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骼、笋、砾、掀、棚、剖”,理解“小草、盆花、瓦砾、石块”等词的含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3、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揣摩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4、体会作者赞美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以及力量的伟大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写作意图,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扫清文中字词障碍。
2、了解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导入、板题。
1、以古诗导入。
2、师板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出示小黑板,同上)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师生共同完成)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四、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生自读课文。(生在预习基础上,再自学文中的生字词)
2、师出示小黑板,检查自学、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骼( ) 笋( ) 砾( ) 掀( ) 棚( ) 剖(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种 结 哄
(3)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纷纭: 生机: 显现:
悲观: 傲然: 哄笑:
3、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这些字词。
五、认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1、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3、思考:
(1)本文中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为了突出种子力气大,举了哪些例子?
4、汇报交流。
六、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讨论: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短的话语概括出来。
3 、文章突出了野草的哪些特点?赞颂了野草的什么精神?
4、汇报交流。
七、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写。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会跟你说 。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会说 。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对石缝间的松柏说 。
八、小结。
九、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草的诗句。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欢的情感历程。
2、了解母鸡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体会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于《猫》在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重点:
了解母鸡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体会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比较本文与《猫》在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教学准备:
母鸡的活动录像、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引言
(一)看录像,聊母鸡。
听母鸡下蛋后不停地叫的声音。
生:谈谈对母鸡的认识,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母鸡》,你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读提示,抓要点:
1、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上面的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还给我们什么提示。
(1)认真读一读,看看老舍先生写的母鸡是怎么样的?
(2)比较一下,《猫》和《母鸡》这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2、正如阅读提示中所说,既古怪又可爱的猫渗透了作者深深的爱,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一起来学习《母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阅读要求: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只母鸡是怎么样的母鸡?作者喜欢他么?为什么?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的母鸡,作者很_________它(喜欢/讨厌),因为___________。
(二)读后交流:
1、指名回答问题:
(1)这是一只爱表现的母鸡,作者很讨厌它,因为它生完蛋就叫个不停。
(2)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母鸡,作者很讨厌它,因为它要欺负老实的鸭子却又怕公鸡。
(3)这是一只可敬的母鸡,作者很喜欢它,因为它对雏鸡细心照顾,让作者想到了伟大的母亲……
2、小结:有些同学发现,作者一开始讨厌母鸡,后来却又不敢再讨厌母鸡,文中哪段话说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生:第4自然段。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3、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朗读后体会第四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三、再度课文,提升情感
(一)这到底是一只怎么样的母鸡,会让作者一开始讨厌它,后来却不敢再讨厌它呢?让我们一起去文中寻找原因,在文中用“——”划出讨厌母鸡的主要词句,用“﹋﹋”划出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关键词句。
(二)各小组汇报交流,体会“讨厌”和“不讨厌”的理由。
1、体会作者讨厌的理由。
文中母鸡最让你觉得讨厌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1)“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吵得受不了。”
特别是“就是聋子也会被吵得受不了。”聋子是听不到声音的,都被它吵得受不了,从这句话里感受到母鸡真的很爱夸耀自己,吵得 让人心烦。
(2)“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
从中感受到,当我们在工作,写作业时,母鸡不停地叫着,影响我们。
(3)“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乘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由此可以想象,两只母鸡为了抢吃的厮打起来,两败俱伤。
(4)“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
由此可以看出母鸡欺软怕硬。
小结:作者举了这些例子来说明“讨厌”母鸡的理由,作者能写得如此真实,离不开他对母鸡仔细观察。如此让人讨厌的母鸡为什么作者最后又不敢讨厌了呢?
2、体会作者“不敢再讨厌”的理由。
文中有一段总的写了作者不敢讨厌母鸡的理由,你能找出来吗?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文中母鸡具体做了什么,是作者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呢?
(1)“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从中感受到母鸡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顾一切,是多么伟大啊!
(2)“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就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叫它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削瘦了许多。”
从中想到妈妈平时有是好吃的,什么好玩的都留给我们,母鸡妈妈也一样,把所有好吃的都留给孩子,母鸡是多么爱它的孩子啊。
(3)“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
这句话中,感受到母鸡对自己孩子很有耐心,教多少遍也不闲烦。
(4)“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一只慈爱,温顺,宠爱孩子的母鸡。
小结:听了同学们说的,老师特别感动。的确,老舍笔下的母鸡,对鸡雏充满了爱,鸡雏是它的心头肉,鸡雏是它生命的全部,它把爱浇灌在每一只鸡雏身上,让它们健康的成长,文中第几自然段很好的概括了母鸡身上的优点?
3、细读第9自然段,提升感情。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用一个词语概括母鸡的优点。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的母鸡。(伟大,无私,崇高……)
小结: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语,我们经常用这些词语来形容人世间最伟大的母亲,我们读到这里,也都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无微不至照顾我们的母亲。
(2)作者不敢讨厌母鸡正是因为: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4、领悟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真谛。
(1)“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的区别。
(2)在作者的眼里,此时的母鸡已不单单是动物,而是把母鸡当做人来看,因为它身上那种对鸡雏深深的母爱,让人心生敬佩。作者此时是被母鸡身上体现出来的母爱所感动,作者歌颂的正式天地之间谁都会为之动容的母爱。
四、比较课文,对比写法
虽然都是写动物《猫》一课作者从头到尾都是写了对猫的喜爱之情,而《母鸡》却使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是相同的,以后同学们自己写动物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被崛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碧寤岣盖姿档幕暗暮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认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想克莱谛和我为什么争吵?)
二、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他们两个是怎样争吵的呢?
2、学生自读1—4自然段。
3、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4、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a。“我觉得……多好!”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尽力维护朋友的自尊心)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5、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自读9—13自然段
②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指读9—13自然段
④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⑤分角色朗读
6、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7、请学生组内说一说。
(二)、说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三、布置作业。
四、课堂小结。
《》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秋天》文章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注释和加点字的读音等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检查上节课的作业
(二)、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领略了朱自清先生那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感受了老舍先生那温晴的冬日,体验了梁衡先生那充满张力的夏季,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悟秋天的气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2、教师范读,学生完成下列工作:
A、字音挑错
B、用“/”画出每句诗的朗读节奏。
C、何其芳的《秋天》给我们描绘了那几幅画面?
3、导读提示上说这首诗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你们能从诗中找出作者都描绘了乡村秋天哪些特有的景物吗?
4、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刻画秋天,所有这些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5、品读探究:
A、为什么说只“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似的影子”,到底收起的是青鳊鱼还是乌桕叶?
B、诗的第二节“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是谁在游戏?为什么说是“游戏”?请你谈谈“游戏”写出了怎样的情景(“游戏”的可以是渔民,可以是小船,也可以说是秋天在和人和船在游戏。写出了渔民在秋天那种愉快悠闲的心情。)
C、“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是什么意思?课题不是《秋天》吗?这里为什么写夏天呢?(点出那是夏天特有的景物。而笛声的不知踪影,却暗含着秋天已经来临。)
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一句中作者用了“梦寐”一词。作者用它要表达或者预示什么呢?(对美好秋天的期盼和丰收的喜悦的心情)
6、三幅画面能否打乱,为什么?(不能,因为它体现了人们在面对丰收时特有的心理和情感上的体验。)
7、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用何其芳的《秋天》中所描绘的乡村秋天特有的景物,按自己的'喜好,写一写我们理解的秋天。
例如:夕阳落日的余辉洒向大地,也缓缓照在乡间的小路上,一个身体粗壮结实,赤裸着上半身的农家汉子,背着自己一天的劳动成果,走在小道上。夕阳的余辉照在他蜡黄的背上,把他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乡间田野独特的泥土味,农夫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农家小院里,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预习《古代诗歌四首》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注释和加点字的读音等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渔家打鱼(归泊)图牧羊女思恋图
(丰)(乐)(恋)
《》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掌握并会运用新词。
2、理解课文,体会“军神”一词所包含的含义。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自学课文的能力;渗透相关写作知识。
重点难点:
1、体会“军神”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
2、通过人物神态、情绪的变化把握事情的发展变化,深入体会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教学
伴随着悦耳的铃声,我们又要开始了新的学习、新的探索。通过以前的阅读,我们认识了许多英雄人物,如英勇的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的刘胡兰、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他们都是普通战士,但他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也是一名军人的故事。他,堪称“军神”。
二.初步感知
1.课题让你想到什么?
2.浏览课文,想一想,谁是“军神”,文中讲了他的什么事?
三.讨论自学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用你聪明的头脑去分析,用你的心灵去感知,自学课文。
A.通过人物神态、情绪变化从整体把握事件脉络
刘伯承:微笑平静一声不吭一笑
沃克医生:惊疑冷冷柔和生气愣住颤抖由衷惊呆慈祥肃然起敬
B.从每个细节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惊疑”反映出来人伤势严重。
“平静”说明这位军人此刻没有丝毫怯意。
“病人一声不吭……居然被抓破了”说明手术过程对病人来说是痛苦的,而他却一直坚持着,更反映出病人的钢铁意志。
“七十二刀”准确地数出刀数说明了军人的冷静,更衬托出他的惊人毅力。
“你堪称军神”充分流露出沃克医生发自内心的惊叹与赞赏。
“肃然起敬”表明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由衷的敬佩。
C.体会感情的同时注意朗读语气
……
四.全班交流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一谈你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允许争论,确有困难,教师稍作引导)
五.小结
通过我们共同的`讨论学习,你了解到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A.自始至终,刘伯承都保持着微笑与平静,他有着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意志,堪称“军神”。
B.沃克医生由开始的“冷冷”到最后“肃然起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完全是因为这位病人的与众不同,他由衷地赞赏、敬佩刘伯承。
……
六.本课时小结:
大家靠自己的努力成功地理解了课文,并且,我们又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革命领导人——刘伯承。同学们想不想对这位“军神”有更多的了解呢?
请大家在课下多搜集一些有关刘伯承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恰当把握感情
二.写作技巧渗透(讨论为主,指导为辅)
1.写作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
2.人物语言、神态、情绪的描写刻画能够更清楚地表情达意(举例)
3.词语运用,如“一针见血”“肃然起敬”
三.作业(任选)
1.复述课文。
2.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条理,内容具体。
3.写一篇较简短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17、军神
刘伯承 微笑 平静 一声不吭 一笑
沃克医生 惊疑 冷冷 柔和 生气 愣住 颤抖 由衷 惊呆 慈祥 肃然 起敬
《》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儿童诗。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憾力,适宜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学生分析
班里的大多数学生到二年级下学期已初步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通过初读课文,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大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疑问。他们活泼好动、爱憎分明、积极思考,对问题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课上,教师为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学生会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认读9个生字及词语。
2、创设情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读书、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认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关爱他人的愿望。
2、朗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性和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铺垫,激趣揭题。
1、师:上课了,看到你们坐得这么端正,老师奖赏你们听一个故事,高兴吗?故事的题目叫《神笔马良》。(讲述故事)
2、师:你们听得可真认真,你们喜欢神笔马良吗?说说你的心里话,
师: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很多好事,实现了他心中的愿望。你们想拥有这样的神笔吗?
3、师:有一位小朋友也非常渴望拥有马良的神笔,因为她想用马良的神笔做许多许多的事。她把自己的美好心愿写成了一首诗,想听吗?
二、范读课文,识字学词。
1、师配乐范读。
2、师:喜欢这首诗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的课文《假如》,学生读课题(带着深情的祝愿读)
3、生自读
师:这样感人的诗歌,你也一定想读一读吧!可是地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有句子一下读不通顺该怎么办呢?
4、师:好,接下来,就请小朋友借助枫叶和苹果上的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课文。
5、师:孩子们,你们课文读得这么认真,收获一定不少吧!
6、出示带拼音词语,指名读。
7、出示单个生字,开火车读。(开火车把生字读准送回家吧!)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师:解决了生字这个困难,我们读诗歌就可以更加出色了!把你最想读的一节诗正确、流畅地读给大家听。
2、师:小朋友,你读懂了这首诗吗?假如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文中的小朋友他有什么愿望呢?(指导把话说完整:他用马良的神笔画———)
3、师:你能把刚才三位小朋友说的话并成一句话来说吗?(把话说完整:他用马良的神笔画——、——、和——)
四、读品味,深入感悟。
1、师:我们天天生活在快乐与幸福中,但是世界并不是处处都是美好,还有许多不幸需要我们去关爱,去帮助。(出示课件)你看,冬天到了,窗前的小树站在呼呼的北风里,仿佛听到小树在说——?
2、师:是啊,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小树可怜的样子)
3、师:谁愿意上来扮演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小树?学生亲身体验:全体起立,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中,学生“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在动作模拟中理解缩、叹息)
4、角色转换,师生对话。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
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要是有一个红红的太阳,就好了!)
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
5、师:是啊,小树多么需要帮助啊!所以我们课文里的小朋友对小树说:————。
6、师:那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出示课文句子)
7、师:谁也愿意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来帮助小树呢?
8、师:让我们快乐地读一读小女孩和我们的美好心愿吧!(齐读)学习第二节
1、出示课件,枝头小鸟嗷嗷待哺,配小鸟哭泣声。
师:再看,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鸟宝宝们呆地家里,饿得哇哇直哭,看到这些,你们的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2、师:谁能把对它们的同情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呢?[出示句子: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师引导;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到哪去了呢?
3、善良的小女孩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生:谷粒)[课件出示:谷粒和诗句]指名读。
师:有了这些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和小鸟心中会感到——(生:高兴、喜悦)[那就让我们用同样高兴的心情读好这句话]
学习第三节
1、出示课件,句子:西西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2、小诗人又是怎样帮助不幸的朋友西西呢?
3、有了好腿,西西就能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西西还能和我们一起干什么?(师;西西就能和我们一起——,一起——。)
4、师:老师听出来了,你们也非常关心西西,把我们的关爱送到课文里读一读,(齐读)
五、自主积累,提升情感。
1、小女孩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不但给窗前的小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你最喜欢哪个愿望就背下来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每个愿望请一个孩子)
现在我们能不能把三个愿望连起来背一背?老师给你们配上好听的音乐。(配乐背诵)
2、小女孩子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方末的省略号)
六、拓展想象,释放情感
1、是啊,生活中需要我们帮助的还有很多很多,一个有爱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想着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拿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呢?
出示课件,提供拓展想象的图片:熊猫、森林、污水、盲童、车祸……)
(学生可以根据图片内容说,也可以自由想象说)
课件: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画——
师: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动人的诗歌啊!你们真是一个个诗人!请把你的美好心愿写下来吧!
播放《爱的奉献》,学生写话。
师结束语:孩子们,虽然我们手中没有这么一枝马良的神笔,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双手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很多事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这堂课在这动听的音乐声中将要结束了,但是希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心和爱心永远不会结束。
《》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通”“读懂”“读美”三个层次理解古诗,以读促讲,以读促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题
1、同学们,暑期生活刚刚结束,谁能说说你的假期都去哪里游玩了?
2、你们的夏天真丰富。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所见》。(板书课题)。
3、释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4、出示课文插图投影: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可诗人却用短短的文字将它表现出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詩人走进文字。
二、学习古诗
(一)读通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读出古诗的节奏。
(二)读懂古诗
1、理解字词。(相机指导“蝉”的笔顺)
2、走入文字背后。
(1)赏牧童骑牛图:
A请自由读诗的前两句,看一看诗人所见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B交流:
a骑黄牛。他是怎样骑的?
b想象说话: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所以,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起来。谁来读一读这一句?
C指导朗读。
(2)鉴牧童捕蝉图
A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旁若无人地唱着,可是他却忽然停止,能推测一下这是为什么吗?
B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C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此时此刻,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3)体会情感
站在一旁的.诗人心情又是怎样的?
(三)读美古诗
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三、背诵古诗
四、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1、诵读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袁枚的《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注释,自由诵读,看一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2、你还知道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3、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作业
用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牧童》一诗。
《》教学设计8
一、设计理念:
利用传统媒体作引子,揭示重点,围绕重点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讨论、交流、感悟、吸纳,有序地思维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自渎自问自答的方式,理解课文重点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3、在学习过程中相机理解“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重要段落。
第一教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收集有关资料。
3.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18个新词。
教学流程:
一、读课题,你知道挑山工是做什么的吗?
(因为泰山山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山上的货物大都要靠人力运送,从事这样工作的人被称为“挑山工”。)
2、根据预习用原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挑山工
(评析:此环节从整体入文检查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用原文的句子而基础较好自己的认识自由发挥,体现出层次。)
二、请你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完后,请你自查:以下字音你读准了吗?
拘束的“束”字读音:shù
黝:在“黝黑”一词中读yǒu;但在黑黝黝一词中,就要读成:hēi yōu yōu ,意思是指皮肤黑得发亮。
折尺形的“折”在这里读:zhé
三、请你看课后生字:
1.写一写,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的字形:
黝:左边是“黑”字,表义,右边是“幼”表音。
憨:上边是个“敢”字,下边是个“心”。
茵:要注意与“菌”区分。
2.查字典或词典,理解下面几个词的意思:
喧闹、饱览、流连、姿态奇特、腾云驾雾、不解之谜、哲理
四、请你默读课文,思考:
1.想想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把答案画在书上。
2.请你能根据下面的`提示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介绍泰山上挑山工走的路程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叙述了有一次我登泰山时,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经过和他攀谈,解开了心中之谜。
第三段:我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来激励自己。
3.作者和挑山工几次、在什么地点相遇,请在书上标出。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注明。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往前走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用"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造句。
3、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能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写有生字新词和挑山工说的一段话的小黑板。
2、一把折尺,一张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此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上节课,我们读课文读了一节课,请同学们说说你读了课文,读懂了些什么。
《》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研读“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梅花的高洁,了解鲁迅先生的梅花品格。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写梅花的用意;“早”字的来历,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
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板书设计:
梅花早
以花喻人
鲁迅早
教材分析:
《早》这篇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腊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2、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3、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开创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验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了解镶嵌的含义,认识到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2、通过探索多边形覆盖平面的条件,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得以提升。
3、通过现实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经历对平面镶嵌条件的探索活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镶嵌的含义及平面镶嵌条件的探究。
教学难点:探究平面镶嵌的条件。
三、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①每位同学分别准备好6—8个边长为5厘米长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
②搜集有关镶嵌图片。
2、教师准备:
①生活中有关镶嵌图片。
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观看屏幕上一组生活中的地砖图片(电脑演示)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中都有那些图形?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你知道铺地砖时有什么要求?
教师点评,明确镶嵌含义:用地砖铺地,用瓷砖贴墙,都要求砖与砖严丝合缝,不留空隙,把地面或墙面全部覆盖。从数学角度看,这些工作就是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的问题。
引出课题:镶嵌(第一课时)
学生欣赏图片。
学生观察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表见解。
从普通、熟悉的现象中探求数学概念,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容易较快地进入角色。
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展示下引出课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体会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全过程。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在前面学生了解了镶嵌的含义的基础上依次提出下列问题:
问题1:请你动手拼拼看能否用正三角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学生四人一组,由组长负责分工,开始实验。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拼图。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组内进行交流。
交流后展示每组的作品。
形成结论:
正三角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正三角形是多边形中的特殊图形,因此,从正三角形入手,使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轻松,为结论的得出奠定了基础。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问题2:动手拼拼看,分别用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问题3:拼拼看,用正五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教师将学生的这四种拼图过程利用多媒体演示给学生。
镶嵌条件的探究:
通过前面的实验,学生会急于知道: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条件到底是什么?教师顺势提出问题:
为什么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能够能够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而正五边形却不能?同一种正多边形能够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条件是什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活动后,在黑板上展示作品。
形成结论:
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都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正五边形不能。
学生观察教师的动态演示。
学生先独立思考2—3分钟。
以组为单位,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已有经验出发,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倾听学生们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畅所欲言,对其中合理的回答给予肯定,对有困难的组要及时进行指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再次感受镶嵌的含义,并会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会思考:为什么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能够能够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而正五边形却不能?这些内容中蕴涵什么数学规律?从而引出探究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
在前面学生动手做的基础上,比较几种图形的共性,以学生的眼观、脑想、口说,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得出平面镶嵌的条件,并以正五边形为反例,强化镶嵌条件。
在合作中学习与人交流,集思广益,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
在全班同学的互相补充和完善下,教师加以总结概括,得到:
结论:多边形能覆盖平面需要满足: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推论:同一种正多边形能进行平面镶嵌的条件是:这个正多边形内角度数能整除360°。
学生观看教师的.动态演示。
与教师一起总结归纳镶嵌条件。
阅读结论,加深理解。
通过镶嵌条件的归纳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感受新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可能。
应用推广巩固提高
教师提出问题:
你还能找出其它能作镶嵌的正多边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进行总结概括: 要使同一种正多边形能覆盖平面,必须要求这个正多边形内角度数能整除360°。事实上除了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外,其他正多边形都不可以镶嵌,并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明有待于今后知识的学习来获得。
学生通过计算正七边形、正八边形、正九边形的内角后进行归纳,然后小组交流。
在不提供其他正多边形图片的情景下,让学生去思辨得出:不存在其它正多边形的镶嵌,旨在培养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推广和应用,获得更具体更坚实的数学经验。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体验收获
(1)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教师对个别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表现给予肯定和激励,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对有疑惑的地方进行补答。
(2)学生例举生活中见过的镶嵌实例。
(3)教师展示更多实例回归生活。
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发表个人看法。
学生举出镶嵌实例,并展示课前搜集好的镶嵌图片。
观看教师展示的图片。通过回顾与反思,使学生养成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初步学会自我评价学习效果,通过谈收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心中的疑问,通过学生相互间解惑,既消除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又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让对学生举例,并且观看教师展示的各种生活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几何美与生活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数学再次回归生活。
课后拓展
1、分别剪出几个形状、大小相同的任意三角形和任意四边形,拼拼看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
2、试用多种正多边形组合进行镶嵌设计。
3、创造是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使命,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设计一个多姿多彩的地板图案吧。
学生利用当堂所学知识,自检掌握情况。这组课后拓展题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为后续知识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设计说明
《镶嵌》在教材中是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呈现的,属于课程改革的新增内容。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突出课题学习的特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活动为主,设计了丰富的拼图活动,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操作和思考,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又使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等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本节课以"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拓展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首先,给学生展示生活中铺地砖、墙面设计等精美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之后,从简单的正多边形(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入手,让学生经过充分的拼图实验,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讨论交流,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到同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平面的条件,并以正五边形为反例,强化平面镶嵌的条件;最后,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应用,拓宽思路,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设计了几个课后拓展题结束本课。这个学习过程体现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引发和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数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走出课本课堂进入生活实践,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
《》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乞巧》,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故事的方法,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背古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传说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⑴ 借助拼音朗诵古诗。
⑵ 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⑶ 边读边温习课前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习效果:
⑴ 读准字音:
乞 巧 霄 渡
⑵ 掌握字形。
⑶ 指导书写。
三、学古诗,掌握方法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牵、尽
2、知作者,解诗意:
⑴ 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⑵ 根据注视你对查找资料的理解,说说“乞巧”为题有什么含义呢?
⑶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给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乞巧”的背景,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3、懂诗意,展想象:
⑴ 读一读古诗下边的注释,并结合字点的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
⑵ 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
第一句:农历初七的夜晚,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
第二句:牛郎和织女再鹊桥相会。
第三句: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智巧。
第四句: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穿过,有万条之多。
⑶ 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
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待得清清楚楚。
⑷ 朗读古诗,作者把这一神话故事与人们的行动相结合,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正因为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着美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们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能得以实现。
⑸ 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的不同心愿,你能想象当时人们会有哪些心愿吗?
4、悟诗情:
作者能很清楚、简明、生动堤坝神话传说与乞巧节相融合在一起,使我们也感受到当时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也给了我们大胆想象的空间,这首诗令我们走进了快乐欢庆的日子。(背诵古诗)
5、说古诗:
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古诗方法
祖国文化没时每刻都在熏陶着我们,从语言文字到传奇的故事都领我们去认识、去解读、驱赶五、去想象,感受中国文化,感受人间真情。
我们学习古诗药材用一定的方法,读故事、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站想象、悟诗情,掌握这一方法,你们可以更多的学习故事,掌握古诗。
五、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读古诗 乞巧
知作者 林杰(唐)
解诗题 七夕 看
懂诗意 牵牛织女 渡
展想象 家家 望
悟诗情 穿尽 几万
《》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 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 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 由《马说》导入
2.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
二、韩愈与古文运动
1. 骈体文
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2.古文运动
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三、研读课文
(一)第一段
1. 疏通文意
2.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从师的重要性?你觉得老师重要吗?
从教师的职能作用来正面论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道之有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
1. 疏通文意
2.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 本段分为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三层,对比论证。
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把为子择师而自己却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三)第三、四段
1. 疏通文意
2. 第三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 第四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四、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1. 运用排偶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气势,而且有一种音节的美,在语气上也很自然流畅。
2. 语气语调婉转多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嗟乎”,“呜呼”(语气词加强感叹)
“其皆出于此乎”(疑问语气)
“吾未见其明也”(判断语气)
“其可怪也欤”(感叹语气)
《》教学设计13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圆的相关知识,对弦、弧、直径、半径、半圆、等圆的相关概念有初步的了解。但还没有抽象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的概念。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在圆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利用圆规画圆的活动,利用公式求圆的周长和面积,求扇形的弧长和面积等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学习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进一步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一堂数学课,既要让学生获得具体的数学知识,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一些数学的分析方法,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有两个目标,一是得到圆的概念,这是基础目标;二是经历由生活现象揭示其数学本质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这是能力目标。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初步体会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之间的关系。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
2、理解圆的概念,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3、经历由生活现象揭示其数学本质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4、经历探索点与圆位置关系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定量分析对图形性质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课前准备——情境引入、动手操作、归纳定义、相关概念、点和圆、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情境引入(获取信息,体会特点)
活动内容:一些学生正在做投圈游戏,他们呈“一”字排开。思考:这样的队形对每一人都公平吗?你认为他们应当排成什么样的队形?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人到玩具的距离相等时才公平。为抽象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的概念做准备。实际教学效果: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多数学生能够发现关键条件是每一人到玩具的距离相等,对归纳圆的定义起到了很好地启发作用。
第三环节 动手操作
活动内容:
(1)请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在草稿纸上画一个圆。要求:
①尝试用多种方法;
②观察、思考圆的形成过程。
(2)教师演示用圆规和绳子画圆。活动目的:
增加对圆的感性认知,为抽象出圆的定义做准备。实际教学效果:
利用绳子画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绳子一端固定,一端系着粉笔,其长度不会改变,在画出圆的过程中,学生对粉笔与固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改变有着强烈的直观认识,反响热烈。
第四环节 归纳定义
活动内容:
1、尝试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写下来。
2、小组讨论, 组内互相交流协商、组内统一意见。
3、各组派代表上黑板写出本组讨论结果。
4、对各组给圆下的定义展开讨论。活动目的:此处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并培养学生对某个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决策的能力。使学生完整地经历“表象——本质;粗放——准确”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抓关键条件的能力和缜密描述的能力。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发言踊跃,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多数学生能抓住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条件,只是表达还不够准确、完善。
第五环节 相关概念
活动内容:介绍弦、弧、直径、半径、半圆、等圆的相关概念。以教师介绍、学生认知为主。活动目的:丰富对圆的认识。实际教学效果:部分概念学生已有所了解,掌握较为顺利。
第六环节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活动内容:⊙O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在圆内、圆上、圆外分别取一点,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请你用r和d的`大小关系刻画点的位置特征。活动目的:通过此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并体会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较顺利的掌握了点和圆的位置特征对应的r与d的关系。
第七环节 课堂小结
(1)简要回顾给圆下定义的探索过程;
(2)简述圆的相关概念;
(3)点和圆的位置特征对应的r与d的关系。
2、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教学设计反思
1、形成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3、注意改进的方面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补充适当的习题,可以探究《读一读》“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①了解“楚辞”和“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②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大意,体悟情感,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③了解屈原的理想和追求,理解诗人爱国忧民情感和九死未悔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情怀。
难点: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勾画加注法、诵读法、 师生研讨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每当读到这首诗,就会想到在瑟瑟的秋风里,在木叶飘零的洞庭湖边,一位满眼忧伤的诗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他郁郁沉重,面对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波涛,长歌当哭,他便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屈原,一座爱国主义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学习《离骚》,走进诗人的心灵,感受他的痛苦,体味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理想和追求。
二、诗人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他心怀天下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力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成为一个强国。但由于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矛盾,遭受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后来顷襄王即位,受子兰等人的诬陷,被放逐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攻破郢都楚灭,屈原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汉代刘向将屈原和他的弟子宋玉等人的作品合编为一部诗歌总集,称为楚辞。楚辞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
四、对照注释,勾画课文内容,进行自学。
五、诵读诗歌,集体朗读。
1、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节奏。
2、自读,把握诗的节奏。
3、集体齐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学习课文内容。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2、找出诗句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语,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明确:哀——未悔——怨——不屈——未悔——未变
屈原的内心世界有悲悯,有怨愤,有挣扎,有动摇,更有坚定;但对楚国和君主的爱是不变的;本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理想和追求。
3、《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表现出了诗人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宁愿以死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虽九死而尤未悔。
4、文中描写花草禽虫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将自然界高贵的草木花鸟,赋予其象征意义,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荷衣花帽表现高尚的节操,用方圜代表正方端直,用美玉宝剑代表人格的高贵,情感意识强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充满高洁的审美情趣,散发着迷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
二、师生研读: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他不同流合污,不妥协,不放弃,呼喊、抗争,宁死而不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勇不放弃的精神,诗人清楚地预知自己的结局和命运,但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是一位斗士,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但却表现了一种精神的高贵。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3、《离骚》有什么语言特色?
明确:首先,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其次,运用香花、香草的名称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的抽象的概念,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第三,全诗四句为一层,中间加“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回环往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对偶手法的使用,使句式工整优美。
《》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感悟吉林雾凇的奇妙。
2、选用词语,描写一处雾景或雪景。
教学时间:3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重点1、2,指导说话
第三课时 背诵、交流写话、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课前交流:
听了刚才的音乐,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冷、美)吉林那儿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冷不冷?(冷)怕不怕?想不想去?为什么想去?
一、导入新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齐读——(生)齐读课题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美 形成
二、学生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课文什么地方写出了雾凇的美?读完了,把你的发现和同桌相互说一说。
三、交流
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相机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的哪几个词中读出了它的美?
洁白晶莹是一种怎样的美?闪烁是什么意思?有些像天空中眨眼的星星,又有些像我们一些调皮的小家伙歪着脑袋在瞧着大人时的眼神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雾凇显得越发纯净,银光闪闪,显得格外的——灵动,充满了——生机。缀满你觉得可以换成什么词?(堆满、挂满……)为什么这里用缀满没有用堆满和挂满呢?这几个词都有什么(圈满)都写出了什么?(同样都是写多,但堆太重,挂,虽然雾凇又叫树挂,但又并不是完全垂挂下来的,而缀字则把吉林雾凇在枝头美丽轻巧形象地刻画出来了,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好,现在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句?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你来读读。我好像看到了 -------------的雾凇了!大家一起读读这句!从大家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雾凇很美。这么美的雾凇大家想看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里的图片)
一夜之间,大自然给十里长堤上送来了这样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大自然实在是太美了!大自然,你真是……)
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们又是怎样说的呢?课文啥地方告诉我们了。捧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美)从哪里读出来的?
琼枝玉树在这里怎样理解?(结合看图)从千姿百态你又读出了什么?说得真好。请女生来把这段读读(听出来了,这赞叹是发自内心的),男生和女生比一比
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去松花江边看看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壮观神奇的雾凇吧!
师:清早,寒风吹拂。我们和游人一起漫步在松花江边,风吹在脸上,真冷,脚底下踩着的没有化的积雪还发出了咔嚓的声音。你看到雾凇了吗?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白茫茫的一片,到处是……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08-23
教学设计07-11
《īūǖ》教学设计06-09
晨光教学设计|晨光教学设计资料|09-05
课程设计教学设计12-24
《阳光》教学设计04-15
《鲸》 教学设计04-17
《屈原》教学设计09-19
匆匆教学设计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