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园不值》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扣、值”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古诗中表达的意境。
读懂诗句,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从“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欣欣向荣之美。
教学难点: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用此的考究和魅力。体会“一”“满”“关”“出”的妙用。
教学准备:搜集描写春天的景物的名句。
《游园不值》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引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诗歌的起源比文字还早。千百年来,形成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诗文化,诗给人以灵性,给人以美感,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许多诗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力作,请同学们看投影《题李凝幽居》,找学生读。
(教师引导:按照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在朗读时,一二声应该读的声音拉长,三四声应该读的短促。)
3、刚才我发现这名同学在读时“敲”字读的很重,你们知道“推敲”的故事吗?(教师介绍:唐代诗人贾岛去探访友人李凝,结果李凝不在家。贾岛不远万里而来,一心想见到李凝,并想从他那里得到回来的盘缠。这个时候的贾岛,大家一定猜得到,心情极度沮丧,不但扑了个空,而且还可能冒着沿街乞讨的危险回去。幸亏贾岛是个聪明人,于是他很快凑了几句诗,打算找几个识字不多又极度崇拜诗人的文学青年骗点银子花。当时贾岛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改成敲,又觉得不好。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韩愈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韩愈问他:“你说那和尚为什么半夜回来呢?”贾岛道:“前一句已经交代过了,他在池边树旁刚犯了色戒(详情参照影片《色戒》,著名艳星钟丽缇勇敢出演)然后兴冲冲的就回来了。如此说来,应该用推啊,因为他不想被师父知道自己夜不归宿么。”韩愈说:“非也非也,如果偷偷摸摸回来,更显得行止不端,惹人怀疑。如果是个聪明的和尚,就一定会若无其事的敲敲门。”贾岛赞道:“好见识!”然后找出一张纸,把这首诗写了下来,又特意让韩愈在一旁注明:“此处用敲好!韩愈”又表达了滔滔敬仰之情,这才拜谢离去。次日,贾岛于路边高声叫卖:“京兆尹韩愈先生亲笔签名啦!”终于安全回家。推敲二字遂成佳话。后人便把认真切磋学问叫作“推敲”。)
“敲”字的使用使全诗更具魅力,这又让我想起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也是诗人推敲的经典之举。同学们这种思维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
再看看贾岛的另一首《寻隐者不遇》(投影点击),按照刚才的读法自由读诗。
师:又是“不遇”,两首诗都是找隐者的,都是没有见到。作者就“不遇”写诗,看来这“不遇”真的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呀!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和他们不同,我们在延安小学的大教室里(相遇),这可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呀!
就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拜读南宋著名的'诗人叶绍翁富有灵性的代表作《游园不值》吧!(板书齐读题目:游园不值)
分析题目:理解“值”“不值”的意思。教师适时激励。
二、深入理解,品读古诗:
1、叶绍翁在杭州西湖一带长期隐居,雨过天晴之时,他去拜访友人,可是却不遇,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呢?(投影朗读,引入情景)
2、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看看作者游园看到了那些事物?(学生汇报:苍苔,红杏、柴扉)
4、结合你生活中对这些事物的理解汇报。
(教师适时引导:苍苔---一种绿色的植物,空气潮湿的时候,春雨过后就会贴地皮长出来,沿着街门的小路不断的生长,苍就是绿,苔就是沿街而上的。)
苍苔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说出给人一种春天的欣欣向荣之感,我们就会情不自禁的发出由衷的赞美:春天真美呀!(请你带着这中感受读一读。)
5、一种普通的植物,让我们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句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特别情感呢?(引导学生说出“怜”“印”。说体会,再读。)
6、用以上的方法汇报:“红杏”“柴扉”
(红杏:引出幻灯片“红杏”一句的比较,体会“红杏“的妙用。
师:杏花二月就开,这让我想起孔子当年在四棵杏树下给学生讲学,每到二月,学生要进京赶考。抬头看那红红的杏花,就是给他们的希望啊!)(比较投影:陆游的诗“杨柳不争春,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叶绍翁也禁不住赞叹这枝杏花: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7、“柴扉”重点理解“小扣”之意,(教师引导动作,学生学着用手轻轻敲)
8、我们只是发现了如此普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却给你怎样的感觉。你是从哪个句子感受到的。(春色满园关不住),引导学生从“满”字体会园内的景色。(师:一怎么就是“满园”,我想起了一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无穷尽也,一想象怎么多就怎么多。没有一就没有满。难怪后来有人将这样的景色概括为(春色满园)。
9、你就是那一枝红杏,你回头望望园子里,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百花争艳、花团锦簇、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万紫千红……)
10、教师适时表扬。
11、同学们,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我们还有必要进到园子里吗?游园访友没能进园,隔墙观花,神游园中,作者心愿意酬。这么美就让我们美美的读一读吧!配乐齐读。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领略了名家的力作,在品词析句中我们感受了语言的魅力,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真的好像是一名伟大的鉴赏家,喜欢古诗吗?我们来检验一下:(投影显示练习题)和学生一起做。
2、告诉你,你也可以做诗,老师这里搜集了学生的作品(投影),结合老师给你的描写春天的资料,你来赞美春天。(板书:魅力)
3、拜读朱自清的优秀散文《春》。(此项机动)
四、结束语:
回过头来,让我们再看题目:不值,如果说不值是不遇的意思,那么,学完诗,猛然间,我又有了新的收获,不是不值,在不值中,还有一份美好的感觉,是不遇中有遇。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太多了,可是在不遇中往往会有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不遇中依然有遇。让我们再读课题,(游园虽不值,不遇中有遇,同学们今天的相遇不是不遇而是---------值。)
五、布置作业:
把想象中的春天美景记录下来。
五、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就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游园不值》,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感悟、积累、应用语言
教学难点、关键:
1、理解《游园不值》的第一句。
2、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春天的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老师上初中的时候,曾学过到过一篇著名的作家朱自清的文章《春》。有几句话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
师朗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春天。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小诗,看看古人笔下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学诗
1、投影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自由说。
2、投影诗文
1)学生不同形式地读诗
2)了解诗人(投影诗人简介)
3)怎么理解诗句的意思,回忆一下,有哪些好的方法?
补省略、换语序、看注释、看插图、查字典
4)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这首诗。(投影古诗)
经过自学,你学懂了什么,汇报一下。
“应”“怜”分别解释成什么?
辨析“怜”的字义,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5指导朗读。(投影出示古诗让学生按节奏读)
(a)按节奏读。自由读。
诗人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是多么失望!该怎么读这句话?
(b)引导学生将后句说成感叹句、反问句。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
呀,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啦!
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
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外来了吗?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后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c)诗人仅仅是为一枝红杏兴奋吗?
你们想不想欣赏这满园的春色?(投影出示录像欣赏)
(d)欣赏了满园的春色,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三、寻春
1.老师这儿也有几首优美的诗文可以用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请大家组成学习小组,一起研究一下。(投影两首诗)
(设计意图:顺势研读《江畔独步寻花》《绝句》,形成了一种诗中有诗、景中有景的意境,课堂结构呈现出一中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态势,这是和古诗本身的意境幽远相和谐的。)
(1)找到哪几句话可描绘满园的春色?
(2)任选一句或几句,朗读或用自己的话来描绘。
2.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边读边想象。
(设计意图:朗读指导要从纯粹的技巧性的指导转向“启发语感、训练朗读”之路上来,注重边读边想象,真正读活语言,“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四、悟情
1.刚才,我们和诗人叶绍翁一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联想了满园的春色。
2.《游园不值》是叶绍翁的代表作,尤其是诗中后两句广为流传。
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两句,方得感悟
热爱大自然,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设计意图:至此为止,整堂课的`结构已实现“递归”,这两句诗的第二次朗读,升华了学生的认识与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己学完了这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的话,让我们齐声朗读。(投影《春》中的几句话)
(设计意图: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4.配乐背诵古诗。(投影古诗)
五、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
游赏(兴致勃勃)柴扉红杏
春色久不开(扫兴)出墙(欣慰)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3
一、教案背景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小学语文教科书所入选的古诗,其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学习这些古诗,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而且使学生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更能使学生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精美,从而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引导人们想象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前两句诗是叙述事情,写诗人满心欢喜来游园未遇到主人很扫兴的事。诗人却笔锋一转,吟出后两句,揭示哲理: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阻挡不住的,它总会冲破阻碍向前发展的。学生学习这首诗既能领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又能感知诗中蕴涵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游园不值》诗句意思,感受这首诗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3、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拓展积累其他表现春天景象的诗。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领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句中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难点:
朗读领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春天来了,她在同学们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呢?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课件展示春天美景)
2、生:春暖花开、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桃红柳绿、春花烂漫、姹紫嫣红——————
3、师:同学们用词语来描绘春天的美,古代诗人却用诗句描绘春天的灿烂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学习新诗
1、示《游园不值》。
2、对于诗人,你了解了多少?(百度搜索,简介作者生平)
3、对于诗题,你知道什么意思?(借助注释)
“园”,宋代宦官、文人、雅士栽植名花异草的庄园。(了解宋代私人花园)
“值”,遇到。“游园不值”,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
4、、投影课本上的诗配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经过自学,你学会了什么,汇报一下。
“应”“怜”分别解释成什么?
辨析“怜”的字义,为什么用“怜”字?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应该;怜惜、爱惜)。
“屐齿”的意思: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下锯齿,可以防滑。
“柴扉”,柴门。重点理解“小扣”之意,(教师引导动作,学生学着用手轻轻敲)
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应该爱惜这里的景物,不要让鞋子下面的木块踩坏了这翠绿的苍苔。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很长时间却不见主人来开门。(鼓励用自己的话说)
诗人与花园主人约好了前去花园欣赏、游玩,为什么没有见到主人呢?(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也许因为是柴门,诗人的敲门声太小了,主人在午休,没有听见。
生:也许主人去了后门,而诗人却敲了前门。
生:也许主人把约定的事情忘记了,出去游玩了。
生:也许势利的主人根本就没有把诗人当做真心朋友,不希望自己庄园的春景让穷苦的诗人欣赏
生:也许——————
(三)、领悟诗境
1、投影诗句,图画,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熟读。
(1)按节奏读。自由读。
诗人满心欢喜,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你就是诗人你会坏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就在诗人失落之际却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时候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如果你是诗人,会怎么读这两句?
指导反复读,男女比赛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充分感悟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后那种由希望到失望,再到惊喜的心情变化。写作也是如此。)
诗人仅仅是为一枝红杏兴奋吗?师:春天到了,高高的围墙却把这些名人雅士的私人花园挡得严严实实的,诗人在失望之余却突然发现了一枝红杏伸出围墙来。他突然感悟出了一个道理来,这是什么哲理呢?
生: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碍向前发展的。原来诗人在为无意中发现的哲理而高兴啊!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其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提出问题要着眼于教学的重、难点,立足于整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研讨,在轻松的气氛中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抓住“教机”让学生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敢于创新,追求更大的成功。)
3、整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吧。诗中哪些地方是联想?哪些地方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还有问题吗?
(四)、拓展运用,小练笔。
师:诗人既然是来朋友家游览庄园,为什么却没有见到主人呢?同学们猜测出了很多种原因。虽然没有见到主人,心情有些失落,可是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觉感悟出了一个哲理。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春色满园”到底是怎样的?园里可能有哪些景物?小组先说一说,再用你们的彩笔把它画下来吧。用你的笔把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写出来吧!可以大胆地猜测,合理地想象。
1、学生练笔。
2、练笔交流,评价。
(五)、作业布置:
1、小练笔没有写完的继续完成。
2、收集背诵有关春天的诗,第二课时交流。
七、教学反思
诵读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要想有滋有味,传情达意地诵读一首古诗,解读古诗内容,就应先理解诗人,如果对作者所处的政治背景、生活环境、气氛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就会很深刻,诵读时感情技巧的处理也就很容易了。如,教学时我首先请同学们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南宋的政治背景,为学生理解题意、明白道理做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注意反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各种形式地读,领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充分体会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诗人为何没有能进入园中”,在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政治背景、生活环境后,就很容易地想到了南宋的宦官、雅士的私人庄园普通人是不容易进入的。读了后两句诗,我再次提出问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揭示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然就明白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在学生了解诗意后,我让他们根据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结合插图,充分想象,分小组画出作者没有看到的"满园春色"。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有的想,有的画,有的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04-26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09-21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优秀05-09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范文09-13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5篇12-11
最新《游园不值》教学设计优秀08-18
《游园不值》优秀教案设计12-23
《》教学设计09-27
教学设计08-23
《īūǖ》教学设计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