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娘之一》教学设计

时间:2021-11-25 10:16: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迷娘之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迷娘之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迷娘之一》教学设计

《迷娘之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迷娘思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2.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2.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他是继荷马、但丁之后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他是启蒙主义思想家,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一度的“狂飙运动”也让《少年维特之烦恼》名声大噪,成为世界文学的艺术瑰宝,他就是——歌德。他,只愿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现实的烦恼与幸福,他用一支笔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浪漫、激昂,抑或是无奈与绝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歌德,走进他的《迷娘》,一起感受他的文字魅力,一起体悟这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二、课堂探究

  (一)初读诗歌,感知诗情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3.学生范读,感悟思考(结合背景)《迷娘》(Mignon)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4.学生齐读,配乐朗读

  (二)研读诗歌,探究诗情赏析第一小节

  1.合作探究一:阅读《迷娘》第一节内容,分析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迷娘》写出了柠檬花,橙子,蓝天,宜人的和风,静立的桃金娘,梢头高昂的月桂(柠檬花就是柠檬树体上开的花朵,然后结成果实柠檬,相传是四世纪殉教的罗马少女圣维维亚纳之花,少女为护教而丧失了性命。桃金娘是美神维纳斯的神树,是爱情的象征。月桂是阿波罗的神树)。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写出了故国的宁静、神秘与美好。

  表达了三种情感:

  ①表达了对意大利这神奇的国度的深情迷恋与无限向往,流露出隐隐的神秘之美,给人以辽远而朦胧的美好遐想,表现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

  ②同时,对于迷娘来说,意大利是那么美好,又表现了她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③再者,也表达了迷娘复杂的情感中对恩人麦斯特的真切爱慕之情,赋予“桃金娘”、“月桂”以象征意义,既有那种抑制不住的迫切倾诉,又有含蓄羞涩的流露。这里迷娘呼喊麦斯特为“爱人”已经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亲情关系,多少感恩,报答之情都蕴含其中。为什么迷娘如此感情激动呢?一个流浪的孤儿面对收养自己的恩人,多少辛酸,多少漂泊,多少凄凉的经历,怎能不在她的心中激荡,正是这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感表达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引起我们深深的震撼。

  2.学生齐读,再次感悟赏析二三小节

  1.合作探究二:

  诗的二三节写了哪里的场景?有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后)第二节写出了宏伟的建筑物,它由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构成,这些意象是她的幼时的家园,所列举的意象明亮温暖,具有浓厚的罗马哥特式建筑的风格。这是作者提到“恩人啊,我愿同你前往”,由“爱人”转变为“恩人”,思乡的情绪更加强烈,既有对麦斯特的爱,又有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第三节中迷娘在经历一条崎岖而又充满风险的小路,这条小路有云径、山岗、觅路前进的驴儿、岩洞、危崖、瀑布,这条路危险曲折,是她离开祖国和故乡的道路,也是她回归故园的道路,表达迷娘思乡和回归故乡的强烈愿望。

  2.学生齐读,再次感悟

  3.合作探究三:副歌结尾完成了从“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的转变,这种称呼的改变有什么深刻含义?

  ①是三个人,爱人可能是她依恋的人,恩人可能是麦斯特也可能是给过他温暖的人,而父亲则是养育他的人。

  ②是一个人,三个被倾诉者是一个人,就是麦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亲爱的人”、“我的保护人”、“我的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麦斯特怀有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三)品读诗歌,赏析诗艺

  1.合作探究四:你认为这首诗歌的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这种诗歌结构艺术在我国的《诗经》里早就熟练运用。这首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歌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思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特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了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复沓叠唱在表现形式上,采用基本相同的句式结构。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一般来说,语气上,它起到强调作用;结构上,起圆合作用;内容上,丰富诗歌的内容。

  2.学生齐读复沓部分。

  (四)复读诗歌,感悟诗韵三、本课小结不管是意大利优美的自然景物,还是曾经生活过的房子,还是沿途凶险的风光,这一切令人魂悸魄动的景物,引起了迷娘深深的思乡之情。在迷娘看来,意大利是她的理想的王国,那里没有痛苦、没有贫穷、没有欺凌,有的是光明和幸福,自由与欢乐。这实际上反映着诗人歌德对意大利出自内心的憧憬,正是他对当时现实和环境不满,追求光明未来的心绪的一种艺术体现。当然诗人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一种理想。

  四、迁移拓展赏析《迷娘》之二、之三。迷娘(之二)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形只影单;失去了一切欢乐,我仰望苍穹,向远方送去思念。哎,那知我爱我者,他远在天边。我五内俱焚,头晕目眩。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

  迷娘曲(之三)

  别让我讲,

  让我沉默,

  我有义务保守秘密,

  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

  只是命运它不愿意。

  时候到了,

  日出会驱散黑夜,

  天空豁然明爽;

  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

  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

  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

  倾听他胸中的积郁;

  只是誓言迫使我缄默,

  只有神能开启我的嘴唇。

《迷娘之一》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诗歌,体会迷娘思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2、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迷娘思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难点:

  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2、赏析诗歌采用复沓蠡唱结构技巧的妙处。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继荷马、但丁之后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他是启蒙主义思想家,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一度的“狂飙运动”也让《少年维特之烦恼》名声大噪,成为世界文学的艺术瑰宝,他就是——歌德。他,只愿用自己的文字去记录现实的烦恼与幸福,他用一支笔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浪漫、激昂,抑或是无奈与绝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歌德,走进他的《迷娘》一起感受他的文字魅力,一起体悟这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歌德(1749—1832),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歌德除了诗歌之外,在小说、戏剧、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葛兹冯伯里欣根》是德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历史剧,《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浮士德》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二)写作背景

  《迷娘》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形象之一。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被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不久后她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三)题目解说

  这首诗音韵优美,感情深挚,是歌德抒情诗中最著名,也流传最广的一首。从小说发表至今感动了无数读者,是被贝多芬、舒伯特等多位著名作曲家,谱曲达上百次的诗歌;是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四)课文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正歌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副歌表达了迷娘对故国的强烈思念。

  第二节:正歌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副歌部分表现出她思乡的情绪更加强烈。

  第三节:正歌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时的沿途风景。副歌更加迫切地呼喊:“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诗歌第一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意境特点:宁静、美好。

  思想感情: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2、诗歌第二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意境特点:美好、哀婉。

  思想感情: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诗歌第三节选取了哪些意象?其意境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

  意境特点:神秘、险峻。

  思想感情: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4、诗歌中,“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以及“前往,前往”的回答有什么作用?

  “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副歌中迷娘的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前往,前往”这种回答不但强调迷娘回乡的坚决态度和迫切心理,而且在重复中有着微妙的变化,它与重复的内容共同形成本诗的深层内涵,即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复杂的情感。

  5、如何理解诗歌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个称呼?

  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爱人”“恩人”“父亲”,事实上,这三者是同一个人——威廉迈斯特。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他,可她知道他们是无法在一起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这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三种称呼所蕴含的情感是逐渐加深的。

  6、诗歌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这种复沓的表现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本诗各节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的'句式基本相同,构成了一种明显的重复,这使得诗的结构整齐而稳定,具有旋律感。这种诗歌结构对于表达迷娘的复杂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首先,同一句式和相似句子的重复出现,强化了这一句子所传达的感情。每节诗以“你知道吗……”“你可知道……”不断发问,表达了迷娘对于被问到的景物的执着思念。而每节都重复发问“你可知道那……”,再次强调了这种感情。而每节诗末句的“前往,前往”不断重复,则强调了想要回到故乡的那种心情的急迫和强烈。其次,这种重复不是刻板的重复,而是有所变化,这就形成了稳定中的变化,而且是一种内容的递进和情感的深化和升华。迷娘思念的景物由故国到故园,最后到回故乡的道路,情感越来越急迫和强烈,而对于迈斯特的感情也由“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得到了升华。

  四、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1、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

  《迷娘》以最委婉优美的形式,表达了历经坎坷的迷娘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以及她执着、深挚、哀婉而美好的心声。诗篇明里是写迷娘对故国的思念,内里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意大利的热爱和向往。

  2、赏析本文写作特点

  ①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将浓郁而强烈的情感融入饱蘸感情的意象中,将回归故乡、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望和决心抒发出来。

  ②回环往复,感情浓烈。

  每节诗的前半部分(主歌)都以迷娘的询问和叙说的口吻来描写故乡,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来直抒胸臆,表达渴望返回故乡的迫切心情。

  【资料拓展】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指十八世纪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阶段。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了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

  五、课堂小结,回顾收获

  “迷娘”是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这首诗是她的唱词。迷娘出生于意大利,很小的时候被诱拐到德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卖艺为生,后来被威廉。迈斯特收留,并爱上了迈斯特。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六、布置作业,及时巩固

  本课运用各种典型的意象,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思。请你任选几个意象,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抒情片段。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模糊性是诗歌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种语言具有两重性,即在本质上是明确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在内容上是确指的,在形式上是灵活的。因而能构成诗歌作品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象,吸引鉴赏者去咀嚼、去品味。鉴赏者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________和审美______去揣度那一个个谜底,填充那一道道艺术留白,________获得对诗歌作品的审美享受。如果不能发现诗歌文本的艺术留白,不能填充这些留白,那么阅读诗歌便__________。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就使得诗歌语言和表达的意义之间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沟通之间架起桥梁,深刻领会作品的寓意。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体验经验从而味同嚼蜡

  B、经验体会从而食不甘味

  C、体会经历因此味同嚼蜡

  D、经历体验因此食不甘味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是一种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的超级语言复合体

  B、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

  C、诗歌作者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去表现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D、诗歌作者自己无限的心灵世界总是通过有限的词汇、有限的组合规则来表现的,所以诗歌语言是一种超级复合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B、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C、只有通过鉴赏去填补这些空白,才能在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D、只有通过鉴赏去增补这些空白,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代人一提到诗,就联想到诗人,就问诗是谁作的。在近代社会中,诗已变成个人的艺术,诗人已几乎自成一种特殊的职业阶级。每个诗人都有他的特殊的个性,不容与他人相混。我们如果要了解原始诗歌,①___________________。原始诗歌都不标明作者的姓名,甚至于不流露作者的个性。英国的《贝奥武甫》、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究竟是谁作的呢?②___________________。原始诗歌所表现的大半是某部落或某阶级的共同的情感或信仰,所以每个歌唱者都不觉得他所歌唱的诗是属于某个人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违背了共同的信仰,它就不能传播出去,立刻就会消灭的。

  【课后训练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者亲身经历;“体会”指体验领会,也用于人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经验”指对于感性经验所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经历”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综合前后语境,用“体验”和“经验”更好。“从而”是连词,上文指明条件、方法等,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因此”是连词,表示上文的原因产生了后文的结果。此处前文“揣度谜底”和“填充留白”是方法、条件,后文“获得审美享受”是结果、目的,应用“从而”,“味同嚼蜡”意思是味道如同嚼蜡一般,形容没有味道。多指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食不甘味”: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此处是说不能填充空白的话,阅读诗歌就没什么意味了,应用“味同嚼蜡”。

  2、答案:B

  解析:A、C、D三句表述的重点都在“诗歌是一种超级复合体”上,而所填句子的后文是“这就使得……形成了不少的‘空白’点”,“形成‘空白’点”和“诗歌是一种超级复合体”没有逻辑关联,而B项的语意重点在“诗歌作者”的做法上,诗歌作者的做法和后文“形成‘空白’点”才有因果关联。

  3、答案:C

  解析:“增补”的意思是增加、补充,“填补”的意思是填充空白,此处后文搭配“空白”,也没有“增加”的意思,用“填补”更恰当;“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句式杂糅,要么说“才能架起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要么说“才能架起沟通诗歌语言与其象征意义的桥梁”。

  4、答案:①必须先把这种成见抛开才行;②谁也不知道;③如果一首诗歌引不起共同的情趣

  解析:①本题所给文段谈的是如何理解原始诗歌,开头以较多的笔墨写了现代人对诗歌的成见,然后说到理解原始诗歌的正确做法,故①处应填写一个承接上文的句子,如“必须先把这种成见抛开才行”一类的句子。②上文先说“原始诗歌都不标明作者的姓名”,然后举例子进行证明,横线处是对前面问句的回答,故应填写“谁也不知道”一类的内容。③上文说的是原始诗歌不属于个人,下文说“违背了共同的信仰”会如何,显然这是一种假设的情况,故此处应填写“如果一首诗歌引不起共同的情趣”之类的内容。

【《迷娘之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2.《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3.几分之一教学设计15篇

4.《认识几分之一》优秀教学设计

5.《认识几分之一》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6.《认识几分之一》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7.《认识几分之一》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8.《认识几分之一》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