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3 14:33: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1

  综合应用“自行车里的数学”是在第三单元“比例”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一、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这一部分由以下4个环节组成。

  1、提出问题。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熟悉两种不同型号自行车的图片,直接提问“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问题的研究。

  2、分析问题。教材分两步呈现。首先,呈现了学生探讨如何解决问题的场面,提出了两种方案。

  一,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但误差较大。

  二,通过车轮的周长乘上后齿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接下来,呈现了学生探讨如何解决第二个方案中的关键问题“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的过程。学生想到如果只凭观察是数不清的,要通过更精确的方法找出答案。学生根据“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判断出: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从而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首先,学生根据分析问题得到解题思路,建立数学模型: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接下来,学生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再代入数学模型,求出答案。

  4、汇报交流。各小组展示并解释各自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再对各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二、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在学生研究清楚了普通自行车行驶速度与其内部结构的关系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探讨变速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教材先介绍了一种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接着提出问题“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再呈现学生“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代入数据、求解—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通过一个问题“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引导学生对各种速度的产生进行深入的解释。

  【学情分析】

  虽然12岁以下的儿童不允许骑自行车上路,但是很多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学会了骑自行车。他们对自行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前后齿轮大小不同,齿数也不同,用链条将前后齿轮连接起来。自行车的前后齿轮肯定存在一定的关系,因为由齿轮带动的前后车轮走的距离是一样的。学生可能对前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有个大致的结论。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会将自己的理论进行定性的概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思考方法,并加深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研究普通自行车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的组合数。

  教学难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前后轮齿数与它们转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普通、变速自行车实物、测量记录表、磁力扣,指定部分学生课前测量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普通自行车实物。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以疑激趣。

  大家知道这辆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2、分析问题,探索方法。

  (1)交流讨论,提出方案。

  方法一:蹬一圈,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

  方法二:通过车轮的周长乘后齿轮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师:请学生汇报预先测量好的数据。

  学生汇报的数据各不相同。

  师:学生汇报的数据各不相同,说明直接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我们还可以应用多学过的数学知识,通过计算得出蹬一圈能走多远。

  (2)找到关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上是谁转动的圈数?(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上是后齿轮转动的圈数。

  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师:怎样才能知道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呢?

  学生合作,观察填表,同时转动自行车的踏板,探究前后轮的转动规律。

  踏板转一圈,是不是自行车的车轮转一圈?

  生:不是,踏板转一圈,只是前齿轮转一圈,自行车走的路程跟后齿轮转动的圈数有关。

  教师慢慢转动自行车的踏板,学生观察前后轮之间的传动关系并讨论。

  生: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也一定转过一个齿。

  师:如果前齿轮转动2个齿,后齿轮怎么动?如果前齿轮转动5个齿呢?10个齿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前齿轮转动一圈的长度就是链条走过的长度,后齿轮也要转动同样长度。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与转数的乘积就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与转动的乘积。

  板书:前齿轮齿数×前齿轮转数=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师:前齿轮转1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表示?

  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推理说明。

  教师板书:前齿轮齿数×1=后齿轮齿数×后齿轮转数

  后齿轮转数=《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小结阶梯思路: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车轮周长

  (3)搜集整理数据,代入模型求解。

  师:请大家把这辆自行车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以及车轮半径填入表格,并代入我们得出的相等关系式,求出答案。

  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变化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1、出示变速自行车实物。

  师:仔细观察,这辆自行车分别有几个前齿轮和几个后齿轮?请分别数一数,填在书上的表格里。思考:可以组合出多少种不同的速度?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顺利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

  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师:蹬同样的圈数,自行车走的距离和哪些数据有关?请同学们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一定能有所发现。

  学生独立填表格,交流讨论前、后齿轮数比和自行车走得距离的关系。

  学生汇报:当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的比值最大时,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前齿轮齿数为48,后齿轮齿数为19,车轮直径为71厘米。

  (1)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吗?

  (2)小刚家距离学校大约1000米,他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学生自主解答,指名汇报交流。

  2、自行车里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变速自行车的发明大大解决了我们面对不同路况的需要。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不同的路段,你觉得在上坡时应该怎样搭配前后齿轮才省力?下坡时应该怎样搭配更合理?请大家在课外继续探索这个问题。

  (五)课堂总结。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的意义是什么?相关的知识都有哪些?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知识。

  回顾与整理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我们学过哪些运算?举例子说明。

  生1:加、减、乘、除。

  生2:列举算式……

  (2)课件出示教材70页1题。

  庆祝“六一”。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用了哪些运算?

  预设

  生1:我根据第一幅图提出问题,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用加法计算,列式为26+39=65(只)。

  生2:我根据第一幅图提出问题,还要折多少只纸鹤?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20-26-39=55(只)或120-(26+39)=55(只)。

  生3:我根据第二幅图提出问题,一共需要多少钱?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5×52=78(元)。

  生4:我根据第三幅图提出问题,扎蝴蝶结用了多少米彩带?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8×=9(m)。

  生5:我根据第四幅图提出问题,平均每组有几名同学?用除法计算,列式为36÷4=9(名)。

  (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解答,用课件展示相关算式)

  (3)结合上面的算式,完成下面的表格。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全面,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下表)

  算式

  意义

  加法

  26+39=65

  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120-26-39=55或120-(26+39)=55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1。5×52=78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18×=9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36÷4=9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整数、分数、小数运算的哪些意义相同?

  预设

  生1:整数、分数、小数的加法、减法、除法的意义相同。

  生2:分数乘法的意义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种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四则运算的关系。

  (1)陈述加与乘、加与减、乘与除相互间的关系。

  预设

  生1:加法是最基本的运算,整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生2:加法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而减法是知道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加法和减法是互逆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生3: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除法是把一个数进行平均分,求份数或每份数,乘法和除法是互逆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陈述加、减、乘、除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预设

  生1: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生2: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

  生3: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生4:被除数÷除数=商,除数×商=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生5: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3

  一、学习内容:

  教师提供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4页----17页。

  二、学生提供: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小水盆,一些绿豆。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或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重点难点:

  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

  难点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关键: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五、学习准备: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教学用具各一个,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这两个图形之间隐藏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的高。

  你的发现真了不起。这种情况在数学中叫做“等底等高”。在“等底等高”的条件时,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或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六、布置课前预习

  点拨自学

  1、圆柱和圆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圆柱和圆锥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请小组开始讨论。注意,这里的圆柱和圆锥指的就是图上的圆柱和圆锥哟!按照预习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加以点拨。

  七、交流解惑:

  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体积比圆柱小……

  动手做实验:把圆锥装满绿豆,倒入圆柱中,看倒几次能把圆柱装满。

  通过实验操作,得出了正确的科学的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组内交流

  组际解疑

  老师点拨

  八、合作考试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口算)

  2、沈老师在大梅沙玩,将沙堆成一个圆锥形,底

  面半径约3分米,高约2.7分米,求沙堆的体积。

  (只列式不计算)

  3、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

  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

  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只列式不计算)

  4、如图,求这枝大笔的体积。

  (单位:厘米)

  (只列式不计算)

  5、将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4分米的圆柱

  形木块,削成一个的圆锥,那么削去的体积

  是多少立方分米?(口算)

  九、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xx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xx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能运用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理念:

  1.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设计:

  一回顾旧知:

  1.圆锥的体积公式是什么?S、h各表示什么?

  2.求圆锥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还知道哪些条件也能计算出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投影出示:

  (1)S=10,h=6V=?

  (2)r=3,h=10V=?

  (3)V=9.42,h=3S=?

  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出示例2:一堆小麦图)师:有这样一堆小麦,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怎么办呢?

  2.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测量的。现在给你数据:高为1.2米,底面直径为4米

  (1)麦堆的底面积:__________________

  (2)麦堆的体积: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了体积,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重能知道吗?(每立方米小麦约735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4.一个圆锥形沙堆,占地面积为3.14平方米,高1.5米。(1)沙堆的体积是多少平方米?(2)如果每立方米沙约重1.6吨,这些沙子共重多少吨?(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用一根底面直径2分米,高10分米的圆柱体木料,削成一个的圆锥,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1)(出示图)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为什么?

  (2)削去的木料占原来木料的几分之几?

  (3)如果这是一块长4分米,宽2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又在什么情况下削出的圆锥是的呢?

  三综合练习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为81平方厘米,高12厘米,和它等体积等底的圆锥高为()厘米;和它等体积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为()厘米。

  2.将一个体积为16立方分米的圆锥形容器盛满水,倒入一个底面积为10平方分米的圆柱体容器中,水面的高度是()分米

  3.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如果圆柱的高是圆锥的4/5,那么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几分之几?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理解并掌握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

  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5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5套、水槽5个,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认识圆柱(课件演示),并说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屏幕出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口算下列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5平方厘米,高6厘米,体积=?

  (2)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10分米,体积=?

  (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10分米,体积=?

  3、认识圆锥(课件演示),并说出有什么特征?

  二、沟通知识、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但是,对于圆锥的学习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有关圆锥的知识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去学习、去探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1、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后,再用课件演示。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教师: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

  (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用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并借助课件演示。

  (教师深入小组中了解活动情况,对个别小组予以适当的帮助。)

  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教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教学课件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并启发学生在小组内有条理地表述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板书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用字母表示一下?(指名发言,板书)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教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在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需要倒三次才能倒满吗?(不需要)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要倒三次才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教师给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进一步完善体积计算公式: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1/3

  =底面积×高×1/3

  V=1/3Sh

  教师: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课件出示:

  想一想,讨论一下:?

  (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

  学生后讨论回答。

  三、应用求体积、解决问题。

  1、口答。

  (1)有一个圆柱的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

  (2)有一个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的。(提问学生多人)

  c、教师板书: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3.14×(4÷2)2×1.2×1/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例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例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变化的量

  教材简析:

  “变化的量”是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起始课。教材通过系列情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从而拓宽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的数学情境认识“变化的量”,并通过描述活动,了解其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而变化的。

  数学思考:通过举例与交流活动,找到生活中互相依存的变量,描述日常生活中一个变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问题解决: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正确表述量的变化关系;或用数学关系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知道列表与画图都是表示变量关系的常用的方法,积累表征变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从大量生活情境中获取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一则新闻信息:xxxx年11月14日零时,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最新的国内成品油最高零售限价,受国际油价持续大跌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罕见的油价“八连跌”现象。

  2、交流:你知道油价持续下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吗?

  3、思考:从这些影响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相互依存的变量)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发现生活中特定时期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出示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的文字信息。

  (1)提问:你有什么方式能将这些信息更加简洁明了的表示出来吗?

  (2)观察:出示淘气和笑笑呈现信息的表格和图,口答哪些量在发生变化?再说说用表格和图呈现两个变量分别有什么优点。

  (3)交流: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4)讨论:在成长的过程中,妙想的体重是不是一直这样变化的呢?你从中又发现了什么?

  (5)反馈:练一练第1题,说说圆柱的体积和高之间的变化关系。

  2、了解生活中“周期性”重复出现的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1)提问:出示情境图2,说一说,图中有哪两个变量?这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

  (2)交流:学生独立看图,并口答教材中的三个问题。

  (3)反馈:完成练一练第2题。

  (4)讨论:与上一题比较,这里相互依存的变化量变化规律有什么异同点?

  3、感知生活中用数学关系式表示的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

  出示练一练第3题: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1)学生独立读题,说说题中有哪两个变化的量,这两个量之间有怎样的变化关系、你能尝试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

  (2)引导比较:这里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与前面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3)反馈练习:将练一练第1题体积与高之间的关系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

  三、综合应用

  1、出示两组生活中用数学关系式表示的相互依存的变化的量,学生说一说有哪两个变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吗?

  2、你还能找出生活中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结

  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铺垫下一课时。

  板书设计:

  变化的量变化形式

  年龄体重特定区域

  时间体温周期性

  nt数量关系

【六年级数学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0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趣味数学》教学设计11-07

六年级数学《圆周长》教学设计11-26

数学田忌赛马教学设计01-09

数学教学设计(15篇)12-29

数学教学设计15篇12-20

数学打电话教学设计12-10

高三数学教学设计12-07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