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时间:2023-12-01 11:15:2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

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描写游览所见景物的主要特色。

  2、记游写景中比喻方法的运用。

  3、游览中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受。

  [教学重点]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以山泉之美来体现山林之美。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2、介绍鼎湖山: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本文为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写,却与众不同。

  问:课题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听泉二字)

  [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二、朗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1、讨论分段并说出大意:

  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2、问: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从“半个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朦胧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又:作者的行踪顺序: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黄昏——晚饭后——夜间

  [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3、问: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声时的美妙感受。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

  4、问: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

  三、小结

  这篇游记散文主要写了鼎湖山听泉的见闻感受,揭示了人生哲理。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练习四

  3、预习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上课时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第8节。

  欣赏第8节:

  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

  泉水流过高低不平的地方,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美妙的,美妙在哪儿呢?

  美妙在“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像琵琶一样清脆的”、“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二、比较阅读并分析

  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

  1、第8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文第8段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这就是比喻的好处。]

  2、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上段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课文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课文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三、小结

  课文末尾写道:“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你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吗?

  [这是由于作者听懂了鼎湖山小溪、清泉、激流、飞瀑那优美的歌声,山泉蕴育着生机,滋润着万物,净化人们的心灵,山泉也为他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因此作者发出由衷的祝愿“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四、讨论课文后的练习

  1、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清朗之声,泉水“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等;

  因为作者无比热爱大自然,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用心灵和大自然进行对话。

  2、作者听出了泉水跳动的层次,从流淌声中听出了轻重缓急,作者想象到泉水的流淌如岁月流逝,感受到像生命在运动。

  3、①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令人身心俱净。

  ②“泉影越不可寻”是因为林深树茂而难见泉,“而泉声越发悦耳”是因为泉并不远,水势也没有减弱,因山势变化却使泉声更加悦耳。

  ③在于人的精神的纯净。

  ④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有关语段(练习四)

  2、词语解释,完成练习册作业

  3、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

  未进山

  一听:泉之清吟泉水泠泠淙淙雀跃泉影不现

  如见姿影身不由己

  进山泉声动听

  泉脉处处心旷神怡

  二听:泉之浑鸣泉影隐闪(拟人、联想)泉是灵魂

  泉声处处(比喻、拟人)蕴育生机

  夜宿滋润万物

  层次清晰陶醉净化心灵

  三听:泉之交响音色多样

  节奏多变(比喻、联想、排比)

  授后小记:

  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范读,配画解说,感情描述等)激起学生诵读全文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领略文章感情的发展变化,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2

  一、设计理念:

  1、情境:教学游记散文,难点在于学生没有切身体验,无法入情入境。为了能在课堂上再现鼎湖山的旖旎风光,我先利用网络“游览”鼎湖山,摘录了近万字的介绍资料,对这座广东名山的特色、景点、文化作了全面了解;设计中突出了用简笔画描摹泉水姿态及用画面配音方式品味悦耳泉声,以保证学生既能进入情境,辨其形、闻其声,又能留有开阔的想象空间,不为情境所框束。

  2、意境:山水魅力,不限于飞瀑流泉,草丰林茂,更在于其底蕴深厚,意境幽深。故教学游记散文,仅停留情境再现,无论多华澹唯美,都是流于肤浅的。设计本课案,我以“把握鼎湖山及其泉水魅力”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其间或描述,或譬喻,或引用,或延伸,为学生“超越情境,把握意境”作了层层铺垫。

  二、教学时间:

  为了让学生从整体把握鼎湖山之灵秀,本课设计了约60分钟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山水二字的象形写法: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吗?

  你们知道哪些名山,哪些胜水?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明山水的特点。如黄山四绝、庐山云雾等)

  小结: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着自己最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我们就称为——魅力。(板书)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其一是激发兴趣,营造轻松教学氛围,其二是为引导学生品悟山水魅力设下伏笔。]

  一、导入设计:

  1、上节课,我们在琅琅的书声中走进了鼎湖山的怀抱,还学习了一首歌咏这片魅力山水的小诗:

  薄雾笼罩鼎湖山,一路浓阴一路泉。

  夜听清溪奏妙曲,蕴育生机润心田。

  谁来吟诵给大家听?指名朗读。

  [凝练的诗歌,凝结了山水的精华,也凝聚了文章的精华。以吟诵本诗导入,意味犹同云破日出。]

  2、鼎湖山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鼎湖山听泉》那优美的文字世界,用轻声的朗读去寻找、去捕捉一种叫魅力的东西。

  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师:放下课本,我想,我们的眼前已经隐隐约约有了鼎湖山的影子。说说看,你准备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座广东名山呢?

  [教师从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认识、把握,并补充讲解]

  (1)总体:生机蓬勃。

  (2)事物:草丰林茂。这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2600多种植物,漫山遍野都是高大的乔木和丰饶的草丛,的确称得上是草丰林茂。

  泉水众多。鼎湖山原名顶湖山,你从名称中能知道什么?(山顶有湖)。山顶有水,沿着沟壑流泻而下,于是山中也到处是水,飞瀑流泉成了鼎湖山最动人的风景。

  (3)颜色:绿。在地球的北回归线一带,几乎都是茫茫的沙漠,可鼎湖山却绿树成阴,遮天蔽日,难怪被称作“北回归线上的绿洲”。

  (4)声音:静。这里远离城市,树林中只有淙淙的泉声和婉转的鸟鸣,给人一种特别幽静的感觉。

  泉声动听。你抓住了鼎湖山的灵魂,也抓住了作者内心最细微,最深刻的感动。正是因为这优美的泉声打动了他的心灵,所以才有了这样富有诗意的课题——鼎湖山听泉。(感情朗读)

  (5)文化:老师想加一个词语来形容鼎湖山——文化悠久。你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学生联系课文第三节的古刹、古树、古茶花回答。)

  [对于问域宽泛的问题,教师要学会把握①整体性——通盘考虑,高屋建瓴,避免支离破碎;②层次性——由浅入深,步步诱导,切忌蜻蜓点水;③开放性——超越课本,联系课外,防止画地为牢。]

  三、精读感悟:

  过渡延伸:仅仅几个词语是说不完鼎湖山的全部魅力的,我们还可以打比方。想想看,你心目中的鼎湖山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作家谢大光笔下的鼎湖山又像什么?

  1、第一节:雾中少女。

  (1)指名读第一节。学生谈感受,如像仙女等。

  小雨、薄雾、加上因为小雨水量陡增的清泉,这多么像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意境(齐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尽管这时并没有明月,这儿也并非终南山,但我们仍然能想象到:空旷的山野里,被雨水刚洗过的空气该是怎样的诱人,被雨水刚洗过的山林绿叶该是怎样的耀眼!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不会对鼎湖山心驰神往呢?

  齐读第一节。

  (2)推荐阅读古人的论山名句: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援引诗歌名句,为营造意境创设条件。]

  2、第二节:大海、老人和孩子。

  我们再来吟读第二节,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然后来说说白天的鼎湖山最让你心动的是什么?

  在学生自由回答的基础上引导:

  (1)这一节出现了一个非常雅致的景点名称,谁来读一读?(寒翠桥)

  师解释:这座桥的名称和过桥以后的景色可有着密切的关联!

  A“翠”:到处都是绿色。

  指名读相关部分。“愈往上走……山顶。”

  如果说绿叶是起伏的波浪,那满山的绿树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满眼葱绿,满眼生机,谁能读好写浓荫的这两句话。再次指名读。

  B“寒”:不是寒冷,而是让人感觉凉爽惬意。

  怎么会有这种凉意的?

  树叶密:不但密,而且湿度大,叶子上常常会分泌出大量的水滴,所以作者在绿叶的前面加上了一个词。(湿漉漉)

  泉水多:仅仅一个多字是空洞的,能从课文中找出句子,用朗读表现出这种“多”吗?

  “进山一看……涌流着清亮的泉水。”——涌流、到处

  “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不绝于耳。”——一路上

  “有时几股泉水……前进。”——交错流泻,遮断路面

  师:这里不仅仅是绿色的大海,更是充满丝丝凉意,充满清新空气的大海!难怪诗人戴明光会写下这样的赞美之词:(小黑板)

  四处丛林擎翠盖,半空飞瀑溅明珠。

  齐读。

  [鼎湖山间景,以“寒”“翠”二字概括足矣。]

  (2)有了视觉和感觉上的享受,还有听觉。课文哪些语句描写了声音的美?

  指名读,点拨归纳。

  A泉声:

  “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听泉之旅开始了!

  “泉声不绝于耳。”——泉声简直就是游客们忠实的向导!

  “泉水隐到了……清纯悦耳。”——水是清澈的,声音也是清澈的!

  B钟声:

  “忽然,云中传来……悠悠扬扬。”——“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它们的韵味讲不出来,但却可以读出来!再次指名读。

  C交汇:

  “安详厚重的钟声……美妙的音响。”——一个安详厚重,一个轻快活泼,这两种声音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慈祥的老人,调皮的小孩。)

  在苍茫宁静的暮色中静静地谛听,我们仿佛能听到两代人之间朴实的对话,感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有机的融合。这是多么美妙的声响!

  齐读。

  [第二节内容较为芜杂,为求思路明晰,本处以“视觉”—“感觉”—“听觉”(又细分为泉声—钟声—交汇)为脉络组织内容,确保了整体入手,又不乏细节赏析。]

  3、第四、五节:音乐盛会

  庆云寺留住了作者的脚步,当白天的喧嚣全部沉寂下来的时候,一场以泉声为主题的音乐盛会徐徐拉开了帷幕。

  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比任何一台高级音响都更能让学生进入情境!]

  老师真不忍心打破这宁静的气氛,因为同学们和作者一样,也沉浸在泉声的世界里了。想想看,要欣赏这么优美的泉声,仅仅用耳朵够吗?

  (还需要用心去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板书。

  (1)聆听

  聆听,就是怎样地听?(仔细的、用心的'、专注的、认真的……)

  作者聆听到了怎样的声音?从课文中找词语。

  (轻柔的、清脆的、厚重回响的、雄浑磅礴的、

  别忘了还有变化着的声音:忽高忽低……忽扬忽抑)

  既然是音乐的盛会,又怎能少了乐器的身影呢!

  我们一起来听!起初,轻轻柔柔的,那是精致的西洋乐器(小提琴),接着加入了清脆的声音,那是我国的民族乐器(琵琶),然后,声音变得低沉、厚重,而且不断地回响,那是(大提琴),最后是乐曲的高潮,气势一下子变得雄浑磅礴,那是(铜管齐鸣)。整个天地之间,仿佛在演奏一曲欢快和谐的交响乐!

  记得有一篇写鼎湖山的散文这样写到:“行走在鼎湖山上,泉水像一些透明的藤蔓,不是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就是从头顶的悬崖上落下。它像是鼎湖山拥有的一种音乐语言,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此时此刻,我们也能很深刻地感觉到:泉声,就是鼎湖山最动听的音乐。

  板书:泉声音乐

  [任何花哨的课件,都无法复制出描述性语言的优雅、精当和这些语言背后丰富的内涵。]

  (2)辨识

  A、辨识类型

  能奏出鼎湖山音乐的泉水是千姿百态的,同学们来辨识一下,有哪些类型?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汇聚于空谷的细流;跌入深潭的飞瀑急流;(教师即兴作画)

  [寥寥数笔,不求逼真,但求神似。]

  不止这些,还有绕过树根的泉水;(生接续)拍打卵石的泉水;穿越草丛的泉水;流连花间的泉水。

  还有,太多太多,都浓缩在后面的(省略号)中了。

  B、练习朗读

  师:你们看黑板上的这四幅图,如果请你们从课文中找句子给它们配音,你会吗?小组内练习配音。

  指名选择最喜欢的画面进行配音,教师根据四个特点作指导。

  指四位同学跟随音乐连起来读。(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朗读)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觉得人们把鼎湖山称作“会唱歌的山”,真是名副其实!

  让我们一起用朗读奏响这首《夜泉》!(齐读)

  [学生在充分理解后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课堂中最美妙的“泉声”!]

  (3)品味

  想想看,枕着这样的泉声,想着这样的画面,作者会品味、领悟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重点指导“作用”)

  A、滋润万物,孕育蓬勃生机

  引导从相关小节中找依据。

  第二节:草丰林茂、愈往上走……

  第三节:繁花似锦、古树参天。

  B、在鼎湖山飞龙潭的一块岩石上,刻着两个字——“洗心”,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清澈的泉水不但能洗掉表面的污垢,还能洗掉我们心灵上的污垢,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

  结:滋润万物、孕育生机、陶冶性情,套用谢大光原版散文的结尾来说,那就是,泉水,是鼎湖山的灵魂。

  板书:泉水灵魂

  带着这样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读好课文的最后一节。

  齐读。

  [ “洗心”二字,写出了泉水的至清,至纯;“蓬勃”二字,道出了泉水的至情、至义。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山与水的关联,抓住了鼎湖山让人感动的真正原因。]

  四、师生诵读,总结全文:

  山有山的魅力,水有水的风采。

  古人有这样一句话:(生1)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鼎湖山是幸运的,它有秀媚的烟云,有华茂的草木,有清亮的泉水,所以,她是一座活着的山。

  诗人戴明光有这样一句对联:(生2)四处丛林擎翠盖,半空飞瀑溅明珠。

  鼎湖山是优美的,它有层峦叠嶂,有古树参天,有飞瀑急流,所以,她是一幅活着的画。

  我们的脑海里有这样一首诗:(生齐)薄雾笼罩鼎湖山,一路浓阴一路泉。夜听清溪奏妙曲,蕴育生机润心田。

  鼎湖山是高雅的,泉声是它的音乐,泉水是它的灵魂,所以,她是一首活着的诗。

  [用师生共同朗诵的方式,串联起课堂中渗透的名诗佳句,也给学生对山水魅力留下一份蒙胧的认知,一份真正的心的感动。]

  五、板书:

  魅力山水鼎湖山听泉

  聆听、辨识、品味

  泉声:音乐泉水:灵魂

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借助朗诵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鼎湖山听泉》,读题。

  二、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清泉,大家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这是描绘的白天的泉声,那么,入夜之后,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2、指第一句

  (1)课件出示第一句

  (2)“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读出那种意境。

  (3)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么鼎湖山就是主人,他不仅慷慨地捧出他那动人的声音,还一直把它传送到耳边,多热情,多好客啊,读出来。

  3、指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听是不够的,所以作者说要用心细细地聆听、辩识、品味!

  (3)指

  4、指第三句

  (1)、过渡:

  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的呢?让我们设身乍的想一下,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作者一边躺在床上,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读第三句,用(出示)“啊,这是 的声音,多像 一样 啊!”哪种泉声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就说哪一种。

  (2)、自由练说。

  (3)、指名回答。

  (4)、放泉声录音,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轻柔 厚重回响

  清脆 雄浑磅礴

  (5)、指导背诵。

  5、指第四句

  (1)、过渡: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泉声,又仿佛在欣赏一曲欢快活泼的响乐。

  (2)出示句子。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

  2、同座互说

  3、指名回答。

  4、齐读最后一节。

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4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

  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 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 交流

  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问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3、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用一个比喻把自己所听所感写出来。 听音乐,写片段

  2、组织交流、评点 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

  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

  2、指导重点朗读第八段。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2、为什么先举乐音,再举本体?作者如何把泉景与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的? 朗读、思考、讨论、个别读、交流

  3、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 诵读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引导学生交流列出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 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

  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 学生按所持观点不同分组,合作辩论

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5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和向往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欣赏文中的优美词语,积累和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三、课堂流程、具体实施

  (一)、导入

  同学们,听!(点击音乐录象)一股股淙淙流淌的泉水娓娓而来,泉声如摇铃击磐,清亮圆润,依稀我们又来到了鼎湖山,你们瞧!下过几天小雨之后的鼎湖山,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此时的鼎湖山更是别具一番韵致。今天,就让我们跟上作者得脚步去(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并欣赏

  1、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有山就有泉,泉是山的眼睛,那么清亮;泉是山的精灵,山因有泉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让我们来欣赏这一幅灵动的山泉图吧!

  1、聆听磁带课文录音第二自然段,把触发你想象的句子括出来,并在稍后为大家读一读,介绍一下你心中的那幅图画。

  2、这是一幅有生命的画,这是有着伴奏的会唱歌的画,想来,那清纯悦耳、活泼欢快的泉声和着安详厚重的钟声,该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呢?是一支有着大提琴伴奏的琵琶曲吧?这样美妙的音乐,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在绿和白山水间,该陶醉多少游客的心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着重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鼎湖山清亮充盈的泉水和清纯悦耳的泉声使作者情不自禁地留住自己的脚步,天色将晚,作者决定借宿在古老安谧的.庆云寺,在这里继续饱览鼎湖山的美景,尽情享受鼎湖山美妙的泉声。

  1、(引读第一句)入夜,山中——只有泉声——所以(出示第2句)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2、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呢?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如果有录音,播放泉声)

  3、随着山势的变化,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请同学们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边朗读边品位,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

  4、齐读/指名读/评读

  5、练习

  (1)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那像()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那像()一样()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

  (4)那像()一样()的,是()。

  (5)我仿佛还听见了:()

  (过渡):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6、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三)、总结和作业:如果你喜欢画画,就用你手中的笔把鼎湖山的美景画下来;如果你喜欢朗诵,就请你找一段优美的音乐为课文配音;如果你喜欢当小导游,就请你把鼎湖山介绍给你最喜欢的人;如果你喜欢写诗,就请你写一首赞美鼎湖山的小诗;也许我所列举的方式你都不喜欢,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方式来表示。

【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鼎湖山听泉》教案02-13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01-06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2-29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苏教版九上)12-29

《珍珠泉》教案09-03

小耳朵听一听教案03-21

听口令拍球教案08-25

《珍珠泉》教案(15篇)02-25

《珍珠泉》教案15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