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伤仲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
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三、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教学设计2
《伤仲永》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一、教学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从独特的角度,表现了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大意义,读来令人深思。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转变为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奇才”的哀伤、惋惜之情。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积累,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但是文言阅读能力还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教学本文,除了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以外,主要还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由于受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教学时我们选择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宾客、环谒、泯然”
等。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有一个“奇才”而“泯然众人”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
了解借事说理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 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
奥地利著名音乐家莫扎特,3岁时就能在钢琴上演奏他听过的乐曲,4岁便能作曲,6岁开始环球演出,甚至被邀请到王宫里演出,一生作曲无数。被誉为“音乐神童”。今天我们也来读一个有关音乐神童的故事——《伤仲永》。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多媒体展示) 2、榜样示范,记字音
a、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屏幕展示)
邑yì人扳pān 环谒yè称chèn泯mǐn然 还huán自扬州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人声鼎沸,读课文
a、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指导学生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屏幕出示)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贤于材人∕远矣 b、学生互相练习朗读。 c、全班学生齐读。 d、无标点朗读。 4、齐心协力,译课文
a、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以及课下注释,自学疏通文意,并标记文中的字词
句障碍。
b、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并讨论文中的疑难问题。 c、教师点拨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课文中特殊用法的`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父异焉(认为…奇怪)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5、七嘴八舌,明事理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思考:
a、方仲永这个“旷世奇才”,“奇”在什么地方?
b、“神通”方仲永最终竟“泯然众人”,究竟是谁的错?王安石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后,共同明确:
a、“奇”在——“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b、方父错在贪图小利,愚昧无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邑人错在过分的吹捧仲永; 仲永错在毫无主见,随波逐流; 方母错在对方父的做法不加以劝诫、制止
……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c、学生自由畅谈,只要学生明确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即可。
6、各抒己见,表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仲永为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想到的”为题,即兴说话,角度自定,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思路清楚,语言简练。(提示:可说说方仲永的故事对家长、学生、老师等人的不同意义。)
《伤仲永》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 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参考〕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 ②本来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 出示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 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父异焉 未尝识书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稍稍宾客其父 不能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贤于材人远矣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八、小结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业 。
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到摘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称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众人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伤仲永》教学设计4
【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3、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学设计5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
了解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能力;
引导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意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原因以及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三段九环节教学法、整体感知法、自主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预设:
一、准备阶段
1、 身心准备。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2、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3、 知识准备。
二、导学阶段
(一) 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重点字音提示(ppt2):隶、邑、扳、谒、泯然
3、师生交流
4、齐读
(二)、默读文章、自主翻译。
1、要求:默读文章 1-2自然段、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翻译。
2、师生交流(教师翻译第一段,故意翻译错误几个古今异义词,学生纠错)
3、重点字义提示(ppt3):隶、尝、异、自是、立就、文理、环谒
(三)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仲永的变化历经几个阶段?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 师生交流、双边对话、板书。
三、应用评价阶段
1、 你从仲永的变化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看法?
(完善板书,完成情感目标)
2、 拓展延伸:评价学生的看法;引入教师的看法;延伸名人的诗文。
叹仲永
仲永平庸因自我,父图其利再销磨。
当年神采引风波,如今思绪无奈何。
观古知今恒心变,读书养志毅力多。
人生哪来轻易事?唯勤唯实永拼搏。-20xx.4.27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 作业布置:
预习文章第三段,看看作者王安石的.看法。
课下搜集“江郎才尽”的故事,对比阅读。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伤 仲 永
第一步
神童-----凡人------众人
个人 家庭
说明:以“天字”为雏形,引出线索、阶段、原因(天,本义人的智慧、天资)
伤 仲 永
神童 凡人 众人
荒废 利益
《伤仲永》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1.教师导学
我们今天来学习王安石的一篇作品《伤仲永》。我们先来认识这篇课文的作者王安石。
2.学生A介绍王安石。
二、朗读课文(8分钟)
1.教师导学。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答。
2.师归纳,出示幻灯:字音、节奏、语气。
2.学生B朗读全文,其余的学生注意读音。
3学生C朗读课后题二,其余的学生纠正读音。
4.学生D朗读最后一段,其余的学生纠正读音。
5.学生集体颂读全文,教师做简单点评。
四、积累实词(20分钟)
1.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做好展示准备。
2.其中四组接力回答字词,余下两组黑板展示句子的翻译。
3.其余的同学进行纠正。
4.进行抽测:学生翻译全文。
5.收齐抽测,教师课后批改。
五、理解内容(10分钟)
1.教师出示问题:⑴本文写的是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⑵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2.不同组的6位学生进行黑板展示,其余的学生纠正。
3.教师归纳。
六、小结全课(1分钟)
1.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2.教师归纳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希望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
《伤仲永》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借事说理,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思索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伤仲永》也是一篇关于天才的文章。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王安石的古诗)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第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第二遍, 指名读课文。
第三遍,学生齐读。
(2)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3)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伤仲永 哀伤,感伤
父异焉。 感到奇怪
邑人奇之。 以…为奇,认为(他)是奇人
稍稍宾客其父 纷纷 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 以…为利
四、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其原因是什么?
明确:(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 ,是因为“受于人者不至也” ,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题目是《伤仲永》,但全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伤”字。试问:题目改为《记仲永》行不行?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的观点,这是借事说理的方法。
五、齐读全文,学习了本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六、总结: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伤仲永》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神童”因“不使学”而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并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以及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所以,教学本文,在指导学生掌握了重点文言字词句之外,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直至成诵,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方法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采用朗读贯彻文言文教学过程始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学习。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探究质疑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导入
(学生回答前明确复述故事要注意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二)温习文本,深入探究
过渡: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那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首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1、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最终的“泯然众人”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却能在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那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4、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三)阅读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怎么样?(提示: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示例: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示例: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没有成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你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你对学习缺乏理想,缺乏热情,缺乏毅力。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示例:仲永,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岁,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2、同学们的评语下得很全面。有鼓励的,有批评的,有介绍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任何人,不论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学习,就会像仲永那样变成庸人。
(四)课文小结
是的,正像伟大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说的那样“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说来听听。
(学生举手发言,教师予以大屏幕展示有关名言警句,并令学生作简要摘抄,结束本文。)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至少5条。
2、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了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字词的读音、词语的理解等,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挖掘、语言的特色等方面,也都做了教精到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教学效果较理想。
《伤仲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归纳整理文言知识。养成文言阅读习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开设辩论赛,激发学生对于仲永的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理解文言内容。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与成才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讲述《江郎才尽》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为何会江郎才尽?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并顺势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同样是和后天学习重要性有关的文言文《伤仲永》。
二、整体感知
引出课题,了解作者,顺带理出“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品。
三、深入研读
1、朗读阶段:采用吟读法,全班小声准备。学生个别试读。全班齐读,教师加以点评。
2、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本阶段引出“异、难、同”已知归纳方法,调板学生上台写些自认为符合要求的字词句,而后加以点评、梳理。)
四、研读课文。
1、本文讲述一个什么故事?
2、仲永从五岁至二十岁,期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原文并概括)
3、旁人是如何对待仲永的?(找出原文并概括)
五、讨论拓展。
1、作者对仲永其父与邑人的态度,你认为是批判的,还是认同的?
2、你认为谁应该为仲永“泯然众人矣”负主要责任呢?为什么?
3、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伤仲永》教学设计10
【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泯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3、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① 仲永/生五年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 余闻之也/久 ⑧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 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布置作业:诵读全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12
伤仲永
以下为正文: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教学/学习目标极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伤仲永》教学设计13
附件:
《伤仲永》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单位: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中学
姓名:郭全莉
《伤仲永》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王安石这个人物。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3)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教学课题】
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学习本课需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发议论,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的成长故事;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学情分析】
作为初一学生来讲,学习古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为他们接触的古文篇目不多,
对古文仅仅有点初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引导学生,在认真领悟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做主题等方面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蕴涵道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思路】激情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你们还记得那个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吗?他有哪些特点?(同学们会说,他聪明、机敏,然而当时只有七岁
《伤仲永》教学设计14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有很多,你们还能举一些例子吗?(大家纷纷发言,如称象的曹冲、砸缸的司马光、让梨的孔融、《鹅》的作者骆宾王……)这些天资聪明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同学们都惘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学生说一说。(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师最后总结: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庆历进士,世称荆公,死后谥号文,故后人又称他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生标注生字词。
2、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要求能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学生自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师适当指导,指出并出示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四、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思考:
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课文中的哪些词或句子表现了这些阶段的特点?这是采用了一种什么写法?
?童年时期:天资聪明 “忽” “即” “立”
少年时期: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已经和平常人一样。 “泯然众人矣”?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五、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
六、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
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七、拓展延伸
方仲永的悲剧给了你什么启示? 形成文字写下来。
八、教学反思: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文章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怎样使学生读懂并喜欢这篇课文。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想学。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我由学生喜欢的话题——神童、天才导入。因为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神童、天才都会大有作为,反而会对不成大器者表示疑惑,借着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入本课,也给学生一个大大的警示,后天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二)、学习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将故事复述出来,接下来,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直到能疏通文意,这一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习探究,理解言语文意。
为了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我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文中哪些词或句子可表现出来?
(2)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3)、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4)、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情初露时的的情景?
(5)、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经过学生的探究、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才是读懂课文。)
(四)、成功之处
关于“成才的关键”的辩论很有意义,双方学生都各执一词,言语激烈,滔滔不绝地亮出自己的依据,都想压倒对方,在辩论中明确问题的核心,找出了问题的
《伤仲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 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 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 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 余闻之|也久
⑷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尚且。
⑩ 固众人:本来。
⑸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⑥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⑴ 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⑵ 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 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 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⑵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⑶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⑴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 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例: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2、有的同学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于是他们认为天资才是成才的关键,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表述一下你的看法。
3、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伤仲永》教学设计03-10
伤仲永教学设计07-20
《伤仲永》教学设计15篇04-11
新版《伤仲永》教学设计精品08-20
《伤仲永》教学反思04-21
(优)伤仲永教学设计16篇10-05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9篇]08-07
伤仲永说课稿 伤仲永说课课件05-04
《伤仲永》说课稿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