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2-18 06:57:0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1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 刘燕

  教学内容:人教版培智教材数学第八册第51-52页例

  1、试一试及练一练习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巩固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并能正确计算。 3.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的书写。

  教具准备:卡片、,幻灯片、苹果图片,小塑料盘子等。 学具准备:7个学具纽扣, 10个塑料鱼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幻灯片出示,口答:(

  )里最大能填几:

  3×(

  )〈7

  5×(

  )〈8

  2 ×(

  )〈9

  ( )

  2、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和齐练)

  3 ×2=

  6 ÷3=

  8 ÷8=

  二、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拿出6个学具纽扣。

  (1)把6颗学具纽扣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2)把6颗学具纽扣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怎样列算式?×3〈8 (3)在6颗学具纽扣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颗,是7颗纽扣,把7颗纽扣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呢?(板书:7÷3)

  2.导入: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三、学习新课 1.教学例l 第一层次:

  (1)教师出示6个苹果图片,把6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学生口述,教师在投影仪上演示) (2)怎样列式计算?(板书:6÷3=2)

  (4)除法竖式怎样表示呢?边提问边板书:

  有6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2个)所以商2,分掉了几个?(6个),所以在被除数6的下面写6。分完了没有?(刚好分完)所以在横线下面写0。 (5)小结导入:把6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我们已经会分了,如果添上1个苹果你会分吗? 第二层次:

  (1)出示7个苹果,把7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请你实际分一分。 (2)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演示)

  启发:剩下的1个苹果,如果继续分,每个盘子里还能分到一个吗?最后分的结果是什么?(每盘最多能放2个,还剩1个) 板书:7÷3= (4)谁能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计算?被除数是几?除数是几?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几个?所以商几?写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分掉了几个?被除数7下面写几?7个苹果分掉6个还剩几个?强调说明:7个苹果分掉6个,还剩1个,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跟读两遍) (5)横式结果的写法7÷3=2……l

  强调: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读作”商2余1“。让学生再齐读一遍。

  (6)指导读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

  2、尝试题: ①拿出学具鱼,把8个塑料鱼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同学们分一分。 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8÷3=2………2(与8÷3=2上下对齐) 并齐读算式。

  四、巩固练习

  1.打开书:完成第51页”试一试“,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和竖式的写法。

  2、分组板演与齐练。(算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试商的)。 9÷2

  8÷5

  31÷6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上册结余多少钱教学设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三年级上册结余多少钱教学设计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与技能:编制3的乘法口诀,掌握3的乘法口诀会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乘法口诀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3的乘法口诀,掌握3的乘法口诀会用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乘法口诀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挂图,小棒。

  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内容

  一、课题引入

  师:今天,我们要帮助小熊一起解决“需要几个轮子”这一数学问题。大家打开课本16页,观察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生:有一个小朋友在给三轮车安装轮子。

  师:大家发现图中的数学问题了吗

  生;一辆三轮车3个轮子,9辆车需要几个轮子

  二、探讨新知

  1、数一数,填一填

  师:一辆车3个轮子,2辆车几个轮子

  生:2辆车6个轮子。

  师:好的',下面大家就用圆片代替轮子摆一摆,数一数,看看3辆,4辆……9辆车分别需要几个轮子并把表格填完整。

  (学生独立摆、数、填,老师个别辅导)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生:我是每次加3、6加3等于9、9加3等于12……

  师:好办法,就是没多一辆就多3个轮子。用连续加3的办法可以算出9辆车需要27个轮子。

  2、合作学习,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

  教师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问: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

  师:一个三角形是几个3能列出一个乘法算式吗

  生:1个3,1×3=3或3×1=3

  师;很好,同学们的乘法知识掌握得很不错。大家能编出口诀记住1×3=3吗

  生:一三得三。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能自己编出乘法口诀。接下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一人摆三角形,一人说算式,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

  (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编写情况)

  3、集体交流反馈。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同桌之间合作得非常认真。相信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少的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老师可以多让一些学生反馈,加深他们对乘法口诀的印象)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自己编出了3的乘法口诀。下面,每个小朋友自己把乘法口诀读一读。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地记住3的乘法口诀

  4找规律,记忆口诀。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全班反馈

  师;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

  生1;我想,如果忘记了,可以用加法算一算。

  师:哦,你是把乘法算式转化成加法算式来记的,其他小朋友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发现上下两句口诀得数相差3,我背诵的时候只要每次加三就可以了。

  师:你的发言真精彩,其他小朋友发现这个规律了吗?大家试试,用××同学的方法是不是很快能记住3的乘法口诀。

  (给学生再次用规律记忆口诀的时间)

  三、巩固练习

  口诀接龙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诀接龙比赛,接得又对又快的小组获胜。

  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用口诀的情况。

  3练一练的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后填数,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找到的规律。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第三题

  《伴你成长》1―3题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3

  数学探究需要探究性的教学设计

  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探究来教学(teaching by enquiry),二是作为探究的科学(science as enquiry).前者说明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当用探究活动展开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用探究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所见、所做、所思谈谈课堂教学中关于探究性教学设计的一些想法.

  作 者:江建国 郭楚明 ?作者单位:江建国(浙江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323000)

  郭楚明(湖北浠水实验高中,438200)

  刊 名:中学数学?英文刊名: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篇8: 《需要多少钱》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需要多少钱》,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本节主要分两个环节进行教学:先是创设情境,“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在教学中,我想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索12×3的口算方法时,我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我进行巡视,并对学困生加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能从乘法的意义想到可以是3个12的和,12+12+12=36。也有同学3×2=6,10×3=30,6+30=36。还有的孩子直接用乘法竖式计算。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有说服力。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然而,在练习时,我发现好多孩子乘法口诀背得不熟,特别容易出错。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边算边默念计算过程,边记录下计算的得数,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计算准确率,也可以让孩子使用草稿本。比如12×5,先算个位,2×5=10,再算5×10=50,10+50=60。

  整个教学活动让乘法口诀贯穿其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低年级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情景,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 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不同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 23=6 所以123=36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 153=45

  103=30 23=6 103=30 53=15

  30+6=36 30+15=45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需要多少钱?》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乘除法》(积在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中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是学习笔算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需要多少钱?》这一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积在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今后学习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2)班共有42人,从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检成绩看,成绩倒不尽如人意,平均分只有40多分,对表内乘法口诀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背诵,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比较含糊。因此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掌握积在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两位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法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树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两位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

  2、能用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并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组交流后提出:

  (1)3个小朋友每人买1个泳圈要多少元?

  (2) 3个小朋友每人买1个球要多少元?

  (3)买1个泳圈和1个球一共需要多少元?

  (4)用100元钱可以买几个泳圈、几个球?

  (二) 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先解决“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的问题。

  师:①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②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师:你是怎么算的?

  师:板书课题:“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算法。

  (3)学生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4)观察小结:这道题与以前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师:指导学生完成第5页1—4题。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我想:我们的教学,就应从我们的学生实际出发,抓好最基本的口算、计算是我们的根本任务,那些偏难的“题海”,我们弃之远曰!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P 16-17

  教学目的:

  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列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

  教具:三角形图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引导学生经历用3连加的过程。可组织学生进行数数的活动,边数小棒边填表。

  二、试一试。

  1、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摆三角形。

  2、编口诀。

  让学生在独立摆三角形的基础上,一边写算式一边编口诀。直接写算式、编口诀也是可以的。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整理3的`乘法口诀。

  3、记一记。

  记忆口诀时,可以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记忆方法。

  布置作业: P 16

  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教科书p4—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交流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p3的挂图,引导学生先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如:买一个球要多少钱?3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泳圈要多少元?买一个泳圈和一个球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要多少钱?用50元可以买几个泳圈、几个球?

  二、探索口算方法。

  1、解决问题: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⑴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12×3=

  然后,学生尝试计算,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⑵全班交流算法。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可能会出现以下口算法:

  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

  生2:12×3就是3个10 再加上3个2,10×3=30,2×3=6,30+6=36(元) 生3:如果每个球是10元,3个泳圈是30元,我每个球少算了2元,3个球还要6元,一共要36元。

  生4:可把12看成4×3,这样12×3就变成了4×9=36(元)

  生5:12×3=6×2×3=6×(2×3)=6×6=36(元)

  ……

  以上每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

  2、解决问题: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每一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1、2 学生独立完成。

  练一练3 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8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对于创设情境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图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先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如: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我原来认为学生可能会结合教材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可没想到,在这一情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而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以后会在适当的时候探索解决。

  2、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索12×3的口算方法时,我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我进行巡视,并对学困生加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总结出了好几种方法。

  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

  生2:12=10+2, 10×3=30(元),2×3=6(元),30+6=36(元)。

  生3: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10×3=30,2×3=6,30+6=36(元)。

  生4:乘法竖式。

  生5:12个3可以分成9个3加3个3,9×3=27,3×3=9,27+9=36。

  3、在算法优化的处理上,我先充分肯定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有说服力。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思想。其中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分一分的方法,他们对于分一分的方法能够理解,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再分别和一位数相乘,最后把各自乘得的积加起来。只是在口头描述的时候,总是把几十乘几说成几乘几,结果就有63乘5等于45的笑话。因此,对于刚接触口算乘法时,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对于个别因为粗心容易出错的孩子还可以写写口算过程,熟练之后再快速口算。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培智教材数学第八册第51—52页例

  1、试一试及练一练习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巩固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并能正确计算。 3、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书写。

  教具准备:

  卡片、幻灯片、苹果图片,小塑料盘子等。学具准备:7个学具纽扣,10个塑料鱼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幻灯片出示,口答:里最大能填几:

  3×()〈7

  5×()〈8

  2 ×()〈9()

  2、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和齐练)

  3 ×2=

  6 ÷3=

  8 ÷8=

  二、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拿出6个学具纽扣。

  (1)把6颗学具纽扣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2)把6颗学具纽扣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怎样列算式?×3〈8(3)在6颗学具纽扣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颗是7颗纽扣,把7颗纽扣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呢?(板书:7÷3)

  2、导入: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三、学习新课

  1、教学例l第一层次:

  (1)教师出示6个苹果图片,把6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学生口述,教师在投影仪上演示)

  (2)怎样列式计算?(板书:6÷3=2)

  (3)除法竖式怎样表示呢?边提问边板书:有6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2个)所以商2,分掉了几个?(6个),所以在被除数6的下面写6。分完了没有?(刚好分完)所以在横线下面写0。

  (4)小结导入:把6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我们已经会分了,如果添上1个苹果你会分吗?

  第二层次:

  (1)出示7个苹果,把7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请你实际分一分。

  (2)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演示)

  (3)启发:剩下的1个苹果,如果继续分,每个盘子里还能分到一个吗?最后分的结果是什么?(每盘最多能放2个,还剩1个)板书:7÷3=

  (4)谁能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计算?被除数是几?除数是几?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几个?所以商几?写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分掉了几个?被除数7下面写几?7个苹果分掉6个还剩几个?强调说明:7个苹果分掉6个,还剩1个,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跟读两遍)

  (5)横式结果的写法7÷3=2……1强调: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读作“商2余1”。让学生再齐读一遍。

  (6)指导读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

  2、尝试题:①拿出学具鱼,把8个塑料鱼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同学们分一分。 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8÷3=2………2(与8÷3=2上下对齐)并齐读算式。

  四、巩固练习

  1、打开书:完成第51页“试一试”,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和竖式的写法。

  2、分组板演与齐练。(算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试商的)。

  9÷2

  8÷5

  31÷6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10

  三角形图

  乘法算式 三的乘法口诀

  一、巩固练习。

  1、第一题,找朋友。

  让学生进行独立练习。

  2、第二题,找规律,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应交流一下,找到规律。

  3、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故事情节,使学生感受到其中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布置作业: P 17 3。

  板书设计:

  练习

  2、(1)10,15,20,( ),( )

  (2)9,12,15,( ),( )

  课后小结: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P50—51,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

  2、掌握用竖式表达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重点:建立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能用口算解决简单的有余数除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意义。

  难点:

  笔算方法及笔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学生课间活动的场面)这是一个美丽的校园,同学们正在课间活动。仔细观察一下,你能从这些图中发现哪些除法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没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写法和意义

  1)、校园一角放着些盆花,国庆节的时候,同学们用盆花布置联欢会的会场。课件出示情境图。

  先搬15盆花,布置会场。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谁会列算式?15÷5=3(组)

  “15÷5=3(组)”表示什么意义?

  2、竖式的写法和意义

  这是除法的`横式,那竖式你会列吗?我们一起来看老师板书,边写边结合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看清了吗?“被除数写在哪个位置?除数呢?商写在哪里?对着哪一位,为什么?第二个15表示什么?这就是除法的竖式,它和横式是不同的,横式只表示出了分成3组而竖式还可以表示出3组摆了15盆,看看有没有剩余。学会了吗?自己在在练习本上写一遍试试看。

  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是怎么写的,让同桌听听你写得对不对。

  3、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写法和意义

  1)、情境:摆完以后他们发现不够,于是将校园一角的花全部搬到了会场,一共是23盆(出示情境图),如果还想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如何列式呢?谁来说说,23÷5为什么用除法?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图片,动手圈一圈,分一分。

  4、横式和竖式的写法及意义

  (展示分的结果),这3盆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这里剩下的3盆,能给他起个名字吗?这道题的得数怎样写呢?写除法得数时,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写上余数3。(板书:23÷5=4?3)

  读作:23除以5等于4余3,和老师读一遍。这里商4表示什么?(4组)(板书单位名称“组”。)这里余数3表示什么?(3盆)(板书单位名称“盆”。)竖式会列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试。指名学生演板展示竖式的写法。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绍竖式中的余数。这个除法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这个算式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提示课题)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新知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大屏幕出示)

  1、书53页第1题。口头回答。

  2、书53页第2题。让学生听清题目要求,选一种装法,列算式。集体订正时说一说竖式的意义。

  3、老师还想考考你除法的竖式会列了吗?(书51页做一做)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余数的除法怎样才能算的又对又快,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片断: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竖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布置联欢会会场的画面)

  让学生看情景图,描述布置联欢会会场的情景,续编布置联欢会会场的故事,并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算式怎样列?为什么这样列?(板书:23÷4=)

  教师:怎样进行计算呢?请同学们用23张圆片表示23盆花,按照布置会场的要求分一分。(小组合作的形式)

  (展示学生分圆片的结果)

  教师:这3盆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

  学生:题目要求每组摆5盆,现在只剩下3盆,给每组再分一盆,不够了,所以不能再分。

  教师:23盆花,每组摆5盆,摆了4组,还剩3盆,这里剩下的3盆,就是余数。教师:这道题的得数怎样写呢?(让学生先说一说)

  教师:写除法得数时,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写上余数3。(板书:23÷5=4)

  教师:这里商4表示什么?(4组)(板书单位名称“组”)

  这里余数3表示什么?(3盆)(板书单位名称“盆”)教师:这道题的竖式会写吗?请同学们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着写一写。(指名学生演板展示竖式的写法)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绍竖式中的余数。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1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需要多少钱》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需要多少钱》,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本节主要分两个环节进行教学:先是创设情境,“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在教学中,我想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索12×3的口算方法时,我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我进行巡视,并对学困生加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能从乘法的意义想到可以是3个12的和,12+12+12=36。也有同学3×2=6,10×3=30,6+30=36。还有的孩子直接用乘法竖式计算。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有说服力。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然而,在练习时,我发现好多孩子乘法口诀背得不熟,特别容易出错。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边算边默念计算过程,边记录下计算的得数,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计算准确率,也可以让孩子使用草稿本。比如12×5,先算个位,2×5=10,再算5×10=50,10+50=60。

  整个教学活动让乘法口诀贯穿其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低年级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情景,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课本P16的内容及P17练一练的第1、2两题。

  教学目的:

  1、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况,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每句口诀表示的含义,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3的.乘法口诀本身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手工吗?谁能说说你会用这双手做些什么手工呢?

  2、“十一”快到了,小明想给他的好伙伴每人送一辆自制的三轮车,就把各个零件拿出来进行组装。聪明的同学们,你能帮他算算,一共需要几个轮子吗?

  3、看图引入

  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并提出数学问题,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呢?3辆呢……9辆三轮车分别需要多少个轮子?

  二、探讨新知

  1、数一数,填一填。

  (1) 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轮子摆一摆,数一数,看看3辆、4辆……9辆车分别需要几个轮子,并把表格填完整。

  (2) 指名汇报,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填的。

  (3) 启发学生说出表格中的数各表示什么。

  △ 引导学生表明,第一格表示1个3,第二格表示2个3……第九格表示9个3。

  通过数一数,学生经历了用3连加的过程,算出得数,理解三轮车的数量与轮子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强化对几个3得几的体验,为学习3的乘法口诀做准备。

  2、合作学习,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

  (1) 教师示范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并请小朋友用小棒摆三角形。

  (2) 摆一个三角形,列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

  (3) 引导学生说出:它表示几个3,怎样列式,怎样编出3的乘法口诀,并及时板书:

  1个3 1×3=3 一三得三

  2个3 2×3=6 二三得六

  … … …

  … … …

  … … …

  3、记一记:

  (1) 观察: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 讨论:怎样才能记住3的乘法口诀?

  (3) 找规律,记口诀,① 请同学们选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记一记,并自由读口诀。

  ② 同桌两个互对口诀。

  ③ 比一比,看谁能最先背出口诀。

  三、巩固练习

  1、课本P17,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用口诀的情况和认真观察题目的习惯。

  2、课本P17,练一练第2题。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后填数,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找到的规律。

  四、总结

  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掌握、熟记3的乘法口诀,明白每一句口诀的意义。

  2、能用乘法口诀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一、听算

  思考:乘法算式中积一定大于乘数吗?

  不一定。如:0×a=0 1×1=1

  二、新课

  1、出示问题:9辆车有多少个轮子?

  生发现少一个条件。(不知一辆车几个轮子。)

  出示表格。

  2、你能看懂下表吗?说一说表格各栏的意思。填一填

  三轮车有几辆1 2 3 4 5 6 7 8 9

  轮子有几个 3 6

  3、可以怎样算呢?

  表格的空格其实是在向我们提问。说一说提了什么问题。

  怎么解答这些问题?

  问一个列一个算式。生在练习本上列。

  (1)借助摆三角形数边数的方法进行探索。

  (2)用逐一加3的连加方法进行探索。

  (3)鼓励从已有知识“二三得六”“三五十五”或“三个十是三十”出发,利用连加或连减的方法进行探索。

  4、怎样算的快些呢?(用乘法口诀计算)

  5、根据我们以前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你会编制3的乘法口诀吗?

  6、说一说每句口诀的意思。

  比如:“二三得六”的含义。

  一句口诀可以写2个算式。

  7、读一读这些口诀,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口诀的?

  三、巩固练习

  1、对口令。

  几几得九。顺向、逆向对口令。

  2、完成p17、1、2、3、

  一句口诀2道算式。

  3、找规律,填一填。

  先观察,说一说,有什么规律。

  (1)10,15,20,()。5个、5个地增加。看到10想到几乘五得一十?用5的乘法口诀就可以快速完成。

  (2)9,12,15,(),()。3个、3个地增加。想3的乘法口诀。

  4、过河。

  正确运用乘法口诀完成计算题。

  四、数学故事。

  1、请同学们自己先看一看,再想一想图上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数学故事。

  2、和同桌讲一讲这个故事。 3、全班交流。

  淘气拿了20元钱,他准备买一套故事书。到了书店,阿姨告诉淘气,一套故事书有6本,每本3元,阿姨找给淘气5元钱。淘气在心里算了算。每本3元,6本就是6个3元相加,用乘法计算就是6×3=18元。我给阿姨20元,20—18=2元。阿姨应该找我2元钱。淘气告诉阿姨:阿姨,您找错了吧,应该只找2元。阿姨笑笑说:平时呢,找5元肯定错了。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本店对小朋友实行优惠,每本书便宜5角钱。请你算一算,我找对了吗?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让我从中收获了不少。对此谈谈自己的'想法。课开始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问,激活学生思维与探索的欲望。

  通过“画一画”的活动,让学生建立三轮车与轮子的图形表象,通过“数一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三轮车有几辆”与“轮子有几个”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用表格表示数值的对应关系,具有直观性,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数值对应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培养数感。强调利用知识内在联系加强记忆的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练习的形式丰富多彩,把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故事”不仅增添了数学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而且打破了学科本位,加强了数学与语文学科的联系与综合;把做人的道理寓于数学故事的情节之中,是实现新课程多元目标的一项举措。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15

  三年级《需要多少钱》教学反思

  《需要多少钱》主要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乘积在百以内的口算乘法。在本课教学中,直观理解乘法的算法和算理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改版后的教材首次引进了点子图。而如何运用好点子图,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接触,也是一次很好的挑战。

  在解决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即12×3=?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得出结果,而是请孩子借助自己已有经验,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由于有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的方法可谓多样,有的借助数线图用加法计算12+12+12=36;有的借助人民币模型得到3张10元是30元,3张2元是6元,30+6=36元;有的借助老师提供的点子图,把12点分成6和6,6×3=18元,6×3=18元,18+18=36元,还有的.把12分成10和2,10×3=30,2×3=6,30+6=36元,还有的把12分成4个3,3×3=9,9×4=36元;30+6=36元等来探索12×3的结果。这样让学生充分经历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思考与交流的过程。经过探索,孩子们的方法非常多样,可我并不是仅停留在方法的多样化上,而是让孩子充分地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寻找各种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点子图与表格有什么共同点?你能把点子图的方法用表格来表示吗?能把表格的方法也用点子图表示出来吗?点子图与表格及摆人民币模型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在一步步的比较中,让孩子的思维逐步清晰,计算方法逐步浮出水面,从而较好地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

  本课教学虽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让孩子充分进行操作后,再来充分地交流反馈,花费较多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巩固练习的时间,因此如何做好时间安排上的把控,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16

  《需要多少钱》的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乘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是学习笔算乘法的重要基础。直观理解乘法的算理和算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一以下几点: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开始我创设了淘气、奇思和妙想三人去海边玩耍,想下海玩,需要买些东西的情境,同时在将故事的同时多媒体课件演示海边美丽的风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出示海边商店。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页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在学生独立思考找出计算12乘3的方法后,我借助钱币模型,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算理,初步展示了位置思想。而在用学习用点子图和表格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没有用他们进行计算的.经验,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二年级学习乘法口诀时如何运用点子图为工具计算7乘6的思考过程,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然后让学生独立在12乘3的点子图上圈一圈,在汇报进一步体会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在表格的学习中,我采用了自学的方式,然后请学生当小老师讲,学生的兴趣很高。在多样化的算法中,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习效果较好。

  3、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直观操作,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自学等多种学习方法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4、在学生掌握了三种算法后,我引导学生将口算、点子图表格三种算法对比找共性,再一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比较中体会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不足之处:在学生描述各自在点子图的圈法时,若能引导学生用几个几和几个几这样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分发,学生会对算理的感悟会更深刻。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17

  学习目标:

  1、结合淘气做三轮车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交流活动,建立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

  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3的乘法口诀。

  难点:

  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口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课型:

  新授课(计算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你们喜欢做手工吗?瞧,淘气在做什么?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师:淘气制作的三轮车,一辆车需要几个轮子?两辆车呢? (二)自主探究

  1.用圆片摆一摆,填一填。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分工合作,用圆片代替三轮车的`轮子摆一摆,完成下面的表格。也可以用小棒摆成三角形,一个三角形中的三根小棒就是一辆三轮车需要的轮子,然后完成表格。

  学生同桌合作动手摆、填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编口诀。

  师:现在结合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以及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列出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吗?咱们来试一试。1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

  生1X3=3,口诀应该是一三得三。

  师:很好!就这样,那么2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3辆呢?……9辆呢?大家依次这样写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编口诀,教师巡视,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3的乘法口诀。

  3.记口诀。

  师:想一想,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 学生可能会说:后一句口诀中的结果比前一句的结果多3。 俗话说“不管三七二十一”。知道了三七二十一,我就知道三六十八了。 我是想之前咱们学过“三五十五”,那么就有“三四十二”“三六十八”。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你有什么感受呢?有哪些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3 的乘法口诀

  1x3=3 一三得三 2x3=6 二三得六

  3x3=9 三三得九 3x4=12 三四十二 3x5=15 三五十五 3x6=18 三六十八 3x7=21 三七二十一 3x8=24 三八二十四 3x9=27 三九二十七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18

  教学目标(三维融通表述):

  1、通过同学们秋游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独立计算,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恰当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和笔算),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计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搜集和处理数学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

  师:今天见到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特别高兴。一高兴我就想把自己开心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知道吗,前几天我和我们班里的同学一起去秋游,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意图: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不再。生:愿意。

  师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解决问题”

  师:到了景区,看到了碧波荡漾的湖水,于是大家提议去划船,我们一起来到了租船处。出示幻灯片。

  二、课堂授课

  (一)例题

  1、读题,批画,分析题意(3分钟)

  师:请你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找找,在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意图:教会学生观察的顺序,以及解决问题的前提。

  生:共有30人,每条船最多做4人。(限乘4人)

  师:在你们说的过程中,老师把这些重要的`信息进行了圈画,这种方法叫批画,就是把重要的数学信息圈画出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这种方法,同学们可以在在面的问题中尝试使用。我们接着理解题意。意图:交给孩子审题的要点师:什么叫“限乘”?生:最多只能做4人。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数学信息,那你们猜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条件,提出问题的能力。生:老师不知道租几条船?

  师:你们真厉害,就是这个问题难住了老师,那谁能将这个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呢?

  生: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我们找出了条件,也找出了问题,将条件和问题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实际问题。请你轻声地读题。生:读题

  师:说说这道题什么意思?

  生:有30条船,每条船坐4人,可以租几条船?

  师:这道题让咱们求可以租几条船实际就是让我们求什么?生:说不出来

  师:学具演示,老师这有30人,4人拿出来坐一条船,那就是再求什么?生:求30里面有几个4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师:求30里面有几个4用什么方法计算?生:除法

  师:谁能列式?板书:30÷4

  师:那你们能帮老师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生:自己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3分钟)

  教师巡视,收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汇报结果

  预设:(1)画图策略

  (2)除法算式30÷4=7(条)2(人)租8只船

  (3)除法算式30÷4=7(条)2(人)租7条船

  (4)竖式计算

  3、生汇报结果并比较(3分钟)

  师:展示学生解题策略,说说自己解题的方法

  生:共有30人,每条船上坐4人,可以坐几条船?实际上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30÷4=7(条)2(人)师针对学生方法,进行评价

  如果有学生没有使用画图方法可以教给学生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说说途中每个动作都表示什么意思?

  意图:培养学生解决策略的方法,图形结合理解题意。

  10分钟情境创设:到了中午,我们都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食物准备野餐,这时爱学习的小红给我出了一道她买东西时遇到的数学问题。

  出示图片(3分钟)

  小红拿了20元钱去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还剩几元?师:刚才我们学习的观察法和画批的方法,标出重要的信息。生:批画

  师:说说你画批了那些重要的信息?教师出示,强调问题我们要用曲(qū)线画出来。

  师:我们把这些条件和问题放在一起,又组成了一个新的实际问题,谁能完整的把这道题读一读。

  师:想一想我们求最多可以买几瓶实际就是让我们求什么?生:实际就是求20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师:下面请你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没有思路可以按照咱们画图的方法,画一画,看看能不能得出答案。

  生:列示计算(2分钟)

  师:听了小红的提问,小强也给我出了道题?你们在帮老师解决一下。(3分钟)师:请你按照审题要求在图中批画出重要信息。生:批画,汇报

  师:你们到找到了数学信息,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提醒大家点什么?生:同学们所花的钱必须少于15或者等于15元。

  师:那小强可能买了哪些食品呢?下面我们小组一起来写写这道题,看看那组写的方案最多。注意你写完一种方案后要答清楚你买了几个什么。生:创设自己的方案,5分钟展示方案(3分钟)

  总结买的两点规律(1)钱有剩余(2)钱没剩余出示主题图

  情景创设:我们吃饱了喝足了,接着往前走,走着走着看到了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黄色的康乃馨,红色的玫瑰,和金色的郁金香,园丁阿姨正在扎花,我们就过去帮忙。可是阿姨说了,扎花是有要求的,赶快在你的练习纸上找一找圈一圈,扎花有哪些要求?课件演示什么叫一束。

  师:我们知道了怎么把花扎成一束,再仔细看图,我们还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康乃馨22枝,玫瑰16枝,郁金香10枝。

  师:下面小组合作看看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这样的几束?生:合作交流

  预设:生学生做不出来,老师演示生:在完成

  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三、总结收获

  今天这节课上同学们和我一起重温了秋游的过程,我们也一起解决了一些问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19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磁力板、图片、胶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星期天,淘气、笑笑还有他们的好朋友一起到海边玩,在海边的附近商店里,他们买了好多东西,想请大家帮助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们愿意吗?(出示挂图)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明确游泳圈每个12元,球每个15元)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4) 探究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5)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2、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用已经找到的方法独立完成试一试进行巩固。

  (2)学生探索进位口算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尝试解决。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2、爱新小学的师生,下个月要来我们这里参观,我们给小伙伴们准备了一些礼物。磁力板显示图片:笔记本4元 、铅笔盒21元、书包56元 、字典42元 、故事书13元 。教师说明:每个同学只能选购一种东西,想一想你要送哪件礼物?要送多少个?需要多少钱?(小组活动)

  3、情景模拟(练一练3题)

  桌子上摆放两种胶卷,教师和一名同学买胶卷,师故意引发矛盾,在买的'过程中出现争议,谁买的胶卷合算,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的问题?学生小组内解决。(如果学生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出发,只要结论具有合理性,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意图:此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评价

  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和老师做个评价。

【需要多少钱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需要几个轮子教学设计11-20

数学教学设计11-25

数学的教学设计12-07

数学教学设计11-30

《自尊是人人都需要》教学设计11-03

《连加》数学教学设计11-12

数学《厘米》教学设计11-22

数学教学设计(优秀)11-07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1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