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6 09:13:2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热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一直对小钱的重要性。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相关部分,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收集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生数人回答,主要着眼于字形、字音和自义。其中“骨髓”这个词读错的人较多,教师作了强调,但在后来的反馈中还是有学生读错,教师自己也老是读错。还对“间隔、暂停”等词正了音。还有学生提了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课件出示了“袭、暂”的田字格。)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生数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好几个学生“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但感觉引导得还不够,其实在三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血的两个读音,区分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生读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有进步,表扬。)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生3: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经过

  2、总结全文,启迪学生为两岸人民的团结做出贡献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地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指名反馈:

  3、教师导读:

  二、说感动、感悟的品质

  1、教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把令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2、集体交流感动的句子,引导探究

  三、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引导学生讨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3、教师小结:是他们的爱心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

  四、总结全文:宝岛台湾与大陆同胞被台湾海峡所隔,但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这种血脉亲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令你感动的句子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细腻,情致淳厚感人,书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爱的赞歌。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课教学依据文章情真意切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最感人处入手,通过品词析句,联系生活,观看直观课件,揣摩人物心理,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两岸人民的浓浓的血脉亲情。最后的教学环节——说写训练,又使得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训练巧妙结合起来,实现三维目标有机的整合。

  [教学目的]

  1、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顺情导入、整体感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本课的导入是由教者用深情的语言叙述故事的发生,引读课题。这样的设计使得新课导入与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衔接起来,同时又创设了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文本的欲望。

  紧接着遵循由整体感知入手,精读部分,再回归整体的阅读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3—6自然段),用一两句话归纳该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二、重在体验,以读激情。

  本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教学中,以生为主,以读为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层层感悟、体验,以读促思,以读激情。

  (一)自读入手,激起情感涟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文章的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描写感人肺腑。教学本段,着重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找出感动自己的句子,进行批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批注、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找出感人的句子,并进行体会,深入文本,感受文本。

  (二)逐层悟读,叩响情感和弦。

  在学生读书、体会、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汇报。在这一环节教学中,设计意图明确,那就是抓住文体最感人的语句为切入口,逐层感受,层层深入,不断加深体验,升华情感。首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播放课件,直观、深刻地感受地震及其后的余震危险,为学生进入文本,进入人物内心做好铺垫;然后,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抓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最后,引导学生从关键词“静静”入手,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无私而又博大的.爱。在此基础上的三次齐读,“此时此刻,……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表现出学生从感知到感悟理解,再到情感熏陶感染的过程。

  (三)直观感受,引发情感共鸣。

  教学文章第六自然段时,还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理解,特别是“奔波”,并出示奔波材料和地图路线,既让学生感受到李博士的辛劳和博大的爱,又引起了学生的疑问“两岸仅一水之隔,为什么不直飞呢?”利用这一阅读期待,教师深情叙述解疑,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纵然有千山万水千难万阻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四)激情品读,推向情感高潮。

  文章的最后一段,既写出了故事的结果,又表达了作者炽热的情感,讴歌了浓浓的血脉亲情,是本文的中心段。教学该部分时,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课题,教师则深情地描述“这岂止是一座桥……这是一首爱的诗篇。”煽动学生的情感,最后齐读这一段,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最高潮。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指出: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有了上面的情感的积淀,他们心潮澎湃,有千言万语要说,如鲠在喉。此时,教师深情地描述,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假如我们就是小钱,有一天和中国台湾青年见面,会说些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给小钱写一封感谢信。这样既加强了说写训练,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总之,本节课教学立足文本,以生为主,以读为本,强化体验,扎实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受到爱的熏陶和教育。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讲读第三自然段到全文结束。

  [教学目的]

  1、理解“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调动情感。

  1、(课件出示病床图)师深情叙述事情的发生,导入新课。

  2、齐读课题。

  二、深入文本,感受亲情。

  (一)讲读3~6自然段。

  1、自由读3~6自然段,用一两句话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学习3~5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动的一些句子,进行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交流。

  a、围绕“此时此刻……病床上”。这一重点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结合课件等方法、手段,体会人物一心为他人着想,沉着镇定的品质。

  b、抓“仍沉着”“也静静”去揣摩人物内心,感受台胞的.爱心。

  c、围绕“经过一次又一次……涓涓流出……”这一感人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进一步感受到爱和奉献。

  3、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引导抓关键词,体会李博士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3)出示奔波图(课件),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感受海峡两岸之间无法阻隔的血脉亲情。

  (二)品读第七自然段

  (1)带着不同的感受,读“小钱得救了”。

  (2)齐读第七自然段。

  (3)品读课题,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4)再一次齐读由该自然段改写成的诗。

  三、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播放音乐)小钱得救了,此时,他会说些什么?

  (生讲)

  (2)把小钱想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血脉亲情

  杭州

  中国台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认识8个生字,读准并理解“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方面:正确流利用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重点难点: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案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读熟课文,查找“凋零”“辗转”的意思,“慈济医院”“白血病”的资料,找出感动自己的语句。

  课前交流:

  今天上午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我来XX小学,还记得我姓什么吗?我是第二次来到我们XX小学,因为不熟悉道路,上午第一次来时,老师费了不少周折,询问路人才来到这里,我想啊如果,在老师的学校和你们学校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你有什么想法?

  (出示地图),你们看,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一座茫茫的海峡,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怎么样?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准备好了吗?上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学生质疑)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词语你都会读了吗?

  2、(出示词语:绽放、凋零、含苞、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辗转)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指名: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A“凋零”。一起读,“凋零”是什么意思?草木枯萎,花儿凋谢。屏幕上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绽放。还有一个跟花有关系的词,是——含苞。(出示句子)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快速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了?(自由读,回答。)师相机介绍“白血病”的资料: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血液病,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进行骨髓移植,但是要找到配型相同的骨髓是非常不易的。

  C剩下的词语你能读准么?“暂停、骨髓、间隔、慈济医院”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齐读。谁知道“慈济医院”,指生介绍:慈济医院,位于台湾花莲市,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B“辗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你查了字典,字典上怎么解释的?(生读解释)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你很会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出示第三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一个。十万分之一呀!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谈何容易!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

  3、词语都会读了,课文你能读熟练吗?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叙述的过程中,课件出示:“杭州小钱白血病台湾同胞余震中捐献骨髓”。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

  5、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三、细读课文谈感受,指导朗读感受深的语句。

  1、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一会儿我们交流。

  2、默读画语句,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

  A交流第四自然段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不清楚。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交流。

  2、评价:你能把两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体会,真会读书!对于这两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嘛?再指名交流。

  3、评价:这位同学更了不起,能联系自己体会到台湾青年的精神。

  4、(出示句子第四自然段)看看台湾青年冒着地震的危险,离开自己的家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着什么?

  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牵挂自己的家人。但是,他想得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指生读)

  5、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的,小钱期待的,是怎样的希望呢?我们一起去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音乐起,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6、听老师读了这段话时,你心里都有什么感受?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在为小钱着急呢!你希望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我感受到了你那颗纯真的心!是的,小钱是幸运的,他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即使是在地震的危急时刻,心里想着的依然,读书,女同学读刚才的那个句子,“但是,他知道”接下去“在海峡的。”

  7、请大家看这段话里这些红色的词语(苍白、红润、凋零、绽放),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屏幕: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台湾青年想着一个生命康复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心啊!多么博大的爱心啊!

  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走进了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现在再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感动我们的正是这颗善良的心,这份博大的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书,用你们的朗读感动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动在座的每一个人,齐读。

  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你们用朗读表现出台湾青年美好的心灵,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谁画了描写李博士的地方,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朗读、交流。“沉着”句。谈体会。)

  2、评价:他抓住“沉着”这个词语来体会,会读书!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3、评价:发现了吗,她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在体会李博士的沉着,她是在用心读书。(板书:沉着)来,我们像她这样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都联系起来体会这个“沉着”:他在什么情况下还这样沉着?读哪一句话(指名)。余震都能使针头都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啊!哪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强调这个词,谁再来读一遍(指名)。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在病床旁?(沉着地)继续读书,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读哪一句?(指名)。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可李博士却怎样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沉着地)

  “此时此刻”,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师:难道同学们认为“余震”是件小事?

  (余震虽然这么强烈,甚至有生命危险,可他们心中,只想着小钱,所以觉得是“小事”!)

  师:那么,“此时此刻”指什么样的时刻呢?

  出示: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

  生:——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引读:此时此刻,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也许他们的家人正遭遇不幸,在死亡线上挣扎。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也是一场跟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在那里等什么呢?他说对了!变红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指生读。

  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

  4、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生答)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读出艰辛的感觉、读出漫长的感觉。

  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再出示: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2时整,手术才顺利完成!)第六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看书。是哪一个?(连夜)连夜啊!多么让人感动啊!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引读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接下去——。)

  三、激情扣题,结束。

  1、小钱就这样得救了!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课题的疑问一定已经解决了,(如果时间够: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大家对课题的疑问解决了吗?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能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出示“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发散填空)

  (师板书:骨髓、爱心、血脉亲情)

  这座用骨髓、爱心、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的心中!(板书:大陆同胞、台湾同胞)

  2、其实,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还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课件出示几例子相关例子,音乐起老师动情诵读)。

  ①1xxx年4月,该中心首次进行横跨两岸的骨髓移植,将台湾一名54岁妇女的骨髓,移植给大陆一名17岁男孩。

  ②1xxx年7月29日台湾身患残疾的汤女士带着伤病的身躯,为西安29岁的白血病患者王健作捐髓手术。

  ③20xx年11月14日上午,该中心几经辗转,将台湾女青年捐献的新鲜骨髓送到汕头,挽救了汕头市工贸中专的学生姚文健的生命。......

  3、师:截止目前,慈济医院已经向大陆供髓约180例,成功救治了不少白血病患者,每个事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正是在海峡两岸之间(指板书)

  用骨髓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用爱心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用血脉亲情架设的(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4、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延续,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心和奉贤中重新绽放,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5、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你们可以在班级里讨论讨论这个问题。下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04-1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02-14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03-08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15篇06-1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18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04-14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02-07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7篇11-19

《桥》教学设计08-04

桥的教学设计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