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13 09:10:39 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合集】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鲁、著、匠、创、亭”等12个生字,会写“创、观、湖”等8个生字及“创造、西湖”等词语。认识偏旁三框儿。

  2、 默读课文。了解鲁班造伞的经过,体会鲁班是怎样观察,乐于动脑动手的。

  3、 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取得成功。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白在生活中应该勤于观察,勇于实践。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课题。

  1、 学生把课前收集致电的有关鲁班的资料在组内进行交流,使学生对鲁班有个初步的认识。

  2、 教师导言,板书课题。

  3、 生齐课题,并质疑。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了。

  2、 同桌一起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有几个自然段,并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 生同桌合作,探讨识字方法

  2、 组内交流,进一步优化识字方法,巩固识字

  3、 全班反馈

  4、 检查识字情况

  (1)生开火车认读(2)不认识的字再进行重点学习,学生交流识记方法。(3)再读读易错字,组词或造句。

  (四)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五)自读自悟,探究发现

  1、 布置自学要求:

  (1)认真仔细阅读课文。

  (2)思考:鲁班怎么想到要造伞的,为了造伞,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画出相关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后,再与好朋友交流。

  2、 交流学习所得。

  (1) 名回答以上思考的问题。

  (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出相关段落,重点理解文中的人物对话内容及鲁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语句。

  (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反复练读,读出人物说话或思想时应有的语气来。)

  3、 讨论交流:鲁班为什么能造出伞来呢?

  (六)说话练习: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同学说一说。

  (七)书写指导

  1、生整体观察字形,指出易错字。

  2、重点指导:

  (1)“创”字,第二笔是长点,不是捺。第三笔是横折钩,要一笔写成。

  (2)“湖”字要注意三个部件的位置比例和高低。

  (3)“亭”字,注意每个部件所占位置的大小,不能写得太长,“丁”字要写在秃宝盖里面。

  3、完成我会读读、写写。

  (八)积累语言

  生自己再读课文,完成“词语花篮”后,全班交流。

  (九)布置作业

  回去把鲁班造伞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五、教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了解内容,体会比喻句的用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外内容,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心灵的`美好。

  ★初步了解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了解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什么叫清澈?清澈的湖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学生独立识字,然后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

  (1)、生活中识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镜 映 演 蕉 幻。

  (2)以旧带新识字:则—侧 电—龟 奶—扔。

  4、写字指导:扔 掉 眼 睛。

  三、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赛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了说说感受。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

  ★使学生具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教具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朗读课文。

  1、看图,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写景的段落。

  2、指名读描写景物的段落:说说你的感受。

  3、假如你也坐在了船上,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美景读出来。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小洁看着湖水,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5、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出遗憾、惋惜的语气。

  6、全班读出第五自然段:小洁向哪儿跑去?从哪儿看出来的?

  三、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体会小洁的感情变化。

  四、扩展练习:

  小组合作说一句保护环境的广告词。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1米,宽0。8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八、教学反思

  崇实·唯美·益智

  ――《望洞庭》教后反思

  崇实。课堂教学着重体现“三实”。“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充分挖掘课内外资源,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学困生,课堂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如初读古诗,人人过关,全部达到正确、流利;组内交流古诗意思,让学困生先说等。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面向全体就要照顾到学困生,他们一般语言智能较弱,让他们“大声思维”,让他们意识到课堂是因他们而公平存在着的,必会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自然无须扬鞭自奋啼。

  唯美。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古诗是唯美的艺术,《望洞庭》堪称美的经典。诗中融入作者大量的想象,是现实与幻想的结合,正因如此,给这首古诗增添了一些神奇的色彩,美仑美奂,亦真亦幻,作者对洞庭山水浓浓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境。”闻一多也说,既然是诗,就得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在诗的王国里,宁可多一点贵族精神,也万不可提倡什么平民风格”。学生要想达到美读成诵,必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发挥想象,潜心涵咏,洞察诗人内心世界,感悟古诗的意境。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对比读、延伸读、布置多样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到课外,无不在循序渐进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

  益智。多元智能理论赋予了智能全新的定义,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地拥有8种智能,并至少拥有一项优势智能,优势智能可以带动弱势智能,实现全面发展。课堂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获得喜欢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看图,培养学生自然观察者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让学生到台前解说,培养语言言语智能;让学生想象画面,培养视觉空间智能……

  总之,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啦、梅、蛙、睡等11个生字。掌握虫字旁和目字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养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3、借助儿歌了解小鸡、小鸭、小狗以及小马四种动物爪子(蹄)的不同形状,了解青蛙等冷血动物要冬眠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游戏铺垫,揭题激趣

  1、开展画手印的游戏。老师谈话:小朋友爱画画吗?上课前,老师先请小朋友根据要求,在白纸上画一画自己

  的小手掌印。(共画三幅手掌印:1、五指并拢:2、五指张开;3、大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并拢。)

  2、揭题谈话:冬天下雪了,大雪像厚厚的被子盖在大地上,瞧,这就是雪后的大地!(出示雪景图片)在这美丽

  的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学生读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3、鼓励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教师板书问题概要:1、谁?2、为什么?)

  二、阅读探究,感悟理解

  1、初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读对课文;2边读边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2)读后反馈,结合训练:1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说雪地里的'小画家指的是谁?(板画动

  物图片)2比一比,下面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A、雪地里来了小画家。

  B、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理解词语:一群积累新词:三五成群)

  2、再读探究。

  过渡语:小朋友的学习还真有效率!接下来请大家再一次去读读课文,要求还是边读边思考,想一想:为什么称这

  群小动物为小画家?

  (1)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学习成果。

  (3)读读议议,感悟理解。

  1、用因为所以的句式从不同方面说说为什么称这群小动物为小画家?

  2、重点句朗读指导:第三句话读时稍快,语调有起伏。第四句话朗读时突出几步就成。

  3、讨论一:小动物们为什么能画出不同的画面呢?(学生联系课前游戏说一说,然后完成文后练习读读连连。)

  4、讨论二:为什么小青蛙不参加画画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下列句段,进行阅读拓展。

  冬天到了,天气寒冷。有些动物为了保持体内温度,开始了长时间睡觉,这就是动物的冬眠。常见冬眠的动物

  有:青蛙、蛇、狗熊

  三、课堂总结,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说说阅读课文时应边读边思考。

  2、教学生字。

  1读对生字;

  2记一记蛙、睡;

  3比一比,口头组词:

  月()儿()同()我()力()

  用()几()洞()成()为()

  四、教学板书

  雪地里的小画家

  谁? 为什么?

  小鸡图-------------- 竹叶(图)

  小狗图-------------- 梅花(图)

  小鸭图-------------- 枫叶(图)

  小马图-------------- 月牙(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在语言环境中领悟“婉转.丰腴而优雅、妙不可言”等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的词句,感受鸟儿给冬日带来的温暖与快乐、生机与活力,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4、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及作者感受。

  5、借助文本进行语言训练,深化主题。

  6、启发学生生活中要勤于观察,乐于想象,善于动脑。

  教学重点:感受鸟儿给冬天带来的生机。

  教学难点:感受鸟与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以花朵为话题。导入新课

  一、齐读课题:《鸟是树的花朵》。

  二、读文引入,导入新课。

  冬天,一棵棵树落光了叶子,少了夏日枝繁叶茂的风姿。望着变得稀疏而空旷的枝杈,我常有一种冲动,希望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就在这时)课件出示:落满鸟的树的图片。

  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满树的花朵!

  “仿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三、让学生去感受“鸟像花朵又美于花朵”。

  1、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那几段写了作者的观察。

  2、课件出示3、4、5自然段的开头。

  ①有时候,鸟是一群一群地飞来又飞走的。

  ②有时候,鸟是三只五只。

  ③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会停下来。

  齐读这三句话,注意下面有标注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3、好,下面我们就读这三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写了鸟像花朵。

  课件出示:①读课文,找一找,那句话写了鸟像花朵?哪里像?

  预设:①要是一群白鸽落在树枝上,便仿佛早春的玉兰花,白得丰腴而优雅。

  理解“丰腴而优雅”教给解词方法。

  在这句话中作者看到的是什么?想到的又是什么呢?

  点明:观察使要展开想象。

  ②一只鸟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树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

  导语:这鸟真像花朵。可是作者为什么在观察之后说“这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呢?”

  4、变序导读,学习第6自然段。

  课件出示三个问句,指名读。

  ①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

  作者在这连续用三个问句,是想表达他的疑惑吗?这三句话其实是什么意思?(变陈述句)

  ②男女生分组对比读。体会那种句式表达效果好,好在哪里?

  怎么把作者要表达的`强烈情感读出来呢?(逐句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正是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5、再读3、4、5自然段,让学生到字里行间去感受鸟儿的生机,与作者产生共鸣。

  课件出示:再读3、4、5自然段,你能从那些语句中感受到了鸟儿的生机。

  (学生每读完一处时,追问:生机体现在哪?)

  鸟儿只有在冬天才是树的花朵吗?

  四、学习7、8自然段。

  (一)听老师读第7、8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配乐四季鸟树图片。

  读后指名回答。

  鸟儿们为什么不去别处呢?

  课件出示:

  鸟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

  树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指名读这两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鸟和树谁也离不开谁)

  指名配乐读第八自然段,感受鸟与树的和谐美好。

  (二)、导语:接下来作者又想到了什么呢?齐读。(深化主题,语言训练。)

  课件出示: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因为,鸟是树的花朵,千姿百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的花朵……

  1、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补充内容。

  2、鸟是树的花朵,树是鸟的家园,鸟因树而生动,树因鸟儿美丽。所以,

  课件出示:我们想,一年四季的鸟也会感谢一年四季的树木。因为,树是鸟的家园,的家园,的家园,的家园,的家园……

  教师随机板书学生补充的词语。

  把课文最后一段和语言训练的段落连起来读一读。

  (三)师:是啊,鸟和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色彩,春天,我们吟诵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夏天,我们感受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秋天,我们在“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中走过。而冬天树又因为鸟儿变得如此生动,蓬勃!(古诗用课件打出来)所以说,鸟和树都应该被感谢,被谁感谢呢?(人)

  我们要感谢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和谐与美好,我们的感谢就是:

  课件出示:把碧绿还给大地,把蔚蓝还给海洋,把透明还给天空,把一切还给自然!(学生齐读)

  结束语:同学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像作者那样勤观察,乐想象,多感受,善思考,一定会发现许多身边的美好。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会读课后词语。

  2、能用“夸”说一句话。

  3、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夸”说一句话。

  2、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词句的意思,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知道爸爸妈妈小时候冬天都吃什么蔬菜吗?

  师:现在也是冬天,你能吃到那些菜?(板书:冬天)

  师:这些蔬菜是在哪种出来的?(导入新课)

  师:出示大菜棚的图片,出示课题:18课《冬天里的.大菜棚》。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轻声读儿歌,争取把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同桌互相帮助。

  2.大家读得特别认真,咱们来看课件读读词。(目的: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芹菜豆角黄瓜韭菜

  冷冰冰暖融融一层层绿生生

  三、联系生活理解课文,朗读句子。

  1.现在咱们就一起去蔬菜基地看看,出示课件,天刚下过雪,刮着寒风,走在路上,多冷呀,能用什么词表达?请你做动作表示出来。请你试试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终于进到了大棚里,感觉……做个动作。多暖和呀,快读读书上是怎么说的?

  师:看这两个句子,发现它们有对子了吗?哪位同学把前两行读给大家听?

  3.在这暖融融的大棚里,我们看见了哪些蔬菜?它们都什么样?快读读3、4行。

  师:出示课件。再请一名同学读读一层层,绿生生。

  4.谁知道大棚里还生长着哪些蔬菜?什么样?出示课件。(由书本向生活的拓展,培养学生抓住蔬菜的特点说清楚的能力)。

  师:因为有了大菜棚,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

  谁来夸夸大菜棚?

  师: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大菜棚,齐读最后两行。

  师:你喜欢这首儿歌吗?在小组里读读。指名读。

  师:我们就要离开大菜棚了,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四、学习生字,重点指导“角”。

  师:怎么记住它?

  打开书,根据笔顺跟随,自己用手写一写,一起书空说笔顺,说笔画。

  学习“角”的书写。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角”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指名说。

  生描红,书写。

  师:提醒写字姿势。

  五、作业:用“夸”说一句话。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体会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8个字。会读课后词语。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展示。

  二、认读词语

  黄瓜豆角芹菜韭菜冷冰冰暖融融一层层绿生生里面

  不认识的字,利用文中拼音认读

  三、学生字

  1、利用生字表自学,读音,利用笔顺跟随仿些描红。

  2、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怎样记住这些字?比一比谁记得好,记得快?

  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记字方法,认识“尸字头”

  3、利用方法认字、记字

  4、卡片认读,检查效果,认读生字和词语

  5、指导生字书写

  四、作业:完成生字书写练习;读课文和词语。

  教学反思:本课重点指导汉字的书写,同时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多数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能初步感受到汉字的美。学生在书写时能够认真观察,个别的学生观察不认真,写字的姿势还需要纠正。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

  能力目标: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整体感知诵读欣赏探究情感品味语言我爱质疑语言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高尔基借勇敢无畏的海燕象征当时敢于直面沙皇暴行奋勇斗争的革命者,矛盾借倔强挺立的白杨树象征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借物抒怀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郭沫若先生借石榴来抒怀的散文。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1、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2、作者描绘了石榴的哪些方面?

  生:喜欢石榴、描绘石榴、赞美石榴

  生:描绘了它的是枝、叶、花、果

  三、诵读欣赏

  1、你喜欢石榴的哪部分,读给大家听

  2、它有什么特征?

  生读

  生答:枝奇崛不枯瘠叶清新不柔媚花单瓣陆离双瓣华贵果透明光嫩

  点评:你们的朗读让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对石榴浓浓的喜爱之情,老师也被你们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四、探究情感

  找出作者对石榴情感的句子

  生:作者喜欢石榴,赞美石榴

  生:石榴数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生: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生:那可不就是夏天的心脏吗?

  生: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生: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生: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

  提示:作者描写的石榴美观可爱,作者赞美的不仅仅是它的外形,还有什么?

  生:还有它的精神美。

  生:它不怕骄阳,敢于同炎炎烈日抗争。

  生:它的勇敢,无畏。

  点评: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本文写于1942年10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作者正是借石榴的外形美和精神美来颂扬我们民族敢于斗争的美好情操。

  五、品味语言

  这篇散文形神兼备,语言凝练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极富表现力。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下来,说说理由。

  讨论归纳

  “花瓶儿”比喻石榴花,写出了花的灵秀、精巧

  “它会笑你呢”“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偶修辞使句式整齐,石榴个性鲜明

  “琢”字写出了花的精致

  “劈”字写出了四瓣花瓣分裂的整齐匀称

  六、我爱质疑

  学生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1、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2、红玛瑙琢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成中国式的金,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3、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

  4、文章开头写一般树木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1、这是石榴花后期的形状。

  2、这是花的成长过程,先是希腊式的安普剌,后是中国殷周时的金。

  3、夏天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季节,热情奔放,一切都生机勃勃,作者爱夏天,他把石榴比做夏天的心脏,如果没有石榴,夏天将暗淡无光,所以他更爱石榴。

  4、开头将少数树木和一般树木进行对比,是为了引出石榴。

  七、语言运用

  1、仿照第二段“…而不…,…而不…”写话

  2、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如粉笔、橡皮、鸽子等)

  3、教师示范大方而不张扬清香而不浓郁钉子:压力愈大钻劲愈大

  4、学生展示

  八、总结

  自然万物,孕育了我们的生命,他们虽不言语,却给了我们许多人生启示。让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慧眼和心灵去发现,去探索那些无声胜有声的哲理。

  教学反思

  《石榴》是一篇状物抒怀的散文。文章虽然短小,但是内容丰富,情感饱满。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堂上大多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点拨引导的作用。文章的难点是:作者通过对石榴毫不避易炎阳的直射的描写抒发他爱石榴的勇敢、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此文写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高潮的时候,作者笔下的石榴体现了当时抗日军民的精神状态,所以这方面是老师介绍的。质疑部分是经常设计的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怀疑精神。语言是本文一大亮点,通过品味语言和语言运用两个环节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也掌握了借物抒怀的写法。自我展示环节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析题:谁见过荷花?它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哪些赞美荷花的诗句?(简介有关荷花的知识。)

  二、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荷花》图。

  1.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2.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

  3.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

  4.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三、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小声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2.通过拼音认识莲、胀、翩、蹈、梦等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①我看荷花

  讨论:看提纲;给课文分段。

  2.总结:第一段(1,2)写“我”一进门就闻到花香。

  第二段(3)写荷花美丽、我爱荷花。

  第三段(4,5)写“我”看着满地漂亮的荷花

  仿佛自己也变成了荷花。

  3.分段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特别是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后评议。

  五、总结学法。

  1.回忆旧知:上一课我们学过《放风筝》,属于什么课文。(看图学文。)

  2.提示方法:我们该怎样去学习?(①结合看图,初读课文,读通句子,了解词意。②结合看图,再读课文,理解脉络,了解大意。③结合看图,细读课文,深究文意,领会中心。)

  小结:这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之后又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特征,运用适当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教学这篇课文时,应首先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明确文中刻画的主要人物。能分辨出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刻画的人物性格。再进一步去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记忆中韵朋友每个人都有许多。你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朋友是谁?为什么难忘?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高尔基少年时的朋友跟我们韵朋友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童年的朋友》。(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站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

  高尔基,苏联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几个人轮读,要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章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4.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5.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下列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噗噗咕哝绺鬃诅咒镶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学生起来纠正。

  2.文章中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7

  明确:(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里描写。)

  3.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

  (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活力、愉快、温暖。)

  4.,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

  明确:(因为她不仅善良,有爱心。还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给了我关怀,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5.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第6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本部分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②本部分刻画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③从这部分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明确:

  (①比喻、对比、排比。

  ②肖像描写、动作描写。

  ③可以看出外祖母是一个善良、充满活力、愉快的人。)

  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本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高尔基

  外祖母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善良、充满活力

  语言描写愉快、温暖

  心理描写有爱心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8

语文下册教案08-28

语文赵州桥教案11-02

语文教案(经典)08-24

语文教案【精选】09-27

(精选)语文教案01-01

语文教案(经典)08-21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经典】09-23

[经典]语文教案08-17