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15 17:36:5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精品(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精品(13篇)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6、半截蜡烛

  2、学生质疑释疑: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出示词语,朗读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秘密点燃厄运摇曳杰奎琳盯住镇定楼梯

  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

  三、理清课文脉络

  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作业

  1、描红2、抄写词语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1、2自然段

  2、交流: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

  3、在读课文,想一想这个藏情报的办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办法?(绝妙的办法)

  4、妙在哪儿?

  蜡烛的位置显眼,谁也不会想到主人会把绝密的情报藏在眼皮底下的蜡烛里,所以“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5、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想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1)、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2)、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3)、办法巧妙。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过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在这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他们一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机智、勇敢)

  3、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感悟每个人的机智与勇敢。

  4、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后凭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四、请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回家给父母讲讲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一家三口与敌人的对话中,特别是最后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案设计尊重剧本特点,采用演剧本的`形式,变学生为“演员”,变课堂为“舞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交流反馈,体会一家三口在特定的场景中,面对强敌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镇定,感悟他们语言的巧妙。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生交流)

  2、师小结。

  3、在法国,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半截蜡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剧本

  1、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这课文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看法。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⑴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⑵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⑶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读剧本,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名回答。

  3、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__,谁(怎么做)____,(结果怎样)____。

  4、故事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四、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同学们想不想根据剧本来演演一家人巧妙与德军周旋这一幕呢?可是要想把它演好,先得认真地研究一下剧中人物的形象,怎么来研究呢?

  2、引导学生可以抓住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测心理等来研究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细读剧本,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4、集体交流,尝试表演:

  伯诺德夫人:

  ⑴语言: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要说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关键读好哪个词?为什么?

  (学生各自试读后指名朗读,评价。)

  教师提示:只要能不引起德军怀疑,巧妙熄灭蜡烛,你的朗读处理就都是允许的。

  ⑵动作:(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思考:你认为是急速吹灭还是轻轻吹灭?为什么要轻轻吹?

  ⑶神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怎样才是“不动声色”?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⑷揣测心理:

  在敌人面前,伯诺德夫人如此镇静,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可回顾前文伯诺德夫人说的“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来理解她的爱国思想。指导朗读这句话。)

  ⑸尝试表演,评价。

  杰克:

  (若无其事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火来生个火吧。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⑴引导思考:杰克的言行巧妙地哪里?

  (“若无其事”才能避开敌人的怀疑,“天真冷”是“去柴房抱柴生火”的理由,这样才有可能拿走蜡烛。)

  ⑵揣测心理:杰克为什么能这样勇敢呢?

  ⑶尝试表演,评价。

  杰奎琳:

  (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⑴引导思考:她的说话、动作、神态有什么巧妙之处?

  (语言上,她称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满足他的虚荣心,“天晚了,楼上黑”、“我实在太困了”,把拿灯上楼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她特意说是“拿一盏灯”而不是“拿蜡烛”,避免怀疑;动作上,她“打了个懒懒的哈欠”,一副极困的样子让人可信;神态上,“宝石般的眼睛”、“笑容像百合花”让人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可爱,纯洁无瑕,顿生怜悯之心。)

  ⑵揣测心理:杰奎琳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⑶尝试表演,评价。

  德国军人:(略)

  小组组合表演

  五、拓展想像(任选一题):

  1、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想像:

  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阅读交流战争故事。

  【板书设计】

  (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点燃重新点燃夺回

  ↓ ↓ ↓

  吹灭端走端上楼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练习设计】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猛烈()昏暗()严肃()显眼()

  安全()粗暴()放心()若无其事()

  2、我最欣赏剧本中______的语言,因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对文中的人说些什么呢?请选择一个人物,写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请你也写一段剧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朋友或爸爸妈妈听。

  【教学建议】

  剧本是编剧和演出所参照的蓝本,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其高度的集中性和典型的舞台性,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的空间。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潜藏于众多学生身上的巨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剧本,把学生变为“演员”,把课堂变成“舞台”,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完本课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儿童剧剧本,自行编演剧本,增加对剧本的了解和阅读兴趣。

  但是要注意的是,语文课不等同于实践课,不能淡化对教材中语言文字的品味,因此在学、演剧本的过程中更应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那些精炼、含蓄、画龙点睛的语句。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4、了解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渲染能突出人物的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

  5、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细细体会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1、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背景介绍:

  1939年,德国发动了侵略其他国家的战争,当时的法西斯用非常残暴的手段展开了血腥的屠杀……

  看录像(教师解说)。

  2、师──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抗击侵略者的感人故事。

  3、师──板书课题: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半截蜡烛》就是发生在法国的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

  生──齐读课题。

  二、读悟

  1、了解故事梗概:

  师──请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交流。

  2、学习3~7节:

  ⑴师──在一番一波三折,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之后,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

  生──小女儿杰奎琳。

  ⑵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思考交流,母亲和杰克也有功劳。

  3、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到底怎样说更令人信服呢。

  请大家默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在文章中标注自己的想法,小组的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生──读书、思考、讨论。

  4、交流:(教师预设)

  观点一:伯诺德夫人有很大的功劳。

  出示: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⑴从“急忙”你看出什么?她担心什么?

  (情报暴露、孩子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这样做及时舒缓了孩子们紧张的情绪。

  你觉得伯诺德夫人怎样?(机智)

  指导朗读。

  ⑵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尽管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⑶课文最后说正当小女儿“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⑷还有什么地方也表现了她的机智?“轻轻”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不露声色、不引起注意、镇定。)

  指名朗读。

  观点二:杰克有很大的功劳。

  ⑴出示: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从“慢慢地”你体会到什么?指名朗读。

  ⑵出示: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蜡烛已被夺回,搬木柴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他为什么还要搬?体会“从容”。

  ⑶时间正一分一秒地过去(听摆钟的声音)在这样的声音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世界上没有什么时候事比等待死亡更可怕的,而这个小男孩却在镇定地等待着。

  指导朗读:“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着。”

  过渡:时间正一分一秒地过去(听摆钟的声音),此时此刻,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观点三:小女儿杰奎琳。

  ⑴师引读部分文章,配着钟摆的声音,“这时杰奎琳站了出来……”你们感受到什么?

  杰奎琳在“娇声”地说话,……请你用娇声的语气来读,娇声地说话可以让人感觉非常可爱。(读读)

  ⑵你还从这里看出什么?

  (杰奎琳选择了一个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中尉是个什么人,选择对象很合理──机智。)

  ⑶天黑了,我要上楼睡觉,你们体会出什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机智。)

  ⑷她镇定地向敌人道了声晚安。

  随机指导朗读。

  5、填空:

  (情况)(怎么做)(结果怎样)

  当半截蜡烛被点燃后,伯诺德夫人点燃油灯,吹熄了蜡烛,危机暂时过去。

  当半截蜡烛重新被点燃后,大儿子杰克拿走蜡烛搬柴生火,却遭德军中尉呵斥。

  当半截蜡烛越烧越短时,小女儿杰奎琳请求拿着蜡烛上楼睡觉,结果成功了。

  三、小结

  1、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的心情怎样?(如释重负)你想说什么?

  2、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

  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3、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回顾,延伸拓展

  1、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胜利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机智、勇敢、镇定,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

  2、再读第一自然段,他们这样做的背后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支撑,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爱国)

  【板书】

  半截蜡烛

  点燃蜡烛重新点燃夺回蜡烛

  轻轻吹熄端起烛台端起上楼

  挺身而出千钧一发

  (机智、镇定、勇敢)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是怎样和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生字新词,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打开听写本。

  听写字词。

  写好了吗?对照大屏幕校对,写错的字再写一遍。

  书空:厄

  二.教学课文:

  1.半截蜡烛只有一半长,却藏了装着绝密情报的一截小金属管,那么,这半截蜡烛燃烧的时间就更短了。打开书,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出示:半截蜡烛燃烧的画面(黑板)

  蜡烛点燃了,烛焰跳动着,他们一家三口人的心也越来越紧张。伯诺德夫人知道——(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自己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5—6)

  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

  3.同学们,能不能让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不能!)

  能不能把蜡烛直接拿走?(不能!)

  于是,他们一家展开了与德军的周旋(板:周旋)。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谁来读?

  每个人自己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做法让你很佩服?(7—8)

  (她是怎么说这句话的?谁来学着说一说?

  她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你从哪里看出她其实很紧张?

  她为什么表现得这样镇定?)

  同学们,你们很会读书。从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伯诺德夫人其实很紧张,但是她表现得很镇定,真令人敬佩。自己来读一读这段。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伯诺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却能表现得这样镇定自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真的过去了吗?(没有)

  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出示蜡烛图)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情况也越来越危急。这时候,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指板书)

  自己来读读课文的5—6自然段,学习刚才的方法,在你印象深的地方勾勾画画,试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静下心来读。

  5.大儿子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通过动作、语言分析人物镇定的外表和紧张的内心。

  谁来学学杰克的话?

  还有什么感受吗?

  同桌读杰克搬回柴的动作。)

  6.(手指蜡烛)烛光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说它是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书捧好,齐读这几句。(烛光摇曳……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7.(教师语态转轻松)这时候,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的声音。她是怎么说的?谁来说?

  她有什么值得你佩服的地方吗?谁来说?

  (谁来学学她的娇声说话?你能打动我,但还不足以打动那个凶残的德军。

  指名男生,女生读,女生齐。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5

  半截蜡烛(第一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读一组词语、(出示:英勇无畏、奋不顾身、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己为人、舍死忘生、视死如归、勇者不惧、勇往直前、)

  2、这些词都是形容勇敢的优秀品质的,它们让你回忆起了哪个勇敢的人?(生做简单介绍,读了这些词语,我想起了(什么样)的(谁)。)

  二、认识主人公:

  1、“勇敢是气魄的再生,是人生航船上快乐的风。”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去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位勇敢的家庭妇女和她的两个孩子,知道他们是谁吗?(指名生回答,指导读好“伯诺德、杰克、杰奎琳”。)

  三、导入课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那个一个漆黑的夜晚,三个强盗似的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的家,并点燃了放在桌上的“半截蜡烛”(出示课题,齐读,指导“截”字的写法)。

  四、初读课文: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请同学们将课文打开,快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这是半截怎样的蜡烛?(指名)

  3、谁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理清脉络:

  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完成填空。

  当_____时,伯诺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大儿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六、精读感悟:

  同学们,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要将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默读课文

  1、2小节,找出其中的答案。

  2、为了保护情报,诺德夫人一家不计任何代价。自己小声阅读第3小节,伯诺德夫人一家遇到了怎样的`危机?伯诺德夫人又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呢?

  3、交流遇到了怎样的危机。这意味着什么?(出示相关的句子)

  4、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的,孩子们都吓坏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可怕的危机。

  6、勃诺德夫人是这样与敌人周旋的呢?(指名说,出示相关语段。)

  (1)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追问:假如你伯诺德夫人,你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重点强调哪个词?为什么?

  A“亮”

  B“这盏灯”、C“瞧”、D“先生们”

  (2)再仔细朗读这段话,看还有哪些词语能读出伯诺德夫人的镇静,机智?

  (3)短短的一句话,让你认识了一位什么样的伯诺德夫人呢?

  (机智、勇敢、果断、镇定、临危不惧、爱国??)

  7、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七、小结:

  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孩子们能够化险为夷吗?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已经达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别是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虽然花费笔墨不多,但简约而不简单,循一点,足可以窥见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清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学习作者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在烘托当时气氛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主要采用“以读促悟,以悟导读”的方法,通过揣摩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理念:

  教师应当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紧抓文本语言不放松,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式潜心会文,深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严峻,更要感受他们一家三口的勇敢、智慧和强烈的爱国心。

  如何紧抓语言文字?于永正说:“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文的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设计教学过程……”在这里,我想更进一步地实现自身的意图,那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教师要仔细斟酌、反复钻研,找到语言重点和情感重点的交融点,把最能体现当时形势严峻,人物的内心品质的词句提炼出来,也要大刀阔斧、删繁就简地把虽然也很精妙,但与中心无关或关联不大的词句撇开。具体展开就是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蜡烛)的词句精选出来,穿插在有序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学生再三甲嚼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从而深入领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启迪智慧的基础上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凸显出来,最终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此外,在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三位主人公同德军周旋斗智的基础上,本人还力图在训练语言、积淀情感的同时,体现一个由扶到放,由指导到自主的过程。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和“提倡学生自悟自得”的语文教学理想境界。

  本课教学着力对两个问题的思考探索。

  一、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规定性

  教学中,我强化展现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同时认为多元解读并非没有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心理反应,而是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的契合,因而教学中注意通过价值的引领让学生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客观”的辨证规律。

  二、语言转换的整体性与主动性

  我在教学中力求把握整体性与主动性,将体验,想象与语言发展结合起来。诸如引发认知冲突,进行争辩,凭借文本信息想象描述心理,既力求体现“多维度” “多层次”的丰富性,又旨在激发学生思维,表达的积极性,使之获得整体的发展。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投影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教学进程:

  一、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 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l.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指读、正音后齐读。

  (2)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附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谁怎么做)__,__。(结果怎样)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注意每个生字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截”与“厨”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8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过程:

  一、设境引入,激发情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练说:(藏有绝密情报的、关系伯诺德夫人一家生命的……)

  2、小结过渡:并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关系法国的命运,正是因为这样,一天晚上,伯诺德夫人一家度过了一个紧张的夜晚。

  二、初步感受课文。

  1、你喜欢读这个故事吗?为什么?(扣人心弦、惊心动魄)

  2、如果你当导演拍这个故事,镜头最多的是什么?闭上眼睛想一想?

  师小结: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的意图是一致的,想一想是什么?(渲染紧张的气氛)

  3、是啊,这个故事读着读着,不觉让人感到紧张。自读课文,看看故事了发展到哪些地方,让你特别紧张?

  交流板书:点燃蜡烛重新点燃夺回蜡烛

  4、故事就是这样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在故事中伯诺德一家三口又是怎样化解危机的?

  三、精读重点段落

  1.自读课文3-7节,划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句子,读读想想,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简要写写感想。

  2.学生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一个人物)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从“急忙”你看出什么?她担心什么?(情报暴露、孩子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你觉得伯诺德夫人怎样?(机智)

  指导朗读。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还有什么地方也表现了她的机智?“轻轻”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不露声色、不引起注意、镇定)板书:轻轻吹熄

  指名朗读。

  过渡: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1)大儿子杰克的表现

  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从“慢慢地”你体会到什么?指名朗读。板书:端起烛台

  出示: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蜡烛已被夺回,搬木柴已经没有必要,他为什么还要搬?体会“从容”。

  此时的从容是面对什么的从容(死亡)。点击课件,示燃烧的`蜡烛,此时的男孩会想什么,等什么?

  师述:世界上没有什么时候事比等待死亡更可怕的,而这个小男孩却在镇定地等待着。

  指导朗读:“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正盯着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过渡: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于是,谁又站了起来?

  (2)小女儿杰奎琳的表现

  指名分角色朗读第六、七自然段。

  评价朗读。

  这个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读出杰奎琳的机智勇敢。

  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的心情怎样?(如释重负)你想说什么?

  师述:此时此刻,这半截蜡烛仿佛是颗定时炸弹,是小女孩子却非常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这是一场紧张激烈却没有硝烟的战争。板书:端起烛台

  四、总结回顾,延伸拓展

  1、看板书,总结课文。补充板书:挺身而出千钧一发

  2、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胜利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机智、勇敢、镇定,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

  3、再读第一自然段,他们这样做的背后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支撑,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爱国)

  五、小组合作编课本剧来演一演。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12个生字,绿线中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关键】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

  (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⑵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⑴出示生字新词:

  蜡烛、伯诺德夫人、屋里、熄灭、遭到、厄、盯着、杰奎琳。

  ⑵指读、正音后齐读。

  ⑶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针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

  当_____,(谁怎么做)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1~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入境品读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说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装着情报的、关系到一家人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利益。)

  2、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居然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搜查,我们不得不佩服伯诺德夫人聪明的才智和过人的胆识。

  3、然而,一天晚上,这半截蜡烛却成了所有人特别是伯诺德夫人一家关注的焦点。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4、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全班朗读这一段。

  5、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

  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过渡: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

  板书:

  周旋

  二、导学引路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⑴ “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⑵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⑶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三读,加深体会。

  ⑷ 小结:

  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三、自学交流

  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⑴ “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镇定、机智)读。

  ⑵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

  4、“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5、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⑴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①什么叫“娇声”?

  ②怎样“娇声”说的?

  ③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

  ⑵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体会,朗读:

  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

  ⑶接读第七节。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

  2、布置作业:(选做题)

  ⑴给朋友、家人讲一讲《半截蜡烛》的故事。

  ⑵以四年级学过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为例,自己试着将这篇课文创编成剧本,还可以演一演!

  ⑶查阅有关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资料。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绝密”“绝妙”“厄运”等词。

  3、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cai课件。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图片、音像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内容。

  2、教学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使命,并理解伯诺德夫人藏绝密情报的绝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为祖国、为和平而舍生忘死的精神。

  3、通过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朗读感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体会他们的机智勇敢。

  [课前交流]

  一、了解战争。

  1、交流:同学们,战争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你能说说你对战争的看法吗?

  3、小结:战争是残酷的。因为战争,许多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甚至家破人亡;因为战争,才有了一幕幕的尸横遍野……

  二、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交流: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吗?

  3、小结: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破坏性最强、伤亡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武装战争。1940年5月,纳粹只用短短的三个星期就闪电般地占领了法国。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法国这块国土上。

  三、了解法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

  1、面对着“国破山河碎”,面对着凶残的法西斯刽子手,法国人民把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转入地下。不管环境多么恐怖,道路多么遥远,斗争多么艰难,他们,都不曾放弃!在沦陷区,他们秘密传递情报,出其不意地打击强盗。不断遭受游击队打击的德国强盗,变本加厉地展开了血腥的镇压与杀戮,他们采用地毯式搜捕

  2、严密排查情报人员;他们高喊着“宁可错杀一万也不漏过一个”的强盗论调,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鲜血,染红了法国的大地;枪声,遮掩了法国的天空……法国,笼罩着死一般的沉寂。但是,在这死寂的背后,不屈的暗流涌动着,就连一向柔弱的妇女和孩子,也带着满腔的仇恨投入了敌后的情报传递。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震撼人心、大智大勇的壮歌!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险的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增进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装有情报)

  2、是呀!正是这与众不同的半截蜡烛,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精彩的战斗过程.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钟)

  1、学习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跟德军周旋的。

  2、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自学导航:(10分钟)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3-7自然段,完成练习:

  1、说说伯诺德夫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用曲线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心理活动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描写她动作神情的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

  2、想想大儿子杰克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体会人物的特点。

  3、找出小女儿杰奎琳的语言、动作的句子,想想从中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四、交流探讨(15分钟)

  1、当德军点燃蜡烛后,伯诺德夫人是怎么想的?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呢?

  出示句子:(1)“伯诺德夫人知道……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指名读,理解句子意思,体会伯诺德夫人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点出重点词指名读。

  出示句子(2)“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把蜡烛吹熄。”指名读,现在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又体会到什么呢?(镇定机智、临危不惧)抓住哪些词读好?(急忙,轻轻)

  2、引读过渡: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似乎”是什么意思?能去掉吗?为什么?

  是啊,危险过去只是暂时的,但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此时大儿子杰克再也坐不住了,他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

  出示句子:(3)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屋子里顿时暗了许多。

  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大儿子杰克的机智)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好吗?

  出示句子: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指名读:从这句你又感受到什么?让我们再次聆听你的朗读,分享你朗读的感受。

  联系上下文,说说即将到来的厄运是什么呢?指名说。

  引读:“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面对即将到来的厄运小男孩是如此从容,如此镇定,真让人佩服呀!谁再读读这一句?

  3、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气氛的紧张?

  出示句子: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大儿子杰克与德军的周旋真是惊心动魄呀!指名学生通过朗读把紧张的气氛读出来。

  过渡:我们似乎听到了伯诺德夫人砰砰的心跳声。出示句子:“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蜡烛上。”句子中的“似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这时候小女儿杰奎琳用她的聪明才智保住这半截蜡烛,保住了情报,化验为夷。

  4、我们来分角色朗读第六自然段,同桌练练

  5、评价“娇声”(娇声读好了有什么作用?)

  五、课堂练习6分钟)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演一演。

  六、小结:(1分钟)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

  七、课堂作业:(5分钟)

  练笔:课文中运用了大量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腻地刻画,当杰奎琳把蜡烛拿上楼去,一家三口心里又会怎样想呢?展开想象的翅膀,选择一个人物,写出他(她)此时的内心独白。

  板书设计:6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换油灯吹熄临危不惧

  杰克:搬柴火端起从容镇静}巧妙周旋

  杰奎琳:去睡觉端走聪明过人热爱祖国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12

  设计思路: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机智勇敢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的故事。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所以在教学本篇课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态、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描写,朗读体会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针对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我将把本篇课文按以下思路展开:

  1、围绕课题设问,引起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

  2、抓住“半截蜡烛”这个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

  4、通过演课本剧这个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拓展延伸。

  设计理念:

  语文提倡简简单单的教学,其实教材的课后练习已经教给我们这篇课文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朗读为主,由扶到放,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对文本的理解和依托文本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面对敌人时的从容、镇定、机智和勇敢以及紧张的激烈的心理活动,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准备两支半截蜡烛用于课本剧的表演。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设问,激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

  1、板书课题

  (1)、同学们看过蜡烛吗?什么样的是半截蜡烛呢?(已经用过的、点燃后剩下的)

  (2)、看到这篇课文的文题《半截蜡烛》,你心中有没有什么疑问

  呢?

  2、学生提问,老师相机小结。

  3、这篇课文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在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的故事。

  4、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播放二战背景视频。

  这“半截蜡烛”中隐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依据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2、让学生说一说朗读的感知和收获,相机解决课前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

  让学生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品格

  (一)、在朗读中感悟事情的起因

  学生朗读课文

  一、二自然段,抓住“绝密”和“绝妙”两个词来感悟“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和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

  1、问: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引导学生说出“绝密”,理解词语意思。在学生理解“绝密”的基础上,再去换位思考;

  2、如果你是伯诺德夫人,你将如何收藏这半截蜡烛?(学生在换位思考中体会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3、伯诺德夫人的主意“绝妙”在哪儿?(体会她的机智过人)

  (二)、朗读感悟事情的发展(学习第一场戏)

  1、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

  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表现了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1)分别找出表现伯诺德夫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句,对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指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从容。

  3、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有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文中提示我们要注意他们的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

  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扶的过程)

  三、在自主学习中感悟故事的高潮和结局(由扶到放)

  1、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感悟,对课文的前一部分内容作了分析解读并成功地完成了课文前一部分的学习,能总结一下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吗?(读—想—读)

  2、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自主解读

  二、三场戏。(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

  3、学生自学,提醒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认识机智勇敢的杰克和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4、交流

  (1)、杰克的表现,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指名演读。

  (2)、杰奎琳的表现,她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读好哪个地方?(重点提示:“娇声”理解)读一读。

  指名用“娇声”对文中的德军说话。

  四、课本剧表演,加深理解

  选择文中一两个片段,对片段所描述的场景,围绕“机智勇敢”、“沉着镇定”的性格特征展开合理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二战结束后,为了表彰伯诺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发表一段感言,如果是你来授勋,你会说些什么呢?同学们自己想一想,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围绕三个主人公描写了几个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对于本课的教学,我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对不同的斗争场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诵读课文为依托,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去领悟课文内涵。

  开始,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定。“想办法跟敌人周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

  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

  当教学到“德国军官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的时候,我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也在场,你觉得情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那想动蜡烛又不敢动、不能动,却又不得不动的情况下的紧张和机智,引领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最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又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再现了“智斗”的场景,让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有更进一步的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谁?还有哪些同学佩服(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2、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

  3、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4、小结:听了同学讲的,老师也想讲一讲我的想法,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那种爱国的.精神,那种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静确实令人敬佩,同学都讲得十分精彩。不过徐老师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诺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的情绪,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附:

  1、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全球60%的国家参战)、伤亡最重(5000万死亡)、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2、介绍《马赛曲》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03-13

(推荐)《半截蜡烛》教学设计10-17

半截蜡烛说课稿 《半截蜡烛》说课稿06-24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4-09

《半截蜡烛》说课稿02-29

半截蜡烛说课稿04-26

《半截蜡烛》教案07-09

半截蜡烛说课稿01-31

《半截蜡烛》说课稿12-03

半截蜡烛教案优秀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