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济南的冬天》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济南的冬天》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济南的冬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济南冬天特有的迷人景色。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描写景色的方法(情景交融)。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言。
4.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热爱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审美能力。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四、情景导入
同学们,十月的秋天凉爽怡人,这是风高云淡、果实飘香的南方的季节。而今天呢?我们将组织一次超时空的北国之旅。我们知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飘雪”,北方的冬天白雪飘飞、寒风凛冽。严寒几乎成为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而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告诉我们,济南的冬天是温暖、响晴的。他作为我们的导游,带着我们北上济南城,会让我们领略怎样的冬天?(板书课文题目与作者)
五、教学新课
1.明确教学目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2.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利用多媒体展示)
3.整体感知
①播放朗读录音,圈点生字词,整体把握,理出文章脉络(若条件不允许,则分两个小组齐读课文,相互纠正错误读音。老师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
②疏通生字词,强化记忆;
多媒体课件展示“字词练习”:
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镶( );响( )晴
肌( )肤;绿萍( )
水藻( );贮藏( )
澄( )清
六、师生共赏
齐读第一自然段,老师提问,学生作答,老师再作引导与补充。
(1)本文的开头的写法有什么特点?(对比的写作手法)
(2)你能具体说一说是怎样对比的吗?运用这一组对比的目的又是什么?(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情的特点)
板书:
(3)本文段中,出现了多少次“像我”,为什么这样写呢?
2次。文中原句强调了“像我”这个短语,作为插入语出现在句子中,就着重指出了“我”独特的感受。
(4)本文段中,“响晴”,“响亮”分别是什么意思?又怎样的表达效果?
“响晴”指天空晴朗无云;“响亮”指非常明亮,这两个“响”相当于一个程度副词,可解释为“很”,“非常”。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济南冬天无风,无雾而“温晴”的特点。
(5)老师补充:
“温晴”贯串全文的主线。下文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冬天的景色便是紧紧扣住这一天气特点来写的。作者之所以拿这三个地方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老舍25岁前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应邀去英国任教,在其生活6年,回国途中又在地处热带的新加坡住了半年,领教了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而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两相比较,老舍不禁发自肺腑抒情道,“济南真算个宝地”(板书:体现赞美之情)。从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七、师生共赏:
随机抽样三名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创新训练】
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手法。现在请你们细细默读、品味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简单勾勒出济南冬天的样子,也就是让老师看一看在你脑海中阳光下的济南城是怎样的?
要求:同学们根据第二自然段,边默读边勾勒出阳光下的济南城,花时2分钟(提示: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的全景等)。
老师抽样欣赏学生的作品,适当评价。
出示教具,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小黑板上的勾勒图)。
【品味语言】
(1)文章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使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小山的地理特征?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了点口儿,写出小山围住济南城的地理环境。
(3)作者采用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景的?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它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好)
①“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低声细语的"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当小山将济南城围拢,中间低,四周高,作者便把这种形状联想成“小摇篮”,济南城便像婴儿一样,在小山围成的小摇篮里酣睡。冬天的凛冽寒风被阻挡在外,使得济南冬天的气候变得与众不同,它是温暖响晴的。加上小山们那一句安静低声、温存体贴的抚慰——“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样便十分形象、生动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可爱)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4)作者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呢?
有近代人为慈善下了如此的定义: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为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慈善”通常是指人的神态,慈祥、谦逊。老舍用“慈善”形容济南的冬天,表现了济南的冬天给人无比亲切之感。像小摇篮一样的小山保护人们免受寒冬冰冻之苦,而是创造了如春天一样温暖、响晴的生存环境。如此安全而舒适,使人们不由得对济南的冬天产生喜爱和感激之情。我们都领略过“寒冬”的淫威。然而,这里的冬天并非一副严酷的面孔,而是那样的笑容可掬,如长辈般的“慈善”可亲,怎不叫人喜爱并由衷赞美它呢?
八、课堂回顾与总结: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紧紧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从地理环境、人们的表情与幻想这几个角度来写,描绘了阳光下济南的全景。济南像被“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恬静、多么安逸。因此,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本文情景交融,语言准确,生动,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九、拓展延伸:
①你生活的城市里,冬天是个什么样子的?请你练练笔,把心中最深的感受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注意: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
②抄写、注音和解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附录: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又靠母亲抚养长大。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毕业后,任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在英国六年,共发表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任教。这期间,老舍写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锡传》《骆驼祥子》和多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尤以《骆驼祥子》影响最大,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1966年8月24日,老舍被林彪、江青集团摧残迫害,不幸逝世,终年67岁。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七年,对山东产生了深厚感情,他称山东为"第二故乡"。这时期他生活比较愉快,在创作上也是丰收期。由此可见,山东七年多的时间,在老舍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齐鲁大学任教是写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的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济南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此文虽是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济南的冬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准确;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在朗读中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二、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课文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出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中可以学生朗读、品味、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济南的冬天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他的散文《济南的秋天》中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夏日的美景宜人: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大屏幕展示瑞士美景)。而我国的杭州西湖更闻名天下。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一首诗单道西湖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好一个“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之美由此可见一斑。”(大屏幕展示西湖美景及苏轼的《饮湖上初晴》)而我们的省会济南竟得上帝之钟爱,把秋和冬的艺术全赐给了她。济南该是一块何等到宝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
二、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先初步感知文章之美。
1、请同学们说说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有什么特点。
提示:温晴、慈善、美丽、绚丽多彩等词语均可。老师可根据学生回答确定自己的板书。
2、请同学们体会一下本文该怎样朗读?
提示:语调柔和,节奏缓慢,语气亲切,还要读出对济南的热爱。可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处理板书在黑板上。
三、老师范读。(配乐、配画)
四、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情朗读课文,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第一自然段:这个开头有什么特点?(对比)能具体说说是怎样对比的吗?作者运用这一组对比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说明济南是块宝地,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教师进一步发挥:作者之所以用北京、伦敦、热带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应邀去英国任教,在伦敦生活了6年,在离英回国途中又在地处热带的新加坡住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而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家任教,定居济南。沐浴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禁发自肺腑地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第二、三、四段写济南山的特点: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可爱;薄雪覆盖下的山——美丽多彩;城外远山——是张小水墨画。
第五自然段写济南的水——不结冰,清亮、空灵等。
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题目“济南的冬天”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提示:“济南的冬天”是指所写的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是别处的冬天。而“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在上文具体描绘了冬天里济南特有的明丽色彩后,此句用“冬天”来修饰济南,就反映出济南在冬天这个特定季节里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魅力。总结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五、精揣细摩,品味学习。
在课文中发现寻找、品味用得好的词或句子,用大大的圆圈在课本中标出,并说说为什么用得好。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课堂交流。
提示: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3、“小山整把济南围了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这里的“整”和“缺”字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
4、“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
5、“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中的“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6、“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孕育着的无穷春意。
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和仔细揣摩。
六、拓展练习:我们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笔下冬天的济南,她温暖如春、秀丽如画,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发自肺腑的热爱。我们现在正处隆冬季节,请你用你的心,你的语言描绘一下咱们这地方的冬天。
提示:让学生当堂宣读,老师给以适当点评。
七、作业布置:课下阅读配套教材——《济南的秋天》。
提示:《济南的秋天》是《济南的冬天》的姐妹篇,描绘了济南的秋天诗意的山水,语言优美。与本文进行比较,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并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情
济南冬天山的特点:温暖可爱美丽多彩是张小水墨画
济南冬天水的特点:不结冰清亮空灵
练习设计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济南()着落()澄清()镶上()
2.填空。
《济南的冬天》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人,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2)设若单单是有阳光……()
(3)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
(4)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5)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4.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的作用。(要仔细品味,细细体悟)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2)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3)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4)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济南的冬天》教案3
[教学目标 ]: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
[教学难点 ]: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教学过程 ]:
一、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
1、请教学生一个问题:你关注过路边的狗尾巴草吗?你对它们有怎样的感觉?
2、学生自由抒发感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平凡亦出神奇,美在于发现。引用: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3、冬天万物萧条,风雪凛冽,没有其他季节那种勃发的生命力,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集体赏析。
1、 简介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
的语言大师。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室同堂》。他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一往情深。本文是写在1931年春于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
2、听课文录音或教师朗读,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可闭眼倾听),思考:济南的冬天最特别之处在于什么?
参考:温晴。(主要让学生说出温暖之意)
3、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 设问并引出品读第三节: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4、配乐(班瑞德的《初雪》)朗读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读、品、议相结合的方法来赏析第三节。
预设:
(1)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 参考:秀气。
(2)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
(3)再次配乐齐读第三节。
三、适度模仿,自由点评。
1、下了小雪的济南的山无比美妙,济南的水也富有情趣;由此过渡到最后一节的自由品析阶段。
2、要求模仿第三节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在书的边上作好点评,自由谈最后一节的学习体验。
四、方法借鉴,学会发现。
1、文章把冬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冬天的济南,写作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A、融情于景 B、展开联想 C、巧用修辞
2、投影一组不起眼的花草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想象并发现美,用一两句话来描写,表现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3、用名家之言作结,如情动而辞发等,以求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美文有所启迪。
五、布置作业 ,由此延伸。
1、阳光朗照下的山同样别有情趣,认真品读课文第二节。
2、用心观察学校,仿照课文,用我的校园为主题,写一篇侧重写景的散文。
3、课外查找并阅读其他写雪的文章,进行比较。
《济南的冬天》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 教学时数与方法
课时:两课时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二、 教学用具与课件
多媒体投影仪 《济南的冬天》的录音带 收集的冬天的图片
三、 教学设想
从收集的冬天的图片入手,引出文章作者一开始就拿北平、伦敦冬天的特点与济南对比,引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在许多人眼中冬天就是冷的、枯燥的代名词,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呢?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后,接下来就来体会作家老舍眼中济南的冬天,体会他笔下的一幅冬天的水墨画。
四、 预习设计
1. 认为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最能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为什么济南是个宝地?
2.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 整体感知,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济南的冬之美
2. 了解济南的冬天的最重要特点
二、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用多媒体投影仪把一些收集的不同地方冬天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大家说说对每个地方冬天的感觉。(找一两位同学说一下)然后引出济南这个地方。
2. 济南很早就有“齐多甘泉,甲于天下”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那么济南的冬天究竟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作者简介
用多媒体投影仪投出老舍先生的相片,让一两个同学讲一下对作者的认识,然后归纳重要的作者信息(老舍,原名舒庆春,著名作家,代表作品《骆驼祥子》)
(三)整体感知
1. 放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朗读,注意生词的读音,停顿以及感情
2. 找出最能表现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的词语( 参考:温晴)
(四)分析课文
1. 阅读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思考文章怎样引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的的?(与北平、伦敦相比)
2. 快速阅读下面几段,找出作者主要抓住了济南的冬天的什么景物来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山和水;①山矮小,环城,山上窝着小村庄山秀丽;山上有雪,雪俏丽;②水绿,水清,水暖,水清丽③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慈善的,是一个宝地)
(五)步置作业
1. 认真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2. 完成练习一
3. 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一、 教学要点
1主要学习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侧重在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2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复旧学新
1. 检查作业,叫一两名同学起来回答
2. 叫同学汇报上节课的疑难问题,一起解决
(二) 学习新课,让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1.朗读第三段,要求:
①找出本段所运用的三个方位名词和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通过讨论辨析明确:三个方位名词是"山上"、"山尖"、"山坡",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是"日落";这一段主要写济南雪后山上的景色。
②找出本段用得最生动的三个带有比喻意义的动词和拟人句,说说所起的作用。
明确:三个动词是"顶"、"镶"、"穿",拟人句是"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表现济南小山"秀气"的特征。
2、朗读第五段,要求:
①画出文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和比喻手法的词句,描写蓝水晶的`形容词,说明本段写什么,写出什么特征?
明确:词句是"贮蓄"、"全拿出来"、"精神"、"不忍得"、"照个影儿"、"蓝水晶"、"像地毯上的小团花";本段写济南的水,写出其"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绿"、"澄清"、"水天一色"的特点。
②揣摩结尾一句:"这"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这"是指济南的冬天"温晴"、"慈善"、"秀气"、"像水墨画"、"水色澄清"等;蕴含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你能感受到作者对济南怎样的情感?从那些词句感受到的?
明确: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感情是喜爱和赞美。从"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些小山冬天特别可爱"、"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等词句可以看出来。
(四)总结课文
总结:作者的情感,融会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以美好的事物作喻体,表现景物特点,用拟人修辞句式,赋予景物美好情感。情景交融正是本文的突出特色。
(五)对比阅读,把《春》和《济南的冬天》作比较,体会两篇文章的语言美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第三道练习题,写自己家乡的冬天,字数不限。
《济南的冬天》教案5
●○ 教材处理: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该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的教学目的定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教学重点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侧重在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设想:
[教法]一是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感受课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三是拓展比较阅读。本文和其姊妹篇《济南的秋天》,是作者写于同一时期的优美散文,描写不同季节的济南,传达出同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学法]根据教法安排,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宜结合老师的指点引导,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开展讨论,从而感受济南优美的山水和作者对济南的钟爱之情,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获得应有的启发。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能力训练。
[时间安排]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获取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第二课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③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能力目标
①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③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多媒体CAI课件、配乐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第一课时
●○ 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老舍及其创作
多媒体显示: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背景音乐:《高山流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投影:
(1)注音:
济南(jǐ) 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
发髻(jì) 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
3.听朗读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5.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五、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明确:(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读中不仅要读好文中的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咏体味第3语段。
六、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第4、5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投影:
(1).第4段作者三笔两笔就勾画出一幅水墨画,它的特点是( )
A.朦胧 B.淡雅 C.古朴 D.灵秀
(2).济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项选择)( )
A.暖 B.绿 C.清 D.亮
(3).这两段文字表现了济南的冬天( )
A.充满了绿意的特点 B.舒适、清亮、迷人、美丽的特点
C.温晴的气候特点 D.景色优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览胜地
(4).①“这是张小水墨画”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③“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
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
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
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
(5).“就凭这些绿的精神”中的“绿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七、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1——8题。
2.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3.文章本是有情物,济南“慈善”的冬天让人备感亲切,得益于先生朴实亲切的文风,犹如与读者促膝谈心一般。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对济南冬天情真意挚的语句,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既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又显得语意恳切,为全文“一锤定音”。
●○板书设计
季节特征(温情--------宝地)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摇篮)
济南的冬天
景物特点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淡雅------小水墨画)
暖而绿的河水(清亮、蓝汪汪----蓝水晶)
第二课时
●○ 教学内容
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体现老舍亲切文笔的语句举要:
1.“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
2.“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是流露真情,惟恐读者不信的口气。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以情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4.“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由于对济南,对娇媚得似乎弱不胜衣的小山充满着热爱,这里简直是用一种祈求的口吻了。
5.“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又是思索,又是猜测,又是同读者的商讨。
6.“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也没有忘记忠实的读者。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并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
(投影显示)如:
(1)组: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组: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组: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教师点拨、明确:
(1)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晴。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2)组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2.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使用比喻、拟人句写形神。
提示:文学需要联想,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本文不仅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取譬精当。给学生设定熟悉的情境,如落日、乡野清晨、海滨夏夜等,让学生抓住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以优美传神的手法状景达意。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4.诵读全文。男女同学合读第1语段,男同学读绘写山景的2、3、4语段,女同学读写水色的第5语段。
三、对比阅读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分发打印好的讲义资料)
阅读《济南的秋天》,完成下列题目。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镜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熟睡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天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照,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色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颜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具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有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看山顶上那个塔!
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从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偕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绿藻是自己享受那儿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要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注释:Sweetheart [ 'swi:tha:t]:英文指情人。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镶( ) 绦( ) 调( )和 燥( ) 浣( )女
2.为什么说上帝把“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
3.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济南的“山”,作者写济南秋天的山有哪些特点?
4.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济南“水”的什么特点?
5.文章的结尾从人的感觉角度具体展现了“诗境”的含义,是哪几种感觉?说说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五、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戛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明敏的读者是否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我想,是会的。但老舍先生不会,谁让他是丹青高手呢!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9——10题。
2.以“________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
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济南的冬天》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读“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空灵、澄清”等词语。
2.能力目标
①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②学习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的方法。
③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 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今天让我们步入老舍先生的《 济南的'冬天》,去品味那独有的济南冬韵。
二、展示教学目标
①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②学习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的方法。
③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方法。
④体会作者对济南、对 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
三、老舍
投影:
(1)注音:
济南(jǐ) 镶上(xiāng) 发髻(jì) 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高爽。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
六、朗读第一段,组织小组讨论。
1、济南冬天的特点什么?
2、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点拨、明确: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对比方式。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七、朗读第二段,组织讨论。
1、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什么?
教师点拨、明确: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1、城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的睡着。2、小山把济南围了个圈儿,……把济南放在小摇篮里。突出了济南小山的像一位慈善可爱的母亲一样,呵护济南的人们,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
既然济南的冬天这样温晴 ,下不下雪?它的雪景如何?
八、朗读第三、四段 ,组织讨论。
1、写小山雪是按什么顺序写?划出表顺序的词语。
教师点拨、明确: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城外远山。按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表现了薄雪覆盖的小山的秀气雅致。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
济 南的山景如此的秀美,如此的动 人,那么济南的水色如何呢?
九、朗读第五段,组织讨论。
1、文章用了哪些词语写济南的 水?表现了济南水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明确:绿萍、绿水藻、绿柳、照影。衬托水的清澈。澄清、清亮、蓝汪汪、蓝水晶。突出透明。表明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济南真是块宝地。抒发了作者对济 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十、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写得好的句子,说说好在什么地方。
归纳:本文许多优美生动的句子写得精妙,在于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喻使句子生动形象,而拟人则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作者 的深厚感情无不通过这些手法加以体现。
十一、布置作业。
(略)
《济南的冬天》教案7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 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朗读美文,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继续学习朗读方法之重音和停连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布置预习:
(1)查阅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2)预习课文,正音、正字、正义,排除字词障碍
(一)导入
说起冬天,同学们脑海中有什么样的印象呢?(找学生说,出示冬天白雪皑皑的画面)其实在我国北方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冬天与我们印象中很不同(出示济南的冬天的图片)。今天让我们跟随老舍走近他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领略一下济南的冬天独有的特点吧(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课文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个特点的?
(3)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掌握字音、朗读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预设:温晴 山 水 喜爱和赞美)
4.教师小结:在老舍的眼中,济南是“温晴”的,他抓住了这个特点,具体描绘了山水等景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冬天的画卷,从而表达出对于济南的喜爱和赞美。
(三)细读片段: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引导学生细读第四自然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在朗读中完成目标
1.一读:读准字音,读得连贯、自然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声读这段
(2)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针对要求)
2.二读:读出美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学生在这段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找出来后读一读。自己先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读。要求:读出句子的美感,读出作者的感情
(2)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读。
(3)找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评价(预设:学生可能很难读出美感)
(4)教师范读其中一句,边读边讲解重音和停连的方法(情感重音,感情停连)
(5)学生体会方法,再次朗读,完成目标
3.三读:读出特点,想象意境
(1)学生找出认为最能体现济南“温晴”特点的句子,并且在这句中划出最能体现特点的词或短语,读出来。要求:在这些重要词语中做重音和停连处理,读出“温晴”。
(2)学生找句子,做标记,读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景物。
(3)教师总结朗读的方法
4.四读:配乐朗读,再次感受美景,美言,美情
全班学生配乐齐读这段
(四)迁移方法,读同类文章
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的风景片段,体会重音和停连
布置作业
1.根据你的理解,标出第三自然段的重音和停连,读一读。
2.写一写你家乡的冬天的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济南的冬天》教案8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它不仅仅是一篇美文,而是一幅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冬景图。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在用遣句、表情达意方面,功力极深。因此,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动手能力,有自己的个性,对作品有独特感受和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所起的作用。
(3)学习本文首尾呼应、自然过渡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探究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2)通过学习、合作,学习有关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师生互动、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可贵感情。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清思路,了解课文怎样抓住“温晴”这一特征来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的。
2、难点
揣摩课文语言,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同学放济南风光片片断。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美丽的城市就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的济南,济南有著名的千佛山。清代作家刘噪鄂在他的《老残游记》中这样写它:“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济南多泉水,有著名的大名湖。刘鄂写它“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济南的山水在冬天是怎样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文学大师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老舍
2、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选自《老舍文集》,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最初发表于1931年4月,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济南冬天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济南冬天,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感情。
(2)自读课文
(学生活动)划出文中你认为最优美的句子,分小组交流,并朗读这些语句。说说你认为优美的原因。
3、梳理结构
(学生活动)全班深入讨论,得出答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学生活动)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文章的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3、作者是怎样突出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征的?
(教师小结)济南的冬天温晴脉脉,非常动人,由于作者笔下饱蘸感情,所以文中的山水等景物也都显得情意绵绵了。
四、课内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作者老舍先生的有关情况,理解了文章的思路,对本篇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为下一节课我们更深入的分析这篇课文奠定了基础。
五、开放探究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留下许多雪景的佳句。如“千树万树梨花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请再写出三个写雪的诗句。并写出作者和出处。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1、全班学生齐声有感情朗读全文。
2、上一节课我们共同赏析了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佳作,探究了作者、字音、词义,文章结构以及其他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将从这篇课文入手分析老舍作品语言上的特色。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我们先从词语上分析,看下列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出示多媒体)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3)“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4)“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小结)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文中生动、优美的词语,不但写出了景物的特征、而且还融入了作者的感情,饱含喜爱和赞美,除了上面的例句之处,还有如“温晴”的天气,“暖和安适”地睡着、“慈善”的冬天等等,它们有物有形有“情”,体现出作家驾驭语言的能力。
2、除了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还有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语句,它们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十分生动贴切。
(在学生找出例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下列语句)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里准保暖和。’”
(2)“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3)“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不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老师鼓励学生在文中再找几例,继续分析、讨论,学生讨论的结果老师及时肯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本文在描绘景物时有条有理,思路清晰的结构特点,分析了本文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欣赏了本文作者在作品中创设的优美意境,这些分析使我们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以及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风格,相信对提高大家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延伸阅读)
让学生自由选择
1、印发阅读材料《打春》发给学生
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立春》而用《打春》为题,文中对“打春”又作了哪些形象化的解释。
2、比较阅读《春》、《济南的冬天》。这两篇散文都是写景散文,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同学各抒已见,说说它们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济南的冬天》教案9
学习目标:
1.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
2.能说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发现它独特的美。
3.欣赏并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
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这些山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注意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趣和丰富的情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成良好的语感。
教学设想: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切入点应该是要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领会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把教学重点落到老舍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能够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的写法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我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可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它那里充满了温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
二、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先由学生介绍他们了解的老舍以及他的作品和语言风格。
老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戏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被誉为“人名艺术家”。
2.教师结合学生介绍作适当补充,突出《济南的冬天》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一些印象》是老舍一系列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散文作品中最早的一篇,也是他回国后最早创作和发表的作品之一。从1930年夏秋至1931年春夏,随写随发表,全文共一万字左右。本文就是其中的一段。
三、感知课文
1.借助于《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清楚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领会本文应该怎样朗读。
归纳:要读出喜爱的感情,语速较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
3.听名家朗读课文。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温和、亲切、喜爱的语气语调朗读。
四、按描写的不同景物,给文章分段,归纳大意。
(一)(1)写济南的冬天的天气特点。
(二)(2-4)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阳光朗照下的山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城外远山
(三)(5)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注音组词:得、着、薄、和
第二课时
一、投影两段有关北方冬天的描述,让学生读一读,说说北方冬天给人的印象,以此引入课文分析。济南的冬天是寒冷的吗?
二、齐读全文,思考问题
1.济南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
2.济南冬天的山水有何特点?
三、分析全文
(一)第一段
济 南
北平(有大风) 无风声
伦敦(有浓雾) 响 晴 “宝地”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独特:温晴
热带(日光毒) 温 晴
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注:作者之所以用北京、伦敦、热带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老舍25岁钱一直生活在北京,1924年应邀去英国任教,在伦敦生活了6年,在离英国回途中又在地处热带的`新加坡住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而一回国便到了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沐浴在济南温情宜人的冬天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禁发自肺腑地抒情道:“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从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二)针对第二段提问:济南的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下的小山特别可爱?人们的感受如何?
(三)研读第三段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遍这段文字,看看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
1.哪句话直接抒发作者对雪后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2.作者写景的空间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3.作者采用那些修辞手法来写景的?
体会比喻、拟人对写景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写出景物的特点,寄寓作者的赞美之情。
比喻
(1)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这句话含有两个比喻,一是将“ ”比作“白花”;
二是将“ ”比作“日本看护妇”。
(2)指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
(3)若将“顶着白雪的矮松”比作“守卫边关的战士”,行吗?
(4)引用几句学生作文中的比喻句,让同学们讨论比喻是否恰当。
明确:比喻一定要贴切。
拟人
比较下列两句话,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明确:拟人手法赋予薄雪以少女“害羞”的情态,写出雪的娇羞美丽。
4.看看作者写景的句子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美景,景中抒发了作者对这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景交融。
5.如果我们要根据此段文字画一幅画,画上应该画些什么景物,景物的色彩如何?
6.熟读背诵
(四)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五)水的特点——绿、暖、清亮
四、再读全文,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读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1.直接抒发感情。
如“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那些小山太秀气。”
2.通过创设美好意境,流露作者深情。如“请闭上眼睛,……这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境界?”烘托出舒适温暖的意境,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五、创设情境,仿作练习。
当你被济南的冬天深深吸引的时候,也许你沉睡的关于冬天的记忆在被唤醒,也许你神往的某地的冬天也童话般浮现在你的脑海里,那么就让我们也拿起笔,抓住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景象,运用你刚刚学到的语言技巧,写下你心中最美的一处冬天。
教师结束语: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六、作业
1、摘录比喻、拟人句
2、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济 南
北平(有大风) 无风声
伦敦(有浓雾) 响 晴 “宝地”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独特:温晴
热带(日光毒) 温 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 ——暖和安适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娇美秀气
城外远山 ——小水墨画
水 ——绿 暖 清亮
《济南的冬天》教案10
授课班级:七年级(6)班
授课时间:20xx、10、14
授课人:XXX
【训练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目标: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自然之美。
【训练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学习比喻、拟人的作用。
【训练课时】拟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读、品语言,感受济南冬之美。
第二课时:学习多方面写景的方法,片断习作。
第一课时
【训练步骤】
一、由人们对冬季的一般印象,导入新课。
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寒冷的北风,纷飞的大雪。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更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可有没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如春天般温暖呢?——
二、整体感知。
(一)、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选适当词语说出对济南冬天的印象。
(二)、听朗读录音,说出课文写了哪些景物?(脑中呈现哪些画面?)
学生自由谈谈感受,语言要简洁。
△归纳(参考):阳光下的小山/薄雪中的小山/城外山景/城中水色
三、品味语言。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请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其中用词的妙处。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好。
品句参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这些语句,文中还有不少,学生说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略
五、好地方,我们要留在心中;好语段,我们要记在脑中,背诵你最喜欢的一段。
六、书面作业:
1、抄写、解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课后习题二。
《济南的冬天》教案11
【导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 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 )南 镶( ) 水藻 ( ) 贮( )蓄
发髻( ) 澄( )清 着( )落 看( )护
2.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自主学习】
1.听录音,体味流畅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传达出的文章内容与风采。依阅读提示,思考: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研读精彩语段,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 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感情朗读第3语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课外练笔,感受一下自己家乡冬天的特点,看谁写得好。
二、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技巧
巧,领悟思想感情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 比较下列三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1)甲: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 声 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 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2)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 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3)甲: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 还 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济南的冬天》教案12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不说温暖明媚的春天、喧嚣热烈的夏天、金色辉煌的秋天,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燕山雪花大如席”是说燕京一带冬天雪花的特点,“瀚海阑干百丈冰”是描绘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风中带刀,云南的冬天饱含色彩。而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提示:如朔风怒号、冰雪覆盖、寒冷、萧杀……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读课文后,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之后再请学生向全班展示。
提示:如温晴、秀美、暖和、多情……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一方面引导学生明确济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这一点学生在文中可直接找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全文所写济南实际并非完全如此,这里面加入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融进了作者特殊的感情。也就是说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1.学生朗读第一段,标划体现济南体现温晴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从风和阳光的角度,写出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特点,从而突出济南的风不冷、不酷,不硬、不厉;突出济南的日光不暗、不晦,不刺、不毒。它们带给济南,带给人们的是温暖、温柔、温情,是安适、安详、安逸。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把平面的语言变成立体的画面,并学会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概括描绘。
1.摇篮安睡图
“摇篮”给人的感觉就是暖和、温馨、舒适。睡在摇篮里的济南和济南的人们是幸福的、惬意的。尤其是又有“小山”母亲细心的照料,亲切的问候。这是别处冬天难得的情致。
2.雪后小山图
小山秀气,承受不了大雪。阳光下,山色斑驳,秀美动人。小雪知山心,增其亮色;夕晖暖人心,温暖柔和。真是“妙”极。妙就妙在可掬的情态!
3.山村卧雪图
小村在“卧”,小雪也在“卧”。它们“卧”的舒畅,“卧”的安详,给人感觉这是阳光下爽心的“卧”,多少还带有一些暖酥酥、懒洋洋的“卧”。这淡墨高雅的画面,确实带有十足的情味。
4.玲珑水晶图
晶莹绚丽,玲珑剔透。虽说蓝是冷色,但它却是瑰宝,内里包含着色彩缤纷的事物;它又与海洋一色,涌动着生命的内蕴和气息。同时,它又包含着别致的情韵。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但是在作者笔下,济南的山水已不再是带有种种表象的山水,而是作者印象和感受中的山水。换句话说,是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山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从而品味其中包含的温情,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母亲的形象是温暖的,守在摇篮旁,唱着摇篮曲的母亲更是温暖的,而且还有那抚慰人心的话语。如此善良温存体贴的母亲给人欢喜,给人幸福。这样,睡在小摇篮里的济南就感到舒适温馨,母亲般的“小山”就有了人间大爱。
2.细致周到的护士
大家熟知这一形象,耐心细致的她带给济南的是放心的睡眠,是甜蜜的梦境,是温柔的关照。
3.健美优雅的女郎
阳光下,山坡上,斑驳的`色彩成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秀气的小山成了秀美的女子,她身穿这件花衣,悠闲安适地站在微风之中。调皮的风儿不时掀动一下她的衣角,闪现出健美的肌肤。如此,给人以明亮、灿烂、喜悦、希望之感。
4.娇美害羞的少女
夕阳斜照,光辉映雪。白白的薄雪调和着阳光成为粉红色,这就是少女害羞的颜色。那白雪一下子就又成了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是什么使她害羞?是它本身纯青、温情,是她一下子想起了心中温情的事儿。
5.俏美柔情的女子
女子爱俏,女子爱美。面对镜子整妆打扮十分正常。在泉城,长枝的垂柳就成了俏美的女子,那清澈透明的河水就是一面大镜子。面对如此貌美的女子,河水自然也多情起来,它不仅不愿结冰,破坏垂柳的情致,反而“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献给谁呢?是倩女,也是冬天的济南。
教师小结: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这一个个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就像站在我们眼前一样。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感受冬天温情的春意
作者写济南的冬天,但处处洋溢着春意。此皆因作者心中有“春天”,故能用春天般的感受写冬天。如此,这种冬天也就有了灵性,有了生机。英国诗人雪莱的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正是本文最好的注脚。
1. 学生从文中找出富有春意,流露着春天气息的句子并以喜悦的感情朗读。
如: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2.思考讨论:为什么这样来写?
明确:一是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二是表达作者对冬天济南的爱怜之情;三是表现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表达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
(三)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画意。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1.标划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动词,然后加以体会,进行展示。
如: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白边。(有意为之,是为了给冬天增加美感)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形象传神,写出了舒适安然的睡姿和灵性)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写出了水藻和水的慷慨多情,表现了济南冬日的春意和生机)
2.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
(1)教师示范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面上是含笑的。
标划的词语自然、柔和、亲切、温馨。如一位慈祥者忍不住向你诉说,如一位自豪者在你耳边低语。“真的”含有惊喜,“是”“的”舒缓语气,如此不能不使你相信。
(2)学生找出类似语句,标划出关键词,小组交流。
如: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温晴 温情
山 雪霁初晴 秀丽
水 空灵水晶 明净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济南的冬天》教案13
教学目标
1.饱含 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优美的语句。
3.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2.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情分析
前一课学习了《春》,学生对描写景物运用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所体会,阅读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自己理解。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 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者: )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我们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 济南的冬天 》去领略冬日的景色。(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中国 北方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中,却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的意境之美,品味的语言之美。
二、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之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做到:
(1)读 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
(2)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像,这是朗读好的基础。
(3)以情带声,随课文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根据所读内容,解析题目。
以《济南的冬天》为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 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 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小结:作者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三、研读精彩语段,学习写景方法
1.齐声诵读第4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全段分为三层: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2.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山各个部位雪的光、色、态展现了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有雪的外在美,而且有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 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有感情地朗读第4段。
四、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给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对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 达技巧作简析。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学生讨论评析: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济南老城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
(2)先运用拟人手法,用“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接着又用比喻,以“水墨山水画”来表现城外远山雪景的淡雅之美。
(3)运用拟人,“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更写出了“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3.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外,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 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什么地方相呼应?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五、对比阅读思考,学习写景技巧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 面来表 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面,表现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结束语:
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为我们描绘了济南的山景、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浸透着老舍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温晴宝地―→山和水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如画温绿清澈的冬水赞美热爱
《济南的冬天》教案14
教材分析
1、文本内容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最大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能引导读者去体会济南冬天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2、学情预测:
人教社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反映的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景物,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的神韵。《济南的冬天》是这个单元的第二课。学生们在学习了《春》之后,初步具备了学习这一类情文并茂的文章的学习方法:通过美读,品味文中跳跃的灵性。因此,学习本文,同样应该通过美读,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去体会文本的神妙。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去探究文本的情感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并领悟写作的技巧。由于是初一年级学生,在领悟文本的意境美上可能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中应大胆的采用互动式教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与文互动,尽可能的在教学中让学生生成问题,共同探讨,从而体现出真正的“对话”情景。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领会济南的冬天之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⑵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描绘济南之美的。
⑵揣摩关键词、句的精妙,领会作者写景之妙。
教学重难点
1、朗读:通过反复阅读,体会语言之美。
2、领悟文本的意境美。
3、揣摩关键词、句的精妙,领会作者写景之妙。
教学方法
对话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习预测
1、情景感悟、引入课题
2、秋天即将过去,冬天正悄悄向我们走来。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给你的感受如何呢?(学生谈冬天)
3、概括学生所说的冬天的特点,以神秘激趣:你可知我国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却是另一个世界,是一块宝地,它就是。感受情景、触摸冬天。让学生谈对冬天的不同感受,引入济南冬天的特别。
4、解题板书课题了解作者及济南的'环境特点。学生对济南的地理环境的了解,可结合地理所学,也可教师补充。
5、整体感悟配乐朗诵课文听说训练:
6、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7、文中抓住哪些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来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学生听后感悟各不相同,应注意学生的差异,重点是整体的听、说训练。4、突出抓特点、研读首段写法指导(对比)1、济南的冬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8、本段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区别:“没有风声”和“没有风”
特点:温情5、与文本对话、探究活动(学习重点)
1、引导抓住济南的地理环境特点与山、水的联系去探究。
2、概括能力的训练。
3、你觉得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学生质疑答难:由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回答,必要时教师引导理解。
5、根据课文的精彩描绘,选取你最拿手的方式,再现济南冬天中你认为最美妙的画面。(阳光朗照的山、雪后小山、城外远山、水)
6、济南的山水给了你如此美的感受,你认为分别用哪一个字(词)最能概括济南山水的每一副画面?1、充分调动学生赏析优美词句的能力,特别应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7、特别注意学生对问题的生成。
8、再现方式:感情朗读、语言描述、简笔画勾勒等因人而异。特别突出美读。
9、抓特点。
10、回应开头、突出感情。济南的山,美、妙、是一副画;济南的水也多情。所以说济南在作者眼里“真算得个宝地”。领会“宝地”的内涵。7、与作者对话、揭示主旨。引导学生挖掘作者潜在的感情:通过联想和想象,用比喻、拟人表达真情实感。作者把济南的冬天写得如此美丽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老舍在济南的生活经历,引导挖掘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流露的自豪之感。8、分享美景、创造美。教师巡视,指点。你曾欣赏过最让你感动的景物吗?家乡的、媒体中、还是旅游地,请把你认为最美的景物描绘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阳光下的山美
山雪后小山妙
温晴城外远山画宝地
绿暖
水情
清亮
教学反思
曾经有人提出,我们的学生自己读美文很有韵味,但一经老师讲解后就索然无味了。不知是老师的讲解太程序化,还是太烦琐,总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济南的冬天》无疑是一篇经典美文,因为他融注了作者对济南的深情!如果我们的教学仍然按部就班去抓实物,还不如采用“模糊教学”,让学生去想象起探究去创造,做到即与文本对话,又与作者对话。通过对话,挖掘出文本的潜质,这正是我们的教学应该追求的。因此,我认为,本文的教学不宜采用多媒体(我对多媒体也比较感兴趣),如果采用多媒体,济南冬天的实物一出现,学生的思维就定格在画面中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济南的冬天》教案15
创意说明:这个教案围绕“朗读—品读—背读”三个环节设计。没有充分朗读,便品不出味道;品不出味道,背诵也便成了死记硬背,成了学生的负担。这个教案,教学流程简单,内涵丰富。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法,不如说是一种阅读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一点阅读方法比教学知识重要得多。
教学步骤:(说明:上课之前,可预先让同学们通过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了解有关济南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风俗习惯等)。
一、导入:
1.请同学以“我所知道的济南”为话题,简介济南。
2.老师从网上下载有关济南的风景图片。
二、听录音,要求: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明白文章蕴含的.感情。
三、跟读,朗读,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四、交流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济南的深厚感情。
不求统一,以下可供参考:
1.开篇通过对比,衬托济南是温晴的,是个宝地。(足见对其珍爱)
2.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小摇篮。(温馨感跃然纸上)
3.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带水纹的花衣。
4.那些小山太秀气!
(以上3、4两句,娇小的小姑娘穿上花衣,那种喜爱不言自明。)
5.这是一张小水墨画!(简单的色彩,深厚的意蕴,在作者的眼里,一草一木都富于情感,一切都是美的!)
6.水也不忍得冻上。(“以我观物,万物皆着以色彩”,用多情的眼睛看水,水也有了感情!)
7.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蓝水晶!(水天一色,晶莹剔透,充满生机!)
8.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点题,但却让人体会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回味。)
五、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济南的冬天》教案】相关文章:
《济南的冬天》教案10-18
济南的冬天教案10-03
济南的冬天教案10-13
《济南的冬天》教案11-30
《济南的冬天》教案05-16
《济南的冬天》教案09-30
《济南的冬天》教案教案09-13
《济南的冬天》优秀教案01-03
《济南的冬天》教案优秀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