的跨页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图画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解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它长得什么样?(投影出示,认识小蝌蚪),小蝌蚪是怎样长大的?它的'妈妈是谁?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学生从左至右观察,边看边想:这几幅图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利用投影出示,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看第一幅图着重观察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看第二幅图说说小蝌蚪遇见了谁?会说些什么?它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用观察第二幅图的方法自己观察三、四幅图,自由说说图意,适当进行想象,教师予以指导点拨。

  (三)借助拼音,结合图画,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标出自然段,用“”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练习读并读准字音。

  2.在认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借助拼音读课文,要读通每一句话。

  3.检查自读效果,逐段指名读课文,并领读生字词,其余学生注意认真听,读后师生议论,予以评价,注意指导下面几个字的读音:“塘”,“迎”“裳”这几个字是后鼻韵母,要读准。

  群:读q*n,不要错读成q0n。

  捕:读b(,不能读成p(。

  裳:读轻声shang,衣裳(shang)。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

  (四)结合看图,读讲第一段:

  1.读第一段,看第一幅图,问:

  (1)小蝌蚪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3)自由读第一段,说说你能够读懂那些词?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注意指导以下几个重点词语:

  一群:指许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结合学生平时生活实际还可以说“人群,建筑群”。

  对“甩着”、“快活”、“游来游去”几个词的理解要对照画面,启发学生想象。最好通过观察实物或录像。在朗读中体会“甩”这里是摆动的意思,例如“牛甩着尾巴”。[

  快活,游来游去能够说明小蝌蚪的心情很高兴。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着。

  2.指导朗读第一段,要读出有趣、高兴的语气。

  3.投影出示课后练习2的(1)题,口头填空,齐读句子。

  (1)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长长的尾巴,________地游来游去。

  正确答案:池塘一群脑袋黑灰色甩着快活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4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讲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过程,能按课文内容天空。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习“短、蹲、碧、肚、鼓”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生读生字卡片。

  2、按课文内容填空:

  小蝌蚪,大( ),黑( ),甩着长长的( ),快活地( )。

  3、齐读第1自然段(贴出“长尾巴的蝌蚪”图)

  二、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并思考:(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2)每一句讲什么?(3)这些句子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2、讨论: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四|a小蝌蚪的形态有什么变化?(贴出后腿的蝌蚪图)

  句|b小蝌蚪看见谁在干什么?

  话|c小蝌蚪怎么说?

  |d“谁”怎么回答?

  3、指导朗读。

  (1)练读小蝌蚪的话,问“迎”上去是什么意思?(正面的,面对面的主动上去问。)

  小蝌蚪迎上去问:“……。。?”

  对比:

  小蝌蚪游上去问:“……。。?”

  (2)谁来读鲤鱼妈妈的话?从鲤鱼妈妈的话中小蝌蚪知道了自己妈妈的怎么样的?(四条腿、宽嘴巴。)

  (3)分角色朗读(鲤鱼:热情;蝌蚪:急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三、小结学法。

  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们先找出这段有几句话,(板书:找找),再说说每句讲什么,(板书:说说)。最后有感情地读读。(板书:读读。)

  四、讨论学习第3自然段。

  1、按“找找——说说——读读”的学法,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第3段。

  2、引读,进一步理清层次。

  “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生读)

  “他们看见”——(生读)

  “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生读)

  “小乌龟笑着说”——(生读)

  3、练习,突破重点。

  口头填空:小蝌蚪游啊游,长出了( )。他们看见( )的乌龟在水里游,就把( )当作自己的妈妈,乌龟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头顶上有( ),披着( ),捉起虫来( )。

  结合填空师贴出“长着前腿的蝌蚪”图,理解“披着、顶呱呱。”

  4、指名分角色朗读。

  理解为什么用“追”“连忙追”说明什么?

  五、讲读第4—5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谁是小蝌蚪的妈妈?把有关青蛙样子的句子用“——”划下来。

  2、出示句子,朗读理解。(出示青蛙图)

  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1)看图理解“蹲着、露着、鼓着”等词。

  学习生子“蹲”共几笔?书空右半部分。

  学习生子“鼓”共几笔?部首是什么?书空左半部分。

  (2)找一找写出青蛙颜色的词。(碧绿碧绿)、雪白的肚皮)

  学习生子“碧”,什么结构?第三笔是什么?

  学习生子“肚”怎么记?

  (3)朗读这段话。

  (4)你能看着图和板书向大家介绍青蛙吗?

  3、这是小蝌蚪外形上又有了什么变化?(贴出“尾巴变短的蝌蚪”图;“尾巴不见的青蛙”图)

  学习生子“短”怎么记?

  4、从哪个句子看出小蝌蚪已经变成小青蛙了?出示: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对比理解“蹬、跳、蹦”)

  5、朗读第4、5自然段。

  六、巩固总结。

  (1)看着黑板上的五张青蛙生长变化的图片,说说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完成《课堂作业》

  (2)指导书写“蹲”“鼓”“碧”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总结课文,巩固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

  2、会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3、知道青蛙是捉虫的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4、会看单幅图在问题的提示下写几句话。

  教学过程:

  一、再学全文,借助图片,理清过程。

  1、出示课文的四幅图,观察图片,指名说说图的内容。

  2、默读全文,用“———”划出表示小蝌蚪生长的句子。

  出示:

  (1)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4)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a读一读,议议第二次变化是为什么加上一个“又”。

  b看图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 ),再长出( ),( )变短了,最后变成( )。

  3、小结: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鲤鱼妈妈、乌龟妈妈,并在它们的指点下,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大青蛙,这时小蝌蚪也变成了小青蛙。

  4、分角色朗读全文。

  二、指导背诵4、5两个自然段。

  1、读读课文中描写青蛙的句子。师描述: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对鼓鼓的`大眼睛。为什么作者要把青蛙写得这么可爱?(青蛙能捉害虫,是庄稼的好朋友,人类的好帮手。)

  2、我们把描写青蛙外形的这段话背下来好吗?(蹲着……披着……露着……鼓着……)

  自由背、知名背。

  3、课文的第4自然段是写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的,它的结构上和第2、3自然段一样吗?

  按“形态上的变化——看见谁在干什么——小蝌蚪怎么说——‘谁’怎么回答”的顺序背第4自然段。

  4、第5自然段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按照“形态上的变化——小青蛙怎么做——青蛙妈妈怎么说的顺序背第5自然段。

  5、把4、5自然段连起来背一下。

  三、指导看图说话。

  1、我们已经知道了青蛙是庄稼得好朋友,你从课文的哪几句话看出青蛙会捉害虫?(用”——“划出,读读。)

  老师向学生介绍有关青蛙捉害虫的知识。

  2、完成课堂作业:看图写几句话。

  (1)想想青蛙在干什么?

  要求模仿课文第4段青蛙外形的这段话来说一说。(农田里蹲着一只大青蛙,它披着碧绿的衣服,鼓着大大的眼睛,正在捉小飞虫。)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蛙?

  (3)连起来写一写。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5

  一、概述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六幅图分别与第1—6自然段对应。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本课有三幅图,与五段话中的三个重点段落相对应:第一、二幅图画的是没有长腿和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在询问鲤鱼妈妈。第三幅图画的是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将乌龟认做妈妈。第四、五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已经长成青蛙,找到了青蛙妈妈。课文对每幅图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了解青蛙生长特点,懂得要保护青蛙和小蝌蚪。

  二、教学目标分析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塘、群、灰、捕、迎、龟、裳、碧、鼓”这9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河、姐”等6个字。

  2、能联系课文内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等三个词语及所处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样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动词如“披”“露”“鼓”。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2、通过生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上通过字词训练、朗读训练及打写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四)注意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课外,可让学生到池塘边细致观察小蝌蚪、青蛙的样子,了解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也可将小蝌蚪带进课堂,甚至可用录像进行直观教学。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2、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过程中的心情,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四、学生特征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具有好奇心、善表现、思维活跃的特点。能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对趣味性、生活化、直观形象的图文的教学资源非常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五、教学策略的选用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研讨突破教学难点。

  2、通过运用教学媒体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六、教学资源和工具

  1、本节课是在学生人手一机的教室内实施的。

  2、跨越式教学资源、共翔课件

  3、教师PPT

  4、课文相关挂图、生字卡、文中动物的头饰。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 圆圆脑袋黑黝黝,长长尾巴水中游,长大是庄稼的好朋友。(蝌蚪)你们看见过青蛙吗?谁知道青蛙是怎样长大的?(学生猜谜,开展讨论)

  2、课件出示第一幅和第六幅的内容,认识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3、板书、齐读课题:34.小蝌蚪找妈妈

  【目的:通过猜谜和展示直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简述梗概。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5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会写本课的10个生字。

  2.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生词。

  2.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具

  生字词小黑板、教学录像带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生:认识!)那大家也都知道我们的朋友如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你们喜欢青蛙吗?那又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是长什么样儿的?它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幻灯片出示小蝌蚪插图,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识图意。

  1.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些什么?(幻灯出示第一幅插图)(生答)

  2.逐图出示另二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在身体上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

  3.提问: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生述)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时身体都出现了哪些变化?开头怎样?过了几天怎样?后来又怎么样?最后变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自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谁?

  2.纠正读音(群、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问题,师生初步分角色朗读课文。(师:叙述部分;小蝌蚪、鲤鱼、乌龟及青蛙妈妈由四组学生分别扮演。)

  四、讲读第一自然段。

  1.讲读第一自然段。

  提问: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说一说,并用笔划出来。

  提问:我们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几只?(生:有一群。)师讲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导生给“群”组词。

  指导学生看图,体会小蝌蚪心情如何?问:从图上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词语描写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师指导生联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导学生看图,师复述小蝌蚪外表。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1)小题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7

  一、教学内容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以童话的形式呈现了青蛙生成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二、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情趣”教学理念,通过“说”、“读”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小朋友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看图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通过读知青蛙的变化。

  3、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谜语导入: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谁?说谜面: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水里游。

  2、生交流,说谜底。板书:小蝌蚪

  二、学习小蝌蚪自然段

  1、出示小蝌蚪图片,说说小蝌蚪长得什么样?

  2、课文是怎样来介绍小蝌蚪的呢?(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图文)

  (1)自由读,找出描写小蝌蚪的句子。

  (2)点名读,齐读

  (3)指导朗读:小蝌蚪可爱吗?是呀,多么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呀,你能用朗读让大家仿佛亲眼看到这些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青蛙自然段

  1、小蝌蚪长大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播放录音,请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想一想,说一说。

  2、刚才,大家听故事非常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用“——”在课文中画出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3、检查朗读,点名分段读课文。

  4、指名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生说,师板书: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指出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来介绍。

  5、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它们是怎样接近这些小动物的?它们都说了些什么话?

  (1)点名回答:鲤鱼、乌龟、青蛙。

  (2)小蝌蚪是怎样接近它们的?比较体会: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3)课件演示,播放动画。

  a、小蝌蚪与鲤鱼对面迎上去的动画。

  b、乌龟在前面游,小蝌蚪在后面追上去的动面。

  c、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就游过去的动画。

  (4)思考:为什么小蝌蚪认定大青蛙是它们的妈妈?

  a、点名朗读鲤鱼和乌龟是怎样向小蝌蚪描述妈妈们的语旬。

  b、看图填空。

  课件演示:出示图文练习

  c、指导学生读句子。

  四、分角色读课文

  同学们,小蝌蚪、鲤鱼、乌龟、青蛙,你们喜欢谁呢?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课文。

  1、小组分角色朗读。

  2、指导分角色朗读。

  五、夸夸想想

  1、孩子们,你们喜欢青蛙吗?能夸夸他们吗?

  2、自由说,点名说。

  3、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青蛙的知识?

  (1)点名说

  (2)师补充

  六、课堂小结

  孩子们,现在知道了青蛙是益虫,今后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保护青蛙。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灰、迎”等 8 个生字,会写“河、姐”等 6 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4.指导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不断提高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能力。

  5.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识字、读书。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大脑袋,圆肚子,细尾巴,黑身子,变变变,长出四条腿,去了细尾巴。吃饱了,呱呱呱,抓害虫顶呱呱。”你知道它是谁吗?

  学生猜谜,开展讨论。

  2.课件出示小蝌蚪和青蛙。

  3.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1.同学们知道小蝌蚪去哪儿找妈妈吗?怎么找的?找到了没有?观看动画课件。

  2.组织学生自己读课文。

  (1)巡视自读情况,发现学生读课文中的困难,及时解决。

  (2)组织学生借助小组互助学习,达到初读的目的。

  (3)汇报学习结果。

  三、合作互助,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8 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识记重点字和难字,教师在巡视时记录各组同学普遍识记有困难的字。

  3.课件再次出现本课要认识的“灰、迎、阿、姨、追、顶、披、鼓” 8 个生字,教师检查识字效果。

  4.巩固识字,找朋友。

  四、讨论交流,整体感知内容

  1.学生看着图,自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的?

  2.讨论交流:初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学写生字,培养习惯

  1.出示要求会写的 6 个生字。

  2.组织学生交流笔顺。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写、临写。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图文对照,读讲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问: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再结合课文,说一说。

  2.继续观察:小蝌蚪遇见了谁?它会说些什么?会怎样想?再结合课文阅读,找出有关句子,再回答。

  理解这一自然段着重领会“长出了两条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鲤鱼妈妈讲的青蛙特征“四条腿”“宽嘴巴”。

  (1)结合看图,弄清蝌蚪先长出两条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3.指导朗读:要读出孩子问话时那种天真的语气。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

  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试着学学第三自然段,先试说图意然后图文对照,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2.体会:“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

  3.解决疑点:为什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联系第二自然段鲤鱼妈妈介绍的特征来体会。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拓展:我们平时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否则就会闹笑话。

  5.听录音,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要读出小蝌蚪找妈妈那种急切的心情,要读出乌龟和蔼可亲的语气。

  三、学习理解第四、五自然段

  1.小组讨论:通过看图和朗读第四、五自然段,你又学会了什么?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的?它们的妈妈是谁?

  2.品析重点词语: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那种高兴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是自己的妈妈,已对妈妈的长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3.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样认出妈妈的?回顾鲤鱼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与青蛙妈妈的样子相符合,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妈妈。

  4.说说这两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5.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进行思想教育,引申拓展,通过学习第六自然段,你懂得了什么?(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五、练习,巩固

  投影出示练习题:

  1.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___,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又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后来尾巴不见了,成了________。

  正确答案:后腿、前腿、尾巴、青蛙。

  2.青蛙四条腿,________嘴巴,________一对大眼睛,披着________,露着________。

  正确答案:宽、鼓着、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

  五、布置作业

  小青蛙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他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到多少害虫呢?我们也去探究一下,好吗?

  六、板书设计

  34 小蝌蚪找妈妈

  长出后腿

  ↓

  长出前腿

  ↓

  尾巴变短→不见

  四条腿、宽嘴巴

  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

  绿衣裳、雪白的肚皮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3个新字。完成课后有关词句练习。能说出趋向动词的不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仔细看图,讲述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态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正确理解动词。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蝌蚪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昨天,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

  2、(出示寻人启示)读: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引导看图

  1.图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2、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乌龟)教师相机板书:乌龟

  三、自学课文

  老师提出要求,对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读懂。读后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有什么变化?

  四、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

  2.试着回答问题: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小蝌蚪怎样长成青蛙的?青蛙长得什么样?

  五、课堂练习

  认记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听写:蝌蚪一群灰色乌龟宽嘴巴鼓眼睛

  3.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放第一自然段录音。(出示第一幅图)

  (1)、师:咦,小蝌蚪在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的游来游去)(提问法)

  (2)、师:小蝌蚪什么样?(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引导观察)

  (3)、通过回答以上问题,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内容。齐读第一自然段。

  2、操作出现第二幅图

  (1)、引导学生观察,此时的小蝌蚪和原来的小蝌蚪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长出两条后腿)。

  (2)、小蝌蚪遇到了谁?问了什么?鲤鱼妈妈说了什么?(学生自己读,分角色读)

  (3)、指名上台表演。(理解迎上去,指导朗读小蝌蚪问的话。)

  (4)、提问:从鲤鱼妈妈的口中,小蝌蚪了解到妈妈有什么特点?(反馈:四条腿,宽嘴巴)

  (5)、师:小蝌蚪照着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找妈妈。

  3、点击第三幅图。

  (1)、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又有了什么变化?(长出了两条前腿)。放课文第三段录音。

  (2)、这次,它们又遇到了谁?(乌龟)。它们是怎么样做的?(追上去喊妈妈)

  (3)、区别“迎”和“追”的动作。

  (4)、小蝌蚪为什么会叫乌龟妈妈?(联系前面的内容,学生反馈)。乌龟是小蝌蚪的妈妈吗?(不是)那乌龟是怎么对小蝌蚪说的?(指名读一读)。引导学生想象:听了乌龟的话,小蝌蚪心里会怎样想?

  (5)、分角色朗读。指名上台表演。

  (6)、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妈妈,它们又照着乌龟的话去找妈妈了(激趣法)

  4、操作出现第四幅图。

  (1)、师:过了几天,小蝌蚪变成什么样了?它们又遇到了谁?那它是什么样子的?

  (2)、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妈妈说了什么?(听课文第四段录音)

  (3)、那小蝌蚪现在高兴吗?为什么高兴?

  (4)、分角色朗读。指名上台表演。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1)、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天天跟着妈妈去捉害虫)

  (2)、通过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小蝌蚪的形体裁变化,(尾巴不见了)(也就是终于长成了青蛙)。

  三、总结全文,评价体验。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虚心求教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观察动物的兴趣,具有热爱生命的情操。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别”;理解16个新词的意思,能在句子中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3、能仿照例句,根据规定的内容,用“原来……怪不得……”写一句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能有条例地写出青蛙蝌蚪和蛤蟆蝌蚪的不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懂“不合群”,并能了解合群何不合群的蝌蚪的区别。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调、觉、难、别”的读音,掌握16个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1、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他们把比较有价值的写在黑板上。如: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不合群的小蝌蚪?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1、学生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感兴趣的小节,并纠正读音。(调、别、仍、难、觉)

  (三)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题问题。

  1、默读

  2、同学间交流

  3、集体交流

  (四)抓主要问题。

  1、请学生选择哪些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2、再请学生选择一个次要的问题,带着两个问题到书中寻找答案。

  (五)讨论

  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从形体上看,独游的小蝌蚪比群游的小蝌蚪略微大一点;从颜色上看,独游的蝌蚪是青灰色的,而群游的却是黑色的。(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不同点)请学生讲一讲两类蝌蚪的不同。

  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小蝌蚪不合群的?

  1)我发现有只小蝌蚪孤零零地在游,好像在跟那些成群结队的小蝌蚪闹别扭似的。

  理解:闹别扭换个词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那种可怜的样子。

  2)不料,那只小蝌蚪又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游到一旁去了。

  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是什么?(朗读时,强调“又”和“单独”)

  3)可是,过了一会儿,他仍旧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自个儿悠闲地游来游去。

  朗读时强调“自个儿”。说说“悠闲”的意思或做做样子。

  4)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那么多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你想怎么评价小作者?(体会汉语的丰富性,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5)作者写得那么好,我们怎样把它读好呢?(齐读1、2两段)

  这就是不合群的小蝌蚪,它跟成群结队的小蝌蚪是不一样的。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不仅能提出自己的疑惑,还能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仔细分析原因,知道小蝌蚪不合群的原因。

  2、能为青蛙妈妈写一则寻人启示。

  3、能用“原来……怪不得……”说写一句话。

  4、明白生活中有许多科学知识,懂得要学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需要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虚心求教。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读词语

  合群 孤零零 成群结队 闹别扭 孤独 不料 队伍 单独 调皮 仍旧 悠闲 略微 难道 疑问 蛤蟆 怪不得

  2、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吗?

  (二)讨论,解决上节课中的另外两个问题。

  1、上节课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但是,课文中的两位同学和我们都一样,虽然有了这样的发现,却不知道原因。1、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我和永明的疑问吗?这个问句还可以怎么问?

  2、如果我们平时碰到不懂的问题,有哪些办法可以解决呢?(如:查百科全书,上网查询,问老师)

  3、书上的小朋友采用了问老师的办法。他们是怎么问的呢?怎样才能让老师很快地听明白?那么,我们在问的时候,就要求讲清楚,用一句话说明白,不罗嗦。谁会问?(先请学生说,在不能说清的情况下,出示两个句式。)

  句式:老师,我发现有些小蝌蚪……,这是怎么回事?

  老师,我发现有两种不同的小蝌蚪,一种……一种……,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4、小朋友,你们能解释这个原因吗?

  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自由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5、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书上那个句子说明他们明白了?你能用“原来……怪不得……”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你明白了什么吗?(指导朗读)

  6、讨论到这里,小朋友们有没有找到另一个问题的答案呢?在3月25 日,这么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去春游。作者为什么在日记中不写写小朋友们是怎么玩的,而写这么几只小蝌蚪?

  (三)综合提高

  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可青蛙妈妈还在烦恼呢!你看,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就这样离开家,在外面玩,青蛙妈妈可着急了。你能帮帮它,为它写一则寻人启示吗?讨论:启示中应该写些什么?(外形特征,性格脾气)

  板书: 外形特征 性格脾气

  灰色略大 独游 变成青蛙

  黑色稍小 群游 变成癞蛤蟆

  善于观察 虚心求教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1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教材图文结合,适宜儿童阅读。课文中生字不注音,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学会生字。

  【学生分析】

  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生字都有自己的方法,教师应当相信他们的识字能力。作为农村的孩子,他们对蝌蚪与青蛙都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学本课,以朗读为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能受他们的欢迎。

  【教学设计思路】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予以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朗读。

  【教学目标】

  1、认识灰、迎等8个字,会写有、在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感知青蛙的变化。

  【教学方法】

  朗读法、表演法、自主识字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老师这儿有一条谜语,想猜吗?

  河边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绿大衣,伸出舌头把虫抓。(青蛙)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么吗?(蝌蚪)

  谁见过蝌蚪?愿意给大家讲讲它长得什么样吗?

  (贴出青蛙与蝌蚪图片,板书课题)

  (兴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和生活,越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自主识字,感知课文

  1、这是一篇不注音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想怎么办?

  (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方法。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有的可以猜测读,有的可以问同学、老师,有的可以做记号,等老师读时认真听。)

  2、学生试读,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范读。

  4、再次读文,自查朗读情况。

  5、出示词语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⑴ 你会读哪个词语就大声的读出来。

  ⑵ 谁愿意当小老师你认识的字词教给同学们?

  6、识记生字。

  学生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教师可适时引导用实物或动作来识记。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见到的灰色的东西。

  追(或迎):谁愿意把追(迎)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

  披:我这有件衣服,谁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么样的人叫阿姨?

  7、指导写字。(略)

  (学生朗读不注音课文遇到生字可能无从下手,所以在读文之前老师就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自主探索、认识生字,这也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联系实物或动作来识记生字效果要远远好于部件记忆法。)

  三、感悟,体会小蝌蚪的变化

  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图?并把与图相对应的课文内容,读一读(张手让学生自己选择)。

  2、全班汇报。(学生喜欢哪一自然段就汇报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顺序来。)

  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加上动作朗读。学生的表演欲望很强烈,给他们创造表演的机会,他们会很快进入情境,体验到朗读的乐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朗读。

  第二、三、五、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的关心、爱护、组织学生会角色的朗读中来,然后选代表分、角色朗读。

  3、戴上头饰表演读。

  4、填空练习,体会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他们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又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 ),没过多久,( )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能捉害虫的( )。

  四、总结全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一课之后,我对新课改精神又有了新的.体会,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1、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本课的朗读教学,我采用动作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两种形式,尤其是动作表演,看着学生那天真、一丝不苟的动作和可爱的表情,仿佛他们就是小蝌蚪、小青蛙了,教师不用任何言语,学生就已体会到其中的情趣了。

  2、让学生自由选择识字方法。

  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本课中的生字学生,想怎么学习就怎么学,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识字途径,认字活动。同时采用与实物联系、动作表演等方法,使他们轻松的记住字形、乐于识字。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形态;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培养学生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增强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懂得小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体会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技能。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头饰。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音乐响起,出示“求助信”,教师深情朗读。

  2.读完“求助信”,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小结: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贴爱心图)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帮小蝌蚪找妈妈吧!(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探索生长过程

  1.认识小蝌蚪,学习第一自然段。

  既然大家要帮助小蝌蚪,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朋友吧!

  ⑴课件展示小蝌蚪。

  ⑵找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自然段,一起读一读。

  ⑶找出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动手勾一勾,指名说一说。

  ⑷展示小蝌蚪外形图①。

  2.认识青蛙,学习第四自然段。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大家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青蛙)

  ⑴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⑷自然段,展示青蛙外行图⑤。

  3.学习第二—六自然段,探索生长过程。

  ⑴引导观察小蝌蚪和妈妈长得一点儿也不像。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导得出:小蝌蚪长大后就会像青蛙妈妈。

  ⑵提问:小蝌蚪是怎样一天天长大变成青蛙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描写小蝌蚪变化的句子。

  ⑶学生汇报变化过程,教师进行简单的文字板书。

  ⑷根据文字板书,找三名学生完成小蝌蚪生长过程的图片②③④的排序。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板书设计。

  ⑸根据板书,集体复述生长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边说边用动作表演,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加深了对小蝌蚪生长过程的印象。

  三、观看动画,进行朗读训练

  1.在大家的帮助下,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妈妈,他们可高兴啦!可是,他们是怎样找到妈妈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先遇到了谁?

  2.观看小蝌蚪遇到鲤鱼阿姨的动画片段。引导理解“迎上去”。重点对第二自然段进行朗读指导。

  ⑴看动画理解“迎上去”,并用一只手代表小蝌蚪,另一只手代表鲤鱼阿姨,一起做“迎上去”的动作。

  ⑵指导读准“迎”字。

  ⑶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请学生注意听,听完请学生分角色表演读。

  ⑷请大家当小评委,评一评他们的朗读和表演。教师适当进行点拨,通过评比过程,体会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⑸对比以下两种说法:

  a: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b:鲤鱼,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问话应该有礼貌。

  ⑹男女同学分别扮演小蝌蚪和鲤鱼妈妈,集体表演读。

  3.观看三、五自然段的动画,理解“追上去”和“游过去”。

  4.两人一组,先自由练习读,后表演读。

  5.同学们读得不错,现在老师奖励大家观看全文动画。播放带录音的全文动画,学生边看边跟读,进一步感悟全文。

  四、感情升华,懂得保护青蛙

  1.小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他们干什么去?(去捉害虫)

  2.大家可知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

  3.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可是……(课件展示捕杀青蛙的图片)

  4.亲爱的小朋友,面对这些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5.教师小结:是啊,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不要捕杀青蛙!

  结束语,使课堂无限延伸。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带着一颗爱护青蛙的美好心灵,走出课堂,去劝告身边的朋友,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爱心去保护青蛙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一年级第二册《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增强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蝌蚪生字卡课件,课文六幅插图课件,歌曲《小蝌蚪》。

  教学教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小朋友想不想和它们交朋友?

  生:(大声说)想。

  (出示课件1)

  师:谁认对一个词语宝宝就可以得到一只可爱的小蝌蚪。(认对后点击一下生字卡,小精灵欢快地说:“奖给你一只小蝌蚪”)

  生认读生字。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师:小朋友个个都是认字的能手,池塘里的小蝌蚪可高兴啦!

  (出示课件2,即文中插图1)小蝌蚪长成什么样?看谁观察得仔细。

  生仔细观察后纷纷举手说。

  生一:小蝌蚪有大大的脑袋。

  生二:小蝌蚪有黑灰色的身子。

  生三:小蝌蚪长着长长的尾巴。

  师:你真行,正确地读出了“长”的两种读音。小朋友试着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生读。

  师:你带着笑容把“快活”读得重一些,小蝌蚪真高兴呀!谁也能高兴地读一下这段话。

  生高兴地读。

  师:真不错!小朋友读得这么高兴,李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小朋友认真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最棒!师范读后,问:老师读得好不好?

  生一(评):老师把“一群” “大大”“黑灰色”读得重一些,把“长长”读得长一些。

  生二(评):老师带着微笑读。

  师:谢谢小朋友的夸奖(点击小精灵),你们想读好这句话吗?

  生:(笑着说)想!

  师:请小朋友自己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件3,即文中插图2)

  师:图2中的小蝌蚪与图1中的有什么不同?

  生: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

  师:你真棒!(点击小精灵)小朋友都看一看,小蝌蚪真的长出了两条后腿。

  生:真可爱!

  师:小蝌蚪想做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

  生看图说话。

  师:小朋友真聪明,请小朋友找一找哪个自然写了这幅图画的内容。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桌小朋友互相读读。

  生读。

  师:谁愿意来扮演小蝌蚪,读读小蝌蚪问鲤鱼妈妈的话。

  生读:“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师:小蝌蚪是怎样去问的?

  生:小蝌蚪是“迎”上去问的。

  师:小蝌蚪不“走”上去问而是“迎”上去问,这是为什么呢?

  生:(沉默)哦,小蝌蚪急着想见自己的妈妈。

  师:谁来学着小蝌蚪急切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谁还能比他读得更急切一点?

  生急切地读。

  师:读得好,还加上了动作。(点击小精灵)小朋友自己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

  师:鲤鱼妈妈怎么告诉小蝌蚪的,谁愿意做鲤鱼妈妈。

  生:(大声地读)“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师:平时,当妈妈看到你急着找东西时,妈妈是用怎样的语气对你说呢?谁能学着妈妈说话的样子读读鲤鱼妈妈说的话。

  生自由读。

  师:鲤鱼妈妈真热情呀!小朋友也热情地读读鲤鱼妈妈说的话。

  生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师:长出两条腿的小蝌蚪从鲤鱼妈妈这里知道了自己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没找到妈妈的小蝌蚪多着急呀!它们该怎么办呢?

  生:(齐说)找哇!

  (出示课件4,即文中插图3)

  师:请小朋友学着上图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幅图。先观察小蝌蚪的变化,再扮演角色读一读课文内容,好不好?

  生分小组学习。

  师:小朋友学得多认真呀!想不想来展示一下。

  生看图说话。

  生一:(自信地站起来)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它们找到了一只大乌龟。(点击小精灵)

  生二:小蝌蚪游呀游,它们找到了一只大乌龟,这时小蝌蚪已经长出了两条前腿。

  师:你用上了“已经”这个词,真棒!(点击小精灵)谁愿意来扮演小蝌蚪和大乌龟?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请一名小朋友读旁白,你们俩来扮演小蝌蚪和大乌龟,其余小朋友当评委,好不好?

  生表演。师:我们来评评他们的表演。

  生评。

  师:你表演时既有表情,还加上了动作,顶呱呱(点击小精灵)

  生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变化,虽然很累,但它们不怕累,终于找到了妈妈。

  (出示课件5,即文中插图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上的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子?

  生观察后说说青蛙的样子。

  师:请小朋友边看图这听老师读第四自然段。(师范读)小朋友能不能学着老师的表情来读读这段话。

  生模仿读第四自然段。

  师:你们真棒!都奖一只小蝌蚪。(点击小精灵)小蝌蚪找妈妈真不容易呀!它们找到妈妈时的心情怎么样?青蛙妈妈的心情又怎么样呢?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出示课件6,即文中插图5)小朋友观察后说一说画面内容。

  生说画面内容。

  师:谁愿意来读读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的话?

  生一:(笑着叫:“妈妈,妈妈!”)

  生二:(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师:你们真行,读出了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的高兴心情。(点击小精灵)小朋友想不想读读小蝌蚪和青蛙妈妈见面时的话语。

  生:(齐说)想!

  师:赶快立起书来读读吧!

  生自己读第五自然段。

  师:假如你们是蝌蚪,找到青蛙妈妈时会说什么话呢?比一比,看谁说得棒?(在小组内说)

  生一:“妈妈,我们终于找到了你!”

  生二:“妈妈,我要天天和你在一起。”

  生三:“妈妈,我找到了你真高兴。”

  生四:“妈妈,我们已经长成你这个样子了。”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点击小精灵)

  (出示课件7,即文中插图6)

  师:小蝌蚪找到妈妈后,在干什么?它们有什么变化?

  生看图后说画面内容,指导朗读。

  生自由读第6自然段。

  3、分角色表演,加深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师:小朋友个个都挺聪明,既会读还会表演。我还想看一看小朋友的表演,你们愿意把《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表演给听课的老师看一看吗?

  生:(大声说)愿意。(戴头饰表演,一人旁白,一女生扮鲤鱼妈妈,两位女生扮小鲤鱼,一男生扮乌龟,一女生扮青蛙妈妈,其他学生扮一群小蝌蚪。)

  生朗读全文

  4、活动——歌舞表演《小蝌蚪》

  5、总结,课外实践。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它们一找到妈妈,就跟妈妈学捉害虫的本领。它们天天捉害虫,一天能捉多少害虫呢?我们课后去探究一下,在下节课把你们了解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

  教学反思:

  农村小朋友对小蝌蚪长成什么样,青蛙长成什么样,小蝌蚪长大变成什么,这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在课前我调查了一下90%的同学都玩过小蝌蚪,有的甚至还养过小蝌蚪,但针对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小青蛙的`并非说得清楚。因而我在备课时,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朗读能力为重点,按照从观察——说话——朗读——表演的过程来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一开始,我利用课件“和小蝌蚪交朋友”复习生字这一教学环节,创设了一个能把学生领入意境的学习情境,利用儿童的好奇、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更亲近。

  “胸有成竹,有条不紊”。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每幅彩图都配有一段相关的文字,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但要低年级儿童用自己的话来完整表达每幅图的意思,是有点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使学生心中有“谱”。在教学中,我用分段教学法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只要学生说的话与画面有一点联系就作出中肯的评价,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每幅图的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及鲤鱼妈妈、小乌龟、青蛙妈妈的表情后再叫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内容。一节课下来,收获还真不小。这样先指导观察后说话,学生就会心中有数,不至于东拉西拉,言之无序,自然而然就使学生边练边说,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文本之间要形成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朗读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体会、揣摩。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这三种朗读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迎”“追”等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朗读,读后同学评价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反复练读。从读中悟出词意、句意,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进行角色表演,使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的氛围内培养了朗读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从本课的教学实验看,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恰当的朗读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4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基于阅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3)基于写话

  在写话中要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4)基于口语交际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重要内容。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有表达的自信心。

  2.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统编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妈妈的样子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并且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3.学情分析:

  (1)基于识字写字

  学生有一定得独立识字能力,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字,并不陌生。

  (2)基于阅读

  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读长句子,并且学会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是分角色朗读是需要各小组配合的,还需要加强。

  (3)基于写话

  学生们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好词,好句,在平常的看图写话中运用到,但是描写的绘声绘色依然有困难。

  (4)基于口语交际

  学生能在自主学习课文以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但对于文中有些词还是不够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塘,脑,袋,灰,哇,”等15个生字,正确书写“两、就、哪、宽”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

  3.了解青蛙的生长特点,懂得保护青蛙和小蝌蚪,产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掌握多音字。

  教学难点:

  能通过朗读感知青蛙的变化,产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评价任务:

  1.借助拼音,结合题目认识生字,通过观察讲解,书空,达到汉字的书写。

  2.通过自读,指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知青蛙的变化。

  3.通过反复朗读,合作画画,结合插图,体会全文大意,产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

  质疑课题

  (12')

  活动一(2')

  1.读题

  2.质疑课题:小蝌蚪长什么样?

  它妈妈是谁?长什么样?

  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环节二

  通读课文,随文识字

  (14')活动一(4')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2.集中识字,准确认读。

  3.掌握多音字“教”并组词。

  4.书空会写的字,组词并造句。

  (完成目标一)读准15个生字的字音,交流识字方法。

  (评价目标一)活动二(5')

  1.利用齐读,分读等形式读课文。

  2.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感知小蝌蚪的变化。

  (完成目标二)通过自读、指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感知青蛙的变化。(评价目标二)活动三(2')

  1.根据内容合作画画

  2.评价画画的内容

  3.根据插图再读课文

  (完成目标三)通过反复朗读,结合插图,对科学童话产生热爱之情。

  (评价目标三)活动四(3')

  1.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版书设计

  小蝌蚪→长出两条后腿→长出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不见了→青蛙(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学会13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3个新字。完成课后有关词句练习。能说出趋向动词的不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仔细看图,讲述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态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正确理解动词。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蝌蚪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昨天,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

  2.(出示寻人启示)读: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引导看图

  1.图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学生试说: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

  2.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乌龟)教师相机板书:乌龟

  三、自学课文

  老师提出要求,对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读懂。读后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有什么变化?

  四、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

  (1)在课文里找出生字,画下来,读一读,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写一写。

  (3)教师重点指导:

  蝌蚪,kēdǒu,都是左右结构,虫字旁。群,qún,13笔,左右结构。灰,huī,6笔,半包围结构,右下是火。腿,tuǐ,13笔,左右结构,右边是退。姨,yí,9笔,左右结构,左边女字旁,右边夷字边。注意女作偏旁时,横不要出头。宽,kuān,三拼音,10笔。嘴,zuǐ,要读准平舌音,注意写好右边的笔画。龟,guī,7笔,注意下边的写法。摆,bǎi,左右结构,13笔,追,zhuī,翘舌音,9笔。要写好右边。肚,dù,左右结构,7笔。鼓,gǔ,左右结构,13笔,注意写好右边的笔画。

  2.试着回答问题: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小蝌蚪怎样长成青蛙的?青蛙长得什么样?

  五、课堂练习

  认记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听写:蝌蚪

  一群灰色

  乌龟宽嘴巴

  鼓眼睛

  3.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二、导学课文

  1.导读第1自然段

  (1)课文里是怎么描写小蝌蚪的呢?(一群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教师一边讲评一边板书:池塘一群黑灰色

  (2)小蝌蚪现在在做什么呀?(快活地游来游去)

  (3)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请齐读第一段。

  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怎么了?(长出了两条后腿。)(师贴长后腿的画于黑板上)

  (4)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妈妈了,于是鲤鱼妈妈决定帮助它们找妈妈,它是怎样回答的呢?课文又是怎样写的呢?我们就是这群小蝌蚪,再来读读他们的话。(生读蝌蚪的话)

  (5)(出示鲤鱼)老师现在来当鲤鱼妈妈,谁来当小蝌蚪,向我打听?(请学生当小蝌蚪来练习)

  (6)交换,学生念鲤鱼妈妈,教师念小蝌蚪。

  理解迎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7)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四条腿,宽嘴巴。)

  2.导读第3自然段

  (1)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师贴长前腿的画于黑板上)

  小蝌蚪又错把乌龟当妈妈。(乌龟同青蛙一样是四条腿,宽嘴巴)

  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从背后赶上去打招呼)表演动作。

  3.导读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青蛙妈妈什么样?找出描写大青蛙的句子。

  板书:四条腿(蹲)

  宽嘴巴

  大眼睛(鼓)

  绿衣裳(披)

  白肚皮(露)

  理解游过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妈妈,心里很高兴、很踏实)表演动作。

  4.齐读第5自然段。

  (1)小蝌蚪象我们同学一样聪明,认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昵?(小蝌蚪尾巴变短了)(师贴出小蝌蚪尾巴变短的图片)小青蛙以后跟着妈妈做什么?(捉害虫)

  5.小结: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专门吃害虫。青蛙善于捕捉害虫,一只青蛙一天要吃害虫40~50只,多的达到200多只。一只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虫。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

  三、课堂练习

  1.读写生字新词。

  2.仿写句子。

  地点有什么样子干什么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有一群鹅

  有一群小鸡

  有一只猴子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看拼音,写汉字。

  Qīng wā mā ma yǒu sì tiáo tuǐ ,

  kuān kuān de zuǐ ba,

  gǔ zhe dà yǎn jing,

  pī zhe bì lǜ de yī shang,

  lòu zhe xuě bái de dù pī。

  2.说说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开始什么样?后来呢?教师板书:

  大脑袋

  黑灰色

  长尾巴→长两条后腿

  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了→脱掉了尾巴→换上了绿衣裳。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把课文内容讲一讲

  老师提示线索:池塘里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不知什么时候

  四、总结

  课文里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每一段的写法都是一样的:先写小蝌蚪的变化,再写小蝌蚪看见了谁,最后用对话来结束。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生字、新词,而且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作者根据图画的主要内容,合理想象,按顺序写出了这样一篇好文章,对我们今后的看图作文会有帮助。

  五、课堂练习

  1.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青蛙和蝌蚪。

  2.完成课后习题3。

  板书: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 变 → 青蛙

  大脑袋 → 长了两 → 长了两 → 尾巴 → 不见

  黑灰的身子 条后腿 条前腿 变短 尾巴

  长尾巴 ↓ ↓ ↓

  找妈妈 → 鲤鱼 → 乌龟 → 大青蛙 → 捉害虫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昵?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01-13

《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设计04-08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1-25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03-09

(精华)《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04-17

(优选)《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15篇04-17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4-21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04-09

《小蝌蚪的妈妈》教学设计03-27

《小蝌蚪找妈妈》的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