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2-16 11:04:5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七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七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概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设想】

  本文是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这种观察、感受、联想、思考对人的启迪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初一学生仍有一定难度。本文可以采用感悟、研读、赏析、反思、拓展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层层深入感受到生命的思考,既来自自身,又来自其它生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仔细观察、思考,都可以从中悟到生命的真谛。同时可以采用画面进行直观教学,通过故事和名言等教学手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强对人生的感悟。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生命的珍品。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它们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2、感知内容:

  《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彩的工笔画,即使是高明的丹青国手,也未必能穷尽它所包含的意蕴。要理解文章的内涵,认识作者在我面前展现的紫色的、绚丽多彩的紫藤萝,必须听一听全文的内容,从中感受到那花的色泽,花的神采和花的气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 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②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③ 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怎么样的感悟?

  可以在听读的基础上简要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答案即使不太统一,可以由教师鼓励并说明在下面的研读中继续赏析。)教师领读,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对文章进一步理解做铺垫。

  二、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感知,大体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好文章总有眼睛似的精彩片段,研读好的章节、段落,其实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更贴近了。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

  ① 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②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③ 赏析语段中好句子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的回答各有千秋,归结起来,本文主要内容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欢欣的心情描写了一树盛开的藤萝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教师指导朗读)。

  ⑴ 简单的内容归结:

  看花──繁花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 生命的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⑵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⑶ 赏析语段中的好句子,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了解的一些社会事例,展开思考。

  教师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个字,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介绍。)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的彻悟,对生命的感悟。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讨文章的语言魅力,进行合作式探究学习,从中找出好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性赏析。

  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的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做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学生可以找出多处,指导学生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三、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一一作答,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可以有不同见解,教师巡视并指导。

  2、拓展延伸:

  ⑴ 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指导: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

  ⑵ 用一株实物花(并不一定是名贵的花,可以是生命力顽强但并不起眼的花),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 _____花》。

  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象一首深沉的歌,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面: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信的为自己的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的浪花,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象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四、延伸作业

  1、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

  2、抒写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1页,练习十五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课件(或挂图)、各种钟表,钟面模型,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其中的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

  师: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秒)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学生可能会举例:火箭发射、跑步比赛等。

  二、自主探索,学习1分=60秒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像“秒”这样小的单位又该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课件出示),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广泛发表意见。可能会有以下的发现:(1)电子表(或钟)。(2)有秒针的钟表。(3)秒表。

  2.学习1分=60秒。

  师:电子钟表、秒表以及有秒针的钟表都可以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现在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就提示: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少?秒针走1圈,分针走多少?)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在反馈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秒针和分针的运行关系,即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1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3.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时间单位。

  三、体验1分钟有多长。

  1.建立1分钟的观念。师: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仔细地看一看。教师接通钟面的电源,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师: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做,第4组的同学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反馈。教师强调:尽管1分钟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

  2.联系实际,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师:你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请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长把每个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跑得最快?

  3.初步了解钟表历史。师:如果没有这些钟表,我们又有什么办法知道时间在1分、1秒地过去呢?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古代计时的工具。师:有兴趣的同学再去找一些资料,下次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四、课堂小结小结后,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教学反馈

  师:你估计得怎样?回家后好好验证一下,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帮你记录时间。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欣喜若狂、轻盈、敏捷”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的。

  3、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

  4、背诵感兴趣的部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树立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有关恐龙的资料 、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挂图展示,激趣导入

  二、板书课题、解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三、听课文录音带,自学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自学生字词:

  ⑴ 认读字:

  钝 凌。

  ⑵ 书写字:

  恐、凶、笨、鸽、仅、顿、描、绘、吨、盈、敏、捷、崭。

  ⑶ 新词: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凌空翱翔:在空中回旋的飞。

  后裔、欣喜若狂、隧道、繁衍、茹毛饮血、毋庸置疑等词语让学生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解释、讨论。

  四、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五、小结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确定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2、发表你对课文的理解。

  二、深入分析,理解全文

  采用逐步分学习的方法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⑴ “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

  (好像、仿佛的意思)

  ⑵ 这一段怎样引出观点的?

  (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

  ⑶ 老师问:

  科学家们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⑷ 老师问:

  科学家为什么欣喜若狂?

  (因为可以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演变而来的。)

  ⑸ 学生讨论: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师生共同探究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科学家们假设猜想恐龙向鸟儿进化的过程。

  (教学这一部分必须注意:恐龙进化经过了漫长的年代;并不是所有恐龙都在向鸟儿进化;有较多内容是科学家的一种假设、推断。 )

  3、学习第三部分,质疑、探究:

  老师:谁能说说“希望能重现这一历史进程”这句话饱含的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指正。

  三、反馈全文,学生质疑

  1、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2、质疑并解答,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释疑。

  四、总结全文

  课文假想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作者说明简洁、意思表达完整、准确,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激发了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希望同学们在此启迪下,将思绪放飞蓝天,去探索大自然以个又一个奥秘,为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板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第一种恐龙 庞大家族 恐龙中的一支 飞向蓝天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3、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梅花的图片。一起来欣赏。

  梅花是中国的名花,历来都被文人墨客所青睐,你能吟诵一些描写梅花的诗句吗?(学生吟诵诗句)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梅花魂》,感受《梅花魂》之所在。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自学课文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四.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课文第2自然段中写到的这几句诗的意思的?说说从这些诗句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4.你觉得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画出来。

  5.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

  6.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

  六.总结归纳。

  1、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

  2、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

  七.拓展延伸。

  1.指导朗读重点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诗歌《乡愁》

  八.板书

  6.梅花魂

  读诗落泪、

  珍爱中国、

  不能回国伤心流泪、

  赠送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潸然泪下

  (中国心)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

  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⑴ 仲永/生五年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⑹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⑺ 余闻之也/久

  ⑻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⑵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⑶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⑧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5、初步感知课文: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在教材的46~47页,写的是秋天独有的一些大自然的声响,用诗歌个优美语言赞美了秋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边读边想象,从秋天独有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丽。

  3、 仿照诗歌的形式,自己写几句诗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互读等形式加强朗读的训练指导,读出秋天美的感情。

  2、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画面显示,形象感知,体会秋韵。

  3、制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胆想象,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试着写诗文,互相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味诗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对美的欣赏能力,在续写诗文中获得创作的快乐。

  【教学的重点】

  1、品味诗歌语言的精练优美,并试着编写几局诗文。

  2、从秋天的音响中,勾画秋天美好的景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浓浓的秋情。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秋天来了四周的变化和留意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秋天来了,谁观察过我们西樵四周的环境有什么变化?(指名说)对,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走进声音的世界,静静地听,然后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意思?看谁的耳朵最灵。

  (课件播出几种声音,生猜)

  2、再次听声音,想象一下是怎样一幅情景。(指名说)

  3、课件播放画面。

  4、你还想听听更多有关秋的声音吗?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把美妙的声音编成了一首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5、指名读课题,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二、初读课文,帮助正音

  1、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说说略读提示中教我们怎样学习诗歌。(指名)

  2、自由朗读诗歌,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师检查生的识字情况:⑴ 自由练习;⑵小老师教读;⑶指名读;⑷ 会读的站起来读。

  4、找6人读诗歌,每人读一节,帮助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想想读中你听到什么声音?(板:黄叶、蟋蟀、大雁、秋风)

  2、把喜欢的声音的那一节自由多读几遍。

  3、生把喜欢的那节指名读,生评,说说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多种形式读:师范读、男女读、小组读、愿意的站起来读)

  4、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什么?

  5、学了这几节,你体会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6、把三节美美地读一读。

  7、听听,走近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指名说)

  8、秋的声音,在(引生读第5节)

  9、仿诗歌,自编诗歌。

  10、导读第6节,你感受到什么?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节?(齐读)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秋天,从远处匆匆地来,向远处匆匆地走,回去就让我们把这美妙的秋的声音读给家长听,也把自己编的这收诗歌写下来,好把秋记在心中。

  【板书】

  黄叶 唰唰

  蟋蟀 蛐蛐

  12、听听,秋的声音 大雁 叮咛 音乐厅

  秋风 歌吟

  【教学反思】

  这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特别是让学生感情朗读时,学生很积极,让他们回想还有什么声音十时,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想出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但也有些学生分不清哪些是秋天的声音,在让学生仿照诗歌自编诗歌时,可能学生不太理解诗歌的格式要求,在教学时也可能忽略的这一点,所以在编写诗歌这一环节不太理想。这节是略读课文,可能在课堂中说得太细,不够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中感悟。在课堂延伸这个环节设计得不够精,其实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给一些相应的短文让学生真正能学中运用,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七篇】相关文章:

1.【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七篇

2.【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九篇

3.【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6篇

4.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6篇

5.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总5篇

6.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七篇

7.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七篇

8.【必备】教学设计方案汇总七篇

9.【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