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伤仲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来,有许多鼓励人们成才的格言,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中国有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些话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自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二、作者介绍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做出标记。
2 、互动交流: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学生互问互答,实时引导指点。
3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 | 识书具,忽 | 啼求之。
②借旁近 | 与之,即 | 书诗四句,并 | 自为其名。
③其诗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 | 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 | 皆有可观者。
⑤父 |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 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 | 久
4 、重点词语的理解:
( 1 )课文注释中的重点字词;
( 2 )一词多义:
①其: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他的);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仲永写的诗; 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贤也——助词,无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 邑人奇之——代仲永写诗这件事;
或以钱币乞之——代仲永写的诗; 余闻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于舅家见之——代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受之天也——调节音节,无意; 卒之为众人——无意义
③于: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到,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表示比较;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④然:父利其然也——这样,指“或以钱币乞之”;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 3 )词类活用:
①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②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③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为……有利可图
(4 )翻译重要句子
四、研习课文
1 、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叙事——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闻
第二部分:第 3 段,说理——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2 、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明确: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 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3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明确: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4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明确:
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明确: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从“彼其……”至文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 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1 、语言简练而精当。
①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②“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③“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2 、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3 、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六、拓展:
课堂辩论:成长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指导:在辩论中要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
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温不火,注意辩论秩序;
要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总结归纳:
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训?
明确: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再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补充: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并让学生以其中一条为主线 , 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①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②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③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童第周。
④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亚里士多德《浮学》。
伤仲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重要性。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组织参辩人员,准备辩辞。
2、教师:
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掌握字词句
1、默读课文: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小声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出标记。
2、学生提问:
互动、学问。
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在课堂上提出来。同学们能帮助解答的,随时解答。难点问题,教师指点。
教师备案:
字:邑 扳 谒 称 泯 耶
词句: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与今“稍微”不同)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指上文“或以钱币乞之”)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只让学生知道无实在意义即可。)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多饰前辈。如“先父”等)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贤于材人远矣:于,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卒之为众人:最终。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内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学生文言基础薄弱,要多花点时间训练。一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二是为了积累文言词语,打好文言基础。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帮助理解。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细心揣摩语意。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借旁所/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2、讨论思考:
⑴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划分标准是什么?
⑵ 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⑶ 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⑷ 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发言。问题难度不大,教师尽可能的让那些学习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来回答,大家互相补充指正。
四、朗读背诵
教师指导:在大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可一段一段地背;先个人背,再集体背;男生照书读,女同学跟着背,反之亦然;合上书,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每句打头的字,帮助学生记忆,一边背,一边逐渐擦掉,直到背过。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认识后天教育的意义;课堂辩论。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重点检查字、词、句和背诵情况。
二、精读研讨
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思考题: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教师在同学们讨论期间,巡视学情,启发那些拙于言表的同学发言。
明确:
1、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的议论。
2、是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不使学”造成的。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是为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一“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只三个词,便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便清楚明了了,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三、体验与反思
☆ 方案一:
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1、辩题:
⑴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
⑴ 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⑵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辩论中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文不火,注意辩论秩序。同时要引导学生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3、评价:
⑴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互评、教师评价。
⑵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 方案二:
学习论谈:成才的关键
引导学生就以上主题展开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实际,采用漫谈的形式进行思想交流。要求同学们围绕中心,有理有据,允许同学们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但教师要正确引导。教师可提供讨论话题:
出示相关话题:
1、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3、天赋有利于成才。
4、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尝。
5、没有天赋,不能成才。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阐述。可以叙述,也可以议论;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同时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十分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确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才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能成才。我们注意到,本文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才。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四。
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保持原有情节线索,通过联想和想像,大胆地进行创作,内容生动有趣,并表现鲜明的主题。500字左右。
【点评】
本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点难点突出。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符合现阶段学生实际需求。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教师能很好地加以指导,且生动活泼,能激发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很有特色: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思想内容方面,重点让学生领会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了对接受教育的认识。“体验与反思”采用一、二两个方案,给教师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尤其是课堂辩论,设计有独创性,不仅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业的设计,突破了教材的局限,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伤仲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 划出生字词。
⑵ 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 环谒(yè) 称(chèn) 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 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 即书诗四句(写)
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 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4
伤仲永
以下为正文: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伤仲永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伤仲永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⑵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材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语顿。
2、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菜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为何“伤”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抢答。
3、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合作交流,把课文读懂。
师引:
⑴推荐一位读得最棒的同学大声朗读。
⑵师读。
⑶学生评价师和生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
朗读文言文如何停顿才好呢?
4、多媒体显示:
停顿的要领:
⑴理解文章,确定停顿点。(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读“破”。)
⑵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是指不能把词语读“破”。)
⑶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来连一连,纵着一同学一句,大家齐读:(多媒体显示)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还谒于邑人。
⑹余闻之也/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手中资料书疏理文意,把课文试着翻译边读边说出声)
⑵抢答赛:
隶:属于。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还谒:四处拜访。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得为众人而已耶?:它是一个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⑶翻开书,同桌互相试者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多媒体显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课文研讨、探究:
大家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
⑴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祥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⑶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明确:
⑴仲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⑵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板书本课主要内容。
3、欣赏品味:
⑴品味用词的精当传神。如:“啼”字,生动的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等。
⑵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四、归纳总结
师问:
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训?
生答,小结,明确:
1、本文用“伤”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的哀伤、痛惜之情。
2、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再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老师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多媒体展示)并让学生以其中一条为主线,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名言警句:
⑴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⑵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⑶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童第周
⑷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亚里士多德《浮学》
⑸“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
──维纳
2、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者的角度和观点,写在读书笔记上。
伤仲永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
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⑴ 仲永/生五年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⑹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⑺ 余闻之也/久
⑻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⑵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⑶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⑧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5、初步感知课文: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音、形、义;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3、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掌握课文结构;
4、思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能力目标: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成才与后天努力学习之间的关系,培养勤奋好学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这篇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朗读——理解——讨论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引出课题。
2、出示课题,明确课题中的“伤”的含义,“伤”——“为……哀伤”或“感伤、叹惜”
3、课件展示:走近王安石(作者简介)
4、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5、课件展示重要字词,让学生认读,并抄写。
6、课件展示几个重点句子的节奏划分,老师强调并让学生反复读。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把握句读,整体感知内容。
7、检查朗读情况,纠错、评价,再分组读、齐读课文。
8、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无标点),分组抽学生代表来读,小组之间互相评判。
9、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口译课文,遇到译不通的地方,可以请同学帮助,也可以请老师帮助。之后老师检查最后一段的翻译情况。
10、课件展示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1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几个问题,理清本文的结构:
(1)依据表达方式,如何把课文分成两大部分?
(2)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的议论说明了什么道理?
以上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在回答的同时,课件分步展示如下内容:
仲永变化的——(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
第一个阶段
叙仲永变化的——(十二三)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二个阶段
仲永变化的——(又七年)泯然众人
第三个阶段
议: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
才的重要作用。
12、议一议,说一说:
(1)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13、课件展示几句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举例。
14、作业:熟背课文。
15、结束这节课。
伤仲永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刚刚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它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孩子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材目标】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和教师指导,能朗读、朗诵《伤仲永》。
通过预习和课堂检测,感知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结合上下文完成字词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梳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掌握文中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如实词“扳”“谒”“称”,虚词“之”等。
理解课文主旨“后天教育非常重要”,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目标随堂检测法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充足的课前预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分享自背古诗,其他学生点评。
二、师读《伤仲永》,学生点评导入。
三、赏读课文,完成检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读下的自知
1、出示任务:
①自读《伤仲永》及课下注释。
②依据预习所知道,完成自知检测。
2、自知检测
①《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字。他是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
③文章讲了(地点)(人物)
(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读中的自品
1、出示任务:
①快速的将注释标注到原文中。
②以自己的理解读《伤仲永》
③完成自品检测。
2、自品检测
①完成生字注音
隶()焉()
邑()谒()
扳()称()泯()矣()
②朗读、朗诵《伤仲永》
(三)诵读中的'自究
1、出示任务:
①自己朗诵《伤仲永》
②依据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画出表示伤仲永年龄变化和才能变化的词句。
③完成自究检测。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龄是,其过人之处是。
第二处年龄是,其出现的改变是。
第三处的年龄是,其又有了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四)再读后的自量
1、出示任务:完成自量检测
提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泯然众人矣”→痛心
2、自量检测
①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才能变化。
②思考:不同年龄段中,我们和仲永相比,谁更厉害?
1.自读课文
2.自知检测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他是宋朝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②“伤仲永”的意思是:替方仲永感到惋惜。
③文章讲了金溪(地点)方仲永(人物)从天才走向平凡(发生了什么事情?)
1.标注注释
2.自品检测
①生字注音:
隶(lì)焉(yān)
邑(yì)谒(yè)
扳(pān)称(chèn)泯(mǐn)矣(yǐ)
②个人、小组、集体多种方式朗读、朗诵文章。
1.自读课文,画出要求词句。
2.自究检测
①第一处年是生五年,其过人之处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处年龄是十二三矣,其出现的改变是“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处的年龄是又七年,其又有了“泯然众人矣”的变化(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
1.分组朗诵不同年龄段仲永的知识水平变化。
2.相比之下我们更厉害,因为他的才能日益降低,而我们参加了后天教育,才能日益增加。
掌握文章课题、大致内容和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正音,多次朗读,熟悉课文,培养语感。
给予字眼指导,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方仲永起伏的成长过程。品析主人公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完成课后第二题。
带着脉络梳理读重点句子,直击主题--后天教育必不可少。
四、总结概括
无论一个人的天赋有多高,后天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忽略了后天学习,只会像方仲永一样,徒念昨日之美,徒增今日之伤。
伤仲永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归纳整理文言知识。养成文言阅读习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开设辩论赛,激发学生对于仲永的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理解文言内容。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成才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讲述《江郎才尽》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为何会江郎才尽?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并顺势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同样是和后天学习重要性有关的文言文《伤仲永》。
二、整体感知
引出课题,了解作者,顺带理出“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三、深入研读
1、朗读阶段:采用吟读法,全班小声准备。学生个别试读。全班齐读,教师加以点评。
2、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本阶段引出“异、难、同”已知归纳方法,调板学生上台写些自认为符合要求的字词句,而后加以点评、梳理。)
四、研读课文。
1、本文讲述一个什么故事?
2、仲永从五岁至二十岁,期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原文并概括)
3、旁人是如何对待仲永的?(找出原文并概括)
五、讨论拓展。
1、作者对仲永其父与邑人的态度,你认为是批判的,还是认同的?
2、你认为谁应该为仲永“泯然众人矣”负主要责任呢?为什么?
3、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伤仲永教学设计11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学方法设想:
一 、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
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
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pp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读课)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 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
不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
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介绍作者:
百度搜索,查相关资料。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号"文"。著有《王
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 辙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 三、 学生自读课文
(一 ) 解题。
1、板书课题:伤仲永,“伤”字是什么意思?
2、布置学生看本文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字典,正字、正音。
3、译读课文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师做适当
点拨。
重点识记下列词语: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 卒之为众人( ) ...
固众人( ) 得为众人而已也( ) ...
2、明确词类活用。
① 父异焉( ) ② 邑人奇之( ) ..
③ 父利其然也( )④ 宾客其父( ) ...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组内合作探究,自己翻译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内解决,再不会的,老师讲解。
四、试着背诵课文第一段
1、自由背诵
2、指名背诵,师生共评
3、齐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重点字词及含义。
2、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伤?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3、 五岁时的方仲永表现出了怎样的才能?在文中勾画语句。提示字义:书、为、意、一、可观。
4、邑人和父亲是怎样对待方仲永的?读课文,勾画语句。提示字义:稍稍、宾客、利、日、泯然。
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的语句朗读。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一、“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
学”。
二、方仲永“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参考: 。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师作补充。(可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谈,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知识,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努力更重要。)
四、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么?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余闻之也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奔跑)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
E、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F、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4、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五、扩展迁移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事例。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见。
篇二:伤仲永 公开课教案
23、伤仲永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1
学生:江郎才尽。
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
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
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 (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绍:(打出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
lìpān yè yì
隶 扳 环谒 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称 焉 泯
五、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
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泯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2
公开课授课老师:欧阳龙贵
授课地点:连州市北山中学
授课班级:七年级(4)班
伤仲永教学设计12
附件:
《伤仲永》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中学
姓名:郭全莉
《伤仲永》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王安石这个人物。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3)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教学课题】
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学习本课需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发议论,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的成长故事;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学情分析】
作为初一学生来讲,学习古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为他们接触的古文篇目不多,
对古文仅仅有点初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引导学生,在认真领悟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做主题等方面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蕴涵道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思路】激情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你们还记得那个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吗?他有哪些特点?(同学们会说,他聪明、机敏,然而当时只有七岁
伤仲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展示:读神童故事,谈感受
一、名言导入
1、名言导入: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作者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a、师范读课文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c、师生齐读课文
d、指生朗读课文,大家评判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谒:谒:扳: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1)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3)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2、拓展阅读: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五、总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六、作业: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完成学案的“跟踪训练”。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仲永: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诗立就
(利环谒不使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丧尽:
泯然众人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学设计14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你们还能举一些例子吗?(大家纷纷发言,如称象的曹冲、砸缸的司马光、让梨的孔融、《鹅》的作者骆宾王……)这些天资聪明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同学们都惘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学生说一说。(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师最后总结: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庆历进士,世称荆公,死后谥号文,故后人又称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生标注生字词。
2、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要求能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学生自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师适当指导,指出并出示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四、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思考:
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课文中的哪些词或句子表现了这些阶段的特点?这是采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童年时期:天资聪明 “忽” “即” “立”
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 “泯然众人矣”?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五、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
六、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
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七、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悲剧给了你什么启示? 形成文字写下来。
八、教学反思: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文章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怎样使学生读懂并喜欢这篇课文。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想学。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我由学生喜欢的话题——神童、天才导入。因为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神童、天才都会大有作为,反而会对不成大器者表示疑惑,借着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入本课,也给学生一个大大的'警示,后天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二)、学习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将故事复述出来,接下来,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直到能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习探究,理解言语文意。
为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我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文中哪些词或句子可表现出来?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经过学生的探究、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才是读懂课文。)
(四)、成功之处
关于“成才的关键”的辩论很有意义,双方学生都各执一词,言语激烈,滔滔不绝地亮出自己的依据,都想压倒对方,在辩论中明确问题的核心,找出了问题的
伤仲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 余闻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 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布置作业:诵读全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伤仲永》教学设计08-04
伤仲永教学设计07-20
《伤仲永》教学设计(15篇)10-20
新版《伤仲永》教学设计精品08-20
《伤仲永》教学设计15篇08-12
《伤仲永》教学设计15篇11-10
《伤仲永》教学反思08-07
《伤仲永》教学设计(合集15篇)11-27
(优)伤仲永教学设计16篇10-05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9篇]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