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本课的主题图是十分不错的教学资源。把它稍作修改,做一个动态课件,小熊从4x4个玉米中掰走一个。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列式,更能让学生容易想到乘减的方法来列式。
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教具准备:
课件、书签、○片。
教学策略: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人教版第三册“乘加、乘减”一课安排在乘法学习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正确计算”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摆、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
1、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注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互相提问、互相答辩,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能力。
3、课堂上以鼓励,赏识,你能形的激励语言,给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画面录音,加背景音乐)同学们,俗话讲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动画演示)春天,勤劳的小熊整理好了土地,种下了一些玉米。小熊经过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
2、师: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上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有4棵玉米树,每棵有3个玉米棒。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贴出)
3、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3×4=12(说出口诀)或4×3=12或3+3+3+3=12
4、师:我用图示表示出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有一天,小熊来到了玉米地,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高兴极了。(出示主题图)
2、师:现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小熊掰走了一个,还有几个?
生2:有4可玉米,每棵树上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还剩下几个玉米棒?
(板书: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3、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小精灵来了。如果你是小精灵,你会怎么提醒大家?
生1说:“同学们,不要慌,要仔细想一想再做!”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
生2说:“同学们,借助图形摆一摆、画一画吧。”
师:同学们,先画图形表达图的意思,再列出算式,在小组内互相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展示。
4、并说出你的想法并解答其他小组提问:(教师板书)
3+3+3+2=11 3×3+2=11
生1: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个玉米棒,最后一棵上有2个,所以列式为
师生:(在3×3下面画一条横线)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1:前面3棵玉米,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3+3+3+3-1=11 4×3-1=11
生2:小熊没有掰玉米时,4棵玉米都有3个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个,所以列式为4×3-1=11。
师生:(在4×3下面画一条横线)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2:原来的4棵玉米树上,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师生:为什么要减1?
生2:小熊掰走了一个,所以减去1。
5、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一列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只有减法,没有乘法。
生:右边的.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和减法。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今天我们就学习乘加乘减。(板书课题。)
6、师:刚才,同学们真棒,自己根据图意列出了乘加乘减的算式,并算出了结果。谁来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师:一个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减,应该先算什么呢?
生1:先算加减法。
生2:先算乘法。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准确。(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生1:有乘有加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加。我们是以3×3+2为例算的:先算3×3=9,再算9+2=11。
生2:有乘有减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减。比如:4×3-1,先算4×3=12,再算12-1=11。
师:讲得真好!那你们心中有结论了吗?遇到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生(齐答):先算乘,后算加减。(贴出)
三、活动体验,应用新知
(一)帮助小青蛙。
1、放课件:(动画显示,同时教师说明:小熊扛着1个玉米棒,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兴地往回走。咦,前面来了个好朋友小青蛙,小青蛙看到小熊种的玉米结实又好吃,希望小熊能送给自己。小熊想了想,说:“你要是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把玉米棒送给你。”小熊:又摘下了一个玉米棒问:地理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同学们,你能帮助小青蛙吗?)
师:现在还剩几个玉米棒呢?谁能用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帮小青蛙算一算吗?
生1:小熊共掰走了2个玉米棒,应列式为:3×3+1=10。
2、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先算乘法:3×3=9,再算加法:9+1=10。
师:你真棒!送给你一个小礼物。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3×4-2=10,先算3×4=12,再算12-2=10。
师:能说说为什么减2吗?
生2:原来是4棵玉米,每棵上面都有3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2个,所以要减2。
师:说得真好!也送你一个小书签。
(二)丰收庆祝会
师:小熊为了庆祝丰收,在家开庆祝会,看!它们不光带来了水果,还为大家带来了问题。
1、书本5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提问)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1:3×4+2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生1)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2:你是怎样想的?
生3:3×4求出的是什么?
生4:你会用乘减的方法来计算吗?……
(三)书本58页第4题。
课件展示(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
(四)做游戏。
师:下面我们做游戏。游戏的规则是一生摆图形,提出问题;另一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摆的图形必须用乘加乘减计算。然后交换。
看谁最棒?(学生开始做)。
四、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师: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下课后,请你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好吗?下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猜数引入
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叫估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说明:课前的猜数游戏,学生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
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机器猫?(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
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
2、这么多,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学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师:怎样估计能精确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师:机器猫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
[说明:创设数机器猫只数的情境,分成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1.直接呈现数量较少的机器猫,学生一眼就可以观察得出;2.呈现很多机器猫,造成数不清的困难,引导学生感受估计的需要;3.由于眼花缭乱,第一次估计不精确;4.通过交流估计的方法,达到比较精确的估算。这样四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到了估算的必要性与作用。]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说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完全的放松与充分的尊重,这样他们的想法和意见才得以尽情地流露与表述,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才可以在一步步的表达中得到完善。学生在此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虽然有的方法还不恰当,但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得到了发展,并在与他人方法的比较中感受到了不同估算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但估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啊?
5、通过交流明确: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个结果,哪个与准确值最接近?(课件演示每种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个8,C是多估了2个29,D是多估了2个29和1个8;这里不需要向学生直接说明,只要让学生感受即可)
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给每人5只机器猫,估一估,这些机器猫够送吗?42×5≈200(只)
和前面一题进行比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试一试。
21×6≈ 48×5≈ 397×3≈ 510×7≈
9、小结:我们在估算的时候,都是把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拓展提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 联系。陆老师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关的知识,让我们以数学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长城
长城离陆老师所住的宾馆有点远,汽车每小时行驶53千米,3小时才到达,长城离宾馆大约有()千米。
第二站:美丽的北海公园
告示:每条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个旅游团,每个团有31人,估算一下,他们能同时上一条船吗?
[说明:此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约等于120,却为什么不能上船?出现认知上的矛盾,学生通过争论后,明白把31看成30是估小了,所以结果也比准确值小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估算和精确计算之间是有误差的,在运用估算结果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必须考虑现实情况。]
比较:31×4○120(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另一个用途)
第三站:天坛公园
每张门票8元,陆老师所在的旅游团共有39人,320元钱够买门票吗?
为什么同样是估算,刚才不能上船,而现在买门票却又够了呢?
学生通过辨析比较发现,刚才是估小了,而现在是估大了,所以够了。
比较:39×8○320
第四站:购买北京特产
每种特产,老师准备都买8份,请你们帮助我算一算,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反馈: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 ≈60×8+10×8+30×8
=800(元) =800(元)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单?想一想,老师大约带多少钱就够了?(让学生明白估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关注估算在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辩证看待问题能力上的作用。
1、大胆改变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体验估算的现实性。
乘法的估算,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所学习的新内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过现实问题,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课中所设计的一系列练习,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的现实问题,并具备用估算解决的现实需要,因而整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体验数学课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数学课,既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能将简单的问题深化。“乘法估算”一课,教师们都会想到要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设计的学习素材要富含现实气息,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现实运用估算的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根据估的结果就可以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因为估的结果有时估大有时估小,单凭估出来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即还需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考量。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这些情况,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估大”、“估小”的情况及如何运用这样的结果解决问题,同时穿插比大小的训练,从而将现实性、思辨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及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l)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5.引出例1。
前面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我们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砖铺地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个用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实际问题出示例1。
(1)操作探究。
学生任意选择操作方式。
①用长方形学具拼正方形。
②在印有格子的纸上面画出用长方形墙砖拼成的正方形。边操作、边思考:拼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与长方形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反馈并揭示意义。
①请选用第一种操作方式的学生上来演示拼的过程,并说一说拼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老师根据学生的演示板书正方形边长,如6dm
②请选第二种操作方式的学生汇报,老师让多媒体课件闪现边长为6dm、12dm……的正方形。
③正方形边长还有可能是几?你是怎样知道的?
④观察所拼成的边长是6dm、12dm、18dm…的正方形与墙砖的长3dm、宽2dm的关系。体会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3和2的公倍数,而6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小公倍乘2乘3…就是这两个数的其他公倍数。)
⑤阅读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画一画,说一说。
小松鼠一次能跳2格,小猴一次能跳3格,它们从同一点往前跳,跳到第几格时第一次跳到同一点,第2次跳到同一点是在第几格?第3次呢?
引导学生将本题与例1比较:内容不同,但数学意义相同,都是求2和3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完成教材第8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答案并交流:4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4的倍数;6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6的倍数。总人数在40以内,所以是求40以内4和6的公倍数。
(3)独立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2题。
(4)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题。
指导学生找到写出两个数的公倍数的简便方法,先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乘2、乘3.得到其他公倍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通过解决铺长方形地砖的问题,了解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一)
4的倍数: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6、12、18、24、30、36……
4和6的公倍数:12、24、36……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教后反思:
优点:本节课主要学习怎样进行约分,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找到约分的技巧,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总结出约分时的注意事项。本节课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不足:首先在分层练习的时候题目较简单,没有体现由易到难,分层练习这个过程。其次本节课从整体上来说更像一节纯粹的做练习课,缺乏必要的讲解和语言文字的修饰,更只是简单的习题罗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时安排在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基本掌握三角形的分类,角的分类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观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教材特重视知识的探索宇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即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意提供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学生通过量;剪;拼;算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于技能: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量.剪.拼等活动,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因此概念的形成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和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应用和创新意识。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推理.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副三角板。
学具准备:量角器.各种三角形.剪刀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xx年到20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x—20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更多的收获。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仔细观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观察比较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年月日》,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亦不相同。根据两次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教学中这些方面需要改进:
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调控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在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引导,但教师不能引导过多,适可而止。
二、重合作过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结果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交流后有所收获,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结论。
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同学回答,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反应较快的同学,要注重学生的不同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四、习题训练量不足
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要加强练习题的训练,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设计说明
1.在情境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本设计在教学伊始,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展形象思维,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建立了圆柱的表面积表象的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意识。
2.在操作中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数学学习和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本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使学生经历用自己的方法把圆柱的侧面化曲为直的过程,体会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所形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推理中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转化思想,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在应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设计重视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思考、合作的过程中完成对圆柱表面积的不同情况的探究,提高分析、概括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纸质圆柱形物体 剪刀 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设疑导入
1.说一说。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谁能和大家说一说?圆柱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2.想一想。
课件出示情境图: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接口处不计)
师:要制作这个圆柱,你首先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至少用多大面积的纸板”是一个关于什么数学知识的问题?
3.汇报。
小组合作,观察、讨论:求至少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就是求圆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之和。
4.交代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师:圆柱的上、下底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之和也叫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初步感知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用加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和特点,作如下设计:
1.关注课前复习。
为了使新知的.学习顺利进行,在课前要安排复习题,为学生扫清计算方面的障碍,实现知识的自然迁移。
2.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每列出一个算式都要提出“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让学生说出理由,引导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1.学校运动会正在进行中,这些是为参加100米赛跑的运动员准备的题卡,你们也算一算吧!
课件出示题卡:(师指名口算)
9+4= 8+8= 8+4= 7+9= 2+8=
6+7= 5+9= 7+3= 6+8= 5+7=
2.主席台两边摆了不少鲜花,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盆。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为本节课解决实际问题扫清计算的障碍;重现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二)通过分析数量间的相依关系,进一步建立和理解同样多的概念,正确地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和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数量关系.
难点:分清楚较大数是由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与比较小数多的部分组成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教师把5朵黄花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黄花多,还是少?
大部分学生会感到不知如何回答,请优秀的学生说一说.学生可能这样答:只有一种花,无法比较多少,再贴一种花,就知道黄花多,还是少了.
表扬这位同学回答得好之后,教师在黄花的下面贴8朵红花.
师:现在说一说黄花多,还是少.
生:黄花少,红花多.
师:再表述的准确一些,应该怎样说?
生: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师:比较多少时,应该说清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2.操作.
请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和圆.按要求在课桌上摆.
师: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6个△.请用手势把三角形和圆同样多的部分表示出来.再把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表示出来.
△比○多________个.
算式:________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5,通过动手操作建立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概念.
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摆,其余学生在课桌上摆.教师行间巡视.
师:第一行摆4个圆,第二行摆三角形,要比圆多两个怎样摆?
生:先摆与圆同样多的4个三角形,使它们一一对应,再摆比圆多的2个三角形.
师:第二行摆了几个三角形?
生:第二行摆了6个三角形.
师:三角形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哪两部分?
生:三角形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和圆同样多的4个,另一部分是比圆多的2个.
摆完后指名学生叙述摆的过程,教师完成板书: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第二行摆6个△.
2.教学例6.
师:今天我们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谁比谁多和多几是什么意思.
板书:例6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
(1)审题.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画批,贴出下面的实物图.边讲边把条件和问号在图上补充完整)
(2)分析.
师:红花只是3朵吗?
生:不是.
师:纸条盖着的.红花是几朵?
生:纸条盖着的红花是5朵.(老师
揭开盖着的纸条,露出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红花)
师:红花比黄花多3朵是什么意思?红花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生:红花的朵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
师:现在要求红花有多少朵?怎样求?
生:把和黄花同样多的5朵红花与比黄花多的3朵红花合起来,就是红花的朵数.
(3)解答.
师:要求红花有多少朵用什么方法解答?
生:用加法.
师:怎样列式?(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生:
5+3=8(朵)
口答:红花有8朵.
师:算式中的5,3,8分别表示什么?
生:5表示和黄花同样多的5朵红花,3表示比黄花多的3朵红花,8表示红花有8朵.
(4)归纳.
师:这个算式表示比5朵多3朵的数是8朵.
请几名同学说一遍,每个同学自己小声说一遍.
师:求比5多3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就是把同样多的5,与比它多的3加起来.
(5)巩固.
师:求比7多5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7+5=12
师:求比20多18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20+18=38
(三)巩固反馈
1.出示投影,在老师的指导下半独立完成.
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再请一个同学完整地把图意叙述一遍.明确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哪种狗多?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花狗多.从花狗比黑狗多4只知道的.
师:花狗的只数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生:一部分是和黑狗同样多的7只,另一部分是比黑狗多的4只.
师:怎样计算花狗的只数?
全体学生做在书上.
指名说7,4,11分别表示什么?
2.独立练习.
小民家有2只公鸡,母鸡比公鸡多11只.有多少只母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答:有________只母鸡.
师:这道题哪句话最重要?怎样想?(提示到此,让学生先说思考过程,再解答)
3.提高练习.
(1)看图编题:
(2)小明做8朵花,小红比小明多做4朵,________?(先补充问题,再解答)
(3)有小白兔6只,________,小黑免有多少只?(根据算式口头补充缺少的条件,再解答.)
6+□=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同样多、多几两个概念和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理解红花比黄花多3朵这句话的意思.
首先,在复习准备阶段,通过设问这些黄花多,还是少?引起学生注意力,进而探究要比较多或少,必须知道谁与谁比.从而加深对同样多和多几的理解.
其次,通过动手操作和直观图,着重说明较大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小数同样多,另一部分比小数多.要求较大的数,就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这样做既突出了重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形成.
练习设计层次清楚,目的明确,有一定的坡度,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有关0的加减法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以及0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为0的特殊性,所以在学习计算时教材把0的加减法专门安排一课时进行,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0的意义,学习有关0的加减计算。
教材安排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首先是0的加法计算。教材安排了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兔博士提出的“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这个问题的解决,体会0的意义,学习0的加法计算 。通过讨论: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使学生受到做事要专心的教育。
第二个环节是0的减法计算。教材安排了小猫吃鱼的情境,通过兔博士提出:发生了什么事情?的问题,继续展开故事。让学生观察到鱼吃光了,就是没有了,就是0条,用算式3-3=0表示。让学生对0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加深。再通过对小猫做法的认识,让学生受到关心长辈的教育。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教材安排了3道练习题和一个数学游戏,第1题是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这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新知的检查与巩固,而且也考查了上节课减法的.意义以及5以内的减法计算。第2题是对号入座,这样以游戏的形式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参与的热情。第3题是6道5以内的加减计算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游戏是抽数字卡片,进行加减计算,目的是加强口算能力。
教学目标:
1.在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2.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3.结合童话故事,使学生受到做事专心和关心长辈的教育。
教学重通难点:
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特别喜欢听故事,其实,很多故事不但有趣,而且还蕴含着数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片,你们有没有兴趣听?
那我们就比一比,看看谁听得最认真。
二、自主探究
(一)0的加法计算
1、课件播放《小猫钓鱼》的前半部分。
2、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来比比看刚才谁听得最认真。
(1)妈妈钓了几条鱼?(板书:3)
(2)小猫钓了几条鱼?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板书:0)
(3)想一想: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
师小结:因为小猫钓鱼时不专心,一会儿去捉蜻蜓,一会儿去捉蝴蝶,所以一条鱼也没钓着。我们做事能不能像小猫那样?应该怎样?
(4)兔博士也有问题想问我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问题?课件出示兔博士的问题: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
①谁知道?怎样列式?
板书:3+0=3
②算式中的3、0、3分别表示什么?
③还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0+3=3
(设计意图:体会0的意义,学习0的加法计算 。通过讨论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使学生受到做事要专心的教育。)
(二)0的减法计算
1、太阳快落山了,小猫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小猫和妈妈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继续看故事。(课件播放后半部分)
2、谁能说一说小猫和妈妈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1)指名说
(2)师小结:小猫和妈妈回到家以后,妈妈有事出去了,小猫在家里看着3条鲜美的鱼,在等妈妈回来,等了好长时间,妈妈还是没有来,小猫实在太想吃了,就把3条鱼都吃光了。看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小猫说些什么?
3、通过讨论,大家都知道怎么办了。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一共有3条鱼,小猫把3条鱼都吃了,还剩几条鱼?
(1)你会列算式吗?试一试!
板书:3-0=3
(2)说一说算式中的3、3、0分别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0,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再通过对小猫做法的认识,让学生受到关心长辈的教育。)
4、揭示课题
观察黑板上的3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1)引导学生说出3个式子中都有0。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三)深化对0的加减法的认识
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你们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
出示算一算,想一想。
1、指名口算。
2、观察讨论:
(1)观察第一组题
①观察第一行题,你有什么发现?(都是一个数加0)得数有什么特点?(还得原来的数)
②观察第二行题,你有什么发现?(都是一个数减0)得数有什么特点?(还得原来的数)
③你能不能把两行的发现用一句话说一说?(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来的数。)
④你能迅速说出得数吗?听老师说算式,学生口答。如:6-0= 8-0= 10-0= 20-0= 100-0呢?
(2)观察第二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①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②你能说出一个等于0的算式吗?
(设计意图:深化对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建构数学模型。)
三、练一练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一些特点。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力片吗?知道猪八戒吗?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我们看看它在做什么好吗? 1、 练一练第1题。(课件出示)
(1)把你的算式写在53页书上。
(2)交流。重点让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这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新知的检查与巩固,而且也考查了上节课减法的意义以及5以内的减法计算。)
2、练一练第1题。
今天来到我们课堂的还有几个小动物,我们快请它们坐下吧。
(1)学生在书上连线。
(2)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线。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参与的热情。)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口算能力。)
四、数学游戏
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说出算式和得数。如果你能说加法的就说加法的,如果能说减法的就说减法的。如果能说加法的也能说减法的,就说两个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游戏——抽数字卡片,进行加减计算,加强口算能力。)
五、课堂小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今天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这节0的加减法。与课前预想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所问非所答。
如在老师提出还剩几条鱼这个问题后,有学生列出了3+0=3、0+0=0这样的算式。从中显而易见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胡乱说出了算式。再如在提出观察第一行题,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后,有学生说是“交叉的”有的学生说是“两边的是挨着的,中间的是挨着。”还有的说“上面的是加号,下面的是减号”……诸如此类,种种所问非所答的现象,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话,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儿。但学生说了,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从而出现了不必要的时间的浪费。
二、学生口算能力太差。
教学中,有的学生口算出现错误,还有的学生不能迅速地说出口算结果。有的学生甚至还要借助手去算出得数。
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上课有效时间短是一直以来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特点也有所考虑,所以教学时尽量把有效时间用于学习新知识。我注意到学生在看动画时精神都很集中,看得津津有味,但到了讨论0的加减规律时,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去想,甚至还有的学生开始说话。
四、对学生估计不足。主要体现在发现并总结一个数加上0或者减去0的计算规律以及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的规律上。学生还不具有自己发现总结规律的能力。所以很难总结出0的加减规律。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等。
2、加强口算训练。采取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多样的练习渠道,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在教学中一定要降低难度。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储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第79--80页例1--例4。
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探索凑十的方法,知道9加几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懂得用凑十法把9转换成10加几计算,会看算式口算9加几。
2.渗透转化、集合和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养成认真观察、思考、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了素质教育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没有用"使学生……"这样的字眼,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承认,说明了教师对教法与学法结合的重视,映射出教师对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教学重点:用凑十法正确地口算9加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根据凑十法的需要,合理地将第二个加数分成两个数。
教学工具:9根绿小棒、3根红小棒、9个黄圆片、7个红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寻找一种方法,计算一些题目好不好?
二、基本训练
1.借助组成,预作埋伏。
(1)电脑出示的均匀摆放的小棒:左边10根,右边5根。请生说是多少根小棒?
(2)电脑出示14根均匀摆放的小棒图,引导学生操作,讨论,想办法很快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汇报,电脑演示:分成两部分,左边10根,右边4根。)
2.类比联想,诱导凑十。
(1)促使学生看9想1凑十。电脑出示均匀摆放的小棒:左边9根,右边5根。让生操作、讨论,类比、联想上法,得出:从右边5根小棒里移1根到左边来分成十和几就能很快看出是多根了。(电脑演示)
(2)驱使学生看8想2,看7想3等凑十。电脑出示均匀摆放的小棒:①左边8根,右边5根;②左边7根,右边5根。要求与方法同上。
(3)观察思考,比较归纳:不管左边是9根、8根、7根小棒,我们总是从右边移动一些小棒把左边的凑成10根,分成十和几。当左边是9根时,只要从右边移动l根……,也就是只要想9()=10,8()=l0……
3.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凑十的方法,它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作用可大呢!
【设计意图::突出了凑十法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转化思想。没有就课论课作简单化处理,而是站在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对教材作创造性加工,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讨论,类比联想,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有效展开智力活动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方法的探寻过程中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保证了在进位加法中的有效迁移。】
三、探求新知
1.教学例1:92=口
电脑出示例题图(可随师生语言进行动态性展示)
(1)引导观察:盒子里面有几个皮球,盒子外面的皮球是怎样分开的?
(2)学生操作、交流得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把2个分成1个和1个,9个加1个得10个,10个加上1个得11个。
(3)指导学生完成算式(板书),初步形成凑十的思路,即9加1得10,10加1得11。
(4)学生完整地说92是怎样算的?用什么方法算?
2.教学例2(板书)摆摆算算,93=口,97=口
(1)指导学生分别摆出小棒图和圆片图,同桌讨论,进一步探索凑十的方法,加深理解,学生展示凑十的过程(在投影仪上边操作边口述)。
(2)学生完成书上的算式,形成凑十思路,即9加1得l0,10加2得12;9加1得10,10加6得16。
(3)提问式小结:在计算93和97时,我们也是采用的什么方法?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3(板书)边摆边算,94=口,98=口
(1)学生独立操作形成凑十思路,正确填写得数,同桌互说凑十的思考过程;展示思考过程,完整表达凑十思路。
(2)提问式小结:计算这两题,你仍然是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把后边一个加数分成1和几呢?应该怎样想?
4.教学例4(板书)想一想:95=口,96=口,99=口
引导学生把操作过程内化为凑十法,正确地、熟练地口述凑十过程。
5.齐读以上算式,发现共同点,揭示课题,让生归纳算法及注意点。(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设计意图: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形成凑十法的表象;通过口述凑十的过程,在数学语言的不断交锋、碰撞与合作中,形成操作过程的表象,把操作的程序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思维程序;通过想凑十过程,在头脑中形成原来的'操作情景,利用表象使形象的知识内化为儿童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学习重点不断得到强化,难点逐步得到突破,教学目标随着教学的进程按时准确到位。】
四、轻松一刻
(电脑出现动画和音乐)
边舞边说儿歌:你的眼睛里有个9,我的眼睛里有个1,9和1好朋友,凑成十不分手,不分手。
【设计意图:利用一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将学生熟悉的歌曲进行政编,融学习于娱乐之中,取得了寓教于乐的双重效果。妥贴自然,无雕凿痕迹。】
五、巩固练习
1.出示卡片,看题口算:
913=口915=口94=口96=口
(1)口算得数;(2)找出每组算式间的联系;(3)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直接想91口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第1题。小结9加几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3.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说明:大家喜欢看大风车节目吗?我们A大组扮演金龟子(贴头像),B大组扮演风车娃(贴头像),看哪组算式算得又对又快,优胜队奖励一个大气球,好不好,有没有信心拿第一?
91=92=93=94=95
96=97=98=99=、
汇报结果、评奖并让学生理解算式与结果之间关系,帮助学生初步领会算式与结果之间的特殊关系,并通过这9道算式渗透函数思想,引导得出简便的方法。
4.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凑十法计算86、76等;表扬鼓励小朋友真了不起,把凑十的方法用活了,老师也要向小朋友学习!
【设计意图:练习紧扣目标,形式多样,活泼有趣。注意扩散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对凑十法进行认识,为后继学习作好方法上的准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六、学生谈学习体会,结束全课
【全课总评:注意在激趣的基础上,设计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适时、适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保证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素质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加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2、在游戏、试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结合学习内容,进行思想教育,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体验0、1、2、8、9、10和这6个和出现的可能性较小;3、4、5、6、7这5个和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性大小与实践发生不确定性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色子 、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课前观看百事可乐广告视频。
1、教练准备用什么决定哪个队先开球?
2、为什么用硬币开球? 生答:用硬币比较公平(掷出硬币正反两面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3、除了硬币,还有什么公平的方法进行选择?(抛硬币、猜拳、掷色子)
4、我们知道,类似的游戏方式有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小色子走进掷一掷的课堂。教师板书课题。掷一掷
二、设置问题,猜想的开始
1、我们玩一个掷色子的游戏,出示课件游戏规则:如果掷出4,则女生赢。如果不是4,则男生赢,大家觉得公平吗?为什么?(色子有6面,4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还有1、2、3、5、6占5种情况都是男生赢。)那怎么给规则才公平?
2、现在增加1个色子,我们来玩两个色子得游戏,如果两个色子,点数和可能是几?课件出示游戏规则,如果是2、3、4、10、11、12,则蓝队赢。如果点数和是5、6、7、8、9则红队赢。现在你认为哪个队赢得可能性大?
让同学举手表示自己愿意参加哪个队,并询问原因。
3、现在让我们来实际做一做这个游戏,首先让两个同学上来示范一下。
(两人各掷3次,让学生大声报出点数和和哪队赢)老师随机往1号记录单演示涂格子。
4、同学们,我们掷了六次,能判断哪队赢的可能性大吗?为什么?
(试验次数少,有偶然性。)
5、那么我们全班都来玩。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及分工。四人轮流掷色子,每人掷5次,副组长负责报点数和,组长在1号记录单上记录。记完的同学把记录单贴到黑板上。
(1)操作实践,学生小组合作。
(2)汇报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汇总全班统计结果到课件的柱形图中。
学生汇报结果,红队赢的次数多。
(3)观察柱形图你能发现什么?总体趋势是中间高两边低。
6、为了使我们的结论更有说服力,继续掷色子。请来我们的神奇小助手,计算机。你想掷多少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课件。
三、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1、实验结果红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与我们猜想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点数和少的红队反而赢了?点数和多的蓝队反而输了呢?结合刚才掷色子的过程思考,为什么掷出中间数字的次数比较多?(生以某一个点数和为例说明)掷出几的可能性?掷出几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2、提示同学先思考,为什么掷出的点数和2和12最少。(因为2和12都只有一种情况才能掷出)
3、那掷出其它数都有哪种情况呢?请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写一写?完成2号记录单,读一读温馨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理由。例如:算式、数字等等。列举点数和可能出现的`情况。
提醒:点数和为6,不可能有7、8、9等数。
小组汇报展示。
四、解决问题,猜想的验证
1、出示课件,请同学回答掷两个色子,一共可以出现多少种情况。(36种)其中,红队赢的情况有多少种(24种),蓝队赢的可能有多少种(12种)
2、师: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红队赢的可能性大了吗?(红队赢的情况多,可能性大)
五、一锤定音
1、刚才观察柱形图,掷出几的可能性》?现在我来掷两个色子,请大家猜一猜我掷出的点数和是多少?只有一次机会。掷出7的可能性大,就一定掷出7吗?
提问学生,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掷色子有偶然性)
课件出示概率论是一门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学问,虽然在一次随机试验中某个事件的发生是带有偶然性的,但那些可在相同条件下大量重复的随机试验却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数量规律。
六、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七、拓展延伸
某商店举行一次抽奖活动
游戏规则:两个骰子同时掷出,每掷一次五角钱。得到的数字的和如果是下列几种情况那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品。
1 特等奖:奖品为漫画书一套,价值五十元
2或12 一等奖:奖品为一本笔记本,价值五元
3或11 二等奖:奖品为一支圆珠笔,价值一元
4或10 三等奖:奖品为一支铅笔,价值两角
5或9 鼓励奖:奖品为糖一颗,价值一角
对于这样的抽奖活动你想说什么?商家为什么这样设置奖项呢?你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看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能记住各月的天数,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大小月及每月的天数。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20xx年年历、20xx年年历、20xx年年历
教学过程:
一、节日谈话,导入新课(2m)
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节,那你知道这些节日具体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吗?
二、探究发现,学习大、小月。
1、我们学习过的时分秒和年月日都是时间单位,所不同的是时分秒是表示较小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表示较长的时间单位。那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多少呢,谁来说一下?(2m)
学生可能会回答:一年有365天,一个月30天,一年有xx个月等等。根据学生回答,有选择性、有顺序地板书。
同学们真棒,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那么这些数学知识是不是正确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在学时分秒的时候,借助了什么工具来学习它。那我们今天来学年月日,我们应该借助什么工具呢?
2、小小的年历,可藏着大学问,下面就让我们火眼金睛看年历。听好老师的要求:
(1)观察自己小组的年历,填写在练习纸上的统计表中。(7m)
(2)仔细观察统计表,及时交流研究,将结论记录在练习纸上。
3、小组汇报
大部分小组已经完成了,那么哪些小组来说一下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呢?
预设:
①一年有xx个月;(其他小组得到了吗,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②1、3、5、7、8、10、xx月有31天;(跟你们发现的一样吗?)
③4、6、9、xx月有30天;
④2月有时29天,有时28天;
⑤2月的天数不是固定的??
4、师生总结
(1)同学们得到了这么多的结论,老师写在黑板上,刚刚有的同学是有的.月份是31天,老师记不清了,谁再来说一遍?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xx月,这些月份都是31天(板书)
(2)刚刚有同学说有些月份是30天,那么哪些月份是30天呢?
4月、6月、9月、xx月,这些月份是30天。(板书)
(3)那么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是变化的,谁来提醒下老师?
2月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
(4)很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一年有xx个月,我们把这xx个月分成了几类啊?第一类是每月有31天,它们的天数最多,所以谁愿意来帮他们取个合适的名字?(大月,板书)第二类是每月有30天,谁来帮他们也取个名字(小月,板书),只有一个月份很特殊,有的时候28天,有的时候29天,那它是大月吗,那它是小月吗?(学生回答,我们刚刚取名字是按照天数来取名字的,31天的叫大月,30天的叫小月)。2月这个月份很特殊,我们就把它叫特殊月或者平月。
(5)那么现在大家来一起数数看,大月有几个月呢,几个小月呢?
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还有一个特殊月是2月。合起来是xx个月。
5、记忆大、小月。
这么多的大月和小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想一个好办法,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可以打开书本48页。
(1)左拳记忆法
伸出你的左拳头,凸起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的地方表示小月,二月除外,(课件展示)
(2)看来左拳记忆法的确是个好方法,你们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儿歌记忆法)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3)、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记大小月的儿歌:出示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7、8两月挨着数;7月以前找单数,8月以后找双数。”
生读一读。理解记住这些大月后,其它除了2月就是小月。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多记住大小月的方面,接下来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各月的天数。
6、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一年当中,肯定有一天是你最喜欢的,那就是你的——生日。那哪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7、游戏活动
了解了一些同学的生日以后,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怎么样?
(1)玩一玩:
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全体起立!2月,为什么没有人站起来啊?
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个特殊月,关于二月的有关知识我们下节课在继续学习。
8、大家的记性真好,那么现在老师又有问题了,一年当中有xx个月份,但是一年当中有多少天呢?
(1)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的统计表,选择一年,拿出我们的练习本算一算?有的同学算出来是365天,有的同学算出来是366天,是不是有哪位同学算错了呢?
当2月是28天时,一年有365天;
当2月是29天时,一年有366天。
(2)现在大家拿出20xx年的年历,你能快速的知道,20xx年全年一共是多少天吗?(2月有28天,全年有365天)
9、那么一年当中,有许多日子是比较特殊的,现在拿起笔来,在年历上圈出一个你喜欢的日子。
如果以后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很重要的事情,可以拿起笔在年历上圈一圈,做一个标记,让年历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好帮手。
三、总结
那么到现在为止,这节课你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四、深化练习,拓展提高
那么,你们愿不愿意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呢?同学们都是热心的小朋友。淘淘啊又遇到困难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吧。
1、第一关
(1)一年有xx个月,其中大月有xx个,小月有xx个。
(2)大月每月xx天,小月每月xx天。
(3)五月份最后一天是在xx日。
(4)七月和八月两月共有xx天。
(5)三月份有xx天。
(6)今年的1月、2月、3月共有xx天。
(7)xx月份过了10天,还剩xx天。
2、第二关
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张华说:“我的生日比劳动节晚一天。”
王健说:“我的生日是教师节的前两天。”
李明说:“我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五天”
3、第三关
懒洋洋在学习了年月日以后写了这样一篇日记,看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帮他找出来。
20xx年3月30日星期五晴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学了年月日的知识,我感到很有兴趣,我知道了每年都有365天,今年的1、2、3月共有90天,今天是3月30日,明天就是4月1日。4月、6月、8月、10月是小月,我最喜欢6月了,因为6月既有儿童节,也是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6月31日。
经过大家的帮助,淘淘终于闯过难关了,为了表达谢意,淘淘托老师带给大家一点小礼物。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每一天都能学到新知识。
五、板书
认识年月日
一年有xx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大月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小月
二月28天或29天——特殊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系统,卡纸,小三角形,90度扇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1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1-22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8-19
小学数学《秋游》教学设计11-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合集】09-01
(通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21
[集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8-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