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伤仲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来,有许多鼓励人们成才的格言,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中国有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些话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自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二、作者介绍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做出标记。
2 、互动交流: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学生互问互答,实时引导指点。
3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 | 识书具,忽 | 啼求之。
②借旁近 | 与之,即 | 书诗四句,并 | 自为其名。
③其诗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 | 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 | 皆有可观者。
⑤父 |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 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 | 久
4 、重点词语的理解:
( 1 )课文注释中的重点字词;
( 2 )一词多义:
①其: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他的);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仲永写的诗; 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贤也——助词,无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 邑人奇之——代仲永写诗这件事;
或以钱币乞之——代仲永写的诗; 余闻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于舅家见之——代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受之天也——调节音节,无意; 卒之为众人——无意义
③于: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到,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表示比较;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④然:父利其然也——这样,指“或以钱币乞之”;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 3 )词类活用:
①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②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③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为……有利可图
(4 )翻译重要句子
四、研习课文
1 、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叙事——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闻
第二部分:第 3 段,说理——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2 、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明确: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 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3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明确: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4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明确:
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明确: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从“彼其……”至文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 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1 、语言简练而精当。
①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②“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③“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2 、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3 、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六、拓展:
课堂辩论:成长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指导:在辩论中要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
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温不火,注意辩论秩序;
要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总结归纳:
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训?
明确: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再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补充: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并让学生以其中一条为主线 , 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①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②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③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童第周。
④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亚里士多德《浮学》。
《伤仲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伤仲永》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
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⑴ 仲永/生五年
⑵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⑹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⑺ 余闻之也/久
⑻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 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⑵ 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 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⑶ 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
⑴ 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 父异焉
②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 稍稍宾客其父
④ 或以钱币乞之
⑤ 环谒于邑人
⑧ 泯然众人矣
⑦ 贤于材人远矣
⑧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5、初步感知课文: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
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学生小组分析)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
(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伤仲永》教学设计5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较有吸引力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详尽的书下注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一、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用自己认为科学的方法,整理、积累相关字词知识。然后交流,根据积累内容的价值、形式、全面与否和书写进行评比。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
词类活用:伤仲永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词多意:于 之 其
二、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1、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3、“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⑴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⑵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⑶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划出生字词。
⑵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环谒(yè)称(chèn)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即书诗四句(写)
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三.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投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4.提问: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
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
3、一节课学生多次读课文和有组织的小组讨论,围绕仲永的各种境遇展开讨论。但却不是各自为阵,有了争议问题,暴露无遗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决。
4、教师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教学,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得心情愉快,思想轻松,若有所思。
《伤仲永》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学准备阶段: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 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参考〕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 ②本来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 出示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 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当堂训练。
(一)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父异焉 未尝识书具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稍稍宾客其父 不能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于舅家见之 借旁近与之
贤于材人远矣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不能称其前时之闻
(二)翻译重点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
(三)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1、可选择不同的角度(方仲永、方父、邑人)
2、自由准备两分钟。
3、语言要简练、声音要洪亮。
八、小结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九、布置作业 。
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到摘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伤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称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众人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伤仲永》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⑵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材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语顿。
2、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菜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为何“伤”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抢答。
3、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合作交流,把课文读懂。
师引:
⑴推荐一位读得最棒的同学大声朗读。
⑵师读。
⑶学生评价师和生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
朗读文言文如何停顿才好呢?
4、多媒体显示:
停顿的要领:
⑴理解文章,确定停顿点。(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读“破”。)
⑵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是指不能把词语读“破”。)
⑶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来连一连,纵着一同学一句,大家齐读:(多媒体显示)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还谒于邑人。
⑹余闻之也/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手中资料书疏理文意,把课文试着翻译边读边说出声)
⑵抢答赛:
隶:属于。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还谒:四处拜访。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得为众人而已耶?:它是一个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⑶翻开书,同桌互相试者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多媒体显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课文研讨、探究:
大家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
⑴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祥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⑵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⑶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明确:
⑴仲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⑵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⑶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板书本课主要内容。
3、欣赏品味:
⑴品味用词的精当传神。如:“啼”字,生动的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等。
⑵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四、归纳总结
师问:
1、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训?
生答,小结,明确:
1、本文用“伤”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的哀伤、痛惜之情。
2、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再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老师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多媒体展示)并让学生以其中一条为主线,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名言警句:
⑴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⑵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⑶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童第周
⑷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亚里士多德《浮学》
⑸“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
──维纳
2、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者的角度和观点,写在读书笔记上。
《伤仲永》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理解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对照课文的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为学生,我们常常为一个问题苦恼,那就是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那样拿第一,考满分。于是有人责怪自己天资不够。人的成才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王安石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读了课文你又有怎样的想法呢?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时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圈画出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然后说一说。
4、教师准备的重点字词:
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题写。
其纹理皆有可观者: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对此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请求仲永作诗。
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然,这样。
余闻之也久:句中助词,表提示,无实义。
从先人还家:已经去世的。
还自扬州:即自扬州还。
复到舅舅家问焉:此(指仲永之事)。
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受,同授。于,被。
卒之为众人:最终。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夫,那些。固,原本。
(以上为第一课时主要教学活动)
三、理解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2、追问: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明确:幼年天资过人──啼、忽、即、立。
不成才原因──其父不使学。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作者的话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四、迁移拓展
1、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讨论之后,教师要将讨论内容进行归纳集中,使学生有一个正确认识。并据讨论情况予以评价。
2、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 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 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 (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伤仲永》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伤仲永教学设计07-20
《伤仲永》教学设计08-04
新版《伤仲永》教学设计精品08-20
《伤仲永》教学设计15篇08-12
《伤仲永》教学反思08-07
(优)伤仲永教学设计16篇10-05
《伤仲永》教学设计(合集15篇)11-27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9篇]08-07
伤仲永说课稿 伤仲永说课课件05-04
《伤仲永》说课稿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