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7 06:53: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2、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4、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

  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象征

  2、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是他被贬永州时的游记。作者在描写小石城山土堡、山石、山洞的同时,赞叹天地造化的神奇,更抒发了身世的感慨。放情山水,寄托情志,借对山水的感慨来浇胸中的块垒是文章的一大特点。文虽短小,但旨趣深远;既可陶冶性情,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该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也是《唐宋散文选读》(语文选修2)的第一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设计采用“发现(discover)-探究(develop)-表达(describe)”(简称“3D”)的探究学习方式。

  文言文教学,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应该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学习,加强文言课文的诵读和翻译,让学生具备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词语积累、句子翻译、课文诵读的环节。

  我们认为,选修课的教学毕竟不同于必修课的教学,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选修课更应当注意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联系学过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重视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在培养目标方面,选修课更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将“夯实基础,注重拓展,突出探究,落实人文”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要策略。

  本设计的思路是,在落实文言词语和翻译重点句子的基础上,从课文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话题(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然后拓展视野,回忆学过的作品,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被贬文人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认识到写作是排遣忧愁、抒发情志的重要工具,也认识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通读全文,把握知识点。

  一、导入:

  之一: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往今来,祖国山川的美丽景色,无不成为骚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文人们在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不可避免得要渗入个人的情感、意识或品行,如李白的洒脱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豪放旷达……那么,柳宗元于山水之中,又是寄寓着什么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城山记》,走进永州的山水,走进柳宗元的情感世界!(板书文题和作者)

  之二: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幻灯片二),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之三: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对对联: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山?明确: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水?明确:天池,西湖,太湖,青海湖,千岛湖,日月潭。

  请拟一幅对联表达对锦绣河山的赞美:(要求宽对,PPT播放风景名称。)

  参考:

  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山山明秀。

  天池,西湖,太湖,千岛湖,青海湖,日月潭,水水瑰奇。

  2、教师引导: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历代文人,纵情山水之间,徜徉松林之中,汲取创作灵感,感悟人生哲理,抒发胸中郁闷。李白气壮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意怀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柳永神伤于“杨柳岸,晓风残月”。华夏河山,哺育了一代代文豪;而文人墨客,又发掘了中华一处处胜景的情韵。

  今天,让我们和唐代宗师柳宗元一起,发现永州小石城山的美景。

  二、作者作品相关简介:

  1、对于柳宗元,大家已不陌生了。而一提到他,很多人都说他是个诗人,这毋庸置疑。其实,他首先是散文家。

  众所周知,柳宗元与韩愈,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散文家。柳宗元对散文贡献巨大。在唐中叶,他就与韩愈发起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文学主张。他们主张“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在形式上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务去陈言等。

  2、而柳宗元散文最大成就的取得,恰恰就是在他被贬永州之后。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为了医治心灵的创痛,他经常流连山水,正如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可以说,柳宗元将自己的心放入了山水,也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了山水,于是,中国散文史上,游记散文第一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更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扛鼎之作,其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灵有性,不仅寄托了情怀,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而山水游记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在初中,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这是作者写水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注意一些字音)

  2、师: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散文,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听我的朗读(MP3)。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参照课文的旁批,思考一下这两个段落各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段,记叙和描写,描绘了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段,议论和抒情,作者面对景物时,引发的联想和思索。

  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抒情两个部分(板书:景情)

  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则是对写景的点化。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无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无不从柳宗元这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四、品读课文

  (一)赏景

  1、在山水游记散文中,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了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大家自由阅读第一段,然后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明确:奇(板书)

  2、那么,小石城山的“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四个方面

  (1)土堡的形状: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2)山洞的深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3)山石疏密有致的分布:其疏数偃仰。

  (4)树竹的奇坚: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这四个方面板书,而表现小石城山的“奇”的语句,先让学生翻译,之后其重点字词、句式大致讲解)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二)体情

  面对如此的奇丽之景,作者不仅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地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而引发联想、思索和抒情。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1、现在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在该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其余同学重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2、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3、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4、设问:既然作者曾很长时间怀疑造物者的有无,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城山后会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呢?如果思考不出来,请大家到第一段中寻找答案

  明确:那是因为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是“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所以作者相信造物者确实有。

  5、设问: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由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又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呢?思考时,请大家抓住句中表达作者对造物者态度的那个字,“怪”,作者为什么要怪造物者?

  明确:那是因为造物者将本来应该放置在中州的山水放置在了偏僻的永州,这种安排对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来说是不公平的,作者由造物者这种不公平的安排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小石城山有这样的美景却被弃置而愤愤不平。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给出关于造物者有无的确切答案,也许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讨论造物者的有无。

  6、设问: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思考这个问题,请大家回到本段的第一句,为什么作者说“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作者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存在?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怀疑上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平时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个问题。

  参考: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用文学性的话概括了这种现象,这样一段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请大家想,与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相联系,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柳宗元这样有远大抱负的革新家感到身心疲惫“劳苦倦极”以致于要向上苍发出疑问?

  明确:被贬官。因为柳宗元遭遇到这么不公平的待遇,在永州的十年都愤懑之极。所以,“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自比,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而在于借这个话题,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板书:愤]

  五、总结全文,提升境界

  之一:古代被贬文人,具有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寄情山水,以文显情。既排遣了心中忧愤,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大业,更为中国文学增添绚烂的光彩。

  我想,被贬的文豪们,他们真正把写作当成了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超越了功利。写作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真不知道,没有写作习惯的人,不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情志的人,怎么渡过这样寂寞、悲愤、抑郁的谪居生活啊!

  同学们,让我们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吧!

  我又想,柳宗元被贬永州,乃有《永州八记》;苏轼被贬黄州,乃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白居易被贬江州,乃有《琵琶行》;欧阳修被贬滁州,乃有《醉翁亭记》。真是“诗人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文学幸啊。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确实是这样啊。假如我们的人生总是一马平川,那将会是怎样枯燥、黯淡的人生呢?由此,我想到著名史学家史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段精彩论述。让我们一起背诵这一著名的论断来结束这一课吧?

  (学生集体背诵《报任安书》中“盖文王拘¨¨¨”一段。)

  之二:解读“贬官文化”。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并谈谈你对“贬官文化”的看法。

  附:

  (一)主旨及特色

  1、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2、文章特色

  ⑴凝炼而生动的语言

  ⑵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⑶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二、《报任安书》励志部分: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能力目标: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2、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再加上有工具书的帮助,因此已具备了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3、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且高二文言文学习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还不够浓厚,只求掌握文言知识点,对文章内容则不太关注。

  教材分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是最后一篇。作者借描绘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景色,议论造物者的有无,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粤教版教材把本文置于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的第一课,让学生品读山水游记鼻祖柳宗元的作品,体会文中的人文情怀与志向的表白,以及物我相融的意境与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是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二、诵读感知,理清层次。

  生齐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发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情感。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

  三、诵读想像,品赏奇景。

  生读第1段,思考:

  1、在山水游记中,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抓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笔下的`小石城山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一个字答。

  明确:“奇”。

  2、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四、诵读探究,领悟深情。

  面对如此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情感,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生齐读,思考:

  1、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怪。

  2、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明确:借题发挥,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与愤懑之情。

  3、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为何这样说?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小组讨论)

  明确: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现状他是不满足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州实现他的抱负。

  4、小结: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由景而发的议论,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坚守之志。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评价本文“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地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张。

  五、品读意境,深化情感。

  1、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2、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3、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在第二段因景而生情,而且第一段描绘景物时还融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感。所以,这篇文章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由景生情,融情于景,真正做到了物我相融。

  正是言志载道的风格与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将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投射到景物上,使得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不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层面上,这种自然山水包含了作者的志向和感情,而具有了精神文化历史的含量,从而使自然山水向人文山水升华。

  六、动手实践,延续情感

  1、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出神入化的文章,多是被贬官之人所作。如果屈原不是被流放,就不会有传世名著《离骚》的问世。同样,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谈谈你对中国“贬官文化”的看法?

  2、修改、完成学案。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能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中国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2.培养“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文人被贬的相关课题。

  【教学难点】

  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是他被贬永州时的游记。作者在描写小石城山土堡、山石、山洞的同时,赞叹天地造化的神奇,更抒发了身世的感慨。放情山水,寄托情志,借对山水的感慨来浇胸中的块垒是文章的一大特点。文虽短小,但旨趣深远;既可陶冶性情,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该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也是《唐宋散文选读》(语文选修2)的第一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设计采用“发现(discover)-探究(develop)-表达(describe)”(简称“3D”)的探究学习方式。

  文言文教学,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应该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学习,加强文言课文的诵读和翻译,让学生具备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词语积累、句子翻译、课文诵读的环节。

  我们认为,选修课的教学毕竟不同于必修课的教学,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选修课更应当注意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联系学过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重视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在培养目标方面,选修课更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将“夯实基础,注重拓展,突出探究,落实人文”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要策略。

  本设计的思路是,在落实文言词语和翻译重点句子的基础上,从课文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话题(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然后拓展视野,回忆学过的作品,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被贬文人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认识到写作是排遣忧愁、抒发情志的重要工具,也认识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对对联: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山?明确: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水?明确:天池,西湖,太湖,青海湖,千岛湖,日月潭。

  请拟一幅对联表达对锦绣河山的赞美:(要求宽对,PPT播放风景名称。)

  参考:

  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山山明秀。

  天池,西湖,太湖,千岛湖,青海湖,日月潭,水水瑰奇。

  2.教师引导: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历代文人,纵情山水之间,徜徉松林之中,汲取创作灵感,感悟人生哲理,抒发胸中郁闷。李白气壮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意怀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柳永神伤于“杨柳岸,晓风残月”。华夏河山,哺育了一代代文豪;而文人墨客,又发掘了中华一处处胜景的情韵。

  今天,让我们和唐代宗师柳宗元一起,发现永州小石城山的美景。

  二、 检查预习,把握整体

  1.集体朗读全文。

  2.检查重点词语的读音。(播放ppt)每组派一个人上黑板,写出正确答案,然后订正。

  明确:

  瑰(guī)玮横(héng)垠(yín)窥视(kuī)

  睥睨(pìnì)疏数(shuò)偃仰(yǎn)贬谪(zhé)

  3.整体把握:

  (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明确:游记)

  (2)思路:第一段主要写什么?(明确:写景)

  第二段主要写什么?(明确:引发身世之慨)

  三、 学习课文,夯实基础

  (一)合作翻译课文

  1.分小组翻译课文。两个人翻译,其他成员纠正,将有问题的地方或大家都不能翻译的句子记录下来。

  2.交流翻译情况。各组提出存在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检查(指名回答,每大组一个人)

  ①.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关键实词“类”、“数”、“施”的翻译。)

  ②.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关键虚词“以”、“夫”、“而”、“于”。)

  ③.窥之正黑,投以小石。(句式:状语后置,注意调整语序。)

  ④.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句式:被动句,判断句,要翻译出句式特点。)

  翻译指导:翻译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注意常用实词、虚词的的积累;句式的翻译要体现特点,倒装句注意调整。

  (二)落实文言实词与虚词

  明确:(播放PPT,练习)

  (1)文言实词:(集体回答)

  ①.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

  ②.环之可上(盘旋攀登)

  ③.及是,愈以为诚有(确实)

  ④.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技艺,指美景)

  ⑤.其一少北而东(向东)

  ⑥.是固劳而无用(实在)

  (2)文言虚词“而”(集体回答)

  ①.其一少北而东(并列连词,并且)

  ②.土断而川分(承接连词,不翻译)

  ③.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转折连词,却)

  ④.益奇而坚(并列连词,并且)

  ⑤.是固劳而无用(转折连词,却)

  ⑥.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转折连词,却)

  (三)分析景物描写和情感的抒发

  1.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集中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妙处。

  明确:

  (1)山石:横当其垠。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形态之美、奇)

  (2)土堡:其上为睥睨、梁嬷危渑猿霰の耄腥裘叛伞#ㄐ蜗笾溃/P>

  (3)山洞: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激越,良久乃已。(有情趣,声音之美)

  (4)树竹:嘉树美箭,益奇而坚。(简洁,生动)

  (5)特点:简明、生动,突出了形象美。

  2.找出文章中反映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提供背景:柳宗元,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但不久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司马,编外闲职,实为流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湖南零陵,在古代,这里偏远荒凉,素为贬官谪居之地。柳宗元和他的67岁的老母,刚到永州,连住的地方也没有,幸亏重巽和尚相助,在龙兴寺住下。

  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不能窥见柳宗元被贬谪居时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

  ①.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别人观点,作者反对)

  ②.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别人观点,作者反对)

  ③.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自己观点)

  第③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呢?

  明确:绝佳美景,千年无售,作者认为造物者是劳而无用。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真是“一腔心事付幽胜,多少凄楚烟水中”啊!

  四、 再读课文,教师总结

  这篇游记跌宕开合,尺幅千里,“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通过对景物的议论,曲折表达思想情感。

  五、 作业

  1.书面翻译课文第二段。

  2.阅读《永州八记》,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集体朗读课文。

  2.问题: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记》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明确: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寄情山水,曲折达情。

  二、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发现(discover)

  1.提出话题,揭示现象

  教师引导:中国历史上,著名文人当中,是不是只有柳宗元一人被贬过?还有哪些著名文人被贬?

  明确:不是。柳宗元、苏轼、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王安石,杜甫,欧阳修,张九龄,范仲淹等都被贬过。(PPT展示:中国被贬文人名单。)

  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多的接受了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他们的仕途却坎坷异常。文人被贬,不是个别现象,许多著名文人都曾有被贬的经历,不少人客死贬所。柳宗元的母亲死于永州,他本人死于贬所柳州。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广东省常常是文人的贬所,根据材料记载说,仅唐宋两代,被贬谪到湛江或在湛江逗留的名人就不下20人。寇准、李纲、苏轼、苏辙、秦观、汤显祖等名臣贤相和大文豪们先后接踵而至。

  由此,我们不得不想到这样一个话题: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展示PPT)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并认为是“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围绕“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想到许多问题。那么,您对这个话题的哪些方面感兴趣呢?您希望探究哪个方面的问题呢?

  2.提出问题,确立课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把它提升为一个课题,并板书。(讨论充分,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形成课堂高潮)

  教师总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10个问题都来得更有价值。我们提出问题,然后就可以用叙述式的语言表述成一个课题。我也想了几个课题,供大家参考:(播放PPT)

  (1)中国古代文人被贬的原因。

  (2)古代文学作品中被贬文人的形象。

  (3)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与其文学成就的关系。

  (4)古代文人被贬与寄情山水的关系。

  (5)被贬广东的文人研究。

  (6)广东贬官文化研究。

  (7)古代文人被贬前后的变化。

  (8)古代被贬文人排遣内心忧愁和愤怒的方式。

  (9)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10)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

  (11)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3.分析课题,选择课题

  教师引导:研究课题要考虑到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由于条件限制,在课堂里,我们选择“中国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为课题,来熟悉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为大家课后研究做示范。

  三、合作探究,寻找规律【探究(develop)】

  1.回忆知识,拓展材料

  教师提问:

  (1)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他们在被贬期间创作的?

  教师提供拓展资料:(PPT)(发被贬文人的简历与作品给学生探究)

  (1)中国被贬文人被贬期间的作品。

  确定研究对象:

  柳宗元、苏轼、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王安石,杜甫,欧阳修,张九龄,范仲淹。

  2.小组讨论,寻找规律

  小组讨论,以上面作家为对象,每个小组讨论一到两个作家,注意结合作品来探究规律。(讨论充分,结合作品,形成课堂高潮)

  (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有哪些?

  (提示:先回忆或阅读相关的作品,然后思考这些文人抒发了哪些感慨,最后分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交流成果,教师板书。

  明确:

  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1)缅怀伟人,羡慕赞叹。

  (2)批判现实,幽愤不满。

  (3)远离现实,淡泊人生。

  (4)蔑视权贵,洁身自好。

  (5)寄情山水,曲折达情。

  (6)自伤身世,顾影自怜。

  (7)同病相怜,感叹命运。

  四、独立创作,表达交流【表达(describe)】

  (一)书面表达: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和交流,发现了很多的表达方式,现在,请大家根据上面的探究,写一段100字以上的议论性文字,分析他们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要求:

  (1)有自己的观点,可以是上面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新的观点。

  (2)用诗文句子做材料。

  (3)对诗文材料进行分析来证明您的观点。

  (二)口头表达:学生朗读自己作品,大家共同点评。(从观点、材料、分析三个角度。)

  五、 总结全文,提升境界(5分钟)

  古代被贬文人,具有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寄情山水,以文显情。既排遣了心中忧愤,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大业,更为中国文学增添绚烂的光彩。

  我想,这些被贬的文豪们,他们真正把写作当成了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超越了功利。写作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真不知道,没有写作习惯的人,不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情志的人,怎么渡过这样寂寞、悲愤、抑郁的谪居生活啊!

  同学们,让我们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吧!

  我又想,柳宗元被贬永州,乃有《永州八记》;苏轼被贬黄州,乃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白居易被贬江州,乃有《琵琶行》;欧阳修被贬滁州,乃有《醉翁亭记》。真是“诗人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文学幸啊。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确实是这样啊。假如我们的人生总是一马平川,那将会是怎样枯燥、黯淡的人生呢?由此,我想到著名史学家史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段精彩论述。让我们一起背诵这一著名的论断来结束这一课吧?

  (学生集体背诵《报任安书》中“盖文王拘¨¨¨”一段。)(学生朗读有气势,形成课堂高潮)

  (播放PPT: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六、课后探究,完成作业

  请选择你感兴趣的课题,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确立你的观点,应用材料证明观点,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参考资料:语文探究学习网站(),“课题研究”栏目,“贬官文化”子栏目。

  附:

  古代被贬文人被贬期间的代表作

  一、柳宗元

  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后又贬柳州,最终死于柳州。

  代表作《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苏轼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三、韩愈

  因京畿大旱,上奏要求停征赋税被贬连州,后调回京。又因谏皇帝迎佛骨进京被贬潮州。

  代表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四、刘禹锡

  因参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后又贬连州。

  代表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五、白居易

  因旧官僚集团攻击他僭越言事,并借其他理由诬陷,被贬江州。

  代表作:《琵琶行》。

  六、王安石

  因变法遭到反对,两次罢相,贬江宁。

  代表作《船泊瓜州》。

  船泊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七、杜甫

  因上疏营救房的罢相,触怒了唐肃宗,先罢官,后贬华州。

  代表作“三吏”、“三别”。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八、欧阳修

  因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遭到保守势力陷害,被贬滁州。

  代表作《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九、张九龄

  因奸臣李林甫和惠妃谗毁贬荆州。

  代表作《感遇》。

  感遇

  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十、范仲淹

  因直谏屡次被贬,倡导“庆历新政”失败被贬邓州等地。

  代表作创作《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简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教学《小石城山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课为选修2第一课,为第一个单元“唐宋记游散文”的切入点,学好本课,为“唐宋记游散文”的学习阅读作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二、教学目标

  1.读懂文意,理解小石城山景观的特点。品悟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2.利用“激趣导学互动评价”教学环节,运用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进行教学。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学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散文写法。

  2.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师生一起大声朗读《小石城山记》全文,老师随时正音。

  可能会错读的字:垠(yín)睥睨(pìnì)疏数(cù)偃(yn)仰傥(tng)

  师生再次一起朗读《小石城山记》全文,比较前后效果。

  2.学生再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请读第一句,说说“有积石横当其垠”中的“横”字能否改成“立”,为什么?

  不行。“横”意在磅礴,“立”意在笔直和高耸。此处强调的是积石的多而大,以致阻塞了去路。另外,“横”(去声)有意外之意,如“飞来横祸”。此处用“横”字,除了能表明积石形态的磅礴之外,更有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味道,使作者跋涉山岭的疲惫、西出无所得的失望一扫而空,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②请读二、三两句,说说“窥之正黑”中的“窥”字是什么意思?

  “窥”,不仅仅是“看”。有个成语“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大家不能简单的翻译成“拿着竹筒看豹子,只看见一个斑点”,豹子是危险的动物,观察者自然是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深怕惊动了豹子。另外还有“偷窥”等。所以“窥”表面上是“看”的意思,实际上带有感情和动态感,应理解为“仔细地看”。这样理解也正好吻合洞“正黑”,窥探须谨慎的语境,也把作者小心翼翼、探身瞭望的动作生动地再现出来。

  ③请读最后一句,作者认为“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即更加奇特、奇丽,为什么说更加,而不是“奇”?

  3.教师小结第一段写景状物的内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第一段,读出作者探幽的心情变化。(注意强调“横”的意料之外、“窥”的小心翼翼、“益奇”的直抒胸臆。)

  4.学生再读第二段,思考问题。

  ①请翻译“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②作者仅仅因为美不胜收的.山石被弃置于偏僻荒芜之地而质问造物主吗?是否还寄寓着其他的情感,联系作者的处境、身世谈谈你的看法。

  绝佳美景,千年无售,作者认为造物者是劳而无用。他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大抱不平,也为被贬荒远已长达八年之久的自己发声。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真是“一腔心事付幽胜,多少凄楚烟水中”啊!所以,他更多地质疑正义与公理的所在。

  5.再读课文,总结提升。

  ①请学生再次赏读全文。

  ②试翻译比较以下三段内容相近、情感有异的文字,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柳宗元《小石城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以上三段文字都是强调险远之处有奇景,但表达的感情迥异。

  柳宗元句,意思是奇丽之景不应埋没偏远之地,而应生得其所,名为替险远奇丽之景鸣不平,实则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

  王安石句,是对险远之处有奇丽之景的认可,是借探访奇景之名,表达人要立志的主题。

  毛泽东句,则是对险远之处有奇丽之景的赞美和欣赏,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充满了革命的战斗的快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皆因作者而不同,这是古人为文的常用写法。学用、善用,必能助作文事半功倍。

  6.作业

  阅读《永州八记》,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然后以《******记》为题,写一篇游记。要求写出生动的细节、真实的感悟。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设计05-27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07-02

《山行》教学设计04-22

山行教学设计01-10

《山市》教学设计06-21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08-17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04-30

夜宿山寺教学设计04-20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11-17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2、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4、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

  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象征

  2、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想:

  《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是他被贬永州时的游记。作者在描写小石城山土堡、山石、山洞的同时,赞叹天地造化的神奇,更抒发了身世的感慨。放情山水,寄托情志,借对山水的感慨来浇胸中的块垒是文章的一大特点。文虽短小,但旨趣深远;既可陶冶性情,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该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也是《唐宋散文选读》(语文选修2)的第一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设计采用“发现(discover)-探究(develop)-表达(describe)”(简称“3D”)的探究学习方式。

  文言文教学,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应该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学习,加强文言课文的诵读和翻译,让学生具备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词语积累、句子翻译、课文诵读的环节。

  我们认为,选修课的教学毕竟不同于必修课的教学,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选修课更应当注意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联系学过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重视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在培养目标方面,选修课更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将“夯实基础,注重拓展,突出探究,落实人文”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要策略。

  本设计的思路是,在落实文言词语和翻译重点句子的基础上,从课文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话题(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然后拓展视野,回忆学过的作品,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被贬文人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认识到写作是排遣忧愁、抒发情志的重要工具,也认识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通读全文,把握知识点。

  一、导入:

  之一: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往今来,祖国山川的美丽景色,无不成为骚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文人们在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不可避免得要渗入个人的情感、意识或品行,如李白的洒脱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豪放旷达……那么,柳宗元于山水之中,又是寄寓着什么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城山记》,走进永州的山水,走进柳宗元的情感世界!(板书文题和作者)

  之二: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幻灯片二),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之三: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对对联: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山?明确: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水?明确:天池,西湖,太湖,青海湖,千岛湖,日月潭。

  请拟一幅对联表达对锦绣河山的赞美:(要求宽对,PPT播放风景名称。)

  参考:

  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山山明秀。

  天池,西湖,太湖,千岛湖,青海湖,日月潭,水水瑰奇。

  2、教师引导: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历代文人,纵情山水之间,徜徉松林之中,汲取创作灵感,感悟人生哲理,抒发胸中郁闷。李白气壮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意怀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柳永神伤于“杨柳岸,晓风残月”。华夏河山,哺育了一代代文豪;而文人墨客,又发掘了中华一处处胜景的情韵。

  今天,让我们和唐代宗师柳宗元一起,发现永州小石城山的美景。

  二、作者作品相关简介:

  1、对于柳宗元,大家已不陌生了。而一提到他,很多人都说他是个诗人,这毋庸置疑。其实,他首先是散文家。

  众所周知,柳宗元与韩愈,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散文家。柳宗元对散文贡献巨大。在唐中叶,他就与韩愈发起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文学主张。他们主张“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在形式上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务去陈言等。

  2、而柳宗元散文最大成就的取得,恰恰就是在他被贬永州之后。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为了医治心灵的创痛,他经常流连山水,正如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可以说,柳宗元将自己的心放入了山水,也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了山水,于是,中国散文史上,游记散文第一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更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扛鼎之作,其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灵有性,不仅寄托了情怀,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而山水游记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在初中,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这是作者写水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注意一些字音)

  2、师: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散文,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听我的朗读(MP3)。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参照课文的旁批,思考一下这两个段落各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段,记叙和描写,描绘了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段,议论和抒情,作者面对景物时,引发的联想和思索。

  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抒情两个部分(板书:景情)

  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则是对写景的点化。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无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无不从柳宗元这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四、品读课文

  (一)赏景

  1、在山水游记散文中,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了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大家自由阅读第一段,然后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明确:奇(板书)

  2、那么,小石城山的“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四个方面

  (1)土堡的形状: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2)山洞的深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3)山石疏密有致的分布:其疏数偃仰。

  (4)树竹的奇坚: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这四个方面板书,而表现小石城山的“奇”的语句,先让学生翻译,之后其重点字词、句式大致讲解)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二)体情

  面对如此的奇丽之景,作者不仅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地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而引发联想、思索和抒情。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1、现在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在该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其余同学重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2、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3、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4、设问:既然作者曾很长时间怀疑造物者的有无,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城山后会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呢?如果思考不出来,请大家到第一段中寻找答案

  明确:那是因为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是“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所以作者相信造物者确实有。

  5、设问: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由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又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呢?思考时,请大家抓住句中表达作者对造物者态度的那个字,“怪”,作者为什么要怪造物者?

  明确:那是因为造物者将本来应该放置在中州的山水放置在了偏僻的永州,这种安排对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来说是不公平的,作者由造物者这种不公平的安排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小石城山有这样的美景却被弃置而愤愤不平。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给出关于造物者有无的确切答案,也许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讨论造物者的有无。

  6、设问: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思考这个问题,请大家回到本段的第一句,为什么作者说“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作者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存在?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怀疑上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平时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个问题。

  参考: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用文学性的话概括了这种现象,这样一段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请大家想,与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相联系,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柳宗元这样有远大抱负的革新家感到身心疲惫“劳苦倦极”以致于要向上苍发出疑问?

  明确:被贬官。因为柳宗元遭遇到这么不公平的待遇,在永州的十年都愤懑之极。所以,“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自比,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而在于借这个话题,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板书:愤]

  五、总结全文,提升境界

  之一:古代被贬文人,具有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寄情山水,以文显情。既排遣了心中忧愤,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大业,更为中国文学增添绚烂的光彩。

  我想,被贬的文豪们,他们真正把写作当成了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超越了功利。写作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真不知道,没有写作习惯的人,不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情志的人,怎么渡过这样寂寞、悲愤、抑郁的谪居生活啊!

  同学们,让我们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吧!

  我又想,柳宗元被贬永州,乃有《永州八记》;苏轼被贬黄州,乃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白居易被贬江州,乃有《琵琶行》;欧阳修被贬滁州,乃有《醉翁亭记》。真是“诗人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文学幸啊。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确实是这样啊。假如我们的人生总是一马平川,那将会是怎样枯燥、黯淡的人生呢?由此,我想到著名史学家史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段精彩论述。让我们一起背诵这一著名的论断来结束这一课吧?

  (学生集体背诵《报任安书》中“盖文王拘¨¨¨”一段。)

  之二:解读“贬官文化”。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并谈谈你对“贬官文化”的看法。

  附:

  (一)主旨及特色

  1、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借景抒情,以佳胜之地被埋没不彰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斥逐,蛰居蛮荒,英雄无用武之地。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2、文章特色

  ⑴凝炼而生动的语言

  ⑵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宛转,余味无穷。

  ⑶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二、《报任安书》励志部分: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能力目标: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2、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再加上有工具书的帮助,因此已具备了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3、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且高二文言文学习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还不够浓厚,只求掌握文言知识点,对文章内容则不太关注。

  教材分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是最后一篇。作者借描绘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景色,议论造物者的有无,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粤教版教材把本文置于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的第一课,让学生品读山水游记鼻祖柳宗元的作品,体会文中的人文情怀与志向的表白,以及物我相融的意境与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是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二、诵读感知,理清层次。

  生齐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发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情感。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

  三、诵读想像,品赏奇景。

  生读第1段,思考:

  1、在山水游记中,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抓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笔下的`小石城山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一个字答。

  明确:“奇”。

  2、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四、诵读探究,领悟深情。

  面对如此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情感,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生齐读,思考:

  1、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怪。

  2、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明确:借题发挥,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与愤懑之情。

  3、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为何这样说?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作者相信什么呢?(小组讨论)

  明确:柳宗元不相信第一种说法,表明他并不满足于在游山玩水中优游度日,对这种生活现状他是不满足的,他想摆脱现状;柳宗元不相信第二种说法,那就是他不承认永州只有奇石而没有人才,他觉得永州也有人才,比如说柳宗元自己,他应该到中州实现他的抱负。

  4、小结:本文第一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景,第二段是作者由景而发的议论,暗含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坚守之志。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评价本文“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好地实践了言志载道的主张。

  五、品读意境,深化情感。

  1、眼前的景物如何引发作者的联想?或者说景物的处境和柳宗元的身世之间的相似点在哪里?

  明确:景美但无人问津,才高却被弃置(被放逐天涯)。

  2、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我们甚至可以从景物中找出一种来作为柳宗元品格和处境的写照,这是哪一种景物呢?

  明确:“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这些嘉树美箭显得更加的奇美,而且深深扎根在石缝中更加坚实。环境极其恶劣,才能极其优秀,这些嘉树美箭正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照。

  3、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在第二段因景而生情,而且第一段描绘景物时还融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情感。所以,这篇文章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由景生情,融情于景,真正做到了物我相融。

  正是言志载道的风格与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将自己的志向和感情投射到景物上,使得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景物不仅停留在自然山水的层面上,这种自然山水包含了作者的志向和感情,而具有了精神文化历史的含量,从而使自然山水向人文山水升华。

  六、动手实践,延续情感

  1、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出神入化的文章,多是被贬官之人所作。如果屈原不是被流放,就不会有传世名著《离骚》的问世。同样,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你能否再举一例,谈谈你对中国“贬官文化”的看法?

  2、修改、完成学案。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能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中国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2.培养“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文人被贬的相关课题。

  【教学难点】

  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是他被贬永州时的游记。作者在描写小石城山土堡、山石、山洞的同时,赞叹天地造化的神奇,更抒发了身世的感慨。放情山水,寄托情志,借对山水的感慨来浇胸中的块垒是文章的一大特点。文虽短小,但旨趣深远;既可陶冶性情,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该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也是《唐宋散文选读》(语文选修2)的第一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设计采用“发现(discover)-探究(develop)-表达(describe)”(简称“3D”)的探究学习方式。

  文言文教学,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应该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学习,加强文言课文的诵读和翻译,让学生具备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词语积累、句子翻译、课文诵读的环节。

  我们认为,选修课的教学毕竟不同于必修课的教学,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选修课更应当注意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联系学过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重视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在培养目标方面,选修课更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将“夯实基础,注重拓展,突出探究,落实人文”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要策略。

  本设计的思路是,在落实文言词语和翻译重点句子的基础上,从课文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话题(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然后拓展视野,回忆学过的作品,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被贬文人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从而认识到写作是排遣忧愁、抒发情志的重要工具,也认识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对对联: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山?明确: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水?明确:天池,西湖,太湖,青海湖,千岛湖,日月潭。

  请拟一幅对联表达对锦绣河山的赞美:(要求宽对,PPT播放风景名称。)

  参考:

  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山山明秀。

  天池,西湖,太湖,千岛湖,青海湖,日月潭,水水瑰奇。

  2.教师引导: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历代文人,纵情山水之间,徜徉松林之中,汲取创作灵感,感悟人生哲理,抒发胸中郁闷。李白气壮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意怀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柳永神伤于“杨柳岸,晓风残月”。华夏河山,哺育了一代代文豪;而文人墨客,又发掘了中华一处处胜景的情韵。

  今天,让我们和唐代宗师柳宗元一起,发现永州小石城山的美景。

  二、 检查预习,把握整体

  1.集体朗读全文。

  2.检查重点词语的读音。(播放ppt)每组派一个人上黑板,写出正确答案,然后订正。

  明确:

  瑰(guī)玮横(héng)垠(yín)窥视(kuī)

  睥睨(pìnì)疏数(shuò)偃仰(yǎn)贬谪(zhé)

  3.整体把握:

  (1)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明确:游记)

  (2)思路:第一段主要写什么?(明确:写景)

  第二段主要写什么?(明确:引发身世之慨)

  三、 学习课文,夯实基础

  (一)合作翻译课文

  1.分小组翻译课文。两个人翻译,其他成员纠正,将有问题的地方或大家都不能翻译的句子记录下来。

  2.交流翻译情况。各组提出存在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检查(指名回答,每大组一个人)

  ①.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关键实词“类”、“数”、“施”的翻译。)

  ②.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关键虚词“以”、“夫”、“而”、“于”。)

  ③.窥之正黑,投以小石。(句式:状语后置,注意调整语序。)

  ④.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句式:被动句,判断句,要翻译出句式特点。)

  翻译指导:翻译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注意常用实词、虚词的的积累;句式的翻译要体现特点,倒装句注意调整。

  (二)落实文言实词与虚词

  明确:(播放PPT,练习)

  (1)文言实词:(集体回答)

  ①.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

  ②.环之可上(盘旋攀登)

  ③.及是,愈以为诚有(确实)

  ④.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技艺,指美景)

  ⑤.其一少北而东(向东)

  ⑥.是固劳而无用(实在)

  (2)文言虚词“而”(集体回答)

  ①.其一少北而东(并列连词,并且)

  ②.土断而川分(承接连词,不翻译)

  ③.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转折连词,却)

  ④.益奇而坚(并列连词,并且)

  ⑤.是固劳而无用(转折连词,却)

  ⑥.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转折连词,却)

  (三)分析景物描写和情感的抒发

  1.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集中的句子,品味这些句子的妙处。

  明确:

  (1)山石:横当其垠。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形态之美、奇)

  (2)土堡:其上为睥睨、梁嬷危渑猿霰の耄腥裘叛伞#ㄐ蜗笾溃/P>

  (3)山洞: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激越,良久乃已。(有情趣,声音之美)

  (4)树竹:嘉树美箭,益奇而坚。(简洁,生动)

  (5)特点:简明、生动,突出了形象美。

  2.找出文章中反映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提供背景:柳宗元,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但不久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司马,编外闲职,实为流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湖南零陵,在古代,这里偏远荒凉,素为贬官谪居之地。柳宗元和他的67岁的老母,刚到永州,连住的地方也没有,幸亏重巽和尚相助,在龙兴寺住下。

  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不能窥见柳宗元被贬谪居时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

  ①.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别人观点,作者反对)

  ②.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别人观点,作者反对)

  ③.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自己观点)

  第③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呢?

  明确:绝佳美景,千年无售,作者认为造物者是劳而无用。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真是“一腔心事付幽胜,多少凄楚烟水中”啊!

  四、 再读课文,教师总结

  这篇游记跌宕开合,尺幅千里,“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通过对景物的议论,曲折表达思想情感。

  五、 作业

  1.书面翻译课文第二段。

  2.阅读《永州八记》,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集体朗读课文。

  2.问题: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记》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明确: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寄情山水,曲折达情。

  二、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发现(discover)

  1.提出话题,揭示现象

  教师引导:中国历史上,著名文人当中,是不是只有柳宗元一人被贬过?还有哪些著名文人被贬?

  明确:不是。柳宗元、苏轼、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王安石,杜甫,欧阳修,张九龄,范仲淹等都被贬过。(PPT展示:中国被贬文人名单。)

  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多的接受了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他们的仕途却坎坷异常。文人被贬,不是个别现象,许多著名文人都曾有被贬的经历,不少人客死贬所。柳宗元的母亲死于永州,他本人死于贬所柳州。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广东省常常是文人的贬所,根据材料记载说,仅唐宋两代,被贬谪到湛江或在湛江逗留的名人就不下20人。寇准、李纲、苏轼、苏辙、秦观、汤显祖等名臣贤相和大文豪们先后接踵而至。

  由此,我们不得不想到这样一个话题: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展示PPT)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贬官文化”一词,并认为是“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围绕“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想到许多问题。那么,您对这个话题的哪些方面感兴趣呢?您希望探究哪个方面的问题呢?

  2.提出问题,确立课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把它提升为一个课题,并板书。(讨论充分,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形成课堂高潮)

  教师总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10个问题都来得更有价值。我们提出问题,然后就可以用叙述式的语言表述成一个课题。我也想了几个课题,供大家参考:(播放PPT)

  (1)中国古代文人被贬的原因。

  (2)古代文学作品中被贬文人的形象。

  (3)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与其文学成就的关系。

  (4)古代文人被贬与寄情山水的关系。

  (5)被贬广东的文人研究。

  (6)广东贬官文化研究。

  (7)古代文人被贬前后的变化。

  (8)古代被贬文人排遣内心忧愁和愤怒的方式。

  (9)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10)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

  (11)中国古代文人的被贬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3.分析课题,选择课题

  教师引导:研究课题要考虑到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由于条件限制,在课堂里,我们选择“中国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为课题,来熟悉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为大家课后研究做示范。

  三、合作探究,寻找规律【探究(develop)】

  1.回忆知识,拓展材料

  教师提问:

  (1)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他们在被贬期间创作的?

  教师提供拓展资料:(PPT)(发被贬文人的简历与作品给学生探究)

  (1)中国被贬文人被贬期间的作品。

  确定研究对象:

  柳宗元、苏轼、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王安石,杜甫,欧阳修,张九龄,范仲淹。

  2.小组讨论,寻找规律

  小组讨论,以上面作家为对象,每个小组讨论一到两个作家,注意结合作品来探究规律。(讨论充分,结合作品,形成课堂高潮)

  (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有哪些?

  (提示:先回忆或阅读相关的作品,然后思考这些文人抒发了哪些感慨,最后分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交流成果,教师板书。

  明确:

  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1)缅怀伟人,羡慕赞叹。

  (2)批判现实,幽愤不满。

  (3)远离现实,淡泊人生。

  (4)蔑视权贵,洁身自好。

  (5)寄情山水,曲折达情。

  (6)自伤身世,顾影自怜。

  (7)同病相怜,感叹命运。

  四、独立创作,表达交流【表达(describe)】

  (一)书面表达: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和交流,发现了很多的表达方式,现在,请大家根据上面的探究,写一段100字以上的议论性文字,分析他们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要求:

  (1)有自己的观点,可以是上面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新的观点。

  (2)用诗文句子做材料。

  (3)对诗文材料进行分析来证明您的观点。

  (二)口头表达:学生朗读自己作品,大家共同点评。(从观点、材料、分析三个角度。)

  五、 总结全文,提升境界(5分钟)

  古代被贬文人,具有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寄情山水,以文显情。既排遣了心中忧愤,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大业,更为中国文学增添绚烂的光彩。

  我想,这些被贬的文豪们,他们真正把写作当成了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超越了功利。写作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真不知道,没有写作习惯的人,不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情志的人,怎么渡过这样寂寞、悲愤、抑郁的谪居生活啊!

  同学们,让我们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吧!

  我又想,柳宗元被贬永州,乃有《永州八记》;苏轼被贬黄州,乃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白居易被贬江州,乃有《琵琶行》;欧阳修被贬滁州,乃有《醉翁亭记》。真是“诗人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文学幸啊。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确实是这样啊。假如我们的人生总是一马平川,那将会是怎样枯燥、黯淡的人生呢?由此,我想到著名史学家史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段精彩论述。让我们一起背诵这一著名的论断来结束这一课吧?

  (学生集体背诵《报任安书》中“盖文王拘¨¨¨”一段。)(学生朗读有气势,形成课堂高潮)

  (播放PPT: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六、课后探究,完成作业

  请选择你感兴趣的课题,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确立你的观点,应用材料证明观点,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参考资料:语文探究学习网站(),“课题研究”栏目,“贬官文化”子栏目。

  附:

  古代被贬文人被贬期间的代表作

  一、柳宗元

  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后又贬柳州,最终死于柳州。

  代表作《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苏轼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三、韩愈

  因京畿大旱,上奏要求停征赋税被贬连州,后调回京。又因谏皇帝迎佛骨进京被贬潮州。

  代表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四、刘禹锡

  因参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后又贬连州。

  代表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五、白居易

  因旧官僚集团攻击他僭越言事,并借其他理由诬陷,被贬江州。

  代表作:《琵琶行》。

  六、王安石

  因变法遭到反对,两次罢相,贬江宁。

  代表作《船泊瓜州》。

  船泊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七、杜甫

  因上疏营救房的罢相,触怒了唐肃宗,先罢官,后贬华州。

  代表作“三吏”、“三别”。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八、欧阳修

  因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遭到保守势力陷害,被贬滁州。

  代表作《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九、张九龄

  因奸臣李林甫和惠妃谗毁贬荆州。

  代表作《感遇》。

  感遇

  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十、范仲淹

  因直谏屡次被贬,倡导“庆历新政”失败被贬邓州等地。

  代表作创作《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简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教学《小石城山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课为选修2第一课,为第一个单元“唐宋记游散文”的切入点,学好本课,为“唐宋记游散文”的学习阅读作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二、教学目标

  1.读懂文意,理解小石城山景观的特点。品悟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2.利用“激趣导学互动评价”教学环节,运用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进行教学。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学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散文写法。

  2.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师生一起大声朗读《小石城山记》全文,老师随时正音。

  可能会错读的字:垠(yín)睥睨(pìnì)疏数(cù)偃(yn)仰傥(tng)

  师生再次一起朗读《小石城山记》全文,比较前后效果。

  2.学生再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请读第一句,说说“有积石横当其垠”中的“横”字能否改成“立”,为什么?

  不行。“横”意在磅礴,“立”意在笔直和高耸。此处强调的是积石的多而大,以致阻塞了去路。另外,“横”(去声)有意外之意,如“飞来横祸”。此处用“横”字,除了能表明积石形态的磅礴之外,更有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味道,使作者跋涉山岭的疲惫、西出无所得的失望一扫而空,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②请读二、三两句,说说“窥之正黑”中的“窥”字是什么意思?

  “窥”,不仅仅是“看”。有个成语“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大家不能简单的翻译成“拿着竹筒看豹子,只看见一个斑点”,豹子是危险的动物,观察者自然是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深怕惊动了豹子。另外还有“偷窥”等。所以“窥”表面上是“看”的意思,实际上带有感情和动态感,应理解为“仔细地看”。这样理解也正好吻合洞“正黑”,窥探须谨慎的语境,也把作者小心翼翼、探身瞭望的动作生动地再现出来。

  ③请读最后一句,作者认为“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即更加奇特、奇丽,为什么说更加,而不是“奇”?

  3.教师小结第一段写景状物的内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第一段,读出作者探幽的心情变化。(注意强调“横”的意料之外、“窥”的小心翼翼、“益奇”的直抒胸臆。)

  4.学生再读第二段,思考问题。

  ①请翻译“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②作者仅仅因为美不胜收的.山石被弃置于偏僻荒芜之地而质问造物主吗?是否还寄寓着其他的情感,联系作者的处境、身世谈谈你的看法。

  绝佳美景,千年无售,作者认为造物者是劳而无用。他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大抱不平,也为被贬荒远已长达八年之久的自己发声。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真是“一腔心事付幽胜,多少凄楚烟水中”啊!所以,他更多地质疑正义与公理的所在。

  5.再读课文,总结提升。

  ①请学生再次赏读全文。

  ②试翻译比较以下三段内容相近、情感有异的文字,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柳宗元《小石城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以上三段文字都是强调险远之处有奇景,但表达的感情迥异。

  柳宗元句,意思是奇丽之景不应埋没偏远之地,而应生得其所,名为替险远奇丽之景鸣不平,实则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

  王安石句,是对险远之处有奇丽之景的认可,是借探访奇景之名,表达人要立志的主题。

  毛泽东句,则是对险远之处有奇丽之景的赞美和欣赏,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充满了革命的战斗的快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皆因作者而不同,这是古人为文的常用写法。学用、善用,必能助作文事半功倍。

  6.作业

  阅读《永州八记》,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然后以《******记》为题,写一篇游记。要求写出生动的细节、真实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