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7 06:54:1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荐]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教学设计[荐]

数学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实验来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能对线段的长度进行基本的测量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通过猜想—实验—结论的方式,感受数学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判定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能不能组成三角形。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穿在一起,(这电线穿在一起做什么用知道吗?)头尾相连,会得到什么图形?

  2、首尾相连一定是三形吗?(举手表决)。刚才有的同学认为可能围成,有的'认为可能围不成,那到底能不能呢?同桌合作,剪一剪,围一围。

  二、展开:

  1、学生操作: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绕一绕。

  2、反馈:

  把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情况的贴在黑板上。为了便于研究,给标上序号。

  (围成的贴三个、围不成的各一个,)

  3、同桌讨论思考:假如我们把吸管看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也就是三条线段。同样的一根线段,任意剪成三段,为什么1、2、3号能围成三角形,而4、5号却围不成呢?课件演示.

  4、交流并作第一次。板书: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尝试:出示4厘米、10厘米、5厘米的三条线段。

  符合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吗?

  6、第二次:板书: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自学:书上是怎样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自学书本第82页。

  三、巩固:

  1、书上86页习题,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钩。集体交流,能不能用刚才的算式来说明?有没有用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或你认为哪个办法能快速判断?

  2、对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①3厘米4厘米5厘米:观察边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所有的三个连续自然数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举例:1、2、3或0、1、2或7、8、9。

  想象一下,这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怎样的?(初中会学到勾三、股四、弦五)

  ②3厘米3厘米3厘米:三边有什么特点?围成的图形是怎样的?(正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是不是所有的三条相等的线段都围成正三角形?

  ③2厘米2厘米6厘米:怎么变才能围成?怎样判断呢?

  ④3厘米3厘米5厘米:用手势表示一下围成的样子,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如果换掉其中5厘米的这条边,可以怎么换?讨论一下。

  交流: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都以取厘米的数。

  331:搭起来的三角形会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来说:细细的、尖尖的......

  332、333(这是什么三角形)、334、335。发现图形有什么变化?(扁了、胖了、矮了)

  如果要换调3厘米的边,可以怎么换?

  四、拓展

  1、哪条路最近?请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解释。

  2、抽象出三角形: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边关系

  3、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剪三段围成三角形中的奥秘解析

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做了一张贺卡,准备母亲节的时候送给妈妈们,这张贺卡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笑笑、淘气、小斌分别在方格纸上画了贺卡的示意图,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谁画的像。

  1、出示图。

  2、观察图,同桌互相交流。

  3、汇报。

  4、小组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他们是怎么画的?

  5、小组汇报

  笑笑:我画的图,宽1厘米相当于实际的4厘米,长1、5厘米相当于实际的6厘米。

  淘气:卡片的长和宽的.比是6:4、也就是3:2,所以,我画的图长和宽的比也是3:2。

  小斌:只要长比宽长一些就行。

  6、画的图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得出:只要长和宽都按相同的比(可以有两个意思,一是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和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相等,二是图中的长和宽的比与实际的长和宽的比相等)来画,画的图才像。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以量出原来的长和宽,再将它们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能画的像。

  活动二、画一画

  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1、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全班交流。

  活动三、探究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交流,汇报。

数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内容:

  2、3的乘法口诀,例

  1、例2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看PPT的过程中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

  2、初步熟记

  2、3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

  2、3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算式。

  四、教学难点:

  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五、教具:

  PPT、三角形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5个4相加()2个7相加()3个4相加()

  2、填空。(让学生读题目填空)。

  9×3表示()个()相加,加法算式是:9+9+9,“9”表示()“3”表示()

  (二)探索新知

  1、导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是通过加法求出和得到的,也可以用乘法口诀就能很快地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学习2的乘法口诀。

  (1)直观演示,师生摆苹果,教师在PPT摆一盘二个苹果,学生也照样子在桌上摆,边摆边讨论边板书。

  (2)问:摆了几个苹果?根据回答板书“2”。摆了几个2个?板书“1个2”。根据乘法的意义,1个2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2×1=2”。那“2×1=2”表示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表示“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3)接着再摆二个苹果,让学习列加法算式“2+2=4”,再引导学生写乘法算式“2×2”。想“2×2”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2×2”表示2个2相加,“2×2”得多少呢?根据乘法算式的.积就是相同加数的和,所以“2×2=4”,可以用一句口诀表示,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二二得四”并板书。

  (4)引导学生明白口诀“二二得四”表示2个2得4。

  3、学习3的乘法口诀。

  (1)师生操作:用一束气球摆一摆。讨论一束气球有几个?“3个”。是几个3?(1个3),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3×1”,等于几呢?“3×1=3”,能用一句口诀表示吗?板书“一三得三”。

  (2)再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 2个3 3+3=6 3×2=6二三得六3个3 3+3+3=9 3×3=9三三得九

  (3)引导学生总结:学习

  2、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4、学习1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由1个2是2,1个3是3,得出1个1是1,口诀“一一得一”。

  (三)巩固练习

  1、第11页“做一做”1、2题。

  2、我会背。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3的乘法口诀),要想乘法算得又对又快,必须熟记乘法口诀。

  (五)作业:

  练习三第2、3题。

  七、板书设计:

  2、3的乘法口诀

  1个1 1 1 ×1=1一一得一1个2 2 2×1=2一二得二2个2 2+2=4 2×2=4二二得四1个3 3 3×1=3一三得三2个3 3+3=6 3×2=6二三得六3个3 3+3+3=9 3×3=9三三得九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11-25

数学的教学设计12-07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4-09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08-02

数学面积的教学设计08-18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11

数学《厘米》教学设计11-22

数学秋游教学设计06-15

数学教学设计[优]05-26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